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优选.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优选.

五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植物选择性的吸收母质、大气、水体中的营养,经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促进养分的释放。动物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且土壤中动物对土壤产生特殊作用,如翻动和搅动作用。

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它影响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气候因素,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

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时间因素—发育程度。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土壤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发展着。

当然人类也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而土壤系统等又对人类的耕种有一定影响。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word.

(完整版)第八章+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 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K:气候,O:生物, F:岩石,P:地形,T:时间 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 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 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 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 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

主要成土过程

论述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难:Fe、Al、Mn: 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 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 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 灰化土纲:灰化土 指在土壤表层SiO 2残留,R 2 O 3 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 (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又由于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因此导致了强酸性淋溶. (3)灰化过程:在强酸性淋溶条件下,由于淋溶作用强,不但一价的碱金属钾、钠和二价的碱土金属钙、镁等大量淋失,铁、铝、锰也被还原为二价并与下渗的腐殖质形成络合物而发生淋溶。在土壤上层(淋溶层)二氧化硅相对富集,呈非晶质白色粉末状,形成灰白色的灰化层。 具有灰化过程的土壤就是灰化土纲的灰化土. 3、粘化过程: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 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森林; 淋溶土纲:暗棕壤、棕壤、黄棕壤 指土体中粘粒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尤其在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一般在土体内部(20-50cm)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洗.因此,在土体心部粘粒有明显的聚积,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称粘化层。

大成建设是日本的五大工程承包公司之一

大成建设是日本的五大工程承包公司之一,于1917年设立,目前员工总数达到八千多人,年营业额大体上是140亿美元,在大成建设公司我从事的是港口工程的工作,从2001年开始专门从事公司的信息化工作。从去年开始,我转向大成道路技术公司,专门负责监督企业的经营工作,是从总社派过来的。大成道路科技公司是大成集团内专门从事道路工程的公司,1200人左右。 下面我介绍一下大成集团的主要的工作。这次大成建设的运动设施是在东京附近的崎屿县,是东京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长度为1020米。中央跨度是520米,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单面桥。同时,大成集团也建设了大量的高层的写字楼、住宅工程。这是1989年在中国的云南省建设的水电站,这是中国第一个进行国际投保的项目,大成公司非常荣幸地参加了这个项目。在北京,还建设了香格里拉饭店。在国外大成建设也作了非常多的工程。 下面介绍一下日本的建设业整体的情况。日本国内的市场最高峰是1992年,现在缩减为当时的46%。这十年对于建设公司来讲是非常严峻的十年。现在总共有50万家公司,显然是过剩的状态。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500万人,这个人数当然也是过剩的状态,也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据统计数字显示,日本的建筑业的企业,每一家公司的平均人数只有10人左右。建筑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和其他行业比较是比较小的。信息化投资只有营业额的0.5%左右。制造业是它的两倍,即1%左右。在这环境下,大成建设带着危机感,强调要进行有速度经营、集约化的经营,在这样的考虑下,对信息化进行改造。在此背景下,对于经营的变化,对业务系统进行再构筑。在信息化投资方面,一方面是降低30%,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再构筑。具体的措施是放弃了原来的大型机系统,而采用了开放型的系统,就是采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设计。在系统构筑方面采用了外包的方法,成本大幅度下降。其中人事管理系统采用了现有的厂家的系统,这样比自己开发成本也有所降低。关于经营管理的系统,完全是自己重新进行的构筑。 通过对实际运用过程的分析,把现有的各个生产环节的过程,实现可视化,对于去掉多余的无用的过程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建立了概念数据的模型。对企业的联系进行表示,经过分析找出多余的数据,防止重复开发和重复数据。大成公司构筑的总体架构的基础就是企业的人事管理和经营管理系统。作为综合建筑业的企业所进行的工作包括设计、报价、签约、采购、工程项目的管理,这些工作一系列地统一进行。在设计方面目前已经采用了三维的设计,带来统一的设计数据。报价和签约目前都已经实现在网上进行。 今天我用采购和工程项目管理来加以说明。一般的工程都是需要各参与方包括业主、施工方、分包方,大家一起开展工作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这些各参与方与大成建设公司相关的员工就是通过一个平台来交换信息,协同工作。 与项目有关的管理人员如果他正在参加的是多个项目,在系统里面也可以进行项目的切换。根据这个系统的使用,工作的标准化就比较容易实现。在大成公司同时进行的项目数大体上是1250个左右。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在1000多个项目里面,每一个项目可以通过对现场的照片的阅览来把握。另外,通过这样的系统也可以对施工图进行确认。作为业务管理的环节,进度管理统一使用了一个工程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课堂检测素养达标湘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课堂 检测素养达标湘教版必修1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底土层 D.④为心土层 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1选D,2选B。第1题,①为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心土层、⑤为底土层、⑥为母岩层。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2019·宁波高一检测)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选C,4选B。第3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5.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有( ) A.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B.对地表物质循环有一定作用,对能量转换作用不大 C.为动物生存提供了立足的必要条件 D.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 【解析】选A。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新思维·新考向】 6.阅读材料,完成下题。世纪金榜导学号 材料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大成建设的管理

大成建设的管理 大成建设是日本的五大工程承包公司之一,于1917年设立,目前员工总数达到八千多人,年营业额大体上是140亿美元,在大成建设公司我从事的是港口工程的工作,从2001年开始专门从事公司的信息化工作。从去年开始,我转向大成道路技术公司,专门负责监督企业的经营工作,是从总社派过来的。大成道路科技公司是大成集团内专门从事道路工程的公司,1200人左右。 下面我介绍一下大成集团的主要的工作。这次大成建设的运动设施是在东京附近的崎屿县,是东京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长度为1020米。中央跨度是520米,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单面桥。同时,大成集团也建设了大量的高层的写字楼、住宅工程。这是1989年在中国的云南省建设的水电站,这是中国第一个进行国际投保的项目,大成公司非常荣幸地参加了这个项目。在北京,还建设了香格里拉饭店。在国外大成建设也作了非常多的工程。 下面介绍一下日本的建设业整体的情况。日本国内的市场最高峰是1992年,现在缩减为当时的46%。这十年对于建设公司来讲是非常严峻的十年。现在总共有50万家公司,显然是过剩的状态。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是500万人,这个人数当然也是过剩的状态,也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据统计数字显示,日本的建筑业的企业,每一家

公司的平均人数只有10人左右。建筑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和其他行业比较是比较小的。信息化投资只有营业额的0.5%左右。制造业是它的两倍,即1%左右。在这环境下,大成建设带着危机感,强调要进行有速度经营、集约化的经营,在这样的考虑下,对信息化进行改造。在此背景下,对于经营的变化,对业务系统进行再构筑。在信息化投资方面,一方面是降低30%,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再构筑。具体的措施是放弃了原来的大型机系统,而采用了开放型的系统,就是采取了以数据为中心的设计。在系统构筑方面采用了外包的方法,成本大幅度下降。其中人事管理系统采用了现有的厂家的系统,这样比自己开发成本也有所降低。关于经营管理的系统,完全是自己重新进行的构筑。 通过对实际运用过程的分析,把现有的各个生产环节的过程,实现可视化,对于去掉多余的无用的过程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建立了概念数据的模型。对企业的联系进行表示,经过分析找出多余的数据,防止重复开发和重复数据。大成公司构筑的总体架构的基础就是企业的人事管理和经营管理系统。作为综合建筑业的企业所进行的工作包括设计、报价、签约、采购、工程项目的管理,这些工作一系列地统一进行。在设计方面目前已经采用了三维的设计,带来统一的设计数据。报价和签约目前都已经实现在网上进行。 今天我用采购和工程项目管理来加以说明。一般的工程都是需要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 1.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2.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有()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B.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有关 C.土壤属于可更新资源,无论怎样使用肥力都不会下降 D.成熟土壤的形成都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与人类活动无关 3.华北地区可能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翻耕土地B.种植绿肥C.施用有机肥D.过度灌溉 读我国某地区土壤中空气和地下水月平均分布图,回答4~5 题。 4.该地区最可能是() A.广州B.石家庄C.武汉D.哈尔滨 5.该地区6月土壤中空气较少的原因是() A.植物生长快,消耗了土壤中的空气B.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 C.恰逢梅雨期,降水丰富D.伏旱时期,气候干旱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6~7题。6.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A.洪积物、冲积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D.冲积物、坡积物 7.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A.黑土B.红壤 C.寒漠土D.冲积土 8.陡峭的土坡上难以发育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 9.我国东北平原有沃野千里的黑土,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木的生生死死,积累了有机质 B.“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火山口喷发的火山岩风化形成的 C.“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流水侵蚀带来的肥沃土壤在这里沉积形成的D.“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民年复一年用粪肥培育出来的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成土过程

第五节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教材P158) 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的综合过程,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壤内部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特点: (1)土壤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随着时间进行的。 (2)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地球重力场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 (3)土壤形成过程是个动态系统,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 (4)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基本成土过程 一般把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力。概括起来,各种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一)淋溶(eluviation)与淀积(illuviation)过程 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淀积都是以溶解在水中的形式的淋溶淀积过程。如脱钙与钙积,脱盐与盐化。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是地表风化壳或土体中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溶解迁移与化合物或矿物的溶解度相关,受重力作用元素以向下迁移为主,某些土壤中也有受毛管力作用而向表土聚积迁移的现象。常见盐类溶解迁移顺序是:CaCl2> MgCl2>NaCl>KCl> MgSO4>Na2CO3 > CaSO4>CaCO3。 (二)淋洗(leaching)过程。

日本大成建设集团给中国建筑行业的启示

日本大成建设带给中国建筑的启示 日本建筑业素有“政治的鹿岛、技术的清水、能力的大成”的说法,可见在日本乃至全世界,大成建设在能力塑造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大成建设无论在战略、组织、运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还是在公司运营过程中都积累了广博的基本经验,尤其是其能力建设,更可成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壮大提出可鉴之源。 成功经验 大成建设的管理以质量和技术为基石,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主线,从基础管理入手,夯实管理的每一环节,为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1竞争优势分析 大成建设是日本最大的建筑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公司之一、诸多环境保护事业和文化事业的赞助者。作为世界一流的土木工程企业,其技术和设备先进、工程量大、管理现代化、产业多元化。在多年海外经营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1)世界一流的建筑资质

就资质而言,大成建设能够从事各种大型土木工程。大成建设2008财年产值为1641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68亿元),员工数量只有8000多人。企业规模大,人员少,效率高,项目遍布世界各地。在中国、、、等城市均有施工项目。大成建设施工的东京湾新海面地盘改良工程(围海、填海造地及垃圾掩埋)和临海沉埋式隧道属施工技术世界领先。 (2)精细化实用化的设计 日本是岛国,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约为我国的1/25;人口约1.3亿,为我国的1/10,资源贫乏,但高速公路、电气列车、轻轨地铁处处可见。如以大成建设为主要建设者的大阪京桥车站,位于地下4-6层,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地上1-6层多为超级市场,种类俱全,琳琅满目,再上7-28层,均为宾馆或写字楼,档次都很高。至于基础设施,如东京湾横断公路有着10公里长的隧道,5公里长的桥梁,无论从建筑物的规模、数量、造型、实用、坚固、美观都堪称一绝,其总造价为980亿人民币,相当于半个三峡工程。 (3)精炼高效的工作团队 大成建设工作效率极高,平均7000万人民币的工程,只派 1-2个项目主管,他们所依靠的是现代化管理,以管理出效益。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土壤的主要形成 因素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 C.贵州D.西藏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1.A 2.D[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

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 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 C.久保桃D.山桃 3.C 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1

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2.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3.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 4.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 ?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 ?腐殖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 ?淋溶作用(Eluviation) ?淀积作用(Illuviation) ?发生层分化(Horizon differentiation)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完全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它有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同时它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了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 5.1土壤形成概述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过程 三、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就没有土壤.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 地质大循环释放的养分及产生的通透性、保水性、等为生物创造了条件,生物小循环使植物学养分在表层中集中积累,并创造了氮素,使母质具备了完全肥力,形成了土壤。土壤的形成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质。 生物小循环在地质大循环上进行,但方向是相反的,前者是养分的淋溶损失,后者是养分的集中保蓄。二者既统一又矛盾。土壤的肥力的发展正是二者矛盾统一的结果,而且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小循环形成一个螺旋式的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使肥力不断发展。 5.2主要的成土过程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是指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练习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B.气候 C.生物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答案:A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据此完成下题。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答案:D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回答3~4题。 深度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3. A.N B.P C.Na D.Mg 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 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 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 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 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 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 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 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 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 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 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 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层。 2.组成:矿物质、□03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二、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 01纵切面。 2.剖面构造

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 A.矿物质B.有机质 C.水分D.土层 答案 D 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 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 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 答案 B 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 s/V t=M s/(V s+V w+V 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选A项。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即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据此选B项。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项。 2.B 3.A 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完成第4~6题。 4.据图可知() 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 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 5.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地中海气候

土壤成土过程

第五节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与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就是生物积累过程与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与统一(教材P158) 就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与转化的综合过程,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就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壤内部物质与能量迁移与转化则就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特点: (1)土壤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随着时间进行的。 (2)就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与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与强度,地球重力场就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 (3)土壤形成过程就是个动态系统,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 (4)就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基本成土过程 一般把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瞧作为成土过程,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瞧作就是成土过程的动力。概括起来,各种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一)淋溶(eluviation)与淀积(illuviation)过程 就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淀积都就是以溶解在水中的形式的淋溶淀积过程。如脱钙与钙积,脱盐与盐化。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就是地表风化壳或土体中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溶解迁移与化合物或矿物的溶解度相关,受重力作用元素以向下迁移为主,某些土壤中也有受毛管力作用而向表土聚积迁移的现象。常见盐类溶解迁移顺序就是:CaCl2> MgCl2>NaCl>KCl> MgSO4>Na2CO3 > CaSO4>CaCO3。 (二)淋洗(leaching)过程。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发生和形成,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地表裸露的岩石,在水热因素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栖息各种微生物,并开始生长绿色植物。这些生物既从风化物中获得水分和养分,又使风化物积累有机物质和氮素等营养元素,创造了肥力,从而形成土壤。 中国土地广阔,自然条件复杂,而且开发历史悠久,因此形成的土壤类型繁多,利用情况多样。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必须对土壤的形成、种类、分布和分区有所认识。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

地理学五大成土因素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因此,这些山地就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界线。例如,大兴安岭东坡为暗棕壤,而西坡为灰色森林土。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在平原、盆地和丘陵范围内,地形的高差变化虽小,但对土壤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如平原地区局部起伏的地面变异,会引起土壤水分和水质特点的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土壤组合。在地形高、排水好的部位,形成能反映当地生物气候条件的地带性土壤;而地形低的部位,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甚至地面积水,形成非地带性的半水成土和水成土,如果地下水含盐类较多,还可以形成盐渍化土壤。又如盆地周围的高地,原来是地带性土壤,如果开垦为农地,绝大多数是旱耕地;盆地中心大多为在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半水成土或水成土,开垦后,在北方常成为有良好灌溉条件的水浇地,而在南方则绝大部分成为稻田。丘陵的高度不大,虽不会像山地那样引起气候和植被发生大的变化,但地面形状和坡度也能影响降水的再分配,从而影响到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壤侵蚀的强度,就是与地形和坡度密切有关的。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论述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难:Fe、Al、Mn: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 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 灰化土纲:灰化土 指在土壤表层SiO 2残留,R 2 O 3 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 (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又由于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因此导致了强酸性淋溶。 (3)灰化过程:在强酸性淋溶条件下,由于淋溶作用强,不但一价的碱金属钾、钠和二价的碱土金属钙、镁等大量淋失,铁、铝、锰也被还原为二价并与下渗的腐殖质形成络合物而发生淋溶。在土壤上层(淋溶层)二氧化硅相对富集,呈非晶质白色粉末状,形成灰白色的灰化层。 具有灰化过程的土壤就是灰化土纲的灰化土。 3、粘化过程: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 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森林; 淋溶土纲:暗棕壤、棕壤、黄棕壤 指土体中粘粒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尤其在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一般在土体内部(20-50cm)发生较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洗。因此,在土体心部粘粒有明显的聚积,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称粘化层。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第九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 (soil 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定义 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类型(按成因分) 1、残积母质(residual parent material):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2、运积母质(carried parent material):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在土壤形成(soil formation)中的作用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性质 母质堆积类型的影响:残积物(粗、薄、瘦) 坡积物(细、厚、肥) 母质影响土壤养分 岩浆岩(magmatic rock):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 缺磷;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 较贫乏;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组成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和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总之,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例如分布在我国华南的砖红壤是我国境内风化强度最深、成土时间最长的一类土壤,但母质对砖红壤的性质仍有深刻的影响 气候(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影响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湿度(humidity)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 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CL,O,R,P,T) 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 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 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 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 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 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 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也就是说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壤,强调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土壤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就是说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特别对农业土壤来说,它是一个主导因素。 3.叶尼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发展 ①补充了成土因素公式 他认为成土因素公式应为: s=f(d,o,r,p,t,……) 很明显,A.他将地形列入了公式;B.还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其他成土因素。 ②补充发展了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的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