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以渭南市华县为例

邵帅郝晋伟

摘要:在分析总结现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渭南市华县的规划案例,从产业发展、城乡设施配套、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城乡空间管制、完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华县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引发了愈来愈多的深层次结构矛盾。为破解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城乡一体化”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并相应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这一新的规划形式,在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既有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往往偏离了“统筹城乡”这一基本命题,成为类似于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形式,并未实现创设这种规划形式的初衷,受到较大质疑。

城乡一体化思想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融合,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也认为,城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城乡需要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乡村城市化”这一理念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他指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及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等的消失,就是城乡融合。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具体的城乡发展的特征和结构上存在差别,但都有向城乡融合逼近的趋势。[1]

国内对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规模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200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更具有研究意义。城乡规划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不同理论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建议。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从研究范围来看,从宏观的省域范围到微观的村域范围均有涉及;从研究的区域来看,东西部地区均有涉及,但东部地区研究较为深入;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为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及实践(赵钢等[2],2009;袁奇峰等[3],2009;胡滨等[4],2009;扈万泰等[5],2010;杨德智等[6],2010;舒沐晖等[7],2010;马璇等[8],2011;黄闯[9],2011),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陈国生[10],2009;马和等[11],2009;谢晖等[12],

2010;吴先华[13],2010;潘竟虎[14],2011),城乡统筹的理论、动力机制、制度创新(成受明等[15],2005;张俊卫[16],2008;赵群毅[17],2009;彭震伟等[18],2009;黄国胜等[19],2009;金继晶等[20],2009;钱紫华等[21],2009;陈鹏[22],2010;李兵第[23],2010;薛晴等[24],2010;周潮等[25],2010;赵之枫等[26],2011;张宏元等[27],2011)这三个方面。另外,不管是法定层次的规划,还是非法定层次的规划,都是从城乡统筹的思想出发,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虽然现阶段有诸多研究成果,但涉及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县一级别的研究较少,研究西部地区县域城乡一体化的成果更少,故本文以华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实践,探讨如何建立城乡之间互动协调的途径和机制,以此为其他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几个关键问题

县域城乡一体化与广大农村地区紧密联系,本质上是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转移的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方面,具体可以归纳为

三个层面:一是城镇对

转移人口的承载问题,

包括城镇产业发展和就

业、城镇设施承载能力、

城镇生态环境变化等;

二是农村对转移人口的

承载和推动问题,包括

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

农村居民点重构、农村

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预

防等;三是制度层面的

保障机制问题,包括转

移渠道、户籍、教育、

社保等(图1)。

2.1城镇对转移人口的承载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在于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稳步推进的主要途径,而城镇对转移人口的承载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一是城镇主导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产业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基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尤其要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并根据城镇所处区位和发展阶段科学选择主导产业,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城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只有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标准,才能扩大城镇对进城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三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在城镇生态承载能力阈值内,对于缺水等生态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保证在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否则将造成城镇化的

不可持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2农村对转移人口的承载和推动问题

除考虑城镇对转移人口的承载外,农村本身对转移人口的承载和推动同样也极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一是农村产业发展和就业对劳动力的承载和推动力,农村一般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剩余劳动力,这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因素,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不少农村地区逐步被城镇发展所蚕食,并出现特殊的城中村问题,因而明确农村地区尤其是城中村地区产业和就业发展定位,是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的重要前提;二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点重构问题,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逐步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但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行政组织模式、公共设施配建等均为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造成了公共资源的不当消耗和浪费,因此,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重构农村居民点体系,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2.3制度层面的保障机制问题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的组织方式是决定经济社会活动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就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角度来看,具体包括转移渠道、户籍、教育、医疗、社保等多项制度。一是转移渠道,渠道的畅通是保证农村人口向城镇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由于待转移的劳动力无论在教育水平、信息渠道上均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必须从大力发展和完善就业市场,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和农民对就业信息的充分获取;二是户籍制度,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决定了城乡长期以来的二元体制,户籍的城乡差别成为限制农村人口实现完全城镇化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尝试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但由于户籍制度牵涉诸多社会福利和保障,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还需经历较长时期,因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三是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制度,这些公共服务都是城市相较于农村最突出的优势,只有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才可称为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因而,从多种渠道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和合理配置,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3案例实践——以渭南市华县为例

3.1研究区概况

华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下辖10个建制镇,全县

总人口3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26万人,占比为

72.7%。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7亿元,居全省第41

位,渭南市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当年

财政总收入8.97亿元。近年来,华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普遍提高,但城乡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从城乡居民

收入增长速度看,自2002年到2009年,华县城镇居民

可支配收入增长1049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2274元,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城乡

居民收入比看,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值由2002年的2.8∶1增长到2009年的3.6∶1。

3.2华县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问题解析

3.2.1城镇对转移人口的承载问题

城镇对转移人口的承载问题涉及产业发展、公共设施配套程度和生态承载阈值等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就华县产业发展来看,华县已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采、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为主的产业体系。然而,华县产业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华县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大,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县域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较缓慢的城镇化进程影响县域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县域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将成为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在统筹县域城乡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综合型(如华州、莲花寺)、工矿型(如金堆)等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如何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升级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单一,钼矿开采一枝独大,且此类资源型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吸纳就业的能力极为有限;三是农业基础好,但农民增收不快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丰富的矿产、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充分吸纳农村省域劳动力,提升城镇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其次,就华县公共设施配套程度来看,城镇和农村的配套水平均有待提高,尤其是重点镇的设施水平较难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未来应侧重于重点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配套水平。最后,就华县生态承载阈值来看,华县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分区明显,城镇主要集中于县域北部的渭河川道内,为保证南部山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未来城镇发展应当主要集中于北部区域,有计划地引导南部劳动力向北部转移。

3.2.2农村对转移人口的承载和推动问题

农村对转移人口的承载和推动问题涉及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居民点重构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就华县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极为薄弱,农村就地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极为有限,这也客观上要求华县进一步统筹和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二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其次,就华县农村居民点现状格局来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华县县域城乡居住空间布局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无法满足城乡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从城镇发展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也日益紧迫,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当前城镇空间已无法满足城镇发展的要求。从农村自身发展来看,农村建设由于资金短缺及政策引导不足等原因而趋于停滞状态,大部分村庄以农业经济为主,以耕作半径为布局依据,规模较小并且布局分散;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导致人口持续减少,大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从而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不利于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提供城乡发展所需的空间,重新调整优化城乡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居民点体系,从而实现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使城乡发展得以在空间上落实。所以,如何合理利用城乡土地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构县域城乡居民点体系,是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3.2.3制度层面的保障机制问题

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渠道来看,目前华县转移渠道较为单一,经过实地调查,农村人口主要

通过劳务市场招工、熟人介绍等方式进城务工,且务工地点多集中于县城,在县域外务工人数较少。因而,今后要拓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渠道,组织定期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以及加强企业和农村的直接联系等;从户籍制度来看,华县作为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全国其他地区较为类似,从本级行政层面也较难解决;从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制度来看,华县经济社会还处于发展中状态,财政状况一般,在教育等公共设施上的欠账也较多,且在短期内解决较为困难,但由于华县靠近渭南市中心城区,且渭南总规已将华县城区作为渭南远期城市组团之一,这为华县利用渭南中心城区公共设施,从而提高华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的机会。

通过以上对华县城乡一体化若干关键问题的解

析,可以在产业发展、城乡设施配套、城乡居民点

体系重构、城乡空间管制、完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

着手,稳步推进华县城乡一体化建设。

3.3.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县域发展奠定了

基础。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县域资源的

开发利用,延伸金堆镇钼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培育

产业集群;加快少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促

进皮影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利用区位优势,促进农

业特别是蔬菜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县域Array城乡统筹发展注入经济活力。同时,积极培育旅游、

农业特别是蔬菜种植等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优化县域以钼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多业齐进”的县域主导产业格局,以此能促进县域城镇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根据资源分布、各产业发展基础及布局、城镇空间分布以及主要交通干线布局等条件,以轴为产业集聚导向,以区为产业分工导向,产业布局总体框架为“一轴四区”。“一轴”即以310国道及西潼高速交通走廊为依托,以沿线各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产业集聚发展轴;“四区”即北部设施蔬菜产业区、中部综合产业发展区、西南特色果牧产业区、南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区。

3.3.2统筹城乡设施配套,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统筹配置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架构的基础。在县域范围内,以城乡居民居住空间结构优化为先导,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规模、优化空间布局点,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覆盖率;完善交通网络体系,统筹配置

城乡供水、排水设施与管网建设,建设与改造电网、燃气设施管线等来提高乡村用电、燃气普及

率;完善通信设施、扩大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优质资源共享,努力缩小城乡在

社会事业各方面的差距,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使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和

市政设施配套等方面达到公平化。

3.3.3重构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生活便利、设施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

要求。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有了大幅度提

高,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设施建设水平的需求也

随之提升,而分散布局的村庄不利于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设施向其延伸,不仅增加了建设投资成本,

更降低设施使用效率。因此,重构城乡居住空间结

构,优化居民点体系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中亟待解

决的一个问题。城镇居民点布局优化要充分考虑与

非农产业布局、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吸引

人口向城镇集中,扩大城镇规模,更好地发挥集聚

效应和规模效应,加快城镇的发展。推进农村居民

点重构、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

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降低了建设投资成

本,同时,有效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针对华县县域不同地貌区内居民点分布,采取

不同的居民点布局模式,在县域各分区建立符合当

地实际的居民点体系,对华县县域居民点进行重新

调整优化,通过村庄的迁并引导居民向城镇及新型

农村社区集中居住,优化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建立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社区——一般社区的居民点体系,通过提高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引导居民集中居住,节约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实现空间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3.3.4建立空间管制网络,综合运用各类管制政策

城乡空间格局的调整和利用管制是实施城乡

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手段。合理的空间划分是城乡生

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前提。以县域的人口、资源、

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从城乡关系出发,从自然生

态、文化景观、城乡发展等三大类要素角度入手,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制定城乡空间发展战

略,初步将县域城乡空间划分为城镇建设区、乡村

建设区、农业生产区、文化景观区、生态涵养区和

基础设施建设区六大区域。在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导

下,对各类要素、研究区域进行空间管制区划,并

提出管制措施和保障机制,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镇功能合理分工,区域产业各具特色,充分协调

经济、环境和生态三方面的关系,从而提高全县整

体实力,“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保证城乡一体化进

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3.3.5完善各类制度建设,创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健康环境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化经济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

新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一是深化户籍管理改革。研究出台相关改革措施,逐步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城乡差别政策,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

基本形式;二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口集聚与城乡土地置换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形式,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方法,对农民的承包经

营权实行量化折股,推行股田制,以股权形式实行有偿流转;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变“土

地就是农民的保障”的片面认识,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城镇居民和国有单位的福利制度,扩大社

会保障面;四是深化完善征地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完善以养老保障为主要方

式与就业市场化相接轨的征地补偿制度,优化运作程序,逐步提高被征地人员安置标准,逐

步消除与城镇居民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差距,使之享受同等待遇;五是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改变歧视农民工的一切作法,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制度上的界限,以劳动

力素质和社会需要作为就业的主要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4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物质空间建设、制度

保障等各个层面的内容,错综复杂。本文从两个视角分别分析城镇和农村对转移人口的承载

和推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层面探讨劳动力转移的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

渭南市华县的案例,从产业发展、城乡设施配套、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城乡空间管制、完

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程淑红. 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皋兰县为例[D],兰州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8:7-8.

2赵钢,朱直军. 成都城乡统筹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9,(6):12-17.

3袁奇峰,杨廉,邱加盛等. 城乡统筹中的集体建设用地问题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J].规划师,2009,25(4):5-13.

4胡滨,薛晖,曾九利等. 成都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理念、实践与经验启示[J].规划师,2009,25(8):26-30. 5扈万泰,宋思曼. 城乡统筹:创新与发展——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机制探索[J].城市规划,2010,34(3):44-56.

6杨德智,张卫国. 山东省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0,34(4):69-73.

7舒沐晖,扈万泰,余颖. 基于城乡统筹思想的重庆市规划编制体系构想[J].城市规划,2010,34(6):31-35. 8马璇,王红扬,冯建喜等.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居民基本诉求调查分析——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1,35(3):77-83.

9黄闯. 安徽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路径探讨——以宿松县为例[J].规划师,2011,27(7):93-97.

10陈国生,向泽映,陈春泉.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6):925-928.

11马和,张远景,李晓娜. 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定量分析与研究——以哈尔滨市域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6):90-95.

12谢晖,胡畔,王兴平. 大都市边缘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估——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66-71.

13吴先华,王志燕,雷刚.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4):596-601. 14潘竟虎,尹君. 基于DEA-ESDA的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效率评价及其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9):1439-1444.

15成受明,程新良. 城乡统筹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5,(7):50-52.

16张俊卫. 城乡统筹发展的“2+8”研究模式[J].规划师,2008,24(10):5-9.

17赵群毅.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6):47-52.

18彭震伟,陆嘉.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城市规划,2009,33(5):66-68.

19黄国胜,李同升,王武科等.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新农村建设探讨[J].人文地理,2009,24(4):16-19. 20金继晶,郑伯红. 面向城乡统筹的空间管制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09,(2):29-34.

21钱紫华,何波. 东西部地区城乡统筹规划模式思辨[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1-5.

22陈鹏. 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34(2):47-53.

23李兵第. 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34(12):24-32.

24薛晴,霍有光.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经济地理,2010,30(11):1779-1809.

25周潮,刘科伟,马宏贤.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0,(9):70-74.

26赵之枫,张建. 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宅基地与住房制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1,35(3):72-76.

27张宏元,王倩,郑雄彬. “十二五”规划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兼论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途径与典型模式[J].规划师,2011,27(4):10-15.

作者简介:邵帅,男,1986年9月生,学士,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郝晋伟男 1984.5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城乡一体化规划论文

城乡一体化规划论文 建立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摘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它既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与补充,也成为我国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进行扶贫减贫的制度保障。然而,随着低保制度全面普及工作的开展,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该制度的保障效果。为此,要建立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准确定位救助理念、强化管理制度;实行阶梯模式救助和差异性资金筹集;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岗位和人才队伍,绩效与监管并重。 关键词:低保制度;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作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项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概括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反贫困的角度论述了建立低保制度的迫切性与可行性,呼吁把农村低保纳入国家统筹视野(王思斌,2007;[1]洪大用,2005;[2]杨宜勇等,2006[3]);二是探索适合地方及城乡特点的低保对象识别方法,目的在于为该制度的全面推进提供必要的技术储备(张时飞,2007;[4]关信平,2006[5]);三是从对贫困进行评估的视角探讨了贫困阶层生活状况的改善策略(徐月宾等,2007;[6]王祖祥等,2006[7])。从学者的研究成果看,主要集中在低保制度建设的

必要性、可行性及政策效果上,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如何进行差异性救助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通过对城乡低保制度实施现状的比较分析,探讨如何实现地区差异性原则基础之上的低保制度城乡一体化。 一、我国城乡低保的政策推移 (一)传统社会救济的替代产物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享有普遍的“就业保障”,农村由生产队负责农民的生老病死,社会大多数成员都能通过就业或劳动获得相应的保障,余下的贫困群体有一大部分通过家庭和互助维持生存,再余下的仅是少数的无依无靠的边缘群体,如“三无”人员、“五保户”等,这些人群构成了传统社会救济的主要对象。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群体大量涌现,企事业单位集体福利的保障功能也越来越弱,城市社会救助的任务明显加重;在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取代了集体经济,农民生活风险增大,“五保”制度也因缺乏资金保障面临严重困境。在此背景下,亟须建立新的救助制度替代传统的救济制度,以缓解日益突出的贫困问题。于是,1993年,低保制度在上海首创,并拉开了中国城市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序幕,其后,在民政部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开始试点探索。[8] 这一地方性试验与探索阶段一直持续到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并开始从中央预算对城市低保进行投入为止。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京召开 2013.02.27 本网讯 2013年2月24日,元宵佳节。以“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龙永枢,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以及来自五个学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 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联谊会)始于2006年,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每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并已成功举办过五届。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感情沟通的平台,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称赞,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2011年、2012年新春论坛的两个主题: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坛今年新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位联合主办单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的城镇化,十八大报告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为了探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路径选择,本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柳忠勤主持。 在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后,柳忠勤邀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一同走上主席台,一起代表五个学会向大家致新春问候。 本次论坛主题的设定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作了主旨发言。随后,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专家学者关于城镇化基本概念与新型城镇化内涵观点碰撞。 尽管“城镇化”一词早已写入教科书和政府文件,然而专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概念仍有很大的争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化”没有本质区别,城镇化从概念上来讲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同时,他也指出,不能片面强调城镇化,而忽略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也可为工业化提供支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并不同意城镇化就是支持农民进城的提法,她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课题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文件综述 (2)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4) (二)、目标的一致性 (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6)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6)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6)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7)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一)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8) (二)开发自然资源 (8)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9)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9) (五)做好扶贫工作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具体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 几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适时地启动了“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规划工作,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武银福村、甲尔坝村和陈户窑村等部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哈业脑包镇域总体规划》、《新城镇镇域总体规划》、《兴胜镇镇域总体规划》、《麻池镇镇域规划》、《昆区南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二道沙河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镇规划改造和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使村镇建设逐步走上了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05年4月开始,根据自治区政府要求,我局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区内村镇现状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包头市战略发展规划,结合各区、乡(镇)撤乡并镇工作情况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以及村庄经济和区位条件,将城市规划区内147个村庄和2个农场在合理整合的基础上,划定了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三个区域,并明确了三个区域的范围及规划编制标准,即城中村:269平方公里,就地城市化,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城边村:296平方公里,按其实际情况除部分城市化外,其余的按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城郊村:320平方公里,

全部按照村镇标准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四区改造建设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先后完成了昆区、九原区15个村庄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工作,并于2006年2月份通过了自治区专家组评审,2006年7月份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该规划。 2007年,指导各旗县区完成了包头市首批100个新农村、新牧区试点村庄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结合撤乡并镇工作的完成,指导九原区完成了五镇一苏木的乡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达茂旗、固阳城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2、加快建设步伐 按照改造规划要求,近几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下述建设任务,1998年完成了曹家营村、赵家营村搬迁任务;2001年完成了武银福村改造工作; 2004年完成了兴胜花园小区建设;2005年完成了甲尔坝4期改造工程、陈户村一期改造工程和卜尔汉图新村建设;2006年,完成建设的有南海子新村、陈户村二期工程、当铺窑新村等8个村庄;2007年,开始进行的有和平村、王大汉新村、臭水井村、昌福窑、井卜石等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 3、制定法规、规范,严格规划管理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为保证各类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行政,更好的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的要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_范文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感谢您的阅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指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十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实施了支持强县、扶持弱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县域经济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前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好局面。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态良好、资源富集、科技实力较强、经贸活跃等优势,采取超常举措,真抓实干,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城乡一体化论文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 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城乡统筹一体化是中国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源,在争创城乡一化体先行试点城市的工作中,全市上下一心,共谋良策,为保证和促进全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人大常委会开展城乡一体化课题的调研中,笔者根据调研情况和实际工作体会认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注意克服两个不良“主义”和两种“思想”,确保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健康快速的轨道上运行。 一、克服形式主义,增强惠民便民的实效性 城乡统筹一体化这项工作十分繁杂和艰巨,归根到底要解决好“人、地、钱、权”四个基本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由于工作的复杂而艰巨,同时一时之间又难以显出成效,而让人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容易滋长形式主义,即上级有要求,下级部门必须要执行。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机械地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同时,在涉及农民关注的“人、地、钱、权”等根本性问题上,不做深入的研究,不做细致的分析,不考虑动作的时机,从而导致好心办坏事,好心得不到群众响应的不良后果。甚至有的可能

抱有畏难和侥幸心理,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认认真真走形式,一门心思不落实,让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最终无法在基层得到落实。因此,必须要克服形式主义,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认识,开动一切宣传、组织机器,组织好、谋划好、实现好、维护好农村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惠民便民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旋律。 二、克服主观主义,体现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规律性 尽管党中央已经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做为党的大政方针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得以确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唯GDP论,唯政绩论,仍然在一定区域、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考核地方政府和部门政绩的主要指标。在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将城乡一体化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手段,盲目贪大求全、盲目追求速度,盲目超前。这些都为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埋下祸患。因此,我们在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循序温进、量力而行的规律,现在能做的马上做,将来能做的现在规划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不分先后,只要国家倡导,不管符合不符合本地区实际,拿来就干,到最后受苦的还是人民群众和党、国家的声誉。 三、克服眼前思想,注重整体规划、顶层设计的长远性 城乡统筹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具体体现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上。在实际的操作上,要克服眼前思想,克服走一步、看一步的不良思想。有的部门和干部认为,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镇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昆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员大会的精神和《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发〔XX〕1号),对照《XX年××县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发展目标责任书》,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晋城建设、党的建设五个重点,推进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和谐发展。 二、工作思路 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核心,坚持“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推进城乡规化统

建工程。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一年抓启动、两年见成效”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 1.配合县规划局做好“晋城南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实现现代新昆明南城概念规划覆盖率达100%。 责任单位:城建办 完成时限:XX年6月30日前 2.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乡村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 责任单位:城建办 完成时限:XX年6月30日前 (二)综合经济指标 3.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千方百计推进项目落地建设,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瓶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达12%以上。 责任单位:统计站、企业办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自己定稿

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三年新提升”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按照中共锦州市委以“双增升位”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凌海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三年规划(纲要)》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凌海县域经济发展连续5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实现了新跨越。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亿元、亿元、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675元,同比增长%。在全省44个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中跻身十强。 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积极推进“项目年”和“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46亿元增加到253亿元。金属冶炼、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石材、服装纺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40户发展到15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2户,沈宏、华龙、金纸等3家企业分别进入全省纳税额亿元以上和5000万元以上税源大企业行列。多晶硅、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填补了省内和锦州地区行业空白。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境内外、多层次经贸洽谈活动,对外招商领域实现由周边国家、地区向欧美、澳洲等地区拓展转移。截至2007年,全市累计引进项目315个,实际利用外资2900多万美元,出口创汇实现亿美元,引进域外资金亿元,经济发展的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高效田面积达到35万亩;建成畜牧小区63个,人工造林万亩,发展果树28万亩、桑树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户,发展订单面积42万亩。年经营额5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8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被省列为“三品整体推进示范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锦州市级示范村8个。11个“面上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 2013-11-20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行业 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各城市纷纷颁布了“三年大变样”的措施,而这一举措也加速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提供经济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它要求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

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通过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和空间布局一体化,促进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管理民主、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样,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可以在城乡一体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消除城乡差距。而产生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历史原因:建国以来,我国为了提升国家实力,加强了工业化建设,而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因此,我国的财富,大部分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我国多数居民的生活都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 2. 制度和政策层面上的原因:在金融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农业银行、农业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在税收方面,城市居民有税收起征点,而农民则没有税收起征点。在土地制度方面,当前的城市扩张热是有利于城市的,政策是偏向城市的。在户籍制度方面,城市户口有着更多的好处,如住房公积金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在就业制度方面,更多的政策倾向于城市居民而不是农村居民。3. 从公平角度分析,城乡差距的最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的城乡不公平发展理念和政策没有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打破,众多方面的制度、政策的城市偏好依然存在,结果导致当前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农村落后于城市。 然而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2、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主旋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作为县级政府,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唱响这一主旋律,顺应这一现实要求,谋大局、定举措、聚民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以新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发展质效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必须用新的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谋大局要谋大势。谋定县域经济发展大局,首先要认清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要特别关注国家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这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和引路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条块经济结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湖北东大门,黄梅正是认清自己处在湖北“两圈一带”、江西昌九经济走廊、安徽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部的位置。结合本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推进“四个黄梅”建设进程中,适时提出“农业

建‘六县’,工业抓‘四园’,旅游创‘4a’”的经济发展战略。 谋大局要谋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探寻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当前要做到“三破一立”,一是要突破传统观念,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就黄梅而言,就是要实现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目标;二是要突破无为观念,面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人惊慌失措不敢作为,有人认为不能作为,其实,面对这种局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更强,因而也更有作为,也更会有作为;三是突破侥幸观念,面对市场的变化,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自我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落后产业尽快转换升级,对此不能抱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立”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全县的产业定位和布局,黄梅适时提出了“一带三区”的经济发展思路。 谋大局要谋大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在一个期间内齐头并进,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培植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黄梅在谋划全县经济发展中重点抓“两业、三沿、四区”。“两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禅宗文化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文.doc

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 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论文范文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成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城乡统筹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战略 (2) 第三章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分区 (4)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5) 第五章市域城乡居民点规划 (7) 第六章土地资源与建设用地控制 (7) 第七章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规划 (8) 第一节教育保障体系规划 (8) 第二节医疗保障体系规划 (11) 第三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12) 第四节养老、失业保障体系规划 (14) 第八章基础设施规划 (15) 第一节交通系统规划 (15) 第二节给水规划 (18) 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 (20) 第四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22) 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23) 第六节邮政工程规划 (24) 第七节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25) 第八节能源设施规划 (26) 第九节电力规划 (26) 第一零节热力规划 (27) 第一一节燃气规划 (28) 第一二节新能源规划 (29) 第一三节环境卫生系统规划 (30) 第九章区域重点资源保护规划 (32)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8)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40) 第十二章政策保障及措施 (4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石家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的有序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文件精神。 2、中共中央十七届三种全会会议精神。 3、河北省省委七届四次会议精神。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5、《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石家庄市综合交通规划》。 7、《石家庄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8、卫生、文体部门提供的部门规划。 第三条.规划原则 1、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认识现状存在的城乡差距,分区、分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2、坚持把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三者并重。 4、坚持政府主导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5、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区域内重点资源及生态环境。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新世纪以来,北京郊区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实现由现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城镇社会的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这种转型中,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加快郊区的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集聚,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郊区城镇化的目标与思路 推进郊区城镇化,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作为首都北京的郊区,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除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注意大城市郊区的特点和优势,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一)北京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目标1.全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根据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为85%,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但全市的发展水平不平衡,10个远郊区县的城镇 化率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区县甚至还没有达到50%。从经济总量与结构上看,北京市符合工业化后期的特征,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北京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186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接近1%(已达到发达国家1%以下水平);人均GDP达到10070美元。 但是,北京也存在不少方面滞后于城镇化水平,最为明显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户籍人口转移和农民就业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8年底北京农业户籍人口为279.1万人,占全市总数的22.7%;而10个远郊区县农业户籍人口的比重高达51.5%,这与第一产业经济总量仅占1.1%的比例结构显然不匹配。而美国、法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左右,有的更低。另外,北京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9.2%,就业的非农化程度较低(仅为80.8%)。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镇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却逐年扩大,比值从2.14∶1上升为2.33∶1。三是2009年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说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较大。 2.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发展应当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增长要避免片面性。因此,城镇化必须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高华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11)01-0003-08 第25卷第1期2011年1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Vol.25No.1Jan.2011 【收稿日期】2010-12-09 【作者简介】高华,男,北京人,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