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13、功能评估其重要的目标就是清楚地了解问题行为的来源,以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14、实施功能评估核心的目的是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15、在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过程中,最常用来搜集功能性诊断资料的方法有: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

16、在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中观察者需至少搜集2-5天的资料。

17、在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时,最应该注意的是:目标行为必须是特定的、客观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18、一个成功的行为矫正程序,常常包括三个需要观察和记录的阶段:基线阶段、处理阶段和踊跃阶段。

19、在行为矫正中,观察者的一致性系数(信度)达到80%以上,才说明观察是准确的。

20、“A-B-A-B”是倒返实验设计的典型模式。

21、跨主体的多重基线设计对于一群人都需要改变某一种问题行为时是非常有用的。

22、跨行为的多重基线设计广泛用来探讨矫正措施与行为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23、逐变标准设计常用来治疗和矫正一些不良嗜好,如酗酒、偏食、贪睡等不良习惯。

24、惩罚的目的是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的目的则是提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25、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教师的关注对大部分儿童而言,是一种条件性强化物。

26、概括性强化物具有两个特点:A、强化价值巨大;B、强化价值长久。

27、在行为矫正实践中,最常用的概括性强化物莫过于代币。

28、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将强化物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

29、应用普雷马克原理的必要条件是:目标行为的发生概率低,用来强化的行为发生率高;低概率行为在先,高概率行为在后。30、负强化的基本过程的实质,就是从逃避条件作用到回避条件作用的过程。

31、负惩罚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它与消退的区别举例如下:例如,乐乐经常打断父母的谈话,这一行为是由其父母的关注所强化的(每次他打断父母谈话,父母就停焉训斥他)。在这里,消退是指当乐乐再次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不再关注他的这一行为;而隔离则是指父母一直关注乐乐的行为,但是当乐乐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就不再关注他,而当乐乐表现良好时,父母再次给予他关注;反应代价是指当乐乐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不允许他晚上看电视或减少给他的零花钱等。

32、斥责只是一种惩罚的信号,必须在有别的惩罚物相随的情况下,它才能发挥作用。

33、斥责的过度使用,也会使得个体出现习惯化。

34、如果一个孩子晚餐时将食物撒在了桌子上,母亲不仅要求他将自己撒出的食物清理干净,而且要求他将别人撒出的食物也一并清理,这也是对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的过度补偿。

35、6位学生在上课时经常随意说话,并擅自离开座位。当他们出现这些行为时,就要求他们在课间休息的前5分钟内,必须坐在座位上,然后举手、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就是积极练习。36、对惩罚物的选择:如果必须使用惩罚物,而且各种惩罚方法都能达到治疗效果的话,则应该优先考虑矫枉过正,然后考虑斥责,最后再考虑体力劳动和体罚。

37、正惩罚的有效运用:只有在正强化的方法被证明无效的前提下,才能使用惩罚。

38、和连续强化相比,间歇强化的行为不容易消退。

39、刺激促进主要有四种形式:言语指导、行为示范、身体引导和情境诱导。

40、当所要培养的某一新行为较为复杂,且由若干部分或环节所组成时,就需要运用连锁这一方法了。

41、连锁的类型有三种:整体连锁、逆向连锁、顺向连锁。

42、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有五种:延缓强化、间歇强化、渐隐强化、自然强化和同伴支持。

43、自我控制结构包括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奖惩三个基本成分。其中自我奖惩最为关键。

44、厌恶性疗法的变式有两种:符号性厌恶疗法和想象性厌恶疗法。

45、贝克研究发现,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主要有五种: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极端思维。

46、艾里斯主张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人类的感知、思维和行为,认为人们的情绪问题应该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47、示范模仿疗法的主要类型(即示范模仿学习的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真实性、符号性、参与性和想象性示范模仿。

四、简答

1、行为矫正具有下列五个特点: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它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它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它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4点: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有4个方面: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建立行为矫正方案因考虑的因素有以下4点:①行为矫正方案应描述家庭或支持人员改变的情形;②以功能性评估资料为依据建立行为矫正方案;③行为矫正方案应遵循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④行为矫正方案应配合实施者的能力、资源和价值。

5、行为矫正实施过程中,精确地、持续不断地观察和记录资料的意义(价值)在于以下4个方面:①有助于确定矫正是否必须实施;②有助于选择和评估矫正策略;③有助于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④有利于促进矫正过程的坚持。

6、社会性强化物有以下四个主要的优势:①社会性强化物比较容易实施;②它不会干扰正常活动的进行;③它强化价值大,不太容易出现“餍足”;④赞美和关注等是“自然发生的”强化物,可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

7、影响正强化效果的因素有4个:①强化与行为的一致性;

②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③强化物的数量和品质;④机体的先前状态。

8、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有7个:①惩罚和一致性;②惩罚

的延缓性;③惩罚的连续性;④惩罚的变化性;⑤惩罚的时机;⑥机体的先前状态;⑦对替代行为的强化。

9、正惩罚的副作用有6点:①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②逃避和回避惩罚情境;③模仿惩罚;④惩罚成瘾;⑤惩罚升级;

⑥施罚者的心理困扰。

10、隔离的有效使用应注意以下7点:①必须考虑问题行为的功能,只有由社会性正强化维持的行为才适用于隔离;②必须考虑隔离的可行性;③在隔离期间,被隔离者不能接触任何强化物,但一定要保证绝对安全;④隔离的时限一般在5分钟左右;⑤防止逃离隔离室;⑥保证没有社会互动;⑦隔离的实施者往往是家长和教师,他们必须了解隔离的特征与操作,才能实施隔离。

11、消退的使用前提有5点:①能正确识别问题行为的强化物;②能有效控制问题行为的强化物;③可以保证消退过程中当事人和他人的安全;④可以容忍消退爆发时问题行为的升级;⑤周围环境的所有人员能一致地执行消退。

12、刺激控制的基本技术有三种:(1)控制行为的先行刺激;(2)控制行为的强化价值;(3)控制行为的反应难度。13、连锁方式的选择有3种考虑因素:(1)一般而言,如果所要训练的目标行为较简单(即刺激——反应链较短)或者当事人对于行为链中的某些环节已经比较熟悉的时候,我们通常选用整体连锁法;(2)如果组成行为链的刺激——反应系列比较长,环节在15-20个以上,而且当事人的能力又非常有限时,那么逆向连锁的训练效果最好;(3)如果当事人的个性倾向和发展水平具有较为迫切地获得及时满足的特点的话,那么逆向连锁也是最好的选择。

14、代币系统的使用程序分以下6步:(一)明确目标行为;(二)确定代币;(三)确定后援强化物;(四)拟订代币交换系统;(五)决定是否使用反应代价;(六)准备代币系统工作手册。

15、行为契约的结构分为五个方面:确定目标行为;确定目标行为的测量方法;确定目标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确定强化与惩罚的发生;确定由谁来实施强化或惩罚。

16、促进行为迁移的方案有4个:(1)在目标情境中进行训练;(2)在多种刺激条件下进行训练;(3)制定情境的共同刺激;(4)教授一些功能等值反应。

17、自我控制的主要方法有6个:刺激控制;自我监控;自我奖惩;行为契约;社会支持;自我指导。

18、自我控制的基本步骤分为6步:(1)表达自我矫正的意愿和决定;(2)明确目标行为及行为标准;(3)自我监控行为改变进程;(4)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5)选择合适的自我矫正方法;(6)维持和迁移自我矫正的效果。

19、理性情绪行为治疗的情绪技术主要有6种:①理性情绪想象;②幽默;③无条件接纳自我和他人;④会心小组;⑤时间投影;⑥放大想象。

五、论述

1、论述示范模仿疗法的影响因素:(一)榜样特征与行为获得。榜样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会显著地影响示范模仿疗法的效果,尤其是直接影响示范行为的获得效果。这4个特点是:①相似性;②能力水平;③声誉和地位;④热情和有教养。(二)当事人特征与行为获得。当事人的特点有以下4个:①信息处理能力;②信息在不确定性;③焦虑水平;④人格特征。(三)促进行为表现的措施。为了促进当事人对示范行为的模仿和演练,应注意把握以下3点:①强化目标行为;②提供心理安全;③促成榜样认同。(四)提高行为质量的措施。为了提高模仿行为的质量,应注意运用以下4个措施:①反复示范;②主动演练;③及时概括;④及时反馈。(五)促进行为迁移的措施。为促进榜样行为的迁移,应从以下3个方面予以把握:①一定量的练习;②进行情境安排;③强化迁移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专业考试.预习复习计划资料

消费者行为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共5小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共12小题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共5小题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共5小题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共2题 “消费者行为”复习要点 第1章 1、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消费者(个体、群体和组织)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2、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Survey) 焦点小组座谈(Focus Group) 人员访谈(Interviews) 投影法(Projecting Method) 消费者日记(Consumer Diaries) 实验法(Experiments) 观察法(Observations) 固定样本(Panels) 数据库营销(Database Marketing) 第2章 1、消费者购买决策类型 扩展型决策、有限型决策、名义型决策(习惯性决策) 2、影响问题识别的因素 时间、环境改变、产品消耗、产品获取、个体差异 3、低度介入与高度介入下决策过程 4、冲动性购买的定义 有时被称为非计划性购买,它通常是指消费者在进入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意图,而进入商店以后基于突然或一时的念头马上实施购买行动。 5、中国特色的消费行为

面子消费、关系消费、“根”消费、女性消费、独生代消费 第3章 1、需要过程 2、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3、动机的特征 动机的不可观察性和内隐性 动机的多重性 动机的实践性与学习性 动机的复杂性 4、人类精神的构成 ?意识—与直接感官有关的心理部分,即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为我们所感知的 要素或成分 ?潜意识—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由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人的 意识无法知觉的心理部分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能从潜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是人们能 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是前面二者的中介环节与过渡领域 5、麦克里兰的显示性需要理论 显示性需要理论侧重分析环境或社会学习对需要的影响,强调需要从文化中的习得性,因此也称习得性需要理论。 第4章 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 ?一旦刺激物从感官所涉及的范围消失,感觉和知觉就都停止了 ?知觉是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解释,但又不是简单汇总 ?感觉是天生的经验,而知觉则借助于过去的经验,还有思维、记忆等的参与, 因而比感觉更深入和完整 2、感觉阈限与韦伯定律 ?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极限阈限:这样一种感觉水平,在此水平上再增加刺激量对感觉不再产生影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word版本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性别:男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智障程度:中度智障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消费者行为学? 消费者行为: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观念或经验所涉及的过程。 消费者行为是一个过程 交易: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或个人付出和取得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是营销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消费者:就是在消费过程的三个阶段中产生需要或欲望、实施购买并处置产品的人。 最后,消费者可以是组织或团体。 二、消费者对营销策略的影响? 理解消费者行为的一件好事。理解人/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关顾客的知识或数据: 帮助确认市场、确认品牌的威胁/机会 营销的基本观念认为,公司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存在的,只有当营销者比其竞争者更理解那些正在使用产品和服务的个人或组织,这些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消费者反应是检验一项营销策略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因此对消费者的认识应成为每个成功营销计划的一部分。消费者数据有助于组织定义市场,并识别对一个品牌的威胁与契机。而且,在这样一个广阔多变的营销世界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对消费者的认识还可以保证产品不断吸引自己的核心市场。 细分消费者(市场细分在今天更为重要,促销预算以进一步细化媒体,麦当劳对年轻顾客使用种族计划、女性博客和店内视频营销者通过追踪频繁使用者以建立品牌忠诚塔可钟为其忠诚顾客推出高热量的Chalupa)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1建立品牌忠诚度,识别最忠实的顾客或频繁使用者、 2人口统计量(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社会阶层与收入,民族和种族,地理位置,生活方式) 利用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3关系营销: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维持终身的关系。定期与顾客互动,为他们提供与公司保持关系的理由。 4数据库营销:密切跟踪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根据这些信息设计适合人们欲望与需求的产品和广告。追踪特定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并根据人们的需求精确地定制产品和信息。 三、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 角色理论:大部分消费者行为都同一场戏,每个消费者都有特定的台词、道具和服装,这样才能把戏演好。因为人们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需要根据当时所在的那出“戏”来调整消费决策。人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评价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可能大相径庭。这就是为什么营销者需要为每一个“演员”提供戏中所需的道具,帮助其扮演好所有角色;这些角色可能包括“积极进取的行政主管”、“尽职的医生”或“校园里的重要人物”。 人与产品的关系类型: 自我概念依附——产品有助于确立使用者的身份 怀旧依附——产品成为与过去的自我的一种联结 互相依附——产品成为使用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爱——产品成为引发温暖、激情或其他强烈情绪的情感纽带。 U2 一、知觉:是指在对这些感觉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因此,对知觉的研究就集中在为了给初始感觉赋予意义,我们在原始感觉上添加了什么。暴露、注意和解释这三个阶段构成了知觉的过程。 二、暴露:当一个刺激进入个人感觉器官的范围之内时,暴露就产生了。 三、感觉阈限: 心理物理学:专门研究物理环境如何与个人主观世界相互影响的科学。 绝对阈限:指特定感觉渠道所能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指感觉系统察觉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或者变化的能力。能察觉到的两种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成为最小可察觉差别。(例如,包装的变化必须非常细微,以保留现有客户)※用于定价战略中的差别阈限: ◎行为定价:价格是被感知和解释的信息线索高价格=高质量 ◎参考定价:消费者与实际销售价进行比较的价格原价和售价 政府法规须保护消费者免受欺骗性定价 四、阈下知觉:当刺激在消费者的感知水平之下时发生。(阈下广告的传闻很多,但几乎没有证据能说明其存在。多数研究者相信阈下技术在营销活动中的使用并不广泛。) 阈下知觉起作用吗? *个体的限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广告者不能控制消费者与屏幕的距离和位置。 *观众必须对刺激绝对注意。 *即使获得了预期效果,也可能只是个大概情况。 五、解释:指我们赋予感觉刺激物的意义。正如人们知觉到的刺激物各有不用,赋予这些刺激物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两个人看到相同的事情,但是他们的解释可以是大相径庭,这取决于他们对于刺激物的期望。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目标-途径”理论是()提出的。 A.菲德勒B .豪斯C .布莱克D .莫顿 2.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B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 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C、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3. —个人的主要行为特征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不灵活, 情绪受抑制,行为的内倾向明显,其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4、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 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第一印象效应 C晕轮效应D定型效应5、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 A冷漠B理解C思维D意向 6. 管理者能直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下属人员的人数或者部门数,称 为:()。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管理能力; D.权力距离。

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 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B .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 .员工太挑剔 8. 组织行为学中把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有时会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行为倾向称为()。 A.遵从行为 B.服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响应行为 9.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 A人对实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B、人对某种目标的重要性的评 C、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D、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 10. 这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赢得了你的尊重,在一些事情上你会服从他的 判断,说明他具有()。 A强制权力B、奖赏权力C、法定权力D、专家权力 二、多项选择题(不选、错选得0 分,少选得1分,每小题2分,共2 0分) 1、人的价值观体系来源有() A遗传B、民族文化C、家庭教育D、社会舆论E 、大众传播 2、权力的来源有() A、职位权 B、专长权 C、分权 D、模范权 E、集权 3、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领导作风分为()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A 50%-59% B 40%-50% C 30%-40% D低于30% C C C D D 1.主题统觉测验属于消费者研究中的()方法 A 实验法 B 投射技术 C 访谈法 D 观 察法 2.需求层次理论是194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A.波登B.赫杰特齐C.马斯洛D.温 得尔?斯密 3.对自己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方面的认识属于()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现实自 我 4.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 A.单趋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 D.趋避冲突 5.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 造技术 B C B D B 1.主题统觉测验属于消费者研究中的()方法 A 实验法 B 投射技术 C 访谈法 D 观察法 2.我国古代“智子疑邻”的典故,就是典型的() A 第一印象 B 刻板印象 C 晕轮效应 D 心理定势 3.对自己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方面的认识属于()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现实自我 4.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A.单趋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D.趋避冲突 5.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造技术 B D B D B 1.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A.绝对阈限 B.注意点差异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2.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A.波登B.赫杰特齐C.马斯洛D.温得尔?斯密 3.对自己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方面的认识属于()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现实自我 4.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是,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哪种冲突?() A.单趋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D.趋避冲突 5.动机研究技术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完形填空B.选词填空C.联想技术D.构造技术 D C B D B 单选 1.动机研究……哪一项?(选词填空) 2.对自己的……属于(社会自我) 3.刚刚能够引起……是(相对阀限) 4.根据……(50%-59%)为温饱 5.根据……叫(行为变量)细分 6.根据……在(低于30%)为富裕 7.记忆信息……以内的是(短时记忆) 8.情绪……和(扩散性)两种特性 9.我国古代“智子疑邻”……(心理定势) 10.消费者在购买……冲突?(趋避冲突) 11.需求……(马斯洛)提出的 12.以社会允许……机制是(升华作用) 13.在各个营销组合……是(产品) 14.在下列……社会因素的是(相关群体) 15.主题统觉……中的(投射技术)方法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题,总计30分) 试述性格与购买行为的关系。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 的行为方式和心里特征,它是在购买行为中取核心作用 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之间不同的消费特点。也就形 成了千万别的消费行为,从购买行为方式角度看,可以分为 习惯性,慎重性,挑剔型,被动型。 解释非家庭住户。 是指一个人独自居住,或者同其他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共同 居住而构成的住户 文化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正畸总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 1.牙面异常即错颌畸形handicapping dentofacial anomaly 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 境因素导致的牙颌、颅面间关系不调而引起的各种畸形。 2.个别正常牙合Indidividual normal occlusion 凡轻微的错颌畸形,对于生理过程无大妨碍 者,都可列入正常牙合范畴者,这种正常范畴内的个体牙合,彼此间又有所不同故称之为个别正常牙合。 3.固定矫治器:矫治器通过粘固剂将矫正附件粘固于牙面,通过矫正弓丝与牙上的附件发 生关系而来矫正牙。 4.替牙间隙leeway space乳尖牙及第一二乳磨牙的牙冠宽度总和比替换后的恒尖牙和第 一二磨牙大,这个差值为替牙间隙。在上颌单侧为0.9-1.0mm,下颌单侧为1.7-2.0mm 5.生理龄physiological age包括骨龄,牙龄,第二性征及形态学年龄 6.覆盖下唇:由于口腔不良习惯或其他因素,造成前牙深覆盖,则下唇自然处于上下前牙 之间,而被上前牙所覆盖,这种不正常现象称为覆盖下唇或称为继发性下唇卷缩 7.毛氏分类法I类-牙量骨量不调II类-长度不调III-类宽度不调IV-高度不调V类-个别 牙错位VI类-特殊类型 8.拥挤度牙冠宽度的总和牙弓现有弧形长度之差分3度 I度拥挤 0-4mm II度4-8mm III度大于8mm 9.正常覆盖:上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在3mm以内深覆盖:上下前牙切端 的前后距离大于3mm者 10.正常覆牙合normal overbite: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不超过切1/3且下前牙切缘在 上前牙舌面1/3以内者 11.深覆牙合deep overbite: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超过1/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舌上前 牙舌面切1/3以上者 ●I度: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1/3而不足1/2,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 或超过切1/3而不足1/2者 ●II度: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1/2而不足2/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 面超过切1/2而不足2/3 ●III度:上前牙覆盖下前牙唇面超过切2/3或下前牙切缘咬在上前牙舌面超过劲1/3 者 12.开牙合open bite:上下前牙切端间无覆牙合关系,垂直向呈间隙者为前牙开牙合 ●I度: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3mm以内 ●II度: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3-5mm ●III度: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5mm以上 13.bolton指数:上下前牙牙冠宽度总和的比例关系与上下牙弓全部牙牙冠宽度总和的比 例关系 14.一般X线检查分析:包括牙片、咬合片、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和 手腕部X线片。 15.阻抗中心(center of resistance)在自由空间中物体的阻抗中心就是它的质心。在重 力场中它就是重心。当力作用于一物体时,该物体周围约束其运动的阻力中心,称阻抗中心。它受压根长度、形态、牙槽骨高度的影响而不同。 16.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转动时所围绕的中心称旋转中 心。 17.支抗:正畸矫治过程中,任何施加于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方向相反, 大小相同的力,能抵抗矫治力反作用的结构为支抗。

行为矫正案例报告

行为矫正案例报告 1、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某某 性别:女 年龄:20岁 情况:因为长期形成拖沓的性格,做很多事情都不及时去完成,所以自己对此一直也特别头疼,想要改掉的动机也比较强烈,经过学习行为矫正课程,也希望在自己拖沓的方面有所改进。 2、矫正程序 2.1定义目标行为 目标行为:对于拖沓行为,进行了挑选出最令其头疼的几个行为,分别是清洗衣服不及时,集合时踩点和睡觉较晚,所以将目标行为定位为每次能及时清洗衣服,集合时可以及时赶到,每天能按时睡觉。 目标行为的操作性定义: 每次换衣服后能在当天晚上12点前清洗(除冬天的外衣和被罩床单可以在一周内清洗),每次集合出门都比卡点时间早十分钟出门,晚上能在12点前睡觉(除考试期间、放假期间和正常上课但当天做作业的日子)。 2.3基线的确定 以两周为基线期(9月6号——9月13号),观察自己两个星期内各项目标行为完成情况,并对每天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完成了就在本子上记上√,没有完成就不打。 时间 行为 1 2 3 4 5 6 7 睡觉√√ 集合√√ 洗衣服√ 由此表可见,一周3项目标行为达到的效果是非常不好的,然后针对每个项目单独说,因为睡觉每天都有,所以每周最好的话应该是有两项,集合有6天,但是洗衣服的话就比较灵活一些,但是最多每周4次,最少2次洗澡,但是有必要的是一周2次,时间不定,但是次数是可以数的。 2.4强化物的选择: 根据其对自身的情况的了解,我觉得一般的物质上的奖励(如好吃的,买东西等)和对自己精神上的(如上网时间的长短和自由情况)都不足以作为强化物来强化我的行为,所以最终决定用代币的方式,若每次达到一个目标行为则奖励自己3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资料

消费者行为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 1、消费者:(广义):购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得个人或组织。(狭义):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或服务得个人与住户。 2、消费者行为:就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得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得决策过程。 (课堂笔记补充: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得定义:消费者行为就是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得动态过程,就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易职能得行为基础。) 3、试述消费者行为研究得意义:一、消费者行为研究就是营销决策与制定营销策略得基础;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三、有助于消费者自身做出更明智得购买决策;四、提供关于消费者行为得知识与信息 4、消费者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问题认识、信息搜集、评价与选择、购买、购后行为 5、影响消费者行为得个体与心理因素有哪些:消费者资源;需要与动机;消费者知觉;学习与记忆;消费者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6、影响消费者行为得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境;消费者保护政策与法律。 7、消费者行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 (1)萌芽时期(1930年以前) 重点研究产品销售,而非消费者得需求,局限于理论阐述,未广泛用于营销活动,未引起普遍重视。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社会学家凡勃伦《有闲阶级论》(1899)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及其社会涵义。 1901年12月心理学家斯科特(W、D、Scott)在美西北大学作报告时指出,心理学可以在销售与广告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普兰(M、T、Copeland)于1923年提出将消费物品分为便利品、选购品与专门品得分类方法部分建立在对三个方面得消费者行为得分析之上。 (2)应用时期(1930-1960年) 消费者行为动机研究、消费者品牌忠诚研究 1、环境 20世纪30年代得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2、20世纪40-50年代消费者行为动机得研究 * 1950年,梅森海尔(Mason Haire)主持速溶咖啡得研究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关于动机研究成果 *美学者盖斯特(L、Cuest)与布朗(George H、Brown)于50年代初开始研究消费者对品牌得忠诚问题,以便找到促使消费者重复选择某一品牌得有效途径。 * 谢里夫(M、Sherif)、凯利(Harlod H、Kelley)与谢把托尼(Shibutoni)等人开展了对参照群体得研究﹡马斯洛得需求层次理论 (3)变革与发展时期(1960年至今) 消费者满意问题得研究;发展商标资产得研究;建立长期顾客关系得研究 跨文化消费研究 1、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中成立了消费者心理学分会,这就是消费者行为学开始确立其学科地位得前奏。 2、1968年,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消费者行为学》由俄亥俄州立大学得恩格尔(James Engel)、科拉特(David Kollat)与布莱克维尔(Roger Blackwell)合作出版。

学校心理学试题及标准复习资料全集

学校心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全集 学校心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第一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21分) 1.学校心理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的年龄一般界定在( ) A. 0-18岁 B. 5-18岁 C. 6-12岁 D. 6-15岁 2.学校心理学家对多动症儿童采取( ),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A.认知疗法 B.药物疗法 C.食物疗法 D.行为矫正 3.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将学习障碍归于( )类别下 A.知觉障碍 B.运动障碍 C.后天脑外伤 D.发育障碍 4.当前最有影响的职业辅导理论是( ) A.发展理论 B.人格类型理论 C.心理动力理论 D.行为理论 5.瑞文推理能力测验的材料是由( )组成 A.60道逻辑题 B.60张图案 C.60道数学题 D.60道文字题 6.社会技能缺陷是一种( )缺陷 A.无情绪唤醒反应的获得性 B.无情绪唤醒反应的操作性 C.有情绪唤醒反应的获得性 D.有情绪唤醒反应的操作性 7.到1940年为止,美国至少有( )州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给学校心理学工作者颁发资格证书 A. 1个 B. 2个 C. 5个 D. 10个 8.咨询的时间限定一般为( ) A. 30分钟左右 B. 1小时左右

C. 2小时左右 D. 3小时左右 9.心理咨询的技法不能归为下述理论领域( ) A.精神动力论 B.人本主义 C.机能主义 D.行为主义 10.根据班杜拉的观点,观察学习的作用有( ) A.学会新的行为方式 B.抑制或去抑制某些行为 C.促进某些行为 D.以上3种作用都有 11.学习障碍者的神经系统有这样的特种( ) A.脑结构轻度异常 B.脑结构严重异常 C.低级中枢功能异常 D.以上3种都有 12."班级戏剧"是一种社会测量法的( )操作形式 A.同伴提名法 B.同伴行为描述法 C.同伴等级提名法 D.同伴成就评定法 13.美国心理障碍协会〔AAMD〕的心理障碍分类系统提供的发展标准认为,人的一生分为3个年龄阶段,即:( ) A.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 B.儿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C.学前期、学龄期和成人期 D.小学期、中学期和成人期 14.非结构访谈的特点是( ) A.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B.容易定量分析 C.不利于加深和拓宽对问题的研究 D.对访谈者的要求低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9分) 1.学校心理学服务范围有( ) A.高等学校 B.慈善机构的心理诊所 C.宗教团体 D.地区教育机构 E.社区机构 2.心理测量有下述特征( ) A.间接性 B.相对性

行为矫正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行为矫正疗法个案分析报告 应用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朋俭丰0715******** 一.个案介绍: 我大学同班同学孙某,大四学生,22岁,男,从初中开始接触电脑,网龄10年之久,平时上网爱打网络游戏,以去网吧为主。进入大学后,更多的时间接触电脑,大一因为才进学校还不熟悉环境所以还保持着高中时候的态度,按时上课少去网吧,进入大二开始与同寝室同学邀约打游戏,寝室的网速过慢就一同去网吧,起初也是玩玩到点就回学校,后来频率增加有时还通宵,逃课,玩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泥足深陷,一旦离开了网络,会变得焦虑不安,时刻想着去上网。大四面临毕业,多科成绩挂科,学校辅导员提出如果想拿到最后的毕业证从现在起必须每节课都去上课,补考必须全过,大四的课程不能挂科,如若不行必须重修。 二.理论分析 从精神卫生学角度对沉迷作定义为: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地应用某物,以取得满足感(如兴奋、快感)或避免不满足感为特点的精神和生理病理状态。网络游戏沉迷就是网络沉迷中的一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已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和家长们对此忧心忡忡,我们不必视网络如“洪水猛兽”,沉迷网络往往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和课业,并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但曾经有一批电脑高手传授经验时说:“学电脑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因此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要尽量将这个开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将网络沉迷的学生引向提高网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正途。 辅导方法 1.在家里,家长应给予该生积极的关注,家长在生活中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任何让孩子觉得你不再信任他的眼神和话语,要给予时刻关注。要适当的选择时机和孩子加强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只有多交流才能更加彼此了解。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偷偷上网事件要给予谅解,有条件最好能尽量多花时间陪孩子,组织一些家庭亲子活动等等,和孩子一起来努力,帮助孩子戒网。多给予鼓励,少打骂。 2.在学校,老师在课外活动中应尽量多安排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帮助他形成固定的业余爱好,组织各类球赛,安排该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体验到现实生活其实比网络更丰富多彩,而且有事可做,有成绩可出,进一步增进他的成就感,让他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3.在学习上,让他多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首先要帮助学生把拉下的功课赶上去,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要多关心他的学习,帮助他在学习上查漏补缺,不要操之过急给学生一个努力的过程。经常找他谈谈心,多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4.在班集体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更多的同学去关心他,帮助他,在学生自己制订的21天戒网计划中,给予其支持,鼓励其与别的同学加强人际交往,让他树立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自己战胜自己。 5.该学生对计算机这门课有特别浓浓的兴趣,学校这一头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行为矫正案例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一案例介绍: 主诉:M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M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 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 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的室友W进行监督并提醒M。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第二阶

段查看M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第三阶段是将M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次以内,甚至没有。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三问题功能评估 1、行为描述:总是在遇到一点点难题或者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叹气,每天次数不定,一般都会有五十多次,甚至更多。叹气完了以后的确可以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却再也提不起做事的信心。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2、引入厌恶刺激:用橡皮圈自弹手腕至疼痛,每当当事人无故唉声叹气时就自己拉动橡皮圈直到自己疼痛。 3、选择奖惩物:M喜欢喝奶茶,因此,如果每周咨询结束达到目标时就奖励一杯奶茶。M还喜欢上网,因此,在其中若M出现放弃则惩罚其一周不得上网,若没有达到要求则由W监督一晚上不得上网。 四方案设计 1、时间安排:鉴于对象为学生,所以将时间定在周日下午。平时将由同宿舍的好友进行监督和提醒。 2、使用方法和技术:此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感觉性负强化不断加强导致恶化的,由于唉声叹气是由负强化建立起来的行为一般很难消退,需要结合别的方法。因此,采用厌恶疗法。另外含有强化原理,奖励与惩罚原理等。 五详细矫正过程 1、首先,和M讨论叹气会带来的利弊。叹气可以减少她的压力,但是也让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待问题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更加对自己没有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