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 生产者(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它们具有光和色素,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H2O和无机营养盐类合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用于本身的生产,此外,还有包括光合细菌合化能合成细菌。

3 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4 营养阶层(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

5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

6 碎屑食物链:从动植物死亡尸体分解物开始。

8 生态效率: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利用效率。

9 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10 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用来实现其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的方法。

反馈: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决定其输出。

正反馈: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作用。

负反馈:输出反过来起消弱合减低输入的作用。

11 生态平衡:输入和输出在较长的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调节恢复到原处的稳定状态。

12 补加能量:指除太阳直接辐射的能量外,其他能减少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维持消耗,从而增加可转化为生产力的任何能量。

14 Gaia假说:是一个(在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可以说明生物与环境在生物圈规模上相互作用的稳态。

15 生态阈限: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就叫做“生态阈限”

消费者:指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所以称为异养生物。

分解者:也属异养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微小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连续地进行着分解作用。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物网。

林德曼效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

周转率:生产量与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7 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由自然生态系统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其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

(2)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3)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浮游生物:指在水流的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得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底栖生物:是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

游泳生物:是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

污损生物:过去也称周从生物、固着生物或附着生物,系指附着在船底、浮标和一切人工设施上的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总称。

1 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

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答:纬度梯度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时间只能透入海水的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甚至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底层温度低而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的而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少。在水平方向上,从沿海到向外延伸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含量和海水混合的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海减弱的变化。

2 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以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大意义?

答:(1)海洋的溶解性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N、 P等无机盐都以适合与有植物吸收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便于浮游植物吸收。

(2)海水具有透光性,光线可以投入一定的深度,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必须得光照条件。

(3)海水的流动性可以扩大生物分布的范围。

(4)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能够使PH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使生物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4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富有生活的结构。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

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5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按个体的大小浮游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

(2)微型:2—20μm

(3)小型:20—200μm

(4)中型:200—2000μm

(5)大型:2000μm—20㎜

(6)巨型:>20㎜意义: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相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7 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浅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答: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的、底埋生活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活的,底层游泳的等类型。

海底的各种生境多样复杂,因而生活在海底表面沉积物这的各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所代表的门类都比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丰富的多。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1 生态学上环境概念与环境科学里环境概念最大的差异在于主体不同。

2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 生境:具体的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 限制因子:在所有这些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6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种生物必须有不可缺少的物质供其生长和繁殖,这些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当生物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多需要的最低值时,就对其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8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如果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生物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这种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的概念就称“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9 透明度:指用一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垂直的放入海水中,直到刚刚看不见时的深度为止,这个深度叫透明度。

10 透光层(真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11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有时竟比常年高5—6度)的现象。厄尔尼诺每隔2—10年发生一次,但间隔时间和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都不确定。

12 永久性温跃层在低纬度海区,季节性温跃层在中纬度海区,高纬度海区没温跃层。

13 两极同源(两级分布):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

14

15 生物学零度: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始发育和生长,这一界限称为生物学零度。

16 有效积温法则(热常数):指发育期的平均水温(有效温度)与发育所经过的天数或时数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一常数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K(热常数)=N(T-C)

N(天数)T(平均温度)C(起点温度)

17 盐度:当碳酸盐全部转化为氧化物,溴和碘以为氯所取代,所有有机物均已完全氧化时,1kg海水中所含全部可溶性无机物的总质量(g)。简单定义为:溶解1kg海水中的无机盐总质量(g)。

18 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Marcet原则):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成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

生态幅: 耐受限度表示某种生物对于环境改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环境因素对生物发生影响的范围成为生态幅。

1.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

环境: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何谓限制因子?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内容。

1.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两个辅助原理:

(1)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

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2)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

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或生态幅,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一般说来,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越低。与此相反的是,属于狭生态幅的生物,通常对范围狭窄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却丧失了在其他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3.如何用辩证和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只能生活和适应与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条件决定着生物的分布和数量特征;生物的活动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生态学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的统一性,一方面,生物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对它适于的物质以创造其本身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得以生长繁殖;另一方面,生命活动的产物又被释放回外界环境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从长期的角度看,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后,本身在有机体的影响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改变了生物圈并使其复杂化,即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增加了。这种多样性也要求生物对其适应,因此也成为动植物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有机体类型多样性的扩大,要求产生种的特殊性,以便按不同方式来利用周围环境的物种共同生存发展。因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

4.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光的强度和照射时间有纬度梯度和季节周期,除两极外地其他地区有昼夜交替现象。强度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弱,夏季强,冬季弱,低纬短波光多,随纬度的增加长波部分也增加。从日照时间上看,除赤道附近昼夜时间整年都基本一样外,其他维度上只有春风和秋风时昼夜时间大致相等。

生态作用:1.海洋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存储化学能,是海洋生物能量的最初来源。2.光照使水温维持在一定得范围内。3.光是影响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6.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1.水平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度递减

垂直分布规律:1.低纬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其下方出现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加急剧下降),其上方为热成层(相当均匀的高温水层),温跃层的下方水温低,温度变化不明显。

中纬海区:夏季水温增高,接近表面形成一个暂时的季节性温跃层,冬季,上述温跃层消失,对流混合可延伸至几百米。在其下限的下方有一个永久性的但温度变化较不明显的温跃层。

高纬海区:课本p55第二自然段,

2.主要生态作用:1.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迁移

2.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促进新陈代谢

3.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生殖和发育

8.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1.海洋盐度分布

远离海岸的大洋表层水盐度变化不大(34~37),平均为35,浅海区受大陆淡水影响,盐度较大洋的低,且波动范围也较大(27~30)。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Marcet ”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2.生态作用

(一)盐度与海洋生物的渗透压

海洋动物可分为渗压随变动物(贻贝、海胆)与低渗压动物。渗压随变动物:体液与海水渗透压相等或相近;低渗压动物:大部分海洋硬骨鱼类经常通过鳃(盐细胞)把多余的盐排出体外或减少尿的排出量或提高尿液的浓度等方式来实现体液与周围介质的渗透调节。

低盐环境下鳃主动吸收离子,排出量大而稀的尿液。

洄游鱼类:内分泌调节改变离子泵方向

(二)盐度与海洋生物的分布(狭盐性生物与广盐性生物)

(三)不同盐度海区物种数量的差异

盐度的降低和变动,通常伴随着物种数目的减少,海洋动物区系在生态学上的重要特点,是以狭盐性变渗压种类为主的。

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

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生命表: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和死亡数编制成表,称为生命表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种群的个体数目。

存活曲线:依据生命表中种群在不同年龄的存活数绘制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生态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1.种群就是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2.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的种群密度,这就是阿利氏规律。

3.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或生态出生率。

4.种群在实际环境下的死亡率称为生态死亡率。

5.生命表是用来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有用工具。(生命表:表征种群个年龄组存活,死亡以及种群数量变动的数据表。)

6.根据生命表可作存活曲线,存活曲线是以年龄(相对年龄,即平均寿命的百分比)为横坐标,存活的相对数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

8.一个理想种群在无限环境下每经过一个世代(或一个单位时间)的增长倍数,称为周限增长率。

9.一个环境资源能容纳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负载能力(通常用K表示)。

10.逻辑斯蹄方程是用来描述“S”型增长模式的。微分形式dN/dt=Rn((K-N)/K)。

11.r选择的这类生物课称为r对策者。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负载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须尽可能利用资源,参加繁殖,充分发挥内禀增长率。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K的与之相反)。K对策者(海洋哺乳类)把较多的能量用于逃避死亡和提高竞争能力,r对策者(浮游动植物,甲壳类)把较多能量用于繁殖。

12.种群调节就是指物种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到其平均密度的机制(非密度制约因素跟密度‘)

13.非密度制约:这类因素对种群的影响程度与种群本生的密度无关,即其作用的强度是独立于种群密度之外的,在任何密度下,种群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或被杀死。

密度制约: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

14. 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活所特有的生活史特征是该生物种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形成的一系列生物学特征的设计,生物所特有的这种生活史特征就称生态对策。

15.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旋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亡,称为灭绝旋涡。

16. 种群数量变动受哪些种群参数的影响,影响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什么?

种群数量变动取决于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四种过程,也即生死与迁移,如果还考虑生物量的变动,则须加入生长因素。

17.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在无限的环境下。

集合种群: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由局域种群之间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扩散而相互联系的区域种群。

1.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

1.种群(居群、繁群、 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2.自然种群三个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详见P67)

2.什么叫阿利氏规律?种群的集群现象有何生态学意义?

1.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2.集群现象(schooling)及其生态学意义

有利:繁殖、防卫、索饵、提高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

不利: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

成因: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

4.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

逻辑斯谛方程有一个隐含假设:负反馈立刻起效应种群密度上升而引起种群增长率下降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往往不是立即就起作用的,负反馈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机制生效都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时滞在高等动物(生活史越长,时滞越明显)更为普遍,可相隔一代以上。

8.什么叫集合种群?研究集合种群对生物保护有何重要意义?

1、集合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指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通常着眼于较大的区域

2.与研究一般种群不同,研究集合种群主要是为了知道它是否会走向灭绝或还能维持生存多少时间。主要意义在于预测,并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及害虫防治、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有重要使用价值。对具有多个局域种群的害虫应在足够大的防治范围内同时进行,对面临生境破碎化的濒危种类应注意维持迁移通道.建立一个大保护区与几个小保护区的争论与集合种群理论有关。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1种间竞争:是生物群落中物种关系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种资源(如空间、食物与营养物质等等)的

2014统计学课后复习题答案

《应用统计学》习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 【1.1】指出下列变量的类型: (1)汽车销售量; (2)产品等级; (3)到某地出差乘坐的交通工具(汽车、轮船、飞机); (4)年龄; (5)性别; (6)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赞成、中立、反对)。 【解】(1)数值型变量 (2)顺序变量 (3)分类变量 (4)数值型变量 (5)分类变量 (6)顺序变量 【1.2】某机构从某大学抽取200个大学生推断该校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 要求: (1)描述总体和样本。 (2)指出参数和统计量。 (3)这里涉及到的统计指标是什么? 【解】(1)总体:某大学所有的大学生 样本:从某大学抽取的200名大学生 (2)参数:某大学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 统计量:从某大学抽取的200名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水平 (3)200名大学生的总消费,平均消费水平 【1.3】下面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常用的统计指标: ①轿车生产总量,②旅游收入,③经济发展速度,④人口出生率,⑤安置再就业人数,⑥全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⑧恩格尔系数。 在这些指标中,哪些是数量指标,哪些是质量指标?如何区分质量指标与数量指标?【解】数量指标有:①、②、⑤ 质量指标有:③、④、⑥、⑦、⑧ 数量指标是说明事物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表现为绝对数的形式,并附有计量单位。而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相对规模、相对水平、工作质量和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通常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的结果。 【1.4】某调查机构从某小区随机地抽取了50为居民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60%的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表示满意,70%的居民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生活压力大。 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什么? (2)月收入是分类变量、顺序变量还是数值型变量? (3)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是什么变量? 【解】(1)这一研究的总体是某小区的所有居民。

2018版毛概重点章节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5.1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5.2如何把握理论的主要容 1、解放思想、实事的思想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的基本路线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5、三步走战略 6、改革开放理论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9、一国两制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5.3如何认识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8.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对社会主义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作了科学表述“我国需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之间产生的矛盾” 3、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下面三个方面: ①经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②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③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8.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新时代的涵: ○1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注意伟大胜利的时代。 ○2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 ○3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新时代的意义 ○1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心理和教育统计学课后题答案解析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一章答案 1名词概念 (1 )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 )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 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 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 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 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 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 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 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 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 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 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 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生理学第八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解析

第一章思考题 1. 生理学研究为必须在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以及整体水平进行?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功能,由于人体功能取决于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的功能,细胞功能又取决于亚细胞器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所以,要全面探索人体生理学,研究应在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以及分子水平上进行,并将各个水平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 2. 为什么生理学中非常看重稳态这一概念? 人体细胞大部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等)之中。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环境,称为机体的环境。细胞的正常代活动需要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其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稳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因为细胞的各种代活动都是酶促反应,因此,细胞外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O2和水分,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重要保证。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高热、低氧、水与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都将导致细胞功能的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临床上,若某些血检指标在较长时间明显偏离正常值,即表明稳态已遭到破坏,提示机体可能已患某种疾病。3. 试举例说明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生理功能活动调节中的意义。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

原先活动相反的向改变,称为负反馈。人体的负反馈极为多见,在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稳态中具有重要意义。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血压便回降;相反,而当动脉血压降低时,也可通过反射增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向改变,称为正反馈。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产生“滚雪球”效应,或促使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如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排尿发动后,由于尿液进入后尿道并刺激此处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排尿反射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如在寒冷环境中,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的代活动加强,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体表散热减少,于是体温回升。这是负反馈控制。但实际上正常人的体温是非常稳定的。因为除上述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的参与,人们可根据气温降低的有关信息,通过视、听等感受器官传递到脑,脑就立即发出指令增加产热活动和减少机体散热。这些产热和散热活动并不需要等到寒冷刺激使体温降低以后,而是在体温降低之前就已经发生。条件反射也是一种前馈控制。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Chap1.2)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统计学怎样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 2.试举出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统计数据及其规律性的例子。 3..一家大型油漆零售商收到了客户关于油漆罐分量不足的许多抱怨。因此,他们开始检查供货商的集装箱,有问题的将其退回。最近的一个集装箱装的是2 440加仑的油漆罐。这家零售商抽查了50罐油漆,每一罐的质量精确到4位小数。装满的油漆罐应为4.536 kg。要求: (1)描述总体; (2)描述研究变量; (3)描述样本; (4)描述推断。 答:(1)总体:最近的一个集装箱内的全部油漆; (2)研究变量:装满的油漆罐的质量; (3)样本:最近的一个集装箱内的50罐油漆; (4)推断:50罐油漆的质量应为×50=226.8 kg。 4.“可乐战”是描述市场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激烈竞争的一个流行术语。这场战役因影视明星、运动员的参与以及消费者对品尝试验优先权的抱怨而颇具特色。假定作为百事可乐营销战役的一部分,选择了1000名消费者进行匿名性质的品尝试验(即在品尝试验中,两个品牌不做外观标记),请每一名被测试者说出A品牌或B品牌中哪个口味更好。要求: (1)描述总体; (2)描述研究变量; (3)描述样本; (4)一描述推断。 答:(1)总体:市场上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 (2)研究变量:更好口味的品牌名称; (3)样本:1000名消费者品尝的两个品牌 (4)推断:两个品牌中哪个口味更好。 第2章统计数据的描述——练习题 ●1.为评价家电行业售后服务的质量,随机抽取了由100家庭构成的一个样本。服务质量的等级分别表示为:A.好;B.较好;C.一般;D.差;E.较差。调查结果如下: B E C C A D C B A E D A C B C D E C E E A D B C C A E D C B B A C D E A B D D C C B C E D B C C B C D A C B C D E C E B B E C C A D C B A E B A C D E A B D D C A D B C C A E D C B C B C E D B C C B C (1) 指出上面的数据属于什么类型; (2)用Excel制作一张频数分布表;

教育统计学与SPSS课后作业答案祥解题目

教育统计学课后作业 一、P118 1 题目:10位大一学生平均每周所花的学习时间与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见表6-17.试问: (1)学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是否相关? (2)比较两组数据谁的差异程度大一些? (3)比较学生2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表6-17 学习时间与期末考试成绩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习时间考试成绩40 58 43 73 18 56 10 47 25 58 33 54 27 45 17 32 30 68 47 69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定义变量:“xuexishijian”、“xuexichengji”后,输入数据.如下图: 1

第二步:单击选择“分析(Analyze)”中的“相关(Correlate)”中的“双变量(Bivariate Correlations)”, 将上图中的“xuexishijian”和“xuexichengji”添加到右边变量框中,如下图: 第三步:点击“确定“后,输出结果如下图: 第四步:分析结果

3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14,p (双侧)为0.20。自由度 df=10-2=8时,查“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显著临界值表”知:r 0.05= 0.623 ; r 0.01=0.765。 因为0.765 > 0.714 >0.623,所以在0.05水平上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是相关显著的。 (2)SPSS 软件分析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1=12.037 ?X 1= 29.00 ;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2=12.437?X 2=56.00 根据差异系数公式可知: 学习时间差异系数为:%100?=X S CV S =12.037/29.00×100%=41.51% 学习成绩差异系数为:%100?= X S CV S =12.437/56.00×100%=22.27% 有上述结果可知学习时间差异程度大于学习成绩差异程度。 (4) 把学生2和学生9的期末考试成绩转化成标准分数: Z 2=(X -?X) /S= (73—56)/12.437=1.367 Z 9=(X-?X)/S=(68—56)/12.437=0.965 由上计算可知:学生2期末考试测验成绩优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二、P119 2 题目:某班数学的平均成绩为90,标准差10;化学的平均分为85,标准差为8;物理的平均分为79,标准差为15.某生这三科成绩分别为95,80,80.试问 (1) 该生在哪一学科上突出一些? (2) 该班三科成绩的差异度如何?有无学习分化现象? (3) 该生的学期分数是多少? (4) 三科的总平均和总标准差是多少? 解题步骤: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

统计学第四版(贾俊平)课后思考题答案

统计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1.1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一门学科,它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1.2解释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它研究的是数据收集,处理,汇总,图表描述,概括与分析等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它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1.3统计学的类型和不同类型的特点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 (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1.4解释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答案同1.3 1.5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 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1.6变量的分类

毛概重点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重点课后思考题答案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 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P36) 思想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是实事求是?(P48) 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质和核心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5.为什么说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P54) (1)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2)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权问题?(P69) 主要内容 (1)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 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和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 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 中。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 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7.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75)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 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8.如何理解新民主主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81) 三大法宝: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一般情况下,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大于30 的样本。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4.统计工作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 5.集中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趋势的。 6.“65、66、72、83、89”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是。 7.6位学生的身高分别为:145、135、128、145、140、130厘米,他们的众数是。 8.若某班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准差是8分,平均分是80分,其标准差系数是。 9.参数估计的方法有和两种。 10.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负数,则它们之间存在。 1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12.标准差越大,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标准差越小,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 1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和。 二、判断题 1、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

2、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3、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4、汉族是一个品质标志。() 5、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数称为差异量数。() 6、集中量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7、在一个总体中,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相等。() 8、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指标数值之和不一定等于100%。() 9、不重复抽样误差一定大于重复抽样误差。() 10. 一致性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统计参数时最基本的要求。() 三、选择题 1.某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岁,这里的22岁为(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变量值 D.数量标志值 2.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调查表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A.确定组数和组距 B.抓住事物本质 C.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D.统计表的形式设计 4.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有(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5.统计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取得遵循的原则是( )。 A.可靠性 B.准确性 C.及时性 D.随机性 6. 在直线回归方程Yc =a+bx中,b表示( )。 增加1个单位,y增加a的数量增加1个单位,x增加b的数量 增加1个单位,x的平均增加量增加1个单位,y的平均增加量 7.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合格品率 D、人口密度 8.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极限误差增加1倍,则样本单位数变为( )。 A.原来的2倍 B.原来的4倍 C.原来的1/2倍 D.原来的1/4倍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哪些意义?

书本每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书本每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P1 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哪七大类?P2-P3 3.哪些因素导致化工生产的高度危险性? P11 4.是否装置的规模越大、自动化程度越高,生产越安全?为什么? 否 P4、P6、P12、P13 第二章 1.《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哪些权利和义务?P30、P36 2.企业可以与从业人员通过自愿协商方式订立的劳动合同是不是都有效?哪些内容是不能协商的?否 P19 3.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包括哪些?P21 4.哪些伤亡事故属于工伤事故?P24 5.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导致操作者本人伤亡的,是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是P29 第三章 1.什么是安全生产、安全管理?P38 2.事故的直接原因有哪些?P46 3.预防事故的综合对策有哪些? P40-P50 4.列出五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规章制度?P53 – P63 5.为什么要重视班组安全管理?P64 第四章 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P71 2.什么是化学爆炸?化学爆炸分为几类?P77 – P78 3.列举出化工生产中常见的点火源? P93 4.化工生产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P81 5.列出不能用水扑灭的火灾?P112 第五章 1.人的触电方式有哪些?P117 2.防止触电事故的措施有哪些?P118-P120 3. A P119 4. C 5.电气火灾爆炸中的点火源的表现形式有哪些?P125

第六章 1.什么是腐蚀?它有什么危害?P131 2.常用的腐蚀控制措施有哪些? P135 第七章 1.锅炉压力容器造成的破坏作用有哪三种方式?P153 2.什么是锅炉的三大安全附件?P146 3.压力容器的安全装置有哪些?P146 4.压力容器的主要受压元件有哪些? 5.锅炉的主要受压元件有哪些?P144 6. C P148 第八章 1.从安全方面讲,化工检修有哪些特点?P157 2.设备检修施工前需要做好哪些工作?P158 –P159 3.动火作业的安全要点有哪些?P167 – P168 4.罐内作业有哪些特殊的危险因素?任何消除?P172 – P175第九章 1.机械性伤害主要发生在什么区域?P180 2.典型的安全防护装置有哪些?P182 – P184 3.起重吊装作业应有哪些人员在场?人员资格有何要求?P188 4.什么是起重机司机“十不吊”?P188 第十章 1. ABCDE P190 2. C P192 3. ABC P192 4. A P192 5. ABCDE P192 6. ABC P199 7. BC 8.职业危害防治技术有哪些? P193 – P195

统计学课后题答案

第二章 3.某公司下属40个销售点2012年的商品销售收入数据如下:单位:万元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要求:(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2)制作茎叶图,并与直方图进行比较。 解:(1)频数分布表

或: (2)茎叶图

第三章 1. 已知下表资料: 试根据频数和频率资料,分别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解:计算表

根据频数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6870 34.35200 xf x f = = =∑∑(件) 根据频率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34.35f x x f = = ∑∑ g (件) 结论:对同一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资料计算的变量值的平均数是一致的。 2.某企业集团将其所属的生产同种产品的9个下属单位按其生产该产品平均单位成本的分组资料如下表: 试计算这9个企业的平均单位成本。 解:

这9个企业的平均单位成本=f x x f = ∑∑ =13.74(元) 3.某专业统计学考试成绩资料如下: 试计算众数、中位数。 解:众数的计算: 根据资料知众数在80~90这一组,故L=80,d=90-80=10,fm=20,fm-1=14,fm+1=9, ()() 1 11m m o m m m m f f M L d f f f f --+-=+ ?-+-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优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 1、教育统计学,就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从而揭示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统计学既是统计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两种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学科体系来看,教育统计学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一个方法论分支;从学科性质来看,教育统计学又属于统计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2、描述统计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简单明白的统计量数来描述庞大的资料,以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又叫分析统计,它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我们所研究的全体对象(即总体)中,按照等可能性原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组成样本,在样本所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的情况进行科学推断的一种统计方法。 3、在自然界或教育研究中,一种事物常存在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获得几种可能的结果,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具的特点: (1)一次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实验称为随机实验); (2)在实验之前不能确切知道哪种结果会发生; (3)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这样的实验。 4、总体,也叫做母体或全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体的总和。 当所研究的总体数量非常大时,可以从总体中抽取其中一部分个体来观测,由此来推断总体的信息,从总体中抽出的这部分个体就称为样本,它是用以表征总体的个体的集合。 通常将样本中样本个数大于或等于30个的样本称为大样本,小于30个的称为小样本。 5、复置抽样指每次抽出的个体经观测后,仍放回原总体,然后再从总体中抽取下一个个体。 6、反映总体特征的量数叫做总体参数,简称参数。反映样本特征的量数叫做样本统计量,简称统计量。 参数是总体的真正数值,是固定的常量,理论上应该通过计算总体中全部个体的数值而获得,但由于总体中个体的数量通常很大,总体参数往往很难获得,在统计分析中一般通过样本的数值来估计。在进行推断统计时,就是根据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相应的参数。 第二章 1、按照数据的来源,可分为计数数据和度量数据;按照数据的取值情况,可分为间断性数据和连续性数据;按照数据的测量水平,可分为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比率数据。 2、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对数据进行排序、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表等。 3、表的结构要简洁明了;表的层次要清晰;主谓分明。 4、连续性数据:(2),(3);间断性数据:(1),(4)。 5、略 6、(1)50;(2)75;(3)34;(4)5;(5)45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大汇总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 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第三讲庄子秋水思考题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 足?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 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 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 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 5. 比较庄子和孟子的文章风格,谈谈二者间有何差别?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 第四讲韩愈与潮州文化思考题 1. 苏轼曾说:“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分析此说是否有道理。 苏轼的说法带有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指出此文饱蘸着作者真情的特点。 2. 后人认为袁枚的《祭妹文》,乃是本文的接踵之作。通过比较两文,你能否找出祭文佳作的一些共通之处? 《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袁枚《祭妹文》也通篇充盈着兄妹之间的诚挚、亲密之情。故而,祭文的最可贵处,在于能抒写真情,有真情贯注于其中。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 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发展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二、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