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生命意志论评析

叔本华生命意志论评析
叔本华生命意志论评析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提起尼采,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哲学家叔本华说起,据说学生时代的尼采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很多人把尼采视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尼采早期的作品中的确会看到受叔本华影响的痕迹,但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由于人生的大多数痛苦都是由欲望带来的,所以他告诉人们要禁欲。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应该直面自己的欲望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核心思想——“超人”哲学 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超人是人类生物进化的顶点;超人具有极大的权力欲,他们最有力,最雄厚,最独立,最有胆量;企图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而毫无胆怯懦弱的性格;他们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以冒险为乐。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 尼采提出了三种精神境界,分别是骆驼、狮子和孩子。人民大学张志伟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他是这样介绍尼采的精神三境界的,分别是“你应”、“我要”和“我是”。骆驼就是“你应”,即无条件服从,比如基督教就是这样来要求群众的,狮子就是“我要”,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孩子就是“我是”,没有拘束的为天地的一切立法,超人正是达到这一境界,正如《西方哲学史》中指出的那样,“超人是无法界定的,超人的价值就体现在他对一切价值的重估上,体现在他不断的自我超越上。” 尼采笔下的这个超人的英文不是电影里的那个“superman”,而是“overman”,超人要超越人类,要超越自己。超越是一种永远不会停止的状态,超人也永远不会僵化,甚至可以这么说,超人也是一种状态,什么时候超人自我满足,停滞不前,觉得自己已经是万能的,超人也就不存在了。 尼采的主要哲学理论可以概括成以下四点,而这些观点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众不同的性格: 1. 坦言嫉妒。尼采认为把嫉妒藏在心里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一个“超人”不可以表现得不坦诚,人要敢于直言嫉妒。他提倡,“嫉妒心理”应该被用作一种工具,来指导人们进步,而不是去作恶。被嫉妒的对象就是人们的目标,而“超人”必须直面目标的挑战,即使奋斗到死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要奋斗过了,就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句,作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 句,作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句 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5、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6、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7、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8、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说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100句名言 (2)

叔本华名言100句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叔本华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11.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 A certain amount of care or pain or trouble is necessary for every man at all times .A ship without a ballast is unstable and will not go straight. (Arthur Schopenhauer. Geman philosopher)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1.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 同在一个舞台上,有的人是帝王,有的人是臣子,有的人是将军,士兵或仆人和其他等等,他们彼此的不同只不过是外在的不同而已,但各种角色内层核心的实在性确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着渴望与焦虑。 * 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实在是他的心灵。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要姓杜得多。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知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西方三大流派简介

西方心理学三大流派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叶,是由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精神分析是在学院心理学之外产生的,其研究目的、对象、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主要以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所关心的是感觉、知觉、学习等意识现象。而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派所忽视的变态行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临床观察法,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无意识、情欲、动机等。精神分析着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分析治疗,并对心理和人格作出理论解释。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技术,又是关于潜意识的心理学说。 一、代表人物 1.弗洛伊德 (1)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 意识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无意识中随时可以成为意识的部分。前意识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潜意识则是由原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构成。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是广义的,是指一切快感,不独指生殖的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意识过程是无意识过程的衍生物。因此,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无意识,而非传统学院心理学所说的意识。他说:“心里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因此,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尤其是潜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终动力所在。 (2)精神分析方法 精神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弗洛伊德定义的一些了解潜意识的方法。因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根本的动力,而潜意识本身是难于直接认识和理解的,但这些潜意识的欲望可以通过这种种伪装和改扮,逃过稽查作用达到意识而不为意识所识别。这些潜意识的欲望乔装改扮成各种变态结构和常态结构,前者包括各种神经症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变态现象如遗忘、口误、笔误等;后者包括梦、神话、艺术创作等。以上这些现象本质上都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决定的,代表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 精神分析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3)梦论 梦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荒谬而无意义的,而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满足”。他称具体的梦境为显梦。称隐藏在梦境背后的本能欲望为隐梦。梦的功能主要有凝缩、移置、戏剧化和润饰四种。 (4)本能论 本能是贯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中心概念之一。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所有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本能需要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每一种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和对象,并具有保守性、倒退性和重复性三大特点。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认为生物都有自存和存种两种目的,并相应认为人类的两大需要是饥与爱。但在晚期,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目睹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状,他将饥与爱定义为代表爱和建设力量的生本能,并认为在生命中同时存在着与生本能相对立的死本能。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目标为死亡并回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解体状态的本能,既死本能。死本能代表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论 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而无意识又可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故弗洛伊德实际上将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所组成的三分结构。其中潜意识种充满躁动的本能,在人格中起主要作用。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200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人们寄予很高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可见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总结经验和理性主义,重新为哲学理出新方向及模式,奠下现代哲学基础。他是公认的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与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开创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先验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与“自由意志论”等。 康德所具有的人本精神,源于他的“自由意志”。因此,个人不受知识与欲望所影响的自由意志,乃是康德式人本的重要基石。康德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即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经线,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用他的“先验演绎”的形式论证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使得道德成为可能,”康德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人的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得人成为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本身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属于人类自我的意志。 康德把自由的伦理意义阐述为“善良意志”。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的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也就不称其为自由了。康德认为的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康德深化了“自由意志”的内涵。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就要以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因为善良意志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叫自律。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我们要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引《康德的自由理论》)康德在他的道德公设中,把道德规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行了归结:人只有是自由的,道德才有立足之地。自由已经作为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 对于康德这个观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体现,就是结交朋友,我们交朋友,都要先看

充足理由律介绍

《四重根》的基本主张是,平常的世界是由四类对象构成的,它们都是表象。第一类由“现实对象”组成,如桌椅木石之类;第二类是些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判断;第三类是时间和空间;第四类是人类行为。 这四类对象的存在都必定有根据或理由,因此可以说每一个类都受制于充足理由律的一种特别的形式。充足理由律以其最普泛的形式宣称,凡事物无不具有关于它为什么如其所是而非非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释。充足理由律的这四种形式于是变为:(1)一个现实对象中的每一变化有一个原因;(2)每一真实判断的真理基于某种外在于它的东西;(3)一切数学性质基于其他数学性质;(4)每一行为都有一个动机。说得更简洁一些,在平常的世界上存在着四种必然联系,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因此,普泛形式的充足理由律拥有四重根。下面,我们将对这四种必然性一一予以说明: 1.因果关系: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 叔本华首先把第一类对象描述成一些直觉的、完全的、经验的现实对象。和概念相比,它们是特殊的。因果关系的解释原则只适用于这类对象。 《四重根》的大部分篇幅用来讨论因果关系的解释原则。因果关系原则宣称:在由物质性的东西构成的世界中,每一变化必有一个原因,“每一出现的事态必定继起于前于它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是这个变化致使的。”(《四重根》53节)。这一原则不准有例外:我们通常称之为某一事件的原因的那个东西,仅仅是这个事件前边的一个特别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本身必定继起于更前的变化。原因和结果就是以这种方式联系着的:如果第一个发生,那么第二个不可能不发生。这种关系被视为必然性的一种。 叔本华坚持,一个事件的原因只能是另一个事件:原因不可能是一个物体或者一种事态。物体和事态是由以因果方式联系起来的序列而带入或者推出存在的,这些事件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正在进行的自然世界的历史,就是说整个的物理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他的想法。我轮起锤子打一个钉子,把钉子打进了木头。锤子的运动,即锤子的状态中的一个相关变化,是原因。钉子的运动,即钉子的状态中的一个相关变化,是结果。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原因和结果是现实对象中的一些变化。叔本华认为对于一切原因和结果而言也是如此:一切变化,并且也只有变化,才是原因和结果;因而现实对象本身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他的道理是,现实对象是实体——就是说,它们是由物质构成的——由于物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他相信实体是无始无终的。结论是,现实对象不是变化,因此也就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但是,有一种诱惑,误认为现实对象是原因,比方说,以为锤子是钉子钻进木头的原因。但是,稍作思考就可以看出这是不对的。如果作为对象的锤子是钉子运动的原因,那就没法解释为什么钉子的运动发生在锤子运动之后而不是之前,而在锤子开始运动之前仍然是那样一把锤子。 正是由于叔本华认为变化而且只有变化才是原因和结果,因此他把因果律叫作“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按照这一根据律,在一个现实对象的状态E中的每一变化都是一个结果,它紧跟着在它前边的一个变化的发生而发生,这前边的变化就是E的充足根据,这充足根据构成了它的原因。这种原因是一种包含着许多事件的复杂的事态;那些事件的每一个对E都是必要的,那些事件都凑齐了对E才是充分的。由于这原因本身也是一个变化,它就也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又有原因,如此等等,以至于无穷。举例来说,我用一个凸透镜把阳光聚焦在棉花上,于是棉花起火,于是我们将趋向于说仅仅是我把这个凸透镜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引起了棉花的起火——然而,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那时正有一片云彩挡住了阳光,那么棉花还是不会起火的。那片云彩移开,棉花就起火,这样一来,仅仅是云彩的移动才是棉花起火的原因——但是,这也不对,因为我们还需要知道是什么使云彩发生了位移。很显然,这种追问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这个因果链条是无穷无尽的。 2.逻辑必然性:关于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构成第二类众多表象的那些对象是概念。概念都是抽象的,而且是一般的,把无数特殊的存在归在自己之下。概念若处于孤立之中就毫无用处,仅当其联合起来以形成真判断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

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掉这些。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万一我的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执意为之,我是要坚持,还是要放下。现在,我想我会放手,我会给孩子建议,让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体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题而是多选题,但是最终判断在他,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1、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叔本华 2、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3、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这好像船要直行而必须有压舱物一样。——叔本华 4、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叔本华 5、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叔本华 6、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叔本华 7、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叔本华 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叔本华

9、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局,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叔本华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叔本华 11、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叔本华 12、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13、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叔本华 14、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叔本华 15、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叔本华 16、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叔本华 17、如果有一巨大的不幸,平日我们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战栗,现在果然真的发生了,我们这时的情绪,整个说起来,只要忍过了第一阵创痛,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了。——叔本华 18、一切欲求作为欲求说,都是从缺陷,也即是从痛苦中产生的。——叔本华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名著介绍(20210216003512)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名著 商界需要哲学思想,读读哲学总没错~ 《理想国》柏拉图 理想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的正义来自统治者——哲学家的正义,哲学家的正义来自至善。至善、神圣、圆满。拥有至善就拥有最真实的快乐,所以正义的就是幸福的。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 ' .-A '| |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论文体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明 ''■ H ' ■■■'| ! 确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实体”,这标志着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从此哲学成为科学。 《忏悔录》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西方世界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他的成名作《忏悔录》 位列世界三大著名忏悔录之首,是西方哲学名著与文学名著。 ■ I " 《新工具》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第一次揭示了知识的真正意义,新工具”一—经验归纳法是实验科学的第一个科学的方法,这奠定了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始祖”的地位。 《哲学原理》笛卡尔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尔,用他的理性主义演绎

法,创立了近代唯理论哲学体系,理性代替信仰成为权威,从而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理性并保持权利的人。 《伦理学》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以几何学方法展示了一个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组成的为大哲学体系,其所达到的哲学境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 I, —$ f.?八—} 《人类理解论》洛克 X . ■ I 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主张心灵白板说,论证认识起源于经验,解决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 《哲学通信》伏尔泰 r X | | S \ ' 伏尔泰的《哲学通信》是报晓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第一声雄鸡鸣啼。该书通过对英国经验论哲学、宗教宽容政策及政治平等理念的推崇与赞誉,拉开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帷幕。 《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该书重点说明了我们所运用的观念的性质以及我们在做推理时的心理作用的性质。该书释理细腻,风格沉静平和,基本反映了休谟的哲学思想和行文气质。 《纯粹批判理论》康德这是康德的主要著作,全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范畴的改造创立了先验逻辑,从逻辑上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 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浅谈自由意志

浅谈自由意志 ———读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有感 10029010 庄莹盈自由意志的提出,首先我们应明确其概念。自由意志(free will)是一个哲学信条,它认为我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构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构包括宗教、伦理、心理、科学等方面,举例而言,在宗教范畴,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并不以其力量掌控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在伦理学,自由意志可能意味个人在道义上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心理学,这意味心灵控制身体的部分动作;在科学领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体的动作,包括大脑在内,不全由物理因果所决定。 显然通过以上定义,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依然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但又很难将这个概念准确的描述清楚,只能说它来自于一种强烈的直觉。如果尽可能粗略的表述自由意志论的观点,那就是: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完全是自由的,不被某种力量所约束,也不可能被预测。 根据文献和参考资料的查阅,在粗略阅读奥古斯丁的《论自由意志》一书后,仅就个人观点分析,所谓“自由意志”其实包含两层意思: 1.人的动机或行为不受任何物理定律所约束 现在有个人说:“我每天大约睡觉8小时。”其实这句很寻常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就违背了该层自由意志论。也就是说,既然人的行为不受任何“物理定律”所约束,可当事人却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条有章可循的“规律”——每天睡觉约8小时。在生活中,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你告诉别人:我喜欢吃苹果。其实就是等于用一条不算太严谨的“物理规律”,框住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但是,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是高度随机的,几乎找不到决定式的规律可言呢?比如街头有一个酩酊大醉的酒鬼,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你无法知道他下一步迈向哪里。但此时有一个好事的统计学家路过,发现这个酒鬼随机行走的步伐符合某种正态分布,甚至还可以计算出酒鬼步长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现在即便一个人的行为是高度随机的,其实还是可以给出一种统计式的“物理规律”来描述他的行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

鸡汤。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自由意志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结合现代物理学背景下,探讨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说明相容论和不相容论都存在不同的理论困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由意志问题仍然会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 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没有定论,其根本的矛盾在于,从内在的观点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有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从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成是物理的,而物理世界的因果规律是封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不存在自主性。 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由意志有了自己初步的见解,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向善的,只要他明白了善的知识,他就会停止作恶,趋向于善行。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需要控制低等的激情和行动。亚里士多德则说“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人既然有行善的自由意志,也肯定有作恶的自由意志。虽然都是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跟德谟克利特对此却持有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伊壁鸠鲁认为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德谟克利特认为人被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只是一种主观假象。 西方中世纪是被宗教神权统治的时代,基督教对自由意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神正论中把世界上的恶分为三种,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他认为前两种恶是因为世界缺乏完善性造成。而伦理的恶,则是自由意志的代价,人因为选择善或恶而受到上帝的奖惩。 中世纪的哲学家对此也多有论述,斯宾诺莎将人类的自由意志比为一颗自己选择了飞行路线与落点的石头,他写道,“心灵的决定若扣掉欲望就不剩什么,会随着各种安排改变,心灵内没有绝对值也没有自由意志,心灵的意愿是由一个因素来决定,而这个因素是由另一因素决定,然后再另一个,再另一个,就这样无限持续。人们会相信他们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但忽略了致成因素。”斯宾诺莎的一切都受逻辑必然性支配的观点断然否定了目的论,进而也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这是莱布尼茨绝对不能接受的。他认为“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由无数精神性实体单子所构成,而人作为较高级的单子,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对此有系统的论述,康德立足于人的本性, 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从自然事实层面的外在自由即经验自由和价值层面的内在自由即道德自由两个层面上追问了自由的本性。这两种层面上的自由统一在人这一矛盾主体之中。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并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自由。他们分别是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他认为,自由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超越时空的,超越因果律之外的,它不被外在的任何事物机械地决定。因此在康德看来,人的每一瞬间都可以自由选择。 到了近现代哲学,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更加复杂化,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上一共存在下面几种观点:

王国维生平思想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父亲王乃誉是一商人。4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养成王国维孤僻的性格。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上虞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在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王誓事罗振玉并终生依庇于罗。1901年王曾赴日留学,次年因病回国。1903年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1904年任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他对叔本华、康德、尼采哲学颇有兴趣,在《教育世界》发表过一批哲学论文,介绍德国哲学,又从事词和戏曲的研究。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1912年《宋元戏曲考》问世。 辛亥革命后,罗振玉、王国维逃到日本居住。罗对王讲:现在世变很激烈,士欲可为,舍返经信古未由也。王听了罗的劝告,便尽弃前学,专治经史。他运用罗振玉的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甲骨文、流沙坠简等,经过研究写出一批学术论文。1916年他回到上海,应哈同之聘,为《学术丛编》杂志编辑,后又任包圣明智大学教授。他仍从事甲骨文和古史考证,和沈曾植等研讨学术,关系密切。1923年他召为南书房行走,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当先生。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故宫,王国维认为是“大辱”,想自杀,经家人严密监视未遂。1925年,他到清华学校研究院任教,从事古代西北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工作。1927年4、5月,北伐军进抵河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王国维于6月2日写就遗书,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便投颐和园内昆明湖自杀,结束了他遗老的生活。 综观王国维的学术活动,先是研究哲学,继而转向研究文学,再而转向研究史学,以史学的研究贡献最大。哲学 王国维研究哲学,先是读康德的书:《纯粹理性批判》,书很深奥,难以悉解。他便又读叔本华的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深受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写了《汗德像赞》、《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叔本华和尼采》、《书叔本华遗传说后》、《释理》等论文,全面介绍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法律、政治各方面的阐述都运用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认为哲学和艺术是探求精神上永恒的真理,人生哲学就是探求揭示人生即痛苦这一真理以及其解脱之道。美学是感发人的情绪,洗涤人的精神,揭示人生的真义,使人超然物外,忘记利害关系,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求得暂时的解脱的功效。他写了《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文学小言》等文,是发挥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名篇。他又写了《红楼梦评论》一文,分析曹雪芹创作的小说《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他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红楼梦》一书的基本精神是展示了生活之欲造成的巨大苦痛,从而走上了解脱之路。“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这一观一悟,写出了彻头彻尾的悲剧,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独具慧眼,第一次道出了小说的内在含义,推倒了封建文人视《红楼梦》为“诲淫”之作的偏见,也批评了“索引派”繁琐的历史考证的研究方法,将《红楼梦》推举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作品,肯定了它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王国维研究哲学产生了疲惫的心态。他曾在《自序》中述说道:“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的形而上学,高严的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可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① 当时西方传入中国的哲学有两大潮流:一是英国的实证主义,如洛克、休谟、斯宾塞等,即严复所宣传的一套实证论、经验论思想。另一是德国的哲学,如康德、叔本华、尼采的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