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诗词五首》赏析16k

部编版八上《诗词五首》赏析16k
部编版八上《诗词五首》赏析16k

25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与练习

饮酒

一、主题:

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二、诗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内容:居住在喧器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哲理:这几句诗道出了心境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是否离开人群。只要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身处“人境”的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写法: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同一答中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心远”一词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分析: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于无意之中望见南山,南山的悠然之景与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合二为一,刻画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炼字:①“悠然”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闲适自得。②“见”字表明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意之中看见。这两个词写出诗人是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与景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分析:傍晚山色美丽,飞鸟结伴而还。写出日近黄昏,白云入山,飞鸟还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自在心境。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内容:“真意”,指人生的真谛。指辞官归隐,享受田园之乐的隐居生活。

三、练习:

1.下列对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答案:C.“晋宋”错误,应是“魏晋”。)

2.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3、“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

答:不能。“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4.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景:菊、山、飞鸟、落日……情:怡然自得。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

一、主题:

形象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

二、诗句赏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情感:通过写景,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炼字:①“破”字,写出了国都论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②“深”字,描写了春天城中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满目凄然。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分析: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写法:“溅”和“惊”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借花、鸟表现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法:“烽火”运用借代,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抵万会”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搔头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炼字:“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动作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三、练习:

1.列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见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对亲人的思

念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书,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三个月之

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答案:C“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有误,应是战乱让诗人得不到家书。)

2.首联“破”“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

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两个字真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3.赏析颔联。

答: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流泪,听到那婉转

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诗人移情于物,以乐景衬哀情,并运用互文的修辞,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之情。

4.“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用夸张的修辞,极言家书珍贵、难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5.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无法插上簪子的地步的诗人形象。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悲已所致。

雁门太守行

一、主题:

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

二、诗句赏析: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画面:敌军似乌云压境而来,坚固的城墙像要被推垮,阳光照在我方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闪闪发光。

炼字:“压”,压迫,“摧”,坍塌。生动传神地突出了敌军压境的汹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

作用:①运用对比,写出了故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但我方将士临危不惧,严阵以待,视死如归。②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内容:在这肃杀的秋天季节里,战斗的号角声响彻整个天空,将士们的鲜血在边塞红色的土壤上,到了晚上,已经凝结成紫色,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战斗的惨烈悲壮。

炼字:①“满”,指战斗的号角声响彻整个天空,从听觉的角度,既表明战

战斗时间之长,又表明战斗的激烈残酷。②“凝”,凝结,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遍地的场景,令人触目心,从视觉角度渲染战斗的惨烈悲壮。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画面:夜晚风大,卷起红旗易于行军,到达易水边上偷袭故军。浓重的霜打湿鼓面,鼓声沉重。

写法:用典。“临易水”借用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表明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种,增添了战争的悲壮色彩。

炼字:“霜”“寒”二字,既点明战斗的时间、季节,也表明内心的沉重,运用环境描写,染出战斗的惨烈悲壮。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法:用典。这两句诗借用战国时期燕昭在易水建“黄金台”置千金招揽天下贤才的典故,来指受到国家重用,表现了诗人和边关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练习:

1.下列对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黑云”两句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B.“角声”两句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半卷”两句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寓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答案:B.这两句渲染出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而不是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这两句写景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和夸张,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示例三:黑和金色彩鲜明。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又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表现我军将士雄姿英发、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3.诗中先听觉后视觉描写战斗惨烈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渲染了苦寒的战地氛围,暗示战斗双方伤亡巨大,守城将士仍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援军驰援做了铺垫。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诗人运用典故,赞颂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赤壁

一、主题:

本诗借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同时抒发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诗句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内容: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验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遗物。借一件古物来写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炼字:“将”“磨”“洗”“认”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注,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法:以小见大。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说明战争之利害,耐人寻味。

2

三、练习:

1.下列对杜牧的《赤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做铺垫,使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被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答案:D.诗人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赤壁之战。)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答:赤壁之战中,假如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那么春天里,乔家

两姐妹就会被关押在铜雀台了。这两句诗妙在诗人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他相信,只要有机遇,自己也能有所作为。

3.诗人由一支断戟引发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感慨,东风指火烧赤壁,二乔在诗中指代东吴命运。

渔家傲

一、主题:

这首词写的是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并借回答天帝的话,抒发胸意,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光明对幸福的追求的情感。

二、诗句赏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画面:水天相接,满天晨雾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

内容:写梦中所见象,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梦境。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炼字:“归”字,写出了词人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她不仅回到了“帝所”,还听到天帝对她讲话,关心她想要回到哪里去,于是她就有了机会说出自已的心愿,自然引出下阕。3.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炼字:“嗟”字写出了自己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谩”字写出了心中的惆怅:一方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身为女子,没有作为;另一方面正值战乱年代,诗词文又有何用。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写法:“九万里、风鹏”采用了《庄于·逍遥游》)中“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典故,表达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和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一、练习

1.下列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便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以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海天相接、似梦似幻、美妙神奇的壮美画面。

B.上阕后半部分写词人梦中回到天帝的宫殿,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得到了诉说心愿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C.下阕中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一个“谩”字,流露出她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D.结尾词人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远走高飞,到传说中的海上仙

山过上幸福的生活,表现了她消极避世的游仙思想。

(答案:D.词人并不是“消极避世”,她的思想活动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2.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答: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才华而不能为世所用;二是慨叹社会动乱,文章无用。这两个词表现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在前孤苦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诗人运用典故,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云,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明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光明对幸福的追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