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 之

B. 其

C. 则

D. 以

(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

(2)B

(3)A

(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

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

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5)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①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

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

③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解析】【分析】(1)“既洁()新矣”,这句话是对居处的描写,前面说“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这是对居处进行修补,后面说“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这是修补后的布置,中间的句子应是对修补后的居处进行描写,“洁”是指干净,“新”是指与之前不同,这是两个形容词,中间只能用“以”来连接,此处的“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之”“其”“则”都没有这一功能。

(2)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即“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也就是说“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CD两项对观点概括不全,都忽略了“无须臾而不学”这一内容,故排除;从下面的内容来看,“鸡鸣而兴,莫夜而休,……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这是从古人为学的方面来阐述;“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这是从道德日进的角度阐述,A项对阐述的角度分析有误,故选B项。

(3)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划线句,即“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这段话是说后世的君子为官多年,言语笑貌喜好等,比起进取之初都已经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为官后数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异,故选A项。B项,“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错误,在句中没有体现。C项,“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也没有体现。D项,“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句中没有提到进学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说言行志趣与之前不同,故排除这三项。

(4)“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这是把“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进行对比,这是使用对比论证,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之”,这是列举士会等例,属于举例论证,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

(5)“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前一句是点明进学斋名字的由来,后一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即勉励自己能够勤于进学,这也就与文章的标题“进学斋记”相照应。

故答案为:⑴D;⑵B;⑶A;

⑷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

持进学修身

⑸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①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③表明主旨: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⑷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⑸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进行解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与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佚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①,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②。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③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④。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①胥:从。②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③士:事。④容:指天子圣德。

(二)

随①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②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于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注释】①随:国名。②斗榖於菟:人名。

(1)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恃与国,幸名利与:结交

B. 人佚亦佚佚:安逸

C. 故先王贵当,贵周周:周密

D. 以为天下以为:认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则边竟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随之见伐哀吾生之须臾

C. 宋其亡乎其皆出于此乎

D. 会于薄以释之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 如此者,人之所制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 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②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

(5)依据短文(一)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二)“楚人许之”的意图。

(6)请结合短文(一)解释孔子这么说的理由。

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①,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注释】①如其仁:就是仁。

【答案】(1)D

(2)D

(3)B

(4)答案示例: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

怎么受得了。

(5)答案示例: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6)答案示例: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解析】【分析】(1)D选项,“以为:认为”错误,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此来治理。译文为:以此来治理天下。故选D。

(2)A选项,两个“则”都是“副词”,“那么”的意思。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选项,两个“其”都是“副词”,都表揣测,大概。D选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介词,表被动,“被”的意思。故选D。(3)B选项,“如果是这样的话”和“制造”错误,如此:像这样的国家;制:被控制;译文为:像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故选B。

(4)赋分点:①时,合于天时;义,合于正义;且,又。②欲,欲望;甚,过分;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堪,忍受。

(5)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楚人许之”的意图,结合“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等内容可知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根据后文楚人的做法可以推测:“秋,诸侯会宋公于盂”“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也可以根据目夷目夷的话反面论证: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6)“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为:“孔子说:‘齐桓公多次、联合统一了诸侯,并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力量。这是仁,这是仁’”“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孔子这么说的理由可以结合材料一中“三制”以及“不独举,不擅功”等内容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⑴D;⑵D;⑶B;

⑷①合于天时能得到天的帮助,合于正义能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能把天时与正义的力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②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

⑸楚人深谙管子“制国”之道,强大的楚国答应宋人为鹿上之盟的意图是:“以其国后”而“后发制人”。首先,从后文“执宋公以伐宋”的果断行动来看,“许之”是为了“制人”;其次,公子目夷的评论指出小国争盟必将带来灾祸,也从反面道出楚人“许之”的背后意图。

⑹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虚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⑹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在《论语》中称赞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的说法,不仅肯定了管仲的功绩,更在于肯定了管仲作为相国帮助桓公称霸的方法,那就是行仁,惠民利民。这个做法也体现在了管子的治国理念中,阐述三制也好,提醒先王不独举,不擅功也好,强调举当也好,都是一种仁义的做法,仁又是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故行仁的管子能够得到孔子如此的赞赏。

【参考译文】

(一)大凡国家之间有三种控制关系,或控制他国,或被他国控制,或不能控制他国也不被他国控制。怎么知道是这样子呢?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国家人口众多、兵力强盛,却不凭借本国的实力去(故意)制造危难、引发祸乱;一旦天下发生大的事变,喜欢让自己的国家跟随他国之后(行事而不当头领)。这样的国家,必然能够控制他国。有的国家德义不尊盛,却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人口不多、兵力不强盛,却喜欢让自己的国家成为危难祸乱的制造者;依仗同盟,心存侥幸,措取名利。这样的国家,必然被他国控制。他国前进,本国也前进,他国后退,本国也后退;他国劳作,本国也劳作,他国安逸,本国也安逸;前进、后退、劳作、安逸,与他国相从。这样的国家,不能控制他国,他国也不能控制自己。

非常喜欢一个人,也不能随便给他利益;非常憎恨一个人,也不能无故加害于他。所以古代圣王处事贵在得当,贵在周密。所谓周密,就是话不轻易说出口,情不贸然形于色,就像是龙和蛇,一天之内有五次变化,让人无从猜透。所以,古代先王不夸大其词,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古代圣王不结成同党,不缔结联盟。同党总会分解,联盟总会断绝,所以关系亲密不在于结党、联盟。古代圣王也不用财货进行邦交、不用割让土地以示交好来治理天下。天下各国的格局虽不可改变,但可以用威势武力来统治驾驭。

符合天时,符合正义,这是必须去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以此来承继天子的圣德。官吏处理事情也应该这样。符合天时,是说得到天的帮助,符合正义,是说得到人的拥护。既合天时又合正义,这样就把天与人的力量都掌握了。

古代圣王是不用武力解决边境问题的,这样边境就会安定。边境安定,邻国相处就能和睦。邻国相处和睦,做起事情来就会适宜得当。

(取材于《管子》)

(二)随国率领汉水以东的诸侯国背叛楚国。冬,楚国的斗榖於菟率领军队攻打随国,取得胜利并与随国签订合约后班师回国。君子说:“随国被讨伐,是自己不自量力啊。度量自己的力量后再行动,它的过失就少了。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诗》里说‘哪里是不早点赶路,我是怕路上露水太多。’”

宋襄公准备会合诸侯。臧文仲听到后说道:“以自己的欲望去服从别人,可以;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愿,则很少能成功。”

鲁僖公二十一年春,宋国人和诸侯举行鹿上之盟,要求归附楚国的诸侯敬奉自己为盟主,楚人答应了。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灾祸啊。宋恐怕会亡国!如果战败了而不灭亡,那是幸运了。”

秋,诸侯和宋襄公在盂会盟。子鱼说:“祸患恐怕就在这里吧!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别人怎么受得了?”在这次盟会上,楚国抓住宋襄公并攻打宋国。

冬,诸侯在薄地相会,(楚国)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结啊,还不足以惩罚国君。”

(取材于《左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卒伯诸侯,兼列邦土伯:称霸

B. 遂执不移等哉等:同样

C. 刑罚不可捐於国捐:捐献

D. 朕常为动心伤痛动心:不安

(2)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乃有所不得已也

C. 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 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 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②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答案】(1)C

(2)A

(3)C

(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

乐者乎

(5)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解析】【分析】(1)C项,“捐”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国家不可抛弃刑罚。C错误。故选C。

(2)A项,两个“则”都是表对举,可译为“就……就”。B项,第一个“乃”副词,表“就”;第二个“乃”,判断动词,“就是”。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C项,第一个“因”介词,依照、顺着;第二个“因”,介词,通过、经由。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D项,第一个“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第二个“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故选A。

(3)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分析有误,由原文“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可知,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他希望能坚守边防,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而不是派兵去征讨南越和朝鲜。他这样做使得天下和平安乐了很长时间。C错误。故选C。

(4)“百姓无内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内外都无徭役,表意完整,应断句;“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在“天下”前与“富”后断句;“鸣鸡吠狗”与“烟火万里”是在叙述天下太平的景象,说的两个方面,应在“鸣鸡”“烟火”之前断句;“可谓”,一般用在一句话开始,意思是可称得上,在“可谓”前断句。综上这段话断句为“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这段话翻译为: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

(5)本题翻译赋分点: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判断句;“兵”,军队;“所以”,用来……的(工具);“夷”,使……平。②“会”,恰逢;“苦”,苦于,为……所苦;“偃”,停止,偃息;“休息”,休养生息;“羁縻”,拘束,约束。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⑸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

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帝王掌握事态,建立法纪,对物品进行度量,确定准则,一概要承受六律的控制,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呀。

六律对于兵家尤其重要,所以说“两军相遇望见敌阵上的云气、日晕就可以知道出师的吉凶,军中的太师应用律听到军声就能够占验交战的胜负”,这是无论哪一个君王都不能改变的法则。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吹动音律探听声气,从孟春一直推算到季冬,和纣王的暴虐酷急相应是兼有很重的杀气,在五音中武王是崇尚军中和协士卒同心的宫音。同声气的事物互相依从,这是万物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势力、平定混乱的社会局面、铲除艰难险阻、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工具。连口含利齿头戴犄角的野兽受到外物的侵犯,尚且要与它角力抵抗,更何况人还怀抱有好恶喜怒的意气呢?喜欢就会产生爱心,愤怒就会施加暴力,这是情性中的自然道理。

从前黄帝发动了涿鹿地区的战斗,来平定五行中属火的灾难;颛顼摆布下对共工氏的战阵,来消除五行中属水的危害;成汤发动了使桀逃奔到南巢山去的攻伐,来灭绝夏代的暴乱。(动用武力)一个时期兴盛一个时期废弃,胜利的人掌管国家权力,他的权力是从上天那里接受下来的。

从此之后,有名的武士更迭兴起,晋国任用咎犯(狐偃,亦即胥臣),而齐国任用王子成父,吴国任用孙武,申明军事行动的规范,赏罚措施必守信用,终于称霸诸侯,兼并了列国的封土,虽说比不上三代时期由天子发布诰令誓命所给予的封赏,然而自身得到宠荣,国君受到尊重,在当世名声显扬,能说不荣耀吗?难道和社会上的儒生不明大法大理,不权衡利害得失,苟且地宣言道德教化,说不应当动用武力,大至君主受辱国家失守,小则受到侵犯国家削弱,仍然是固执己见不加变通的情况能够等同吗!所以家庭不能够废掉教鞭,国家不能够捐弃刑罚,天下不能够偃息诛伐,只是武力动用起来计谋上有巧妙笨拙,施行起来有顺从还是违反正义原则的不同罢了。

夏桀王、殷纣王能赤手空拳与豺狼搏斗,光脚追赶四匹马拉着的车,勇力并不弱;身经百战都能取得胜利,使得诸侯对他们恐惧服从,权势是不轻的。秦二世把军队驻扎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在边界上连接着大量兵员,力量是不弱的;和匈奴结有深怨,被於越的祸患所碍,势力不算寡弱。等到他威权耗尽势力疲极,闾巷中的平民也成了相当于自己敌对国家一样的势力。罪过就是产生于他们穷兵黩武不知止足,嗜好贪婪之心永不停息。

高祖统一天下后,三方边境都有外族叛乱;诸侯大国的封王虽称为天子的屏藩辅佐,但他们并没有尽到做臣属的礼节。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直到孝文帝即位,将军陈武等建议说:“南越、朝鲜自从秦朝统一时内属为臣子,后来又拥有军队据守在险要地带,时时想动身进取而密切观望。高祖时天下刚刚平定,人民刚刚得到一点安宁,没有能再次兴兵去讨伐他们。如今陛下以仁德、惠爱抚治百姓,恩泽及于整个天下,应该趁着士卒民众乐于为陛下所用的机会,讨伐叛逆的党徒,来统一疆土。”孝文帝说:“朕能够承担天子的重任,从来没有想到这些。赶上吕氏作乱,功臣和宗室共同认为让我登位不算是羞耻,阴差阳错使我得了皇帝的正位,我常战战兢兢,特别不安,唯恐国事不能有个好的终结。况且军事装备是凶恶的器械,虽然能够达到所设想的愿望,动用起来也是有耗费的弊病,又怎能避免得了百姓抛家离业远方征讨?先皇帝知道劳乏的百姓不可去烦扰,所以不能把动用军队作为一种意愿。我怎么可以自己逞强称能?如今匈奴入侵内地,军官士吏御敌没有功劳,边境上民众中的父子们扛着武器守候日子已经很长,我常常为此不安和伤痛,没有一天能够忘记。如今既不能销毁兵器,长守安定,但愿暂且坚守边防,远设斥候,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这样做的功劳就是很多了。暂且不可再议论动用军队的事了”。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

太史公说:文帝时,赶上天下刚从水火中解脱出来,人民安心生产,顺着他们的意愿,能不受到战事扰乱,所以百姓都很安定。即便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未曾到过集市之中,游玩嬉戏起来像个孩子一样。这就是孔子所称道的有德君子吧!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国桢,字克生,麻城人。少雄杰自喜,善骑射。举万历十一年进士。除固安知县。中官诣国桢请收责于民,国桢伪令民鬻妻以偿。民夫妇哀恸,中官为毁券。擢御史,会哱拜反,学曾师久无功。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以三万骑犯定边、小盐池,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别遣宰僧以万骑从花马池西沙湃口入,为拜声援。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学曾令游击龚子敬扼沙湃口,而檄延绥总兵官董一元捣土昧铁雷巢,斩首百三十余级,寇大惊引去。梦熊调度灵州,独国桢监军宁夏。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贼退据大城,攻数日不下。国桢使间绐东旸、朝、承恩互相杀,以降其罪。三人内猜疑,东旸、朝遂先诱杀承恩党文秀。承恩亦与其党周国柱诱东旸、朝杀之,尽悬东旸、朝、文秀首城上,开门降。如松率兵围拜家。拜仓皇缢,阖室

自焚死。梦熊自灵州驰至,下令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慰问宗室士庶。宁夏平。学曾初夺职为民,叙功,以原官致仕。学曾任事劳勋。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志皋、位力为学曾解,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国桢既招降承恩,论功,擢国桢太仆少卿。父丧归,未起而卒。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梅国桢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B.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C.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D.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县,指明朝以来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知县为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B. 套寇,也称河套之患,指的是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河套地区的鞑靼骑兵。

C. 缢,文中指用绳、布匹等上吊而死。我国古代用刀割脖子称为“刎”或“刭”。

D. 士庶,文中指的是士人和普通百姓,我国古代通常将普通民众称为“庶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梅国桢爱护百姓,尽心为民。宦官让梅国桢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让百姓卖妻来偿还债务,百姓夫妇为此悲伤哀痛,宦官因此毁掉了债据。

B. 梅国桢尽心国事,几次上奏。学曾应变稍迟缓,梅国桢上奏章请求处罚众将领以振作士气;后来梅国桢又因此事上奏章,皇帝恢复了梅国桢的官职。

C. 梅国桢善用计谋,分化敌人。梅国桢曾离间东旸、许朝、承恩,使三人互相斗杀,导致敌人内部猜疑,互相争斗,达到了使敌投降、平定宁夏的目的。

D. 梅国桢因功升迁,奉行孝道。梅国桢招降承恩后,朝廷评议功绩,他因功被提升为太仆少卿;因父亲去世而回到家乡,没有等到被起用就去世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

②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

【答案】(1)C

(2)A

(3)B

(4)①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

②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

【解析】【分析】(1)“久”是修饰“围”的,表现围困时间之长,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趋”是奔赴的意思,地点为“南关”,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句意:贼被围困很久,食物吃完无从获得援助,而城墙遭受水的浸泡,更加严重倒塌。梅国桢带领众将领奔赴南面的关口。秉忠率先登上,梅国桢大声呼唤,众将领全部登上。故选C。

(2)A项,“府州”错误,应是“县”。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称作“知府”“太守”。故选A。(3)B项,“皇帝恢复了梅同桢的官职”错,结合“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分析,皇帝起先不听从,不久恢复了学曾的官职。应是恢复了学曾的官职。故选B。

(4)①“之”,代词,他们;“击之右沟”(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稍”,稍微、稍许;“挫”,受挫、失利;“趋”,奔赴。②“之”,助词,的;“命”,命令;“窃”,私下里;“雪”,昭雪;“讥”,指责。

故答案为:⑴C;⑵A;⑶B;

⑷①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②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梅国桢,字克生,是麻城人。少年时高大雄壮自负,善于骑马射箭。考取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固安知县。宦官前往梅国桢那里请他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叫百姓卖妻还债。百姓夫妇感到悲伤哀痛,宦官由此毁除债据。提升为御史,恰逢哱拜叛乱,学曾的军队久无战功。七月,学曾与梦熊、梅国桢一起确定计策,决开黄河大坝的河水灌注贼军,河水流到了城下。当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率领三万骑兵侵犯定边、小盐池,任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另派宰僧带领一万骑兵从花马池西面的沙湃口进入,对哱拜接应支援。麻贵在右沟攻打了他们,敌寇稍许失利,分兵奔向下马关和鸣沙洲。学曾命令游击龚子敬把守沙湃口,而下文书征召延绥总兵官董一元去捣毁土昧铁雷藏身的地方,斩敌一百三十多人,敌寇大为惊慌,退却离去。梦熊在灵州指挥调遣,惟独梅国桢在宁夏监军。贼被围困很久,食物吃完无从获得援助,而城墙遭受水的浸泡,更加严重倒塌。梅国桢带领众将领

奔赴南面的关口。秉忠率先登上,梅国桢大声呼唤,众将领全部登上。贼退却而占据大城,梅国桢他们攻打了几天都无法攻克。梅国桢使人伺隙哄骗东旸、许朝、承恩互相斗杀,用以减免他们的罪行。三人内部发生猜疑,东旸、许朝于是先引诱并杀死承恩的同伙文秀。承恩也和他的同伙周国柱一起引诱东旸、许朝并将他们杀死,把东旸、许朝、文秀的头颅全部悬挂在城上,打开城门投降。如松带领士兵包围哱拜的家。哱拜慌忙上吊,全家自焚而死。梦熊从灵州赶到,下令将哱拜的同伙和投降者二千人全部杀死,慰问皇族和士人平民。宁夏得以平定。学曾当初削职为民,这时评定功劳的大小,(学曾)以原官退休。学曾担负事务勤勉辛劳。灌城招降的计策,原是他所谋划的。等到宣布获胜,皇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赵志皋、张位尽力为学曾开脱,尚书石星和下属官员大多申辩学曾无罪。梅国桢也上奏章说:“学曾应变稍许迟缓,臣请求处罚众将领是为了振作士气,逮捕学曾的命令,出自臣的奏章,私下独自悔恨,学曾不早点昭雪,臣将要受到后世万代的指责。”皇帝起先不听从,不久恢复了学曾的官职。梅国桢既已招降承恩,评议功绩,提升梅国桢为太仆少卿。因父亲去世回乡,没有等到起用而去世。赠官右都御史。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材料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材料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1)结合材料三,说说“韫椟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一句体现了孔子的心情。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

【答案】(1)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2)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解析】【分析】(1)“韫”意为藏,“椟”即盒子,“韫椟”即把东西收藏在盒子里,结合“有美玉于斯”可知把美玉藏在盒子里,而“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体现了一种急迫心情。

(2)本题中,根据“我待贾者也”可品味出孔子的愿望是出仕为官;根据材料一又知孔子入仕有其原则,但“吾已矣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故答案为:⑴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⑵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自己的主张。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所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叹。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再结合语段分析人物语言透露的心理因素。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生大概是要完了吧!” (《论语·子罕》)

材料二:孔子说:年轻的后辈是值得寄予厚望的!怎么能知道后来人的将来不如今日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无所成就而不被人知,那他就不会使人产生敬仰和没有大望了!(《论语·子罕》)

材料三: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孔子回答说:“要卖,要把它卖了啊。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论语·子罕》)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

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属:这些人

B.近建安之遗范矣遗范:遗存风范

C.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解褐:担任官职

D.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假:假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其皆出于此乎

B.物极则变,理之常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宫体诗以来人们做诗致力于铺陈华丽,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也不被看重。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风气渐渐改变。

B.副元帅相国杜公渐鸿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只是没过多久,岑参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

C.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

D.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②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答案】(1)D

(2)B

(3)C

(4)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5)①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②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解析】【分析】(1)D项,“假:假意”错误,依据“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故“假”的意思是:借助、依仗。故选D。

(2)A项,其:代词,代指岑参/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B项,则: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C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于:连词,与、同/介词,表示被动,被。B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B。

(3)C项,“他虽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但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错误,依据第四段“旋轸有日,犯軷俟时,吉往凶归”和注解可知,岑参遇上动乱延误了回京时间,然后死在了异乡。又依据“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可知,“最终以文采,登名翰场”的是岑参的嫡长子岑佐公。故选C。

(4)注意抓住动词,“观览”的主语是“后之词人”,且“后之词人有所观览”都是“倘(假设)领起的,故“观览”后断句,(注意,为了突出人物“后之词人”,“词人”后面也可以断句);接着抓“……者……之”的句式结构反复出现,构成整句,故可知“之韵”“之色”后都要断句;“足以”足够用来,表目的,“莹彻心府”“发挥高致”都是对应的目的,但要注意语气词“焉”用在句末,故“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后面分别都要断句。考生据此可以准确断句。(5)①其:其中;敦尚:崇尚;颇:很;存规正:使文风规正;者:……的人;为当时所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由是:从此。②绝笔:停下笔、搁笔;则:就;虽:即使;闾里士庶:平民百姓;莫不:无不;讽诵:吟诵。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⑸①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②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⑶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题,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⑸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文章体式风格变化很多,梁文帝和庚肩吾这些人,最早写华而不实浓艳细腻的诗歌,叫做宫体诗。从那以后这种诗歌就沿袭下来,人们做诗致力于辞藻艳丽,叫作铺陈华丽。其中虽有人崇尚风骨格调,很想使文风规正,却又不被当时的人们看重。讽刺比兴的手法,从此废弃缺乏。

事情到了极致就会发生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饰改为朴实。开元年间,王纲重新振兴,肤浅浮泛的风气,从此渐渐改变。当时出色的作者,共有几十人,很能将典雅古朴的风格加入当今华丽之中,文质兼备,光彩闪烁,接近建安时期风范。

南阳岑先生,声望卓著,先生名参,历代都是本州望族。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长倩,伯父岑義,都凭着学术德望,官做到台辅级别。岑参小时候丧父家里贫穷,但能够自我激励磨练。他读遍诗书,特别会写文章。用词崇尚清简,命意崇尚真切,感触成篇,大都到达高妙的境界,每一篇作品写成搁笔,人们就纷纷传抄,即使是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诵熟读。当时的评论把岑参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也可以说是精确恰当的。天宝三年登进士高第,任职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兵转任右威卫录事参军,又升职为大理评事,兼任监察御史,后充任安西节度判官,进京做右补阙。岑参不断给立帝上封章,指责评述权臣宠巨,就改为起居郎,不久出仕虢州长史,又改为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任关西节度判官。圣上还是潘王时,总督陕地军务,各种属官,岑参都是当时合适的人选。从这时把书奏的任务交给岑参,后入朝做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任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京做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没多久被免去,寓居在蜀地。当时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擅杀原节度使自立,本来不是朝廷旨意,在他管辖之内,文武官员,都依附迎合,来寻求自我交结,都认为中原多变故,四川安宁,可以托庇自身,不需要仰仗朝廷。

岑参就写了《招蜀客归》这一篇文章,申明逆顺的道理,挫败权臣的算计。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岑参在梁、益二州传播皇上的德泽,使皇风在邛崃畅行,岑参虽有从属地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廷误了时间,平安入蜀,却客死异乡、灵车返京,真是没有福分啊。岁月流逝,近30年后,他的嫡长子岑佐公,又继承家族前辈传统,也凭着出众的文采,登名文坛。他保存着岑参遗留下来的文章,用箱子贮存它们,因为我作为岑家世交深受文章之惠,忝列文坛后辈,接受委托编纂岑参文章,于是让人整理抄录,分类集中,刻写成八卷。如果将来的诗人文士看到了它,可以像从优雅的音乐中识得清商的韵律,从游览名山胜水中仰慕翠微的山色,足以亮彻心灵,激发高远的情致。京兆人杜确作序。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汉乾佑初,隶周祖帐下,性纯谨,甚亲任之。从平李守贞,以功署厅直左番副将。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领勤州刺史。亲征淮南,舒州坚壁未下,诏以郭令图领刺史,命审琦及司超以精骑攻其城,一夕拔之,擒其刺史,获铠仗军储数十万计。令图既入城,审琦等遂救黄州,数日,令图为舒人所逐。审琦选轻骑衔枚夜发,信宿①至城下,大败舒人,令图

得复还治所。从征李筠,为御营前洞屋都部署,为飞石所伤,车驾临视。建隆②二年,出为忠正军节度。在镇八年,为政宽简。所部邑令以罪停其录事吏,幕僚白令不先咨府,请按之。审琦曰:“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闻者叹服。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与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开宝二年,从征太原,为御营四面都巡检。三年,改镇许州,赐甲第,留京师。太祖尝召审琦宴射苑中,连中的,赐御马、黄金鞍勒。六年,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七年,卒,年五十。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赙赠加等。葬日,又为废朝。

(节选自《宋史·王审琦传》,有删改)【注释】①信宿:连宿两夜,也表示两夜。②建隆:北宋宋太祖开国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B.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C.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D. 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衔枚指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形状如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发觉。

B. 出是指京官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如自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

C. 布衣交,指贫贱之交,也指有地位的人与平民的交往,布衣是古代平民的衣着。

D. 赙赠是指古代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出钱财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习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审琦历仕多朝,深受宠信。他曾经先后在后汉、后周、北宋任职,多被委以重任。作战受伤,皇上亲自探望;去世时,皇上亲临其家吊唁。

B. 王审琦擅长骑射,不喜饮酒。周世宗、宋太祖都曾在苑中宴射,请他表演射箭,他连连中的,受到丰厚赏赐;身为武将,他酒量很好,但一向不喜饮酒。

C. 王审琦能征善战,不避危险。他曾带领精骑一夜打下舒州城,之后又神速回师救援郭令图,立下奇功;征讨李筠时,他亲自上阵,被飞石击伤。

D. 王审琦为政宽简,体恤百姓。他辖区内的县令不向他请示就擅自处理他手下的官吏,王审琦不但不生气反而嘉许;征收租税从不过分,够用即可。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宗召禁军诸校宴射苑中,审琦连中的,世宗嘉之,赏赍有加。俄领勤州刺史。

②初,审琦暴疾,不能语,帝亲临视,及卒,又幸其第,哭之恸。

【答案】(1)C

(2)B

(3)B

(4)①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赏赐。不久兼任勤州刺史

②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解析】【分析】(1)本题中,首先把句子放回文本,理解其大意。“五代以来诸侯强横令宰不得专县事今天下治平我忝守藩维而部内宰能斥去黠吏诚可嘉尔何按之有?”这句话的意思是,五代以来,诸侯强横,县令不能够独断管理县里的事。现在天下平定,我有幸忝任藩镇,而我管辖的县令能够清除狡诈的官吏,确实是值得嘉奖的,为什么要查办他呢?然后依据标志性的词进行排除。画线句子中,“令宰”是名词,指县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再比较C、D两项,“藩维”是一个词,是指边防要地,这里指藩镇,在句中做“守”的宾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

(2)B项,“因获罪被贬谪到地方任职”不正确。“出”是京官外任,也特指出任,不一定是因获罪被贬谪。故选B。

(3)B项,“他酒量很好”错。从文中“素不能饮”“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可看出他酒量不好。故选B。

(4)本题中,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宴射苑中”,状语后置;“嘉”,称赞;“赏赍”赏赐;“俄”,不久;“领”,兼任。②“暴疾”,突患重病;“语”,说话;“幸”,皇帝到某处;“其”,代词,他的;“第”,宅第;“之”,代词,他;“恸”,哀痛。

故答案为:⑴C;⑵B;⑶B;

⑷①世宗召集禁军各位校官在园林中饮宴射猎,王审琦连连中的,世宗称赞他,大加赏赐。不久兼任勤州刺史②当初,王审琦突患重病,不能说话,皇帝亲自前来探望,等到王审琦去世后,又到他的宅第,为他哭得很哀痛。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 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

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 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 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本文具有讽刺意义。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句中重点词有:坠:掉;句意为: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②句中重点词有:舍:通“释”,释然。句意为: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单元】 8.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三单元】 12.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第四单元】 16.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五单元】 20。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六单元】 24. 寓言四则(节选其中两首)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

高起点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24 分,每小题4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来自 A. 乘载乘凉乘风破浪 B. 传媒传奇不见经传 C. 总括训诂沽名钓誉 D. 法度度量审时度势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际遇辑录风雨飘遥 B. 蒙昧迷惘处之泰然 C. 豁达墨契简明厄要 D. 料俏羁伴似无忌惮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远方山边的牧民帐篷上,升起了青烟,一群群牛羊如星星般在翠绿的草原上。我想象中的长江源头 无人区”并没有出现,反倒是田园牧歌的景象. A. 悠悠点缀一览 B. 袅袅连缀一派 C. 悠悠连缀一览 D. 袅袅点缀一派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来自 A. 可可西里这个昔日疮痍满目的盗猎场,如今动植物繁盛,已成为高原物种基因库。 B. 近日,由于强降雨的作用,这个瀑布水量大涨,湍流直下,声势浩大,气壮山河。 C. 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其智慧与经验颇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 D. 整个舞台空灵而富有诗意,充满时尚感,似行云流水,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5.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士者国之宝,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各地都争相延聘,呈现出越来越高的流动。 B. 这一报告显示,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持续走高,毕业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颇大。 C. 改善民生是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D. 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又一次工业革命正席卷而来,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最全汇总附练习答案 虚词: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 虚词: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 虚词: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 一、二、三题(10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知识积累(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翔实词不达意冷寞一愁莫展 B痉孪不经之谈偏辟励精图治 C风靡蘖根祸种攀缘始作俑者 D倾轧气冲宵汉弘扬扑溯迷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 。 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 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 .... 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 ,川剧的变脸绝技赢 .... 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 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3—6小题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

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却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3.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 B.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C.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D.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4.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C.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D.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5.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A.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B.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樊侯①庙灾记 (宋)欧阳修 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 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 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注释】: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②倳:插入,刺入。 (1)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 乎 B. 欤 C. 兮 D. 哉 (2)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 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 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 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3)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B (2)B (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4)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Ⅲ卷)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最新部编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梳理

部编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归纳梳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 一般词语: 1. 缘:沿着,顺着。 2. 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 数:几。 4. 芳:香花。 5.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 缤纷:繁多样子。 7. 复:再。 8.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 才:仅。 10. 平旷:平坦开阔。 11. 俨然:整齐的样子 1 2. 属:类。 13. 阡陌:田间小路。 1 4. 悉、咸:全,都。 1 5. 黄发:指老人。 1 6. 垂髫:指小孩。17. 怡然:形容喜悦 1 8. 乃:竟然。 1 9. 具:详细。 20. 问讯:打听消息 2 1. 云:说。 22.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 3. 延:邀请。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24.语(y 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 中:① 年间。(晋太元中)② 中间。(中无杂树) 2. 志:① 标记。(寻向所志)② 做标记。(处处志之) 3. 为:① ( 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 ( 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 寻:① 寻找。(寻向所志)② 随即,不久。(寻病终) 5. 闻:① 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 作:① 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 做。(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 1. 鲜美古:鲜艳美丽。 2. 开朗古:地方开阔,阴郁低沉。今:食物味道好。 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 3. 4.男子的配偶。 5.

高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 之 B. 其 C. 则 D. 以 (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 (2)B (3)A (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

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全册文言文汇总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时间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绖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长旁边陪伴。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故正确的句读为: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人教部编版初中7到9年级语文必须掌握32篇文言文翻译汇编

人教部编版初中7到9年级语文必须掌握32篇 文言文翻译汇编 1.《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2.论语十二章 3.诫子书诸葛亮 4.狼蒲松龄 5.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6.杞人忧天《列子》 7.孙权劝学 8.卖油翁欧阳修 9.陋室铭(唐)刘禹锡 10.爱莲说周敦颐 11.河中石兽 12.三峡郦道元 13.短文两则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14.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15.《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6.愚公移山《列子》 17.周亚夫军细柳营 18.桃花源记陶渊明 19.小石潭记柳宗元 20.《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1.《礼记》两则 虽有佳肴 大道之行也 22.马说韩愈 23.卖炭翁白居易 24.岳阳楼记范仲淹 25.醉翁亭记欧阳修 26.湖心亭看雪张岱 27.鱼,我所欲也《孟子》 28.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四》 29.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30.曹刿论战 31.出师表诸葛亮

3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 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 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 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 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 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