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态学基础 1-3节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结构的成分 三、生态系统分类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动 二、物质循环和转移 三、信息交换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演替 一、生态系统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演替 三、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 四、通过自然选择适应
第四节 生态学在环保中的应用 一、生态学基本规律及在环境法 中的运用 二、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控制 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
? Luo Ji, WHU 2005

生态学的概念
?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其意为“住所”
或“栖息地”; 我国李顺卿先生(1935)曾建议译为环象学, 日本译为生态学,后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 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科学家E. Haeckel于1866年在所 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首先提出来的 ? E. Haeckel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 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 关系 ? 此后,由于研究背景和对象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学提 出了不同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后,生态学进入生态系统时 期,研究范围越来越广 ?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体系
? Luo Ji, WHU 2005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
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构成 ? 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 是一个系统 ? 主要强调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相互之间、它们与环境之 间功能上的统一性 ? 学者应用生态系统概念时,对其范围和大小并没有严格 的限制,其范围和边界一般是随研究问题的特征而定
? Luo Ji, WHU 2005

二、生态系统结构的成分
? 生命成分 ? 生产者 ? 消费者 ? 分解者(分解者和还原者)
? Luo Ji, WHU 2005

? 非生命成分 ? 太阳辐射能 ? 无机物质 营养分 主要是维持生命的
N、C、O2、H2O等元素及化合物,需 30~40种无机元素,大多是第4周期以上 的元素 ? 有机物质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 肪、腐殖质等(无生命的有机物质) ? 气候和其他物理条件
? Luo Ji, WHU 2005

生 态 系 统 的 组 成 图 示
? Luo Ji, WHU 2005

三、生态系统分类
类型
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森林生 草原生 农田生 海洋生态 淡水生 态系统 态系统 态系统 系统 态系统
湿润或 分布 较湿润
地区
干旱地 区
人工建 立
占地球表 面积71%
河流、 湖泊、 池塘、
? Luo Ji, WHU 2005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
? 自然生态系统:存在与自然界,不受人 类活动的任何重大影响的生态系统。
? 人工生态系统:由人类支配或控制的生 态系统。
?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控制或试图控制 让什么物种生长或不让什么物种生长的 范围内是人工的。例如:作物与杂草、 害虫的控制。(半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 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 Luo Ji, WHU 2005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
? 形态结构 ? 营养结构 z 食物链、食物网 ? 食物链(网)的经济作用 ? 富集作用 ? 迁移作用
? Luo Ji, WHU 2005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动
1.能量来源:太阳
太阳被生物利用,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 2817.8kJ
6CO2+6H2O—————→C6H12O6+6O2 光合作用色素
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太阳能也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 中。绿色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在传递营养物质 的同时依次传递给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动植物的残体被分解 时,又把能量传给分解者。此外,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 呼吸作用都会消耗一部分能量,消耗的能量被释放到环境中去
? Luo Ji, WHU 2005

? 能量流动规律 ? 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及转化(第一定
律):吸收=储存+消耗 ? 转变的方向(第二定律);过程是单向
的,能自动从高到低 ? 生态效率 ? 初级生产 ? 次级生产 ? 10%规律与能量金字塔
? Luo Ji, WHU 2005

二、物质循环和转移
? 生态系统在进行能量流动的同时,发 生了物质循环和转移
? 规律:物质守恒与转化规律 ? 就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总体来说,有3种
物质循环是重要的 ? 水循环 ? 碳循环 ? 氮循环
? Luo Ji, WHU 2005

水循环
?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 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 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 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 Luo Ji, WHU 2005

? 碳循环
z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有机体干重的45%以 上是碳。
z 据估计,全球碳贮存量约为26×1015t,但绝大部分以碳 酸盐的形式禁锢在岩石圈中,其次是贮存在化石燃料 中。生物可直接利用的碳是水圈和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 形式存在的碳,二氧化碳或存在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 中,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
z 碳的主要循环形式是从大气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经过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碳固定,生成糖类,然后经过消 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和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 气蓄库中。碳被固定后始终与能流密切结合在一起,生 态系统生产力的高低也是以单位面积中碳来衡量。
? Luo Ji, WHU 2005

图 碳 循 环
? Luo Ji, WHU 2005

? 氮循环
z 氮是组成蛋白质的必需元素,存在于生物体、大气和矿物之中。 在生物圈层中,活 动库内的氮存在两种形式:无机氮(硝酸和亚
硝酸)和有机氮(氨基酸和含氮有机化合物)
z 大气中氮占大气组成的78%,但N2是一种惰性气 体,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 用。大气中的氮
进入生物有机体内主要有四种途径:
?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和其它少数高等植物能通过 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吸收。
? 工业固氮。人为通过工业手段,将大气中的N2合 成NH3或NH4+,即合成氮肥 供植物利用
? 岩浆固氮。火山喷发时,喷射出的岩浆可以固定 一部分氮
? 大气固氮。通过雷雨天发生的闪电现象,形成电 离作用,可使N2转化成硝酸盐并经雨水带进土壤
? Luo Ji, WHU 2005

? 土壤中的NH3和NH4+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形成亚硝 酸或硝酸盐,被植物利用,在植物体内再与复杂的含碳 分子结合成各种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所以,氮是生物 体内 蛋白质、核酸等的主要成分。
? 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从植物体中摄取蛋白质, 作 为自己蛋白质组成的来源。动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将一部分蛋白质分解,形成氨、尿 素、尿酸等排人土 壤。
? 动植物遗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NH3、CO2、 H2O,其中 NH3也进入土壤。土壤中的NH3形成硝酸 盐,一部分重新被植物所利用,另一部分在反 硝化细菌 作用下,分解成游离氮进入大气,完成了氮的循环。
? Luo Ji, WHU 2005

三、信息交换
? 信息:音信,消息。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递的报道 ? 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物理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
内部有连续的信息积累。一个生态系统不只是一个 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的物理实体,更是一个有着自 我调节、自我学习、自我组织功能的信息集合体 ?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Wiener N . )指出:信息是 联系,信息系统是外在世界的缩影。信息是人们在 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受到 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 信息的本质是系统各组分之间的联系 ? 信息的特点 ? 信息的种类
? Luo Ji, WHU 2005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演替
一、生态系统平衡 ?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
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 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即是它的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是由繁殖中的种群之间的动态相互作 用组成,在一定时期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适应与协 调的动态平衡中
? Luo Ji, WHU 2005

? 一个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具有以下的特 征: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 (输入和输出相等)
? 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平衡的生态系 统,各个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不变。一个物种不 能繁殖出它足以征服和消灭其他物种的数目。
? 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即 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 变化。
? Luo Ji, WHU 2005

第3章 生态学基础 1-3节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结构的成分 三、生态系统分类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动 二、物质循环和转移 三、信息交换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演替 一、生态系统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演替 三、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因素 四、通过自然选择适应
第四节 生态学在环保中的应用 一、生态学基本规律及在环境法 中的运用 二、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控制 三、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
? Luo Ji, WHU 2005

生态学的概念
?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其意为“住所”
或“栖息地”; 我国李顺卿先生(1935)曾建议译为环象学, 日本译为生态学,后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 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科学家E. Haeckel于1866年在所 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首先提出来的 ? E. Haeckel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 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 关系 ? 此后,由于研究背景和对象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学提 出了不同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后,生态学进入生态系统时 期,研究范围越来越广 ?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体系
? Luo Ji, WHU 2005

第一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
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构成 ? 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 ? 是一个系统 ? 主要强调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相互之间、它们与环境之 间功能上的统一性 ? 学者应用生态系统概念时,对其范围和大小并没有严格 的限制,其范围和边界一般是随研究问题的特征而定
? Luo Ji, WHU 2005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与区别 它们所研究的问题基本上是相近的。 生态学是以一般生物为对象的。着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关系,单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的许多基本原理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作为基础理论而联系到人类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研究和解决人类生活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一、生态学定义的提出与生态学的发展 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发展简史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为了生活和生存,必须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其周围的动植物与人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生态知识的萌芽。根据文字记载,我国早在2000年以前,就注意到了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如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就记载有“欲知地道,物其树”(要了解土地性质,应观察其上生长的树木)。

其后还有许多古书如《群芳谱》,记载有农业知识和植物生态的内容。《周易》“蒙卦”中提到“山下出泉,蒙”。“蒙”不仅有迷蒙、蒙昧之意,它的本意是高地被草木覆盖蒙蔽住了。“山下”之所以“出泉”,是因为草木蒙蒙茏茏十分茂密繁盛。“蒙”之所以能够“养正”,是因为回复到了草木蒙茏的原始自然状态,万物得到了休养生息,树木的根本巩固了,即“正本”;清澈的山泉流出来了,即“清源”。这分明是告诫人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处理事物,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古人对自然规律朴素而深刻的认识,令人叹服。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时期 公元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 (三)现代生态学时期 生态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个体生态学 群体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1935年,英国的植物群落家Tansly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 现代生态学 二、生态学的含义 1.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生态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生态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的知识。 2.生态学是从宏观方面认识世界的科学。 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观念的引入——系统和系统论 1、系统 2、系统论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

环境生态学 第三章

一、 名词解释 1. 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这是最一般的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统一体或系统。种群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2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如大多数植物、海绵、珊瑚等。(个体形态发育受环境影响不可预测) 单体生物:各个体保持基本保持一致的体形结构,每一个体来源于一个受精卵。如鸟类、兽类等。(个体形态发育可预测) 3. 生理出生率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 最大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 实际出生率 4. 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因此,称这样的年龄分布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5.自然增长率又称为实际增长率,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减得到,也可由生命表中的R0计算: 其中,T 为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从母体到子代再产仔的时间。 6. 内禀增长率(rm) 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即内禀增长率 7.环境容纳量 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也随环境条件而变化)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或者说对某一些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生态对策 12.生物钟: 13.他感作用(没讲) 14.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 1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14.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包括竞争物种间、捕食-猎物间、互物共生间、寄生间等。 15.集合种群:又译为玛他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因此,又有人将其称为种群中的种群。 T R r 0 ln =∑∑ =)/()(x x x x m l x m l T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第3章 能量环境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第3章能量 环境 第三章能量环境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光周期现象 2.光饱合点 3.光补偿点5.贝格曼规律6.阿伦规律 4.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又称总积温。 二、问答题 1.太阳光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2.论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的应用意义。 答:(1)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C)单位:日·度。上面的方程式可改写成:T=C+K/N=C+KV,K——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常数),单位日·度;N——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T——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V为发育历期的倒数(1/N)

即发育速率。(2)在农业的应用:a.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b.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c.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d.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e.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论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答:(1)生物从形态上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a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b 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c一年生草本,死后留下种子越冬;d多年生草本,以块茎、鳞茎、根状茎越冬;e木本植物则以落叶相适应(自保措施)。 动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增加羽毛、皮下脂肪量,增加隔热层,以降低热传导,或称增加隔热性。体型和颜色变化 (2)生物从生理上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动物:a.增加体内产热量(非颤抖性产热)b.逆流热交换机制c.局部异温性d.耐受冻结e.超冷 (3)生物从形态上对高温的适应: 植物:a.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一部分阳光; b.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生物圈主要由生命物质、生物生成性物质和生物惰性物质三部分组成。生命物质又称活质,是生物有机体的总和;生物生成性物质是由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有机-矿质作用和有机作用的生成物,如煤、石油、泥炭和土壤腐殖质等;生物惰性物质是指大气低层的气体、沉积岩、粘土矿物和水。 由此可见,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圈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可以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第二,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第三,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第四,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O2、CO2、N、C、K、Ca、Fe、S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总之,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均属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动发生种种变化。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就得适应于环境;环境因生命活动发生变化,又反过来推动生物的适应性,这种反应作用促进了整个生物界持续不断的变化。 第一节生态学概述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生态学诞生至今有100多年历史,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 生态学以一般生物为研究对象,着重于研究自然环境因素与生物的相互关系,单纯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而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主要对象,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的互相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生物个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2、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3、研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以及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最终目的是研究和认识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以及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为人类服务。 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按生物类别作为研究对象可分为: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按环境性质分:湖泊生态学;海洋生态学;岛屿生态学;山地生态学 按生命系统的复杂程度分:个体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按学科渗透关系分:系统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地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按生产性质和任务分:农业生态学;资源生态学;工业生态学。

生态学基本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重心是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的对象的四个层次: ●个体: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反映。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 龄结构比、性比、种内关系和空间分布结构等。60年代前是研究主流。 ●群落:栖息在同一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群落的结构、演替、 多样性、稳定性。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 程。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 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野外是首选、并且是第一性的。如了解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 ●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补充手段。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 可靠,重复性强。——自然条件下试验法,如驱除寄生虫以研究雷鸟种群的动态。 ●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在种群生态学中,研究种群动 态,种群增长和种间竞争。预测结果还必须通过现实来检验,根据现实通过修改模 型参数,使研究结果逐步逼近现实等。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3生境: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无机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生境是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4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那些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而限制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第二章

2020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第二章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本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 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合和趋异适合 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 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合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 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趋异适合的生物,分化形成的 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答:(1)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有的,而是彼 此联系、互相促动、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 子不同水准的变化。(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在诸多生态因子中,必有一个对生物是起主要作用的,称为主导因子。(3)阶段性作用:生 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所以生态因子对生 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不可替代性:生态 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 代替。补偿作用: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能够由其他因子来补偿。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 境中的地形因子,它的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

接的,但他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4.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内稳态 2.实验驯化与气候驯化 二、问答题 1.根据不同分类标准,生态因子分为哪些种类? 2.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物对耐受性范围的调整方式有哪些? 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2、简述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包括在环境因子中。 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水准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研究生入学考试《生态学基础》

研究生入学考试《水生生物学》 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 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学院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传授有关生活在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科学观念认识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种类的主要特征;常见种类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生命体系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掌握水生生物的研究方法;应用所学知识加强内陆水体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水产品质量,为提高水体生产力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二、考试基本要求 了解水生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水生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生态学过程,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水生生物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要求: 1.掌握水生生物学的产生及发展,水生生物学的分支、应用领域和水生生物学学科体系; 2.掌握水生生物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水生生物的作用规律,水生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水生生物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水生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种群、群落原理在水产和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掌握淡水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及淡水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淡水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5.掌握淡水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等基本功能和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注意淡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原理的实际应用。 ?6.掌握淡水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沿,淡水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方法。 三、复习考试内容 上篇(形态和分类) 绪论 (一) 水生生物学的定义、发展简史 (二) 水生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目的和任务 第一章藻类 (一)概述 1. 什么是藻类,浮游植物和着生藻类? 2. 熟记藻类细胞构造的特点。 3. 藻类有哪几种繁殖方法? 4. 藻类具有什么经济意义。 (二)蓝藻门 1.蓝藻喜欢生长在什么环境中? 2.熟记和理解蓝藻门的特征? 3.阐述蓝藻门的特殊生殖方法。 4.说明蓝藻在渔业和水质监测中的作用。 5.什么是水华(water bloom)? 6.熟记蓝藻门常见种属的特征。 7.蓝藻与细菌有什么异同点? (三)隐藻门和甲藻门 1.熟记和理解隐藻门和甲藻门的特征。 2. 区分隐藻门和甲藻门的异同点。 3. 比较裸甲藻、角甲藻、多甲藻。 4. 写出甲藻的甲片式及其甲片式的作用。 (四)金藻门 1.金藻喜欢生长在什么环境? 2.熟记金藻门细胞的结构特征。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

第二章(II)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 一、整体论和系统论 客观现实是由一系列的处于不同等级系列的整体所组成,每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即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中的相互关系集合中。与整体论相反的是还原论。 还原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 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 景观生态学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系统属性,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揭示景观以及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从而避免单纯的使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将景观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通过研究其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特点去推断整体的属性。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研究的变量和目标,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各组成分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最终是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最优。 事实上整体论总是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一旦深入下去就必须使用还原论的方法。因此,对待自然界,我们总是首先了解其大致的、整体的规律,这是整体论的方法,接着一定要再对它层层进行还原分解,以此考察和研究它的深层次本质规律。例如为了研究人体的生物性状,我们首先了解各个系统,如消化系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三章选择题及答案

2019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三章选择题及答 案 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B)。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动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A.红光 B.紫外光

D.红外光 5、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6、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7、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B) A.光饱和点 B.光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8、植物开始生长和实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D.光辐射点 9、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 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10、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V为(C)。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发育速率 D.天数 11、范霍夫定律是指就变温动物来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外界 温度上升,体温上升,生理过程加快,温度系数Q10是温度每升高(C),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 A.20℃ B.5℃ C.10℃ D.15℃ 1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N为(B) A.平均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