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什么叫两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写出Al2O3分别与H2SO4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关于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

建议充分利用初中原有的学习情景素材,找准知识的衔接点进行教学。

(1)多媒体展示白云、晨雾、灰霾等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食盐、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讲解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等概念。

(3)展示FeCl3溶液、Fe(OH)3胶体、Fe(OH)3浊液三瓶样品,提出问题:

①你能判断出哪瓶是浊液,哪瓶是胶体,哪瓶是溶液吗?

②你知道溶液和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③演示实验:用光束照射上述三瓶样品。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④你能知道溶液和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吗?

播放有关胶体渗析的实验录象,得出结论。讲述化学史,胶体的概念水到渠成。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4)重新定义溶液和浊液,分析溶液、胶体和浊液的组成。

(5)演示实验:Fe(OH)3胶体的制备。讲解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6)归纳胶体的性质、检验和提纯,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效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要求从本质上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解决离子大量共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离子检验等问题。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介绍了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高中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基石。高中要求站在类型通性的高度去理解复分解反应,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去理解复分解反应,由于初中不需要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等概念,不要求酸、碱和盐的通性,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学生仅限于死记硬背几个具体反应,

因此,面对高中要求的徒然拔高,需要帮助学生整合归纳酸、碱和盐的通性,需要加强化学方程式的训练。

初中教材上设计了几种常见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及结论,分析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但是对这些初中都不作要求,需要在思想方法上、知识上及时衔接。

碱和盐的溶解性、强酸和弱酸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

(1)实验:盐酸、硫酸、硝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KOH溶液、乙醇溶液的导电性

(2)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归纳出电离的概念。

(3)动画模拟HCl、H2SO4、HNO3、NaCl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及注意事项、电荷守衡

(5)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酸、碱和盐等概念。

(6)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通过实验或具体反应,引导学生归纳酸碱盐的分类及其性质,并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

(1)酸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

a.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含氧酸和无氧酸

b.从电离出氢离子的数目: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

c.从电离能力:强酸和弱酸,7种强酸、盐酸>醋酸>碳酸

②通性:

a.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b.与金属发生反应:置换反应

c.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d.与碱反应:酸+碱→盐+水

e.与盐反应:酸+盐→新酸+新盐(强酸制弱酸)

(2)碱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

a.从溶解性: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

b.从电离能力:强碱和弱碱,4种强碱

②通性

a.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b.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c.与酸反应:酸+碱→盐+水

d.与盐反应:碱+盐→新碱+新盐

(3)盐的分类及其性质

①分类:从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②通性

a.与某些金属反应:置换反应b.与碱反应:

c.与某些酸的反应:d.与某些盐反应:

3.盐的溶解性

a.钾盐钠盐铵盐的溶解性b.硝酸盐的溶解性

c.氯化物的溶解性的溶解性d.硫酸盐的溶解性

其它盐的溶解性(如亚硫酸盐、硅酸盐等)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

4.酸式盐的性质可在钠的化合物中专门性衔接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化学要求多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其要求是①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概念;②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③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即从得氧失氧的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的观点。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化合价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只有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才能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转移建立联系。学生熟记元素的化合价,并能很快标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而初中化学的要求是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书写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式,不讲化合价的概念。对此,应加强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训练,补充原子和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等。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前,进行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训练,补充

(1)1~18号元素符号及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4)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5)化合价的定义

(6)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7)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初高中衔接教学可按如下进行处理:

(1)复习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2)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复习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带领引导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经典练习题

《物质的分类》 每个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1、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指( )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氧化铁 D. 四氧化铁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P2O5、SO2归为一类,下列物质中,完全符合此共性而能归为此类物质的是() A.CaO B. CO C.SiO2 D. H2O 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 B、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 C、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D、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D、漂白粉属于纯净物 5、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微粒粒度在1~100nm之间 C、丁达尔现象 D、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 7.在水泥、冶金工厂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其原理是() A.丁达尔现象B.电泳 C.聚沉D.电离 8.不能用胶体有关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豆腐 B.钢笔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蓝黑墨水,易出现堵塞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初中化学主要根据物质的组成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如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将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在初中化学学习基础上,高中化学介绍了物质的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分类的标准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及其性质,帮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进一步形成分类观。 一、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知识断点 初中化学中,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及其跟酸或碱反应的性质,在本节有关氧化物的分类和以后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需要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等概念,对此,初高中教材均未涉及,需要补充。 关于几种常见的酸及其分类,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酸,知道是强酸还是弱酸,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也不要求从离子的角度去认识酸的通性。而高中则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认识酸,从电离程度去理解强酸和弱酸,从H+去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去感受氧化性酸。为此,教学中应补充酸的其它分类,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强酸和弱酸、氧化性酸和氧化性酸等、应该让学生知道盐酸>醋酸>碳酸。 关于碱,初中只要求几种常见的强碱,如NaOH、KOH、Ca(OH)2等,不涉及弱碱,但简单介绍NH4+的检验。 关于盐,初中也只简单介绍了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根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但不作要求,没有正盐、酸式盐的概念,学生虽然初步认识了盐的组成,但是对盐的性质知之甚少。而高中则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盐进行分类,从物质的组成认识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和复盐,从物质的溶解性认识盐可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在盐类的水解中,还可以从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来分类等。学生很清楚盐分为可溶性盐和不溶性盐的依据,但对于哪些盐可溶、哪些盐不溶可就迷糊了。 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高中介绍了分散系及其分类,胶体及其性质。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高中要求重新认识溶液,了解溶液的组成。微粒大小是分散系分类的依据,也是影响性质的一个因素,微粒大小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二、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知识断点的突破 1.关于氧化物分类的教学 建议在课本P25实践活动1中,设计下列问题,实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带领学生回忆CO2和CaO的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CO2和CaO分别与酸或碱的反应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酸性氧化物 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并整合归纳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3) SO2是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6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年级高中化学必修一 授课对象授课教师刘时间2016年月日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加深对基本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钠的物理性质和钠的氧化、铁的化学性质、Fe与水反应原理、铝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S (归纳)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缓慢氧化:4 Na+O2==2Na2O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2) 2Na +O2 △ Na2O2 [科学探究]铝的性质探究 3、其它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Mg+O2点燃2MgO 4 Al+3O2点燃 2 Al2O3 3Fe + 2O2点燃Fe3O4 规律小结: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3Fe + 2O2点燃Fe3O4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2Fe +3Cl2点燃2FeCl3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Fe +S 点燃FeS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观察实验3-3]钠与水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2 Na +2H2O ==2NaOH +H2↑ 2 Na +2H2O ==2NaOH +H2↑ 离子方程式:2Na +2H2O==2Na++2OH―+H2↑ 2、金属铁与水的反应:3Fe +4H2O (g) △ Fe3O4 +4H2 失2 e- 得2e-

3Fe + 2O2点燃Fe3O4 [讲]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概念]规律小结: 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 例如:3Fe + 2O2点燃 Fe3O4 2Fe +3Cl2点燃2FeCl3 Fe +S 点燃FeS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钠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置于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绿豆大的一粒,其余放回原瓶。 2、在小烧杯中加一小半水,并将切下的钠粒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3、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剂,观察溶液的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成银白色小球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且反应放热 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生成气体推动小球游动反应剧烈且放热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有碱性物质生成[概念]1、钠与水的反应 2 Na +2H2O ==2NaOH +H2↑[问]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反应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2020年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学习胶体的相关性质; 2.通过实验演示,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了解丁达尔效应; 3.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学习重点: 胶体的性质与制备,以及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 学习难点: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方法,并且简单了解了分散系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最学见的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又是按什么分的呢? 分散质离子的直径大小。溶液:分散质直径<1 纳米(即10-9m) 胶体:1 纳米≤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浊液:分散质直径>100纳米 [讲解]如果将溶液、胶体、浊液这三类物质长期存放,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过渡]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 [板书] 分散系及其分类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胶体

[板书]一、胶体 1.胶体的分类 [投影](1)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①粒子胶体②分子胶体 [讲解]如:F e(O 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 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投影] (2)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①气溶胶②液溶胶③固溶胶 [讲解]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 e(O H)3溶胶、A 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板书]2.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胶体的制备 步骤: 1、取烧杯盛25 mL蒸馏水(不用自来水,是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聚沉),加热至沸腾; 2、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一般不用稀溶液,因稀溶液水解程度大,可能会浑浊,且滴加速度不能过快,更不能将FeCl3溶液加到蒸馏水中以后再煮沸,否则会生成沉淀) 3、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是F e(O H)3胶体。 [提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学生活动]一代表上台演示。 操作:将分别盛有等量硫酸铜溶液和F e(O H)3胶体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F e(O H)3胶体,无此现象的为硫酸铜溶液。 操作: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与结论: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分类》课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物质的分类初中已讲过,但只是涉及了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的系统化。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二)教材内容 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物质分类及转化思想贯穿整个化学科学习的始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上进行升华。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创新,在能力上提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物质的共性,以及一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的本质不理解。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能准确的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对于基本概念的分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同时,学生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经验也能够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纳、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 物质的分类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学会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 2.掌握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初步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学习难点: 分类法的应用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 酸:HCl、H2SO3碱:KOH 盐:Na2SO4 ) (固体:CaO、KOH、Na2SO4 气体:HCl、SO2液体:H2SO3 ) [讲解]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提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 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讲解]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因此,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采取多种分类方法,比如交叉分类法,就像我们刚才举的Na2CO3的例子。 [板书]1.交叉分类法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3碳酸盐 [讲解](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 交叉分类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那么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板书] 2.树状分类法 [提问]如果我们再继续分类的话,还可以怎么分? (单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氧化物可以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和多元酸,碱可以分为强碱和弱碱,盐可以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氧化物还可以分成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还可以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可以分成可溶性碱和不溶性碱。) (盐可以分成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学科教师辅导学案 教学内容 T ----- 氧化还原反应 】?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直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各类反应各举一例,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均生成CO2 ①; ②; ③; ④o 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

1 .化学反应与元索化合价的变化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元素得到电子,化合价;失去电子,化合价0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笠壬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 2. 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学反应。 ①氧化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②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问题导思】 1、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能单独存在吗? 2、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总数有什么关系? 3. 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试举例说明。 5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铺镇中学公开课教学教案 【授课内容】物质的分类(高一化学必修1*第2章*第1节 (第2课时) 【教材版本】普高标准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教师】化学教研组老杨 【授课时间】 2018年10月23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高一(7班)教室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理解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了解九类分散体系及其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典型实例。 3、认识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依据标准。 4、了解胶体的特性——丁达尔(John Tyndall)效应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分类是研究物质的特性与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品和工具等,习惯上也是分门别类的摆放而便于使用和保管。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和工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 2、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依据标准。 ★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三、教学准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2、自制观察丁达尔效应的暗盒。 3、单色激光笔。 4、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二)、分散系的种类 任何一种物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三种存在形式,即: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分别作为分散质或分散剂时,对应的就形成九类分散系。详见下列图表(PPT) (三)、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以液态物质作为分散剂是常见的分散系,又可分为三类: 1、常见的三类分散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1nm 分散系{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1nm~100 nm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 由此可见:这三类分散系是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进行分类的。 附: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全集 通用(精品教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在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共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2的四个化学方程式。 [板书]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类型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 +、++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高温 点燃 高温

[板书]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在++反应中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那么此反应是否属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在以上反应中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上述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在+反应中,对于镁来说,的反应是氧化反应,那么有还原反应存在吗?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截然分开。因此是氧化反应的说法是片面的。 [设问]究竟如何理解反应中的还原反应? [思考]+、a+lal、+ll三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阅读]阅读课本有关反应类型的内容。 [总结]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有多种分类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它只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种类对化学反应的一种形式上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反应,即说它没有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而从得失氧角度.....划分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样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如在 反应中无氧的得失,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 [布置作业]预习并思考。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类型 .基本反应类型 . 得氧 点燃 得氧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二、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 1、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认识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 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 共同点呢?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进行反应吧!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 样取用物质来进行化学反应的啊?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 筒量液体的体积。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 利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L)的化学物质来进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微观粒子的数目和物质宏观的质量或者体积之 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 这种联系!板书课题:物质的量嗯,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现在老师的粉笔用完了,所以呢,只有再买一些。可是粉笔好小啊,一支支的数好麻烦啊!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学生答:买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doc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 【一】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理解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实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水平。 2.培养计算水平,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使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准!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 按一定的数目关系实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实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实行化学反应 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 例实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 L)的化学物质来实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能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程和方法:实验及PPT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导入:化学史——化学发展与实验的关系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3、掌握药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 具体详细知识word展示 (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高中化学常见的可能事故及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物质分离和提纯一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过程和方法:实验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就必须获得纯净的物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P5阅读 1、过滤和蒸发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粗盐的提纯 实验1-1和实验1-2 总结:1、物质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具体需考虑问题:化学原理及试剂的选择、加入试剂的顺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蒸馏和萃取 蒸馏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3 萃取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4 其他物质分离提纯及检测方法 结晶、升华、洗气等;P9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导入:P11 第一自然段 宏观物质计量、日常计量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 设问:微观粒子如何计量 例:C+O2=CO2方程式意义(符号意义、计量意义) 1、物质的量 概念: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计量对象:微观粒子或原子团 符号:n 单位:摩尔mol 计量注意事项:微粒种类 国际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符号:N A 数值:6.02*1023单位mol-1 微粒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 A N1/N2=n1/n2 例1: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辨析: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小米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例题2 0.2mol氯化钡中含有多少摩尔钡离子,多少摩尔氯离子 2mol氧气约含多少个氧气分子,多少个氧原子 0.1mol的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分别为多少,离子总数为多少 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 例题3、1mol钠原子含多少摩尔质子,多少摩尔电子,1mol钠离子、1mol氢氧根、1molNH3又分别是多少 例题4 多少摩尔的水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摩尔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相同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其分子数之比、原子数之比分别为多少 例5 amol硫酸分子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掌握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的计算导入: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P12 观察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物质的分类 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节物质地分类必修一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一、. 预习物质分类地方法和意义;初步掌握胶体地定义和主要性质预习内容:二、常用地地物质分类法(一)、CONa 、SO、K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地标准分类,如对NaCO、1343222、.四种盐分类KSO42. 盐以组成其中地阳离子为标准分类: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1) .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盐以组成其中地阴离子为标准分类:(2) 盐;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既属于在交叉分类法中NaCO_____3()32 盐___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KSO既属于42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地组成对物质分类:混合物 金属物质单质 非金属氧化物纯净物 酸无机化合物 碱 化合物盐 有机化合物 分散系、胶体(二)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地概念:把_____________分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得地体系.(2)组成: 分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分散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3) 分类 a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地状态,可分为_____种分散系; b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_______________ 1 / 4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胶体地制备和性质 (1)Fe(OH)胶体地制备方法3用烧杯取一定量地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_;然后向_____水中加入1~2mlFeCl饱和溶3 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胶体.3反应方程式: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知识点.docx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 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1.物质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a、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b、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例如:空气、雨水、溶液、碳酸饮料、牛奶等)。 2.注意事项: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 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另: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1.物质的组成 从宏观的角度看,物质由元素组成;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分子?离子等 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物质组成的判断依据有: (1)根据有无固定的组成或有无固定的熔?沸点可判断该物质是纯净物还是 混合物?其中:油脂?高分子化合物?玻璃态物质及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同素异 形体的物质均属于混合物? (2)对于化合物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分 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晶体是由原子构成的? (3)对于单质也可根据晶体类型判断:金属单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构成的;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分别由原子?分子构成?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物质分类的依据有多种,同一种物质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别? (2)物质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特别是氧化物的分类是物质分类的难点,要掌握此类知识,关键是明确其分类方法。 氧化物的分类比较复杂,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为过氧化物(又称为盐型氧化物),Pb3O4和Fe3O4为混合型氧化物(一种复杂氧化物),Al2O3和ZnO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MgO)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 第三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本节知识间联系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

学高一化学必修教案: 物质的分类 人教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 [归纳与整理]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

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 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思考与交流]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实验与探究] 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 蒸馏水、25mL CuSO4溶液和25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0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0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