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秦汉时期专题二

治政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221年, 1.背景:公元前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

具体内容 3.

,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一、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2)影响

①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

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2.联系:

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学以致用

1.(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

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2014·重庆高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

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3.(2014·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 (秦汉以后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D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12 4.(2013北京“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5.(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

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6.(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7.(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

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9.(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 C 10(2013天津高考)(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经济

一、重农抑商:

1.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

2.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二、水利工程及工具:

1.二牛抬杠式犁耕;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

2.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修造的目的在于征服岭南的战争需要。(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三、手工业

1.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

2.(东汉)水排——鼓风冶铁

3.(东汉)烧出青瓷

四、城市繁荣

1.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

2.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

3.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

学以致用

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3.(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

)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耙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盖神农为耒耜,《齐民要术》自序:·天津文综)(2014 4.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B.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D.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食货志》记载:152011·福建文综·)《汉书5.()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C.百姓皆重商轻农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年高考浙江文综14.(2010 )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81图,其中图8(.东汉 C.西汉 DA.战国 B.秦)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1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7.(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B .庄园经济力量强大A

.生产经营活动广泛D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广东201313.(8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9.(2013山东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10.(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天津文综)(2014材料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指出材料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文化

一、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二、汉代:汉初黄老之学

1.原因:

(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

(2)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 内容:

(1)治身(养生)

(2)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原因:

(1)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2. 新儒学理论:

(1)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大一统

3.地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

(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特别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四、科技

被称为“蔡侯纸”。 1.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2.天文学: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地动仪

3.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医学: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

(2)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五、文艺

1.汉赋:司马相如

2.书法:秦篆汉隶

3.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

考点透析

1.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统一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2.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

(1)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

(2)发展: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

学以致用

1.(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3.(2013福建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4.(2013重庆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5.(2013重庆3题)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6.(2013北京16题)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A

B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世纪中期,19 ,约50%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C 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 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1951~1955D

亿卢布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2014·江苏卷]7.)

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A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C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D.8.[2014·北京卷]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2.[2014·海南卷]“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9.(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分)4社会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