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_1_缪沾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_1_缪沾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_1_缪沾

!!

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技术创新无疑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却还处于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因为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等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观点。有鉴于此,作者拟以本文进行一些深入探讨。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代经济学家都公开或隐含地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是紧密联系的。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第一章中,就谈到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

长,提出了"$世纪科学研究上的专业分工增加的趋势以及机械业创新与科学家之间的联系,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

卡尔?马克思则可以被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美国%?&?谢勒在《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一书中说:马克思不同于"#世纪中期其他的经济学家,他察觉到资本主义基本的天才在于它能够把资本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内森?罗森伯格在《技术进步的历史编年学》一文中明确指出,熊彼特正是在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质以及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

然而,到了!’世纪上半叶,对于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却廖廖无几。在多数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基本上将技术和制度变化视为外生变量,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012134打破了理

要: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然而,在技术创新的概念、战略、方式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至今都

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4在技术创新概念方面,回顾归纳了围绕技术创新定义的争论,提出了作者的定义和理解;(!4在技术创新战略方面,分析了争议的原因在于划分标准不同,用比较方法对各种划分标准进行扬弃,综合和提炼后,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两个大类,在分别对这两种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几个选择原则;(54在技术创新方式方面,导出了技术创新方式的概念并分析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区别与联系,将技术创新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委托创新、逆生创新等四类,在对这些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技术创新方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技术创新;概念;战略;方式;研究中图分类号:%’6!7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89""6$(!’’"4’:9’’!!9’8

收稿日期:!’’"9’:9""

连载

!!!!!!!!!!!!!!!!!!!!!!"

"

"

"

(云南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昆明6:’!!"4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

;"<

论研究上的僵局。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在#$#!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将其定义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尽管熊彼特并未给我们提供一个十分精确完整的创新理论,但是他提出的创新概念,为学术界指明了研究技术进步的新方向,这是世界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所以,我们在研究技术创新问题时,通常是将熊彼特作为开山鼻祖的。

%&年代中期以后,许多西方学者重新恢复了对于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兴趣。他们以熊彼特首创的创新概念为工具,对于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内部机制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从而使人们对于技术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二、技术创新定义的争论

几十年来,技术创新定义有许多观点,现将有代表性的列举于下:

’一(奥地利学者熊彼特的定义

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二(英国学者弗里曼的定义

在经济意义上,只有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或者新装置在内的第一次商业运用时,才能说完成了一项创新,在其#$+!年的著作中又进一步将创新定义为包括与新产品’或改良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或改良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

’三(美国学者缪尔赛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定义

技术创新就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五(我国学者傅家骥的定义

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六(我国政府定义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迄今为止,国内外仍未形成严格统一的技术的创新定义,学者们多年来在观点上的主要差别和争论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技术创新中所使用的“技术”如何界定。在创新活动中哪些是技术性的,哪些是非技术性的,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导致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差别和争论。

第二,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度有无限定以及在什么程度上限定。争论的焦点是增量性改进’亦称边际改进(,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

第三,既然各种技术创新最终都必须通过市场上的成功实现表现出来,不成功的不能称之为技术创新,那么,“成功”的概念和标准是什么/指的是商业盈利,还是市场份额,或是技术

!"

!"

优势#

三、作者对技术创新定义的看法

技术创新概念的正确界定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整个研究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其现实意义;因此应认真加以对待。作者认为:$%&技术创新的定义应该简洁明了,抓住本质的东西;$!&要注意理论的严谨性,注意不要把技术与管理、技术创新与一般意义的创新混为一谈;$’&适当兼顾应用广泛性,在理论体系的建立上从严,在实际应用时从宽,使技术创新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建议对技术创新作这样的定义:技术创新就是新颖性构思$新产品、

新工艺、新服务或改进&从研究开发一直到市场价值实现的全过程活动。

此定义考虑了以下一些因素:

$一&对技术创新中的“技术”限定不应放得太宽。什么是技术,作者觉得可以使用江泽民作序、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中借用的观点:法国科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条目中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句话包含了(个要点:

$%&把技术与科学区别开,技术是“有目的的”;$!&强调技术的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指明技术的首要表现是生产“工具”,是设备、是硬件;$"&指明技术的另一重要表现形成———“规则”,即生产使用的工艺、方法、制度等知识、这就是软件;$(&把定义的落脚点放到“体系”上,即技术是知识系统。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否企业的所有创新都属于技术创新呢#企业创新体系中包括了两大方面的创新$见下图&,不能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混淆起来。

如果放宽“技术”的限定,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混淆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形成“技术创新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当一种概念被炒得很热时,常常会出现概念扩大化的问题,如“初级阶段”,“经营机制”等等,历史的教训应该记取。

$二&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的限定可以放宽。从技术的发展来看,固然存在突然的强劲变动,即根本性变化,但也会存在日常中渐近的微小变化,既会有惊天动地的大技术突然出现,但也会有不起眼的小技术经常发生。技术创新的效益高低不能仅用技术变动的

产品创新

管理创新

工艺创新

服务创新

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生产关系方面的创新

企业

创新

体系

生产力方面的创新

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

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效果有关,因此不能忽视小的技术变动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例如集装箱,谈不上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它却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创新,原因在于集装箱体现了包装运输的新理念,使世界航运业的效率提高了#倍。

$三%对技术创新“成功”的界定可以放宽。概括起来,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反映在#个方面,一是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二是市场状态的改善;三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从技术创新的经济涵义和长远意义看,后两个方面最终表现为对长期利润增长的追求。因此,尽管眼前超额盈利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志,但并不能将此作为界定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成功的唯一条件。因为有些创新,特别是那些导致重大技术变动的带有根本性的创新,可能具有更长远的市场效应。

$四%技术创新定义中不宜把“企业”作为行为主语。我国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中,都把“企业”和“企业家”作为行为的主语,这与国外的不同,也许反映了我国急于改变技术创新主体的迫切心态,似乎技术创新完全是企业的行为,这样做其实值得商讨。其原因是:$&%技术创新的角色并不仅仅是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组织还有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各种咨询机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主体的作用虽然是至关重要的,但其他社会组织也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创新活动。把行为主语虚拟化,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并不天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和科研机构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正如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曾发挥过重大作用一样,不能对过去的技术创新体制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两弹一星”不就是在那种体制下搞出来的嘛’就是今后,在某些特殊领域里——

—如军事技术,政府仍然还要充当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研究从来就有两个层次,即国家层次和企业层次,技术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把技术创新仅仅说成是企业的事。

四、对技术创新概念的正确理解

理解技术创新,必须把握#个要点:

$一%技术创新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行为。技术创新与发明创造不同,发明创造是科技行为,而技术创新则主要是经济行为,熊彼特的重大功绩之一,是把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相区别,发明创造获得的仅仅是科技成果,在发明创造的基础上,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才是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任何技术创新都是从研究开发开始,没有研究开发就谈不上进行技术创新,即使通过技术引进,技术上新意不大,要把它们变成本企业自己能实现的商品,也需要做开发工作。至于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则更需要有研究开发工作来支持,技术创新最后是以市场实现而告终,它将通过营销环节来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

$三%检验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本标准是市场实现程度而不是技术先进程度。有人对技术创新做了望文生义的简单理解,如对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不加区别,用技术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的成效,认为既然是技术创新就要追求技术的卓越与先进;技术越先进,技术创新的力度才越大,一些主管部门也往往以产品的技术性能评判其优劣。应该看到,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它虽然是借助于技术手段而实现的,但其成败和绩效的最终评判指标不应该是技术指标,而应该是经济指标。$待续%

$责任编辑张树南%

!"

产品创新的概念

产品创新的概念 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一个全过程的概念,包括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也包括新产品的商业化扩散过程。产品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这是因为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要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要通过向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实现。而在科技高速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要使自己的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就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和需求的变化坚持进行研究开发,不断地推出能够满足用户要求的新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竞争中获胜。也就是说产品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 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类,其中最简洁也是最重要的分类就是把产品创新分为,重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但我们在这里主要从进行更细的划分,分为五类: 1、结构性创新 结构性创新又叫综合性创新,它的突出特征是能形成新产业的创造以及老产业的重塑,并且往往能塑造产品、市场、企业和用户之间新的联结方式。这种创新界定了产品和工艺的基本结构,为以后的竞争和创新勾画了基本框架。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IBM 计算机的360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等。 结构性创新有三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它打破了以前产业对新技术的结构性支配;其次,是设计概念的持久性,这种创新所产生的设计概念将在产业未来很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第三,是科学的作用,虽然基于科学突破的创新是支撑主导设计的基础,但主导设计本身并不是科学所激发的,它是技术与市场需要巧妙结合的产物。 2、空缺创造式创新 这类创新是对产品进行稳定、细腻的细化、改进或改变,使之支撑新市场向纵深发展。在某些情况下,空缺创造式创新只涉及较小的技术变化。因此,对生产系统和技术知识的影响是渐进性的但这类产品创新也常常能导致意义重大的新产品引入、以产品特性为基础的剧烈竞争、技术的细致改进甚至变迁。总之,空缺创造式创新的核心是使用现有技术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这类创新中较突出的例子是索尼公司的“随身听”,它把轻便式耳机与便携式录音机结合起来.在个人音响产品市场中创造了一个新的空缺市场。因为空缺创造式创新引起的种种变化都是建立在现有的技术能力之上的,从而提高了它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二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进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进展的产业结构格局。本章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它对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技术创新的由来 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成果。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对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从技术变革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展的阻碍方面进行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为制造相对剩余价值“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资本家通过使用新机器以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利润,这实际上确实是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这是技术创新的本意所在。· 受马克思创新思想的阻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于1912年在《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看成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猎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他还提出了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生产新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发新的市场;

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纳新的组织方法。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创新进行新的认识,不仅深化了技术创新的概念,而且衍生出“社会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概念。例如:德鲁克 (P.Drucker,1909一 )从治理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并以此把创新划分为制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和制造社会价值的“社会创新”;诺思从经济学角度把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进展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过程。 技术创新对经济与社会的进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把“技术创新”翻译成“技术革新’:,认为“技术革新确实是开发新技术、制造新产品,它应是包括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我国沿用“技术革新”概念直至90年代初。1995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为回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进展的动力。”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把建立、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1996年,国家科技部等单位实施了“技术创新示范工程”。1999年8月,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进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此,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迅速进展。 二、技术创新的本质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熊兵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翻译》2014(3)82-88 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 1.话题缘起 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Vinay & Darbelnet (1958/2000:84—93) 把翻译方法(method)分为两类: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前者包括三种处理方式(procedures),即借译,拟译,直译,后者包括四种处理方式,即词类转换,视点转换,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可在论述中却经常把其划分出来的“方法”(methods)和“处理方式”(procedures)混为一谈。另外,他们把“借译、拟译、直译、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和“词类转换、视角转换”划归为一类(同属procedures)也欠妥当,因为前者应属“翻译方法”的范畴,而后者则应属“翻译技巧”的范畴。实际上,这里Vinay &Darbelnet的分类涉及到三个层面: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其划分出来的两大“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实应为“翻译策略”(所以Munday说,“The two gen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dentified by Vinay &Darbelnet are direct translation and oblique translation”,见Munday,2008:56),而在其划分出来的七类“处理方式”中,前三类和最后两类属于“翻译方法”,第四、第五类则属于“翻译技巧”。总之,Vinay &Darbelnet在其分类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淆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很长时间学界在这几个概念上的混淆(Molina &Albir,2002:506 0 关于国外译学界在译学术语,特别是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三个术语上所存在的概念混淆、使用混乱的问题,Chesterman(2005)和Molina & Albir(2002)曾专门撰文予以讨论。如Chesterman指出,学界用于描述文本操作过程的术语除翻译“策略”外,其他还有“技巧、方法、转换、转化、变易”等等(2005:17)。他认为这种众多术语相互混用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推荐下载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 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 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在20世纪初期,美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 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在熊彼

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森谷正规提出,技术创新就是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足以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经济实力等等。 国内学者也对创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本身,而且包括成果

在翻译考试中容易混淆的英语词汇3

在翻译考试中容易混淆的英语词汇3 principal VS principle principal:the head of a school 校长 例:The principal spoke to us today. principle:a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fact or law. 例: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is important to ourcountry. stationary VS stationery stationary:standing still 不动的、静止的。 例:Please remain stationary. stationery:writing materials 文具、信纸。 例:They went to the store to buy some stationery uninterested VS disinterested

uninterested:指没有兴趣,索然无味,漠不关心。 例:An unterested student will not learn anything. 缺乏兴趣的学生什么都学不到。 词组:unterested attitude 漠不关心的态度 be uninterested in 对……无兴趣。 disinterested:则表示没有获得利益的动机,进而意指没有偏见,在美语中,也可以作漠不关心解 Two disinterested parties are needed to verify these documents for us. 我们需要两个公正的团体来查证这些文件。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1A)课文内容(双语).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 1a ---- 在秉承《新概念英语》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拥有更多不同的特质 Unit 1 Lesson 1 Meet the family! (认识下我的家人 William: Hello. My name is William Jenkins. This is my family. This is Karen. Karen is my wife. (你好,我的名字叫威廉 . 詹金斯,这是我的家人,这是凯伦,是我的妻子。 Karen: How do you do? (你好 William:This is Lucy. Lucy’s my daughter. (这是露西,露西是我的女儿。 Lucy :Hello! (你好 William: This is my son, Robert. (这是我的儿子,罗伯特。 Robert: Hi! (嗨。

William:And this is Paul. Paul’s my nephew. (这是保罗,保罗是我的侄子。 Paul: Hello! Nice to meet you! (你好,很高兴见到你。 Rhyme 英语童谣: One, two, this is my shoe One, two, this is my shoe Three, four, that is the doo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open the gate. Nine, ten, say this again. Unit 2 What is it? (那是什么? Robert: Hey, this is good! Look, Lucy! What is this? (嘿,这个真不错,看,露西,这是什么? Lucy: It's a wheel. (是车轮。 Robert : No, it isn't! Look! It's green! It's a hat! (不是,看,它是绿色的额,是个帽 子。 Lucy: OK. It's a green hat. (嗯,诗歌绿色的帽子。 Robert: Now look! What's this? (再看,这是什么? Lucy: It's a flower. It's a red flower. (是花,红色的花。 Robert: No, it isn't. It's a red umbrella.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_1_缪沾

!! 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技术创新无疑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却还处于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阶段,因为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等一些重要问题,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观点。有鉴于此,作者拟以本文进行一些深入探讨。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历代经济学家都公开或隐含地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是紧密联系的。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第一章中,就谈到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 长,提出了"$世纪科学研究上的专业分工增加的趋势以及机械业创新与科学家之间的联系,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 卡尔?马克思则可以被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美国%?&?谢勒在《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一书中说:马克思不同于"#世纪中期其他的经济学家,他察觉到资本主义基本的天才在于它能够把资本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内森?罗森伯格在《技术进步的历史编年学》一文中明确指出,熊彼特正是在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质以及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 然而,到了!’世纪上半叶,对于技术创新进行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却廖廖无几。在多数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基本上将技术和制度变化视为外生变量,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012134打破了理 摘 要: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然而,在技术创新的概念、战略、方式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至今都 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4在技术创新概念方面,回顾归纳了围绕技术创新定义的争论,提出了作者的定义和理解;(!4在技术创新战略方面,分析了争议的原因在于划分标准不同,用比较方法对各种划分标准进行扬弃,综合和提炼后,将技术创新战略分为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两个大类,在分别对这两种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的几个选择原则;(54在技术创新方式方面,导出了技术创新方式的概念并分析其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区别与联系,将技术创新方式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委托创新、逆生创新等四类,在对这些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技术创新方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技术创新;概念;战略;方式;研究中图分类号:%’6!7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89""6$(!’’"4’:9’’!!9’8 收稿日期:!’’"9’:9"" 连载 !!!!!!!!!!!!!!!!!!!!!!" " " " 缪 沾 (云南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昆明6:’!!"4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 ;"<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介绍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内容简介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是“新概念英语”教学体系的新成员,由世界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路易·亚历山大、朱莉娅·亚历山大和罗伊·金斯伯里专为中国8-14岁的青少年以及英语初学者编写。整套教材分为5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学生用书和练习册分为A、B两个分册。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在秉承《新概念英语》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语法大纲的渐进性,讲授新的语法结构之前,都会不断地循环复习前面学过的语法知识。此外,教材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和他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课文以一个英国家庭以及他们的朋友的故事为主线,语言精练幽默。精心设计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练习帮助青少年扎实地掌握各项英语知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逐步充满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语法、词汇、语音,全面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教材内容涵盖了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既满足了我国学生升学考试的需要,又兼顾了他们实际交际运用的需要;教学内容参照语法大纲循序渐进地编排,由浅入深、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重点内容的复现率高,帮助学生能力螺旋式上升;所有课文都基于一个英语家庭和他们朋友间发生的日常故事,语言材料真实、地道、精炼、幽默,向学生介绍当代英国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内容详备的教师用书,为教师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帮助教师快速掌握授课方法,节省备课时间和精力。每单元均配有丰富的练习活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掌控教学进度;大量生动、幽默的彩色插图,时尚、清新的版式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所有音像产品均由BBC 专业人士录音,发音地道纯正,生动传情。本书相当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1级要求,适合小学3、4年级学生。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丛书特色 在秉承《新概念英语》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新概念英语青少版》拥有更多不同的特质: 首先,整套教材充分展现了时代特点,产品包括了图书、MP3、DVD各种媒体形式,便于学习;内容上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采用了和他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强调故事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品格。再通过精心设计的听力、阅读和写作练习帮助青少年扎实地掌握各项英语知识和能力,最终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摘要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依靠创新,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则依靠于技术创新。创新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而创新精神是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因此,自然辨证法无疑对技术创新具有无法忽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创新精神;技术创新

目录 一、概述 (1) 二、创新与技术创新 (1) 2.1 创新的含义 (1) 2.2 技术创新的含义 (1) 2.3 技术创新的特点 (2) 三、自然辩证法对创新的重要意义 (3) 四、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一、引言 现如今,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跨世纪人才就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他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作用。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 二、创新与技术创新 2.1 创新的含义 所谓创新,是将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开拓和利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生产方法和商业方法,也就是说改进生产技术,占领新的市场,投入新的产品等等”。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将“创新”概念引入了管理学领域,将创新活动理解为任何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类。他所谓技术创新是指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被赋予新的经济价值的行为,而社会创新则是指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较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诺斯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解为制度创新,认为经济发展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的过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定》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动力”。 2.2 技术创新的含义 从最根本的创新出发,我们又可以深入理解技术创新的意义。技术创新的概念是由“创新”的概念衍生而来的,而创新一般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成果。

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

内容摘要:大凡自人类开始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以来,对翻译的研究便从未中断。每次随着翻译活动高潮的到来,翻译研究就趋向深入,翻译研究中的争论也就愈加激烈。这是不足为奇的。近来争论的焦点算是艺术观与科学观之争了。问题的核心是对科学观的意见不一。认定翻译是科学与不是科学的两派各执一端,但不免各有失偏颇。这其中除对“科学”的理解差异外,更主要的似乎还在于持科学主张内部的问题。现就有关的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 翻译是艺术吗?是艺术!仅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新塑造原文中已塑造出的形象而言,翻译就应当是艺术。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翻译又不能仅仅是艺术,因为“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哪一种形态的艺术形象都是以社会生活为自己的生命源泉,都以生动的感性形式去反映生活的本质”’。译者的“生命”源泉仍在于原著之中。即便是文学翻译,译昔对原著的理解也不能只凭直感,任意发挥。这其中还要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之。况且,翻译除了文学翻译外,还包括科技翻译,政论翻译等等。当然,这类翻译中也有创造,但我们还不至于可以荒唐到或是说这类翻译不是翻译,或是说大量这类的翻译都是艺术的地步吧!因此,无论是文学翻译,或是科技翻译,或其他种类的翻译总还是要讲点科学。关于这个问题,董秋斯先生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中已有阐述。至于“翻译学”的提法国内早在本世纪十年代,或是更早些时候已有过,并非像有人所说的是“进口货”’。 此后,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这其中尤其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近一二十年,广大译论工作者为建立翻译学大声疾呼、呐喊,作了不懈的努力,进行大规模、有益的探索。译界众多学者对建立翻译学寄以厚望,不少学者也为之付诸艰辛。此类专著、专论大量涌现,蔚为大观,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常常为人们所误解。应该说,研究工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够完备之处,使这一仍处于孕育中的学科屡屡遭人非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什么是科学?有些人一提起“科学”二字就联想到物理、化学之类的自然科学,殊不知人间除了自然科学之外,还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三类科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途经均不相同。把翻译学与物理、化学相提并论,不免拟于不伦。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学科概念混淆,把翻译学视为一门自然科学加以理解、运作,在国内外皆有人在,致使一潭清水越搅越混了。 其实,科学是知识的体系,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立即构成一个体系,一夜之间就使之变成一门科学。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知识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是不是叫做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实践的经验。”“……不管科学还是前科学,只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情况是在变化的。一部分前科学,将来条理化了,纳入到科学的体系里……”依我们之见,尽管人类的翻译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现有阐述翻译方法的论著大多还只是这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翻译还只是“前科学”。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断然否定它能向一门科学方向发展。世界在进步,学科在发展。客观的事物不能由某人说是就是科学,说不是就不是科学。不能在学术界搞武断,对刚刚才提出对建立翻译学的思考`时就给予当头一棒,力图抑制她的问世。我们应该允许探索。提出“思考”就意味着是一种探索。所以有人提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5,这是较为恰如其分的。 既然是探索,就应该允许人们从多方面,多学科地进行。无端的否定未必即能奏效。即便在自然科学中,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得到了伽利略的证实,成了冤案,却在几百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何况人丈科学乎?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就因此把翻译学说得玄而又玄,似乎说得越玄乎就越高深。译学研究毕竟是源于实践,而后又回到实践来指导翻译实践的一门学问。译学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这己成了译论工作者的共识。当前有些研究似乎已陷入了纯学院式的研究,说三道四、连篇累犊,却于翻译实践无补。拉上几十门学科,标上无数术语,并不表明一个学科之成熟,只会导致许多概念含混不清。这种“理论”显得极其庞杂,但未必有实

新概念第一册第一课教案

Lesson one Excuse me 一: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Excuse me 的语言功能项目使用 2.一般疑问句的变化规则 教学难点: be动词的使用规则 二:教具准备: 手提包一个、单词卡片、人称代词的单词卡片、铅笔、书包、尺子、钢笔等图片三:教学时间:( 90 )分钟 四:教学目标: 从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三方面定位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句型 Is this your handbag? *使学生进一步复习和巩固所学过的单词 school ball book bag eraser ruler *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口语表达设计) 1. How old are you ? A. I’m fine 2. What’s the weather like? B. I’m thirteen 3. How are you ? C. How do you do? 4. How do you do? D. It’s fine. Excuse me,What time is it? 劳驾,请问几点了? 在口语中,Excuse me的使用场合,常用于要走开、插话、问路或表示异议等场合,I’m sorry表示自己有过失,用于道歉. e.g.(1)Excuse me,just a minute.对不起,请等一下. (2)Excuse me for interrupting you.请原谅,打扰你(们)了. (3)Excuse me,but can I go out for a minute?对不起,我能出去一下吗? (4)I’m sorry,I’m late. 对不起,我迟到了. *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活动设计) ①呈现活动:实物或图片式。利用实物手提包呈现新的语言项目直接在学生大脑里建立完整的联系,不必在用母语去作过多的讲解。 ②表演式。同样的内容实际交谈比听录音更容易理解。这是因为在实际交谈中,讲话者的身体语言帮助了我们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因此,教师要以一个表演者的身份去“演戏”,要让自己的表演(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去感染学生,同时还要让他们入“戏”,去表演、去说话。

创新的基本概念_3000字

创新的基本概念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1962年,由伊诺思(3.L.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伊诺思的定义是从行为的集合的角度来下定义的。而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林恩(G.Lynn)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

最新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入门级A课程大纲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培训班第一期课程大纲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适用年级:一、二年级 教学材料:《新概念英语青少版(入门级)》A、B两册 一、课程目标: 1、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 2、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和歌谣。 3、学生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 4、学生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 5、学习中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 6、学生乐于了解异国文化和习俗。 二、课程内容: (一)教材概况及学情分析 《新概念英语青少版》是“新概念英语”教学体系的新成员,由世界著名英语教学专家路易·亚历山大、朱莉娅·亚历山大和罗伊·金斯伯里专为中国8-14岁的青少年以及英语初学者编写。整套教材分为5个级别,每个级别的学生用书和练习册分为A、B两个分册。 《新概念英语青少年版》入门级则专为6-7岁初学英语的儿童编写,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认知特点设计语言大纲和活动形式,帮助孩子打好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基础。《新概念英语青少年版》入门级在秉承《新概念英语》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强调语言大纲的渐进性,在讲授新的语言点的同时,不断地循环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本册亦分为A、B两个分册。本教材的特点是:

所有课文都基于日常生活故事,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初学者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语言材料真实、地道、精炼、幽默,向学生介绍当代英国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大量生动、幽默的彩色插图,时尚、清新的版式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所有音像产品均由BBC专业人士录音,发音地道纯正,生动传情。 (二)、学习目标 1.能熟练掌握和辨别26个英文字母的发音、书写规则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对 国际音标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 2.能听、说、认读单词(包括家庭、玩具、动物、食物、位置、数字等话题),并 能简单地运用。 3.能听、做教师指令,进行TPR活动。 4.能唱3首英文儿歌和听、说、唱5首歌谣。 5.能完成自我评价活动和了解至少5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6.能听懂5个幽默小故事。 7.能听、做、演8个游戏。 (三) 教学进度

技术创新的类型及定义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技术的创新可能带来但未必带来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术的创新。一般来说,运用同样的技术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创新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成果的特征,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现;技术创新具有过程的特征,往往表现得更加内在。产品创新可能包含技术创新的成分,还可能包含商业创新和设计创新的成分。技术创新可能并不带来产品的改变,而仅仅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过程从而减少资源消费、能源消耗、人工耗费或者提高作业速度。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以带来全新的产品,技术研发往往对应于产品或者着眼于产品创新;而新的产品构想,往往需要新的技术才能实现。 创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3)开拓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法。 熊彼特之后,经济学家在发展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人类通过新技术改善经济福利的商业行为。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次商品化。 熊彼特特别强调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他把企业家定定义为具有创新才能的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没有企业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把科学家的发展创造成果引入经济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创新可以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使实行创新的厂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得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引诱会促使其他企业纷纷模仿,创新及模仿浪潮必然促进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2.1术语定义 2.1.1翻译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 “策略”,是指“适合具体情况的做事原则和方式方法”(辞海编辑委员会,2009:231),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互动百科)因此,“策略”,虽与“方式方法”有关,但更多强调的是宏观的“原则”和基本的“方案”。 基于以上对“策略”的认识,我们把“翻译策略”定义如下: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 2.1.2翻译方法(Translation method) “方法”,是指“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544),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基于以上对“方法”的认识,我们把“翻译方法”定义如下:翻译方法是翻译活动中,基于某种翻译策略,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定的途径、步骤、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翻译方法”体现的是一种“翻译中的概括性的处理方式,而非具体的、局部的处理办法”(Chesterman,2005:26),这一点使得我们能把“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区分开来。 2.1.3翻译技巧(Translation technique) “技巧”,是“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巧妙的技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916 )。采用什么“技巧”不是任意的,而是“依据事先确定的一定的方法或程序”(Zabalbeascoa,2000:121)。可见“技巧”是属于“方法”之下的一个范畴。 基于以上对“技巧”的认识,我们把“翻译技巧”定义如下:翻译技巧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翻译技巧”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是对文本在语言层面的操作和操控。(Chesterman,2005:26) 2.2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概念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从上至下的层级关系,即从宏观到微观、从宽泛到具体、从抽象到具象。具体而言: (1)“翻译策略”相对“翻译方法”而言是一个更宏观、更宽泛的概念,是“一定语境下所实施的一种方案”(同上),因而“比我们所讨论的语言---语篇层面的各种转换现象涵盖了更广的范围”(同上:21)。某种“翻译策略”的实施具体体现在某些特定的“翻译方法”的运用,而某种特定的“翻译方法”的运用则需依据一定的翻译策略。 (2)“翻译方法”相对“翻译技巧”而言则是一个更宏观、更宽泛的概念。如果说翻译技巧会影响语篇的微观或具体的语言单位呈现的状态,那么翻译方法则更倾向于影响语篇的宏观或整体的语言单位呈现的状态(Molina &Albir,2002:507-508)。某种“翻译方法”的运用需要使用某些特定的、具体的“翻译技巧”,而某种特定的、具体的“翻译技巧”的使用则体现了一定的“翻译方法”。 3.分类及应用 3.1翻译策略 我们认为,翻译策略作为一种宏观的原则和方案,其分类必须与翻译活动的参与者紧密联系起来。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人/委托人、译者以及译文接受者。 在这项活动中,处于翻译活动两级的参与者为“原文作者”和“译文接受者”。依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这两者的取向的不同,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1)异化;(2)归化。 3.1.1异化(Foreignizing strategy,or Foreignization) “异化”的本质属性,是“原文作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用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简单回顾 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末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那时起,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现在看来,熊彼特的理论不仅在技术创新领域上具有开拓性,也是非均衡经济分析和制度学派的奠基石,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当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之后,似乎被同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所淹没,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的技术创新研究集中体现为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到60年代,研究者开始有针对性地系统搜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在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之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企业家及政策研究人员等)的普遍关注,70年代和80年代,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综合分析,50多年来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积极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复兴,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主要由厄特巴克()、兰格里士和迈尔斯)等人在70年代初加以总结。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1)处于新研究领域的开发阶段,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且引起争论的热点专题也不多(以技术创新为自变量的经济

英汉译学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翻译教学

英汉译学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翻译教学 论文摘要: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代写论文是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最基本途径和方法之一,是翻译研究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依归。“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的合二为一,既是英汉翻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应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论文关键词:科目理据;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部分高校面向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有专家提出其“设置缺乏理论支撑,培养目标不明,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丰富其内涵”(许钧,2001:222)。本文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关系为基础,以译学建设与翻译教学之目的为切入点,认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应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称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一、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而且也是译学思想具体化的过程 翻译教学及教学研究不仅对译学建构和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更具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看,翻译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翻译的学科发展同步而行,其指导思想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翻译是一门技能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教学所能做的只是传授自下而上的语言技能(bottomupskills)。当翻译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时,教学则根据语言学理论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当翻译被视为是一种跨语际文化交流活动时,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法兴起。从中外译学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看,主要有释意—交际型译员培训模式;翻译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翻译文化论的教学模式;文理渗透型翻译教学模式等。尽管各种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比研究及其理论是翻译教学的主干理论这一点,在中外翻译教学实践中却基本一致。 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定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证实、证伪的科学论证过程,是使理论深化、升华、系统化、模式化和科学化等学科构建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译学建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密不可分。虽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但翻译过程本身却始终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活动。因此,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翻译教学和教学研究就不能忽视两种语言文化转换规律的研究。所谓的转换规律,就是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所得的结果。 要对翻译进行理论探讨,首先应明确翻译的性质。语言学翻译理论认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直接理论和方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在保持其内容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外一种语言话语的过程,而转换这一术语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言语单位的等值关系。对于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的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威尔斯形象地描述为:翻译学好像古罗马神话中长着两副面孔的守门神雅努斯。一方面涉及翻译过程,并研究其内在的转换技巧,是一门前瞻式学科;另一方面又研究其推出的成品,是一门后顾式学科,从译语出发对比译作与原作的质量,通过对比两者以找出译语话语形成的过程,并确定如何恰当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廖七一,2000:112)。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旨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等同,这种等同不是以译出语和目的语为基础,而必须永远以两个篇章的种类、对象,以两国人民的文化、伦理、知识、感情氛围等为基础,以不同时期的各种情况为参照”(刘和平,2001:1)。“等同”即转换的单位与标准。 虽然,释意派翻译理论强调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但是,在理解原文、摆脱原语形式和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的研究描述和“等同”转换中,它始终都未离开对双语的对比分析。而“等同”的单位是语篇并非语词或句子这一点,恰好又与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理论相吻合。这就说明释意理论与语篇翻译理论的基础理论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殊途同归,摆脱语言形式并没有脱离双语的语篇表现形式所含意义的“等同”转换。同时也说明翻译的语言对比研究不仅不再囿于语词、句子和语篇的范围,而且还从交际的目的出发强调文化的因素,从而增加了文化对比的内容。因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无不是为了寻求交际双方的沟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一不是要用译语形式所含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再现原语形式所承载的语义与交际功能的符号转换途径,而是否工于达意则是衡量翻译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译者和论者所关注的都是如何才能使原文的语义得以“传达”,怎样才能让交际的双方达到“相互理解”而实现交际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两种语言文化对比分析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由于受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等值”的标准已被侧重目标语系统(targetsystem)的翻译规范所取代。翻译规范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