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推荐文档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课题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自从《课程标准》问世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力图推进新课程改革。但“尖子生”占领课堂,多数学生当“看客”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不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应付,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缺乏深刻的认识,缺少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及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基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着手解决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具体学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与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什么是学习方式?有人从学生的行为结构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性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1eam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还有人从学习的社会性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交往方式。这三种观点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学习方式的特征,但是又不全面,没能很好地揭示学习群体特点、个体特点和情感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存在的形式、结构及发展阶段。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也不等同于个体的一般认知过程,它反映了“如何学”这一普遍问题,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

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整体特征,是整个学习的认识过程的整体特征。

2、理论依据

1)新课标提出,“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重心”。它指明了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努力方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题就是以《课标》精神为理论依据。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故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学习方式变革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直接体现,建构主义理论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最主要的理论支柱。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概括地讲,就是积极践行新课标,努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内化为每一位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认知倾向。具体目标有以下5点:

1、教师的理念更新,实现角色的转变。

2、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4、学生思维方式得到提升(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

5、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成符合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一览表:

总课题子课题组长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生阅读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生作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

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小学生

阅读方式的转变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以调查法、实验效果检测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组成员人人坚持写教后记或教学日记,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

2)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研究者为了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借以发现存在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考察各种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

3)实验效果检测法

选择了一定的班级,运用新教学模式、新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再运用书面的、非书面的方法对实验前、实验后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经验总结的一般方法步骤: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③制定总结计划;④搜集具体实事;⑤进行分析与综合;⑥组织论证;⑦总结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组通过3年的实践,围绕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实验教师的理念更新,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思维方式得到提升,课堂变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生成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几种学习方式:

1、“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小学阅读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是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整体特征,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整体特征。基于此,现将“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小学阅读学习方式以及与之相融的动态阅读教学方式,一起向各位专家汇报。动态阅读教学分为三大环节,这三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逐步深入的过程。

①自主预设,合成目标——“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定向、起步阶段

如果学生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知道学什么,就根本谈不上学会了学习。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自己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样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保持长久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上课一开始或课前,让学生初步自主感悟,预设学习目标。潜移默化启发学生确立“三维目标”意识,并逐渐自觉地从这三个维度来设计学习目标。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不同的孩子自设学习目标时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允许各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所预设的学习目标有部分不同。

学生预设的学习目标具有非预期性,不一定准确地抓住了要点,也不一定全面,而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又不一定适合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这就要求执教者能和学生一起优化组合,生成富有磁力的学习目标。各个学生可在全班的学习目标基础上,加入部分仍觉得有必要研究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探究目标。这样的目标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怀有饱满的学生热情,因而充分蓄积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能量。

②张扬个性,引领生成——“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蓄势阶段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的心理氛围。”动态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开心地、主动地动起来,而不是被动地执行教者的指令,机械地完成学习目标。教者要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再现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资料搜索,拓宽视野,激起学

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自我感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平等自由与民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欣赏欲……从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让这绚丽的火花与文本(作者)、学习伙伴、教师的心灵火花相互撞击,就会生成许多难得的教学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些机遇,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就会向我们走来。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者要注意扮演好以下角色:一是服务者,为学生提供可能要用的图片、书籍、光盘、模型、网址等资料、信息;二是调控者,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适时参与到各组的探究中,发挥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的作用,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防止少数学生抓不住重点、钻牛角尖。

动态教学课堂中,师生的创造潜能易于被激发,会不断出现生成性因素,因此,探究目标应该不断完善与提升。当然,生成性因素也不一定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者注意恰当选择。总的来说,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康品格的形成与发展。原先师生合成的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比,谁的价值大,就以谁为主。如果生成性目标价值大,我们应抓住机遇,反客为主,甚到完全搁置原先的合成目标,组织起最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全盘搁置“合成目标”要慎之又慎,一定要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极有价值”为唯一标准。通常还是要紧扣“合成目标”,机智引领有效生成,实实在在地进行理解与建构,切忌随意把握生发点,漫无目的,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学习目标的游离与偏差。

③展示成果,艺术放大有效生成——“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升华阶段

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应当引导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学生可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向同学展示探究过程与成果。既可以朗诵,又可以表演;既可以口头陈述,又可以书面展示;既可以表示赞同,又可以当堂辩论。当教者发现答案不完整时,要请发言人的同组伙伴补充;如果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请研究同一问题的其他同学评价纠错,全班无法纠错时,教师再加以启发引导;当一组的代表表述完毕,要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评价,开展生生交流,而教师则要对汇报者、评价者进行恰当的点评与鼓励,还要鼓励其它组的同学积极质疑问难,教者则必须及时敏锐地捕捉有效的生成性因素,要用智慧来艺术地处理,把个人的、小组的探究活动延伸为全班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从而艺术放大有效生成,充分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创造出一种充满智慧的课堂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构建新课程标准所畅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以上的三步动态教学过程,同时是学生运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2、“体验式”小学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 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学习“认识千克”时,在比较体验中,感受到了“轻重”,经历了千克概念形成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但亲近了“千克”这个质量单位,而且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整堂课是这样展开的:

①对比体验轻重——初步感受。

教师安排:“凭自己的力量抱起你的小伙伴。并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再抱一抱老师,又有什么感觉?”接着安排“掂一掂数学书和听写本,将数学书放在左手手心上,听写本放在右手手心里,静静地体会一下,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老师揭示板书课题。这样的安排,选择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在体验中比较,在比较中体验,让学生感知轻重处处存在。

②对比体验一千克——建立表象。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一袋东西提在手中半分钟。半分钟后将感觉告诉同桌,并全班交流:这样重点抓住:这袋东西与抱人的体重、掂书本的轻重进行比较,为1千克的概念建立做好铺垫。在相互交流提“这些物品”的感觉时,老师要求再提“这袋东西”并停留一会儿,然后引出“这一袋东西就是1千克重”。这样在比较中多次感受“这袋物品”的重量,并且在学生心中支撑起了“1千克=这袋物品的重量”的天平。

然后要求:同桌为一组,打开“这袋物品”,并将这袋物品(到底是什么东西?有多少?)介绍给同桌,然后全班交流。有的介绍:这袋物品有8个同样大的苹果,是1千克;有的介绍:1千克=4瓶牛奶;又有的介绍:一千克=2包盐……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重新将这袋物品,提在手上,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

这样的教学,把1千克的重量与具体的事物对应起来,并知道1千克物品有哪些。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1千克”……

本堂课的重点为“千克的认识”,“一千克”的构建是需要独具匠心的。在对比体验中,在感觉交流中,既突出了主题,又将数学知识形成性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③对比体验几千克——逐步深化。

提问:想知道2千克、3千克……几千克有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桌两个小朋友的物品合在一起就是2千克,并主动要求提在手中也感受感受……这样3千克呢,4千克呢……人越聚越多,感受也越来越沉,一直到提不动了,还在继续努力想办法……开放式的

设计,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体验到了不同的重量,对比体验让学生较自觉地将几千克的重与一千克的重区别开来。这部分的内容,重在体验和感受,在体验中悟出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数学学习的真理。

这样的体验,一方面加深了“千克”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千克"用于计量较重物品的单位;

2) 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如学习“连减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连减应用题的两个数量关系:即:总数-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剩余的部分数,总数-(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剩余的部分数;更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两种解题方法。在课堂展开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学习情境:

①教师创设了“送玩具”的情境:

“小明有6辆玩具车,送给弟弟2辆。”请补上问题,并解决问题。接着增补了“又送给妹妹3辆”,仍要求学生补上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自然而然拓展到3个条件2个问题,以及浓缩为“3个条件1个问题”并解答出来:6-2=4(个)4-3=1(个)综合算式6-2-3=4-3=1(个)

在这个情景中学习,孩子们初步领略了“连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②师生共同创设“剪纸”情境:

教师出示:“一条35厘米的纸条,第一次剪掉5厘米,第二次剪掉15厘米?”、师生共同剪纸,孩子们将这一过程编成了应用题。接着安排了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共同研究、相互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重点对“36-15-5”进行了研讨。

教师提问,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学生提出:26-(15+5)(先算两次剪下的厘米数,再从总厘米数中去掉,解题过程与操作顺序有所变化)。再次安排"剪纸"操作……

当出现“26-(15+5)”解法时,再次让学生独自剪纸,以加深对“a-(b+c)”的印象。

③学生创造“截粉笔”的情境: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教师出示了几支同样长的“粉笔”,要求学生围绕“截粉笔”创造情境。学生独自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发挥想象,将其“截粉笔”的情境,编成完整的应用题,并要求解答出来。如编出的应用题为:“一支粉笔长10厘米,第一次截下5厘米,第二次截下3厘米,还剩下多少厘米?”题目一编完,学生马上动手解答。这样对“10-5-3”或“10-(5+3)”理解更深刻了……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年级“可能性”一课,以“游戏”为载体,将学习内容整合成一条线,“游戏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朋友学得轻松、积极,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

①“猜正反”游戏,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

两人一组玩“猜硬币正反”游戏,先猜一猜抛的结果,再实际试一试。以游戏中可能正,也可能反,让小朋友体验“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这就是生活中的可能性”。感受到了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

②“摸球”游戏,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六人一组玩“摸球”游戏,分三种情况:盒子里全部装白色的乒乓球,去猜,去摸,发现一定是白色的乒乓球;盒子里装2只白色的乒乓球与2只黄色的乒乓球,去猜,去摸,发现可能是黄色的,也可能是白色;盒子里全部装黄色的乒乓球,能摸出白色的乒乓球吗?去猜,去摸,发现不可能摸到白色的。让小朋友感受到“除了黄球之外,别的球都不可能摸到”,并从中体验到了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

③“石头、剪子、布”游戏,体验可能性外的多元文化。

师生一起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共玩了10次,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师生在“竞争”面前的平等,老师没有优势,假如老师“一定”要赢,那结果只能

是“不一定”;更体验了跟老师玩这个游戏时,“赢、平、输”的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几乎同样大小的。

对这一游戏结果的简单评析,让小朋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失败的坚强;也体验到了同伴间的赏识与关心;更体验到了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是最可取的。“石头、剪子、布”游戏,不但让小朋友体验到了“一定与不一定”,而且体验到了“游戏”之外的丰富的知识,体验到了“可能性”外的多元文化。

3、“植根生活,自主习作,合作提高”小学作文学习方式

二十一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写作是学生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工具。着眼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进行“小学生习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总结出了“植根生活,自主习作,合作提高”小学作文学习方式:

1)植根生活,厚积乐写;

学生只有搜集到相关的素材,有相应的语言积累,并乐于表达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学生在习作中,应当把习作的根深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吸取其中的营养,做到“厚积”,才可能文思如泉,才可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①让作文与生活同行。

让作文与生活同行,学生向生活投射孩子们的独特目光,用心感悟是生活,他们就会乐于用手中的笔来尽情描写色彩斑斓的生活,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作文与生活同行,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欣赏家乡美景、采访家乡名人、先辈精神,描写家乡的变化,体验乡情亲情,赞淳朴民风,说劳动苦甜……

②广为采撷,读写结合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所以,同学们要通过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以开阔视野,进行知识积累,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我校学生《求知笔记本》,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还用剪贴、办手抄报等形式进行专题积累。然后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现读写结合,可采用仿写、改写、续写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等形式,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读

写实践活动的乐园,促进学生学习、掌握更广博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并牢牢夯实语言文字及文字及表达的基本功。

2)自主习作,力求有创意;

新课标中鼓励学生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小学阶段淡化文本,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

学习写作的人在认识上常常会进入这样的误区:只要掌握写的技能技巧,作文一定高质量高水平。其实不然。学习写作,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写作的热情,写作的冲动感。想写、要写的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勤于笔耕,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快乐,有的是孜孜不倦,长期坚持,力求文字能准确地表达情意,有的则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为写作奠定情感基础。教学中,让学生随身带一小本子,随时记下思维的火花,随时收集灵感产生时的妙语佳句,绝对是一个好主意。我校中高年级学生都写《成长日记》,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记下了各人成长的足迹。厚厚的本子里散发着主人顽强的毅力,流淌着孩子童年时光,折射着人间至爱真情……这无价之宝让学生习作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虽然早就有人大声疾呼写日记,但缺少可操作性策略。可以通过“积分竞赛”、“放送心语”等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习作课上的每一篇作文的完成时间,也不一定就在某天的两堂作文课,而应是布置一个作业后,让学生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有时间从已积累的素材中去挑选合适的材料,或者去亲近生活,搜集好材料进行补充,然后构思,多方请教、学习,从而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稿。

3)精评多改,合作提高。

学生写好了作文稿,可以互相阅读,精要地评一评,接着重点探讨:如何修改?

为什么评论要精?一是课堂时间有限,二是评论的目的是要在互相学习、鼓励的同时,指出不足,共同提高,而不是相互指责,找茬儿。三是精要地评论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纵观全篇,抓主要问题的能力,以免盲人摸象。

怎样评才精?认真欣赏了别人的作文后,努力地概括对方作文的总体情况后,主要谈谈你学到了什么。优美词句、独特构思、人间真情、生活五味,自然美景等等,都可以谈。不过,为了做到评论精要,一般挑选自己收获最大的一个方面精要地谈谈。

修改对学生写好一篇作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确不少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修改了200多遍。我国散文家杨朔的《雪浪花》,全文仅3000字左右,却修改过200多处。

小学生初学写作,不仅应该重视文章的修改,而且要做到“多改”。多改就是采用多种形式多次修改,要对作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进行多方面的修改。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一下子完成如此繁重的修改任务有困难,因此,应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的要求,可以一个阶段,突出一个修改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组织讲评、修改,这篇作文中其余需修改之处,留给学生课后自由修改,或者留到以后具备了这种修改能力后,再进行三次修改、四次修改……。在这项重点训练的修改能力基本养成了,再转入另一个训练重点。一般地,第一步先进行字、词、句的批改,内容包括:①、字体是否端正卷面是否整洁;②、指出错别字;

③、修改病句;④、修改标点符号,看看是否一逗到底。第二步是进行选材立意方面的批改,内容包括:①、中心是鲜明;②材料是否切题;③结构是否条理;④语言是否简明。

个人自改的基础上,应采用互改、小组改,和教师共同修改,和家长一起修改等多种形式合作修改,以进一步提高作文质量。为了让修改真正收到实效,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修改作文的乐趣,一定要化足够的修改时间,要持之以恒地练习。

1)倡导自主学习,学会主动参与

所谓自主学习,即:通过学生的自发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优势的学习。在英语课堂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主动完成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实现“主体”与“主导”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尝试着采取了一些办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进行研究的热情,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离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作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