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动态研究与批判”(2014YCXZD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毕芙蓉(1971—,女,山东梁山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

马克思思潮研究。

2015年第1期(总第182期理论探讨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No.1,

2015General.No.182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

———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要: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通过分析各种符号的政治功能,论述了符号暴力这一新的社会统治形式。符号

位于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把既定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心智结构,同时形成个人新的心智结构,实现对社会结构的重建。符号的政治功能即重建或再生产

社会结构。从一种变动的视角看,社会由各种相互竞争的“场域”构成,而个人的心智结构则呈现为更具有形成性的“惯习”。符号的政治社会功能实现于场域与惯习相互塑造的过程。承担着政治功能的符号是一种权力,也因此成为一种资本。这种资本通过对符号的等级划分,在社会中建立起不平等的秩序,并能够转换为其他资本来获取自身利益。这种可以作为文化资本的符号暴力,其特点在于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关键词:布迪厄;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501-0053-04

作为布迪厄的合作者和研究者,华康德指出,“知识社会学或文化形式的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社会学,亦即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的确,布迪厄的全部学说可以被理解成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这种唯物主义人类学探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

换。

”[1]15

符号暴力接替赤裸裸的暴力成为统治的主要形式,这种符号暴力的特点是: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这是不被承认的暴力,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一、符号的政治功能

符号,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具有比交流和沟通更为重要的功能:重建或再生产社会结构。

(一符号的位置与功能在布迪厄看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解释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

化的‘机制’

”[2]7。它的各种结构以两种方式存在着:“首先是存在于‘初级的客观性’中,其次是存在于‘次级的客观性’之中。初级客观性包括各种物

质资源的分配,以及运用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

观念(用布迪厄的术语说,就是各种资本的类型的手段;而次级客观性则体现为各种分类体系,体现为

身心两方面的图式,

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中,这些分类系统发挥着符号范式的作用。社会事实是对象,但也是存在于现

实自身中的那些知识的对象,

这是因为世界塑造了人类,人类也给这个世界塑造了意义。

”[1]6-7布迪厄把结构存在的这两种方式称作“双重生活”,二者紧密联系。如果不突出它们各自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正是在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生活”中,符号占据了一个关键性位置,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正是由于符号构制出来的意义之网,人们才可能有精神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中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或分类,就无法实现物质生活。

布迪厄认为,“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在对

社会世界的各种客观划分———尤其是在各种场域里划分成支配的和被指派的—

——与行动者适用于社会的看法及划分的原则之间,都存在着对应的关

系。”[1]12

正是在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对应关系的建立中,符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布迪厄

3

5DOI:10.16354/https://www.360docs.net/doc/0b15996658.html,ki.23-1013/d.2015.01.011

看来,“社会行动者在其关于社会世界的实践知识中贯彻实施的认知结构是内化的、‘具体化’的社会结构”[3]99。社会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必须通过符号编码来完成,符号系统是认知整合的运作者。“社会秩序的维持在极大程度上是由……有关社会世界的各种知觉范畴的协调结合所保障的。由于这些知觉范畴是根据既定秩序的各种划分(从而也就是根据那些支配者的利益做出调整的,并为所有按照这些结构而构成的心智所共有,所以它们把各种客观必要条件的表象加诸自身”[2]471。这就是说,符号系统把社会系统内化到认知系统中,也就把社会秩序嵌入其中,符号系统发挥了支配作用。反过来说,如果符号系统在构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那么,人们也就可以通过改变世界的表象来改变这个世界[1]14。

总而言之,符号位于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既可以服务于统治阶级,把既定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心智结构,也可以扰乱或解构既定社会结构,形成个人新的心智结构,而推翻统治者,发挥反方向的作用。这正是符号的政治功能。

(二符号政治功能的实现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4]这种把社会生活看作一种实践活动整体的观点,被布迪厄接受下来。他也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实践活动,并且强调这种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因此,布迪

厄并不认可结构主义的静态社会观,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变动的,这一变动正是符号中介作用的结果,即符号发挥政治社会功能的结果。从一种变动的视角看,社会由各种相互竞争的“场域”构成,而个人的心智结构则呈现为更具有形成性的“惯习”。确切地说,符号的政治社会功能实现于场域与惯习。

布迪厄把社会看作由相对独立的小世界组成,将之称为“场域”。“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调控原则。这些原则界定了一个社会构建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行动者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着争夺,以求改变或力图维持其空间的范围或形式。这一简要定义有两个关键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场域是诸种客观力量被调整定型的一个体系(其方式很像磁场,是某种被赋予了特定引力的关系构型,这种引力被强加在所有进入该场域的客体和行动者身上……场域同时也是一个冲突和竞争的空间……在这里,参与者彼此竞争,以确立对在场域内能发挥有效作用的种种资本的垄断———在艺术场域里是文化权威,在科学场域里是科学权威,在宗教场域里是司铎权威,如此等等———和对规定权力场域中各种权威形式间的等级序列及‘换算比率’的权力的垄断。在这些争夺的过程中,该场域本身的形塑和划分成为核心焦点。这是因为,改变各种资本形式的分布和相对分量,也就相当于改变此一场域的结构”[1]18。实现这种场域结构改变的形塑力量正是场域行动者的惯习。“惯习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其运作来自行动者自身内部,尽管惯习既不完全是个人性的,其本身也不是行为的全部决定因素。……惯习‘就是生产策略的原则,这种原则能使行动者应付各种未被预见、变动不居的情境……(就是各种既持久存在而又可变更的性情倾向的一套系统,它通过将过去的各种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每时每刻都作为各种知觉、评判和行动的母体发挥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完成无限复杂多样的任务’。作为外在结构内化的结果,惯习以某种大体上连贯的系统方式对场域的要求作出回应。惯习是通过体现于身体而实现的集体的个人化,或者是经由社会化而获致的生物性个人的‘集体化’”[1]19。

场域与惯习正是这样一对关系概念,场域由惯习塑形,而惯习只能在特定场域中践行,二者共同构成对社会关系的描述。概而言之,“一个场域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而惯习则由‘积淀’于个人身体

内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1]17。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场域概念与结构概念的不同在于,它是游戏的场所,是争斗的领域,带有一定的调适能力和动态变化;而惯习作为行动者的行动倾向,既具有创造性,又因社会结构在身体中的沉淀而受到结构性约束;它既是意识的,也是身体的。因为布迪厄关于“拒绝在外在与内在之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身体和话语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他的社会哲学努力寻求捕捉没有意图的意向性,没有认知目的的知识,捕捉行动者通过长期沉浸于社会世界之中而对其所处社会世界获得的前反思的下意识的把握能力……捕捉那些能够界定真正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东西”[1]20-21。正如布迪厄所言,“我们必须通过将历史主义的化约方法推向其逻辑终点来探求理性主义的渊源。但寻求的方法不是在什么人类的‘能力’即‘本性’中,而恰恰就是在这些特殊的社会‘小世界’的历史中;在这些特殊的社会‘小世界’里,行动者以普世大同的名义,为了对具有普遍性的事物取得合法的垄断控制,彼此争斗不已。此外,寻求的方向还在对话语言逐渐的制度化进程中,而这种对话语言表面上具有的本质属性,实际上都归因于这种语言缘起和被应用的各种社会条件”[1]51,科学理性根植于知识话语的生产关系中。

这就是说,一方面,社会的各种“场域”之间,个人“惯习”之间,“场域”与“惯习”之间,符号发挥着它的政治社会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话语也正是在这些“场域”与“惯习”之中形成的,并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场域。知识场域成为各种行动者争夺知识资本的活动场地,知识场域还与经济、艺术、宗教等其他场域之间存在着争夺边界的关系。因此,科学理性作为一种竞争和历史的产物,其科学性是相对的。更准确地说,科学理性也只是一种历史话语。

45

因此,知识场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具有符号中介性带来的介质特点,这个场域可以渗透到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各个场域。在任何场域中,话语权的争夺无处不在。话语权,正是符号的权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迪厄解除了符号的中立性,认为它是支配的工具。这种支配的工具作为文化资本展现出符号的权力和暴力性质。

二、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

符号,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不仅仅是传达内在思想的代码,它是一种生产性的编码系统。同时,它也不是自我指涉的一套封闭体系。符号这种编码系统,承担着社会区分的功能,既是社会结构内化的沉淀,又具有重新编码的可能性。因此,符号既是一种权力又是一种可资利用的资本。

(一符号权力与语言区分

布迪厄接受了结构语言学对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结论。索绪尔认为,语言系统中符号所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具有心理性质的语音形象和概念内容,即“能指”和“所指”。符号把内在的“所指”与具有物理性质的外在的“能指”联结在一起。这两个部分合二为一,正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不可须臾分离。但两者的联结又是任意的,也就是说,它们没有固定的联系,一个能指并不固定有一个所指,一个所指也不固定有一个能指。某一个能指与某一个所指联结在一起,只是约定俗成的,并不必然如是,它们之间没有相互推导的关系,它们的联结方式根据不同的语言系统而有所差别。索绪尔把符号看作一套具有内在差异性的体系,符号的意义体现在它与其他符号的差别之中,意义始终是功能性的。各种符号系统中的“二元独立”的功能性差异构成了意义。这就是说,意义通过符号之间的对立特征而获得,虽然任何特定的符号与特定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意义不是从符号本身的内在特征中得到的,而是来自它们的对立关系。

这为布迪厄的以下观点提供了认知的基础:“任何社会秩序的统治性文化标准从根本上说是任意的。布尔迪厄把这些标准称为‘文化的任意性’,以表明所有文化系统根本上说是人的建构,这种建构是历史的,是来自特定群体的活动与利益,它把全体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合法化(Bourdieu and Passe-ron1977,丛书之一:《符号暴力理论的基础》。布尔迪厄反对任何关于超越社会影响的普遍价值、普遍知识与普遍信仰的主张。”[3]100

布迪厄指出,“一个特定的社会形式中的所有行动者,都共享着一系列基本的知觉框架,这种知觉框架通过成对的对立的形容词———它们被普遍地用于区别与限定

实践领域中大量的人与物———开始其对象化活动。高雅(崇高、优雅、纯粹与低俗(粗俗、低级、中庸,精神与物质,优美(优雅、精致与粗鲁(笨重、肥胖、粗野、野蛮,轻盈(精细、生动、清晰、灵巧与笨重(缓慢、粗大、愚钝、费力、笨拙,自由与强迫,宽广与狭小等的对立,或者,在另一个维度上,独特(稀有、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新颖与普遍(普通、陈腐、平庸、琐事、例行公事,才华横溢(聪明与愚蠢笨拙(晦涩、灰暗、平常等的对立,是所有老生常谈的发源地,这种老生常谈所以被现成地接受,是因为它们的后面存在着整个的社会秩序。”[3]98在这里,布迪厄所要表明的是社会的统治秩序和等级总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中符号的两极对立并非偶然。这种两极对立的变体在各种领域都能够发现。比如,“轻巧”与“笨重”的区别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的这个基本对立的变体。在法国的教育中,他发现轻巧与笨重被用来评价学术风格:轻巧表明资产阶级的学术爱好,而区别于粗俗沉重的体力劳动者的学术风格。在喜剧中,轻与重的对立被用于把轻松休闲的资产阶级戏剧区别于粗俗的、“劳动的”、“扭曲的”戏剧。有时候,价值可以颠倒过来,在知识分子看来,轻松是与不严肃、缺乏探索性的知识形式相关的,而沉重则与值得尊敬的、扎实的学院式研究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具有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逻辑一致性,并且最终指向统治与被统治之间最基本的“永恒对立”[3]99。

一言以蔽之,“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言说者和他们分别所属的各种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转而以一种变相的形式表现出来”[1]189。也就是说,符号作为一种权力,其根源在于各种群体之间的力量关系。即符号的权力来自外部。然而,尽管符号的权力来自外部,却并不能否定符号本身能够产生利益,作为一种资本而存在。这一点体现在文化资本和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的相互转换上。

(二文化资本

符号由于其系统性形成各种文化,作为一种权力渗透到其他场域为特定阶级带来利益。因此,文化具有资本的性质。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对他的总体性实践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做出了区分。他认为,传统经济学仅仅把能够直接转换为金钱的商品交换看作经济行为;并

企图掩盖符号活动的利益倾向;而实践经济学则把符号活动当作交换形式的一种。布迪厄的这一结论来自他的一个发现。他发现社会出身不同的孩子在学校场域的能力以及获得的成绩与他们的出身状况相对应。显然,社会出身状况不同的孩子在文化市场上获取的利润来自他们继承和接受的不均等的文化资本[5]。这就说明,文化能够作为一种资本,为它的占有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利益。

然而,如果文化资本所能够带来的仍然是文化利益,还不能说明它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形式而存在,这里的关键是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之间所存在的转换关系。只有这样一种具有特定兑换比率的转换关系存在,才能说明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形式。显然,这种转换关系是存在的。文化产品可以商品化,教育也成为一种产业,文凭成为获得好工作的一种保证;越是经济资本丰厚的家庭,越有能力将一部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来获得更高

55

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积累。文化已经作为一种资本形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斯沃茨指出,“正是通过合法化而进行统治的权力最受布尔迪厄的关注,他认为这种权力是阶级关系的黏合剂。当然,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的正是这种作用,而布尔迪厄则把它视作符号系统的政治功能。但是,布尔迪厄强调的是习以为常的假定与实践在权力关系的建构与维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如果说他的实践理论把利益的观念扩展到文化,那么,他的符号权力理论则通过声称所有的权力形式都需要合法性而把文化扩展到利益的领域。”[3]103作为文化的符号,是一种资本。这种资本之所以能够产生利益,在于它的合法化功能。这种合法化功能的实现,使得符号成为一种暴力。

(三被误识的暴力———符号暴力

符号的合法化功能,其实也就是符号系统与统治力量进行合作,将现有政治秩序加以维持和传承。这样一个过程,并非强制,符号系统“只有通过那些并不想知道他们臣属于符号权力甚至他们自己就在实施符号权力的人的合谋”,才能实现这样的功能。符号暴力,意在强调被施用者的不知情,因此也被布迪厄称为“温和的暴

力”[3]103。然而,越是“温和的暴力”越容易被人所不察,为人所接受。布迪厄指

出,“符号暴力就是,在一个社会行动者本身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社会行动者是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甚至在他们受制于社会决定机制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形塑那些决定他们的社会机制,对这些机制的效力‘尽’自己的一份力。……社会行动者对那些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暴力,恰恰并不领会那是一种暴力,反而认可了这种暴力,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误识。”误识是如何发生的呢?布迪厄也给予了解释,他

说,“社会行动者往往将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接受世界的现状,并觉得它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他们的心智是根据认知结构构建的,而认知结构正是来自于这个世界的结构;恰恰基于上述这样的事实,社会行动者持有一套基本的、前反思性的假定;我用‘任何’这个术语,所指的就是这套假定。我用误识概念所理解的现象当然并不仅限于影响这个范畴所指的范围;我从不提及这个概念。在这里发挥作用的,并非像某些人针对他人进行宣传时的那种‘沟通性互动’的逻辑。这里所涉及的逻辑远为强大,也更加深藏不露:我们一降生在某个社会世界中,就有一整套假定和公理,无需喋喋不休的劝导和潜移默化的灌输,我们就接受了它们……在所有形式的‘潜移默化的劝服’中,最难以变更的,就是简单明了地通过‘事物的秩序’发挥作用的那种劝服。”[1]121-122

布迪厄的“误识”概念不仅突出了社会内在结构的决定作用,与哈贝马斯的理性话语交往理论区分开来,而且突出了符号作为人类行为中的深层意指结构(或者说分类结构、编码结构,与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区别开来。符号的这种不为人知的强制作用,通过“误识”在社会实践中悄然且持续地发挥作用。这种发挥作用的独特方式也表现在布迪厄的“利益”概念中。

布迪厄曾一再提醒人们注意,被支配者在自身的被支配中是同谋,他说,“将他们导向这种契合关系的那些性情倾向也正是体现在身体层面上的支配他们的效

果”[2]12。这就表明,工人、妇女、少数民族等被支配者并非是经过思考的、有意识地、自觉地向他们的老板、男性、白人等支配者屈服,这种屈服源于他们的惯习与他们身处其中的场域之间的无意识切合关系,它深深地寄居于他们社会化了的身体中。事实上,它体现了“社会支配关系的身体化”。正因为如此,误识概念表明的既不是一种理性选择的功利主义,也不是一种经济决定论,更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性的错误认识。在这种误识关系中,起着引导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是具有历史可变性的利益,

而利益则是“人们对既定社会游戏的社会建构起来的关注与参与欲求,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或物资实利的不变习性……意向论者和功利主义者的双重化约,掩盖了布迪厄推动的这场充满矛盾悖论的分析运动。布迪厄正是通过惯习、资本和场域这三重概念———它们在减少功利和意识的成分的同时扩大了利益的范围———推动着这场思想运动”[1]26-27。

布迪厄想要表明,激发人们去行动的正是误识的这种无所用心的状态和特定的场域。就像他所说的,贫民窟中的辍学生无法想象为什么知识分子会讨论那些关于社会的深奥理论,而不熟悉平民健身房也不曾卷入小酒馆斗殴的中产阶级学者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想要进入拳击这种自毁性的行当。布迪厄指出:“所谓为了描述由各种可能的经济形式组成的世界而拒斥经济主义,就是要避免在‘超功利性’与纯粹物质的和狭隘的物质经济利益之间作出选择。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满足充足理由律的手段。所谓充足理由律,就是若说无存在的理由,即若无利益,或者———若你更喜欢这样说———若无对某项游戏、赌赛、幻象、承诺的投入,也就没有行动。”[1]28-29这就是说,当我们再看到让我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某些人的行动时,不要感到惊奇,到他们的生活中,即其场域和惯习中去寻找答案吧!人们已经把社会制度的要求误认为自己的利益而主动地去迎合它了。这种符号的“温和”暴力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

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Bourdieu.Essay Towards aReflexive Souology[M].

Stanford:Star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M].陶东风,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6.

[5][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3.

〔责任编辑:侯冬梅〕

65

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的思想

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南(Lin Nan)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这些动态。”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总结了社会资本理论不同的视角之下所存在的共性:社会资本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据此,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三章提出社会资本定义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社会资本理论应该完成3 个任务:第一,应该解释资源如何呈现出价值,以及有价值资源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资源的结构性嵌入;第二,应该显示,个体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对这些结构的嵌入性资源——机会结构——的获取变得有差异;第三,应该解释,为了有所获,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激活的过程。” 可以看出,林南提出的任务可以归结为三点: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 资源是林南社会资本概念的核心。在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中,资源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就资源的归属而言,既包括个人的资源也包括集体的资源;就资源的存在形态而言,既包括土地、房屋、牲畜、汽车和货币等物资财产,也包括教育、会员、声望、荣誉、信任和组织头衔等象征性资源。而这些资源分别在马克思、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资本理论中已经被作为资本的内容而论述了。可见,林南关于社会资本中含有资源的概念界定,是对其他资本理论中资源概念的兼容并蓄。 社会结构是林南研究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一。林南认为社会结构包含4 个基本要素: 地位(positions) 、(注18)权威(authority) 、规则rules) 和代理人(agents) 。(注19)地位表现了个体行动者对资源的占有,或者说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通过个体聚结成的网结;权威体现了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取得资源的权力;规则制约和引导在一定地位上的行动者或代理人如何取得有价值资源,它可以起到维持行动者在一定的秩序中获取有价值资源的作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当代主要社会思潮的最新动态研究与批判”(2014YCXZD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毕芙蓉(1971—,女,山东梁山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 马克思思潮研究。 2015年第1期(总第182期理论探讨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No.1, 2015General.No.182 文化资本与符号暴力 ———论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 毕 芙 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布迪厄的知识社会学通过分析各种符号的政治功能,论述了符号暴力这一新的社会统治形式。符号 位于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之间,把既定的社会结构内化为个人的心智结构,同时形成个人新的心智结构,实现对社会结构的重建。符号的政治功能即重建或再生产

社会结构。从一种变动的视角看,社会由各种相互竞争的“场域”构成,而个人的心智结构则呈现为更具有形成性的“惯习”。符号的政治社会功能实现于场域与惯习相互塑造的过程。承担着政治功能的符号是一种权力,也因此成为一种资本。这种资本通过对符号的等级划分,在社会中建立起不平等的秩序,并能够转换为其他资本来获取自身利益。这种可以作为文化资本的符号暴力,其特点在于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关键词:布迪厄;符号暴力;文化资本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501-0053-04 作为布迪厄的合作者和研究者,华康德指出,“知识社会学或文化形式的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社会学,亦即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的确,布迪厄的全部学说可以被理解成一门唯物主义人类学,这种唯物主义人类学探讨符号暴力的各种形式如何发挥特有的作用,影响支配结构的再生产及其转 换。 ”[1]15 符号暴力接替赤裸裸的暴力成为统治的主要形式,这种符号暴力的特点是:被支配者的自愿接受和配合。因此,这是不被承认的暴力,它的作用恰恰在于掩饰统治本身的暴力性质。 一、符号的政治功能 符号,并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它具有比交流和沟通更为重要的功能:重建或再生产社会结构。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网络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网络特指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是一种多线路的联系,联系中的每个人都共享着多种利益。网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朋友或者邻居关系、社区主从关系、现代的同族认同以及地方老乡关系、同学、校友等等,既有正式的联系也有非正式的联系。它是每个人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和认可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它是与群体的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资源;其次,它是基于相互认识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同样,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中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规范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是规范或者称之为制度,其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上界定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的努力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一以及建立的子群体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利益。 (三)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信任的论述中,福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指的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他不仅将信任看成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或指标,而且还是其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是一种从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中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福山认为,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群体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他群体也体现这种资本。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指的是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普遍互惠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段话,一段是:甲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信任甲;乙是甲的朋友,甲信任乙;因为我信任甲,所以我也信任乙。另一段是可以表述为:我和甲是朋友,今天我帮他,因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帮我,当然他以后也可能不帮我.当以后乙有可能帮我。所以通过信任减少了网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公民参与网络、互惠规范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体,特殊的组成形式决定了社会具有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的特征。 二、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网络方面,理事会和秘书处分权不清晰 依照上面的理论,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基金会的一般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和一般机构组成。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至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新中产阶级与文化资本 陈曙红 摘要:新中产阶级大多来自更低的社会阶层,他们是文化资本的获益者,很重视自身的文化资本获得,在传承文化资本的时候也比其他阶层要更用心。可以说,中国当今新中产阶级的形成,是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体现。但是社会阶层分化逐渐形成以后,文化资本具有再生产的取向。要让当今丧失发展先机的低下阶层的子女有机会沿着教育渠道实现社会的向上流动,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 关键词:中产阶级,文化资本,文化再生产,社会流动 Summary: The new middle class comes from the much lower social stratum mostly, the one who is benefit of the cultures capitals, value the cultural capital acquire very much, and compare other stratums to want to work harder at the time of spreading to accept the cultural capital.We can say, China nowadays new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is a society fair and fair of body now.But the social stratum divide the gradual formation hereafter, the cultural capital has the mindset of the reproduction.To guarantee the low and downscale children to develop the opportunity along the education outlet realization society headings up the fluxion, should further build up and perfect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Middle class, the cultural capital, the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 society flow 社会阶层地位表明的是人们在社会中分配资源和获得机会时的一种社会关系,由于新中国经历了一个社会阶层地位高度一致的发展阶段,人们一度相信,今天的中产阶级的出身应该与其父辈的社会地位与资本状况无关,他们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代中产阶级。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教育对今天的中产阶级的阶层地位获得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中产阶级成员在家庭文化资本的形成和传承上都已经显示出其阶层特色。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视野下的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有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之分,也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的差异。在对社会流动路径的看法上,学术界有两大不同认识,一种认为精英群体是不断循环流动的,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是倡导者;一种观点则认为精英是可以“父贵子荣”,能够复制的,这是再生产理论的体现。 精英循环理论认为,由于个人继承的天赋和在等级制中的地位之间不可能完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一、选择题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该关系存在于个人意识和意志之外,它并非人们之间互动或主体间的纽带。场域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个人所提出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A.福柯 B.布迪厄 C.卢曼 D.科林斯 E.舒茨 【答案】B 二、填空题 1.“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更多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______提出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答案】布迪厄 2.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对的重新说明,它试图解释的是______,在各类行动者有目的的行动之下,社会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社会秩序

三、名词解释 1.布迪厄(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 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此外,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惯习 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解读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一、背景重现 布迪厄出生在法国南部偏远的山区小村,父亲是个乡村邮递员,以后进入法国知识分子的摇篮--- 巴黎高师,求学期间,他在哲学上出类拔萃,同时他的政治意识也明显成长起来。他反对斯大林主义和保守主义体制;他站在左派知识分子这边抨击法国殖民政策。布迪厄与那些出身富有。有文化优越感的精英子弟格格不入,因此他从未认同精英政治论和唯智主义传统。 大学毕业后,在阿尔及利亚服兵役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殖民地和殖民战争可怕的现实,这是布迪厄从哲学进入社会学的转折点。就个人经历而言,阿尔及利亚战争深深地唤起他关怀现实,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批判的政治冲动。希望用科学研究揭示社会困难的来龙去脉,以自主性的学术批判介入社会。 从知识层面而言,布迪厄的研究工作是在法国战后学术领域展开的。考察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必然要与这一特定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联系起来。布迪厄的学徒时期正值法国知识盛行存在主义学说的50 年代。在他看来存在主义夸大了主体的主观选择能力,接受了历史理性主义思想,并沉浸在现象学中,此后结构主义理论登上思想舞台,对布迪厄最初的理论积累和研究道路的选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结构主义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经验学科--- 社会学提供了走出实体的,本质主义研究的方法。然而,阿尔及利亚的田野考察使得布迪厄越来越怀疑结构主义人类学方法的可靠性。结构主义如何揭示实践者的生成性活动?由此布迪厄开始抛弃结构主义的“规则”而选择了潜意识的“策略”概念。 布迪厄曾多次说自己的工作是“哲学的田野工作”,意思是指结合经验调查和理论建构的“参与性社会学”研究。排斥经验研究的哲学冥想,掩盖和自然化了社会及知识长于的等级区域。脱离社会实际的流动和丰富的事实;而实证研究则陷入唯方法而方法的琐屑材料中,同样不能透彻地揭露社会世界的隐秘神话。在他长达40余年的研究中迎接了跨学科,多方位的挑战。布迪厄几近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完全无视学科界线,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到历史学、语言学、政治科学、哲学、美学和文学研究,他都有所涉猎。布迪厄向当今的学科分类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他在涉及范围极广的不同领域中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质询:从对农民、艺术、失业、教育、法律、科学、文学的研究,到对亲属关系、阶级、宗教、政治、体育、语言、住房问题、知识分子、国家等的分析。布迪厄还具有融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学风格的能力,从艰苦的人种论阐述到统计学模式,到抽象的元理论的和哲学的论辩等等,布尔迪厄一律照单全收,他向已被公认的社会科学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 大师逝去,法国总统希拉克发表文告,称他为最具才华的知识分子之一,继涂尔干和韦伯之后使社会学出现新的改观,向众人指出"文化的时代并非经济的时代"。左派总理若斯潘则说布迪厄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尖锐批判的领头人物,他个人完成了思想和行动的辩证统一。在同行之中,大家普遍承认他对社会学的贡献和他一代宗师的地位,但也有人认为只有60、70年代教书时的布迪厄是可取的,后来他过多卷入政治活动,故而此后的著作根本不能称为社会学,而纯属"宣传鼓动"。 二、布迪厄的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布迪厄_文化资本_观念的本源_早期发展与现状

布迪厄“文化资本”观念的本源、早期发展与现状 3 〔英〕D.罗宾斯 李中泽摘译 中图分类号 C91   3本文摘译自《英国社会学杂志》2005年第1期(pp. 13~30),作者德里克?罗宾斯(Derek R obbins )系英国东伦 敦大学社会科学、传媒与文化研究院教授,著有《皮埃尔? 布迪厄的工作》(The Work o f Pierre Bourdieu ,1991)和《布迪厄与文化》 (Bourdieu and Culture ,2000)等著作。一、布迪厄文化观念发展的文化语境 若想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观念,还需从他早年的生活谈起。他在后来对于个人成长经历的表述说明,他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在《反 思社会学导引》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一书的某些段落中,布迪厄曾回顾说:他就像福楼 拜(Flaubert )一样,由于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入寄宿学校,因此有能力客观地思考个人的经历(布迪厄、华康德,1992:205)。在《语言与符号权力》(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一书里,布迪厄同 样谈到了自己在孩提时代所体会到的贝阿恩 (B éarn )家乡方言与学校正规法语之间的语言差异(布迪厄,1991:68~69)。是否这些与他日后的立论有关?换句话说,是否有一种经验式的差异造成了二元的概念化?或者说,是否这种概念化被用于解释他的经验?这些疑问均尚难断定。但是,事实表明,布迪厄的思维总是带有二元性的特征,一方面是人们所称的自然的、家庭特有的、内部的或者说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是非自然的、习得的、构成的或者公众的文化。这种二元性得到体制性的强化。这是介于区域的、地方的或者土生土长文化和大都市、中心省或者殖民主义文化之间的二元性。如果从更加概括和富有哲理的角 度来说,那是“生活世界”(life-w orld )和“系统世界” (system -w orld )之间的二元性,也正是布迪厄寻求将其转化为辩证法的东西。 布迪厄的社会生活和智力发展轨迹的特点广为人知。作为法国西南部比利牛斯山脉地区波城 (Pau )一所高中里大学预科班的高才生,布迪厄在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 érieure )之前,便转入了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个有声 望的预科班(classes pr éparatoires )。他逐渐习得的文化加强了习得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实际分离。在巴黎高师,哲学训练是常规课程。但是,根据布迪 厄1987年在《杂谈》(Choses Dites )上发表的“哲学实习”所言,他既受到法国传统上的历史学家、科 学哲学家的极大影响,也受到现象学、本体论和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他承认阅读过萨特的著述,但自己并非存在主义者;他也阅读了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著作。内在的事实表明,布迪厄受到梅洛-庞蒂著作的极大影响。虽然布迪厄仅仅提到他阅读过胡塞尔的早期著作,但事实表明,他也十分熟悉胡塞尔遗作中的一些主要文本———例如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 (The Crisis o f the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 胡塞尔,1970)和《经验与判断》(Experience and Judgment ,胡塞尔,1973)。同时,布迪厄感兴趣的是科学哲学、新康德认识论以及批评客观主义科学的现象学课题。布迪厄还感兴趣于卡西勒(Cassirer )的符号形式哲学,因为那是康德学说的一部分。这表明,布迪厄着眼于在社会构成的形式或者解释性话语中,而不是在超验或先验的范畴里施展才能。看起来,他更加受到现象学方式而不是先验现象学观点的影响。他看起来是接受了胡塞尔早期的方法,但事实上胡塞尔后期试图6 3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较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socialcapitaltheo2ry)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社会学家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个人、组织与社会,并尝试用它来弥合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宏微观之间的分裂状况,在社会行动、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等具体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理论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巢窠,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政治学那里,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研究政府的功能、公民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创新、社会信任、社会凝集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范式。正如同杰森特·乔丹所注意到的,“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已为各学科中的社会科学家所广泛认可,它被认为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和土地、劳动并称为三大生产要素。斯密(AdamSmith)指出,资本是一切能够带来收入或利润的资财。人们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财贮藏起来投入生产,这部分资财即成为资本。他第一次使用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术语。固定资本的特征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其中包括厂房、机器、工具等”。而流动资本的特征是“要靠流通,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货币”。 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GaryBecker)把“人力资本”(Hu2mancapital)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来发展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通过对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一个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使用率。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工人的技能,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教育、培训和保健的投资,也包括家庭中对孩子的投资。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的贡献在于,使“资本”首次摆脱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向广义的、抽象的层次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殖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代名词,从而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杰姆斯科尔曼,(1926年5月12日出世,贝德福德,印第安纳州,美国芝加哥,1995年3月逝世),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研究的先驱,数学教育政策的强烈影响美国。1988年,科尔曼首次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一文,对社会资本作了初步论述,后在其所著《社会理论的基础》(the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一书中,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科尔曼的作品包括工会民主(1956;与西摩李普塞特);青少年社会(1961);青少年和学校(1965;与其他人);青少年过渡到成年(1973);模式的变化和反应的不确定性(1964),这是有关社区主题;资源,社会变迁(1971);权力与社会结构(1973);教育机会均等(1966;与其他人);纵向数据分析(1981);不对称的社会(1982);高中成绩(1982;与他人);和他认为是他最重要的社会学的贡献,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审查的形成和行为社区。 詹姆斯科尔曼( Jam es Co leman) 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社会资本理论承认社会背景的理性动因选择理论( RationalCho ice Theory of Agency)。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模式主要是以三个假设为核心: 首先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其次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最后是行为者之间行为的互动和博弈的动态分析。但在社会资本的讨论中, 科尔曼意在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形成和约束理性行为( Rat iona lAct ion) 的方式, 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对个人产生影响、使其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因, 缓解理性选择方法社会化不足的性质,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浅析 ——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 摘要 文化资本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旨在对文化现象进行全新诠释和批判。市场经济的到来,文化走向市场,文化活动展现全新面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文化资本的运行轨道。文章旨在以“学术超男”易中天为例,阐释文化与资本遭遇时两者间的关系,考察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转化,透视当代 社会文化活动“非超功利性”的真面目。 关键词:布迪厄;文化资本;“学术超男”易中天 Analyses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Pierre Bourdieu ——as “the academic super male” Yi Zhongtian for example Name:Ding Qiuyun Student ID:200740110210 Guiding Teacher:Huang Lili Abstract: The Cultural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sociological theory proposed by French sociologist Bourdieu , aiming at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The arrival of the market economy ,culture go to the market, cultural activities new face, the speard of culture in the new age has already changed, mean-while, cultural activities of intellectuals inevitable evolved into the cultural capital. This article aims to as "the academic super male" Yi Zhongtian for example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and the capital when they encounter to each other, to see the transformation within cultural capital、economic capital and social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目录[隐藏]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 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 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布迪厄认为场域作为各种要素形成的关系网,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动力是社会资本。布迪厄把资本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集中研究了资本之间的区分及相互作用。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布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_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_朱伟珏

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 朱伟珏 内容提要 本文从文化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文化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同属新资本理论,以关注非物质性资本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著称。人力资本论强调学校教育对行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投资是基于行动者自由意识与意志的理性行为;而文化资本论则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的作用,认为文化资本的积累主要是通过再生产的方式完成的。本文认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经济学家们重新思考文化的经济价值、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布迪厄 文化资本 人力资本 经济学 近年来,环境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 引起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 注。同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现象 和问题,如教育和医疗的产业化现象,网络和大众传 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和文化资 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由教育不平等及信息鸿沟等 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问题,使得经济学家们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已成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 经济增长的新要素。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学家们开始 尝试将文化纳入到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布迪厄的文 化资本理论则为经济学家们建立新的理论范式提供 了独特的视角。 一 “文化资本”(cap ital cu ltu re)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布迪厄指出,资本是一 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并且需要以具体化及身体化的方式进行积累。与此同时,资本也是一种以同一或扩大的方式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即一种进行自身再生产的能力。不过,和经济学家通常只认可单一形式的资本即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不同,布迪厄认为,资本并非仅限于经济资本,若要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的结构与功能就必须引进资本的一切形式①。为此,他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是经济学家普遍认可的资本形态。它不仅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而且其转换过程通常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它在特定的条件下可 ①布迪厄在接受美国社会学家华康德的采访时,就其理论和经济 学的区别做了如下说明:由于经济学本身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场域,即使是主流思潮中也包括许多不同的流派,所以,他所指的主要是和正统经济学观念的区别(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