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鉴赏

唐代服饰鉴赏
唐代服饰鉴赏

唐朝服饰鉴赏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随着江山的易主,我们的服饰一随之慢慢的演变,由间到繁,有朴素到奢华,从黄帝到夏商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都穿着一种上衣下裳的服装。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黑色为尊贵之色,并进一步规范礼服制度。两汉四百年间,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并以大袖为多,领、袖都饰有花边。唐代至明代最具时代特色的礼服是常服,它是内有夹层的圆(盘)领连体长衣。此服皇帝与官员均可穿着,前者着黄色,后者以绯、紫、绿色等区别等级。而明代对常服最大的改进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朝廷要求文武官员袍服的胸前和后背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衣冠禽兽”之称由此得来。此制被后来的清朝所沿用,称为“补服”。明万历孝靖皇后凤冠到了清朝,礼服制度在保留满洲习俗礼仪的同时,吸收了汉族服饰中的一些特点,但彻底废弃了冠冕衣裳为祭祀之服,以及通天冠、绛纱袍服的传统制度。

虽然我过古代的服饰种类繁多,但是我却偏爱于唐朝的女子服饰。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其中我又比较欣赏以露为美的“袒胸装”传统的封建思想礼教对女性的束缚非常大,而盛唐的女装却显得异常的大气,敢于大胆地将胸部坦露出来,充分的展示了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出土的唐代女俑像和壁画就是这方面的铁石证据,方干的《赠美人》里曰:“粉胸半掩疑暗雪”,以及“胸前如雪脸如云”等诗句就是对这种服饰最佳表述。唐代的“袒胸装”主要由之前的传统襦裙演变而来,最突出的特点是袒领的出现。领口开的非常低且大,可以看到女性的乳沟这种服饰形态通常不着内衣,将胸部坦露以此展示女性丰满的胸部,据考证在盛唐时期只有贵族女性才能穿开胸衫,嫔妃公主允许袒露胸部,歌舞妓女也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人。在唐代,这是自然的,美的,时尚的,高贵的。那时的文人也比较认女子把美态表露出来,初唐欧阳询《南乡子》中就有“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句子。还有其他文人“长留白雪占胸前”,“粉胸半掩疑晴雪”等诗句,都是对这种袒露的真实描写。从那些唐代的仕女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女性日常穿着的低胸装和抹胸装都是非常飘逸宽松的,追求的是吴带当风的飘逸感,崇尚身体的自由发展,充满活力,这也符合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当然,那样的穿着只限于贵族妇女,普通女子的穿着还是保守的。这点与现代有点相似,至少低胸露背的服装太贵,估计普通女子也买不起!

唐代的服饰比较开发,比较性感,在保守的古代这个是难得的。虽然说各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审美标准,如果以现在人的眼光去看,反倒不一定是唐朝性感,唐朝人流行的化装是不适合现在人的审美标准!而且唐朝人的装着并不是那么暴露,有好一部分是被影视作品所影响,唐朝的服饰艳丽确实是艳丽,但并不暴露,像我们在电影电视看的都露出乳沟

了,那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装饰品也没那么闪耀,真正的服饰可以看看唐朝流传下来的壁画,其实和其他朝代差不多,只是唐朝流行低领,而其他朝代流行高领!最近看了很多唐朝电视剧,如<<武则天秘史>>,看到很多网友看到殷桃的造型就骂她骚,不像一代女皇武则天,我不得不笑下:坦露胸部的女子服饰在唐代之前的封建社会是从来没有过的,是唐代社会思想开放的直接体现;是一种健康的“露”,充分表现了唐人对人体美的展现以及对女性自由解放的渴求;是女权精神的一种体现;是唐代开放的国风和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尊重,也是盛唐时期对妇女精神的思想解放,以更大胆的方式展示着女性身体优美的曲线和自信。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王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唐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分裂状态,继隋朝之后,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易发达,民族关系相对和睦,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中心时,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而唐朝的服装,特别是女子服装,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装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以下是总结唐代的女装有下面的几个特点:1)大胆、开放:唐朝女性穿着大胆开放,开放地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百姓,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2)双轨制:据历史记载,当时胡人文化在唐代社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唐人奏胡曲,跳胡舞,因此服饰的胡化也就成了一种不可避免的文化趋势,亦汉亦胡的半臂衫盛行于初唐,低胸翻领的胡服,风格独特。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据说唐朝皇室李氏家族是鲜卑族的,不知是不是胡服风行的一个原因。唐朝女人除了平时穿婀娜多姿的襦裙装外,还会穿男装。3)兼容幷包:唐朝女装深受外来服饰的影响,如西北少数民族、西域、吐蕃、天竺、波斯等,其中以胡服最有市场。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4)对外影响大:唐朝女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韩服也具有唐朝女装的特点。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说明介绍

1第四章唐代服饰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以全新的形象面世 和中国社会历史上诸多社会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特殊性极为密切关系的是,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景观都因其独特的审美意味而受到审美主体的研究兴趣。作为大唐社会大气包容、宏阔开放精神气度物质呈现主体的隋唐服饰,更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味,遗世独立,以其奢华富丽的美学意象,惠泽后世。对于继周之拙朴森严、秦之斑驳凝重,汉之疏旷飘逸服饰美学风格而起,以奢华富丽、正大堂皇之美学意象,灼灼于今的大唐服饰,从历史的客观现实的角度予研究其历史意味和人文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唐人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审美心理的理解和认知,有助于提升中国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的美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所谓启后,即是指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魏晋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极富盛世色彩的美学风格影响宋明社会,并且流行于当今之世,以至于使唐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如果拿隋唐时期的服饰与秦汉及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隋唐服

饰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极其显著的时代特点。 等级初具,尊卑有序。隋唐服饰的这一等级性特点,无论是在其男女冠服(也称礼服),还是常服(也称便服)令式上都表现得特别显著。我们应该认识到,服饰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唐王朝也是如此。 根据服饰美学史家的研究,隋唐以前,各朝的冠服制度对等级的规定都很详细,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主要是将常服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即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区别社会阶层角色。隋朝初建,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皇太子、百官的服制,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常态化。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至少于唐玄宗朝前后,统治者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初唐时期,百废待兴,世情浇浮,官吏民众、士农工商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无制度的混乱状态,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为了整饬风尚,改变“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的“讹杂”世象,贞观四年,唐太宗专门颁布《定服色诏》就官民人等的常服做了令式规定:“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

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 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头决策。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日本,直到中亚。(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我无意中看到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照片的时候,突然想,唐代的开放真是难以想象。身着美艳晚礼服的某些好莱坞明星,胸前泄露出来的春光,还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持高足杯宫女。 也就是说,早在唐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创造出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时尚、美妙、开放、争奇斗艳。在唐代,暴露前胸不但是美的,而且是高贵的。"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贵妇人愈穿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精)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比较唐代服饰和宋代服饰

比较唐代服饰和宋代服饰 工管091 钟蔡泽200908450220 唐代服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兰台世界2012·4月下旬 ……………………………………………………………………………………………………………………………………………………… 公望小传称:“尝为浙西宪司史,……宪长徐容斋高礼重之。”此虽有具体人物,但时间、地点均不明确。嘉靖《浙江通志》则明确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瑛辟为书吏,未几弃去。”此后,万历《杭州府志》及其他记述皆引此说。又有记载云:徐瑛世祖二十九年出任浙西廉访使,是时,黄公望24岁,被“辟为书吏”,当年岁末随署迁到杭州。 公望入狱,《录鬼簿》为“先充浙西宪吏,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叙述固然简略,但事件顺序清楚。黄公望入狱一次,且与浙西宪司徐瑛无关。对于入狱之缘由,相关各书记载均有含糊不清之象。目前发现,唯有元代王逢(1319—1388)明确指出与张间案有关。《梧镶集》卷四《题黄大痴山水》诗前引云:“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闾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王逢是黄公望晚岁“忘年交”,对公望一生中最关紧要的事件自然清楚。张间于延祐二年(1315)九月被治罪。然依史考,可知公望在京师入狱,时间稍晚于张间。翰林杨载《仲弘诗集》中,有三首是给黄公望的诗,都与其下狱之事有关。例如,《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云:“解组归来学种园,栖迟聊 复守衡门。徒怜郿坞开金穴,欲效寒溪注石尊。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何时再会昊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据首尾两联之意, 此诗应为杨载辞官归杭后接到黄公望在京都狱中赠诗而作。黄公望出狱后,虽未对宦途彻底灰心,但因蒙受过牢狱之灾,加之年近知命元朝才开科取士,故而加入全真教并潜心绘画,不久即声名大震。此后,他常“潜合隐士之行”,并逐步走向隐逸之路,构一堂于别径,“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 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4]73。 总之,黄公望自幼即负才名,早年画艺虽不高明,但中年画艺精进,颇受时人赞赏,亦为官僚地主所赏识,为豪富座上宾。通过刻苦钻研, 大量临摹古代画迹并参以己意,逐步形成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艺术风格[5]12。早年的他混迹于宦途,豪富们收藏的历代书画名迹就成了他临习的范本,也使得他能够从古代名迹中吸收丰厚的艺术营养,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品位。综上可知,历史生活背景、拜师学艺、为吏及下狱和豪富们的经济资助和艺术支持等成就了黄公望。这些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升和艺术风格迅即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杜哲森.元代绘画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谢成林.元代画坛魁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宾虹.中华美术丛书[C].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博采外来的王朝,它既善于归纳和发展前代传统文化的成果,又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此,开放性和世界性,成了它最大的特点。反映在服饰上,就是雍容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征。 一、唐代服饰的特点 1.中原服饰与胡服的结合。“胡服”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作为外来民族服饰的意义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个民族。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概括来讲,唐代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腰间系有革带,头戴毛毡或皮帽,脚穿着靴。领式为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下着竖条小口裤。脚上为尖头的绣花软履。从西安出土的陶俑中可以看出很多这种装扮的妇女形象。所谓胡帽, 通常以兽皮制成,周沿上折,甚为轻便。最受欢迎的胡帽叫“浑脱”,以羊毛制成。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初唐至盛唐的一段时间内。这是由于这一时期印度、波斯等国使节、商人来华者甚多,异族文化亦随之输入,特别是西域文化大量传入唐代(最主要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于胡服的流行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唐代对外来文化采用兼容并包、大胆吸收的态度,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爱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百人专习伎乐,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桎跳剑,鼓甬之声日常于外。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著以羊裘辫发”[1]2648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至开元、天宝之时,风靡日 甚,贵族妇女莫不以胡化为时尚。开宗后,“宫人从驾,皆衣胡帽乘马,至露髻驰骋,而帷冒亦废,有衣男子衣如靴,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间, 妇人穿履及线靴。开元中,初有线履,奴婢服阑衫,而士女衣胡服”[2]528。 唐代女子受到胡服的影响最为深远,处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女子争相效仿胡女的装扮,以穿胡服为美。她们头戴胡帽,身穿翻领或圆领的对襟窄袖长袍,领口边有绣花的宽边,里面穿着有条纹的小口裤。这些妇女当中,以杨贵妃为代表。 除此之外,唐代妇女由于骑马之风非常流行,所以女子的骑马服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他们在马上往往穿着一种叫做“幂詈”(一种斗篷)的服装,大约是为了遮蔽风沙,其样式很像一种连帽的斗篷,这服装在北齐即已经传入中原,武则天之后逐渐被淘汰。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还受到回纥服的影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袖口和领边用金线绣花,贵族妇女还佩戴缀有宝石的金饰冠。翻领窄袖长袍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也流行于宫廷之中,皇帝出宫,随驾的女子也穿回纥服。在胡服流行的同时,女子穿着男装也是非常流行的,在我们今天看来,中性的打扮可能只有在发达的21世纪才可能出现,但实际上,早在唐代的时候,这种风气就非常流行。 女子穿着男装先从宫中开始,后来民间女子也争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 2.开放的唐代女装。唐初,女子服饰以窄袖儒衫加长衫为主要特点,至中唐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许多外来的元素,风格更多元 唐代由于政治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多元性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尚,并直接影响到 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雍容华贵、 精彩纷呈、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特点。唐代服饰特点成因 论唐代服饰的特点及成因 □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罗进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73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第一章前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女子服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开放,由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a)上衣儒裙 b)半臂 c)披帛 第三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a)女着男装 b)色彩鲜艳 c)穿着胡服 第四章小结造成唐朝女子服饰特点的原因 a)隋朝奠定的物质基础 b)与各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交往 正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思想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以致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君临全国,而且也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服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 唐代女子的生活服饰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域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她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而唐朝的女子服饰,也成为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为“时世妆”。她格调华美,生机勃勃,品类丰富,大唐三百年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儒裙,半臂和帔帛。 1.儒裙 儒裙,主要为上着短儒或衫,下着长裙的服装样式。唐代的儒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儒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儒,袄有窄袖和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对襟两种。儒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等等。盛唐时期,中外交流繁荣,人们思想开发,有一时流行袒领,最开始时时有宫廷妃嫔,歌舞者所穿,后来也得到仕宦贵妇的垂青。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或许描述的就是这种装束。 裙的造型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及地的样式,这种样式不仅显露了女性的形体美,也表现出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2.半臂 所谓的半臂,是一种套穿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也称其为“背子”。

浅谈古代服饰文化与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的变化与发展摘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服饰发展变化多样,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服饰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服饰与社会服饰等级差别服饰发展变化 郭沫若同志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①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名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世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上古时代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以发型为例,大地湾文化中有剪短的披发,马家窑文化中有后垂的编发,大汶口文化中有用猪獠牙制成的发箍,龙山文化中则用骨笄束发,陕西龙山文化之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像,头顶有髻,可能就是用笄束发的反映。骨笄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与东下冯类型诸遗址中均曾出土,形制与商代的同类器物相同。因此得知束发为髻在远古时已是华夏族服装的特征②。 夏商时代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与发展时期。阶级对立、等级制度在

唐朝服装的特点

唐朝服装的特点 班级:高二(22)班b小班第三小组 人员介绍: 指导老师——洪峰老师(英语) 组长——盛晓 组员——张颖、陈海烽、黄强、颜晨、陈肖丞 课题——唐朝服装的特点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历史、美术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语文、其他 目的: 现代服装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仍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风格,而我们中学生对传统服装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古代服装的特点。 而我们之所以选择了唐朝服装,是因为唐朝那时侯经济比较发达,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他们对服装的要是也别有不同,那时侯的安定生活更能体现传统的特色。 对于这次的研究,我们并不是很看重经过,我们注重的是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让同学更好地了解传统,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种流行元素严重冲击着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的审美观受到扭曲。而当我们在追随潮流的同时,却忽略了传统服装的特色,我们小组人员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想要通过了解传统服装的特色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目标: 1、使同学们对传统服装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同学来了解传统服装的特点 3、服装和生活密不可分,可以通过这次研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活和服装 4、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服装和现代服装的差异和联系, 从而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假设: 高中生对唐朝服装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次研究活动,我们可以使身边的同学了解它,并逐渐喜欢上它。 内容: 要想研究高中生对唐朝服装的认识,首先我们自己就要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唐朝服装有哪些特点及表现形式。而我们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向大家宣传,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 方法: 资料查阅法:我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访谈法:我们将对历史、美术老师进行几次访谈,请他们向我们介绍一下唐朝的一些有关背景和当时的有些流行元素或花色等,并请他们指导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我们的研究。 行动研究法:对同学进行适当的宣传,使他们对唐朝服装有更深刻的了解。 统计法:我们要了解唐朝服装的特点,并进行总结,归纳。 人员安排: 洪老师——综合指导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 学生:蒋雅婷 指导老师:刘真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唐代女子服饰妖娆多姿,大胆展现人体美的襦裙服,女着男装和穿胡服的盛行,以及多种多样的首服,丰富的妆饰和不同样式的靴履等都体现了大唐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唐代对一切外来文化及事物的包容心态,展示了作为泱泱大国所具有的非凡气度。本文通过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的方法对唐代妇女的服饰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唐代女子服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唐代妇女服饰之所以繁荣的背景进行了论述,继而对唐代女子多种多样的服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唐代妇女服饰的繁荣,并且对唐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通过图片的形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对其在我国服饰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造就了唐代女子服饰的繁荣,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让我们看到唐代女子服饰的精彩与魅力,是任何其他朝代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了解唐代妇女的服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唐朝的历史,而且对现在的服饰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装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服饰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一)服饰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

中国唐代服装史(最终版)

服装史论文题目中国唐代服装史 姓名梁丽斯 所在学院广州大学 专业班级09服装设计与工艺(1)班 学号 096281922131 指导教师李菡 日期2009年 11 月 5 日

中国唐代的服装史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中.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所以,在中国传统中,服装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人类的服装文明,自走出了惟一实用目的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变得复杂了。尤其在中国,古时服装制度也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是天子、诸侯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全穿着制服,因为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所以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生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越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越多.可以用的颜色越多。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这正应验了服饰文化是潮流文化的代表CFP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唐代服饰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知识讲解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

中国唐代服装赏析

中国唐代服装赏析 机电工程学院B11机械1班向国明1101082111 摘要: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地位。因此,服装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装服饰传统文化图案 唐代的服装史 古代朝代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是天子、诸侯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全穿着制服,因为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所以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生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

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越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越多,可以用的颜色越多。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服饰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

唐代官员常服的文化美学审视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呈现了繁华富丽、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官员服饰可谓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旧唐书·舆服志》:“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其中,官员常服是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的最佳结合,是唐廷继承传统、内部调整之后制度化的产物,从而颇具时代特色,可谓服饰美学的具体体现。 一 常服,亦称“燕服”、“讌服”、“宴服”,本为古之亵服,百官可着此礼见、 拜会,但不得用于祭祀及重大朝会。其自南北朝以来融入胡族因素,穿著便捷、舒适,遂逐步取代传统礼服的地位。 《旧唐书·舆服志》:“讌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 自隋代开始,常服被纳入礼制,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均可著之。在发展过程中, 乌纱帽逐渐被幞头所取代,而袍服亦被略加改制。“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 武帝建德年所造也。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1](卷四五) 唐代 百官常服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同时,受胡族风尚影响,初、盛唐时期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渐弱,流行传统宽衣大袖。与常服配套的首服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代为进一步巩固常服的礼仪规范,以示尊卑等级,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规定“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 下,兼用绯绿”[1](卷四五) 基础之上,制定了详细的律令格式,品 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品色制度,二是章服制 度。品色制度是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 纹样官服的制度,与之配套使用的还有腰带制度。唐武德四年(621)制定了初步的常服规范。《旧唐书·舆服志》:“三品以上,大科紬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石。”唐太宗时期曾二次下诏加以修定。唐高宗时期,由于服饰紊乱,百官士庶每每不依令式,因而又曾二次重新申明,尤其是上元元年(674)之令,规定更为详备。《册府元龟》卷六○《帝王部·立制度一》:“上元元年八月戊戌,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 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金带。五品服浅绯,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上元元年令为有唐一代服色制度的整个格局奠定基础,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时至晚唐,由于服色混乱,唐文宗不得不在上元元年令式基础之上详细定制,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同时,将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太和六年六月,敕三品以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袍袄。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六品以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除此 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 [2](卷三二) 章服制度是常服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官员随身佩戴鱼(龟)袋的制度。《旧唐书·舆服志》:“自后(开元九年)恩制赐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随身佩鱼的目的,一是用它作为朝君应见的凭证;二是用来明贵贱、辨尊卑、严内外。常服佩鱼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高祖武德元年(618)九月,改以往的银菟符为银鱼符。 唐代官员常服的文化美学审视 李怡1马 琳2 (1.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北京100083; 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44) 【内容摘要】唐代官员常服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等级规范,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紫、绯、绿、青的品色制度和章服 制度上。唐代官员常服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是其继承前制并结合自身要求内部调整的产物。常服在唐代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关键词】唐代官员常服文化美学 中图分类号: 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1)04-0137-03*本文为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唐、明两代官员服饰文化比较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9YJC760005。*作者简介:李怡(1976-),女,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艺术史、艺术理论、中国古典文献研究;马琳(1972-),女,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主要从事艺术管理、 艺术批评研究。2011年4月社科纵横 Apr ,2011总第26卷第4期SOIAL SCIENCES REVIEW VOL .26NO .4 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