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简史

催化简史
催化简史

催化简史

专业:工业催化姓名:李全升

学号:21207142

催化简史

催化剂的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解决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难题,让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得开阔,有效得推动了近代产业革命得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天,催化在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发国家催化对于经济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已高达GNP 20%-30%之多。既然催化剂给了我们如此大的帮助,那么到底什么是催化剂?它的作用是怎样的呢?它的种类包括哪些?它到底是怎样发现和发展起来的呢?

物理化学之父奥斯特瓦尔德(F.W. Ostwald)提出了具有现代观点的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定义:“凡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而本身不形成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就叫做催化剂。”他列出4种类型的催化作用:(1)过饱和物系中离析作用的催化(2)均相混合物中的催化;(3)非均相催化(4)酶的催化作用。

催化剂可按化学类型、化学组成、反应类型及市场类型来划分。按化学类型可分成贵金属、分子筛、酸碱、酶、茂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等催化剂。按化学组成则可分成银、铜、镍、钯、铁等。按反应类型即催化剂功能分类则可划分成水解与水合、脱水、氧化、加氢、脱氢、聚合、酰化、卤化等。从相态分: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从工业应用分:石油化工催化、精细化工催化、生物酶催化等。若按市场分类则可性划分成炼油、化工和环保三类。目前国内外均以功能划分为主,兼顾市场类型及应用产业。

催化概念的诞生

古代时,人们就已利用酶酿酒、制醋;中世纪时,炼金术士用硝石作催化剂以硫磺为原料制造硫酸;13世纪,人们发现用硫酸作催化剂能使乙醇变成乙醚。直到19世纪,产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以展,人们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催化现象。

催化剂作用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为人们由浅入深地认识到的。在科学纪元中,是贝采里乌斯(Berzelius)于1836年最先用催化作用一词来描述有关痕量物质,本身并不消耗而能够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各样的观察结果。贝采里乌斯引用的例子是淀粉受酸催化水解为葡萄糖,金属离子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及铂在氢气和氧气反应中的作用等。催化(catalysis)一词是由两个希腊字拼成,字首cata- 表示下降,动词lysein意思是分裂或破碎。贝采里乌斯可能是用“catalysis”一词来表示把阻碍分子反应的正常力破除掉.当时,反应物、产物和催化剂的化学结构都不清楚,原子—分子理论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化学键的本

质以及能的概念也不清楚,电子还没发现,所以贝采里乌斯不可能对催化作用的本质提出一合理的解释。他认为催化作用不是一个化学过程。他提出了催化力的概念来说明催化现象。这是最早的关于催化反应的理论。然而,人们对于催化作用特点是认识过程是漫长的。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亲自从事化学实验并发现了许多催化反应。通过长期实践,逐渐积累加深了认识。

1781年,帕明梯尔用酸作催化剂,使淀粉水解。1812年,基尔霍夫发现,如果有酸类存在,庶糖的水解作用会进行得很快,反之则很缓慢。而在整个水解过程中,酸类并无什么变化,它好像并不参加反应,只是加速了反应过程。同时,基尔霍夫还观测到,淀粉在稀硫酸溶液中可以变化为葡萄糖。1817年,戴维在实验中发现铂能促使醇蒸气在空气中氧化。1838年,德拉托和施万分别都发现糖之所以能发酵成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是由于一种微生物的存在。贝采里乌斯就此提出,在生物体中存在的那些由普通物质、植物汁液或者血而生成无数种化合物,可能都是由此种类似的有机体组成。后来,居内将这些有机催化剂称为“酶”。

1850年,威廉米通过研究酸在蔗糖水解中的作用规律,第一次成功地分析了化学反应速度的问题,从此开始了对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1862年,圣·吉尔和贝特罗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按照分子比将醋酸乙脂与水混合,经过几星期之后于进行观测,发现醋酸乙脂已部分水解成为乙醇和醋酸。这一反应的速度随时间处长而呈递减趋势。再将乙醇与酸混合,反应生成了醋酸乙脂,平衡后的比例相同。这一反应的速度同样很慢。但是,当有无机酸存在时,上述两个反应则可在几小时内完成。这样,无机酸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促进两个反应向任一方向进行的反应速度。

1884年前后,包括奥斯特瓦尔德在内的几位化学家研究了各种酸对酯的水解作用以及蔗糖转化等现象的酸碱催化作用的解释,他认为催化剂现象的本质,在于某些物质具有一种特别强烈的使原本没有它参加而速度很慢的反应加速的特殊性能。他说,任何物质,如果它不参加到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中去,只是改变这个反应的速度即称为催化剂。另外,他通过总结大量的实验结果,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平衡的达成,不能改变平衡常数。

1905年,勒·罗西诺和哈伯等人,根据化学热力学的原理,研究计算了氢、氮和氨在各种温度和压力平衡情况后,利用各种催化剂的帮助,研究出从空气中的氮合成氨的实验方法。

萌芽时期(20世纪以前)

催化剂工业发展史与工业催化过程的开发及演变有密切关系。1740年英国医生J.沃德在伦敦附近建立了一座燃烧硫磺和硝石制硫酸的工厂,接着,1746

年英国J.罗巴克建立了铅室反应器,生产过程中由硝石产生的氧化氮实际上是一种气态的催化剂,这是利用催化技术从事工业规模生产的开端。1831年P.菲利普斯获得二氧化硫在铂上氧化成三氧化硫的英国专利。19世纪60年代,开发了用氯化铜为催化剂使氯化氢进行氧化以制取氯气的迪肯过程。1875年德国人E.雅各布在克罗伊茨纳赫建立了第一座生产发烟硫酸的接触法装置,并制造所需的铂催化剂,这是固体工业催化剂的先驱。铂是第一个工业催化剂,现在铂仍然是许多重要工业催化剂中的催化活性组分。19世纪,催化剂工业的产品品种少,都采用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由于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自工业催化剂问世以来,其制造方法就被视为秘密。

奠基时期(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内,制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成分由金属扩大到氧化物,液体酸催化剂的使用规模扩大。制造者开始利用较为复杂的配方来开发和改善催化剂,并运用高度分散可提高催化活性的原理,设计出有关的制造技术,例如沉淀法、浸渍法、热熔融法、浸取法等,成为现代催化剂工业中的基础技术。催化剂载体的作用及其选择也受到重视,选用的载体包括硅藻土、浮石、硅胶、氧化铝等。为了适应于大型固定床反应器的要求,在生产工艺中出现了成型技术,已有条状和锭状催化剂投入使用。这一时期已有较大的生产规模,但品种较为单一,除自产自用外,某些广泛使用的催化剂已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同时,工业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催化理论的进展。1925年H.S.泰勒提出活性中心理论,这对以后制造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催化理论的发展

在寻找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的过程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使人们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关于催化反应的理论也逐步得以发展。催化剂为什么能够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而它本身在反应后又不发生化学变化呢?为了解释这一问题,在19世纪初期,就已经有人提出关于催化剂在反应中生成中间化合物的假说,认为催化剂之所以有所谓“催化能力”,是由于生成了中间化合物的结果。

1806年,德索尔姆在克雷蒙在研究一氧化氮对二氧化硫氧化的催化作用时,推想一氧化碳先与大气中的氧反应生成某种中间化合物。这一中间化合物再与二氧化硫相互作用,此时把氧转交给后者,中间物质自身又变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以再被空气氧化,之后再把氧交给二氧化硫。如果按照这种概念,这种均相

催化反应是交错地进行的氧化还原过程的综合。一个缺憾是他们没有提出具体的反应的具体过程。

1835年,贝采里乌斯提出的过程与克雷蒙和德索尔姆的概念最为类似,他认为催化反应由下列两个过程交替进行:

2NO+O=N2O3

SO2+N2O3+H2O=H2SO4+2NO

可以看出,在贝采里乌斯所提出的过程中,三氧化氮就是相当于克雷蒙和德索尔姆所推想的把空气中的氧转交给二氧化硫的活性中间物质。在贝采里乌斯之后,威廉逊曾于1851年用相似的方法来解释该反应的进行。从此,中间化合物这一概念得到确立,并在以后得到广泛应用。

邢歇伍德等人在1930年,以碘蒸气为催化剂进行乙醛蒸气的加热分解反应,发现均相催化反应的速度常常与催化剂的深度成正比的。而在该反应中,作为催化剂的碘蒸气的深度始终不变,邢歇伍德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由于催化剂K先与某一反应物A或B相互作用,生成了活性的中间化合物X,此中间化合物进一步转变而生成C并使催化剂再生。他们用以下形式表达上述反应历程:A+K=X+……

X+B=C+K……

可见,活性的中间化合物的假说因此得以进一步的证实和完善,同时均相催化理论也得到了发展。

随着更多实验事实的发现和研究的不断伸入,人们发现催化剂作用不仅是均相地进行,更多的是这一类反应则是在多相中进行。并且,这时反应物在相界面上的浓度更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吸附作用”。科学家们把吸附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简单的物理吸附;另一种是吸附的同时形成化学键,称为化学吸附,当然,这一类完成是吸附的同时形成化学键,称为化学吸附,当然,这一类完成的过程是曲折的。

催化反应的吸附理论首先是由意大利人珀兰尼在1824年提出的。他认为,由于吸附作用使物质的质点相互接近,因而它们之间容易发生反应。他说,吸附作用是由于电力而产生的分子吸引力。

1834年,法拉第则提出了与上者不同的吸附理论,他认为催化反应不是电力使然,而是靠体物质相互吸收所产生的气体张力。他认为,如果催化剂表面极为干净,气体就会附着其上而凝结,一部分反应分子彼此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新合力发生作用,抵消排斥力,因而使反应变得容易进行。朗缪尔在1916年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单分子表面膜的行为及性质,和关于固体表面吸附作用的研究成果影响到催化理论的形成。之后,科学界在1920年-1940年间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催化吸附理论有着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对吸附量

和脱附速度的研究,以及关于催化过程中催化失去催化活力的研究,得出了对多相催化理论有着根本意义的结论,即催化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直接相连的单分子层中进行的。

就此,美国人泰勒于1925年首先提出了活性中心理论,其出发点即催化剂失去活性这一实验事实。他认为催化剂的表面是不均匀的,位于催化剂表面微型晶体的棱和顶角处的原子具有不饱合的键,因而形成了活性中心,催化反应只发生在这一活性中心。泰勒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催化剂制备对活性的影响以及毒物对活性的作用。

在泰勒之后,前苏联的两位科学家对活性中心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1929年,巴兰金提出了多位催化理论,认为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结构应当与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结构处于向何对应。这一理论把催化活化看作反应物中的多位体的反应过程,并且这个作用会引起反应物中价键的变形,并使反应物分子活化,促成新价键的形成。另一位苏联人柯巴捷夫于1939年提出了活性集团理论,与泰勒不同的是他认为活性中心是催化剂表面是上非晶体中几个催化剂原子组成的集团。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固体物理的发展,催化的电子理论应运而生。在这一层面上,科学家们到得了丰富的实验成果,他们将金属催化性质与基电子行为和甲子能级联系起来。1966 年,野依良治设计了以希夫碱与铜合成的络合物催化剂,进行均相不对称催化环丙烷化反应,开创了首例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先河。70年代,根据催化剂表面的原子结构、络合物中金属原子簇的结构和性质,利用量子化学理论,对多相催化的高分散的金属催化刘活性集团产生催化活性的根源。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催化作用的实质以及催化剂发生作用的秘密即为人类认知。

催化剂的工业发展

一个并非预期的实验结果,偶然性地发现了二茂铁。由于Wilkinson、Woodward的智慧以及Fischer的工作,它的结构得以阐明。接着,Dewar、Chatt 和Duncanson提出了π-络合的理论。从那时起可以说周期表中没有一种元素不可以与碳形成键,或为σ键,或为π键。过去只是少数过渡金属与碳成键的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可是60年代就成功地合成了不少这类化合物,并研究其反应性能。运用分子轨道理论来了解其结构,用X光衍射来证实其晶体结构。

与此同时,在工业实验室开发了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应用。例如甲基环戊二烯二羰基锰作为汽油的抗震剂,二茂铁作为燃速催化剂。其中以乙烯氧化为乙醛的Wacker流程和烯烃的络合催化聚合对基础化工特别显得重要。

Wacker流程的工业化代表了均相催化剂的发展。过去可溶性催化剂曾应用于乙炔和HX分子(X=Cl,CN,AcOH,OH)的加成,以形成乙烯型单体或乙醛,这些产品曾在1922年至1955年间化学工业中起过重要作用。Wacker流程使价廉的乙烯得以取代价格昂贵的乙炔,并消除了汞催化剂的公害。因此,可以说,Wacker流程的发展结束了以乙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现,对乙烯、丙烯和其他烯烃的聚合,不仅提供了新的流程,并提供了新的产品,如线型聚乙烯和等规立构的聚丙烯。这些产品在美国1980年的产值达87亿美元。这种催化剂对金属有机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最近二十多年来,催化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广泛采用金属配合物和有机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利用新的催化剂体系,不仅开发了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如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乙醛、乙酸、醇类和环氧丙烷等的生产工艺,也开发了一些贵重化合物例如不对称氨基酸的生产工艺。一般说来这些生产工艺,都是在相当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起初在一些新的催化技术中,都是将溶液中的配位化合物或有机金属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均相催化剂)然而在大规模生产中采用均相催化剂会引起相当麻烦的问题:

1)难以将催化剂与反应介质分离,且不宜回收催化剂。如果使用贵金属催化剂,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2)均相体系的不稳定性。

3)催化剂溶液有腐蚀性。

在有些情况下,虽然反应的选择性很高,但由于存在上述缺点,无法使用均相催化剂。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采用多相催化剂是更为有效的。然而相对目前已找到的有效均相催化体系的生产工艺,多相催化剂被证实缺乏足够的活性和选择性(或者无此种催化剂),并且多相催化剂工艺通常需要高温(往往还需要高压),因此是相当耗能的,而对近代大规模工业生产过程,节约能源是非常重要的。

60年代末70年初人们受金属酶催化作用的启发,在金属有机化学均相催化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开始设想通过高分子负载的方法转化均相催化剂使之兼具二者的优点。例如:1)高选择性;2)操作条件温和;3)有可能对活性中心的类型取得较可靠的信息;(4)能通过改变金属配合物的组成控制催化性能;(5)不对称诱导作用,可用于不对称合成;(6)可以保证是催化剂与反应介质更易于分离、无腐蚀性和高稳定性。负载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剂的出现反映了一种制造“理想”催化剂的思想。这类催化剂,是指所有过渡金属原子均参加形成活性中心,并且所有的活性中心都是均一的,对所需反应有百分之百的选择性。努力寻找制造“理想”催化剂是本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推动力。

可以认为负载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剂的研究工作是在约二十几年前开始迅速发展的,促进其发展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1)为了将已知的均相催化剂多相化。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催化剂回收问题;(2)为了阐明过渡金属配合物中大分子配位基的特殊作用;(3)为了根据假想的组成和结构控制表面活性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更早期的刊物已经提到了与制备负载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剂相近的方法。50年代末60年代初,通过钯金属络合物负载到高聚物(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上获得了高效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利用连结到高聚物基体上的试剂合成多肽化合物的研究更是众所周知的。

在上述原因的推动下,自1969 年Haag 报道了第一个高分子金属催化剂之后,到7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已知的均相金属络合物催化剂都进行了相应的负载化研究。1977第一个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开始用于工生产20前在国外市场已有高分子金属催化剂商品供应,这类催化剂可用于加氢、硅氢加成、氧化、醛化、分解、齐聚、聚合不对称合成等很多化学反应,但其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关于高分子金属催化剂已有不少评述。高分子金属催化剂按照高分子配体的归属,可分为有机高分子、有机硅高分子、无机高分子和天然高分子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研究表明高分子不仅是负载金属催化剂的惰性载体,而且还可以对催化剂的活性中心进行修饰,并使催化剂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通常在小分子配合物中很难看到的特殊结构,从而影响催化剂的催化反应过程,即同种金属使用不同的载体所得到的催化剂其催化活性可能相差很大。此为高分子的基体效应。

金属催化剂

金属催化剂20世纪初,在英国和德国建立了以镍为催化剂的油脂加氢制取硬化油的工厂,1913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用磁铁矿为原料,经热熔法并加入助剂以生产铁系氨合成催化剂。1923年F.费歇尔以钴为催化剂,从一氧化碳加氢制烃取得成功。1925年,美国M.雷尼获得制造骨架镍催化剂的专利并投入生产

这是一种从Ni-Si合金用碱浸去硅而得的骨架镍。1926年,法本公司用铁、锡、钼等金属为催化剂,从煤和焦油经高压加氢液化生产液体燃料,这种方法称柏吉斯法。该阶段奠定了制造金属催化剂的基础技术,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盐类的还原技术和合金的部分萃取技术等,催化剂的材质也从铂扩大到铁、钴、镍等较便宜的金属。

氧化物催化剂

氧化物催化剂鉴于19世纪开发的二氧化硫氧化用的铂催化剂易被原料气中的砷所毒化,出现了两种催化剂配合使用的工艺。德国曼海姆装置中第一段采用活性较低的氧化铁为催化剂,剩余的二氧化硫再用铂催化剂进行第二段转化。这一阶段,开发了抗毒能力高的负载型钒氧化物催化剂,并于1913年在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用于新型接触法硫酸厂,其寿命可达几年至十年之久。20年代以后,钒氧化物催化剂迅速取代原有的铂催化剂,并成为大宗的商品催化剂。制硫酸催化剂的这一变革,为氧化物催化剂开辟了广阔前景。

液态催化剂

液态催化剂1919年美国新泽西标准油公司开发以硫酸为催化剂从丙烯水合制异丙醇的工业过程,1920年建厂,至1930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又建成乙烯水合制乙醇的工厂。这类液态催化剂均为简单的化学品。

大发展时期(20世纪30~60年代)

此阶段工业催化剂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要,燃料工业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而且相互促进,新的催化过程不断出现,相应地催化剂工业也得以迅速发展。首先由于对液体燃料的大量需要,石油炼制工业中催化剂用量很大,促进了催化剂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进步。移动床和流化床反应器的兴起,促进催化剂工业创立了新的成型方法,包括小球、微球的生产技术。同时,由于生产合成材料及其单体的过程陆续出现,工业催化剂的品种迅速增多。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生产和销售工业催化剂的大型工厂,有些工厂已开始多品种生产。

规模扩大

工业催化剂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一时期曾对合成燃料和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继柏吉斯过程之后,1933年,在德国,鲁尔化学公司利用费歇尔的研究成果建立以煤为原料从合成气制烃的工厂,并生产所需的钴负载型催化剂,以硅藻土为载体,该制烃工业生产过程称费歇尔-托罗普施过程,简称费托合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大规模采用,40年代又在南非建厂。1936年E.J.胡德利开发成功经过酸处理的膨润土催化剂,用于固定床石油催化裂化过程,生产辛烷值为80的汽油,这是现代石油炼制工业的重大成就。1942年美国格雷

斯公司戴维森化学分部推出用于流化床的微球形合成硅铝裂化催化剂,不久即成为催化剂工业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品种增加

工业催化剂品种的增加首先开发了以煤为资源经乙炔制化学品所需的多种催化剂,其中制合成橡胶所需的催化剂开发最早。1931~1932年从乙炔合成橡胶单体2-氯-1,3- 丁二烯的技术开发中,用氯化亚铜催化剂从乙炔生产乙烯基乙炔,40年代,以锂、铝及过氧化物为催化剂分别合成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丁基橡胶的工业相继出现,这些反应均为液相反应。为了获得有关的单体,也出现了许多固体催化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用丁烷脱氢制丁二烯的Cr-Al-O催化剂,4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同一时期开发了乙苯脱氢生产苯乙烯用的氧化铁系催化剂。聚酰胺纤维(尼龙66)的生产路线,在30年代下半期建立后,为了获得大量的单体,40年代生产出苯加氢制环己烷用的固体镍催化剂,并开发环己烷液相氧化制环己酮(醇)用的钴系催化剂。在这一时期还开发了烯烃的羰基合成用的钴系络合催化剂。

在此阶段固体酸催化剂的生产和使用促进了固体酸催化剂理论的发展。为获得生产梯恩梯炸药的芳烃原料,1939年美国标准油公司开发了临氢重整技术,并生产所需的氧化铂-氧化铝、氧化铬-氧化铝催化剂。1949年美国环球油品公司开发长周期运转半再生式的固定床作业的铂重整技术,生产含铂和氧化铝的催化剂。在这种催化剂中,氧化铝不仅作为载体,也是作为活性组分之一的固体酸,为第一个重要的双功能催化剂。

50年代由于丰富的中东石油资源的开发,油价低廉,石油化工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催化剂工业中逐渐形成几个重要的产品系列,即石油炼制催化剂、石油化工催化剂和以氨合成为中心的无机化工催化剂。在催化剂生产上配方越来越复杂,这些催化剂包括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制成的聚合用催化剂,为谋求高选择性而制作的多组元氧化物催化剂,高选择性的加氢催化剂,以及结构规整的分子筛催化剂等。由于化工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成催化剂产品品种迅速增多的局面。

有机金属催化剂

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生产过去所用的均相催化剂多数为酸、碱或简单的金属盐。1953年联邦德国K.齐格勒开发常压下使乙烯聚合的催化剂(C2H5)3Al-TiCl4,1955年投入使用;1954年意大利G.纳塔开发(C2H5)3Al-TiCl3体系用于丙烯等规聚合,1957年在意大利建厂投入使用。自从这一组成复杂的均相催化剂作为商品

进入市场后,催化剂工业中开始生产某些有机金属化合物。目前,催化剂工业中,聚合用催化剂已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选择性催化剂

选择性氧化用混合催化剂的发展选择性氧化是获得有机化学品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已开发的氧化钒和氧化钼催化剂,选择性都不够理想,于是大力开发适于大规模生产用的高选择性氧化催化剂。1960年俄亥俄标准油公司开发的丙烯氨化氧化合成丙烯腈工业过程投产,使用复杂的铋-钼-磷-氧/二氧化硅催化剂,后来发展成为含铋、钼、磷、铁、钴、镍、钾7种金属组元的氧化物负载在二氧化硅上的催化剂。60年代还开发了用于丁烯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的钒-磷-氧催化剂,用于邻二甲苯氧化制邻苯二甲酸酐的钒- 钛-氧催化剂,乙烯氧氯化用的氯化铜催化剂等,均属固体负载型催化剂。在生产方法上,由于浸渍法的广泛使用,生产各种不同性质的载体也成为该工业的重要内容,包括不同牌号的氧化铝、硅胶及某些低比表面积载体。由于流化床反应技术从石油炼制业移植到化工生产,现代催化剂厂也开始用喷雾干燥技术生产微球型化工催化剂。在均相催化选择性氧化中最重要的成就是1960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大型装置投产,用氯化钯-氧化铜催化剂制乙醛的这一方法称瓦克法。

加氢精制催化剂

加氢精制催化剂的改进为了发展石油化工,出现大量用于石油裂解馏分加氢精制的催化剂,其中不少是以前一时期的金属加氢催化剂为基础予以改进而成的。此外,还开发了裂解汽油加氢脱二烯烃用的镍-硫催化剂和钴-钼-硫催化剂,以及烃液相低温加氢脱除炔和二烯烃的钯催化剂。

分子筛催化剂

分子筛催化剂的崛起50年代中期,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首先生产X-型和Y-型分子筛,它们是具有均一孔径的结晶性硅铝酸盐,其孔径为分子尺寸数量级,可以筛分分子。1960年用离子交换法制得的分子筛,增强了结构稳定性。1962年石油裂化用的小球分子筛催化剂在移动床中投入使用,1964年XZ-15微球分子筛在流化床中使用,将石油炼制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自分子筛出现后,1964年联合石油公司与埃索标准油公司推出载金属分子筛裂化催化剂。利用分子筛的形状选择性,继60年代在炼油工业中取得的成就,70年代以后在化学工

业中开发了许多以分子筛催化剂为基础的重要催化过程。在此时期,石油炼制工业催化剂的另一成就是1967年出现的铂-铼/氧化铝双金属重整催化剂。

大型合成氨催化剂系列

大型合成氨催化剂系列的形成60年代起合成氨工业中由烃类制氢的原料由煤转向石脑油和天然气。1962年美国凯洛格公司与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ICI)分别开发了用碱或碱土金属助催化的负载型镍催化剂,可在加压条件下作业(3.3MPa)而不致结炭,这样有利于大型氨厂的节能。烃类蒸汽转换催化剂、加氢脱硫催化剂、高温变换催化剂、低温变换催化剂、氨合成催化剂、甲烷化催化剂等构成了合成氨厂的系列催化剂。

更新换代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在这一阶段,高效率的络合催化剂相继问世;为了节能而发展了低压作业的催化剂;固体催化剂的造型渐趋多样化;出现了新型分子筛催化剂;开始大规模生产环境保护催化剂;生物催化剂受到重视。各大型催化剂生产企业纷纷加强研究和开发部门的力量,以适应催化剂更新换代周期日益缩短的趋势,力争领先,并加强对用户的指导性服务,出现了经营催化剂的跨国公司。

高效络合催化剂

高效络合催化剂的出现60年代,曾用钴络合物为催化剂进行甲醇羰基化制醋酸的过程,但操作压力很高,而且选择性不好。1970年左右出现了孟山都公司开发的低压法甲醇羰基化过程,使用选择性很高的铑络合物催化剂。后来又开发了膦配位基改性的铑络合物催化剂,用于从丙烯氢甲酰化制丁醛。这种催化剂与原有的钴络合物催化剂比较,具有很高的正构醛选择性,而且操作压力低,1975年以后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大规模使用。利用铑络合物催化剂。从α-氨基丙烯酸加氢制手性氨基酸的过程,在70年代出现。这些催化剂均用于均相催化系统。继铂和钯之后,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铑成为用于催化剂工业的又一贵金属元素,在碳一化学发展中,铑催化剂将有重要意义。一氧化碳与氢直接合成乙二醇所用的铑络合物催化剂正在开发。络合催化剂的另一重大进展是70年代开发的高效烯烃聚合催化剂,这是由四氯化钛-烷基铝体系负载在氯化镁载体上形成的负载型络合催化剂,其效率极高,一克钛可生产数十至近百万克聚合物,因此不必从产物中分离催化剂,可节约生产过程中的能耗。

固体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固体催化剂的工业应用1966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开发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用铜-锌-铝-氧催化剂代替了以往高压法中用的锌-铬-铝-氧催化剂,使过程压力从24~30MPa降至5~10MPa,可适应当代烃类蒸汽转化制氢流程的压力范围,达到节能的目的。这种催化剂在70年代投入使用。为了达到提高生产负荷、节约能量的目标,70年代以来固体催化剂造型日益多样化,出现了诸如加氢精制中用的三叶形、四叶形催化剂,汽车尾气净化用的蜂窝状催化剂,以及合成氨用的球状、轮辐状催化剂。对于催化活性组分在催化剂中的分布也有一些新的设计,例如裂解汽油一段加氢精制用的钯/氧化铝催化剂,使活性组分集中分布在近外表层。

分子筛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分子筛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继石油炼制催化剂之后,分子筛催化剂也成为石油化工催化剂的重要品种。70年代初期,出现了用于二甲苯异构化的分子筛催化剂,代替以往的铂/氧化铝;开发了甲苯歧化用的丝光沸石(M-分子筛)催化剂。1974年莫比尔石油公司开发了ZSM-5型分子筛,用于择形重整,可使正烷烃裂化而不影响芳烃。70 年代末期开发了用于苯烷基化制乙苯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取代以往的三氯化铝。80年代初,开发了从甲醇合成汽油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在开发资源、发展碳一化学中,分子筛催化剂将有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环境保护催化剂的工业应用1975年美国杜邦公司生产汽车排气净化催化剂,采用的是铂催化剂,铂用量巨大,1979年占美国用铂总量的57%,达23.33t (750000金衡盎司)。目前,环保催化剂与化工催化剂(包括合成材料、有机合成和合成氨等生产过程中用的催化剂)和石油炼制催化剂并列为催化剂工业中的三大领域。

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生物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在化学工业中使用生化方法的过程增多。60年代中期,酶固定化的技术进展迅速。1969年,用于拆分乙酰基-DL-氨基酸的固定化酶投入使用。70年代以后,制成了多种大规模应用的固定化酶。1973年制成

生产高果糖糖浆的葡萄糖异构酶,不久即大规模使用。1985年,丙烯腈水解酶投入工业使用。生物催化剂的发展将引起化学工业生产的巨大变化。

此外,还发展用于能源工业的催化剂,例如燃料电池中用铂载在碳或镍上作催化剂,以促进氢与氧的化合。

中国催化剂工业的发展

第一个催化剂生产车间是永利铔厂触媒部,1959年改名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催化剂厂。于1950年开始生产AI型合成氨催化剂、C-2型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和用于二氧化硫氧化的Ⅵ型钒催化剂,以后逐步配齐了合成氨工业所需各种催化剂的生产。8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天然气及轻油蒸汽转化的负载型镍催化剂。至1984年已有40多个单位生产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用的催化剂。

为发展燃料化工,50年代初期,石油三厂开始生产页岩油加氢用的硫化钼-白土、硫化钨-活性炭、硫化钨-白土及纯硫化钨、硫化钼催化剂。石油六厂开始生产费托合成用的钴系催化剂,1960年起生产叠合用的磷酸-硅藻土催化剂。60年代初期,中国开发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开始发展石油炼制催化剂的工业生产。当时,石油裂化催化剂最先在兰州炼油厂生产,1964年小球硅铝催化剂厂建成投产。7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稀土-X型分子筛和稀土-Y型分子筛。70年代末在长岭炼油厂催化剂厂,开始生产共胶法硅铝载体稀土-Y型分子筛,以后在齐鲁石化公司催化剂厂开始生产高堆比、耐磨半合成稀土-Y型分子筛。60年代起中国即开始发展重整催化剂,60年代中期石油三厂开始生产铂催化剂,70 年代先后生产出双金属铂-铼催化剂及多金属重整催化剂。在加氢精制方面,60年代石油三厂开始生产钼-钴及钼-镍重整预加氢催化剂。70年代开始生产钼-钴-镍低压预加氢催化剂,80年代开始生产三叶形的加氢精制催化剂。

为发展有机化学工业,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制造乙苯脱氢用的铁系催化剂,乙炔加氯化氢制氯乙烯的氯化汞/活性炭催化剂,流化床中萘氧化制苯酐用的氧化钒催化剂,以及加氢用的骨架镍催化剂等。60年代中期为适应中国石油化工发展的需要,新生产的催化剂品种迅速增多,至80年代已生产多种精制烯烃的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并开始生产丙烯氨化氧化用的微球型氧化物催化剂,乙烯与醋酸氧化制醋酸乙烯酯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高效烯烃聚合催化剂以及治理工业废气的蜂窝状催化剂等。

工业催化答案完整版

工业催化答案完整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催化剂基本知识1、名词解释 (1)活性:催化剂使原料转化的速率,工业生产上常以每单位容积(或质量)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转化原料反应物的数量来表示,如每立方米催化剂在每小时内能使原料转化的千克数。 (2)选择性:目的产物在总产物中的比例,实质上是反应系统中目的反应与副反应间反应速度竞争的表现。 (3)寿命:指催化剂的有效使用期限。 (4)均相催化反应:催化剂与反应物同处于一均匀物相中的催化作用。 (5)氧化还原型机理的催化反应: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间发生单个电子的转移,从而形成活性物种。 (6)络合催化机理的反应: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间配位作用而使反应物分子活化。(7)(额外补充)什么是络合催化剂答:一般是过渡金属络合物、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 (8)反应途径:反应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产物的路径。 (9)催化循环:催化剂参与了反应过程,但经历了几个反应组成的循环过程后,催化剂又恢复到初始态,反应物变成产物,此循环过程为催化循环。

(10)线速度:反应气体在反应条件下,通过催化床层自由体积的的速率。 (11)空白试验:在反应条件下,不填充催化床,通入原料气,检查有无壁效应,是否存在非催化反应。 (12)催化剂颗粒的等价直径:催化剂颗粒是不规则的,如果把催化剂颗粒等效成球体,那么该球体的直径就是等价直径。 (13)接触时间:在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气体,通过催化剂层中的自由空间所需要的时间。(14)初级离子:内部具有紧密结构的原始粒子。 (15)次级粒子:初级粒子以较弱的附着力聚集而成-----造成固体催化剂的细孔。 2.叙述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催化剂参加反应后为什么会改变反应速度 ①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 ②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的位置(平衡常数)。 ③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④催化剂的寿命。 催化剂之所以能够加速化学反应趋于热力学平衡点,是由于它为反应物分子提供了一条轻易进行的反应途径。 3.从反应途径说明什么是催化循环

基督教发展史

关于基督教起源和发展 提纲: 一、基督教的起源 1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1希伯来民族的早期历史和以色列的由来 1.2灾难深重的以色列人 1.3统一的信仰 1.4希律王和本丢·彼拉多 1.5犹太人的集团 2基督教产生的宗教背景 1.6犹太教 1.7犹太教经典 1.8弥赛亚 3基督教产生的文化背景 二、基督教的简史 1基督教历史简介 2基督教发展时期表 3基督教宗派表 一、基督教的起源 1 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希伯来民族的早期历史和以色列的由来 巴勒斯坦濒临地中海东岸、北接腓尼基、叙利亚,南邻西奈半岛、埃及,东为阿拉伯沙漠。据考证,这个地区的人类文化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居住在这里的迦南人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创造了青铜文化。迦南人居住的地区被称为迦南(Canaan)。大约公元前2000年以前,居住在阿拉伯沙漠的亚摩利人曾一度侵入这一地区,所以,埃及、亚述的一些历史文献曾把这里称为“亚摩利人之国”。公元前十八世纪时,北方的西克索斯人征服迦南并南下侵入埃及。公元前1580年,埃及人驱逐出了西克索斯人,进而兼并了迦南和叙利亚。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上半叶,东方沙漠的一个游牧民族趁埃及衰微之机,自北方侵入迦南,当地人认为他们来自东方的幼发拉底河(《圣经》成为“大河”),所以称他们为“希伯来人”(亚兰文Ebrai),意思是“来自大河边的人”。希伯来人入侵迦南后并在迦南定居。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埃及中心征服这个地方,公元前1223年(中国殷商末年),埃及法老梅尼普塔在炫耀自己的战功的碑文中记有“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他的种族并未灭绝。”这是现存文献中的一次提到“以色列”(希伯来文Yisrā'ēl)这个名字。 起初,希伯来人只是几个部落不能算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圣经》中把这些部落描绘成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分别繁衍的支派。这些部落进入迦南后首先在地中海和约旦河之间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土地,强迫迦南人为奴,这些希伯来人各自为政,互不相统属。但可以分为两个集团:占据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带的多数部落称为以色列部落,占据南部山地的少数部落称为犹大(Juda)部落。 1.2 灾难深重的以色列人 公元前12世纪初,居住在克里特岛的菲力士人侵入迦南,危机以色列的部落生存。涣散的以色列部落在强大的菲力士人面前明显的处于劣势,在长期的对外战争中,他们知道只有各部落首领两合起来才能对抗敌人,约公元前1030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特征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的各自 文学特征和其对西方文学发展的作用古罗马后期以来的欧洲文学有两大主题,一是源于古希腊的人本主题,二是源于古希伯来的神本主题。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一起构成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形成了西方文学的历史进程。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有着各自的文学特征和影响,以下便是我的一些总结。 古希腊文学特征:1.思想内容深刻性强——有着世俗的人本精神与命运观。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既描写社会生活又有自己的想象、夸张与抒情。3.文学形式具有丰富性与开拓性。 具体分析:例如在希腊神话中神人同性同形,神其实是人的观念的具象和外化,神就是人,神话就是人话。人本主义与命运观念并存,相信命运的轮回又充分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如“不和的金苹果”、“伊阿宋取金羊毛”、“潘多拉之盒”、“特洛伊木马”,等等,无不反映了古希腊人张扬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一、古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同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希腊神话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与变化,因而相信有所谓的神灵主宰着这一切,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神的故事主要讲天地的开辟和诸神的诞生、谱系以及神的活动,等等,人们想象出了主宰人类的众神,如主神宙斯、天后赫拉、

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阿瑞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等等。这些神既不像《圣经》中的神在基督徒心中那么高不可及,也不是中国神话中的道德偶像,而是呈现出一个亲切可爱的人的形象,并且被赋予了同凡人一样复杂的性格。 古希腊文学影响:1.世俗文学的最大特点是世俗性,重生、重欲,情感色彩浓重。2.肯定人的原始欲望,自由抒发人的自由本性。3.所以其世俗性广泛被后世文学所继承。4.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形成口语性的文学传统。5.叙事的文学传统。 6.重智的文学传统。 具体分析:古代希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希腊神话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浓厚的兴趣。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许多文学作品深受其影响,有欧洲文化摇篮之称。19 世纪英国文坛“ 勃朗特三姐妹” 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19 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凌辱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

中国桥梁发展史

中国桥梁发展史 中国桥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国的桥梁技术全面落后于世界的脚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的出现距今仅100多年历史,而且是由外国人建造的。从钱塘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己设计现代桥梁的历史还不足70年;从南京长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大型桥梁的历史仅34年。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桥梁的成就才使我们重新无愧于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复兴时代。 梁桥的新生 梁桥作为最简单实用的桥型,在桥梁史上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古代曾被拱桥的光环所湮没,但却是现代桥梁的始作俑者。现代梁桥技术中,钢板梁桥和钢桁架梁桥出现得最早,以后,混凝土桥梁以其经济性和便于维护的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广泛采用,成为长桥和大跨径桥梁的主要桥型。浙江省瑞安飞云江桥最大跨径62米,桥长1722米,是中国当时最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公路桥。八十年代以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成为中国公路桥梁的重要桥型。1984年建成的湖北省沙洋汉江桥是首座跨径超过100米的连续梁桥,跨径100米以上的连续梁桥还有广东省广州大桥、江门外海桥、惠州东江桥、湖南省常德沅江桥、贵州省思南乌江桥、天津市永定新河华北桥、湖北省宜

城汉江桥、宜昌乐天溪桥、江苏省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等,其中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的最大跨径达到165米,外海桥的连续长度达到880米。 作为现代梁桥的分支——连续刚构、斜腿刚构等新桥型在八十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1年中国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腿刚构桥——浊漳河桥建成,此桥是邯(郸)长(治)铁路上的一座大型桥梁,位于山西省黎城和潞城交界处,跨越两岸陡峭的浊漳河,主跨达到82米。 1982年底,另一座更大的钢箱型斜腿刚构桥落成。这就是位于陕西省安康水电站铁路专用线上的安康汉江桥,主跨达176米,是当时世界跨径最大的钢斜腿刚构铁路桥。 1988年在广东省广州市郊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洛溪大桥。大桥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渡口,跨珠江后航道,全长1916.04米,为4孔一联三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最大跨径180米,桥面净宽15米,该桥建设既吸取了中国修建数十座T形刚构的经验,又研究了国外同类桥梁的成熟技术,最大跨径180米,在当时已居亚州同类桥型首位。 洛溪大桥为九十年代连续刚构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并成就了虎门大桥辅航道桥跨径纪录。1997年4月建成通车的虎门大桥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虎门古炮台,连接广深、广珠两条高速公路,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辅航道桥是主桥的组成部分,桥型为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型梁,其主航道桥以888米的跨度

中国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简史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着尤为重要。”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冯友兰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一篇提出了如何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他在书中说:“万物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就像《庄子?骈拇》中说:“凫兢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中国哲学简史》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工业催化试卷及答案

工业催化试卷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为催化剂提供有效的表面和适宜孔结构的是() A.活性组分B.载体 C.助剂 D.助催化剂 2.BET等温式属于五种吸附等温线中的类型() A.I B.II C.III D.IV 3.能给出质子的称为() A.B酸 B.B碱 C.L酸 D.L碱 4.工业上氧化乙烯制环氧乙烷的催化剂是() A.Cu/γ-Al 2O 3 B.Ag/α-Al 2 O 3 C.Ag/γ-Al 2O 3 D.Ni/γ-Al 2 O 3 5.所有金属催化剂几乎都是过渡金属,主要是因为它们______()A.易失去电子 B.易得到电子 C.易强烈吸附反应物D.有着d电子结构 6.X型分子筛最大孔径约为() A. B. C.D. 7.金属在载体上的细微程度用() A.分散度表示 B.单层分布表示 C.粒度表示 D.比表面表示 8.Ziegler-Natta催化属于() A.酸催化 B.金属催化 C.金属氧化物催化 D.络合催化 9.下面属于n型半导体的是() A.ZnO B.NiO C.Cu 2 O D.CuO 10.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称为() A.燃料电池 B.蓄电池 C.发电机 D.燃烧反应器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1.一种良好的工业实用催化剂,应该具有三方面的要求,即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12.能给出电子对的固体称为L碱。13.对固体表面酸的描述包括酸的类型、酸强度和酸量。 14.吸附的逆过程称为脱附。 15.在分子筛结构中,相邻的四面体由氧桥联结成环。 16.研究金属化学键的理论有能带理论、价键理论和配位场理论。 17.Cu的加入使Ni的d带空穴变少。 18.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直接承担氧化功能的是晶格氧。 19.三效催化剂中Pt能有效的促进一氧化碳和HC的催化氧化。 20.催化剂的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分为成熟期、稳定期和衰老期。 三、判断改错,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 改正。(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1.对于工业催化剂来说,活性越高越好。 (f) 22.有机物的乙酰化要用L酸位催化。( t ) 23.X型和Y型分子筛的结构是一样的。( f ) 24.择形催化是分子筛的主要特征。( t ) 25.金属的禁带宽度很大。( f )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26.催化剂 凡能加速化学反应趋向平衡,而在反应前后其化学组成和数量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27.超强酸 是一种酸性比100%硫酸还强的酸。H。<- 28.结构敏感反应

【尔雅】2016年上半年 20世纪世界史课后习题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一)已完成 1 影响学习的三大要素不包括()。 A、捷径 B、智力 C、态度 D、方法 我的答案:A 2 复旦大学校训出自()。 A、《孟子》 B、《庄子》 C、《老子》 D、《论语》 我的答案:D 3 学习方法要注重的“三基本”不包括()。 A、基本理论 B、基本素质 C、基本知识 D、基本技能 我的答案:B 4 《大众哲学》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李嘉诚 C、艾思奇 D、马克思 我的答案:C 5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共有21本。()我的答案:× 6 兴趣和功利是影响态度的关键因素。() 我的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二)已完成 1 下面关于“株式会社”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股份公司 B、来源于中文 C、是一家休闲会所 D、是一家福利机构 我的答案:A

2 下面哪一位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 A、康有为 B、孙中山 C、蒋介石 D、李大钊 我的答案:B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者是下面哪一位:() A、孙中山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我的答案:D 4 下面哪一项不是外来语:() A、德莫克拉西赛恩斯 B、可口可乐 C、老子 D、奔驰 我的答案:C 5 《菊花与刀》一书是作者采用推理的方式来完成的。()我的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三)已完成 1 长时段理论是下面哪一学派的理论:() A、年鉴学派 B、辩证学派 C、维新学派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A 2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 A、罗素 B、马克思 C、康德 D、克罗齐 我的答案:D 3 《俄国与欧洲》一书中将世界划分为多少个文明区域:() A、13.0 B、12.0

(完整版)工业催化试卷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0 分) 1.为催化剂提供有效的表面和适宜孔结构的是( ) A .活性组分 B .载体 C .助剂 D .助催化剂 2 . BET 等温式属于五种吸附等温线中的类型( ) A . I B . II C . III 3.能给出质子的称为( ) A . B 酸 B . B 碱 C . L 酸 D . L 碱 4.工业上氧化乙烯制环氧乙烷的催化剂是( ) A . Cu/ Y AI 2O 3 B . Ag/ a Al 2O 3 C . Ag/ Y AI 2O 3 D . Ni/ 丫Al 2O 3 5.所有金属催化剂几乎都是过渡金属,主要是因为它们 ___________ () A .易失去电子 B .易得到电子 12 .能给出电子对的固体称为 L 碱。 13 .对固体表面酸的描述包括酸的类型、酸强度和酸量。 14 .吸附的逆过程称为 脱附。 15 .在分子筛结构中,相邻的四面体由氧 _____ 联结成环。 16 .研究金属化学键的理论有 能带理论 、价键理论和配位场理论。 17. Cu 的加入使 Ni 的d 带空穴 变少 。 18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直接承担氧化功能的是 晶格氧 。 19 .三效催化剂中Pt 能有效的促进 一氧化碳 和HC 的催化氧化。 20 .催化剂的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分为成熟期、稳定期和 衰老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1. 一种良好的工业实用催化剂,应该具有三方面的要求,即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26 .催化剂 凡能加速化学反应趋向平衡,而在反应前后其化学组成和数量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C .易强烈吸附反应物 D .有着d 电子结构 6 . X 型分子筛最大孔径约为( ) A . 0.4 nm B . 0.6 nm C . 0.7 nm D . 0.8 nm 7.金属在载体上的细微程度用( ) A .分散度表示 B . 单层分布表示 C .粒度表示 D . 比表面表示 & Ziegler-Natta 催化属于( ) A .酸催化 B . 金属催化 C .金属氧化物催化 D . 络合催化 9.下面属于n 型半导体的是( ) A . ZnO B . NiO 纸 订 装 C . Cu 2O D . CuO 三、判断改错,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V” ,错误的打“x”并 改正。 (每小题2分,共10分) 21 .对于工业催化剂来说,活性越高越好。(f ) 22 .有机物的乙酰化要用 L 酸位催化。(t ) 23 . X 型和Y 型分子筛的结构是一样的。 (f ) 10.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称为( ) A .燃料电池 B .蓄电池 C .发电机 D .燃烧反应器 24 .择形催化是分子筛的主要特征。 (t ) 25 .金属的禁带宽度很大。 (f )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 4分,共20分)

国内外桥梁发展史

国内外桥梁发展史 一、桥梁定义 桥梁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桥梁一般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五大部件包括(1)桥跨结构(或称桥孔结构.上部结构)、(2)支座系统、(3)桥墩、(4)桥台、(5)墩台基础;五小部件包括(1)桥面铺装、(2)防排水系统、(3)栏杆、(4)伸缩缝、(5)灯光照明。 二、桥梁分类 按用途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按结构分为梁式桥,拱桥,钢架桥,缆索承重桥(斜拉桥和悬索桥)四种基本体系,此外还有组合体系桥。 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梁式桥:包括简支板梁桥,悬臂梁桥,连续梁桥。其中简支板梁桥跨越能力最小,一般一跨在8-20m。连续梁桥国内最大跨径在200m以下,国外已达240m(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梁桥最跨是330m,是位于中国重庆的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于2006年建成通车)。 拱桥:指的是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拱桥分类:①按拱圈(肋)结构的材料分:有石拱桥、钢拱桥、混凝土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②按拱圈(肋)的静力图式分:有无铰拱、双铰拱、三铰拱(见拱)。

世界第一拱桥为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主跨达522m,2009年4月29日建成通车。 刚构桥:主要承重结构采用刚构的桥梁。梁和腿或墩(台)身构成刚性连接。结构形式可分为门式刚构桥、斜腿刚构桥、T形刚构桥和连续刚构桥。跨径我国最大已达270m(虎门大桥辅航道桥)。虎门大桥横跨东莞市虎门镇和广州南沙区之间的珠江入海口。大桥工程于1992年10月28日开工,1997年6月9日正式通车。 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其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犹太_希伯来文学的民族特性

犹太—希伯来文学的民族特性 王向远 [摘要]从宏观比较文学的角度,可以把犹太—希伯来文学的民族特性概括为三个“一”,即: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元化;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学抽象;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这三个“一”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犹太文学的特性,也可为希伯来—犹太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关键词]犹太人;希伯来文学;希伯来圣经;宏观比较文学 中图分类号:I0-03;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7—0199—06 作者简介:王向远(1962-),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一、“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元化 希伯来—犹太文学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之一。但与古希腊、印度、中国、波斯等其他古老民族相比,希伯来人的文化却显示出了罕见的单一性,希伯来文化与文学全部从属于他们的一神教———犹太教,因而流传下来的希伯来文献及文学作品在数量上出乎意外的少,简单地说,就是“一本书”———《希伯来圣经》。 《希伯来圣经》是犹太人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写成的犹太教经典,记载了早期犹太人的历史、律法、伦理道德、神话传说、人物传奇、哲理箴言等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从文学角度看,荟萃了诗歌、散文、小说、传纪等各种文学形式。这些经卷约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间长达八百年的历史时期中陆续编订而成,全部加起来约合汉文一百万字,作品篇数只有四十余种。②公元2世纪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民族起义遭到失败,从此不得不背井离乡,直到19世末,一部分人得以返回故乡,期间长达一千七百多年。在初期的五百多年间,犹太教僧侣编写了一部《希伯来圣经》的注释讲解性的书———《塔木德》,其内容除了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外,还涉及历史掌故、民间习俗、神话传说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植物学等诸方面,也包含了文学,如诗歌,故事、寓言等形式,篇幅上仍然不大,约合中文四十万字。《塔木德》的问世,使希伯来人在《希伯来圣经》之外又多了一本书,但从根本上说,《塔木德》不是一部独立的书,在宗教思想、文学样式上,是对《希伯来圣经》的解说和有限的发挥。本质上看,犹太人奉行的仍然是“一本书主义”。这本《希伯来圣经》既是犹太教的经典,也是犹太人的历史、律法和文学。就这样,在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一代代的犹太人就阅读着《希伯来圣经》,来满足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与文学表现的需要,这在世界文明史及文学史上,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 只读一本书的“一本书主义”,在古代世界中是一种极为少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犹太文化的一元性、纯粹性、排他性所决定的。从宏观比较文学的角度看,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这种现象为希伯来—犹太文化所独有。在古希腊文化中,希腊人没有鲜明的宗教信仰,他们信奉的是多神,是偶像崇拜,是自然宗教,其特点是多元性、包容性、柔软性和开放性,反映在文学上,描写诸神事迹的希腊神话丰富而发达,文学作品的种类、数量也很多。在印度,人们信奉的同样是多神教,崇拜的同样是各种不同的偶像,造成古代印度描写诸神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而且卷帙浩繁。在古代中国,没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文学创作也不附属于宗教,造成文学创作相对多元化。汉代独尊儒术之后,遴选出的儒家经典也不是一本书,而是“四书五经”。……相比之下,只有犹太人,却始终坚持着“一本书主义”,这使得后来的犹太人在《希伯来圣经》经典之外,几乎难以进行新的创作。久而久之,《希伯来圣经》所使用的希伯来语,便逐渐胶着在书面与经卷中,成为一种单纯的书写语言和宗教经堂用语。口语中的新的词

桥梁发展史1

桥梁发展史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桥梁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 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现在尚存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公元605~617年,净跨径为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国古代石拱桥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较薄,比较轻巧,如建于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全长317米,薄墩扁拱,结构精巧。 罗马时代,欧洲建造拱桥较多,如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间在罗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桥,其中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奥石拱桥,桥有2孔,各孔跨径为24.4米。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尔桥,高达52米。此外,出现了许多石拱水道桥,如现存于法国的加尔德引水桥,建于公元前1世纪,桥分为3层,最下层为7孔,跨径为16~24米。罗马时代拱桥多为半圆拱,跨径小于25米,墩很宽,约为拱跨的三分之一,图1为罗马时代建造的列米尼桥示意图。 [列米尼桥示意图]

工业催化复习题及答案

1、论述催化剂是如何加速反应速率的?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路线,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物分子中活化能的百分数增大,反应数率加快 2、催化作用有哪些基本特征? 1) 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而不能 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 2) 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的 位置(平衡常数)。 3) 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4) 催化剂的寿命 3、说明催化剂为什么不能改变平衡反应的平衡位置? 化学平衡是由热力学决定的,DG0=RTlnKP,其中KP为反应的平衡常数,DG0是产物与反应物的标准自由焓之差,是状态函数,只决定于过程的始终态,而与过程无关,催化剂的 存在不影响DG0值,它只能加快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而不 能移动平衡点 4、具有加氢功能的催化剂往往对脱氢反应也有活性。试给予解释。 根据Kf=K1/K2,催化剂可以以相同的比例加速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因此,对于可逆反应,能够催化正方向反应的 催化剂,就应该能催化逆方向反应。 5、通常固体催化剂有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活性组分、助催化剂、载体 6、试说明催化剂稳定性与寿命的区别与联系。 稳定性:是指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寿命:是指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能够达到装置生产能力和原料消耗定额的允许使用时间。区别:前者指的是变化情况,后者指的是时间长短。联系:催化剂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其寿命,稳定性好的催化剂的寿命长,稳定 性不好的则短。 7、多相催化反应通常包括哪个连续的步骤? (1)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表面和孔内扩散;(2)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内表面上吸附;(3)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相互作用或与气相分子作用进行化 学反应;(4)反应产物自催化剂内表面脱附;(5)反 应产物在孔内扩散并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去。 8、试比较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是借助分子间力,吸附力弱,吸附热小 (8-20kJ/mol),且是可逆的,无选择性,分子量越大物 理吸附越容易发生。化学吸附化学吸附是借助于化学键力,遵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传统定律,具有选择性特征,化学吸附吸附热大(40-800kJ/mol),一般是不可逆的, 尤其是饱和烃分子的解离吸附。 9、固体表面发生化学吸附的原因是什么? 发生化学吸附的原因,是由于位于固体表面的原子具有 自由价,这些原子的配位数小于固体内原子的配位数,使得每个表面原子受到一种内向的净作用力,将扩散到其附近的 气体分子吸附形成化学键 10、金属表面上甲烷和氢分子的吸附,只能形成解离型 化学吸附,为什么? 因为分子氢、烃分子在吸附之前先必须解离,因为很多 这类分子不能直接与金属的“表面自由价”成键,必须先自身解离,成为有自由价的基团,所以只能形成解离理化学吸附。 11、如何判断一个催化反应是存在内、外扩散的控制? 如果反应物流量的改变对反应物的转化率影响较大,则 存在外扩散控制;如果催化剂的粒径大小的改变对转化率的影响较大,则存在内扩散控制。 12、试叙述固体表面酸中心类型测定方法、以吡啶作 吸附质的IR谱法(1)L酸的红外光谱特征峰:1450cm-1 、1490cm-1 和1610cm -1 (2)B酸的红外光谱特征峰:1540cm-1 13、试叙述固体酸强度测定方法。 (1)胺滴定法:选用一种适合的pKa指示剂(碱),吸附于固体酸表面上,它的颜色将给出该酸的强度(2)气态碱吸附法:当气态碱分子吸附在固体酸位中心时,强酸位 吸附的碱比弱酸位吸附的更牢固,使其脱附也更苦难。当升温排气脱附时,弱吸附的碱将首先排出,故依据不同温度下 排出(脱附)的碱量,可以给出酸强度和酸量。 14、请简要叙述沸石结构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结构层次: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第二个结构层次:由硅氧四面体或铝氧四面体通过氧桥联结成的环第三个结构层次:氧环通过氧桥相互联结,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的多面体 15、3A、4A和5A分子筛都是型分子筛吗?它们的孔径大小分别为多少?其结构中的阳离子分别是什么? 是。3A:0.3nm 钾离子;4A:0.4nm 钠离子;5A:0.5nm 钙离子。 16、X型和Y 型分子筛的结构一样吗?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其硅铝比分别是多少? 不一样。区别在于硅铝比不同。X型Si/Al为1-1.5;Y型Si/Al为1.5-3.0。 17、简述分子筛的主要四种催化作用、(1)酸催化;(2)择形催化;(3)双功能催化;(4)催化氧化 18、分子筛择形催化有哪四种不同形式、(1)反应物的择形催化;(2)产物的择形催化;(3)过渡状态限制的择形催化;(4)分子交通控制的择形催化 19、什么类型的分子筛具有催化氧化性能 TS-1 分子筛;ZSM-5 分子筛 20、依形态结构划分,金属催化剂分别有哪五种类型? 1)块状金属催化剂;2)分散或负载型金属催化剂;3)合金催化剂; 4)金属互化物催化剂;5)金属簇状物催化剂 21、简述金属催化剂可以发生的四种反应类型。 1)加氢反应;2)氧化反应;3)重整反应;4)氢醛化反应 22、什么是 d 带空穴?它与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式什么? 金属的 d 带中某些能级未被充满,可看作 d 带中的空穴,称为“d 带空穴”。有 d 带空穴,就能与被吸附的气体分子形成化学吸附键,生成表面中间物种,具有催化性能。 d 带空穴愈多,末配对的 d 电子愈多,对反应分子的化学吸附也愈强。催化剂的作用在于加速反应物之间的电子转移,这就要求催化剂既具有接受电子的能力,又有给出电子的能力。过渡金属的 d 空穴正是具有这种特性,然而对一定的反应,要求催化剂具有一定的 d 空穴,而不是愈多愈好 23、什么是 d 特性百分数?它与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 附和催化活性有什么关系。 d 特性百分数(d%):杂化轨道中 d 原子轨道所占的百分数。 d%越大化学吸附能力越强。但从活化分子的能量因素考虑,要求化学吸附既不太强,也不要太弱。吸附太强导致不可逆吸附,吸附太弱则不足以活化反应分子,所以要求d%有一定范围 24、为什么金属催剂都是过渡金属? 金属催化剂主要是过渡金属,特别是 VIII 族金属。这与金属的结构、表面化学键有关;过渡金属是很好的加氢、脱氢催化剂,H2 很容易在金属表面吸附,吸附反应不会进行到催化剂的体相;一般金属在反应条件下很容易被氧化到体相,不能作为氧化反应催化剂,但贵金属(Pd,Pt, Ag, Au 等)能抗拒氧化,可作为氧化反应催化剂 25、什么是几何对应理论? 要求催化剂原子和反应物分子结构在几何尺寸上接近的理论称之为几何对应理论, 26、金属催化剂为什么大多数制备成负载型催化剂? 因为金属催化剂尤其是贵金属,价格昂贵,将其分散成微小的颗粒附着在高表面积和大孔隙的的载体上,可以节省用量,增加金属原子暴露于表面的机会。 27、请说明双金属催化剂的主要类型和用途。 第一类,第 VIII 族和 IB 族元素组成的双金属系,如Ni-Cu,Pd-Au 等合金;主要用于烃的氢解,加氢和脱氢等反应;第二类,两种 IB 族元素组成的,如 Ag-Au, Cu-Au 等合金,用于改善部分氧化反应的选择性;第三类,两种 VIII 族元素组成的,如 Pt-Ir, Pt-Fe 等合金,用于增加催化剂活性的稳定性。重整催化剂 Pt-Ir 较之 Pt 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原因: Pt-Ir 形成合金减少表面烧结; Ir 有强的氢解活性,抑制了表面积炭的生成。 28、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的基本用途是什么? 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如 Mo、W、Ni、Co、Fe 等的金属硫化物具有加氢、异构、氢解等催化活性,用于油品的加氢精制;加氢脱硫(HDS)、加氢脱氮(HDN)、加氢脱金属(HDM)等过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b17365638.html, 希腊文学与希伯来文学 作者:娄梅 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 摘要: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可简称为两希。在英美文学当中,可把两希比作基石一样的存在。大到对整个西方文学而言,小到对英美文学而言,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的发展,是文学发展史的两大源头。本文以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为例,对两者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古希腊文学;古希伯来文学;英美文学 在西方文学当中,通常把古希伯来文学和古希腊文学简称为两希。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文学是作为精髓的存在,并且举世闻名。在《圣经》当中,古希伯来文学是作为核心的存在。而且在西方国家,像美国或者英国等,对于圣经故事与希腊神话的流传也比较广泛,使得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在英美文学中两希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一)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与成就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衰期、盛期、早期。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较为卓著,并且所诞生的一些史诗、戏剧、神话、寓言等,至今都被世人流传称颂。 希腊神话的流传并不是依靠设有的书籍,我们所熟知古希腊故事,都是从《神谱》、《荷马史诗》以及奴隶制这些古典哲学创作当中了解的。而现今我们经常看到的古希腊神话,大多数都是书面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后人都把这些古籍都整理成书,可方便读者阅赏。对于古希腊文学而言,古希腊神话就是土壤,而其他形式的延伸则是在需要在神话之上。 在古希腊文学中,《荷马史诗》就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诗歌不仅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还被评为后代欧洲史诗中典型的代表巨作。《奥德修纪》作为《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分,文章是以倒叙的写作方法进行讲述。不仅对主人公所要坚持的理念进行深入的刻画,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理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荷马史诗》这类史诗所应具备的因素。把性格史诗的特点、苦难史诗的特点、复杂史诗的特点等相结合,从而形成《荷马史诗》的现世。 (二)古希伯来文学的影响与成就 在西方文学当中,有一种宗教性质的文学,那就是古希伯来文学。古希腊文学与古希伯来文学,在文学表现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古希腊文学的表现形式是较为多样化的;但是

桥梁工程发展史

桥梁工程发展史 姓名:董楠 学号:150298 班级:测控151班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摘要: 桥梁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每当运输工具发生重大变化,对桥梁在载重、跨度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便推动了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桥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形状、结构、功能上都越来越贴近人们对桥梁的需求。随着新世纪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型桥梁将会更加为人类社会的交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 关键词:古代桥梁、现代桥梁、桥梁发展前景 正文: 在19世纪20年代铁路出现以前,造桥所用的材料是以石材和木材为主,铸铁和锻铁只是偶尔使用。在漫长岁月里,造桥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但现今使用的各种主要桥式几乎都能在古代找到起源。在最基本的三种桥式中,梁式桥起源于模仿倒伏于溪沟上的树木而建成的独木桥,由此演变为木梁桥、石梁桥、直至19世纪的桁架梁桥;悬索桥起源于模仿天然生长的跨越深沟而可资攀援的藤条而建成的竹索桥,演变为铁索桥、柔式悬索桥,直至有加劲梁的悬索桥;拱桥起源于模仿石灰岩溶洞所形成的“天生桥”而建成的石拱桥,演变为木拱桥和铸铁拱桥。 在有了铁路以后,木桥、石桥、铁桥和原来的桥梁基础施工技术就难于适应需要。但到19世纪末叶,由于结构力学基本知识的传播、钢材的大量供应、气压沉箱应用技术的成熟,使铁路桥梁工程获得迅速发展。20世纪初,北美洲曾在铁路钢桥跨度方面连创世界纪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公路钢桥和钢筋混凝土桥的跨度记录又都超过了铁路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被破坏的桥梁急待修复,新桥急需修建,而造桥钢材短缺,于是,利用30年代以来所积累的关于高强材料和高效工艺的经验,推广了几种新型桥──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箱形截面钢实腹梁桥,预应力混凝土桥和斜张桥。 60年代以来,汽车运输猛增,材料供应缓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桥梁工程又在提高质量、降低造价、降低桥梁养护费等方面获得了很大改进。下面我们来细数一下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