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绣品工艺网页设计研究——以陕北“女红”为例

目录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1文物保护中陕北民间绣品的迫切性 (1)

1.2.2信息传播中网络媒体的重要性 (2)

1.2.3网页设计中平面设计的关键性 (3)

1.3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3.1国内网站 (3)

1.3.2国外网站 (7)

1.4主要研究内容 (12)

1.4.1陕北女红绣品工艺研究 (12)

1.4.2网页内容研究 (13)

1.5方案技术路线 (13)

1.6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4)

2.我国“女红”文化下绣品工艺艺术概述 (15)

2.1民间“女红”刺绣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四大名绣 (15)

2.1.1典雅秀丽的苏绣 (16)

2.1.2优美精细的湘绣 (16)

2.1.3华美艳丽的粤绣 (16)

2.1.4自然淳朴的蜀绣 (17)

2.2陕北“女红”绣品的艺术探源 (17)

2.2.1动物纹样寓意研究 (17)

2.2.2植物纹样寓意研究 (18)

2.2.3几何纹样研究 (19)

2.3陕北刺绣的艺术特征 (20)

2.3.1造型夸张精炼 (20)

2.3.2构图饱满对称 (20)

2.3.3色彩鲜明融洽 (21)

2.4陕北民间绣品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内涵 (21)

2.5陕北民间刺绣主要针法 (22)

2.6本章小结 (22)

3.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研究 (25)

3.1界面语言研究 (25)

1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2网页设计中交互设计研究 (26)

3.3用户体验研究 (27)

3.4数字民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 (28)

3.5本章小结 (28)

4.陕北“女红”数字民俗博物馆网页设计 (31)

4.1网站用户体验分析 (31)

4.1.1实用性体验分析 (31)

4.1.2操作性体验分析 (32)

4.1.3吸引性体验分析 (33)

4.2网页版面设计 (34)

4.2.1网页作用与定位 (35)

4.2.2涵盖内容与类型 (35)

4.2.3展示需求与方式 (35)

4.3网站结构设计 (36)

4.3.1内容结构 (36)

4.3.2用户结构 (36)

4.4网站界面设计 (37)

4.4.1构图设计 (37)

4.4.2配色设计 (39)

4.5网站交互设计 (40)

4.5.1整体结构体现交互 (40)

4.5.2微妙的反馈体现交互 (41)

4.5.3精致的细节体现交互 (42)

4.6本章小结 (43)

结论 (45)

致谢 (47)

参考文献 (49)

附录 (51)

1绪论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女红(gōng)也被称作“女工”、“女功”、“女事”,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在古代指女子从事的针线工作,例如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后概括为凡妇女以手工缝制的工艺,就称为“女红”。中国女红艺术的特点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如诗经古周人传唱的民歌:七月里伯劳鸟叫,八月里来纺织忙,染出丝来有黑红色也有黄,朱红颜色最漂亮,专给公子做衣裳。述说了当时在甘肃、陕北一代古周妇女传袭织绸、制衣的情景。古代女红技艺的高低也是评判一个女性的重要标准,女性不必学“四书五经”,但一定要会粘贴缝补。“女红”大体上分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玩具等九类。而本文所探讨的具有强烈地方特征的陕北绣品工艺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陕北婆姨用智慧勤劳创造出来的产物,也映射了陕北人民的朴实无华。

本人主要研究陕北顺袋子、枕头顶子、绣花鞋垫、肚兜、虎头帽、云肩、马面、门帘、香囊等绣品的传承与数字化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陕北女红。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进行中国传统女红的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可以使传统女红获得新的生命并加以延续传承,可以让陕北绣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散发出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光芒。

互联网络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主流媒体,已经完全代替了广播,报纸,期刊,更具有开放性、全球性,实时性,快捷性的特点。数字媒介在传统“女红”保护中的运用的不但使传统“女红”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更多新的保护可能。目前我国传统工艺保护在数字媒介领域的研究才相对甚少,对于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口相传”的层面,应该从数字媒介的发展层面结合来探讨[1-3]。1.2研究目的及意义

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战争给这个地方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却没有带给这里的淳朴人民以富裕的生活,这里的人们以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不仅战胜了贫瘠的黄土地,还书写了属于陕北特有的民间文化,可要说最普遍的活动还应该属那些婆姨女子聚集在“闲话中心”纳鞋底、绣鞋垫。陕北民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兰格盈盈的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这块土地上的女人们受几千年儒家文化、地理历史条件影响,表达情感也是那么的溢于言表。“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飞鸟鱼跃”,那多种多样的绣花鞋垫便是满天满地的深情与谢意的载体,针针细致,配色鲜艳[6]。

1.2.1文物保护中陕北民间绣品的迫切性

陕北民间绣品目前的传承方式已经由原先的手口相传,逐步向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转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