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从脾论治研究_慕晓艳

胃癌从脾论治研究_慕晓艳
胃癌从脾论治研究_慕晓艳

第15卷 第3期 2013 年 3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3 Mar .,2013

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与正邪相争关

系的消长变化有关。而脾胃功能状态与机体正气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失调,正气生成不足,机体抗邪能力下降,造成疾病的发生;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痰浊凝聚,形成邪毒。所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而临床所见消化道肿瘤患者多有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脘腹不舒、隐隐作痛、腹胀、便溏或泄泻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都可辨为脾虚。祖国医学对此早有所概括。李东垣《脾胃论》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若脾胃之本弱,饮食白倍,既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癌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的关系尤其密切。《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其气血皆由谷气生化而来,脾胃健旺,泉源不竭,病安何来?若五脏虚损而及胃者,必从胃治,胃气有权,脏虚皆可弥补,脾胃关系一身之重也。”因此,邱佳信等学者在此中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胃癌的病本在“脾”,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并形成了健脾法为基础的治疗法则。

1 脾胃虚弱是胃癌基本病因病机之一1.1 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存在呈等级正相关

通过对胃癌癌前状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及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共154例患者的主要脾虚症状纳呆、消瘦、腹胀、便溏、乏力等进行半定量积分,发现胃癌及其相关病变的脾虚程度有显著性差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脾虚症状积分与病变严

重程度之间的等级相关系数r S =0.7088,

相关性检验P <0.01。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提示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1]。

1.2 脾虚型为胃癌最常见证型

在胃癌证型的回顾性文献研究中,多位学者分别统计分析了胃癌病例中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发现脾虚型为胃癌最常见证型。

陈涛等[2]统计的1399例胃癌病例中脾胃虚寒型最多,占病例数的24.30%,气血两亏型次之占15.30%,两者共占病例数的39.60%。陶丽等[3]分析了1994—2004年发表的共1266例胃癌患者中构成比位于前6位的依次为脾虚型、瘀毒内阻型、气血双亏型、肝胃不和型、胃热伤阴型和痰湿凝滞型,其中

脾虚型最多,占25.4%。许玲等[4]

统计的1805例胃癌患者中构成比位于前4位的分别是脾胃虚寒型、

胃癌从脾论治研究

慕晓艳,赵爱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32)

摘 要:脾胃虚弱是胃癌基本病因病机之一,脾虚证型与患者性别、Karnofsky 评分、胃癌病理类型、TNM 分期、

癌胚抗原(CEA)及某些基因具有相关性,并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验证了脾虚证及健脾法在胃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胃癌的病本在“脾”,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并形成了健脾法为基础的治疗法则。

关键词:胃癌;病因病机;脾虚;治则治法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3- 0079- 04

收稿日期:2012-09-28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ZR1430400)作者简介:慕晓艳(1983-),女,山西太原人,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肿瘤。

Study of Therapeutic Methods Based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 in Gastric Carcinoma

MU Xiaoyan,ZHAO Aigua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Longhua Hospital,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

Spleen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basic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gastric cancer. The correlation was shown for patients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their genders,Karnofsky score,gastric pathological type,TNM stage,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and some genes. In addition,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verified the function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the spleen-strengthening method i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gastric cancer. The spleen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basic factors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on this basis,we have formed the treatment rule of the spleen-strengthening method on gastric cancer.

Key words :gastric carcinom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pleen deficiency ;therapeutic methods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5卷

瘀毒内阻型、胃热伤阴型和肝胃不和型,其中脾胃虚寒型居于首位,占27.31%。

而在前瞻性、多中心、共767例样本纳入最终分析的临床调查中也发现,证型分布脾胃虚寒252例(占32.9%)为第一位,肝胃不和型(占30.4%)、瘀毒内阻型(占11.7%)、气血双亏型(占9.6%)、痰湿凝结型(占8.5%)、胃热伤阴型(占7.2%)所占比例均低于脾胃虚寒型[5]。运用多因素数理统计方法对152例胃癌患者术前的中医证型进行客观分类,发现,气虚贯穿胃癌整个过程,血瘀随着气虚加重而出现并加重,热象这是在疾病早期气虚不明显时出现[6]。此外,中药治疗胃癌用药规律的统计结果也显示白术、党参、黄芪等补气药及归肝脾经用药是治疗胃癌的最常用药物之一[7],从以方测证的角度,亦提示脾虚型是胃癌最常见证型。

1.3脾虚型与临床及实验室相关因素的分析

1.3.1 性别

按照阴阳理论,男为阳,女为阴,男子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用,性别不同,身体气血也有差别。且女性具有经、带、胎、产、乳等生理特点,均以阴血物质为基础,女性常多愁善感,常见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烧灼阴精,故女性阴虚体质多见。不同性别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其疾病证侯也不完全相同[8]。357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关系研究发现,胃癌6种证型中,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型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而气血双亏、胃热伤阴两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性别构成不同证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9]。

1.3.2 病理类型

50例中晚期胃癌(根治术29例,姑息切除18例,未切除3例)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分型关系及疗效观察分析中发现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患者中腺癌较多,与胃癌组织病理分型腺癌占绝大多数吻合,且5年生存率均高于65%,显著高于其他证型。而气血双亏型、气滞血瘀型患者中低分化腺癌较其他类型多,脾肾阳虚型患者中黏液腺癌较多,占50%[10]。本虚辨证呈现脾胃虚寒→气血亏虚→脾肾阳虚,标实辨证呈现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病情及组织分化程度由轻到重[10]。

1.3.3 TNM分期

68例原发性胃癌的中西辨证分型与TNM分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肝胃不和型中TNMI期患者多见,占70%;脾胃虚寒、瘀毒内阻型中TNMII期患者多见,分别占66.67%、71.43%;而气血两亏型中TNMIII、IV期患者多见,占96.88%[11]。脾虚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位,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痰湿凝滞型和瘀阻胃络型多见于中晚期胃癌,气血两虚型为晚期胃癌证型[12]。但施俊等[13]对98例胃癌(瘀毒内阻15例,肝胃不和、胃热伤阴各16例,痰湿凝结、气血双亏、脾胃虚寒各17例)的研究中发现各型男女TNM分期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3.4 Karnofsky评分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的325例胃癌病例资料研究中[12,14],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与非脾虚组相比,脾虚组的Karnofsky评分较高,接受根治术的较多,化疗完成6个疗程以上的较多,患病时间较长,转移率较低。而痰湿凝滞型和气血两虚型Karnofsky评分较低,生存质量差。

1.3.5 实验室指标及相关基因

采用中医症状积分法对28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脾虚证等级分组,方差比较分析非脾虚组、轻度脾虚组和中度脾虚组各组间血液指标的差别,发现胃癌患者肿瘤的进展情况与脾虚程度呈正相关,三组间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沉、肿瘤标记CEA等19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脾虚状态与实验室指标之间有密切相关性[15]。

不同证型的胃癌在基因表达方面也具有差异,脾胃虚寒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表达明显低于肝胃不和型[16],脾胃虚寒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高于E-钙黏素(E-Ca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17],且E-Cad 表达高于瘀毒内阻、肝胃不和型[18]。而脾胃虚寒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黏着斑激酶(FAK)[20]的表达明显低于痰瘀内阻与肝胃不和型。

2 以健脾为基础辨证论治治疗胃癌

2.1实验研究

邱佳信等在健脾法经典处方四君子汤不同药物配伍对胃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研究发现,四君子汤全方对胃癌细胞的杀伤力最强,而按照比例将四药混合共煎对胃癌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要明显高于四药单味水煎后混合的效果[21]。四君子汤可以提高5-FU的细胞毒作用,同时对正常细胞可起到保护作用[22]。以既能反映碱基置换突变,又能说明移码突变的V79细胞突变模型作为肿瘤起始阶段,以石胆酸和TPA作为启动子,“代谢合作”作为模型,小鼠的Lewis瘤作为模型,证实四君子汤及健脾补气类药物如白术等还具有反突变、反启动作用[23-24]。并从中筛选药物,结合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以健脾理气为基础,结合清热解毒与软坚化痰药物相结合的治法及复方[25-26]。

目前体外研究发现,健脾为基础复方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趋化运动能力[27],抑制P53基因突变[28],并通过减少突变性P53蛋白表达和增加P16、P21蛋白表达抑制人肿瘤细胞SMMC-7721的增生,并诱导其分化[29]。健脾益气方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MKN-28增殖,诱导其凋亡[30]。体内研究中,健脾为基础复方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31],并可上调24个基因,下调21个基因,影响肿瘤细胞多基因表达[32],尤其是可以下调Stat3、Bcl-2等癌基因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33]。

体内研究中,建立的人胃癌裸小鼠原位移植模型可造成宿主出现消化、免疫功能低下等脾虚证表现,而健脾为基础复方可抑制人胃癌细胞裸小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改善其脾虚状态[34],并可抑制人胃癌细胞原位移植瘤的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35-36]。健脾为基础复方对比格犬胃癌术后的复发及转移也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37]。

2.2临床疗效研究

应用Cox模型对208例胃癌病例进行预后的

15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多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分期(P<0.01)、手术方式(P<0.01)、化疗(P<0.05)和健脾为基础的中药治疗(P<0.01)均是影响胃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健脾为基础的中药的相对危险度为0.315,健脾为基础的复方治疗是胃癌独立的保护性预后因子[38]。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发现,健脾为基础的复方组、中药加化疗组1、2、3、5年生存率高于化疗组,健脾为基础的复方组、中药加化疗组术后1、2、3、5年转移率均低于化疗组[39-40]。健脾为基础中药复方结合化疗治疗48例晚期胃癌患者,与47例同期收集的单纯化疗患者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预计中位生存时间为16.12个月,长于对照组的9.64个月,部分缓解率为6.25%(3/48),疾病控制率为77.08%(37/48),未见因严重化疗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也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中西医结合可提高综合疗效[41]。

220例65岁及以上老年胃癌患者的前瞻性同期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健脾为基础的复方组中位总生存期为41.129个月,非中药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7.195个月;晚期健脾为基础的复方组(36例)中位生存期为17.819个月,晚期非中药组(60例)中位生存期为8.548个月[42],以健脾为基础的中药复方辨证治疗可改善老年胃癌的总体预后,是老年晚期胃癌预后的有效保护性因子。益气健脾法可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抗肿瘤复发及转移[43-44]。

3 结 语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胃癌总生存期短。在晚期胃癌的综合治疗中,中医药的治疗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中医工作者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大量研究,深入剖析恶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探寻相应的防治方法,虽然目前对肿瘤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除了文中总结的“脾虚与胃癌相关”及健脾为基础的治法以外,还有“蘑菇-肿瘤-痰污染”假说及消痰散结法[45],“阴虚癌瘤相关”假说及养阴清热法[46],“耗散病机”假说及固摄法[47]。

在这些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临床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有关胃癌的病因病机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医学中的肿瘤病机和其他难治性疾病的病机并没有什么不同,“气虚”“痰阻”“血瘀”“毒害”可以产生肿瘤,也可以引起其他疾病如中风、胸痹、痹证等。此外,上述病机在脏腑可以产生食管炎、慢阻肺、肝硬化、肠痈,也可以产生食管癌、肺癌、肝癌、肠癌等等。既然病机相同,为什么会引起不同的疾病?在虚、痰、瘀、毒和不同的疾病间是否存在特有的环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这些环节是什么?虚、痰、瘀、毒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又如何?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赵爱光,杨金坤,郑坚,等.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5:10-12.

[ 2 ] 陈涛,李丹.胃癌中医证型的文献分析[ J ]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 ( 4 ):661-663.

[ 3 ] 陶丽,杨金坤.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J ] .中医药学刊,2006,24 ( 4 ):684-686.

[ 4 ] 许玲,孙大志,施俊,等.胃癌中医证型分类的文献研究[ J ]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 ( 6 ):1457-1459.

[ 5 ] 许玲,魏品康,秦志丰,等.胃癌中医证候特点分析767例[ J ]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 ( 15 ):1804-1808.

[ 6 ] 刘莺,朱文锋,卢芳国,等.152例胃癌患者术前病证聚类与主成份分析[ J ] .江苏中医药,2004,25 ( 6 ):20-22.

[ 7 ] 曹雯,赵爱光.中药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 ( 1 ):1-8

[ 8 ] 潘树和.辨证论治中的同病异治[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 ( 7 ):10-11.

[ 9 ] 施俊,许玲,孙大志.357例胃癌中医证型性别差异性分析[ J ]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 ( 6 ):429-430.

[ 10 ] 王安峰,刘斌,赵玉华,等.中晚期胃癌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分型的关系及疗效观察[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

志,2000,6 ( 3 ):165-166.

[ 11 ] 魏开建.68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型与TNM分期的相关分析[ J ] .福建中医药,2004,35 ( 1 ):5-6.

[ 12 ] 陶丽,杨金坤.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 ( 4 ):398-402.

[ 13 ] 施俊,许玲,何金,等.胃癌中医证型p53与nm23基因蛋白表达性别差异分析.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 ( 8 ):

940-944.

[ 14 ] 陶丽,杨金坤.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 ( 5 ):510-513.

[ 15 ] 朱莹杰,杨金坤,郑坚,等.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虚证等级的计量诊断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 ( 9 ):1057-1059. [ 16 ] 刘龙,许玲,孙大志.TIMP2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J ]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 ( 6 ):424-426.

[ 17 ] 刘龙,许玲,孙大志,等.E-钙黏素、MMP2和ICAM-1的表达与胃癌中医证型的关系[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

( 36 ):3461-3465.

[ 18 ] 孙大志,许玲,何金,等.胃癌中医证型与胃癌转移相关基因E-cadherin的关系研究[ J ] .中医杂志,2005,46 ( 8 ):614-616. [ 19 ] 陈文,欧阳学农,林求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 ( 2 ):

127-130.

[ 20 ] 杨勤,卜平.IGF-1R、FAK及survivin在不同证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参数[ J ] .山西中医,2008,24 ( 10 ):34-36.

[ 21 ] 邱佳信,杨金坤,唐莱娣,等.晚期恶性肿瘤的异病同治[ J ]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 ( 1 ):2-4.

[ 22 ] 邱佳信,杨金坤,唐莱娣,等.健脾中药防治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作用原理研究[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 ( 6 ):45-47. [ 23 ] 邱佳信,杨金坤,唐莱娣,等.健脾中药防治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作用原理研究[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 ( 6 ):45-47. [ 24 ] 邱佳信,唐莱娣,左建平,等.中药的反突变作用研究[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 ( 9 ):46-49.

[ 25 ] 邱佳信,杨金坤.健脾理气、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方剂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J ]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

7 ( 5 ):275-277.

[ 26 ] 邱佳信,唐莱娣,杨金坤,等.健脾补肾中药对肿瘤成因多阶段学说中起始和启动的影响[ J ] .中国医药学报,1993,8 ( 5 ):

16-19.

[ 27 ] 沈克平,潘传芳.胃肠安方抑制胃癌转移的临床观察及对胃癌细胞株侵袭转移的影响[ J ]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 ( 9 ):

1301-1303.

[ 28 ] 赵爱光,杨金坤,孝作祥,等.SRRS方剂抑制消化道恶性肿瘤P53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 J ] .肿瘤防治研究,1999,26 ( 3 ):

181-183.

[ 29 ] 赵海磊,刘成,赵爱光.中药复方胃肠安血清诱导肝癌SMMC-7721细胞分化[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 ( 9 ):

1345-1348.

[ 30 ] 邢晓静,谷小虎,赵岩,等.健脾益气方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组MKN-28凋亡的影响[ J ] .山东医药,2011,51 ( 26 ):

32-33.

[ 31 ] 沈克平,潘传芳.胃肠安方抑制胃癌转移的临床观察及对胃癌细胞株侵袭转移的影响[ J ]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 ( 9 ):

1301-1303.

[ 32 ] 杨金坤,赵爱光,赵海磊.胃肠安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J ] .中医药学刊,2003,21 ( 6 ):908-909.

[ 33 ] 赵爱光,赵海磊,杨金坤,等.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胃肠安复方对人胃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

化杂志,2004,12 ( 2 ):67-70.

[ 34 ] Zhao AG,Li T,You SF,et al.Effects of Wei Chang An on expression of multiple gene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grafted onto

第15卷 第3期 2013 年 3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3 Mar .,2013

李恩堂,主任医师,知名专家,曾任鞍山市中心

医院针灸科主任,鞍山市针灸协会理事。他擅长于利用针灸理论治疗临床疑难杂症,对一些经西医治疗无效的病,通过针灸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在师从于李恩堂主任医师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现点滴采撷一些,供同道们学习体会。

下面就是李恩堂主任医师对痛性眼肌麻痹引起的部分面肌瘫痪及白喉所致喉神经麻痹等疑难病

的针灸治验,现报道如下。

1 痛性眼肌麻痹针刺治验

丁某,男,40岁,职员,2000年9月30日初诊。

右眼眶胀痛90 d,患者于90 d 前突感右眼眶胀痛,并向右额部及右面颧,颞部放射,右目视物不能调节远近,右眼球稍转动即使胀痛加剧,伴恶心呕吐,经本院眼科诊断:痛性眼肌麻痹。收住45 d,口服强的松,剂量最大为60 mg/d,现维持30 mg/d,胀痛才基本控制。

李恩堂主任医师临证验案

彭晓青

(鞍山市第二医院针灸科,辽宁 鞍山 114000)

摘 要:文章主要论述了针刺可以治疗痛性眼肌麻痹引起的视物不能远近及并发症面瘫。针刺天突、廉泉二穴

治疗白喉引起的喉神经麻痹之不能吞咽。压迫耳廓咽喉部压痛点治愈咽部红肿、充血,其效果较服药迅速。采取迎随、提插手法针刺尺泽穴治疗神经性牙痛,效果显著。针刺压痛点治疗落枕,一次即愈。总结了李恩堂主任医师临证丰富经验。

关键词:针刺;医案;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3- 0082- 02

收稿日期:2012-09-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73117)作者简介:彭晓青(1964-),女,辽宁鞍山人,主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针刺治疗疑难杂症。

Experience Cases of Chief Physician LI Entang in Clinic PENG Xiaoqing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Department,The Second Hospital

in Anshan,Anshan 114000,Liaoning,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discussed that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treat abnormal vision and facial paralysis due to Tolosa Hunt syndrome ;needling Tiantu and Lianquan can treat dysphagia caused by diphtheria ;pressing the ear-point of laryngopharynx can treat throat swelling with quicker effect than medications ;needling Chize with reinforcing and purging manipulations can treat odontalgia nervosa effectively ;needling the painful point can treat stiff neck immediately,so as to summary the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of chief physician LI Entang.

Key words :needling ;medical record ;experience nude mice[ J ]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 ( 5 ):693-700.[ 35 ] 赵爱光,赵海磊,杨金坤,等.人胃癌原位移植模型中宿主脾虚证的探讨[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 ( 4 ):198-204.[ 36 ] 郑嘉岗,赵爱光,顾缨,等.胃肠安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原味移植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J ] .胃肠病学,2006,11 ( 6 ):336-339.[ 37 ] 赵海磊,赵爱光,尤圣富,等.健脾中药复方胃肠安对人胃癌裸小鼠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 ( 5 ):378-381.[ 38 ] Zhao AG,Cai Y,Yang JK,et al. Effect of Chinese Jianpi herbs on prognosis of gastric cancer[ J ]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2005,13:1055-1058.[ 39 ] 杨金坤,郑坚,沈克平,等.中药胃肠安防治进展期胃癌术后转移的临床研究[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 ( 8 ):580-582.[ 40 ]

周浩,郑坚,沈克平.“胃肠安”方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研

究[ J ] .肿瘤,2007,27 ( 6 ):487-489.[ 41 ] 曹妮达,赵爱光,杨金坤.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生存期分析[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 ( 2 ):116-120.[ 42 ] 赵爱光,曹雯,徐燕,等.以健脾为基础的复方辨证治疗对老年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 ( 3 ):24-30.[ 43 ] 王克穷,王兴华.益气健脾法治疗胃癌术后脾虚证临床观察

[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 ( 10 ):1524-1525.

[ 44 ] 杨静.扶正解毒和胃方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 J ]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 ( 9 ):26-27.[ 45 ] 魏品康,许玲,孙大志,等.痰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J ] .中医杂志,2006,47 ( 3 ):166-168.[ 46 ] 孙有智,刘红宁,朱卫丰,等.“阴虚癌瘤相关”假说的提出及其意义[ J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 ( 4 ):1-5.[ 47 ]

李忠,刘丹,刘杰,等.肿瘤中医“耗散病机假说”的建立和固摄法的提出[ J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 ( 3 ):140-142.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

关键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xx临床观察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相对少见的一型,但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电视及汽车等普及,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已达到7%~10%,并趋向年轻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其中许多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表现相似,笔者以“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结果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为 2005年5月至 2008年7月门诊患者,男18例,女27例,年龄22~53岁,平均 36.5岁,病程 0.1~ 3.0年,平均13个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中的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疾病。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中医郁证分型特点进行如下分型和论治,同时配合常规治疗,如颈椎牵引、推拿、针灸或热敷等外治及心理疏导方法。①肝气郁结: 颈肩酸胀疼痛,伴见精神不振、抑郁不乐、善太息、胸满胁痛、不思饮食、脘痞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治拟疏肝理气解郁,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川芎各10g,陈皮、香附、枳壳、炙甘草各6g,葛根30g,芍药 20g,细辛3g。②痰湿郁滞:

颈肩重坠、酸痛,伴有胸闷气促、起卧倦怠、咽中不适、恶心欲吐、眩晕、首如裹、少食多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治拟除湿化痰行气解郁,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生姜6g,细辛、橘红各 3g,葛根30g。③气郁化火: 颈肩胀痛,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口苦口干、胸闷、烦躁、易怒、神志亢奋、失眠、胃嘈杂似饥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拟清肝泄火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 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炙甘草、薄荷、生姜各6g,葛根30g,芍药20g。④忧郁伤神: 颈肩局部隐痛,常伴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哈欠连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型更年期女性多见。治拟养心安神,方药用甘麦大枣加味,处方: 小麦、大枣、芍药各20g,葛根30g,细辛3g,川芎10g,炙甘草6g。⑤心脾两虚兼肝郁: 颈肩隐痛不适,伴有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健忘失眠、面色欠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用归脾汤加减,处方: 黄芪、葛根各30g,白术、茯神、酸枣仁、党参、川芎、当归、远志、大枣各10g,木香、炙甘草、生姜各6g,龙眼肉、芍药各20g。⑥阴虚火旺兼肝郁: 颈肩拘紧疼痛不适,伴头晕、耳鸣耳聋、胸闷、心悸、心烦易怒、失眠、盗汗等症状,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治拟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药用滋水清肝饮加减,处方: 生地、白芍各20g,山茱萸、山药、川芎、丹皮、泽泻、柴胡、酸枣仁、栀子、茯苓、归身各10g,葛根30g。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4-05-15T11:25:06.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1期供稿作者:何德恒 [导读] 心力衰竭是原有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脏虽有足量的前负荷。 何德恒(新疆奇台县中医院 831800)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1-0245-01 心力衰竭是原有心脏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心脏虽有足量的前负荷,但所排出的血量仍不足以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这个综合征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征为心排出量下降以及肺静脉和体循环静脉压力升高,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休征,多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范围。 1.病因病机: 1.1复感外邪 “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 1.2劳累过度思虑劳累都可以损伤心气,不能鼓动血液循环,引起心悸,心跳。 1.3脏腑功能失调 1.3.1 肺病及心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 1.3.2 脾(胃)病及心脾与心有经脉联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血懒心气之鼓动。 1.3.3 肝病及心心主血脉,肝藏血。“肝旺,心亦旺。” 1.3.4 肾病及心心肾二脏经络相连。“肾之受邪,毕传于心。”肾为先天之本,气之根。《内经》“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藏元阴元阳,肾为水脏,心为火脏,心失肾阴的濡养,就会导致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肾阳虚,则五脏六腑之阳气亦不足。心阳来自于肾之元阳,若心阳失去肾阳的温煦,就会导致心阳不足,心阳虚,则可致心血瘀阻。 2 主证分型 2.1 水气凌心心悸、怔忡、脉结代或怪脉,真脏脉。 2.2 水饮射肺咳嗽、咯血、呼吸喘促、不能平卧。 2.3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恶心、纳差、便溏、四肢浮肿、甚则胸水、腹水。 2.4 瘀血停滞面色晦暗,颈脉动,肝肿大,舌质紫暗,脉涩。 3 临床主症分析 3.1 呼吸困难肺气不足,水饮射肺,肺失肃降,以及肾气不足,摄钠无权。其特点:平静时如常人,喘促时呼气吸气都感困难,属虚喘。心源性哮喘亦有实证,如血瘀水停之证,但多系本虚标实。 3.2 心悸怔忡心气不足,心血耗伤,宗气外泄。 3.3水肿本病水肿起病较缓,从下肢开始凹而难起,一般无表症,故属阴水。与肺脾肾三脏相关,多因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行,肺气失宣所致。 4 辩证论治 治则:益气、温阳、利水、化瘀。所有证型均可静脉点滴生脉注射液,血瘀明显者加用丹参注射液。 4.1 益气 4.1.1 益气敛阴用于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见心累气喘,动则加重,甚则倚息不得卧,心烦心悸,口燥咽干,脉细数或弦数。方药:生脉散加炙甘草、生地、阿胶、酸枣仁、茯苓、远志等。 4.1.2 益气化瘀用于气阴两虚,血脉瘀阻。症见心累气喘,动则加重,咳嗽咯血,面色紫暗,脉细数或濡数。方药:生脉散加远志、丹参、红花、生地、沙参、桂枝、贝母、茯苓、炙甘草。 4.1.3 益气利水用于气阴两虚,水湿内停。证见心累气喘,动则加重,口干不饮,四肢浮肿,尿短黄,舌红,脉沉数。方药:复方北五加皮汤(北五加皮、党参、太子参、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 4.2 温阳 4.2.1 温阳益气用于心阳不振,气阴亦虚。证见心累气喘,动则加重,心悸心烦,面赤如妆,舌淡红,脉沉细无力。方药:参附汤加麦冬、五味、玉竹。 4.2.2回阳救逆用于阳气欲脱,阴寒内盛。证见倚息喘促,鼻翼煽动,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小便量少,面色青灰,脉沉细欲绝。方药:四逆汤、参附汤或参附汤加黑锡丹加黄芪、干姜或参附龙杜汤。 4.2.3 温阳化瘀用于心阳不足,瘀血内阻。症见心累气喘,四肢欠温,下肢微肿,面色暗滞,口唇紫绀,脉细涩或结代。方药:真武汤加桃仁、红花、琥珀或抗心衰方:(赤芍、川芎、血藤、党参、益母草、麦冬、附子、五加皮、泽兰)。 4.2.4 温阳利水用于心阳不足,水湿内泛。证见心累气喘,畏寒肢冷,肢肿尿少,腰酸、腹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4.2.5 温阳通卫用于营卫不和。证见咳嗽咯痰,动则咳嗽加重,汗出恶风心悸头昏,脉浮缓。方药:参附汤合麻辛附子汤加菖蒲、丹参。 4.2.6 温阳填髓用于心衰恢复阶段,心肾阴阳俱微。证见形寒肢冷,汗出,腰脊背痛,心累气短,肢软无力,脉细软或浮滞无力,方药:参附汤加龟版胶、阿胶、五味、元肉、枣皮。 4.3 利水 4.3.1 宣肺利水用于心衰,肺失肃降,水饮内停。证见咳嗽咯痰,胸闷气喘,身肿、尿少、舌淡红、苔白,脉浮数。方药:麻杏石甘汤、越痹加术汤、麻黄加术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或桂枝、附子、桑皮、茯苓皮、陈皮、法夏、紫菀等。 4.3.2 健脾利水用于脾失健运,水饮内泛。证见四肢浮肿,腹部膨胀,纳少脘闷,心累气短,恶心呕吐,苔白腻、脉缓。方药:五苓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40例医院收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胃窦部有21例、胃体部有11例、贲门胃底部8例;病灶直径超过2cm的患者有22例;内镜检查中以Ⅱ型例数最多,共计28例;组织学分型中低分化腺癌检出例数最高,有18例;粘膜内癌有24例,粘膜下癌有16例。40例患者中发现有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通过分析发现,病灶大小、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病灶超过2cm、未分化型且黏膜下癌的早期胃癌患者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可以考虑行胃癌根治术并配合内镜随访,避免癌症出现远端转移。 【关键词】:早期胃癌;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胃癌发生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0年胃癌发生率为5.6/10万,而2015年胃癌发展率为7.2/10万,增幅为6.5%[1]。相关研究指出,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而进展期胃癌患者仅有40~50%[2]。尽早发现是提高胃癌患者存活率的重要途径。早期胃癌的常用治疗方案为胃癌根治术、局部切除术和原发病灶切除术。近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引导下粘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在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通过患者的病历资料来有效评估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对于临床手术方案确定具有重要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40例医院收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为(36.5±10.6)岁。 1.2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采用日本内镜学会的分型方法:Ⅰ型:隆起型;Ⅱ型:浅表型,包括浅表隆起性、浅表平坦型、浅表凹陷性;Ⅲ型:凹陷性;此外还有复合型。组织学分型主要参照WHO关于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分型标准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分化型主要包括管状腺癌与乳头状腺癌;未分化型包括低分化腺癌与、未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根据浸润深度可细分为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4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胃窦部有21例、胃体部有11例、贲门胃底部8例;病灶直径超过2cm的患者有22例;内镜检查中以Ⅱ型例数最多,共计28例;组织学分型中低分化腺癌检出例数最高,有18例;粘膜内癌有24例,粘膜下癌有16例。40例患者中发现有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见表1。 表1 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病理特征未出现淋巴出现淋巴结X2值P值

浅谈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

浅谈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 代谢综合征(metabolism syndrome)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 由葡萄糖、脂类等代谢异常引发的一组病症, 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血脂异常、高黏血症、高凝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脂肪肝、微量蛋白尿等, 涉及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多种疾病,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代谢综合征为本虚标实之证, 从致病病因 上多有“七情内伤, 饮食劳倦”、治疗须“治病求本”。近年笔者依照中医理论对其病机和治疗进 行了有益的探讨, 并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得到一些启示, 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 1.1各医家认识李东晓[1]认为痰浊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方永奇等[2]认为痰浊引起神经 内分泌异常, 从而导致代谢产物堆积, 内环境紊乱,表现为痰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翁维良[3]认 为瘀血居多,糖尿病人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胰岛素抵抗应该以活血化瘀论治。 1.2 笔者认识代谢综合征是痰浊、瘀血为标, 病本在脾。脾虚是为其根本。 1.2.1 饮食不节, 运动不足膏粱厚味, 运动量少, 身体阴盛阳虚, 湿邪内郁, 中国人过去以五谷杂 粮为食, 现在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垃圾食品长期摄入, 脾胃受损, 脾失运化, 水湿聚而为痰, 痰性黏滞, 阻络成瘀。现代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素问·奇病》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景岳全书》说:“消渴病,其为 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之病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正如清代医家张睿在《医学阶梯》中所讲的“富贵之人养尊处优,宜静而恶动,经风则寒,经 日则热,又好啖炙煿, 爱贪酒色,以致脏腑日伤,精神日耗,病往往乘虚而入,虽属外因, 乃由内损。 是以贵家多病内伤,参、苓之品有所不免”。 1.2.2 脾为生痰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可见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情志不调、劳役过 度等,导致脾胃受伤, 脾虚则聚湿为痰、从而为瘀、化热,所以,脾胃气虚也就成了此类疾患的基 本的病理了。 1.3 中西医诊断、定义及治疗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了统一定义,其中,中心性肥胖是必备条件:从中医学角度讲,“肥人多痰湿”,并且现代研究也证实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升高是“痰浊”特有的生化指标和物质基础, 因此痰湿是肥 胖的重要病理基础。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多为隐性起病, 无自觉症状,常依据实验室或一系列 客观指标进行诊断。现代医学中常提示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脂肪的堆积、血管壁内膜的改变、内脏细小血管的瘀阻或不全变性、末梢循环差等与血瘀有关。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 病机, 久病气虚既可聚饮生痰,又可聚血成瘀,使痰与瘀相兼为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 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 相当于中医的“痰浊”、“血瘀”。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多为痰、为瘀,现代中医中药治疗, 多以治标为主,所以对活血化 瘀中药研究颇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笔者认为治标固然应不忘治本,《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的“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 理脾胃,非其治也。”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血论》曰:“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擅 长活血化瘀的大家王清任,深谙此道,有人对其《医林改错》所载33方87味药进行初步统计, 发现全书列举气虚证60多种,用黄芪的处方11首。另外,代谢综合征多为中老年发病,近代名 医颜芝磬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人身气血,皆赖胃中水谷生化而来,胃气有权,则脏虚可恢复,高年脾胃衰弱,久病元气受伤, 均足导致运化无力,药饵进口不能传送,无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衣以饮食及轻剂调养,务求其胃强能食,使中气能运,切勿过饥过饱, 庶可祛病延年。” 2 典型病案

论中医郁证理论-方跃坤,李悦伟,董玉山,等

166 第16卷 第6期 2014?年?6?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6 Jun .,2014 郁证不是单一的一种或是一类疾病,而是在疾 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脏腑气血紊乱、抑遏不出的症状。广义上,郁证泛指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脏腑气机不和,从而导致多种病理产物滞塞和郁结之证。狭义上,仅指因情志因素而导致的气机阻滞,情志失常。本文总结各医家对郁证的认识,进一步对其病理基础、病机特点、转归及治法进行分析综述。 1 郁证的理论基础 言郁同“鬱”,本义为“香气浓烈”“繁茂”之意,在此引申为“忧愁”。而观其郁字,有积滞、蕴结不得透发之义。其滞而不能发越之态,其象应在人体,表现出脏腑瘀滞、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或是情志所伤,皆可用“郁证”概括。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表明了天地五气运化失常,生长化收藏不行其令,而发作逆乱。郁之太过或不及,“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素问·血气形志》中也谈及了情志抑郁对疾病的影响,“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此后一些医家在继承《内经》郁证理论的基础上,将郁证归纳为脏腑气机阻滞,引起气血不和,而 致痰、湿、气、火、食等郁结于体内而产生的病证。汉 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证候;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综合七情六淫等内外病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气、 血、火、食、湿、痰”致郁的六郁之说[1] ;张景岳扩充了郁证的范围,把郁证分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两大类,提出了:凡气血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 得谓之郁证[2] 。北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阐述了“郁不离乎七情”的观点;后清代《张氏医通》卷三言: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郁证的理论研究,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外生诸邪,如外感六淫,寒热交替的变化,引起内外失和而积聚于体内;或是厚食肥甘,当化不化,停滞不通,久而成火、痰、湿等,则生郁证。 二是以朱丹溪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指出人体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痰、湿等滞留于体内是郁结的根本所在。 三是认为情志抑郁是郁证主要的致病因素。正如宋陈无择言:“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现于肢体,为内所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提及:“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性易情”。[3] 但无论是情志之郁,还是因脏腑内伤,致气血 论中医郁证理论 方跃坤,李悦伟,董玉山,曹颖,徐丁洁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 郁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之郁是指人体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等内外因素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常、抑遏不得发越的证候。狭义之郁是指因情志抑郁所致气机升降失司。该文基于《内经》和朱丹溪等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基础上,整理概括了郁证的理论基础、病机特点、转归和治法大要。 关键词:郁证;理论研究;学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R2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6- 0166- 03 收稿日期:2013-12-10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35757199)作者简介:方跃坤(1991-),男,浙江温州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医学。通讯作者:徐丁洁(1984-),女,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证候基础。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of Depression FANG Yuekun,LI Yuewei,DONG Yushan,CAO Ying,XU Dingji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Hebei,China)Abstract:Depression syndrome has narrow and broad senses. Broad sense of depression syndrome refers to the syndrome of human body with suppression containment of organs' dysfunction and systems' disorders caus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exogenous six evils,emotional injuries. Narrow sense of depression syndrome refers to air-lift company syndrome by emotional depressi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listed and 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basi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e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depression syndrome based on understandings of Neijing ,ZHU Danxi and other physicians of depression syndrome. Key words:depression syndrome;theoretical study;academic research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6.062

胃癌的精准治疗研究

张 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 2019年7月12日 上海 胃癌的精准治疗研究

Top 10 Malignancies in Shanghai* Rank1970’s1980’s1990’s2000’s2010’s(predict) 1Stomach Lung Lung Lung? 2Lung Stomach Stomach colorectum? 3Liver Liver colorectum Stomach↓ 4Esophageal colorectum Liver Breast↑ 5colorectum Breast Breast Liver↓ 6Breast Esophageal Esophageal Pancrease↑ 7uterine cervix Pancrease Pancrease Thyroid↑↑ 8Leukemia Brain Brain Prostate↑↑ 9Pancrease Bladder Bladder Brain? 10Bladder Leukemia Gall-bladder Bladder?

Pan K et al, Gut, 2016. Cheung KS et al, Gut, 2018, 67:28–35. Screening/Prevention ?The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trial was launched in Linqu County, China. ? A total of 184 786 residents were enrolled and received 13C-urea breath test. ?The prevalence of H. pylori was 57.6%. ?H. pylori positive participants were assigned to either receiving a 10-day quadruple anti-H. pylori treatment or lookalike placebos ? It gained an elimination of 72.9% of H. pylo ri in such community intervention trial without severe side effects among all the subjects during the entire 30-month trial period. Long-term PPIs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a 2.4-fold increase in gastric cancer risk in H. pylori-infected subjects who had received eradication therapy. 肿瘤地理学、病因干预与一级预防

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心力衰竭及治疗新进展 乾安县中医医院高凤兰 学习目标: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期、诱因、临床表现及最新的治疗。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能提高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掌握心衰治疗的新进展,让这些知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延长心衰病人的生命。一.心力衰竭的概念 1.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的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在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2.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心包炎,另外还有心脏病外的疾病引起的心衰,如急性肾炎、顽固性高血压,慢性肺病等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充盈功能低下。 二.心力衰竭的类型及分期 1.类型:按发展进程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按部位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 2.分期:2005-2009版新版心衰指南制定了心功能分期,能够可靠而客观的识别心衰患者,并且各期心衰有其治疗措施。心功能分为 A.B.C.D 期。

A期:患者有发生心力衰竭的高度危险性,但尚无器质性改变。 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糖尿病、服用心脏毒性药物或酗酒史,曾有过风湿热病史,心肌病家族史。 治疗高血压鼓励戒烟,治疗血脂紊乱,不提倡饮酒,使用ACEI类制剂。 B期:患者有心脏器质性改变,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症状。 左室肥厚和纤维化,左室扩大或收缩力减弱,无症状心脏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塞病史。 A期所有的治疗、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 C期:患者过去曾出现过或反复出现与基础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的心力衰竭。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导致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接受心力衰竭治疗的无症状患者。 A期的所有治疗、常规药物、利尿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饮食限制。 D期:进展性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强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安静时仍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需要特殊的干预治疗。 心力衰竭反复发作需住院治疗,且不能安静出院等待心脏移植需持续静脉用药以减轻心力衰竭症状,或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非住院患者。 三.临床表现及诱因 (一).1.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 2.睡眠时突发呼吸困难,坐起时好转。 3.下肢浮肿,肝肿大,尿量减少。

浅谈糖尿病前期从脾土论治

130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6月第6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62019 中焦。中医理论认为“胃以和降为顺”“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浊是治疗本病重要治法之一,不仅可逐浊毒于外.同时胃纳脾运的功能得以恢复,常以温脾汤及小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半夏、竹茹、茯苓、陈皮等。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较多,认为其非单纯通便。《本草经》记载,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对慢性肾衰的疗效已为临床中西医界所肯定,确有攻坚补虚、扶危救急之功。但此类药不可久服,以免再伐伤脾肾,甚则可致脾气衰败、阴竭阳亡。治疗时,大便日行2~3次为宜,不泻下稀水为度。慢性肾衰后期.患者或血虚,或津伤,导致肠胃燥结,大便秘结;或久病中气下陷,反澹薄。治宜润下燥结或益气补中,不宜用大黄。倘若滥用之,则有“虚损”之弊。对此类患者,可应用大黄炭,既缓其泄下之力,又可取其炭化吸附毒浊,浊去则正安。同时酌加润下之品,如当归养血润肠,郁李仁润便滑肠,桃仁活血利便,灰蓉温肾通便;对于中气下陷腹泻者,可选用益气、收敛、升提之药味,如五味子、五倍子、诃子肉、葛根等。 5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 慢性肾衰患者,瘀血与徵痕积聚往往并现,一方面,与湿、毒、浊、瘀有关;另一方面,与脾主运血、统血相关。运血无力,血行迟滞;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因虚致瘀。其临床表现为唇暗、面色青晦不泽、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静脉紫暗.脉弦等。实验室检查也发现慢性肾衰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灌注不足、器官与组织增生或纤维化等改变,也为“血瘀”提供客观依据。脾肾虚是导致慢性肾病恶化的始动因素,血瘀是构成其病理变化的基础。治疗中.强调活血药早应用,且贯穿始终,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多用生英、红花、赤芍、丹参、当归、川茸等药,灵活应用。如配以辛散风药,疏风、除湿,致脉络畅通,即“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或配以气分药,行气开郁,使气血通畅,即“善治血者,不治有形之血,而求无形之气”。配以辛温,温阳通达,则脉温经通,即“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对于血瘀重者加入有形虫类药,其以走窜散结见长,能解痉通络,“开瘀血,除顽疾”。总之要法随症转,动态掌握。 6健脾养胃、生血统血法 慢性肾衰患者,贫血与出血往往并存。现代医学认为肾性贫血是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寿命缩短、伴有出血倾向等综合因素所致。国内外近年来普遍应用EPO(红细胞生成的造血因子)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其具有致血栓、过敏、高血压等弊病,因而探讨中医治疗肾性贫血的方药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观察.慢性肾衰患者由于氮质滞留刺激胃肠黏膜.致使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是致其贫血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说明“脾为营血化生之源”“气旺血生”。治疗以生茂、当归为主,配以阿胶、枸杞、大枣等,养血生血。酌选用党参、太子参等,意在“益气生血”,促使“阳生阴长”。慢性肾衰患者,鼻蚯、肌鲍及尿血普遍存在,分析其病机,多属脾虚不统血。根据脾统血及“血外溢者,降其气而血自下;血内溢者,固其气而血自止”的中医理论,在健脾益气止血的基础上,可加归脾丸每日1~2丸,或煎汤每日1剂,治疗慢性肾衰患者的各种鲍血,可获较好效果。 慢性肾衰患者多为病久、身体羸弱者,其病机演变为正气渐衰,实邪愈盛。治疗中.滋肾之品易滋腻碍脾,闭邪留寇;泄浊之品又恐伤阴耗气,故补泻两难。本病病位虽在肾,但责之于脾,根据临床病证不同病机变化,对证选方用药,助其纳运使其饮食渐增,气血转旺.肾气渐盛,则邪去正安,虽为治脾亦为治肾。诚如孙思邈云:“补肾不如补脾”。特别是慢性肾衰晚期阶段,其先天之本已废或浊邪壅盛,饮食难进.甚至呕吐不止,此时治肾已无济于事,应先以复脾胃为主,待胃气恢复,药食能进,则可以考虑治肾之法。尤在泾亦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这是在临证时值得借鉴并加以运用的。 浅谈糖尿病前期从脾土论治 马书玖 (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前,糖尿病是威胁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难题,从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通过以温阳暖土益脾作为治则治法,灵活运用中药药方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可积极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中医疗法通过益气补脾以及助脾可有效增强人体代谢能力,疏木达郁以运脾、益气补土以助脾、温阳暖土以益脾等对糖尿病前期干预可获得突出成效,其作为中医思想精华对指导糖尿病前期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提出糖尿病前期当从脾土论治,再参考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阐述,抛砖引玉,恳请指正。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脾土论治;温阳暖土;益脾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 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疾病的一种前期过渡状态,其指的是糖代谢处于正常以及糖尿病的中间范畴。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以及糖耐量受损两种状态,此两种状态是糖尿病前期的显著特征,可单独岀现或合并出现"7。鉴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并且糖尿病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 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6-0130-02 梗塞、心力衰竭等,应对其高度重视,通过及时有效地干预糖尿病前期病症,改善与稳定血糖,阻止糖耐量受损等,对防止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叫近年来,科技水平提升使得临床检测水平提高,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中医认为糖尿病与脾功能受损

四逆汤治疗心力衰竭

四逆汤治疗心力衰竭 杨萍、贾钰华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指各种病因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性如心肌炎),引起心室和(或)心房肥大和扩大(心室重塑),继以心室舒缩功能低下,逐渐发展而成。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传统中医学中虽无“心力衰竭”这一名称,但其表现属于中医学中“心悸”、“胸痹”、“水肿”“肺胀”等疾病的范畴。 【病因病机】心力衰竭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导致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等临床表现。 【临床应用】王健[14]在四逆汤基础上加用茯苓、肉桂、红参、三七(处方为:茯苓20克,制附子(先煎)10克,干姜6克,肉桂6克,红参10克,三七10克,炙甘草10克)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并与同期西药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患者咳喘、颈静脉怒张等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肺部炎症消退明显,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翟氏[15]应用通脉四逆汤加味治疗肺心病心衰。患者冯某,女,63岁,1998年12月7日初诊。患者多年患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此次因肺心病伴发心衰,在某区医院家庭病房诊治,药用速尿、氨茶碱、盘尼西林等,效果不显,仍然胸闷、气喘、浮肿、心悸、心烦、发热汗出,终日端坐,靠吸氧度日,日夜不能寐。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有深深凹陷,四肢冰凉,吸氧,端坐床上,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白觉胸闷气紧、胸中有灼热感,时时想喝冰水,神情疲惫,心烦发热,吃饭、喝水、动则大汗淋漓,痰声辘辘,大便稀溏,头晕,阵阵出现

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摘要 胃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仍位居前列,针对胃癌的靶向治疗是研究热点,但让患者获益的治疗仍占少数。目前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靶向治疗的药物仅有曲妥珠单抗、雷莫芦单抗、阿帕替尼、帕博丽珠单抗及Nivolumab,且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面临诸多问题。靶向药物的耐药、患者个体化的药物选择、靶向药物的合理使用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文就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成果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胃癌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且基于我国的饮食特点、筛查意识的缺乏等原因,许多胃癌患者在发现时已进展至晚期。既往以化疗为基础的治疗仅能使晚期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mOS)延长7~11个月[1]。近年来,从基因水平寻找影响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指标并开展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GFR)、肝细胞生长因子(HGF)/酪氨酸蛋白激酶Met(c-MET)信号通路、免疫检查点等相关通路和靶点的药物和研究较多。现就近年来胃癌靶向治疗的新突破进行综述。 一、抗HER-2的靶向药物 HER-2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家族成员,通过激活RAS-RAF-MRK-MAPK通

路、PI3K-AKT等通路,最终加速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及侵袭。 1.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曲妥珠单抗是一种抗HER-2的单克隆抗体。ToGA试验证实,曲妥珠单抗联合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可以改善晚期胃癌患者mOS约1.2个月,亚组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期获益仅限于免疫组化(IHC)"3+"及"2+"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者(IHC"2+"~"3+"或FISH"+"者与IHC"-"~"+"或FISH"-"者比较,mOS 16.0个月比11.8个月)[2]。201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已明确推荐,胃癌患者在确诊时或接受曲妥珠单抗治疗前接受HER-2的检测(图1),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推荐一线使用曲妥珠单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JFMC45-1102等Ⅱ期临床试验证实,对于既往未使用过抗HER-2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二线或超二线使用曲妥珠单抗也可获益[3]。HER-FLOT[4]、NEOHX[3]等临床试验显示,曲妥珠单抗在术前转化治疗及新辅助治疗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曲妥珠单抗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厌食、贫血、周围神经病变、腹部绞痛,极少患者出现左心射血分数下降,也有患者出现治疗相关性肺炎或呼吸衰竭。因此,对于应用曲妥珠单抗的晚期胃癌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心脏的射血分数及胸部CT等,若有异常应及时暂停或停止治疗。曲妥珠单抗可以改善HER-2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指定患者的一线治疗,但即使是HER-2阳性的患者仍只有50%的患者有效,耐药问题仍待解决。

论从脾论治思想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孙谣

179 第19卷 第3期 2017 年 3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9 No. 3 Mar .,2017 论从脾论治思想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孙谣1,指导:海英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 从脾论治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于《内经》,发展于仲景,辉煌于东垣,贯穿了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后世很多医家重视从脾论治,逐渐形成了很多脾胃学派,发展了从脾论治理论及临床实践,通过对脾胃的实质、功能的现代试验研究,也使从脾论治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脏腑经络之根,脾胃理论不仅在消化系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其他脏腑疾病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文则对从脾论治理论的形成、从脾论治思想的临床应用和所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理论;从脾论治;临床应用;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3- 0179- 03 收稿日期:2016-07-13 作者简介:孙谣(1990-),女,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的中医药、针灸与康复治疗。通讯作者:海英(1969-),女,辽宁阜新人,主任医师,博士后,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的中医药、针灸与康复治疗。 Disscuss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eating from Spleen Theory SUN Yao 1,Advisor:HAI Ying 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Treating from splee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theory,which is rooted in the "Inner Canon of Huangdi ",in the development of Zhongjing,glorious in the Dongyuan,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theory of TCM,later many doctors pay attention to treatment from spleen,spleen and stomach gradually formed a lot of school,the development of treating from spleen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through the moder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ssence,the spleen and stomach function,also mak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reating from spleen theory. However,the spleen and stomach are source of Qi and blood,the root of organs and meridians,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not onl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diseases,but also widely be used in other viscera diseas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discuss the formation,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other aspects of treating from spleen theory. Keywords:theory;treatment from the spleen;clinical application;existing problems “从脾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并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查阅从脾论治相关文献,总结整理从脾论治的理论形成、临床应用及所存在的问题等,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个人的认识观点,现兹则其要,总结如下。 1 从脾论治的发展现状1.1 从脾论治在理论上的形成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之间息息相关,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与水液,脾气统摄血液、升清水谷精微与升举内脏,发挥中焦枢机功能,枢机一开,则气机通达,气血调和,真气内存,病去正安。若脾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水湿停聚,痰瘀互结,或脾气亏虚,统摄失职,升清无力,从而影响到全身气血与各脏腑功能时,应注重调补脾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脾为后天之本, 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 健壮”,都凸显了从脾论治的重要性。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亦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主张从脾论治百病。治疗疾病时应全面广面多面进行,避免以点代面。从机体是有机整体出发,将五脏系统联系到一起,有效发挥疗效。另外,祛邪的同时应注重脾胃的固护,“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脾为之卫……”(《灵枢·五癃津液别》)。脾胃健旺,五脏之气皆能得到充养,能防御外邪入侵,维持自身稳定,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现临床治疗疾病时,要秉承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将哲学思想与中医学思想紧密结合,尊重生命,崇尚脾土,顾护胃气,注重饮食二便及养生,重补气与调气,注重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以脾为主,经方为要,五脏并调,方可取得显著疗效。 1.2 从脾论治在临床上的应用 “心悸”一名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3.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