生态系统的稳定及调节知识讲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及调节知识讲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及调节知识讲解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目标】

1、区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人类活动能够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人类停止破坏活动后,草原在几年后会恢复原貌的现象。

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度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非常漫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就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和恢复力也因生态系统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差别。一般来说,顶极群落的抵抗力强,恢复能力弱;发展中的群落的恢复力强,抵抗力弱。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

节能力有关

联系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

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

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右图所示

要点三、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

1、含义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负反馈调节

(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的状态。

(2)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3、正反馈调节

(1)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2)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实例: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严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常常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联系起来考虑,因此把握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化关系尤为重要。其特点如下:

(1)食物链越短,营养结构越稳定。

(2)生产者越多,营养结构越稳定。

(3)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稳定。

(4)生物关系越复杂,营养结构越稳定。

这四点要综合考虑。

要点诠释:

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呈正相关。

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呈正相关,与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

③抵抗力稳定性高低比较:海洋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极地荒漠。恢复力稳定性正好与其相反。

④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收到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5、生态缸的设计制作及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小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

设计要求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

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

定。

成分单纯

营养结构简单

自动调节能力小

抵抗力稳定性低

(例如:北极苔原)

决定因素

成分复杂

营养结构复杂

自动调节能力大

抵抗力稳定性高

(例如:热带雨林)

决定因素

(3)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①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③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6、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①保持与提高生物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 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能超过其自动调节能力。

要点四、生态环境的保护

1、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特点:生态环境具有全球性,主要原因是因为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1)温室效应。

①温室气体:CO2、CH4、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其中CO2是主要气体,约占60%左右。

②原理:温室气体层可以让阳光、可见光透过,但对地球向宇宙释放的红外线起阻碍作用,并吸收转化为热量,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③主要来源:煤、石油、泥炭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④主要危害: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⑤预防措施:大力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洁净新能源

(2)臭氧层破坏

①臭氧层作用:阻挡日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生物能够登陆成功,并在陆地上正常地存活下去。

②破坏原因: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③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④危害: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3)酸雨

①形成原因:主要是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雨水的pH<5.6。

②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森林火灾等。

③危害: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熟率降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鱼卵不能正常孵化;危害建筑物及工业设备;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

(4)海洋污染

①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海洋运输时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

②表现:富营养化。

③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5)土地荒漠化

①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原始森林和三北防护林被破坏。

②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③治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6)水资源短缺

(7)生物多样性锐减

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2、生物多样性及其原因分析

(1)多样性内涵(三层次)

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个体的基因

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描述的物种约175万种

(2)多样性原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

②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与利用 (1)多样性价值分类。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生态价值):如生物多样性在水土保持、蓄洪防旱、气候调节等方面的作用 直接价值:如食用、药用、工业原料、观赏、科研等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a .控制人口增长;b .合理利用资源;c .防治环境污染。 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及宣传活动。 ②具体保护措施。

a .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这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b .易地保护:从原地迁出,在异地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物繁育中心。

C .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保护濒危物种的基因;利用人工授精、组织培养、胚胎移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要防止两个极端: a .避免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b .避免禁止开发和利用,坚持合理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如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退耕还林(草、湖)等。 【典型例题】

类型一: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

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C .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弱

D .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选项A 只阐明了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还应包括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选项B 森林生态系统受破坏后恢复能力较弱。选项C 草原比森林受破坏后更易恢复。选项D 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后,使草原生态系统结构更复杂,具备一定的防风固沙能力,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一】

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性,其主要原因是( )。 A .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 .能量的收支随季节而波动

DNA (基因)的多样性 (根本原因) 转录

翻译

蛋白质多样性

(直接原因)

生物性状多样性

(即生物多样性)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反复进行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主要在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即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变式二】

农田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A.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B.需要人类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答案】C

类型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应用

例2、水族箱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请运用已学知识说明水族箱的设计原理:

(1)水族箱至少一面由透明材料制成,原因是________。

(2)水族箱一般在较长时间内不需要喂食和通氧,请说明其原因。

(3)水族箱中应包括哪些生物类群?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4)应按照什么规律来设计水族箱中各类生物的数量并请说明原因。

【答案】

(1)水族箱内的绿色植物需光才能正常生活

(2)一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释放氧气,为系统供氧;二是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为分解者提供食物,分解者又为生产者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无机物,这样的物质循环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3)水族箱内应包括:①生产者(水生绿色植物);②消费者(水生动物等);③分解者(异养腐生生物)。

(4)应按照十分之一规律来设计,因为一个种群的物质和能量其90%被自身所消耗,遗留的约10%可以被高一营养级的种群所利用,所以水族箱中绿色植物的数量应是植物性动物的10倍,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应是肉食性动物的10倍。

【解析】水族箱的设计应按照设计生态系统的一般方法进行,关键是要使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正常进行,而且要有外援性的能量补充。在封闭系统内物质循环无损失,但能量有不断地向外辐射的过程。生态系统各构成成分必须是完整的,数量可以少些,但不能缺乏,否则生态系统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行。

【举一反三】:

【变式一】图甲是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a中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量、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饲料量,都与图b相同。

(1)请根据图a、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图乙中用箭头完成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耗能和图中未标出的分解者耗能可不标出)。

(2)图________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2)b,图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

【解析】图a为普通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图b为新兴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图,它是一个人工建立的高产稳定农业生态系统。若与图a相比,在图b的系统中建立起了更加有益于人类的新生态平衡。图b的生态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并不是全部以分解者的呼吸热而散失,其中有一部分进入分解者的代谢产物之一——沼气中,这部分化学能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能源;另外,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食用菌所利用,以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又被人类再利用。

【变式二】

下图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鸡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未被利用,干制后添加其他饲料可以喂猪。猪粪可以用来“笼养蝇蛆”,又可作为农田肥料,蝇蛆还可用来喂鸡和养蝎子。请分析说明:

(1)建立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________。

(2)在该人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

(3)猪粪经过________作用被植物利用。猪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作用,形成________,被植物吸收。

(4)该人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动态平衡。

【答案】

(1)最充分地强调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农作物

(3)分解者的分解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硝酸盐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图示的人工生态系统注重物质和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物质转换率高,使能量尽量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类型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答案】A

【解析】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大量引进外国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降低本地生物多样性,C错误。混合林比单一林物种更加丰富,抵抗力稳定性更强,不易被病虫害毁灭,D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举一反三】:

【变式一】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解析】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它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 , 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项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故B错误;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故C项正确;农田人工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故D正确。

18-19 第4章 第2节 第3课时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第3课时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 统稳态的维持 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 1.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 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以 及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重点) 3.阐明生态系统稳态的含义及 机制。(难点)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形式 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以物理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包括光、声、热、电、磁等。 ②化学信息:生态系统中以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称为化学信息,包括植物代谢产物和动物外激素。 ③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以生物的表现或动作等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称为行为信息,包括舞蹈、运动等。 (2)生态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特点:它既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信息传递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2.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1)生态系统稳态: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又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3)生态系统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5)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表现在: ①抵抗力稳定性:它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而不受损害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它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6)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相对性 ①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不一样。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多,遗传基因库越丰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②在不同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它们的恢复程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③一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就可能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7)提高生态系统稳态的措施 ①努力避免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 ②对于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人工生态系统,必须确保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人工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协调发展。 [基础自测] 1.判断对错 (1)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2)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提示: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3)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在自身净化作用、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和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负反馈调节等方面。(√) (5)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弱。(×) 提示:一般呈负相关。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不只发生在生物之间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学好初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生物科学的特点,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初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

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1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考纲知识梳理】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范围:有大有小,其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 式 地位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 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 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 关键成分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的渠道。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如课本中的阳光不能纳入食物链,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中间不能做任何停顿,否则不能算作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如书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昆虫、鼠。 3、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类型,如书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既是捕食又是竞争关系。 5、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外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食物链分析的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为依据。 6、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纲知识梳理】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过程: (1)输入 ①源头:太阳能。 ②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传递 ①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理论及途径 城市生态调控的目标有二:一是高效,即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二是和谐,即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稳定性。经济高效与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正反馈过程,强调发展的速度;后者是负反馈过程,强调发展的稳定。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城市生态调控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使系统风险最小,而综合效益最高,从而使社会、经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 (一)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原则 1. 协调共生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各元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在调控中要保证它们的共生关系,达到综合平衡。共生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和运输,带来更高的效益。如采煤和火力电厂的配置、公共交通网的配置等。 2. 循环再生原则 注重综合利用物质,建立生态工艺、生态工厂、废品处理厂等,把废物变为能够被再次利用的资源。如再生纸、垃圾焚烧发电、污水的净化处理和再利用等。 3. 持续自生原则 在考虑到城市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状况的条件下,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使系统保持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稳定的机制,或者说使人能够控制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控制主要是人为的,而不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那样,依靠负反馈机制。其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信息反馈的准确和迅速程度,以及管理决策部门判断的水平。如果信息失真或不通畅,决策跟不上,就会造成失误。 (二)城市生态控制论 德国Vester教授(1976)的《在危机中的城市系统》提出了城市生态控制论的8条原则,即:①负反馈超过正反馈;②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而不是组分的增长;③系统生产的目标在于产品的服务功效,而不是产品的数量;④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甚至对抗性的力量,为系统服务;⑤产品的多重利用原则;⑥物质再生循环原则;⑦共生原则; ⑧生物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优化原理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是高效,即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使系统生态效益最高,其生态工艺原理包括再生原理、机巧原理和共生原理。二是和谐,即各组分间关系的平衡融洽,使系统演替的机会最大而风险最小。其生态协调原理包括相生相克原理、最适功能原理和最小风险原理。城市生态控制论的任务,就是要依据这两条基本原理去调控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和货币流(王如松 1988)。 生态系统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在于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自然生态系统靠竞争、共生、自然选择来自我调控各种生态关系,达到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以价格、利润为杠杆,通过竞争、吞并等各种手段,自我实现系统功能的平衡和稳定。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则是靠计划和决策部门的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对各子系统进行等级递阶控制。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其各个等级子系统的人工信息反馈的灵敏度和决策部门的决策手段。当反馈信息失真,反馈强度不够,反馈相位延滞或决策手段跟不上时,就起不到自我调节作用,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三)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途径 城市生态调控的途径有3种: 1. 生态工艺的设计与改造 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工艺流程,疏浚物质、能量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占用的生态位,以提高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其基本内容包括:能源结构的改造,生物资源的利用,物质循环与再生,共生结构的设计,资源开发管理对策,化学生态工艺以及景观生态设计等。 2. 生态关系的规划与协调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计算机工具和专家的经验知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优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为了让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网或食物链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成分的区分依据:按它们的营养功能) 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等各种无机盐 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 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

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 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能通过叶绿素吸取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摄取来的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在生态上扮演生产者的角色。捕虫时则属于消费者。)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

4.2.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每课一练(苏教版必修3)

训I练落戈[篇基础落实拓展演练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 ?心猿意马 B ?飞蛾扑火 C ?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心猿意马”是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 答案:A 2?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A ?丹顶鹤求偶时的双双起舞 B.雌蚕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C.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D.春季鸟类的求偶鸣叫声 解析:丹顶鹤起舞求偶属行为信息;蜘蛛网的振动频率和鸟类的求偶鸣叫声属物理信息。 答案:B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 .生产者 B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答案:B 4.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禾U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结群或远离农 田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以降低种群密度

D ?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太差 解析:利用信息传递防治害虫效果明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没有较大干扰,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D 5.许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缸,下面列举的在设计小生态缸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 A ?瓶中动物与植物之间应有捕食关系 B ?瓶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经常向瓶中通气,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D.瓶中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 解析:小生态瓶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答案:C 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就越大,其原因不包括( ) A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B.某食物链受到破坏,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到最高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A、B、C 三项是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而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的具体体现。 答案:D 二、简答题 7.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 公里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1:将某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2: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自然调控 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 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 (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知道基本的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调节情绪的必要性,并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便在实际生活中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情绪。 二、教学重点: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拍手歌》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拍手歌》 同学们,刚才听到这首歌心情怎么样? 有关情绪的问题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心理健康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二)学习新课 1、情绪的产生 我们平时讲的"触景生情"这个词,“情”就是“情绪”,"景"就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刺激因素。比如说,你碰巧有位同学正在说你的坏话,就会产生气愤的情绪;如果是这位同学正在夸你,则会产生高兴、愉快的情绪。 2、情绪的种类 (1)基本情绪 人的情绪有很多种,中国汉语中描写情绪的词语有上千个,基本情绪有四种:喜、怒、哀、惧。 下面请小组展示描写情绪的词语------------------------------------(注:分小组组织活动,准备时间为两分钟。) (2)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同学们想一想,下面哪些是积极情绪?哪些是消极情绪? ①快乐②恐惧③愤怒④痛苦⑤喜欢⑥忧虑⑦难过⑧讨厌

(小组自主回答。)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的作用 请同学们各自体会一下,当自己处在愤怒、恐惧、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你的生活和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当你处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思维迟钝,判断能力下降,消极的情绪还会降低人的自控能力,遇事易冲动、不理智,常会做出一些事后令自己后悔的事。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啊?因此说,消极情绪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同学们看以下几个事例,每一事例中消极情绪对人的什么方面有影响。 a.同学小王的例子: 一天中午,小王的父亲给小王买了一只他最心爱的足球,到学校后正好背课文,很长的课文一点也没费劲;第二天,小王想再买一张最新的游戏卡,但父母都不同意,他感到非常不开心地上学去了,一篇不长的课文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也没背好。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小王的记忆力在情绪不同时会表现的不一样,这说明了消极情绪影响人的记忆力。 b.小刚和小强是同班同学,平时体育课100米跑的速度一样快,参加学校运动会时,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小刚心里十分紧张,害怕跑不好,而小强则是轻装上阵,结果到终点时,小刚落后小强两米多。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小刚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说明了消极情绪影响人的正常水平的发挥。 c.小李未完成值日工作,按班级规定课后要重扫,重扫时小许叫他的外号,并嘲笑他,小李一怒之下打了小许而受处分。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小李在消极情绪状态下易冲动,自控能力降低,说明消极情绪对人的理智有影响。 d.曾有这样一例子:一个粗心的医生,将两个病人的诊断报告弄错了。原本没有癌症倾向的病人因为错误的诊断报告,而极度的伤心、痛苦、焦虑,并且情绪极不稳定。没过多久,在医院的再次检查中,果真发现了癌症的倾向。而那位本应有癌症倾向的病人,由于拿到了没有癌症倾向的诊断证明,情绪变得高涨,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及人与环境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32) 必修三: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及人与环境 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一、生态系统稳态维持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自身___ __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是限度的,当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也就难以恢复了。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关系。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二、人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历史:16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接近________型曲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加剧;对水资源的压力加剧;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加剧;环境污染加剧等。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森林破坏,土地资源丧失,环境污染等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生物多样性包括多样性、多样性、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价值、价值、价值。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保护。 3.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保护环境,且不危及后代生存发展的发展模式。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节的发展。 三、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1.实验目的:通过调查某一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获得直接感受。通过活动,了解问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学会调查方案的制定、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 2.提出问题:如调查的生态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影响环境的质量?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第二节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课前导学: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 生态系统具有,叫做生态系统的稳态。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 1.原因: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_________,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就越________;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网)越____________,则其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就越_____。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态的机制:

_________________调节。 实例:草原食草动物的迁入 3.生态系统的稳态的维持的类型 (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4.生态系统的稳态具有性。外界干扰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时,便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内

华师大七下-生态系统--知识点归纳

生态系统知识点 知识梳理 一、种群 ⒈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注意点:一个种群的个体有大小,年龄,雌雄等差别。 ⒉种群是由同一种生物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 加,而是具有单一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 率和死亡率等。 注意点:种群密度是指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计算方式为:种群密度=生物个 体的数量÷种群生存的面积或容积。 二、群落 ⒈。 ⒉ ⒊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各个生物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组成的集合体叫做生物群 落,简称群落,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多种种 群的集合体。一个群落中的生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如食物关系,竞争关系和互助关系等,它们分布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分层 现象)和水平结构(种群分布的地域性和种群密度差异)。 ⒋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生存环境,可将群落分为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其 中陆生生物群落又分为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 注意点:群落内起主导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⒌ ⒍植被 ①覆盖地面的植物及群落叫做植被。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植被可分为自然植被 和人工植被(或栽培植被)。 ②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有降水量,气温,光照条件和土壤条件等 ③沙丘上出现草本植物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出现灌木群落出现乔木,形成 乔木群落(即天然森林的形成)。

三、》 四、生态系统的分类 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它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 注意点:①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面积最大,最复杂,对环境作用最明显的生态系统。 ②吃植物的动物叫做草食性动物,吃草食性动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五、生态系统的组成 ⒈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按照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 能和特征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养 分等物质和能量。 ⒉生产者也叫自养生物,是指能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并 储存能量的生物,主要是指植物。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成分。 ⒊ ⒋` ⒌消费者是指能直接或间接的利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进行生活的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直接以植物作为食物的动物叫做一级消费者,以一级消费者作为食物的动物叫做二 级消费者,依此类推。 ⒍分解者是指能将动植物的尸体,动物粪便等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土壤的生物, 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也是生态系统中必备的成分。 注意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过程中,物质 被循环利用,能量进行了流动。 六、食物链和食物网 ⒈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连接起来的一条“锁链”。 ⒉食物网是指将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食物链连在一起,而构成的多条食物链相互交 错成的网状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渠道。 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

2018版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4.2 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1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理解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及特点。(重难点) 3.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难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1)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势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3)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 [合作探讨] 探讨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探讨2:某种蜣螂专门以大象的粪便为食,能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简单说明。 提示:不能。因为大象粪便中的能量并不属于大象的同化能量,而是生产者的同化量。 [归纳拓展] 1.能量的输入 (1)起点: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输入方式 光合作用 ①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光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绿色植物等 化能合成作用 ②特殊的生态系统: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硝化细菌等 2.能量的传递 (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传递过程 3.以第二营养级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 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4.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修三近6年高考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WORD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12重庆)4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针对于a~b段,增长率=(a点种群数量-b点种群数量)/a点种群数量×100%,是一个常数,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存在正相关关系,B错;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 C对;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对。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中相关概念,影响种群增长因素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其运用。属于理解运用水平,难度适中。 (2012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此时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影响茶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样必然会对群落的结构造成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结合曲线考查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2012海南)20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正确;甲的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不正确;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不正确;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气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不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以物种引入为背景考查物种引入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生物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分析和抑制物种入侵的方法等知识点,难度不大。 (2011江苏)29(9分)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知识分享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类型:(了解)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者 通过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病毒都是消费者; 微生物一定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原核生物。 (2)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_________的营养级。 同一营养级上,可以有______________的生物。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_________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_______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 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5、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①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②联系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_____________无________,其起点:_______ 6、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植物昆虫青蛙蛇鹰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________或_________。 ②如果蛇减少,植物,昆虫,青蛙,鹰。 7、_______和________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渠道,也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的相关习题: (1)A、B、C的同化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相应方框前面箭头上的数字。 注意:摄入量=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消费者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能量的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 入到消费者体内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______________的能量。 (3)每个营养级同化量得去向: 1、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b1、b 2、b3); 2、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流入到下一营养级(即图中的 ____________ ②生产者的枯枝败叶、消费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遗体被分解者利 用,能量就流向分解者(即图中的________) 3、未利用(仅限于某生态系统有时间限制的情况) 通过下面这道题要深刻理解以上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