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测试模型

价格测试模型
价格测试模型

《价格测试模型》

介绍三种常用的价格测试模型:

PSM模型

简介

PSM价格敏感度分析方法是在70 年代由Van Westendrop 所创建。其特点为所有价格测试过程完全基于被访者的自然反应,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甚至自身产品的任何信息。

PSM模型也即,价格敏感度测试模型,是目前在价格测试的诸多模型中,最简单、最实用的模型,为大多数市场研究公司所认可。通过PSM模型,不仅可以得出最优价格,而且得

出合理的价格区间。

PSM模型的要点在于通过定性研究,设计出能够涵盖产品可能的价格区间的价格梯度表,然后在有代表性的样本中,请被访者在此价格梯度表上做出四项选择:有点高但可以接受的价格,有点低但可以接受的价格,太高而不会接受的价格,太低而不会接受的价格。对样本的这几个价格点,分别求其上向和下向累积百分比,以此累积百分比作价格需求弹性曲线,四条曲线的交点标出了产品的合适价格区间,最优定价点以及次优定价点。

使用方法

PSM模型的具体的做法是,询问被访者4个价格:

(1)什么样的价格您认为太便宜,以至于您怀疑产品的质量而不去购买(太便宜以至于不

购买的价格) /什么样的价格非常便宜,并是最能吸引您购买的促销价呢(太便宜的促销价格)

(2).什么样的价格您认为是比较便宜的呢;(比较便宜的价格)

(3).什么样的价格是您认为贵,但仍可接受的价格;(比较贵的价格)

(4).什么样的价格太高,以至于不能接受?(太贵以至于不购买的价格)

在非促销时期,对部分耐用消费品及部分快速消费品(如高档\奢侈的消费品),如果价格定得太低,消费者会怀疑产品的质量而不去购买,这种类型的产品可以采用(1)问法中的第一种;

对普通的快速消费品,如啤酒、零食等,定价太低,消费者不一定会怀疑产品质量有问题,而只会认为是产品在促销,此种类型的产品可以采用(1)问法中的第二种。

在执行中,要注意这四个价格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对“太便宜”和“便宜”的价格百分比进行向下累计统计,对“贵”和“太贵”的百分比进行向

上累计统计,得出如下图所示的四条价格线。其中,“太便宜”和“太贵”的交点确定出最优价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觉得“太贵”也不觉得“太便宜”的人数是最多的,对于企业而言,在该价格上,有最多的消费者可能去购买他的产品。同时,由“太便宜”和“贵”,“便宜和“太贵”确定出可接受的价格区间。

优点

价格敏感度测试模型的优点在于:它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定价。这就是说,该模型既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又兼顾了企业追求最大消费群体的利益。因而,在市场研究的价格测试中,PSM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新产品的价格测试中,PSM模型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一般可将新产品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整个市场来说的新产品,即市场上从来没有过此类产品,如手机3G业务中的移动电视、视频点播、一键通等,市场上目前没有,消费者只能通过对该产品(或服务)概念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另一种是相对本公司来说的新产品,即此类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存在。第一种新产品的价格测试通常贯穿于概念测试之中,消费者只有在对此产品有了概念的前提下,才能给出他心目中的价位;而第二种新产品的价格测试通常与品牌定位休戚相关,只有在给出清晰品牌定位的前提下,消费者才能表达出他心目中的价格。

因此,在对第一种新产品应用PSM模型进行价格测试前,必须为消费者出示产品概念;在对第二种新产品应用PSM模型进行价格测试前,必须让消费者准确理解我们产品的定位。这是PSM模型在新产品测试中应用的前提。

缺陷

1.从模型本身的角度来说,PSM模型忽视了对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的研究,而只考虑到了消费者的接受率,即只追求最大的目标人群数。尽管对于某价格,消费者觉得可以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如购买力有限等,他不一定会去购买。

2.从企业的角度看,PSM模型只是追求了潜在最大的消费群体,却因为忽视了消费者的真实的[[购买行为],]而放弃了最大市场潜量,就好比是看到了眼前的芝麻粒,而忘记了不远处的金元宝。因此,PSM模型是价格测试的短视行为,理性的企业追求的应是最大的市场容量。

3.PSM模型没有考虑价格变化导致的销量变化。显然,对新产品的生产企业来讲,在制定价格策略的时候,如果不能知晓价格的微小变动所导致的销量变化。将可能在指导具体定价时犯下无可弥补的大铬。

价格断裂点模型(Gabor Granger)

价格断裂点模型(Gabor Granger)是由Gabor和Granger在1965年提出的,对于新产品预先确定好几个可能的价格,然后对每一价格询问被访者购买产品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确定产品的最优价格以及分析产品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

价格断裂点模型的特点:

图:价格断裂点模型

这种价格研究方法是预先确定好产品或服务的几个可能的价格,通过访问询问被访者每一可能价格的购买可能性(购买可能性通常用5分制来表示,5分代表非常可能,1分代表非常不可能);

然后计算出不同价格点下非常可能购买的百分比,绘制价格需求曲线,并据之进行分析,找到价格断裂点,该价格点附近的微小变动会带来购买兴趣的明显下降,即可以此价格点作为市场参考价。

价格断裂点模型运用案例[1]

首先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情况,一般是由销售员给客户介绍楼盘的情况,并让客户看到园林和样板房(如果没有看模型也可以),然后开始询问客户,当售价分别为P1、P2、P3、P4或P5,他购买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大。

一般这些价格都是与市场价格比较接近的,价格都会从低到高来排序,一般的结果是价格越低越倾向于购买,价格越高越倾向于不购买,如果结果正好相反,这是有逻辑上的问题的,这种类型问卷的数据我们可以不予采用。有的时候为了得到精确的价格需求关系,会设置10个以上的价格水平,虽然在理论上确实可以得到产品价格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非常难以实现的,销售员也不希望让客户花这么多时间来回答这样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

由于每一套单位的价格不尽相同,所以这种剔除每一套单位的特殊性来测试价格的做法并不是非常科学,一般来说可以将这个价格设定为均价,同时根据景观、朝向等主要的差价因素来将产品分为几类,让客户选择了某一类产品之后再来做上面的调查。例如A项目是

一个江景楼盘,其差价主要表现在景观上,所以可以将所有单位分为有江景和非江景的单位,如果客户喜欢江景单位,那就让客户针对江景价格来给出购买的可能性,如果客户想买非江景单位,则让客户针对非江景给出购买的可能性。

得到以上的数据之后就模拟购买过程,将某一个价格水平下所有表示肯定或者可能会购买的比例算出来,并根据客户总数量和比例来计算销售套数,并进一步估计出销售额,便得到了一个对应的关系,将其他几个价格对应的销售额都算出来,如果还对产品进行了分类,则需要分类来分别统计可能的销售额,甚至还可以实现不同的组合。例如A项目,我们就分开江景均价和非江景均价,两大类进行调查,得到了两个不同的对应关系。

假设针对A项目的江景单位,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价格水平(元)肯定或可能购买的百分比(%)销售套数估计销售金额(万元)

6000 95.8 153 11036

7000 82 131 11021

8000 52.9 85 8125

9000 14.1 23 2436

10000 4.8 8 922

11000 2.1 3 444

12000 0.9 1 207

将上面的表图成一个更直接的图形,以销售额为横坐标,以价格为纵坐标,得到需求的价格曲线的示意图,虽然并不是十分精确,但是基本上可以说明问题。

卖到8000元/平方米,在这个价格水平下估计可以卖到8125万元,如果卖到9000元/平方米,则销售额就会减至2436万元,如果再高一点卖到10000元/平方米,则销售额只有922万元。有几点我们也需要注意:

1、调研中有一个客户数量的基础数据,本例使用了认筹客户数量这个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数字会不断变化,而且受到广告投放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灵活对待;

2、由于房地产相对其他产品本身的价格的敏感度就是偏低的,两套房子之间差几千甚至上万块钱可能对客户的购买都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一般来说调查得到的价格还能够有5%左右的浮动范围,也就是说能够接受8000元/平方米的客户可能大多数也能够接受8400元/平方米的价格;

3、6000到7000元/平方米,还有10000到12000元/平方米是两个非弹性需求的价格区间,对价格敏感度不高,而8000到9000是一个弹性需求区域,对价格相对更敏感;

4、因为A项目开盘时,对项目的价格把握不大,所以本例所划分的价格区间较大,接下来可以再缩小范围,细分区间,建议价格差额不要小于5%,本例就可以500元/平方米为间隔。

品牌价格平衡模型(BPTO)

简介

品牌价格平衡模型是非常有效的品牌价格分析模型,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定价方法。在竞争对手的品牌价格,通过该模型可以得出目标研究品牌在什么价位上会得到最高的市场份额。

通常情况下,企业往往根据历史经验对产品进行定价,因此经常会对定价的范围感到困惑。特别尼在为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时,消费者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是多少?在什么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感到比较适合.愿意继续消费?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较为简单的价格测试中,企业向购买者询问“产品A卖多少钱您会考虑购买?”或者“假如产品B的价格上升10%你是否还会购买?”,前者无一例外合产生相当低的价格预期;而后者则倾向于低估价格弹性,因此产生过于乐观的预测。它们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表现真实生活中的购买决且BPTO试图建立一个模拟价格研究方祛。在测试时通常需要收集被测产品及所有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其最终结果是要建立所研究品牌和竞争对手品牌的动态关联。

BPTO模型比GABOR GRANGER模型要复杂的多。

功能

BPOT从本质上要解决以下的价格问题:

●了解在消费者心目中价格和品牌的相对重要性;

●测量品牌的价格弹性;

●测试预定的价格,得出新的价格策略;

●确定最优价格和价格极限;

●在市场份额和收入/利润2间寻找了衡点;

●模拟价格战。

在市场调查时,传统的BPTO有多种数据采集分析方法:

方法一:向被访者出示被测品牌和竞争品牌,计算任何一种价格条件下被访者选择被测品牌和竞争品牌的次数。

方法二:计算每个品牌被访者所能选择的边际价格。开始时的价格应能够反映目前巾场上各品牌间的价格差异,询问被访者在这些价格下,会选择哪个品牌。被选择的品牌将被加价/降价一个价格段,重复问同样的问题;再找出了一个会被选择的品牌,同时对该品牌进行加价/降价,直到最后。

具体应用

BPTO的研究试图建立一个模拟价格研究方法。其通常通过中心地测试(CLT)的方式来完成,测试时需要收集被测产品及所有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所有产品被标上从最低到最高的价格。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要求明显低于市场最低价和高于市场最高价。其原因是必须考虑到产品以后可能的降价和涨价。另外,由于测试涉及多个品牌,各品牌之间的顺序可能会影响被访问者的评价,因此,必须保证各品牌顺序的随机性,大视野的做法是利用随机数表,让访问员根据随机数表时刻调整各品牌之间的顺序,消除测试顺序性误差。

我们从图1开始来介绍BPTO问卷过程。在图1中,有5种品牌和5种不同的价格,假如某一被访者首先选择的是C品牌(55RMB), 那么C品牌的价格马上上涨一个幅度(57RMB),其他品牌价格不变。这时再让该被访者选择,尽管C品牌价格上涨了,该被访者仍然选择C 品牌(57RMB),这时C品牌再上涨一个幅度(59RMB),其他品牌价格仍然不变。这样循环下去,图2记录了该消费者的选择轨迹。其选择过程中止的条件是任何一个品牌在所有价位上

全部被选完。BPTO模型的最终结果是建立一个研究品牌和竞争对手品牌的一个动态关联。在竞争对手品牌的价格下,通过该模型可以得出研究品牌在什么价位上会得到最高的市场份额。

作用

87

局限性

BPTO在消费品、耐用品和服务的定价策略中使用较多,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局限性。BPTO定价策略中一个受到广为关注的问题是这种加价/降价模式让被访者感觉到好象是在玩游戏,而不是在完成一件关系到价格决策的大事。这样被访者会觉得乏味、不真实,不愿意认真投入,容易对付了事。因此有的被访者不论品牌,只选择价格最低的产品;反之,当给出一个市场卜不可能接受的价格时,被访者仍有可能选择他所喜爱的品牌。BPTO还会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与模型建立过程有关的错误彻]模型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现实生活巾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是样本设计错误。

基于模型的测试综述报告

基于模型的测试综述 2016年1月

摘要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动化测试也随之被程序员认可和接受,随之而来的就是基于UML的软件开发技术的大范围普及和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技术的普遍应用。基于模型的测试是软件编码阶段的主要测试方法之一,具有测试效率高、排除逻辑复杂故障测试效果好等特点。本文描述了基于模型的测试的模型以及建模标准,并介绍基于模型的测试的基本过程以及支持工具,同时通过七个维度对基于模型的测试方法进行描述。最后分析基于模型的测试的优缺点并列举了应用案例。 关键词:软件测试,基于模型的测试,软件模型,测试工具

目录 摘要................................................ I 1 引言 (2) 2 基于模型的测试、模型以及建模标准 (2) 2.1基于模型的测试 (2) 2.2基于模型的测试的模型 (3) 2.3建模标准 (4) 3 基于模型的测试的基本过程及支持工具 (5) 3.1基于模型的测试的基本过程 (5) 3.2支持工具 (6) 4 分类 (7) 4.1 模型主体 (7) 4.2 模型冗余程度 (7) 4.3 模型特征 (7) 4.4 模型表示法 (7) 4.5 测试用例选择标准 (8) 4.6 测试用例生成技术 (8) 4.7 联机、脱机测试用例生成 (9) 5 基于模型的测试的工具Spec Explorer (9) 5.1 Spec Explorer (9) 5.2 连接测试用例和待测系统 (9) 5.3 静态模型和实例模型 (11) 6 基于模型的测试的优缺点 (11) 参考文献 (13)

性能测试报告模版

针对XXXX内存溢出问题 性能测试报告 (仅供内部使用) 拟制:日期: 审核: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修订记录

目录 1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2测试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3测试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象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环境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详细测试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试方法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并发用户计算及启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监视统计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业务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4测试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CPU使用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存使用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页面分解.................................................... 错误!未定义书签。5测试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几种常见的测试模型汇总

几种比较常见的测试模型汇总: V模型 V模型最早是由Paul Rook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旨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V模型反映出了测试活动与分析设计活动的关系。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但V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是针对程序进行的寻找错误的活动,而忽视了测试活动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活动的验证和确认的功能。 W模型(也叫双V模型)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 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 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W模型 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但W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在W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着困惑。 X模型 X模型是由Marick提出的,他的目标是弥补V模型的一些缺陷,例如:交接、经常性的集成等问题。 X模型的左边描述的是针对单独程序片段所进行的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 此后将进行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右上半部分,这些可执行程序还需要进行测试。已通过集成测试的成品可以进行封版并提交给用户,也可以作为更大规模和范围内集成的一部分。多根并行的曲线表示变更可以在各个部分发生。 X模型还定位了探索性测试(右下方)。这是不进行事先计划的特殊类型的测试,诸如“我这么测一下结果会怎么样?”,这一方式往往能帮助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在测试计划之外发现更多的软件错误。 但V模型的一个强项是它明确的需求角色的确认,而X模型没有这么做,这大概是X模型的一个不足之处。而且由于X模型从没有被文档化,其内容一开始需要从V模型的相关内容中进行推断,因为它还没有完全从文字上成为V 模型的全面扩展。

性能测试容量测试建模方法指南

测试综合 性能测试 容量测试建模篇

目录 修订记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目录 (2) 1前言 (3) 1.1目标 (3) 1.2用途 (3) 1.3阅读对象 (3) 1.4内容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编制背景 (3) 2术语及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3容量建模.. (3) 3.1方法简述 (3) 3.2实例展示 (4) 3.3建模优点 (5)

1前言 1.1目标 为了对性能测试中容量建模方法形成统一的标准,使各项目组在性能测试过程中的容量建模环节做到有据可循、有方法做指导。 1.2用途 本文为光大银行质量中心性能测试组在实施性能测试过程中提供容量测试建模方法,并指导各项目组的性能测试工作。 1.3阅读对象 本文的阅读对象是我行测试经理、项目经理、测试人员及其他关注性能测试的技术及管理人员。 1.4编制背景 目前,质量中心性能测试项目组在容量测试建模过程中,各项目组虽然使用相同的方法,但需要经过很多次繁琐的调整,才能满足预期的测试模型,且调试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性,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现有的建模方法运行的测试结果得出的交易配比与预期的比存在差距。所以在此背景下,经过项目组的讨论决定,提供给大家一个统一的容量测试建模方法。 2容量建模 2.1方法简述 在容量测试执行之前,我们需要为每一个测试场景建模。建模是根据业务模型(即各交易间的交易量配比关系)来构建,因此业务模型的确立很重要。业务模型的确立主要来源于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发布时间: 2010-7-27 11:02 作者: 未知来源: 51Testing软件测试网采编 字体: 小中大| 上一篇下一篇| 打印| 我要投稿| 每周一问,答贴有奖 目前主流的开发模型主要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渐进模型、快速软件开发(RAD)以及Rational统一过程(RUP)等,这些模型对于软件开发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这些过程方法中,并没有充分强调测试的价值,也没有给测试以足够的重视,利用这些模型无法更好地指导测试实践。软件测试是与软件开发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活动,显然软件测试也需要测试模型去指导实践。下面对主要的模型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V模型 V模型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测试模型。在传统的开发模型中,比如瀑布模型,人们通常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编码全部完成后的一个阶段,尽管有时测试工作会占用整个项目周期的一半的时间,但是有人仍然认为测试只是一个收尾工作,而不是主要过程。V模型的推出就是对此种认识的改进。V模型是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变种,它反映了测试活动与分析与分析和设计的关系,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如模型图中所示,图中的箭头代表了时间方向,左边下降的是开发过程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右边上升的部分,即各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 V模型的软件测试策略既包括低层测试又包括了高层测试,低层测试是为了源代码的正确性,高层测试是为了使整个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 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是验证程序设计,开发人员和测试组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当验证系统设计,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设计的指标;由测试人员和用户进行软件的确认测试和验收测试,追溯软件需求说明书进行测试,以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UPRT训练与评估程序开发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UPRT训练与评估程序开发复杂状态导致的飞行中失控(Loss of Control Inflight In-Flight,LOC-I)已经成为商业运输飞行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国际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IATA)在促进民航安全的六项安全策略中将LOC-I列为最高优先事项。为了预防复杂状态并能够从复杂状态中改出,开展UPRT训练与评估程序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依托中国民航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CAAC)安全能力基金项目“飞机复杂状态预防与改出训练培训体系建设”和“基于大数据的飞行学生心理健康/疾病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AS2016-11),围绕飞行员如何预防、处置复杂状态,避免LOC-I事故等研究思路,开发了提高飞行员应对复杂状态核心能力的训练与评估程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训练需求分析。在访谈、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使用层次任务分析法(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HTA)对复杂状态典型工作场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两轮问卷调查,得到了典型场景下预防与改出复杂状态分解任务的重要性、频繁性及困难性结果。根据所需执行任务的重要性、频繁性和困难性来判断任务的训练优先级,该结果可作为课程开发依据,为教员提供训练重点。(2)能力需求分析。 根据工作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访谈等方法,筛选出41项飞行员预防与改出复杂状态所需的胜任特征指标,并将其划分为知识、技能、认知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4个维度;然后,通过第一轮问卷筛选指标,第二轮问卷验证维度划分的正确性;最后,构建了包括4个维度24项胜任特征指标的预防与改出复杂状态胜任力模型。(3)复杂状态训练方案的研究。在胜任力模型基础之上,以能力提升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开发了UPRT训练内容和方式,针对模拟机训练开发了基于姿态的训练场景和基于诱发因素的训练场景,并制定了训练科目开发流程,使训练科目开发更加科学、高效。(4)复杂状态训练效果评估方案的研究。 首先,以柯氏模型为基本框架,分别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设计了复杂状态训练效果评估方案。其次,为了减小行为层评估的主观性,根据胜任力模型设计了飞行员UPRT模拟机训练评价表。最后,将空管系统中BOOM评价移植到复杂状态训练效果评估中,为UPRT教员提供了有效的训练效果评估规范和工

WEB性能测试用例

性能测试用例主要分为预期目标用户测试,用户并发测试,疲劳强度与大数据量测试,网络性能测试,服务器性能测试五大部分,具体编写测试用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裁减,在项目应用中遵守低成本,策略为中心,裁减,完善模型,具体化等原则;一、WEB 全面性能测试模型 Web 性能测试模型提出的主要依据是: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可以在某些条件下转化成为另外一种类型的性能测试,这些类型的性能测试的实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 1. 预期指标的性能测试 系统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都会提出一些性能指标,完成这些指标的相关的测试是性能测试的首要工作之一,这些指标主要诸于“系统可以支持并发用户200个;”系统响应时间不得超过20秒等,对这种预先承诺的性能要求,需要首先进行测试验证; 2. 独立业务性能测试 独立业务实际是指一些核心业务模块对应的业务,这些模块通常具有功能比较复杂,使用比较频繁,属于核心业务等特点。 用户并发测试是核心业务模块的重点测试内容,并发的主要内容是指模拟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使用某一核心的相同或者不同的功能,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对相同的功能进行并发测试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同一时刻进行完全一样的操作。另外一类是在同一时刻使用完全一样的功能。 3. 组合业务性能测试 通常不会所有的用户只使用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业务模块,一个应用系统的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能被使用到;所以WEB性能测试既要模拟多用户的相同操作,又要模拟多用户的不同操作;组合业务性能测试是最接近用户实际使用情况的测试,也是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通常按照用户的实际使用人数比例来模拟各个模版的组合并发情况;组合性能测试是最能反映用户使用情况的测试往往和服务器性能测试结合起来,在通过工具模拟用户操作的同时,还通过测试工具的监控功能采集服务器的计数器信息进而全面分析系统瓶颈。 用户并发测试是组合业务性能测试的核心内容。组合并发的突出特点是根据用户使用系统的情况分成不同的用户组进行并发,每组的用户比例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匹配; 4. 疲劳强度性能测试 疲劳强度测试是指在系统稳定运行的情况下,以一定的负载压力来长时间运行系统的测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系统长时间处理较大业务量时的性能,通过疲劳强度测试基本可以判定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是否稳定; 5. 大数据量性能测试 一种是针对某些系统存储,传输,统计查询等业务进行大数据量时的性能测试,主要针对某些特殊的核心业务或者日常比较常用的组合业务的测试; 第二种是极限状态下的数据测试,主要是指系统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性能测试来评估系统的响应情况,测试的对象也是某些核心业务或者常用的组合业务。 第三种大数据量测试结合了前面两种的测试,两种测试同时运行产生较大数据量的系统性能测试;大数据量测试通常在投产环境下进行,并独立出来和疲劳强度测试放在一起,在整个性能测试的后期进行;大数据量的测试可以理解为特定条件下的核心业务或者组合业务测试; 6. 网络性能测试 主要是为了准确展示带宽,延迟,负载和端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用户的响应时间的,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 主要是测试应用系统的用户数目与网络带宽的关系。网络测试的任务通常由系统集成人员完成; 7. 服务器(操作系统,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性能测试 初级服务器性能测试主要是指在业务系统工作或者进行前面其他种类性能测试的时候,监控服务器的一些计数器信息,通过这些计数器对服务器进行综合性能分析,为调优或提高系

(完整版)第三方软件测试报告[模板]

第三方软件测试报告(暂定)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作为该系统测试的测试标准,内容关系到本次系统测试可能涉及到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技术解决方案。 1.2.系统概述 略 2.测试描述 2.1.测试范围与内容 我方(北京圆规创新公司)对XX公司“XX”项目进行测试,保证使用方的功能正确,保证系统核心模块的稳定和安全,为项目的验收提供参考。以此,本计划列出了在此次功能测试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内容和实施的方案及测试资源的安排,作为测试活动的依据和参考。 本次测试的对象为XX公司“XX”项目,测试范围为:略。 本次测试的主要内容有功能测试(含容错测试)、易用性测试。 2.2.测试依据 本次测试所依据的文档包含开发方提供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操作手册》、《用户手册》,《维护手册》,《设计文档》等相关开发文档。

并依据IT行业项目的通用标准,包括功能测试标准、缺陷标准、易用性标准。 对于项目的易用性标准,原则上由测试方提出易用性问题修改的建议,由开发方对测试方提交的问题进行确认。 3.测试解决方案 我公司针对用户方提出的测试要求,根据以往项目的实际经验,撰写测试技术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含了本次系统测试可能涉及到的测试类型,并分别介绍不同测试类型的内容和相关标准。 3.1.系统功能测试 实施系统功能测试,完成对被测系统的功能确认。 采用黑盒测试方法,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和用户手册,将功能点转换为功能测试需求,根据测试需求编写测试用例,保证所有功能点必须被测试用例覆盖。 测试用例的编写采用基于场景的测试用例编写原则,便于以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测试。用例设计上兼顾正常业务逻辑和异常业务逻辑。测试数据的选取可采用GUI测试,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比较测试等测试方法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数据的组合,一般以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法为主。 3.1.1.系统功能项测试 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所有功能项进行测试(列表); 3.1.2.系统业务流程测试 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典型业务流程进行测试(列表); 3.1.3.系统功能测试标准 ?可测试的功能点100%作为测试需求(如未作为测试需求,必须在测试计划中标注原因并通知用户方负责人);

常用三种加速老化测试模型

在环境模拟试验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产品在可控的试验箱环境中测试若干小时相当于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使用多长时间?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极大地降低了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让测试变得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测试人员对全局的掌控,合理进行资源配置。 在众多的环境模拟试验中,温度、湿度最为常见,同时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模拟环境因子。实际环境中温度、湿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产品使用寿命的因素。所以,迄今将温度、湿度纳入考量范围所推导出的加速模型在所有的老化测试加速模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侧重点的不同,推导出的加速模型也不一样。下面,本文将解读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加速模型。 模型一.只考虑热加速因子的阿伦纽斯模型(Arrhenius Mode) 某一环境下,温度成为影响产品老化及使用寿命的绝对主要因素时,采用单纯考虑热加速因子效应而推导出的阿伦纽斯模型来描述测试,其预估到的结果会更接近真实值,模拟试验的效果会更好。此时,阿伦纽斯模型的表达式为: AF=exp{(E a/k)·[(1/T u)-(1/T t)]} 式中: AF是加速因子; E a是析出故障的耗费能量,又称激活能。不同产品的激活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激活能的值在0.3ev~1.2ev之间;

K是玻尔兹曼常数,其值为8.617385×10-5; T u是使用条件下(非加速状态下)的温度值。此处的温度值是绝对温度值,以K(开尔文)作单位; T t是测试条件下(加速状态下)的温度值。此处的温度值是绝对温度值,以K(开尔文)作单位。 案例:某一客户需要对产品做105℃的高温测试。据以往的测试经验,此种产品的激活能E a取0.68最佳。对产品的使用寿命要求是10年,现可供测试的样品有5个。若同时对5个样品进行测试,需测试多长时间才能满足客户要求? 已知的信息有T t、E a,使用的温度取25℃,则先算出加速因子AF:AF=exp{[0.68/(8.617385×10-5)]·【[1/(273+25)]- [1/(273+105)]】}最终: AF≈271.9518 又知其目标使用寿命: L目标=10years=10×365×24h=87600h 故即可算出: L测试= L目标/AF=87600/271.9518h=322.1159h≈323h 现在5个样品同时进行测试,则测试时长为:

BP中的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一,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训练样本的目的是数学模型的参数,经过训练之后,可以认为你的模型系统确立了下来。 建立的模型有多好,和真实事件的差距大不大,既可以认为是测试样本的目的。 一般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相互独立,使用不同的数据。 网上有人说测试样本集和验证样本集不一样,测试样本集数据主要用于模型可靠程度的检验,验证样本集的样本数据要在同样条件下,再另外采集一些数据用来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有人采用交叉验证,交叉验证指的的训练样本集、测试样本集、验证样本集、三中数据集都组合在一起,数据的划分采用交叉取样的方法。二,如何选择训练集和测试集 未完待续 网上有人说经常采用的是m-folder cross validation的方法,把样本分成m份,轮流把其中一份作为测试集。至于m取多少看样本数量而定,样本充足的话m=10,另外m=3也是经常被使用的 至于验证集,通常并不需要。 三,Clementine中如何选择节点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前期整理好数据后,选择partition节点连接入数据流,在里面可以设置训练集、测试集及验证集,若要平分在测试集及训练集栏位内填上50%。

另外可以设置标签及数值;下面的设置是对数据表中增加标志字段(区分测试集和训练集)的数值进行选择,第一个表示使用1、2、3这样的数值来表示,第二个是使用“1_training“等来表示,第三个是使用”training“等来表示,可以通过第二个图中的value来观察。此外下面还有设置随机种子的选项。 ps:在分割完不同集合后,可以右击partition节点,选择cache中enable,这样随机分割完的数据就可以暂时存在缓存中,这样不同时候进行不同建模的时候就不会因为样本不同而使结构受影响!(第一次执行后会在节点的右上方出现绿色的文件件的标签) 四,如何建立测试模型 如果训练好模型后,把所得的模型节点从右上方拖到数据流的测试集后,建立连接后,再加个分析节点或一些结果的节点就可以了。

《Web项目测试实战》性能测试需求分析章节样章

5.1.2性能测试需求提取 复习了一些常见的理论概念后,我们开始性能测试需求的提取。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往往测试失败,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道如何得到确切的性能指标,而导致测试无法正常开展。性能测试需求提取一般的流程如图5- 1所示。 图5- 1性能测试需求提取流程 分析提取指标 在用户需求规格说明书中,会给出系统的功能、界面与性能的要求。规范的需求规格说明书都会给出明确的性能指标,比如单位时间内访问量要达到多少、业务响应时间不超过多少、业务成功率不低于多少、硬件资源耗用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中,这些指标都会以可量化的数据进行说明。如果,实际项目并没有这些正规的文档时,项目经理部署测试任务给测试组长时,一般就会说明是否要对项目的哪些业务模块进行性能测试,以及测试的要求是什么的。最麻烦的就是项目经理或者客户要求给出一个测试部门认为可以的数据,这样非常难做的。可是“甲方”往往都是提要求的,“乙方”只能“无条件”接受! 表5- 1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性能要求 表5- 1给出的指标非常明确,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只需收集用户登录模块的响应时间、登录成功率、并发数、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的数据,然后与表5- 1的指标进行比较即可,通过的,就认为达到了客户要求的性能,未达到就分析原因,并给出测试报告及解决建议。 大多数是没有明确的需求,需要我们自己根据各种资料、使用各种方法去采集测试指标。以OA系统为例,假设《OA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并未指明系统的性能测试要求,需要测试工程师自己分析被测系统及采集性能衡量指标。 分析OA系统的结构,所有功能中仅有考勤模块可能是被测系统最终用户经常使用的业务点,那么我们的重点应该在放在该模块上。一般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确定性能测试点: 第一、用户常用的功能。常用的功能一旦性能无法满足,比如登录功能,从输入用户名与密码点击登录按钮到显示成功登录信息,花了5分钟,这样的速度是 人无法忍受的。而对于用户不常用的,比如年度报表汇总功能,三个季度甚 至是一年才使用,等个10分钟也是正常的,这些是跟用户的主观感受相关 的,得根据实际情况区分。

自然语言处理_NLP Dataset for Training and Testing Models(NLP训练和测试模型数据集)

NLP Dataset for Training and Testing Models(NLP训 练和测试模型数据集) 数据摘要: Three data sets from the PASCAL Recognising Textual Entailment Challenge. they are Development Set,Test Set,Annotated Test Set. 中文关键词: 训练,测试模型,开发集,测试集,带注释的测试集, 英文关键词: Training,Testing Models,Development Set,Test Set,Annotated Test Set, 数据格式: TEXT 数据用途: Information Processing 数据详细介绍:

NLP Dataset for Training and Testing Models Three data sets from the PASCAL Recognising Textual Entailment Challeng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test (now ended) and instructions for the data sets, please visit the official site. Development Set (58k zipped) Test Set (74k zipped) Annotated Test Set (67k zipped) 数据预览:

点此下载完整数据集

最新性能测试方案模板

XX系统性能测试方案 (仅供内部使用) 拟制: 日期:yyyy-mm-dd 审核: 日期:yyyy-mm-dd 审核: 日期:yyyy-mm-dd 批准: 日期:yyyy-mm-dd 博为峰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修订记录

目录 1概述 (6) 1.1被测试系统简介 (6) 1.2性能测试目的 (6) 2性能需求分析 (6) 3系统角色行为分析 (7) 3.1用户行为分析 (7) 3.2运营行为分析 (8) 3.3系统后台行为分析 (8) 4系统结构分析 (8) 4.1系统组成分析 (8) 4.2压力传递分析 (8) 4.3潜在瓶颈分析 (9) 4.4系统资源分析 (9) 4.5系统监测及其评价标准分析 (9) 5性能测试方案的确定 (10) 5.1基本流程的确定 (10) 5.2异常流程分析 (10) 5.3混合流程分析 (10) 5.4测试项的确定 (11) 5.5数据模型分析及数据规划 (11) 5.6妨碍性能测试持续开展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1) 5.7测试接口分析 (11) 5.8被测系统配置及其组网图 (11) 5.9测试工具的选定 (12) 5.10测试数据的准备 (12) 5.11测试用例设计建议 (12) 6附录 (12)

表目录List of Tables 表1 需求跟踪矩阵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目录List of Figures 错误!未找到目录项。

软件测试报告(模板)汇总

编号:JYD-EP-RD-0I2 密级:公司内部公开 ××项目 系统测试报告 拟制人:刘雪桃 审核人: 批准人: [2013年3月14日] 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Beijing JYD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系统测试报告 文件变更记录

系统测试报告 目录 1 概述 (1) 1.1项目背景 (1) 1.2测试目标 (1) 1.3测试范围及方法 (1) 1.4测试环境 (1) 1.5测试中止和恢复条件 (3) 1.6测试结束准则 (3) 2 测试过程 (4) 2.1测试时间 (4) 2.2总体概况 (4) 2.3测试用例执行率 (6) 2.4遗留缺陷 (7) 3 测试结论、建议、总结 (7) 3.1结论 (7) 3.2总结 (7) 3.3建议 (8) 4 测试报告补充说明 (8) 5 遗留缺陷列表清单 (8) 6 参考文档 (8)

1概述 1.1项目背景 在此描述项目背景。此部分内容可从合同书或需求说明书中摘取。 1.2测试目标 在此描述本次测试的目的。此部分内容可从合同书或需求说明书中摘取。 [示例: 本次测试是针对[xxx]项目进行的确认/鉴定/验收/委托/登记测试,目的是为判定该系统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与性能指标提供客观的依据。] 1.3测试范围及方法 参照[项目名称]需求文档及相关的测试类型,在此确定测试范围,规定测试方法。测试范围从商业需求或技术需求中归纳提取,在下表逐条表述,整个测试过程遵照以下顺序进行。 1.4测试环境 以下图只是一个范例,具体项目具体处理拓扑图

4TB 以下为运行环境分类说明: 表 1-1 运行环境总体说明 表 1-2 运行环境

测试模型

1.V模型 V模型 V模型最早是由Paul Rook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旨在改进软件开发的效率和效果。V模型反映出了测试活动与分析设计活动的关系。在图1-1中,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非常明确的标注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测试,并且清楚的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 图1-1软件测试V模型 V模型指出,单元和集成测试应检测程序的执行是否满足软件设计的要求;系统测试应检测系统功能、性能的质量特性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指标;验收测试确定软件的实现是否满足用户需要或合同的要求。 但V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仅仅把测试作为在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是针对程序进行的寻找错误的活动,而忽视了测试活动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等活动的验证和确认的功能。 2.W模型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增加了软件各开发阶段中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如图1-2所示,W模型由两个V字型模型组成,分别代表测试与开发过程,图中明确表示出了测试与开发的并行关系。 W模型强调: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设计等同样要测试,也就是说,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W模型有利于尽早地全面的发现问题。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后,测试人员就应该参与到对需求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中,以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时,对需求的测试也有利于及时了解项目难度和测试风险,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总体测试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但W模型也存在局限性。在W模型中,需求、设计、编码等活动被视为串行的,同时,测试和开发活动也保持着一种线性的前后关系,上一阶段完全结束,才可正式开始下一个阶段工作。这样就无法支持迭代的开发模型。对于当前软件开发复杂多变的情况,W模型并不能解除测试管理面临着困惑。

软件测试综合练习题目-答案

软件测试综合练习题 1. 在系统验收测试中,______A___是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下使用模拟数据运 行系统; ______A___是在一个实际环境中使用真实数据运行系统。 A.验证测试B.审计测试C.确认测试D.模块测试 2. 采用瀑布模型进行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文档。 以下关于产生这些文档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D___。 A.外部设计评审报告在概要设计阶段产生 B.集成测评计划在程序设计阶段产生 C.系统计划和需求说明在详细设计阶段产生 D.在进行编码的同时,独立的设计单元测试计划 3. 正式的技术评审 FTR(Formal Technical Review) 是软件工程师组织的 软件质量保证活动,下面关于 FTR 指导原则中不正确的是 ____C__ 。 A .评审产品,而不是评审生产者的能力 B .要有严格的评审计划,并遵守日程安排 C .对评审中出现的问题要充分讨论,以求彻底解决 D .限制参与者人数,并要求评审会之前做好准备 4. 对于软件的β测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______D 。 A .β测试就是在软件公司内部展开的测试,由公司专业的测试人员 执行的测试 B .β测试就是在软件公司内部展开的测试,由公司的非专业测 试人员执行的测试 C .β测试就是在软件公司外部展开的测试,由专业的测试人员 执行的测试 D .β测试就是在软件公司外部展开的测试,可以由非专业的测 试人员执行的测试 5. ____B__ 可以作为软件测试结束的标志。 (37)A .使用了特定的测试用例 B .错误强度曲线下降到预定的水 平 C .查出了预定数目的错误 D .按照测试计划中所规定的 时间进行了测试

常用的性能测试方法(策略)和测试要点

常用的性能测试方法(策略)和测试要点 1.明确测试目标,测试目标尽可能能够有量化的标准 1)上线前验证性的性能测试,针对银行系统一般的性能指标为TPS、响应时间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2)容量测试,测试系统在特定系统环境下的处理能力,关注的性能指标是TPS、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等; 3)稳定性测试,银行系统对系统7×24小时的稳定性要求还是很高的; 4)异常测试,指系统出现异常或故障的情况下,系统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保证在线交易的正常进行; 2、明确测试范围,测试系统有哪些,测试交易的路径覆盖范围; 3、业务模型分析,选择日常交易量比较大,路径覆盖范围广的典型交易,建立性能测试的业务模型,确定各支交易的占比; 4、测试需求分析,测试环境(软硬件),人力,测试工具的选择,测试基础数据等需求; 5、测试内容及测试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基准测试,单用户单交易的测试,主要用于调试测试脚本的正确性,以及查看每只交易在无压力下的响应时间,为下面的测试建立基准; 2)单交易负载测试,获取每只交易的最大负载,主要考察单只

交易和系统处理能力的影响; 3)混合场景的测试,按照业务及测试模型梯度加压,以获取系统的最大处理能力,及在各种压力下每只交易的响应时间情况; 4)稳定性测试,按照混合测试模型,考察在一定的压力下持续执行24小时的系统运行情况,主要关注系统是否稳定,系统是否存在内存泄漏问题等; 5)异常测试,服务中断、网络终端、硬件故障等异常情况下系统对在线交易的影响; 6、设计测试案例; 7、执行测试,监控系统资源、应用、数据库相关指标,记录测试结果; 8、测试结果收集和分析; 9、测试报告编写; 10、测试总结;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概括性的总结,供大家参考,总之,测试目标决定测试策略和测试方法,明确测试目标是关键。来源:考试大

常用三种加速老化测试模型

常用三种加速老化测试模型 在环境模拟试验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产品在可控的试验箱环境中测试若干小时相当于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使用多长时间?这是一个亟待解决 的问题,因为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极大地降低了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让测试变得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测试人员对全局的掌控,合理进行资 源配置。 在众多的环境模拟试验中,温度、湿度最为常见,同时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模拟环境因子。实际环境中温度、湿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产品使用寿命的因素。所以,迄今将温度、湿度纳入考量范围所推导出的加速模型在所有的老化测试加速模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于侧重点的不同,推导出的加速模型也不一样。下面,本文将解读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加速模型。 模型一.只考虑热加速因子的阿伦纽斯模型( Arrhenius Mode ) 某一环境下,温度成为影响产品老化及使用寿命的绝对主要因素时,采用单纯考虑热加速因子效应而推导出的阿伦纽斯模型来描述测试,其预估到的结果会更接近真实值,模拟试验的效果会更好。此时,阿伦纽斯模型的表达式为: AF=exp{(E a/k) ? [(1/T u)-(1/T t)]} 式中: AF是加速因子; E a是析出故障的耗费能量,又称激活能。不同产品的激活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激活能的值在0.3ev~1.2ev之间;

K是玻尔兹曼常数,其值为8.617385 X 10-5; T u是使用条件下(非加速状态下)的温度值。此处的温度值是绝对温度值, 以K(开尔文)作单位; T t是测试条件下(加速状态下)的温度值。此处的温度值是绝对温度值,以K(开尔文)作单位。 案例:某一客户需要对产品做105C的高温测试。据以往的测试经验,此种产品的激活能E a取0.68最佳。对产品的使用寿命要求是10年,现可供测试的样品有5个。若同时对5个样品进行测试,需测试多长时间才能满足客户要求? 已知的信息有T t、E a,使用的温度取25C,贝U先算出加速因子AF: 5 AF=exp{[0.68/(8.617385 X 10-)] ?【[1/(273+25)]-[1/(273+105)] 】} 最 终: AF^ 271.9518 又知其目标使用寿命: L 目标=10years=10 X 365X 24h=87600h 故即可算出: L 测试=L 目标/AF=87600/271.9518h=322.1159h ?323h 现在5个样品同时进行测试,则测试时长为: L 最终=323/5h=65h 这即是说明,若客户用5个产品同时在105C高温下测试65h后产品未发生故障,则说明产品的使用寿命已达到要求。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利用阿伦纽斯模型可以提前预估测试的相关信息,指导客户该怎样进行测试才既能达到目标值而又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本案例中,若客户急需测试结果,那么可以投入10个或者更多的样品来缩短整个测试时长;或者在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温度,加快完成测试。根据需求灵活的调整测试方案,这才能更完美地达到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费用。 模型二.综合温度及湿度因素的阿伦纽斯模型(Arrhenius ModeWith Humidity )

精通软件性能测试与loadrunner实战

最新版LoadRunner性能测试实战 内容介绍: 很多使用LoadRunner的测试人员经常面临两个难题:脚本开发与性能测试分析。本书就是基于帮助测试人员解决这两个问题而编写,致力于使读者学精LoadRunnner这一强大的性能测试工具。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入门篇、基础篇、探索篇、实战篇。第一篇入门篇的内容包括第1章和第2章,着重于讲解性能测试与LoadRunner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篇基础篇的内容包括第3章至第5章,是LoadRunner 的基本使用部分,着重讲解Virtual User Generator、Controller、Analysis的使用方法。第三篇探索篇的... 第1部分入门篇.. (1) 第1章性能测试基础知识.. 3 1.1 性能测试基本概念 (4) 1.1.1 什么是性能测试 (4) 1.1.2 性能测试应用领域 (6) 1.1.3 性能测试常见术语 (8) 1.2 全面性能测试模型 (11) 1.2.1 性能测试策略模型 (14) 1.2.2 性能测试用例模型 (17) 1.2.3 模型的使用方法 (20) 1.3 性能测试调整基础 (21) 1.4 如何做好性能测试 (24) 1.5 本章小结 (28) 第2章LoadRunner基础知识.. 29 2.1 LoadRunner简介 (29) 2.1.1 LoadRunner主要特点 (29) 2.1.2 LoadRunner常用术语 (31) 2.2 LoadRunner工作原理 (32) 2.3 LoadRunner测试流程 (33) 2.4 LoadRunner的部署与安装 (35) 2.5 本章小结 (41) 第2部分基础篇 (43) 第3章脚本的录制与开发.. 45

数据库测试模型StarSchemaB

Star Schema Benchmark Revision 3, June 5, 2009 Pat O'Neil, Betty O'Neil, Xuedong Chen {poneil, eoneil, xued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0a7939513.html, UMass/Boston 1. Star Schema Based on TPC-H This section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of design deci-sions made in creating the Star Schema benchmark or SSB. The SSB is designed to measure performance of database products in support of classical data ware-housing applications, and is based on the TPC-H benchmark [TPC-H], modified in a number of ways explained in this section. Here are a few ground rules. First, the columns in the SSB tables can be compressed by whatever means available in the database system used, as long as re-ported data retrieved by queries has the values specified in our schemas: e.g., we report values: Monday, Tues-day, ..., Sunday, rather than 1, 2,..., 7. Second, the au-thors are not attempting to make this benchmark bullet-proof by listing illegal tuning approaches. However, any product capability used in one product database de-sign to improve performance must be matched in the database design for other products by an attempt to use the same type of capability, assuming such a capability exists and improves performance. In outline, here are some of the schema changes we use to change the Normalized TPC-H schema (see Figure 1.1) to the efficient star schema form of SSB (see Fig-ure 1.2). Many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 are taken from [Kimball], q.v. More detailed explanations of changes will be provided in Section 2. 1. We combine the TPC-H LINEITEM and ORDERS tables into one sales fact table that we name LINEORDER. This denormalization is standard in wa-rehousing, as explained in [Kimball], pg. 121, and makes many joins unnecessary in common queries. 2. We drop the PARTSUPP table since it would belong to a different data mart than the ORDERS and LINEITEM information. This is because PARTSUPP has different temporal granularity, as explained in Sec-tion 2.1. 3. We drop the comment attribute of a LINEITEM (27 chars), the comment for an order (49 chars), and the shipping instructions for a LINEITEM (25 chars), be-cause a warehouse does not store such information in a fact table (they can’t be aggregated, and take signifi-cant storage). See [Kimball], pg. 18. Note this change tends LI N E OR DER (LO_) P AR T (P_) C U S TO M E R(C_) Figure 1.2 SSB Sche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