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

潘冰,夏明,胡萍萍通讯作者:董幼祺

(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从温病、伤寒的归属、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寒温之争,进而总结出“寒温统一”是“寒温之争”历史进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寒温之争;伤寒;温病

在宋金元时期,温病学在伤寒体系中逐渐孕育发展、变革分化,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继而出现了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等方面的激烈学术争论,这就是中医学史上影响甚大的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即“寒温之争”。

一、温病、伤寒的归属之争

《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进而提出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这为后世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寒温之争埋下了伏笔。

伤寒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温病是依托于伤寒的。这也包括从古至今的大部分学者,认为《伤寒论》所述之伤寒为“广义伤寒”。《内经》的《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即明确了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同时在《灵枢·论疾诊尺》中亦有提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不仅明确了温病的温热性质,而且相当于已将温病归在了伤寒的范畴。仲景《伤寒论》中也简明地描述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等与温病相关的内容,提出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的概念,虽未提出温病的治疗方剂,但所述的清热、养阴、攻下等治法与其相应方药,确可适用于温病。现代学者郑秉熊[1]认为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病也只能说是伤寒病的一个支流。综上所述,伤寒派认为温病隶属伤寒,不应另立门户,自成体系。

温病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创立新说。宋代的韩袛和在《伤寒微旨论》中就已提出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而到元代末年,王道安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其在《医经溯洄集》中如是说:“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故每执寒字,以求浮紧之脉,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可不正乎?”至此,对温病的认识始从伤

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安道曰“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发展更加完备,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故温病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为外感热病的两大类别,病因病机截然不同,概念不容混淆。诚如现代温病学派学者陈茂蒙[2]所言:“寒温毕竟异气,治法不能混同,理当泾渭分明”,“寒温分论有利于两者的发展”。

二、温病、伤寒的病名、病因、病机之争

既然有了温病是否应脱离伤寒的说法,就有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争论的另一焦点:《内经》《伤寒论》《难经》所阐述的“伤寒”是否一致?《伤寒论》中的外感热病究竟是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论其关键点,实为伤寒与温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之争。

王长山[3]认为《内经》所载的“温病”、“热病”系指病名,而“伤寒”、“伤于寒”则系指病因。却被《难经》误解其意,提出了所谓“伤寒有五”之说,不但使“伤寒”一词跃而为病名,且使“温病”、“热病”等等这些热病统由“伤寒”而取代之。并指出外感热性病依据病因而得者曰“伤寒”,依据病性而得者曰“温病”,捋顺了寒温两派的病名之争。

曹东义[4,5]认为不仅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其实温病之名、证候、治法古今亦不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温病的广义、狭义之分。曹氏认为,狭义温病即伏气温病,属于广义伤寒,因其与以发热恶寒起病的其他伤寒病,在证候和治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故另立一名;广义温病即新感温病,等于而不属于广义伤寒,不局限于春季发病,与古代伏气温病在证候、治法上均有明显区别,而与仲景所论伤寒、中风脉证难别。同时他指出外感热病的伤于寒和感于温热的不同病因学说,为古今不同医家认识上的差异所致,不是区别伤寒与温病的依据。

而柴瑞震[6]则通过对《伤寒论》的“序”及条文、方药的解释和剖析,发现《伤寒论》一书所讨论的内容,最主要的应是温热病变的辨证论治部分。故其认为风寒外感之伤寒是言其始,温热病变则言其终,《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

三、温病、伤寒的辨证方法之争

自从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寒温两派争论的另一焦点即是:辨证论治是用六经辨证还是卫气营血辨证来指导临床?

姜建国[7]指出:“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较之六经辨证,更能体现外感病由表及里的传变规律”,“用卫气营血辩证统辖外感病的辩证较为适宜。”陈茂蒙[2]则认为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两者各有千秋,卫气营血辩证可以补六经辨证的不足,硬把两者扯在一起,会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四、寒温之争的新发展

寒温之争历史渊源已久,而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不断发展,单纯用《伤寒》六经辨证的方法指导临床热病的治疗显然已不能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而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可谓进步。现如今,各界学者逐渐意识到寒温之争已无多大意义,寒温统一必将成大势所趋,各种创新理论亦在此之上逐步建立。王雅丽[8]认为寒温之争的重点是伤寒病机的寒与热,而外感热病仅用寒热不足以确定和概括病证的性质,病证的深层本质不仅涉及风寒暑湿燥火,而且与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等有关。戈敬恒[9]认为中医的“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只是诊治外感热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特殊方法,“伤寒”、“温病”已不能成为区分外感热病本质属性的理论。应开设新学科“外感热病学”,将温病与伤寒统一起来,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并用,或依据实际情况单用一种或两种起来。更有学者张中秋[10]提出了将中西医结合作为寒温统一的理想途径,希望借此能较好地解释从寒立论与从温立论等诸多争端,大大提高对疾病的疗效。

总而言之,寒温之争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就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从“寒温之争”到“寒温统一”,我们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去认识、改造、创新,为的是更好地为人类的医疗服务,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故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郑秉熊.《伤寒论》对温病学的贡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6):11-12.

[2]陈茂蒙.“寒温统一”之我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 20(5):513-515.

[3]王长山.从病名看伤寒与温病的关系[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1):35-36.

[4]曹东义.广义、狭义温病论[J],国医论坛,1990,5(4):15-18.

[5]曹东义,贾春生.温病概念古今不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64-66.

[6]柴瑞震.《伤寒论》实为一部“温病证治”专著[J],河南中医,2008,28(9):5-8.

[7]姜建国.论六经辨证与寒温统一[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10-12,15.

[8]王雅丽.宋金时期寒温之争与河间学说的形成[J],吉林中医药,1998,(9):56-57.

[9]戈敬恒.对统一温病与伤寒之我见[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5,(2):6-8,31.

[10]张中秋.“寒温统一”论[J],西南国防医药,1993,3增刊:53.

第一作者:潘冰(1983—)女,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工作单位:宁波市中医院儿科;地址:宁波市海曙区丽园北路819号;邮编:315012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

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 潘冰,夏明,胡萍萍通讯作者:董幼祺 (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 [摘要]从温病、伤寒的归属、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方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寒温之争,进而总结出“寒温统一”是“寒温之争”历史进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寒温之争;伤寒;温病 在宋金元时期,温病学在伤寒体系中逐渐孕育发展、变革分化,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自己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继而出现了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等方面的激烈学术争论,这就是中医学史上影响甚大的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即“寒温之争”。 一、温病、伤寒的归属之争 《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进而提出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这为后世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寒温之争埋下了伏笔。 伤寒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温病是依托于伤寒的。这也包括从古至今的大部分学者,认为《伤寒论》所述之伤寒为“广义伤寒”。《内经》的《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即明确了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同时在《灵枢·论疾诊尺》中亦有提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不仅明确了温病的温热性质,而且相当于已将温病归在了伤寒的范畴。仲景《伤寒论》中也简明地描述了:“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等与温病相关的内容,提出了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阳温病的概念,虽未提出温病的治疗方剂,但所述的清热、养阴、攻下等治法与其相应方药,确可适用于温病。现代学者郑秉熊[1]认为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病也只能说是伤寒病的一个支流。综上所述,伤寒派认为温病隶属伤寒,不应另立门户,自成体系。 温病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创立新说。宋代的韩袛和在《伤寒微旨论》中就已提出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而到元代末年,王道安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其在《医经溯洄集》中如是说:“夫惟世以温病热病混称伤寒,故每执寒字,以求浮紧之脉,以用温热之药,若此者,因名乱实,而戕人之生,名其可不正乎?”至此,对温病的认识始从伤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中医温病学试题与答案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 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

病例诊断

1.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为防复发,继续用药1周。结果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感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是一种菌群失调症,也是由正常菌群引起的机会性(条件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较长时间口服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对药物敏感的原先大量存在的革兰阴性杆菌被杀灭、抑制,而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 2.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暴发新生儿感染,患儿有腹泻、发热、休克,并出现死亡病例。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答:本例属于医院内感染。很可能是与新生儿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医护人员或新生儿的亲属带菌引起。鼠伤寒沙门菌对成人致病力不强,多引起消化道感染;但对新生儿来说,由于新生儿免疫防御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所以鼠伤寒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因其最可能是经消化道造成新生儿感染的,所以可能是新生儿饮用水或奶具或食用奶被污染。 3.—63岁老年男性,以发热、心慌、胸闷为主诉要求住院治疗。老人以往曾确诊高血压、冠心病。10天前曾拔牙以便装义齿。3天前开始发热,自服抗生素无效。近两天来心慌、胸闷、气急。心脏听诊有杂音。临床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该病的细菌感染途径与感染源有何特点? 答:本例属内源性感染。最可能的致病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是寄居于口腔和喉部的常见的正常菌群。但因拨牙时出现伤口,该菌可经伤口进入血液.对心脏原已有损伤者来说,血液中的细菌易于粘附、沉积于有损伤的心瓣膜,心内膜生长繁殖,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2月初,一5岁患儿高热2天,皮肤上出现瘀斑,有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脑膜刺激征。血白细胞11×109/L,中性88%。请分析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答:患儿的特点是高热、皮肤瘀斑、脑膜刺激征,且血液白细胞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根据这些特点,再加上季节因素(2月初),考虑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可能为脑膜炎球菌。为明确诊断,可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直接涂片镜检,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也可取皮肤瘀斑渗出液印片镜检,阳性率较高,同时应取脑脊液及血液作细菌分离培养,也可用其他快速诊断方法,如检测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进行病原学诊断。 三.一病人高热10天,有纳差、腹部不适、全身酸痛的前驱症状。腹部有压痛,肝脾肿大。肥达试验:H l:40,O 1:160,HA 1:20,HB(一)。如何明确诊断? 答:病人的特点是持续高热,肝脾肿大,肥达试验伤寒杆菌O凝集价升高。根据以上特点,病人可能患有肠热症,可能的病原体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为明确诊断,可取血、骨髓、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重复取血清做肥达试验.如细菌培养阳性,肥达试验H抗体、O抗体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以上时,则可明确诊断。 2. 一病人呕吐、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不发热。血白细胞正常,脱水征明显,血压偏低,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怎样明确诊断?如何防止该病的传染蔓延? 答:病人的症状特点是不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粪便为米泔水样,有脱水和休克倾向。根

伤寒典型病例分析

伤寒 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EC值计“0”,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 病例分析: 一、症状: 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3.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腹胀、便秘、腹痛,无恶心、呕吐。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减退。 5.触诊见肝脾肿大,质软,伴肝有压痛。 6. 右胸前皮肤可见数个玫瑰疹,压之褪色(常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 二、血常规: WBC:3000/mm3,中性占56%, 淋巴占38%,单核占6%, 未见嗜酸性粒细胞, EC值计“0” 三、肥达反应:第一次肥达反应; 第二次肥达反应。 四、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40~41℃为时1~2周以上),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五、诊断: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验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温病习题

温病学习题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题: 1.概念:温病学、温病、温疫、温毒 2.温病的特点 3.温病的命名 4.温病的分类及代表病种 5.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6.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A.风温B.春温 C.暑温D.湿温 2.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A.发热B.头痛 C.口渴D.局部红肿热痛 3.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传染性 C.易化燥伤阴D.热象偏重 4.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 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5.关于温病的命名和分类,下列哪一项正确:() A.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有春温、暑温、湿温、秋燥 B.根据发病季节命名的有伏暑、秋燥、冬温 C.根据临床特点命名的有伏暑、大头瘟、烂喉痧 D.根据病证性质分为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 6.依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是:() A.风温B.春温 C.暑温D.湿温 7.以下哪种病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春温 C.暑温D.伏暑 8.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春温 C.暑温D.伏暑 9.广义伤寒的定义是:() 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10.在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不必另立门户 B.《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温病学的发展补充了其不足

C.温病学与《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D.温病学和《伤寒论》在辨证论治精神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11.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 C.病邪的性质D.传变的快慢 12.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 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 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自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13.哪种温病不属于新感温病:() A.风温B.暑温 C.伏暑D.秋燥 14.属于伏气温病的是:() A.风温、春温B.秋燥、大头瘟 C.春温、伏暑D.湿温、伏暑 二.选择多项题 1、温病的主要特点有:() A.以发热为主症B.可出现阳明腑实 C.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D.病变后期易伤阳气 E.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 2.温病的概念是:() A.病因是温邪B.发热是主症 C.病机以易化燥伤阴为特点D.包括所有急性外感热病 E.热象偏重 3.温病的特点是:() A.病因是外感温邪B.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D.有特殊的临床表现 E.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 4.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A.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B.发病季节 C.病证性质是否夹湿D.四时主气 E.是否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5.温病的发病类型可概括为:() A.新感类B.温热类 C.伏邪类D.新感引动伏邪类 E.湿热类 6.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伏暑 C.暑温D.秋燥 E.春温 7.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B.湿温 C.暑温D.伏暑

《温病学B》作业1答案

A型题: * 1. 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C.元代 * 2. 温病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E.清代 * 3. 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灵活运用经方 * 4. 温病形成完整体系是在什么时代? E.清代 * 5. 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是:E.叶天士 * 6.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B.病位以肺为主 * 7. 既能化燥化火,又能伤阳气的温邪是:E.湿热 * 8. 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C.失治、误治 * 9. 温毒病邪的致病特殊征象是:D.红肿疼痛 * 10. 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 B.变化迅速 * 11.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D.苔黄尿赤 * 12. 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 E.燥热病邪 * 13.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E.易于损伤元气 * 14. 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上补充出三焦辨证? E.以上均不是 * 15.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王安道* 16.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D.伏暑 * 17. 春温的致病因素是:E.温热病邪 * 18.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的医家是:C.叶天土 * 19. 清代四大温病学家是指:B.叶天土、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 20. 首次系统以温病学的理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地方是:D.石家庄 * 21. 《广温疫论》一书作者是:C.戴天章 * 22.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D.刘河间* 23.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C.《湿热病篇》 * 24.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朱肱 * 25.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疫与温病的区别点?E.伤阴的程度 * 26. 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C.先入阳明气分 * 27.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C.必夹湿邪为病 * 28. 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 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 * 29.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 B型题: * 30. 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的作者是:C.吴又可 * 31. 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完整理论体系的杰出代表是:A.叶天土 * 32. 《难经》认为温病和广义伤寒是:B.隶属关系 * 33. 温病与狭义伤寒是:A.并列关系 * 34. 温病与温疫是:E.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情况区分

诊断学综合病例分析题

病例分析题 病例 1: 患者男性, 60岁,于2004年 5月 12日入院。患者于 20年前开使出现受凉感冒后咳嗽、咳痰,服药后症状减轻,以后每到冬季易发作, 10 年前出现气喘,劳动力日渐下降, 5 年前出现下肢浮肿,服利尿剂后水肿可减轻, 1 周前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气喘不能平卧,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慢支急发收入院。 1.精确概括主诉(不超过 20 个字)。 2.咳嗽的性质是什么他描述的完整吗应该补充哪些 3.对患者的气喘你应该如何理解 4.他的浮肿应该属于哪种类型 5.他是否存在心源性呼吸困难你如何从问诊中进一步深入了解 . 病例 2: 患者男性, 28岁,于1992年 7月 5日急诊入院。患者于 7月4日感上腹不适,烧灼感,以后出现恶心,吐出暗红色血液约1500ml,出现头晕、出汗、乏力。病前曾有饮酒史。 1.概括主诉 2.现病史中还有哪些不足 3.你判断患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说明系统、大概部位) 4.患者为什么出现头晕、出汗,可能还会出现什么 5.既往史中应注意到什么 病例 3 患者XXX,男性,36岁,未婚,干部,湖南长沙人。因食欲下降、乏力5天,皮肤 巩膜黄染 1 天入院。患者 5 天前因受凉而出现食欲下降,全身乏力。感畏寒,无发热、腹痛等不适。今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样,腹泻 3 次,稀水样便而就诊,既往有乙肝 标志物 HBsAg(+) , HBeAg(+) , HBcAg(+) , 否认”肺结核、痢疾、伤寒”等病史。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化验: WBCX 109/L, N 0.75 L TB L CB L 问: 1、该患者最可能是那种类型黄疸 2、为确定诊断,你认为还需要作什么化验与检查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病例 4 患者,女性, 45岁。于 2007年 4月24日入院。患者于 2007年3月24日开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上腹痛。 2007年4月20日出现左上腹疼痛加剧,并呕吐大量咖啡样物伴柏油样便,

温病学复习大纲(1)

第一章绪论 【考核知识点】 1.郭雍最早提出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两种类型。 2.刘完素开创了寒凉清热为主治疗热病的先河,为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王安道明确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吴鞠通评价其“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4.温病学的形成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叶天士《温热论》及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问世。 5.吴又可的《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首创杂气病因学说。 6.叶天士的《温热论》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7.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大力倡导三焦辨证。 8.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是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9.王孟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成《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10.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被称为“温病四大家”。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考核知识点】 1.温病的概念。 2.温病的四个特点。 3.温病临床表现的特殊性表现为:(1)起病急骤,传变迅速;(2)以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危重证候;(4)易伤阴液。 4.新感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即发,病发于表,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5.伏气温病的概念:指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病发于里,初起以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6.暑温是新感温病,但初起却是里热证,分析其原因。 7.理解“夏暑发自阳明”。 8.温病与伤寒的关系: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 9.温毒的概念:一是指病因,即温毒病邪,是由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二是指病名,即由温毒病邪所导致的具有肿毒特征及较强传染性的一类温病。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考核知识点】 1.温病病因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审证求因”为基础,结合四时气候变化来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长春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章节测试(第1-4章)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温病学课程 章节测试(第1-4章) 第一章绪论 单项选择题 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 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 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 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 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 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 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 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 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 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 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 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C.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 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 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 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 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 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 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 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 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 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 16.吴又可是:() 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 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 参考答案单项选择题1-5BBBCA 6-10CDDAC 11-16CDDDAA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单项选择题

浅谈《温病条辫》和《伤寒论》的关系

浅谈《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 摘要: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径》,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是一致的,直到清末温病学派形成以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而温病学派认为伤寒与温病寒温异气,截然不同。笔者认为,温病学派发展了伤寒论,温病学源于伤寒,并在其基础上丰富了伤寒。 关键词:温病;温病条辨;伤寒;伤寒论 正文:1.病机和辩证方面三焦与六经相须为用 《温病条辨》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创三焦辨证法, 对外感热病的病机及辨证有很大的发展和补充。而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又有相须互用之妙: 一、病机方面:《伤寒论》六经病, 从三阳至三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温病条辨》三焦病由上焦至下焦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阳明病和中焦病均属里实热证, 《温病条辨》不仅完全囊括了阳明病的实热方证, 而且还补充了湿温病等内容。《伤寒论》在三阴病重点论述了寒邪伤人阳气, 乃以救阳为急务,《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更加详细的对之进行论述并创制了鹿附汤等新方,为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极大贡献。 二、辩证方面: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都是为了阐明外感热病的病理发展和指导辨证论治。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寒邪发病的病变论述较详,而三焦辩证则对外感热病中常见症候如热如营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伤阴、动血、湿热蕴阻脾胃等加以补充。可见《条辨》确实在病因、病机、辨证方面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所以, 两者在外感热病的论治上,确有相须为用之妙。 2.善于使用仲景原方加减化裁赋新义 笔者作过统计, 《温病条辨》共有206方,其中借用《伤寒论》原方的有36个,如在下焦篇中治“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 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医学寄生虫典型病例分析

医学寄生虫病例分析(典型) (一) 男性患者,34岁,公司员工。2周前结束东南亚等国旅行,归国后即出现腹痛、腹泻,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加剧;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胀气、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症状人院。 体格检查:体温38. 5℃,肝脾正常,心肺正常。 血液检查:血细胞比容0.45,红细胞4. 5×1012 /L,白细胞7.1×109/L。 粪便检查:粘液血便,有腥臭味;生理盐水涂片可见变形运动的虫体,在其食物泡见红细胞。 请问: 1.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为(单选题)A.经口感染 B.病毒 C.结肠阿米巴 D.溶组织阿米巴 E.棘阿米巴 2.该患者感染原虫的感染阶段是(单选题) A.滋养体 B.单核包囊 C.双核包囊 D.四核包囊 E.组织滋养体 3.患者感染途径是什么(单选题) A.细菌 B.经皮肤感染 C.经媒介节肢动物感染 D.经吸入感染 E.经直接接触感染 4.怎样预防该病的感染(单选题) A.注意饮水卫生

B.注意饮食卫生 C.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 D.防止蝇和嶂螂污染食物 E.以上全对 5.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什么(单选题) A.阿苯达唑C.甲硝唑 B.甲苯达唑D.吡喹酮 E.青篙素 (二) 患者,女,18岁,市某农场挤奶工人。 主诉腹痛、腹泻1周。病人自幼喜饮生水和生奶。近半年来出现腹痛、腹泻、水样便、量大、恶臭味、无脓血,并伴有发烧、头痛,经服抗生素后缓解,近来又出现症状。 病原学检查发现粪便中有梨形虫体,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借助鞭毛运动活泼。 问题: 1.根据上述病史应诊断哪种寄生虫病(单选题) A.阿米巴痢疾 B.蓝氏贾第虫病 C.人毛滴虫病 D.脆弱双核阿米巴病 E.口腔毛滴虫病 2.该病人病原学检查可选用(单选题) A.取急性期粪便涂片查滋养体 B.乙状结肠镜活检 C.取粪便作毛蝴孵育法 D.取粪便作钩蝴孵育法 E.饱和盐水浮聚法查包囊 3.除了发现病原体之外,哪些病史有助于诊断?(多选题) A.发热、腹泻、腹痛E.硫酸镁 B.水样便,恶臭味、无脓血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桅子蘖皮汤方: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李致重等)

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李致重等) 谈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https://www.360docs.net/doc/0b3293939.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 d=5088 1楼发表于2007-7-1 01:56 | 只看该作者| 倒序看帖| 打印 李致重等/香港 清代以来,随著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医界围绕著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20世纪70年代国内曾有人立倡“寒温统一论”,但至今并未形成学术界的共识。对於伤寒和温病的关系,下面讲三点看法。 一、关於“古方今病” 金元时期,刘河间针对热病初起不可纯用辛温解表之法,不宜投麻、桂辛温大热之剂,设立了双解散、凉膈散等表里双解之剂。据此他提出了“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之说。这个说法,成为后世“伤寒与温病病因病机截

然不同,治疗上必须严格区别”的理论依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1. 病变了吗 整个人类进化的历史,是以亿年为单位来计的,从《内经》、《伤寒论》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年左右。这对於人类的遗传、变异来说,是很有限的一瞬间。在这期间,尽管人类疾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就外感温热病的发病原因、病情特点、病理机制以及人的体质因素来说,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 这里,从中医外感病的学术发展来说。《素问.热论篇》里提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的伤寒,就是全部的外感热病,与《伤寒论》所讨论的完全是一回事。《素问.热论》六经辨证的内容虽然与《伤寒论》不尽一致,这是学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不是理论原则的差异。应当看到,就温热病来说,在《内经》时期已经有明确的论述了。 再看《难经》。《难经》上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五个方面指的是广义的伤寒。五者之中伤寒,相当於《伤寒论.太阳病篇》相对於中风的伤寒,称之为狭义的伤寒。而五者中的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