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意义: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中国主题: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

意义: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和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中国主题:同呼吸,共奋斗

意义: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旨在环境日之际引发公众对绿色消费的思考。

中国主题:向污染宣战

意义:旨在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系统?(P18)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1)个体生态学(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4)生态系统生态学

(5)景观生态学(6)全球生态学

(1)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2)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3)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4)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5)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环境的适应与调控

1、什么是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哪些?(P35)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分为——(1)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生活等污染源)

(2)排污特点分类

2、大气污染可分为哪些种类?

(1)按能源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组成和反应分类——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2)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环境状况分类——还原型、氧化型污染

3、光化学烟雾和伦敦烟雾事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P50)

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及其浓度,除直接决定于汽车排气中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以外,还受太阳辐射强度、气象以及地理等条件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主要条件,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太阳的高度,即太阳辐射线与地面所成的投射角以及大气透明度等。因此,光化学烟雾的浓度,除受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影响外,还受该地的纬度、海拔高度、季节、天气和大气污染状况等条件的影响。

4、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

(1)气象因素:气象动力因素、气象热力因素

(2)地理因素:地形和地物、局地环流

(3)其他因素:

5、如何解决城市的“热岛效应”问题?

(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

(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

(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

在现有的条件上,应考虑

(1)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以减少人工热量的排放;改善市区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热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

(4)此外,“透水性公路铺设计划”,即用透水性强的新型柏油铺设公路,以储存雨水,降低路

面温度。

(5)形成环市水系,调节市区气候。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因为人口高密度区也是建筑物高密度区和能量高消耗区,常形成气温的高值区。

(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由于山谷风的影响,盛行南、北转换的风向。夜间多偏北风,白天多偏南风。因此,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

(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1、什么是水环境?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也有的指相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所处空间的环境。

2、什么是水资源,有什么特性?(P89)

(1)广义的水资源是指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

(2)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3)特性:A、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

B、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C、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

D、利与害的两重性

3、什么是水体污染,其来源主要有哪些?(P91)

(1)水体污染是指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2)来源: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4、COD、BOD、TOD、DO、SS。(P95)

COD——化学需氧量

BOD——生化需氧量

TOD——总需氧量

DO——溶解氧

SS——固体悬浮物

5、什么是水体自净,其途径有哪些?(P98)

(1)水体自净是指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的现象

(2)途径: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

6、赤潮、水华是怎么发生的。(P103)

由于水体中N、P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7、水体富营养化的途径、危害、防治措施。(P104-106)

(1)途径:A、天然富营养化——湖泊从天然降水中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使大量营养元素进入湖内,增加湖泊水体的肥力

B、人为富营养化——

(2)危害:A、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

B、水体中藻类数量增多但种类发生变化

C、水体透明度降低,溶解氧大量减少,水质污染

D、藻类、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衰亡甚至绝迹

E、加速湖泊等水域的衰亡过程

F、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到饮用水安全

(3)防治措施:

A、预防措施——使用低磷洗涤剂,在软水区使用肥皂型洗涤剂替代合成洗涤剂,在硬水区可利用无害的替代物代替三聚磷酸钠;增加“绿肥”的使用,通过生物固氮以消除氮的直接损失,减少对化肥的需求;污水处理厂加强脱氮除磷的工艺

B、治理措施——工程性措施,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曝气、注水冲稀以及在底泥表面敷设塑料等抑制营养元素的释放;化学方法,用阳离子凝聚剂沉降磷素,最有价值的是价格较低的铁、铝和钙,用化学药剂杀藻以减少植物在水体中的数量;微生物投加方法,投加适量的微生物,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建立人工生态体系,利用种植水生植物、养鱼、养鸭、养鹅等形成食物网,保持水体的综合生态平衡,达到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8、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有哪几种元素?(P106)

生物毒性显著的Hg、Cd、Pb、Cr以及类金属As,具有毒性的重金属Cu、Co、Ni、Sn、V等

9、水体污染的防治对策有哪些?(P111-112)

(1)加强水污染管理(2)合理规划及调整工业布局

(3)减少水消耗量(4)积极进行污水治理

1、土壤污染的特点、种类和来源。(P128)

(1)特点:隐蔽性、累积性、不可逆转性、后果严重性

(2)种类:重金属土壤污染、化学农药污染

(3)来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生物污染源

2、土壤污染对环境有何危害,如何防治?(P140)

3、如何预防土壤污染?对于已经污染的污染的土壤又有什么处理办法?(P140)

4、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特征。(P131)

(1)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移动,不能为微生物分解,而在土壤中累积

(2)有的可能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富集转化,对人类带来潜在危害。

(3)在土壤中的累积初期,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关注,一旦毒害作用比较明显表现出来,就难以彻底消除

1、什么是生物安全?(P153)

(1)狭义: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指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可能构成的威胁或潜在风险

(2)广义:生态安全不止针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包括影响人体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安全的诸多领域的问题,涉及预防医学。环境保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农药、林业等

2、生态入侵的危害?(P153)

(1)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2)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3)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4)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如何区别外来生物和外来入侵生物?

外来生物是指所有并非本地原有的生物,包括各种由其他地区引入的植物、动物。但生物的生存、繁衍必须与环境相适应。

对于大部分生物而言,忽然改变的新环境很难适应,因此无法成功存活、繁殖。同时如果一次进入的该生物数量太少,也无法完成繁殖的要求,无法构成扩张的种群。

有一些生物对新环境较能适应,成功地构建了新的种群。但如果这个生物在获得食物或营养、占据栖息地、躲避天敌等多个方面优于本地物种(甚至直接捕食本地的其他生物),对本地的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破坏,这就成了生物入侵。

简言之,生物入侵都是由外来生物引起的。但外来生物大多因不能适应环境而死亡,只有少量的存活、繁殖,甚至构成入侵。

4、为加强生物安全,当前我们必须采取什么措施?(P157)

5、《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对遗传资源如何规定?

“遗传资源”是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的遗传资料,是指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

1、噪声、声压级、噪声级。(P159、162)

(1)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声音的对数值来度量声音称为声压级

(3)欲表示噪声的强弱,必须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

2、噪声的来源和危害。(P160、163)

(1)来源:A、交通运输噪声 B、工业噪声 C、建筑施工噪声 D、社会生活噪声(2)危害:A、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损伤听力;干扰睡眠;干扰交谈、通信、思考;诱发各种疾病;影响儿童智力

B、对人的心理影响——使人烦恼、激动、易怒、失去理智

C、对孕妇、胎儿的影响

D、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E、对动物的影响

F、对物质结构的影响

3、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如何控制噪声污染?

4、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危害。为什么机场、加油站、医院等地不能用手机?(P169)

(1)来源:天然源(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

人为源(脉冲放电、高频交变电磁场、射频电磁辐射)

(2)危害:

(3)

5、什么是光污染?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护?(P174)

(1)光污染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2)危害:

(3)防护:A、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以减少光污染的来源。尽量让玻璃幕墙建筑远离交通路口、繁华地段和住宅区

B、对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C、采用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6、什么是热污染?(P175)

热污染是指日益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排放出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7、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和自我保护措施有哪些?(P180)

(1)防治:

1、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特点和危害。(P181)

(1)定义: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不再需要而丢弃的固体、半固体或泥状物质。

(2)来源:

(3)分类:A、按组成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B、按形态分为固体(块状、粒状、粉状)和泥状废物

C、安来源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废物、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

D、安危害特性分为有害废物和无害废物

(4)特点:A、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 B、富集终态和污染源头的双重作用

C、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5)危害:A、侵占土地,破坏地表植被和景观 B、污染土地

C、污染水体

D、污染大气

E、影响环境卫生

F、垃圾堆爆炸或产生火灾隐患

2、什么是危险废物?(P194)有什么特征和危害?(P196)

(1)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的废物

(2)特征:A、性质危害性 B、可转移危险性

C、处置危险性

D、难消除危险

(3)危害:A、对土壤的污染

B、对水体的污染

C、对大气的污染

3、了解《巴塞尔公约》的内容,找出其指的废物名录。

Y1从医院、医疗中心和诊所的医疗服务中产生的临床废物Y2从药品的生产和制作中产生的废物Y3废药物和废药品Y4从生物杀伤剂和植物药物的生产、配制和使用中产生的废物Y5从木材防腐化学品的制作、配制和使用中产生的废物Y6从有机溶剂的生产、配制和使用中产生的废物Y7从含有氰化物的热处理和退火作业中产生的废物Y8不适合原来用途的废矿物油Y9废油/水、烃/水混合物乳化液Y10含有或沾染多氯联苯(PCBs)和(或)多氯三联苯(PCTs)和(或)多溴联苯(PBBs)的废物质和废物品Y11从精炼、蒸馏和任何热解处理中产生的废焦油状残留物Y12从油墨、染料、颜料、油漆、真漆、罩光漆的生产、配制和使用中产生的废物Y13从树脂、胶乳、增塑剂、胶水/胶合剂的生产、配制和使用中产生的废物Y14从研究和发展或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尚未鉴定的和(或)新的并且对人类和(或)环境的影响未明的化学废物Y15其他立法未加管制的爆炸性废物Y16从摄影化学品和加工材料的生产、配制和使用中产生的废物Y17从金属和塑料表面处理产生的废物Y18从工业废物处置作业产生的残余物含有下列成分的废物Y19金属羰基化合物Y20铍;铍化合物Y21六价铬化合物Y22铜化合物Y23锌化合物Y24砷;砷化合物Y25硒;硒化合物Y26镉;镉化合物Y27锑;锑化合物Y28碲;碲化合物Y29汞;汞化合物Y30铊;铊化合物Y31铅;铅化合物Y32无机氟化合物(不包括氟化钙)Y33无机氰化合物Y34酸溶液或固态酸Y35碱溶液或固态碱Y36石棉(尘和纤维)Y37有机磷化合物Y38有机氰化物Y39酚;酚化合物包括氯酚类Y40醚类Y41卤化有机溶剂Y42有机溶剂(不包括卤化溶剂)Y43任何多氯苯并呋喃同系物Y44任何多氯苯并二■英同系物Y45有机卤化合物(不包括其他在本附件内提到的物质,例如,Y39、Y41、Y42、Y43、Y44)Y46从住家收集的废物Y47从焚化住家废物产生的残余物

4、对垃圾有何认识?

1、能源的分类。(P202)

(1)按利用情况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2)按再生情况分为:一次能源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3)按利用技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4)按来源分为第一类能源、第二类能源、第三类能源

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及其类型、环境影响评价。(P226)

(1)环境质量一般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包括环境的整体质量和各环境要素的质量。

(2)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价和

预测。

(3)类型:自然环境质量评价和社会环境质量评价

A、按所评价的环境质量的时间属性,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B、按评价涉及的环境要素,分为综合评价和单要素评价

C、按评价的区域类型,分为行政区域评价和自然地理区域评价

(4)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或规划、政策等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缓这些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3、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P241)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及环境的组成? 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定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部世界主要指:人类已认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周围事物。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进的自然界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城市,村落,水库,港口,公路,铁路,空港,园林等。它既包括这些物质性的要素,又包括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出的状态。 2.什么是环境要素及其特征。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亦称为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同城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发展过程: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3)全球性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2、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①.“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②.“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③.“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 4、环境科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抓住人类与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具体化的研究任务: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5、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网查资料总结三次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发表的宣言或形成文件。 6、简述我国召开的环境会议。 第二章: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NO、CO和颗粒物等。 可吸入粒子(IP): 总悬浮颗粒物(TSP):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样皿(流量在1.1~1.7立方米/每分钟)在虑膜上所收集到的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概念(以环境科学的概念为主) 2、环境的分类(按主体分类和按成因分类) 3、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哪些? 4、环境的特性有哪些? 5、如何理解环境的整体性? 6、如何理解环境的隐蔽性和滞后性? 7、什么是环境问题? 8、环境问题分类? 9、两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时间是什么? 10、两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12、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13、环境科学诞生于什么时间? 第二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垂直分层? 2、大气的组成分类? 3、大气污染的分类? 4、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5、温室气体 6、酸雨的定义? 第三章水体环境 1、水体污染的类型? 2、水质指标COD,BOD的含义? 3、城市污水处理分级? 第四章土壤环境 1、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 2、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 3、土壤污染物的分类? 4、土壤污染的类型?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1、什么是固体废物? 2、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各是什么意思? 3、固体废物的分类? 4、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 5、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第六章物理环境 1、噪声污染? 2、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分别是多少?

3、噪声控制的原则? 4、光污染? 第七章生物环境 1、生态系统的功能? 2、生物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4、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八章环境管理 1、“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2、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 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 第九章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1、环境监测分类? 2、什么是环境监测? 3、环境评价? 4、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The ba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16学时 学分:1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教材:《环境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岩,陈宜主编)。 参考书目: 《课程内容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环境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 1.课堂教学 要求讲授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条理性,应紧密结合现实内容。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2.自学安排 要求参阅与环境有关的国内外论文杂志及报刊,及时了解世界环境问题新动态,应注意与本专业的环境问题有关的文章并作笔记。 3.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计划参观淄博市污水处理公司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或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表1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课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课内学时课程内容课内学时 1.绪论 2 8.全球环境问题 2 2.大气环境8 9.人口与环境 2 3.水体环境8 10.能源与环境 2 4.土壤环境 6 11.资源与环境 2 5.固体废物与环境 2 12.持续发展与环境 2 6.环境质量评价 4 7.环境规划 4 合计44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125558-专升本插班生考试-本科插班生招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doc

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环境科学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环境、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全球环境问题、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持续发展与环境等内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环境科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产、生活中各种环境问题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1、根据《环境科学概论》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3、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2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理解占40%,应用占30%。 3、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20%,较易约占30%,较难约占30%,难约占20%。 4、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20%)、填空题(10%)、简答题(30%)、论述题(30%)、计算题(10%)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の外部世界,环境就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の就是环绕于人类周围の客观事物の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の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の总体。 环境法中の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の各种天然の与经过人工改造の自然因素の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与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の研究对象,它就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の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の科学。其目の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の影响及其环境质量の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与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就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の各个独立の、性质不同の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の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の环境破坏与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の不利影响。其原因就是人类认识の局限性与环境の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の,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の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の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与固体杂质以外の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09%)与氧气(20、94%)。其次就是氩气(0、934%体积)与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の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の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の浓度,达到了足够の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の舒适、健康与福利或危害了环境の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の场所,设备与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の污染源。) 人为源(指人类の生产活动所形成の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与环境产生有毒影响の物质。 气溶胶体:就是空气中の固体与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の悬浮体,它の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D(粒径)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就是分散在大气中の各种粒子の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の颗粒物能被鼻腔の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の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の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の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の新の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与低温等),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の高氧化性の混合气团,就是一种带刺激性の淡蓝色烟雾。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也称环境基质。 3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4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 危害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 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含量的复杂性 污染因素作用的综合性 二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 非生物环境物质:空气、水、土壤、 能量:阳光、引力、地磁力、地热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物质代谢的原料:氧气、二氧化碳、有机质等 生物环境 人工环境 工程环境交通社会环境经济关系 道德观念 文化风俗 意识形态 工业 农业 建筑 通讯工程 三、环境的特性 1.环境的整体性 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局部环境与整体环境相互影响、依存 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 跨界(省市、地区、国家)环境的影响 2.环境的区域性 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3.环境的综合性 环境问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 4.环境的有限性 资源的有限性

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5.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环境中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6.环境变化的滞后性 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例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第二节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二、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1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到威胁。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2 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破坏)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土壤盐渍化与沙漠化 –“诺亚方舟”、黄河的水土流失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它是拉美三大古代文化中绽开最早的一枝。它大约起始于公元前后,兴盛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世纪,又不知何故中断了。但玛雅人在农业、文字、天文、数学和建筑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是永远磨灭不了的。他们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等,后来传遍整个世界。 3 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八大公害”: 马斯河谷、多诺拉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伦敦烟雾、四日市哮喘、水俣病、痛痛病、米糠油事件4 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 特点:以环境污染扩大化 生态破坏 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 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把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来,即污染转嫁。 三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们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引起的 特点:全球化 综合化 高技术化 政治化和社会化 启示: 1 调整人类与自然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要认识环境对发展的限制作用,协调两者的关系,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又不能超出环境的容许权限。 3广泛的,彻底的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第一节大气的结构和组成 大气的结构: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测试题1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 1、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简称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氧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 3、BOD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4、TOC 中文名称:总有机碳英文名称:total organic carbon;TOC 它是以碳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TOC的测定一般采用燃烧法,此法能将水样中有机物全部氧化,可以很直接地用来表示有机物的总量。因而它被作为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5、TOD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6、TSP 英文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的缩写,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集器在滤膜上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粒径小于100μm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TSP和PM10在粒径上存在着包含关系,即PM10为TSP的一部分。 7、PM2.5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8、PM10 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 9、一次污染物由人类活动直接产生,自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由于自然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其性质和状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11、光化学烟雾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如大气中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的作用下起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化学污染物。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及其受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的以臭氧为主的二次污染物所组成的混合污染物。 12、酸沉降酸性物质的沉降,由诸如硫和氮之类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过程造成。酸沉降分成干沉降和湿沉降,湿沉降中包含酸雨、酸雪、酸雹、酸露、酸霜及酸雾等。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3、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14、清洁生产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

《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の与一次污染物の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の新の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の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の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の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の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の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の自净能力,使水体の水质和底质の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の使用价值及功能の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の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の产物及反应物の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の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の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の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の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の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の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の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の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の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の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の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の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の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の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の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の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の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の马达声、鸣笛声,人の嘈杂声及各种突发の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の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の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の科学。 2、大气の运动是在各种力の作用下产生の,作用于大气の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の因素。 3、常用の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の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の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の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の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