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

【答案】B

考查识图能力。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A.分封制B.宗法制C.古代建筑D.科举制

【答案】A

5.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A.《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

B.《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君主专制的削弱》

C.《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D.《巴黎公社与国际工人运动》

【答案】B

6.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

①设置参知政事②废丞相、设内阁③设立军机处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答案】D

北宋设置参知政事;明朝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内阁;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本题选D

7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8.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答案】B

从“社会政治大转型”可知,本题应从政治角度入手,那么,AC选项可以排除,因为它们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那么,废分封行郡县,与题意相符。

9.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答案】A

本题稍难,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心”出现在周时期,因此C.D排除。又根据材料中“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说明这一制度对后世有影响,由此可以判断出应是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后世并未有充实、扩充。

10.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而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的是( )

A.专制皇权

B. 重视人才

C. 尊崇自然

D. 宗法观念

【答案】A

材料反映了封建君主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实行避讳制度。本题选A项。

11.宋代福建产生了7607名进士,约占进士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19人考中状元,最为著名的是永福县(今永泰县)“七年连中三状元”,一时传为佳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

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和政治中心南移,促进福建经济文化发展

④福建是朱子学的发源地,教育事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12.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答案】A

考查中外历史比较分析能力。周代中国实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下降,诸侯争霸,列国分立;古代希腊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政体由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民主制,与周代同时期是贵族制,因此,正确选项是A。

13.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答案】C

本题缺乏科学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变化反复、复杂,C项最切合实际,其他几项图示较单一。

14.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

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分析,私人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伟世袭制属于权力的继承不是国家政体,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机构,因此应选D项。

15.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

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

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中央与地方官员职权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参知政事行使丞相的行政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6.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内外服制

【答案】B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家政指的是家族内部关系符合要求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宗法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答案】A

分析材料可知,所指制度是秦代确立的郡县制,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本题选A项。

18.“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后一句:心相同志向就相同)。材料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家庭婚姻的关系。本题选B项。

19.史记?商君传》:“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则材料不能反映()

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

B.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C.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

D.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答案】D

本题要注意材料出处。材料来自于《史记?商君传》,商君即商鞅,当时秦还未实现统一,只是反映战国时期秦的状况,故D说法不正确。

20.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

【答案】B

21.明太祖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

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同时据《明史稿》记载,明成祖继位后,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两则材料说明()

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B.明朝放弃了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答案】D

22.“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常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上述材料反映出( )

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④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结合各选项,第①项“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正确,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第②项说法正确;第③项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法正确;第④项根据材料“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说明元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本题选D项。23.(2011年3月厦门质检)《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

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D.嫡庶长幼之趋于淡化

【答案】D

2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即济评价某制度时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敝……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和。”他评价的是( )

A.察举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科举制

【答案】D

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前代采用州郡察举的方法,到齐、隋时期,这一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多,隋代开始采用新的选官制度,意义很大。根据所学,材料所指制度是科举制,本题选D项。25.“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废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A

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后(D项所述),全国重大政务都由自己决断,每日的工作十分繁重,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本题选A项。B项是在明成祖时;C项确立起来是在仁宗、宣宗年间(朱高炽、朱瞻基)。

26.(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

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

【答案】B

此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权至上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皇权至上不仅表现在经济特权、而且是政治、司法、军权等权力全部由皇帝一人总揽。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7.(2011年1月杭州质检)《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大意是将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辽阔的疆域,稳定政治秩序。联系所学,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皇帝制和郡县制建立于秦朝,与材料信息无关。本题选B项。

28.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答案】C

时间是“西周时期”、都城修建的周长中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联系所学知识,这是西周实行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29.晚清谴责小说家李伯远的《官场现形记》中描述了官场的一种现象,文官凭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结成小集团。有学者概括称之为“姻谊”“乡谊”“年谊”等。其中的“年谊”是指 ( )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级官员

C.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D.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答案】D

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年谊”是指由于同年登科而形成的关系。

30.《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

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考查科举制度。解题须阅读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观点,“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说明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ACD并未从材料中反映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31.(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3分)

材料二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2分)是如何解决的?(2分)

材料三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1)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3分)

(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2分)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2分)

(3)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4分)

第1问要求回答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需对材料一进行认真分析、概括,主要有: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等。第2问分析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的问题,教材学习中有相关内容,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针对政治松散状态,以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第3问根据所学,分析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可回答,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而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地方有一定的权力。

32.(12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3分)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2分)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4分)

材料三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3分)

【答案】

(1)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3分)

(2)完美:不流血、妥协。(2分)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4分)

(3)实行议会制;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3分)

33.(2011年3月泉州市质检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材料三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3年3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宪法草案初稿,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了宪法草案。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选举与被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居住与迁徙、人身等自由。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清代君臣关系出现的变化。该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图11到图12君臣关系的变化对国家决策产生的影响。(11分)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和废除分别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10分)

(3)材料三中宪法制定的过程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哪些特点?材料三这部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分析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10分)

(4)材料二、三反映的政治体制有着本质不同,试以文明史观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1)变化: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3分)实质: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2分)

评价: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

现决策失误。(6分)

(2)原则:三权分立(权利制约与平衡)。(2分)

影响:它的实施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遏制了法西斯势力,走出经济危机困境;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新模式。(4

分)

它的废除,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防止出现独裁,维护权力“制

约与平衡”的民主原则。(4分)

(3)特点:中共领导;人民民主;民主集中。(4分,答出2点即可)

原因: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

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6分)

(4)认识: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选择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国情决定的。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6分,答出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4.(15分)“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元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材料二中国进人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高级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所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

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变。

——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喂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选举制度?西方这一制度与古代希腊的“选举”制度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三“民主”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3)材料三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不同?

(3分)

(4)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最终都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和法国作为这两种

【答案】

(1)中国的选举是指选拔官员的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选举的范围基本限于统治集团内部(奴隶或地主阶级);

西方的选举是在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选举”制度。(4分)

(2)资产阶级代仪制度。

不同:起源阶段的选举是直接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是间接民主;

起源阶段的选举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现代西方的选举实质是资产阶级民主。(4分)(3)古代中国的民主是指为民做主、有德行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人民主权。(3分)

35.(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代夏作民主。”

——《尚书》材料二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材料三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牧,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材料四“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1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的问题。(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4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清末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核心。(5分)

【答案】

(1)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1分)

(2)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3分)

(3)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2分)

异:唐朝的三省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分立立足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2分)

(4)背景: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结果。(3分)

核心:民主、自由。(2分)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夏商时期民主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民主指君主,最高统治者。

(2)此题考查的是对雅典民主制度局限性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民主范围狭隘;表决方式简单;公共权力滥用。

(3)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比较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同: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异:唐朝的三省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分立立足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

(4)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末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核心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概括为背景: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战争的结果。第二问核心可以概括为:民主、自由。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 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也就是听命于皇帝一人调遣,因此中央集权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巩固;隋唐时期完善;宋元时期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涵义:所谓治世或盛世,一般是指地主阶级封建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 3.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三、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 【答案】B 考查识图能力。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练习题精选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 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 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 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C.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中国的政治文明(别删啊!)

一、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 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三

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篇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

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1894—1919 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 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 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专题四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专题四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考点导图】 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因素: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因素: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相对发达。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人文因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特点 (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4.历史评价 (1)意义: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 (2)局限:仅“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重 要原因。 二、罗马法 1.演变历程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制定,成文法代替习惯法。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元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完善了罗马法,形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影响 (1)罗马法是维护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 利益。 (2)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4)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三、奴隶制经济繁荣发达 1.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达到了典型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为古希腊辉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古罗马经济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为基础,后随帝国对外征战,获得大量奴隶,出现奴隶经济发展繁荣的局面。 四、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产生的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思想主张 (1)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3)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为理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主题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时段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现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人文主义思想,古罗马的法律,犹如璀璨的明珠,为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政治上: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唐亡后,割据势力更加发展,演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再次遭到破坏。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又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内容: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

历史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知识点总结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 政治文明知识点总结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 1. 蔚蓝色的希腊 (1)自然地理环境 ①地处地中海东部,扼欧、亚、非三洲要冲。 ②山岭沟壑纵横,将陆地隔成小块。 ③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2)影响 ①促进了希腊的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 ②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1)城邦 ①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②定义: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一些村落而建立的一些城市国家,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规模。 (2)特点 ①彼此分立:建立许多城邦,但保持密切联系。 ②小国寡民、公民政治:公民有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③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城邦是各种商品的集散地。 ④繁荣的思想文化:城邦是希腊的文化中心。 3.希腊的公民 (1)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2)组成:通常由祖籍本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3)权力:有资格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与司法事务。

(4)素质 ①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挑战权威。 ②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 ③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梭伦改革 ①背景: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 ②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制定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设立“四百人会议”和最高法院等民主机构。 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内容:组成以地域为基础的“五百人会议”;制定“陶片放逐法”。由10个选区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②意义: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2. “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伯里克利改革 (1)内容 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②“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③“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④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2)影响: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削弱,民主政治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出 现“黄金时代”。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十四章 中国的政治文明

本章知识点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目标,把中国政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坚持和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项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一节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 本节概述: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明探索和实践,为新世纪的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既不能脱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 知识点1: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种族传承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统政治文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华文明不得不应对西方文明冲击时,如何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限制,推进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危机走向复兴,以实现传统政治文明的现代转型,成为了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国必须实行政治变革,即引进现代代议政治,实现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但是,在变革的具体手段和变革所选择的政治文明取向上,却莫衷一是,形成了改良和革命两大政治力量。 知识点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萌蘖及其当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写成《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这篇文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它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人民民主”的制度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权力结构。随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社会成员日益自主,“党-国家-社会”的一元化权力结构,也逐渐被“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权力结构所取代。在新的“党-国家-社会”的权力关系架构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其目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 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逐渐解题 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动摇破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 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

尔雅西方文化史笔记-西方政治文明

从十五世纪末期开始,西方文明开始向外扩张,19世纪中期濒临城下,对中华文明形成挑战。技术队文明也是一种威胁。 中国人认识科学比认识技术要晚半个世纪。今天,中国对科学的推崇越超西方。 改革开放30年的主要成就就是市场经济。 只要我们能用的经济模式中国都学。 西方的政治文明不能学,法律文明中的公法部分也不能学。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都是来自西方。 现在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民主和法制。

代议制民主起源于西方中世纪 人权学说史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石 近代自由主义是近代和现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主流。

西方的人都是公开的个人主义者,中国相反。 伊比利亚半岛曾被伊斯兰教占领几百年,所以葡萄牙的文化与其他有所不同。 个人主义【西方政治文明精髓、核心价值】 1.在西方被视为正价值的东西,在所有的非西方文明都被视为负价值——王丛云。 2.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遇时最主要的价值冲突。 3.西方的民主政治是对欲望的承认和合法化。 基督教是对个人灵魂的拯救,基督教是对个人权力的保障, 西方个人主义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个人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政治哲学。

4.个人主义包含;民主、宪政、自由精神、平等观念、多元主义。 国家是工具

古代中国人活着是为统治者活着,为统治者服务就是人的价值。 5.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和基础,所有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界限【精髓】 个人权力和国家权力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西方-群己权界概念。 中国人会给国家、家庭筑墙,但是没有给自己筑墙。

正因认识独立自由平等的,人才会产生责任感。 公共道德依旧是以个人主义为起点,我应该为共同体尽义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不断被加强。 ◆对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中华民族为实现现代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历史发展主旋律:追求大一统(文化思想) ◆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积极作用:利于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认识:是培养封建官吏的。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民主与法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需与法制相辅相成。 ◆宰相:秦汉开始设立,历代逐渐削弱宰相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秦汉清采取文化措施的根本目的: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影响:形成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不利于社会发展。 ◆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化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逐渐走向人民民主。 ◆由二战的提高国家地位的因素:为世界多做共享/承担国际责任。 ◆促进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因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政策适当;人口迁移 ◆美国发展之路对我国的启示:要坚持民族独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国家统一 ◆1894—1919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 ◆新中国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认识:是曲折艰难的。党和政府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 ◆ ◆ ◆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殖民掠夺;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15世纪至19世纪英国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实际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诞生与 确立。 ◆造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原因:西方先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率先丰富了自然科 学知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影响英美发展的共同因素:先进的政治制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平的环境; 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改革。 ◆近代欧洲发展的历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完善法制;变革制度; 科技创新;加强合作。 ◆人类政治制度演变基本趋势:从人治到法制,从专制到民主 ◆中美苏发展经济的启示: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注重市场和计划的合理结合;不断 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开放。 ◆影响世界格局形成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国力,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 ◆维护世界和平: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对话与协商机制;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 际争端。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系:文艺复兴促进科学革命,科学革 命推动启蒙运动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 ◆二战后欧美关系变化:西欧由依附(受制)于美国到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 (或欧美关系分化)。原因:美国经济发展实力相对下降,西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双方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 姓名: 学院: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 一、内容提要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观历朝历代,有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名相,如汉高祖时的萧何,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也有奸诈专权乱政的奸相权相,如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等,留得千古骂名。宰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毕竟是封建时代人治的产物。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皇帝的贤愚和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用简单的话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秦设三公,丞相;汉削丞相权利,置大将军下;隋唐三省六部制,丞相职分成三部门十数人之手;宋设丞相、参知政事,分权;明废丞相,设大学士,内阁,后首辅大学士有丞相之权;清设军机处,有丞相之名,无丞相之权。 二、关键词 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和规律作用影响三、探究 (一)宰相名称和职权变迁 1、商朝时期的丞相: 商朝以太宰、冢宰、阿衡为丞相 2、西周时期的丞相: 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冢宰、小宰,即副宰相 附注:太宰或冢宰,一般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此二职。 3、东周时期的丞相: 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4、春秋时期的丞相:" o 齐:上卿、左、右相晋:正卿秦:左、右庶长楚:令尹越:大夫宋:左、右师 5、战国时期的丞相: 有大良造、相国、左、右丞相(秦) 令尹(楚) 6、秦朝时期的丞相: 丞相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组成,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 秦二世胡亥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李斯字通古,师侍荀况为师,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7、西汉时期的丞相: 起初承秦制,相国、左、右丞相、中书令、宰衡、大司马,即后来的太尉,掌兵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论文关键词:传统政治文明;制度性精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治国理论和和治国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治国之道,其中的制度性精华特别值得珍视。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性精华,剔除其人治性糟粕,既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治国如同驾船,需要有专门的才识和技能,特别是治理像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尤其需要有高超的政治艺术。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治国理论和和治国方略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治国之道。先秦着名思想家荀子在论及治国之道时指出:“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这可能是对传统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最简明、最典型的概括。尽管这种治国之道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治国之道,但其中实际上也包括着人类政治文明的某些精华。 从总体上讲,传统中国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为核心的治国之道。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传统中国治国之道中也有制度性精华。比如,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中在谈到小康社会时,既强调了“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和“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立田里”、“贤勇知”等德治的内容,同时也强调了“正君臣”、“设制度”等带有法治意义的内容。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曾经形成过各具特色的政治和行政制度,正是这些制度规范和制约着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因此,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性精华,既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要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性精华,首先必须明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关于制度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归纳。着名政治史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从历史的角度对制度的特点作了简明的概括。书中写道:制度本属一项专门的学问。而要把握制度的精神,必须注意如下要点:第一,要讲一代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离开人事单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第二单元西方的政治文明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北京高考·20)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 A.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可知古希腊赋予妇女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力,故选D项;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排除A项;古希腊妇女没有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性别区分而非阶级区别,排除C项。2.(2019.4·浙江高考·17)论及雅典城邦制度,有学者认为,雅典“无法扩张自己……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这说明雅典城邦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认识的是( ) A.城邦制度仅适用于小国寡民 B.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C.公民权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D.“五百人会议”享有很大的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它扩张,其公民就无法集合参加公民大会,但如果不扩张,当强大的君主政体联合起来,它就会成为受害者”,雅典直接民主仅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疆域广大,不利于公民长途跋涉参与政治,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雅典的扩张问题,“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下官员的选任,排除B项;同理,材料与公民和奴隶间的关系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同理,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2)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 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并进行最终判决”结合所学陪审法庭由公民抽签产生,这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陪审法庭执行判决权,不是法律服从民众意愿,排除 A项;陪审法庭是抽签产生不是全体公民,排除 C项;材料涉及的是陪审法庭的作用而不是法律,排除D项。 4.(2019·江苏高考·14)“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摘要: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政治智慧,也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过去,由于革命需要,要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因此对于古代政治制度也主要是强调专制主义这一个方面。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全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则多有忽略。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政事决策机制 古代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不论在哪个时期,各个政府部门的只能都是相对固定的。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周边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设立新的官员和部门去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体制就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是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因。皇帝和在想的矛盾,官僚制件的矛盾,对政治制度的变化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能是对变化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往往构成变化的动因,不是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先秦,主要是夏商周是一个大阶段,其特点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其中又以西周最为典型。春秋战国是一个过度。秦汉以后又是一个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央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在地方则设立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统治。这是从政治体制上来说。而从本质上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是统治人民的,人民要想政府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要服从官服的管辖。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基本的特点。 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无论历代制度发生什么变化,秦汉政治体制都范定了其最基本的特征、倾向,以及变迁的范围和幅度。而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西周春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并且是一种分权体制。无论在王廷之上还是列国之中,世卿世禄的贵族都拥有巨大的传统权力,周王远没有力量把其意志充分贯彻到列国、各个采邑,遑论各地井田村社中的农民了。但另一方面,利齿早起的政治体制依然已包含着某些因素,得以在战国时代孕育出变法运动,并在秦国取得了最大成功,确立了专制君主和行政官僚的巨大权力,为延续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大厦,奠定了基石和骨架。 魏晋南北朝与秦汉和唐宋大帝国相当不同,这时期的帝国体制明显衰落了,官僚政治发生扭曲、变态,世族门阀获得了重大的政治权势。但另一方面专制官僚政治传统一缕不绝,依然悄悄地累积着进步。“五胡乱华”和十六国林立,使中国北方陷入了长久动荡,北方地区政治体制也发生变态。不过胡汉双方的文化和制度冲突,也孕育着新的变迁,北朝军功贵族支持的强大皇权,逐渐扭转了官僚政治的颓势,孕育出了帝国复兴的动力,并使北朝成为这个时代的历史出口。 隋唐政治体制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而唐代从高宗武则天以后,政治体制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为标志,中书门下体制取代了三省制。而中书门下体制在唐代中后期的不断变化调整,又为宋以后政治体制的运作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3)主要体现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 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 基础:井田制 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 (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 2、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 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 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 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 (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 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 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 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 阶级意志 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 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①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汉武帝后期)分13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 汉武帝解决措施: “推恩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