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丧嫁娶民俗起源

中国婚丧嫁娶民俗起源

篇一:中国民俗

第一讲民俗导论

一、概念:由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通行和传统的具有文化特质的各种社会习惯与风俗事物。

内涵:1、俗文化的一种

2、是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过程中产生的。

3、基本构成方式:人们相处的文化指令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民俗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在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等)相互适应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居生活的需要,是一种人类群体的生活文化。民俗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的和精神两方面的东西。

从其发展脉络来看,既包括人们相处和互动的文化指令,也包括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二、基本分类:

1.物质民俗: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以及主体在各种物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活动。

2.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及民间娱乐习俗等。

3.精神民俗:在物质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民俗部

分,涉及民间宗教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以及民间艺术等。

4.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民间文学等,是人际关系的媒介和各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传承。功用分类:

1.

2.

3.

4.生存需求型: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习俗。社会交际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各类民俗活动事迹,如社会礼仪、婚丧嫁娶等。精神需求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各种精神活动事迹。文体娱乐型:人们在生产劳作之余所创造出来的各种娱乐身心的活动事迹。

三、特征:

1、集体性:民俗是集体创造、享用、保存和传承的一种公共的文化财产。

2、区域性:民俗是区域单位内部民众所共有的文化,同一性质的民俗在不同地方有一定的差异。

3、习得性:人们通过模仿、交流、暗示、群体压力等社会互动方式在后天习得。

4、传承性与扩布性:民俗在纵向(时间)上的延续和横向(空间)上的扩散。

5、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与上层文化相比,民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它在传承、扩布和演进过程中也必然呈现出种种的发展。变异是民

俗在传承过程中自发和渐进的文化,是其自身的一种调适,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存在后得以延续到关键所在。因时代变化而发生的变异,地理环境变迁而发生的变异,民族文化传统受到冲击而发生的变异6、模式性(类型性):民俗文化形象是群众共同需要和心理基础上自发创造的,又为同一社会的民众所传承,不具有个性。

7、规范性与服务性:一种适应性文化表现为适应民众今天心理和生存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模式。

四、功能:社会角色功能社会一体化功能(同质性加强亲近甘与凝聚力)规范言行功能调节生活功能

第二讲中国民族服饰

一、基本概念

1.服饰的概念:服装和饰物的总称

包括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人体自身的装饰(纹身)和对人身体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生活器具

2服饰民俗的概念:在共同的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并相沿承袭的一种具有文化特质的服饰特征。

?服饰民俗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

?服饰民俗是生活的艺术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

3.功能:(1).物质功能:遮羞蔽体、防寒御暑,适应生产劳作(2).精神:识别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

表示社会观念和政治理念

4.常见民族服饰的特点:

哈尼族:红黑白彝族:红色表太阳崇拜。太阳为阴居左,月亮为阳居右

苗族:撑天伞、腊染布西南少数民族:“老变婆”彝族黑包头与莲母老祖

苗族、族:狐狸精、山精与百褶裙金沙江傣族女子服饰与红色神鱼“召树屯”的传说与傣族的孔雀衣(“白羽衣”“百鸟衣”“百兽衣”“百雀衣”“九羽衣”“鸟羽衣”“黄雀衣”)

二、古史与服饰特征

苗族:艰辛的迁徙史愅家:“高孚”彝族:鸡冠帽、马樱花

瑶族(红头瑶、平头瑶、沙瑶、狗头瑶)大包头上的菱形——认祖尊敬

古羌戎遗裔诸族——虎族、云南蒙古族:蓝黑“三滴水“

三、拴灵锁魄的“枷锁”

彝族的“天菩萨”哈尼族儿童服饰背上的蟾蜍图案

四、成年换装与社会承诺:冠笄之礼

哈尼族与彝族一些支系的鸡冠帽与性解禁傣族女子的黑齿与男子的纹身

摩梭族的男女在年满十三岁时的除夕晚进行换裙或换裤仪式德昂族女子耳饰(耳筒)

五、情爱与服饰

苗族腊染上的苗龙图案、“龙(牛)角”意象图案

彝族已指婚女孩服饰:帽沿盖下有两个三角形布角

哈尼族女孩“公开的情书”:送骨针别在头上

六、新嫁衣与家庭承诺

彝族已婚妇女的“罗锅帽”德昂族已婚妇女的腰饰

裕固族(青海东、甘肃西)女子:背牌

阿昌族:纯黑帽子、一角装饰五彩绒球苗族成年女孩的银饰:胸牌(舅舅送的)

侗族成年女孩的银饰、布依族头饰

七、社会规范与服饰:彝族的“一帽三戴”

八、民间信仰与服饰特征

门巴族(青藏高原南)妇女的服饰项链藏族与摩梭人的服饰与驱魔辟邪

第三讲中国饮食民俗

第一节、饮食民俗概述

概念:由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用特定的技术程序加工制作而成的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特色性的是食物、饮料及其食用方法的总称。

基本构成:主食、菜肴、饮食方式(姿势、用具、礼仪)

功能分类:日常饮食、特殊(节日、祭祀、待客)饮食

第二节、我国的饮食民俗

一、11个区域饮食文化圈

东北:炖菜;生肉、冻食和腌菜;口味咸重辛酸微辣

中北(内蒙古大草原):咸食畜肉,热喝奶茶,畅饮烈酒,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几乎不食蔬菜,口味咸重西北:多吃烤肉佐以孜然和辣椒粉,口味咸重

黄河中游:以面食为主,“一面百样吃”,口味酸辣,味稍重

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

辣子一道菜,碗盆难分开,

手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

姑娘不对外,不坐椅子蹲起来,

睡觉枕石块,秦腔吼起来

京津:层次性饮食文化,食料以周边地区为主,辅以全国各地精华特产,菜品种复杂多样化,以“满汉全席”为极致

黄河下游:饮食的文化味极浓,讲究“平和正统”大味必淡,日常中爱吃煎饼和玉米饼,卷葱抹酱

长江中游:江西与湖南口味以辣为主,酸寓其中;湖北口味咸鲜微辣长江下游:喜食甜食,强调精致细腻,注重色形味质和饮食环境的韵味。

口味特点:咸甜适中、清淡

西南:爱饮酒和吃辛辣刺激之物,饮食和原料禁忌少。

口味特点:麻辣与酸辣

东南:重鲜活,尚茶饮,蔬果与海鲜比重大,讲求高档稀贵,爱食珍奇野味,爱喝汤。口味特点:清淡咸鲜青藏高原:主食为糌粑、牛羊肉及各种面食、生冷食物比重高,爱喝酥油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