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问题和中医药方治疗

真菌性皮肤问题和中医药方治疗
真菌性皮肤问题和中医药方治疗

真菌性皮肤问题详解和药方

真菌:进化比较高的生物,动物的细胞核、核仁、细胞膜、细胞器,还有人类细胞没有的细胞壁。

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把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等;少数是按皮损形态命名,如花斑癣;

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易侵犯免疫力低下者。

中医病因病机

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

若风热盛,则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若湿热盛,则见渗流滋水,瘙痒结痂;若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所致,则见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风盛则痒剧,湿盛则滋水明显,

,热盛则红斑明显。病久营血不濡,则皮肤肥厚、干燥,毛发干枯失润,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头癣、手足癣、体癣、花斑癣、鹅口疮。

一、头癣

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头皮和头发感染。

由于致病菌种的不同和病情表现的差异,一般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儿童为易感人群,发病与接触患癣的动物有关,患儿的病发、头屑、痂皮中带有大量真菌,易污染床单、枕巾、衣帽,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及家庭中相互传播。理发工具如剃刀、梳子等可作为传播媒介。

黄癣俗称“瘌痢头”。

头皮:黄癣痂,鼠臭味。严重的可累及面、颈及躯干等处。

毛发:早期,病发无光泽,但不折断,干枯。后期,毛囊萎

缩,毛发脱落,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

自觉症状:瘙痒。

预后:常自幼患病,直至成年始逐渐愈合,在头皮上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其上只见少数残留稀疏的头发和黄痂。目前新发病例罕见。

白癣:头癣中最常见, 中医称白秃疮。

头皮: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境界清楚。

毛发:斑内头发略稀疏、无光泽,“高位断发”灰白色菌鞘。

自觉症状:自觉痒感。

预后:损害一般发展至半年后不再扩大增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至青春期趋向自愈。青春期后皮脂分泌中的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真菌繁殖。若无继发感染,不留瘢痕,愈后头发可完全生长。

黑点癣: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

头皮:初起损害为小片丘疹、鳞屑→以后发展成为多数甲盖大小的鳞屑小斑,散在于头皮或枕部,小斑亦可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斑片。

毛发:患处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留下残发在毛囊口,呈黑点状,故称“黑点癣”。

预后:本病发展缓慢,可终年不愈,愈后可留瘢痕形成、脱发。

脓癣: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

头皮:成群的炎性毛囊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

质地软,其表面在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

毛发: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轻度疼痛和压痛,继发细菌感染后可形成脓肿,亦可引起癣菌疹。

预后:常留有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辨证施治——头癣内治

证候:头癣症见皮损泛发,蔓延浸淫,或大部分头皮毛发受累,黄痂堆积,毛发脱而头秃;苔薄白,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汤加白鲜皮、威灵仙。用药剂量根据年龄、程度酌定。

消风散

【组成与方解】

荆芥12克、防风12克、牛蒡子12克、蝉蜕6克、:疏风止痒。

苍术15克、:祛风燥湿。

苦参15克、:清热燥湿。

木通10克、:渗利湿热。

知母12克、石膏30克:清热泻火。

当归15克、生地15克、胡麻仁15克:养血活血。

甘草10克: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警告:本方剂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苦参汤

【组成】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白芷12克、银花12克、菊花12克、黄柏15克、地肤子15克、大菖蒲15克。

【功用】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辨证施治——头癣外治

头癣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剪发、洗发、搽药、拔发、消毒)。

1、剪发应尽可能将病发剪除,1次/周。

2、洗发用0.5%明矾水或热肥皂水洗头,1次/日。

3、搽药用5%硫黄软膏或雄黄膏,将薄膜盖上,包扎或戴帽固定。每天如上法换药1次。

4、敷药1周,病发比较松动时,即用镊子将病发连根拔除(争取在3天内拔完)。拔发后继续薄涂原用药膏,每天1次,连续2-3周。

5、消毒患者使用过的毛巾、帽子、枕套、梳子等生活用具及理发工具等应煮沸消毒。

二、手足癣

皮肤癣菌感染手指屈面、指间及手掌侧皮肤称手癣,中医文

献中称为鹅掌风。

感染足趾间、足底、足跟、足侧缘称足癣,中医文献中称为脚湿气。

手的活动范围较大,身体其他部位有癣难免搔抓,故用手搔抓足癣部位是引起手癣的主要原因,手癣常为单侧,足癣常为双侧。

手癣以成年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染病。多数为单侧发病,也可波及双手。夏天起水疱病情加重,冬天则皲裂疼痛明显。可反复发作。

皮疹特点: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

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痒难忍。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复发作后。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

辨证施治——手癣外治

湿热毒邪,蕴结体肤—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乌矾散化裁。

药用:乌贼骨15克、枯矾6克、硫黄1克、樟脑3克、黄柏6克,分别研细和匀,撒于患处。若湿烂浸渍,脂水频流者,可先用黄柏30克、生地榆60克、石榴皮40克,煎水取汁,冷敷患处,然后外洒药粉。

若病久失治,皮纹宽深,肥厚粗糙,皲裂痒痛者,为风盛血燥,湿虫外袭。治宜养血祛风,燥湿杀虫法,方选醋泡方化裁。

药用:黄精15克、土槿皮30克、苦楝子15克、大枫子10克、明矾6克、皂角15克、百部15克、米醋500ml,浸泡1周后,去渣取汁,以药液泡手,每日2次,每次10分钟。连用10天为一疗程。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足癣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

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分为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角化过度型。

损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蚀变形,甲板增厚或萎缩翘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癣)。

1、水疱鳞屑型

常在掌心、指侧或趾间、足底、足侧。

针头至绿豆大的深在性水疱,疱壁发亮、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水疱自行干燥后形成白色点状及环形鳞屑。

不同程度的瘙痒。

2、浸渍糜烂型

指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基底湿润潮红,糜烂渗液,与念珠菌所致的指间糜烂相似。

足的病变常发生在第三、四趾和第四、五趾缝间。

继发

、化脓,形成溃疡。有时发出恶臭(“臭田螺”),瘙痒难忍。

可因搔抓引起淋巴管炎、蜂窝织炎或丹毒,足部疼痛红肿,影响下肢活动。

3、角化过度型

多位于足跟、足跖及足侧缘。

皮肤角化过度,粗糙脱屑,边缘尚清楚,无水疱及脓疱,冬季常致皮肤皲裂,严重者可向手背或足背发展。

大多干燥无汗。

辨证施治——足癣内外治

凡以水疱或脱屑为主者,为湿热毒邪,浸淫下注。治宜燥湿杀虫,清热止痒法,方选醋泡方化裁。

药用:防风10克、地骨皮15克、明矾10克、苦楝皮15克、土槿皮10克、红花6克、大枫子10克、黄柏10克、苦参12克、米醋500ml,浸泡一周后,去渣取汁,浸泡患处,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连用10天。

若患处湿烂渗水,黄粘腥臭,瘙痒剧烈,伴舌红苔腻,脉象滑数者,为湿热内蕴,外染毒邪。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止痒法,方选三妙方化裁。

药用:苍术15克、黄柏10克、川牛膝10克、萆薢12克、

六一散10克(包),生苡仁30克、白鲜皮15克、苦参10克、地肤子10克,水煎服,外用六一散15克、枯矾10克、黄柏10克、冰片3克、白芷10克,分别研细和匀,外撒患处。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辨证施治——甲癣外治法

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用棉花3%冰醋酸浸涂。白凤仙花捣烂敷病甲上,或采用拔甲方法。厚涂,外用油纸包扎,每晚1次,使其角质剥脱,然后再用药。

三、体癣

体癣是发生于头皮、毛发、手足及指(趾)甲以外部位的皮肤真菌病。

因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又名“圆癣”,亦称“铜钱癣”。圆癣的皮损特征为环形或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斑块一般为钱币大或更大,多发时可相互融

合形成连环形。若发于腰间,常沿扎裤带处皮肤多汗潮湿处传播,形成带形。

发于股胯、外阴等处者。称阴癣(股癣)。

自觉瘙痒,搔抓日久皮肤可呈苔藓样变,病情多在夏季发作或扩大,入冬痊愈或减轻。

辨证施治——体癣外治

本病由湿热虫毒为患。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杀虫法,方选苦参酒化裁。

药用:苦参15克、苦楝子10克、百部30克、硫黄6克、土槿皮15克、蛇床子10克、米醋100ml,白酒400ml。将前6味药,浸泡于醋、酒之中。一周后,去渣取汁,外涂患处,每日1-2次,至愈为止。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四、花斑癣

俗称“汗斑”。本病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传染。

发于颈项、躯干,尤其是多汗部位以及四肢近心端,为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或附少许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有轻微痒感,常夏发冬愈,复发率高。

辨证施治——花斑癣外治

本病一般不需内服药物。

治疗前可先用硫黄药皂或硼酸皂洗净全身,然后可选择下述方法中的一种进行治疗:

1、密陀僧30克、硫黄20克、雄黄10克、白附子6克,分别研细和匀,醋调成糊,用黄瓜蒂或毛涮蘸涂,每日1-2次。

2、硫黄12克、苦楝子10克、川槿皮15克、百部20克,米醋200ml,白酒300ml。将4味药材共研粗末,浸泡于醋、酒之中。一周去渣取液,外擦患处,每日1-2次。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五、鹅口疮

本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多发生于婴儿或幼童,亦可发生于体弱的成人。

表现为口腔黏膜灰白或乳白色薄膜状斑片,类似凝结之牛乳皮,剥离后,基底发红,容易出血。本病亦可发生于口角及其他部位引起发红浸渍、脱皮及糜烂等。

辨证施治——鹅口疮内外治

1、湿热型

主症:口腔黏膜及舌体处有炎症性皮损,上覆乳白色膜状物,微痛。舌质微红,苔薄黄,脉滑或微数。

辨证:脾胃湿热,外感风毒。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祛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