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规划方案出台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龙头高昂群雄并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下) ·培植高标号产业

集群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上)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台誓做经济增长第3极·[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创新春潮涌半岛山东省半岛城市群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滨州欲加盟山东半岛城市群目标:扩大半岛城市群腹地·半岛城市群聚六成投资山东成重要制造基地·个性就是生命力--建半岛城市群就应有一些个性鲜明城市·半岛城市群人

才联盟逐渐浮出水面人才一体化来日可期·半岛城市群副中心--烟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话题:环境硬优势与“人和”软力量·[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年内启动将组

合1+7都市圈·城市群与凹陷带:县级市--半岛城市群峰的隆起带·[济宁]三个层次两条主线鲁西南济宁都市圈呼之欲出·山东规划鲁西南济宁都市圈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一核两心壮

大优势集群鲁西南打造济宁都市圈·济宁都市圈大盘敲定以济宁为核心菏泽枣庄为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和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5月12日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战略定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空间结构为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

间发展结构上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日照—青岛-—威海—烟台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半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以烟台-龙口-莱州-潍坊和日照—五莲—诸城—安丘—寿光—东营为区域城市发展次轴,形成区域内部密集分布的多条城市聚合带和空间紧密联系的济南—淄博—潍坊—东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三个联合城市区。

产业架构为三核先导六大产业集聚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围绕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产业带沿线,形成“T”型架构的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三核先导”和六大产业集聚区:即东营—淄博的石化和医药产业带、济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带、青岛—日照的家电制造产业带、烟台—威海的汽车制造产业带、潍坊——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的海洋产业带。

规划提出是公路交通向西主要通过青银、青红、日东、威乌等高速公路与经济腹地发生联系,使之成为各主要港口扩展腹地的主要通道;向北、向南主要通过京沪、京福、东营-香港、津汕、同三等高速公路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等地区进行联系,实现半岛城市群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直接连通,构建1小时交通圈,即从中心城市到各县(区)的单向平均行车时间为1小时以内。铁路方面近期通过邯(郸)济(南)线西延,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和山西一部分纳入青岛的腹地范围,远期以干线形式向西经长治、临汾、延安、宁夏吴忠与兰新线相接,使之成为与陇海铁路平行的干线铁路;修建从兰考到菏泽的铁路,从菏泽把陇海线客、货流接入山东路网;建设黄大烟铁路及滨州-德州铁路,加强半岛与环渤海其他地区及鲁西北的联系。

青岛城市区:构建圈层组团式发展结构。规划提出青岛城市区的空间策略为:以青岛为城市区中心城市,高密为城市区副中心,即墨、胶州、胶南、诸城、平度为优先发展城镇,在空间上体现为以青岛为核心的圈层组团式发展结构,其中内层为即墨、胶州、胶南构成的半环,是青岛城市空间跨越式增长的主要容纳空间;外层为诸城、高密、平度构成的半环,这里是培育大中城市的主要带状空间,也是与其他城市区发生密切空间耦合联系的前沿,依靠这些城市的迅速成长并强化与城市区内外的空间联系,形成青岛城市区及山东半岛区域更为完善的网络城市体系。

济南城市区:综合性服务经济与文化中心。规划提出济南城市区空间策略为: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改的同时,应有效控制城市用地的外延式扩张,保证城市外围开敞空间的完整性,将部分职能向章丘、邹平、平阴、济阳等中小城市转移疏散,形成济南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区的多中心结构。在产业发展上,尤其要扩大第三产业尤其是咨询业、金融服务、技术产品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业、社区服务、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规模,成为半岛区域的综合性服务经济与文化中心。

凝眸山东半岛城市群①:全球视野的战略定位。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城市群。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赢得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山东半岛正是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城市群。搞好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使之成为

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是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增强全省竞争力、实现山东的跨越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随着《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通过省部论证,人们时有所闻却难知其详的半岛城市群战略规划图,终于有了较为详尽的版本。

然而,在山东区域发展的蓝图中,“半岛城市群”一词被赋予的,既不是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指“由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和淄博8座城市组成的城市带”。在山东半岛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这8座城市被穿成一条颇具规模的城市链,与此同时,紧附在这条城市链上的各类经济区和相当一批知名企业,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制造产业带。这是我省城镇最密集、生产力也最活跃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山东的优势。

决策层目光锁定半岛:作出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对一系列重大机遇的及时把握。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中国成为新一轮外资集聚的热点地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城市竞争和经济竞争进入了区域性集团化的新阶段。除此之外,辽东半岛要借国家重振东北雄风之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第四极。在西部的成都重庆之间,在东部的福州厦门之间,在中部的湖南长株潭之间……放眼神州,相当一批新兴的城市带正在迅速成长。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把半岛城市群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2002年7月,在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的张高丽同志提出,要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编制。2006年3月,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又正式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韩寓群省长强调:我省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的青岛、济南、烟台等8城市,要形成现代产业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科技文化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群。6月份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推进半岛城市群发展,是增强全省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书记张高丽要求:“促进半岛城市群的崛起,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省委、省政府决策层如此关注半岛城市群,显然是因为山东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蕴涵其中。

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和世界产业集聚的规律看,海岸和铁路沿线一直就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而我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的周一星教授更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是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表现出自南向北依次递减的特征。继珠三角、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率先得到发展后,按照规律性的判断,环黄渤海地区可能成为下一轮外资投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

新一轮国际制造业转移已经开始,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山东缩小与更发达地区差距的机会。山东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位置,也是日韩两国的传统投资区。依托沿海优势,承接国际资本,加快发展山东,这是天赐良机。立足东亚是山东半岛地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

拉动山东进入“快车道”的引擎:经济区域的竞争力,取决于区域核心的竞争力。在山东的经

济版图上,“半岛城市群”无疑是最大的“闪光点”。2002年,这一地区以占全省46.6%的陆地面积和42.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2/3左右的GDP,人均GDP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左右。半岛城市群共有30个设市城市、651个建制镇,分别占全省的62.5%、51.9%,城市化水平“九五”以来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片7.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青岛、济南和烟台3个年GDP1000亿元以上的“经济巨人”,还集中了山东14个全国经济百强县中的12个,聚集着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50家经济开发区和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包括海尔、海信、青啤、轻骑、浪潮、重汽、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在内的一大批“巨人”型企业。半岛8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74.9%。省建设厅长杨焕彩指出,广东的发展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率先开放,江苏的崛起在于苏锡常的超常规发展。而珠三角、长三角都是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周边的带动力特别强。半岛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龙脊。推出“半岛城市群”正是源于这样的战略考虑--8个城市形成合力联合出击,发挥

整体优势。

明天,我们的位置在哪里?过去,山东半岛地区一直被看成环渤海经济区的一个次区域,如今,把半岛城市群研究的视野纳入环黄海经济圈,这是一个重大突破。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传栋如是说。他认为,把京津唐、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三大相对独立的由城市群落连结而成的经济带同归于环渤海经济区内,这是一个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和内海思维的概念,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快速对接的时代,已显得极不合拍。在包括我国环黄海地带和韩日等国的环黄海经济区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黄河经济带与环黄海经济区的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之一,也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出海门户。“半岛城市群的崛起,不仅将带领山东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车道,还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甚至第三增长极的有力竞争者。”一位业内人士勾勒出一个十分诱人的前景。在沿海六大经济圈中,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列第四位。经济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外资进入集中,开发区密集,制造业聚集,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区位优势也明显:紧靠日韩,水陆空交通便捷,港口集中。这些优势如同一张张“通行证”,为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提供了绝好条件。当然,优势要转化为胜势,必须靠适当的发展战略、体制创新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结构优化来保证。中科院地理所的胡序威教授提醒我们,山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但在长三角和京津唐的南北“夹击”下,也存在成为经济“洼地”的可能。他特别强调,“如今,发展区域经济是各国、各地区避免边缘化的必要措施。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好机会,如果不注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创造好的软环境,就必定会被边缘化,处于劣势地位”。烟台大学区域发展与城市化体系研究所所长孙矩教授认为,这样的机遇对半岛区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竟,人员、物资、信息、资金顺畅流动的平台还远远称不上平整;与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相比,济南、青岛的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腹地也有待拓展;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协调利益、调整标准、放宽权限、统一规则,建设良好的制度平台,变经济加法为乘法,是对地方政府的一次挑战。也许可以这样看,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是我省发展的试验田,它将为山东提前实现“两个率先”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推动全省乃至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快胶东半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思考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六大城市群之一的胶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正在悄然形成。山东省为推进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建设制造业基地,并在七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促进胶东半岛城市群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制造业基地对策建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波澜壮阔,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加入WTO 后,融入世界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也正在显露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向。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出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一体化是胶东半岛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历史上的胶东半岛包括青岛、威海、潍坊、烟台四市,山东省十届人代会所提出的半岛城市群则将济南、东营、淄博、日照四个城市列入其中,从而组成了由八个城市共同发挥作用的城市区域。坦率地讲,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产业关联度来看,将上述八个城市放在同一经济区域内都略显仓促,至少在目前是很难发挥应有作用的。因此,有关部门在提出构建半岛城市群的同时,依据胶东半岛的地理位置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描绘了关于建立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初步设想,力图通过推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促进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而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形成步伐。省政府提出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目前虽然只包含青岛、威海、烟台三市,但潍坊无论从区位优势方面还是从产业和产品的协调度方面都应该是胶东半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加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半岛城市群其它城市联系的过程中,潍坊更是一个天然的桥梁和纽带,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文所称的胶东半岛经济区除上述三市外,还将潍坊纳入其中。

2002年我国直接利用外资达到527亿美元,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进入国,世界500强大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制造业研发中心、物流平台和服务体系的速度也明显加快,生产网络已扩展到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而近几年来,山东省的近邻日本、韩国加快对我国产业转移步伐的特征十分明显:许多企业或关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厂,向中国转移生产线;或压缩在其他国家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订单;或将相关的零配件厂向中国转移,开展配套生产。据有关方面介绍,日本有一半左右的大企业计划在今后3年内将生产线移向海外,其中,70%以上的企业把转移地点选在中国。韩国30多万家中小制造企业已有6000多家转移到中国,预计3年内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将向国外转移。广东、江苏等省近几年都把承接日韩投资转移作为重中之重,这对山东构成极大的竞争压力。近水楼台先得月,山东理应发挥地缘优势,抓住难得的机遇,坚定不移地把韩国、日本作为当前招商引资的战略重点,对其展开多层次、高频率、大规模的招商活动。

但放眼今天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城市群的组合正呈现咄咄逼人之势。有资料表明,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落正在开始新一轮的经济联合,以建立大都市圈的方式来提升区域竞争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经济区推出营建宁波跨海大桥和连接15个城市的高速公路等4项基建计划,准备将长江三角地区建成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规模最大的大都市圈。广东则着力要在“十五”期间提升珠江三角城市群竞争力,使之成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城市集团。与此同时,一个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区域经济体又呼之欲出。这三个城市体系的日益强化和发达说明了一个道理: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作为中国公认的六大城市群之一的胶东半岛城市群,无论是在区域整体实力还是在区域内产业与产品的关联度和协调度方面,与上述三个城市群的差距都有逐渐拉大的趋势,而且,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制造业方面,也不仅仅表现在整个经济层面上,目前来看,差距是全方位的。胶东半岛面临着巨大压力(见表一)。

表一胶东半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比较(2002年)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

所辖城市14 12① 4

经济总量(亿元)19141.62 9536.18 4231.7

#占全国比重(%)18.7 9.3 4.1

GDP突破1000亿的城市数6 3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7590.66 2739.46 1362.01

三次产业比例(%)5.8:51.9:42.6 5.6:49.3:45.1 12.3:50.9:36.8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0361 14285 8630

出口总额(亿美元)924.51 1126.2 162.64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60.7②116.19 44.4

①考虑到顺德、南海和番禺三地区分别隶属于佛山和广州两市,故珠江三角洲在进行比较时只分析9个城市。

②此数据为2001年数据。

种种迹象表明,胶东半岛城市群崛起的支撑点,关键取决于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依据上述国内和国际背景而提出的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是山东省为推进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优势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其主要手段是借助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契机,在山东半岛内划出一定区域作为承接制造业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战略选择。从国内外成功经验看,建设制造业基地应该有所依托,即要形成核心区块,形成产业聚集。胶东半岛作为山东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已经具备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基础,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恰恰是促进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二、胶东半岛推动经济一体化的突出优势

一般来讲,新的制造业基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成本相对较低,二是劳动者要有较高的技术素质,三是需要一定的市场和制度条件作为支撑。显然,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是国际资本选择的理想地区之一。而胶东半岛以青岛为中心,以烟台、潍坊和威海为副中心,是山东省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少数几个经济核心区之一,虽然自然资源相对稀少,但却有着独特的优势(见表二)。

表二:胶东半岛各城市综合实力比较(2002年)

青岛烟台威海潍坊

所辖面积(平方公里)10654 13739.9 5436 15859

年末总人口(万人)715.65 646.72 247.62 847.47

所辖县、市、区7区5市4区7市1县1区3市4区6市2县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518.2 1115 703.5 895

人均GDP(元)21214.3 17240.8 28433 10560.8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00.66 45.2 28.65 38.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9.6:50.4:40 12.2:51.5:36.3 12.8:55.3:31.9

16.8:47.3:35.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78.3 419.31 187.2 277.2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23.8 12 6.01 2.59

进出口额(亿美元)169.25 44.7 29.25 18.44

其中:出口额(亿美元)105 25.6 19.22 12.82

城市化率(%)54.77 33.8 41.71 25.7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元)8721 8869 9390 7538

农村居民纯收入(元)4195 3825 4402 3643

*青岛市的城市化率按照青岛市建委公布的数据;烟台、威海、潍坊的城市化数率均按照2002年非农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得出。

首先,经济总量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结构。2002年,四市共实现GDP4200多亿元,占全省的1/3强;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占了GDP总量的近2/5。由于半岛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水平较高,生产规模国内领先,外向型经济基础较好,因此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日益增强。2002年,四市实际利用外资44.4亿美元,占全省的2/3,全国的8.3%;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60多亿美元,占全省

的7/10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础好、规模大、水平高、特色鲜明,容易集中发展高层次制造业,形成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新优势。其不仅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有相当的分量,而且拥有了一批大企业、好产品和著名品牌,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海尔、海信、凯联、一汽、青啤、张裕、正海、北洋等一批大型企业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汽车、船舶、服装、信息、家电、食品、化工等产品形成了相对优势。

其次,半岛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基础设施优良。一方面,胶东半岛与日韩隔海相望,另一方面,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异常便利,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同时还通过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与山东中西部、苏北、豫东和冀南紧密连接。这意味着胶东半岛不仅在承接制造业外来转移上有良好的环境条件,而且腹地广阔,资源、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巨大。

再次,该区域是山东省外向型经济的骨干,享有国家和省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本经济区设置有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保税加工区,青岛黄岛地区更是参照上海浦东的发展战略扩大了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能力,设立了外资银行、港口保税加工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四,胶东半岛在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也很明显。一方面,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制造业的周平均工资明显低于东盟和日、韩等亚洲国家,而半岛的工资水平在国内又低于深圳、广州、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另一方面,胶东半岛及周边地区的打工者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也基本适应。

第五,承接能力在山东省内首屈一指。目前胶东半岛地区的国有企业拥有近千亿元资产,如果适当拿出一部分直接面向整个制造业领域,其承接日韩及欧美的产业项目转移就有了更大的载体。半岛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优势,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尽快提升制造业水平,挤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半岛就有可能成为面向世界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胶东半岛在全省经济“梯级推进”的过程中属于梯度最高级,具备了高起点加快发展的条件,有足够的能力率先与国际经济接轨,如果能够发挥好自身优势,就会走出一条有别于一般传统发展的路子,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

虽然胶东半岛有很多优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区域内经济一体化仍然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行政区经济还处于主导地位,城市经济分割强于互补,排斥多于合作,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群体之间形成的一些不平等和不合理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并呈不断强化的趋势,区域内的交易成本也比较高。上述问题在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三、推进胶东半岛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胶东半岛要推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在保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技术、产品、产业升级,构建新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层次,从而形成整体的区域优势。

第一,胶东半岛各城市要增强全局意识和协作观念。坚决打破地区间的行政分割,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建立协商对话、协作行为机制。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区内港口、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条件的改善。通过建设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等措施,推动人口、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的加速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现代产业和高素质人力资源集中、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科技文化创新能力较强的经济区域,强化整体优势、增强集群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成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在全省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加强区内的整体规划功能。即需要超越行政区划的界限对经济区的功能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未来的半岛经济区发展必须突破目前以地区行政区划为单元的单一模式,转向以跨地区行政区域的城市组合体系为主导模式的新型格局。在整体框架中,应着力体现青岛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并注重青岛、潍坊与烟台、威海在两翼的互动作用,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呈现高度一体化的融合局面。

第三,需要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胶东半岛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建设工程,需要建立包括指导机构、协调机构、执行机构在内的强有力的推进机构,以体现产业一体化与制度一体化的协同推进。从目前胶东半岛的实际情况看,最具可操作性的是建立一个包括各地区在内的经济协调组织,并进一步组建“胶东半岛各地区联席会议”,就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对关系共同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市场秩序等各项制度和政策做出统一规划或决定,并加强区域内生态保护和

环境建设方面的协调。

第四,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密切金融合作、整合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青岛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快青岛的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青岛是中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是公认的山东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山东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青岛市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等五大中心的历史性定位。中国加入WTO后,青岛又获得了在金融和保险领域优先对外开放的机会,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构筑以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区域专业金融中心,充分发挥金融核心城市的交易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以国际化为标准,以区域化为手段,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打破行政藩篱,促进合作、沟通、交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有力推动半岛地区金融一体化进程。 第五,高度重视技术优势推动经济优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半岛各城市拥有的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客观存在的技术优势,坚定不移的走产、学、研之路,建立起全基地共同拥有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带动半岛制造业基地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特别需要提高企业家、经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技术真正体现价值。

第六,加快建设区域性要素市场。为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实现自由流动,必须要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区域性的要素市场。要通过区域性要素市场的建设,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四市应进一步加强相互间区域分工的协作配套,优化产业布局,形成错位竞争的区域发展格局,并组织推进行政区划、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制度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减少政策或人为的限制,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区内以及与区外之间的交流合作。

第七,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营造的环境如何。胶东半岛在硬环境方面并不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差,甚至有些方面要比它们好得多,因此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的任务就显得更为艰巨,意义也更为重大。那么,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投资环境呢?根据国际经验,第一,是自由企业制度;第二,是发达的风险投资系统;第三,是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知识供给的“大学城”。所以,有必要从各方面降低人们自由进入市场的费用,并以制度效用打造区域一流“环境竞争力”。此外,胶东半岛各城市也应尽早打造诚信平台,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型政府,切实维护市场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

来源:青岛市社会科学

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规划方案出台目标: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龙头高昂群雄并起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下) ·培植高标号产业 集群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解析(上)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台誓做经济增长第3极·[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创新春潮涌半岛山东省半岛城市群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滨州欲加盟山东半岛城市群目标:扩大半岛城市群腹地·半岛城市群聚六成投资山东成重要制造基地·个性就是生命力--建半岛城市群就应有一些个性鲜明城市·半岛城市群人 才联盟逐渐浮出水面人才一体化来日可期·半岛城市群副中心--烟台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话题:环境硬优势与“人和”软力量·[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年内启动将组 合1+7都市圈·城市群与凹陷带:县级市--半岛城市群峰的隆起带·[济宁]三个层次两条主线鲁西南济宁都市圈呼之欲出·山东规划鲁西南济宁都市圈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一核两心壮 大优势集群鲁西南打造济宁都市圈·济宁都市圈大盘敲定以济宁为核心菏泽枣庄为区域中心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由北京大学和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5月12日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正式实施。 战略定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将邹平纳入规划区域,主要考虑到邹平虽然在行政上隶属滨州,但因黄河的阻隔,与同在黄河一侧的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空间结构为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7.3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摘要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个设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地域空间组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分布的密集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该地区北接京津唐和辽东半岛,南联长三角经济区,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土地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人口4244万,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2006年底山东半岛城市群GDP总量14484.52万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超过了辽东半岛城市群所在的辽宁全省GDP总量,也超过了京津唐三市之和以及沪宁两市之和,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大。山东半岛地区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土地紧缺、水资源不足、无序竞争、缺乏整合等问题和挑战,如何加快山东半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崛起,使其尽快成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我省面临的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山东半岛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安全格局,整合半岛城市群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全省区域发展的城市化重点引导区和城市密集区、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对外联系的交通通道与物流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山东省的整体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入剖析了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宏观背景、存在问题和环境容量,通过对总体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等进行统筹安排,为半岛城市群确定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发展目标,三个发展阶段,四个战略定位,六大发展战略,四条发展轴线,四类空间布局,六级规模结构,八项行动计划"。 一个发展目标:即要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分目标为: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三个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发展整合阶段,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增强大中城市的经济实力,提升中小城市规模等级,促进8个设区城市的一体化整合,并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城市体系完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分布密集的多条城市带,都市连绵区初具雏形,到201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10~2020年为发展成型阶段,城市体系逐步优化完善,城市群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都市连绵区的实体地域基本形成,到2020年半岛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达到70%。2020~2050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城市经济稳步发展,山东半岛都市连绵区成为现实,在环黄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地位日益突出。 四个战略定位:即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在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在环黄海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之一,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三角地带跨国城市走廊,推动"中韩日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与京津冀、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山东省范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的前缘,是全面体现山东省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地带。六大发展战略: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以培育都

山东半岛经济word版

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在何方 在山东半岛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在何方?这便是一下我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随着长三角和珠三角境界迅速崛起,南北经济澄城县明显的梯次差距,京津唐城市带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爆发出强劲的增长活力,山东半岛面临着南北挤压的巨大压力。 一、从综合经济实力看,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有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7%、19.2%、28.3%和33.2%。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9.1%、34.6%和27.1%。相比而言,2002年,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8%、4.0%、5.8%和9.6%。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对全国的贡献,山东半岛城市群都有较大差距。 ---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 (亿元)(亿元)(亿美元)(亿美元) ----------------------------------------------------------------------- 半岛城市群 7013 341 188 53 长三角 19101 1640 920 182.8 珠三角 9419 773 1125 149 ----------------------------------------------------------------------- 二、从产业结构看,山东半岛8市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002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二产所占比重与全国基本持平;三产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15个城市中,上海、南京、舟山的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其中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1%。其余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均呈二、三、一格局分布,苏州、绍兴两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8.2%和57.6%。珠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二产所占比重与全国持平;三产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相比而言,山东半岛8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二产所占比重与全国基本持平;三产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8市中,济南内产业构成呈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50%,其余7个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均呈二、三、一格局分布,其中青岛、淄博、东营、烟台、威海第二产业都在一半以上。山东半岛8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相似,但山东半岛经济农业比重依然偏大,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完善。 经济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半岛城市群 10.8 51.8 37.4 长三角 5.9 51.8 42.3 珠三角 4.9 51.7 45.3---- 三、从人均GDP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多数城市处于工业化中、高级阶段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均GDP在1200—24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在2400—48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GDP在4800—90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1998年标准)。按现行汇率计算,2002年,上海、无锡、苏州人均GDP均已超过4000美元,上海达到4900多美元,南通、扬州、泰州、湖州、舟山在1000—2000美元,其他城市都在2000—4000美元之间。2002年,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东莞市和惠州市区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中山、佛山等城市都在3000—4000美元,

【城市规划】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内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张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范围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山东省内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范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半岛及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半岛及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半岛及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集团承担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围 环渤海地区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省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7(4), 286-29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3042393.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b13042393.html,/10.12677/gser.2018.7403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Bin Zhong, Hezhi Dai*, Liyuan Zhang School of Geography & Tour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Received: Oct. 12th, 2018; accepted: Oct. 27th, 2018; published: Nov. 2nd, 2018 Abstract Using the law of primate city, the rank-size rule and the Gennich coefficient model,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15.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urban system is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grade cities shows a spindle-shaped type. And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bides by an ideal Zipf’s law. The drive force of Jinan is weak, the structure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shows a double-cor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weakening which has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me-gacities and metropolises. Then th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index system for weight assig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And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transfer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reasonably, the advantages of cities at all levels should be utilized com-prehensively, and then promotes the rational optimization of the city size distribu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Keywords City Size Distribu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fluence Factors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模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钟彬,代合治*,张立原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通讯作者。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分析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位分析 关键词:半岛城市群优势分析聚集效应战略对策 半岛城市群,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半岛城市群规划呼之欲出。济南青岛将成为区域双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8市实现了山东近七成的国税收入。准确的区位优势分析对于明确区位优劣势,制定、实施正确的引资策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对于分析理解日、韩投资者在华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制定科学的引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硬件优势分析 1.地理优势。从国内区位看,山东半岛处在南方发达地区“长三角”和北方发达地区京津唐、辽中南之间,继“珠三角”、“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率先发展之后,环黄渤海地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外资投放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点从国际区位看,山东半岛处于我国北方海岸线的中偏南段,是中国最接近日、韩两国的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开放条件。 2.资源优势。山东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石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山东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现发现矿藏资源150种,占全国已经发现矿产品种类的70%以上,其中3O多种储量居全国前1O位。此外,山东濒临黄海和渤海,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山东半岛在劳动力资源上也有明显优势半岛城市群人口密集,人口密度为534人/平方公里。另外工资水平较低,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对日韩投资者极有吸引力。 二、软件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与欧美投资者不同,日、韩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十分重视当地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容易受政府机构游说的影响。针对这个特点,山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①为扩大与日本、韩国的交流,并使交流渠道多元化、细致化,各级政府努力拓宽与日、韩有关机构的交流渠道,先后向日本的东京、大阪、爱知县、千叶县和韩国的汉城、京畿道等地派遣大型经贸团,宣传半岛制造业基地,探讨与日、韩的交流与合作。②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其他地区日资、韩资企业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以便抓住其在中国扩大投资项目的机会,吸引更多的直接投资。此外,还与各大日资、韩资企业的驻华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邀请其参加在本省组织的商谈会、展示会,扩大交流。③通过对山东的日资、韩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到部分外资企业集团公司为契机,结合国家对老煤炭基地沉陷区治理的倾斜政策,使绿色开采技术尽快变成成熟技术,全面推广使用绿色开采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煤矿的重大安全隐患和煤矿生产对矿区环境的破坏,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把利器。

浅谈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浅谈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 山东半岛中国三大半岛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的全部以及潍坊,日照,东营的大部分或部分。辽东半岛也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是中国第二大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是由16个城市集合而成。包括大连市、营口市、鞍山市、丹东市、盘锦市、辽阳市和本溪市7个地级城市。这两大半岛隔渤海相望。 两大半岛在地形方面,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其中辽东半岛沿海地带分布有海蚀阶地和冲积平原。从气候条件来看,山东半岛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为600-800毫米。辽东半岛位于暖温带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年均降水量550-900毫米。辽东半岛位置较偏北,温度和降雨量都比山东半岛低。这样一来,两个半岛的海产、农副产品等方面的差异就显得非常大。辽东半岛降水变化较小,不易形成涝灾,加之半岛边缘的平原地形,更适应商品粮的种植,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谷子、薯类、大豆、花生等;而山东半岛热量较辽东半岛充足,充足的热量为果产业和蔬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当辽东半岛还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山东半岛的蔬菜,已被装上庞大的货车厢体和轮船运到各个海港,从那里跨越黄海和东海,运往国外,另外充足的热量使得果树果实成长时间更长,糖分更富足,味道更甜美。此外山东半岛农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境内的土壤,山东半岛境内土壤比较黏重,冬季温暖,夏季雨水更为充沛,土壤具有很高的自然肥力,更有利于果产业的发展,本区果产业主要产品有苹果、梨、葡萄。在海产方面,辽东半岛的捕捞更具优势,而山东半岛的产量较辽东半岛大,主要海产有:海参、海带、鲍鱼、对虾、扇贝。 工业方面,辽东半岛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带,具有资源、产业、交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做为老工业基地,区内煤、铁资源丰富,基础较雄厚,主要发展重工业,著名的有大连船舶制造、鞍山煤矿、本溪铁矿。而山东半岛主要发展的是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加工工业,著名企业有烟台张裕、烟台鲁花、青岛啤酒;重工业方面,有名的有山东招远的金矿。此外山东半岛还有著名的海尔集团。两大半岛由于临海的优势,海产化工业都很发达,辽东湾盐区有复州湾、营口、金州、锦州和旅顺5大盐场,其盐田面积和原盐生产能力占辽宁盐区的70%以上。莱州湾盐区是山东省海盐的主要产地,包括烟台、潍坊、东营、惠民等地区的盐场。 旅游业方面,山东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并且是儒家孔子的故乡,因此有着深厚的汉文化印记;而辽东半岛地处东北,是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有许多满族文化遗址,如清关外三陵。虽然两大半岛都曾遭遇殖民文化侵袭,但建筑方面各有特色,山东半岛的青岛以“青墙红瓦”为主基调,而辽东半岛的大连却以独特的异国建筑吸引着无数游客。两大半岛的海滨风光优美,有许多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还有海洋乐园以及海滨浴场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此外辽东半岛还有许多风景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如著名的蛇岛、长海海产基地。 总的来说,两大半岛产业各具特色,应该加强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环渤海经济圈。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 本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科学指导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带动山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所指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八个设区城市和邹平县(行政区划属滨州市),面积约万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2020年,有关重大行动计划安排在近期(2006年—2010年)开展,对远景发展进行了展望。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3、山东省及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年—2010年)》 5、国家、山东省和各地其他相关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五条发展总目标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以青岛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省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条发展分目标 1、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地域 青岛要率先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中国参与环黄海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头军之一,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 2、带动山东辐射中西部的强势龙头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打通和中西部的联系,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门户。 3、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 依托胶济-蓝烟铁路、沿海铁路等主要发展轴线,选择有利区位强化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鼓励生产要素沿综合交通走廊集聚,强化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加强与外部区域的社会经济联系,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活力、协调发展的都市连绵区。 4、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镇产业改造,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再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城市间以生态绿地为主体,城市中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群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群体。 5、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区域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文本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文本 北京大学 山东省建设厅 二○○五年七月

前言 一、工作背景和工作过程 山东半岛地处山东省的东部,扼黄渤海之咽喉地带,处长江三角洲、京津冀、辽中南几大都市连绵区之中心和连接枢纽,与韩国、日本等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临海相望,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桥头堡,在中国乃至东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2003年山东省GDP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名列全国第三,高居北方各省之首,与京津冀之和相当;该年山东半岛地区GDP总产值达8336.14亿元,占当年全省GDP的67%,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引擎,因此,半岛的发展和兴盛对于山东乃至中国具有重要的影响。 鉴于山东半岛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整合半岛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打造半岛城市群整体竞争优势,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至2003年起山东省相关省职部门组织编制了《山东半岛产业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规划》、《山东半岛旅游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以期形成完善的发展框架体系,为半岛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其中2003年底编审完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着重于以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半岛发展的宏观制约因素和解决策略,为促进半岛协调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本次《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是2003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个专项规划之一,也是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确定的发展方向基础上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城市化空间及其体系、产业发展空间及其体系、生态维系空间及其安全格局等在空间布局及数量上进行综合统筹安排。 本次规划涉及到山东半岛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土地利用等诸多问题,受到山东省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为高起点、高质量地完成规划设计,2003年底山东省建设厅组织进行了规划项目涉及邀标,邀请了国内在区域规划和研究领域比较领先的设计单位,包括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提交规划纲要进行择优。经过评选,北京大学规划设计中心提交的方案胜出,2004年初受山东省建设厅正式委托承担规划设计任务。 1

山东半岛经济发展

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和规划 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辉煌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城市群,使中国进入了交融发展的时代。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山东,改革开放30年显现的亮点之一,就是,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进入中国十大城市群行列。而对新的经济布局发展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增强综合乘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形成不同规模的经济区域。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中国十大城市群之一,其发展态势不仅在山东区域内表现举足轻重,而且对全国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 一、半岛城市群建设 山东作为中国有重大影响力的行政区域,2007年GDP占全国的10. 5% ,而这就必然决定了在实践中体现着自己特色的发展战略。山东省委、省政府为全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制定了经济文化强省和一体两翼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一体两翼确立了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脊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聚集了山东省主要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构成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2007年该区域以全省55. 2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7. 10%的生产总值,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 33%,是山东半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最高的地区,带动山东经济发展形成新力量。实践证明,建设城市群经济圈是经济布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目前,半岛城市群已经形成总规划上约7. 4万平方公里总规划区域内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的经济区,人口3941万人,城市化率为40. 6%。半岛城市群定位为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以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强化内外联系 半岛城市群经济圈作为山东一体两翼的主体组成部分,绝不能孤立发展,需要在山东区域内强化内联和联系两翼,同时主动南下淮海,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1、强化内联,通过经济联系,强化半岛城市群经济圈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区域合作,同时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实现一体协调发展。现阶段要突出打造产业链。通过基础设施对接,强化半岛城市群成员间的内联,半岛城市群成员间以高速公路、轻轨为主导,联通国道、省道及铁路、航空、海(水)运等,建立立体交通网,实现与国内外的快速连接。发挥半岛城市群的港口优势,建设一体化的港口运作体系。

胶东半岛

胶东半岛也称山东半岛,(Shandong Bandao)中国三大半岛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大,小山东半岛之分。小山东半岛指的是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半岛,大山东半岛是寿光小清河口和日照岚山口与岚山头苏鲁交界处的绣针河口两点连线以东的部分。 名称起源 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立胶东郡。 简介 胶东半岛指胶莱谷地或胶潍平原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 相当于潍坊东半部(昌邑,安丘,高密)及其以东的地区, 胶东半岛地处中国东部沿海 ,处于北京,上海两个中国最大城市之间。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在山东省东部,位于北纬35 o 35 ′ -38 o 23 ′ ,东经 119 o 30 ′ -122 o 42 ′ 。北临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临黄海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土地总面积 3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9%。 地质与地貌 胶东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山东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 胶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芝罘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龙口附近的屺?岛。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较大者有象岛、养马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 行政区划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有 28个县及县级市、区。其 中,青岛市是山东省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辖7区5市,716万人口,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08年将在青岛举办奥运会海上运动项目比赛;烟台市辖5区和8县、市,647万人口,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威海市辖1区3市,248

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一节发展条件 (2) 第二节机遇挑战 (6) 第三节重大意义 (7) 第二章总体思路 (8) 第四节指导思想 (8) 第五节基本原则 (8) 第六节战略定位 (10) 第七节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促进城市群空间合理布局 (14) 第八节构建“两圈四区”总体布局 (17) 第九节完善“一带多轴”网络体系 (32) 第十节促进各级城镇协调发展 (33) 第十一节合理拓展新空间 (36) 第四章引导城市群人口有机集聚 (38) 第十二节优化人口布局 (38) I

第十三节统筹推进人口市民化 (44) 第五章推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 (47) 第十四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47) 第十五节完善产业创新平台 (49) 第十六节促进产业协调布局 (51) 第六章构筑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 (55) 第十七节加强城市群对外交通建设 (55) 第十八节完善城市群内部快速交通网络 (57) 第十九节提升城市群集疏运能力 (60) 第七章增强城市群设施承载能力 (64) 第二十节构建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64) 第二十一节构建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67) 第二十二节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68) 第八章推进城市群生态环境共保 (70) 第二十三节构筑“魅力半岛”生态格局 (70) 第二十四节协同治理环境污染 (74) 第九章提升城市群开放合作水平 (76) 第二十五节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77) 第二十六节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79) 第十章创新城市群发展体制机制 (82) 第二十七节健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 (82) 第二十八节创新要素畅通流动机制 (82) II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总论 1.1规划名称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任务由来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地区。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研究区域内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聚集 的态势逐渐显现,卫星城镇逐步发展,以交通干线为主线形成的城市带和产业带 逐渐形成,城际间客运需求大幅增加。虽然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已经形成较为 发达的公路、铁路、民航网络,但面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幅增加的过境客货运量、城际客货运量和区域对外中长途客货运量,既有交通方式能力已经或即将不足,必须发展新的交通系统。城际铁路具有全天候、运能大、用地省、节约能源、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公交化等优点,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半岛及济南 都市圈建设速度快、安全性好、运能大的城际铁路可以改善交通结构,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综合运输方式,并通过大型换乘枢纽与市内轨道交通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了立体换乘甚至是零换乘,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运输方式的选择。建设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能有效地解决区域交通运输瓶颈、提高通勤速度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促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目标。基于以上分析, 山东半岛及济南都市圈必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既是缓解区域主要通道运输紧张状况、满足城际客运需求的需要,也是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 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报告编制工作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3评价范围 环渤海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山东省内14个行政区域,评价对象涉及到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要素, 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对不同的环境要素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其影响范围也相差较大。因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既要考虑不同的环境 要素,又要考虑不同的建设方案。

美丽的山东半岛

美丽的山東半岛 美丽的山東半岛 2011年10月,我们随旅游团去山东观光。游玩了日照、青岛、蓬莱、威海、烟台、连云港等城市和景点,领略了北国的秋景和海岸、市容和胜迹,别有一番风味。 宁波→杭甬高速→宁波绕城高速→慈溪/跨海大桥 →沈海高速宁波段→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沪杭高速→大港/A30→A30公路→A5公路→ 沿江高速→苏嘉杭高速/苏通大桥/南通→沿海高速→同三高速公路苏鲁省界收费站→日东高速→日照 距离773公里 耗时8小时45分钟 日照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东南部,黄海之滨,是山东半岛的南翼。日照

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靠沂蒙山,北连本省的青岛、潍坊,南接江苏省连云港,地理坐标在东经118°35`~119°39`,北纬35°04`~36°02`之间。日照现下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2区2县以及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有54个乡镇、街道,2981个行政村。全市陆域面积5310平方千米,其中山区、丘陵、平原各约占三分之一,海域面积60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68.5千米,总人口287.92万。

青岛市是国家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胶东半岛的经济中心城市、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胶南、即墨、胶州、平度、莱西为青岛的5大卫星城。青岛因名牌

企业众多,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城”。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作为其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的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腹地广阔。市中心位于东经120°19′,北纬36°04′。全市地形中,平原占37.7%,盆地占21.7%,丘陵占25.1%,山地占15.5%。东有崂山山脉(巨峰1133米),西有珠山山脉(小珠山725米),北有大泽山脉(北峰顶737米),中为胶莱平原和盆地。青岛市区坐落于花岗岩地质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异。青岛市共有河流224条,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青岛市海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863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30公里;海湾49处,较大的有胶州湾、胶南琅琊湾、鳌山湾、灵山湾、崂山湾、丁字湾等。海岛69个,面积最大的红岛(28平方公里)已经陆连为半岛,胶南灵山岛(海拔514米,面积7.7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海拔最高的海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