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李明强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题: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请把老师说的一句话用两句话来表达。

我爱爸爸和妈妈。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我喜欢吃苹果和梨。

我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梨。

2.请把老师说的两句话用一句话来表达。

妈妈给我洗衣服,妈妈给妹妹洗衣服。

妈妈给我和妹妹洗衣服。

我喜欢上语文课,我喜欢上数学课。

我喜欢上语文课和数学课。

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说的话和同学们说的话表达的意思一样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联系。今天和同学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也存在着这样的联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

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

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

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

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

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

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请大家用喜欢的式子概括这类算式老师引导大家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

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

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请同学们通过比较感受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乘法分配律的内容,结合课前小游戏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感恩教育。

五、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能初步感受到用分配律可以

简算。不仅要求学生会顺向应用乘法分配律,而且还要求学生会反向应用。通过正反应用的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都很理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欢迎阅读《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二、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课件“学校购买课桌椅情景”引入:一张课桌65元,一把椅子每把35元。

问题:买3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

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35+35×35=3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

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解决,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

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 )?×(?? )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

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 28

×(68+32)

×6+4×6

②(25+6)×4??????????????????? 25

×18+35×26

③35×(18+26)??????????????????? 35

④(24+35)×5???????????????? 24+35

×5

⑤(75×125)×8????????????? 75×8+125×8

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

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陶如义

《相等的分数》说课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方法,对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学生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教材安排这节课,是意图利用分数墙对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进行整理,直观建立起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计算的统一模型。由于知识点自身难度较大,且不是新授知识,所以对学生来说可能缺乏挑战性,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考虑创设了阿凡提分地的故事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并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了试跳、决赛,中途产生意外的情节,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解决跳远比赛中发生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已掌握的有关分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以分数墙为依托,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计算、相等的分数的整理这三个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直观、统一建立分数大小和加减法计算模型的过程由懵懂模糊而不断清晰。而期间的一些环节,诸如:找相等的分数思维过程的呈现,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分母变化规律的探究和发现,也体

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发现相等的分数中分子、分母变化规律这一环节,教材中没有安排,也不做要求。但是,不

同的个体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不会满足于在分数墙上发现相等

的分数,他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分数怎么会相等的,其间有没有一定的规律。于是老师可以顺水推舟为他们搭建研究的平台,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共同讨论,共同探究,使他们的好奇之心得以

激发,好学之心得以激励,最终使得学生懂得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重要的知识,也使学生的

好胜之心得以满足,增加了他们学习成功的经验和信心,同样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当然,

这节课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但对整体而言,只要能在分数墙上发现相等的分数即可。最后的选择性练习,也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但我认为,能让学生提前懂得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分数的相关问题,还是有很大必要的。

陶如义

2017.10.19

最新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案内容: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习题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8+2)×7= 10×5+5×5=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 )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6、(a+b)×c = a×c + b×c 三、本单元简便计算归类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40+8)×25125×(8+80)36×(100+50) 24×(2+10)86×(1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把公因数提取出来)36×34+36×66 75×23+25×23 28×18-8×28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25×41 56×101 52×102 125×81 类型四:(提示: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29×9942×98 25×3985×98 125×7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成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99×99+99 56+56×99 125×81-125 75×101-75 91×31-91 四、各类型简便计算练习题 (1)67+42+33+58 (2)258-26-74 (3)125×16 (4)50×(2×4)×25 (5)7×8×3×125 (6)26×103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 维空间。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科学性质与规律。因此有效地探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体现探究的有效性我觉得:一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教师要给学生正确、及时的引导。在本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始终处在一个组织引导者的位置,用尽量少的话引导学生进行尽可能多的探究性活动,用一组模仿,用仿写类似式子把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解为先仿写式子再类化模型(符号化)最后二次符号化(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形式)三个阶段,真正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端倪,寻找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发现的新规律、新知识。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模仿学习,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容易遗忘,而且不能灵活应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能是一句空话。于是,在这节课上,徐老师从生活入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汲取他人的智慧,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力量。 徐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看似零散实则严密,在谈话式的教学氛围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他在课堂上的话不多,语言简洁明了,但是学生反而都能听得明白。就如朱乐平老师所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40+7)×12=40×12+7×12 上面的式子表示的什么运算律?你能用语言或字母表述一下吗? 2.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得数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可能算法: 算法一:可以用口算: 100副是3200元, 2副是64元, 一共是3264元。 算法二: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1 0 2

× 3 2 2 0 4 3 0 6 3 2 6 4 算法三: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算法三,强调:算法三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2)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乘法分配律”讲解练习 ax( b +c) =ax b+a Xc.......... 正着用,过程取名“展开” 将括号外边的数a,分别与括号里边的两个数b和c都相乘,再相加。先算乘法(能凑整)再算加法。 aX b+a X c = a X( b +c ) ... 倒着用,过程取名“提取” 将两个乘法算式中相同的因数a提取,再将剩下的两个数 b和c相加。先算小括号里的(能凑整)再算乘法。 乘法分配律的重要特征是:计算时是两级运算,乘法和加 (减)法同时存在。如果是连乘,只能用交换、结合律。 类型一:常规算法“展开”(注意:一定要用括号外的数分 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或相减)如: 2.5X( 4+8) =2.5 X 4+2.5 X 8 (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展开” =10+20 =30 练习题: (40+ 8)X2 .5 12. 5X( 0.8+80 ) 2.5 X( 4-0.4 ) 2. 4X( 0.2 + 0.5 ) 8. 6X( 1000 — 2) 1. 5X( 40- 8)

类型二:1、常规算法“提取” (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 次)如: 4.5X 68+4.5 X 32 =4.5 X( 68+32)……(4.5只写一次)“提取” =4.5 X 100 =450 (注意,看准哪个数是每个乘法算式里都有的,就把这个数提 取) 36 X3.4 + 36X6.6 75X 2.3 + 25X 2.3 63X4.3 + 5. 7X 63 9.3 X 0.6 + 9.3 X 0.4 3.25 X 11.3 - 3.25 X1.3 2.8 X1 .8 - 0. 8X 2.8 (扩展成3个乘法算式,同样的方法提取相同的因数,剩下 的数相加减) 3.25 X 11 +3.25 X 84+3.25 X 5 2.8 X 5.8 - 0. 8X 2.8+2.8 X 5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5页第2个小红点 27页第4-6 数学新课堂第1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试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综合应用,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发展新知。【时间大约5分钟】 1.过渡语: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总结: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 2.看谁做得快 (1)4×(25+20)=4×+4× (2)(56+35)×2=56×+35×

(3)36×4+36×6=×(+) (4)45×72+72×55=(+72 (5)27×40+270×96 (6)(100+2)×25 质疑:根据我们练习时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仔细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①题目有时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既(a+b)·c(左边),有时是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积的和既a·c+b·c(右边)。说明:左边、右边是为了好叙述。 ②做题时向另一种形式转化。 引导:乘法分配律可以相互转化。a·c+b·c=(a+b)·c 3.质疑:此种情况应用乘法分配律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总结:乘法分配律既可以左边算式转化成右边算式,也可以右边算式转化成左边算式(从右边算式转化成左边算式时,前提条件是必须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 【设计意图:在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不明朗的地方,因此让学生体验一次严密的自我探究的感悟过程很有必要,以便为学生的可持续研究扫清障碍。】 4.过渡语:刚才哪一题做起来最麻烦?(第五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怎样利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时间大约20分钟】 1.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买102件短袖衫需付多少钱?)列出算式:32×102 探究要求:

(完整版)四年级_简便计算_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1、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⑵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⑶①101×45与②100×45+1×45 () ⑷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2、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ü”,应用错的打“×” ①(7+8+9)×10=7×10+8×10+9 () ②12×9+3×9 = 12+3×9 () ③(25+50)×200 = 25×200+50 () ④101×63=100×63+63 () ⑤98 ×15= 100 ×15 + 2 ×15 ()类型一: (40+8)×25 125×(8+80) 36×(100+50)24×(2+10) 86×(1000-2)15×(40-8) 类型二: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2 简便计算120道练习题 (1)67+42+33+58 (2)258-58-26-74 (3)125×16 (4)50×(2×4)×25 (5)7×8×3×125 (6)26×103 (7)501×12 (8)25×(40+8) (9)39×14+61×14 (10)163×8+37×8 (11)202×13 (12)77×4×5 (13)27×99 (14)48×250 (15)98+303 (16)49+49×49 (17)55×25+25×45 (18)123×67-23×67 (19)39×101-39 (20)99×64+64 (21)76×23+24×23 (22)12+19×12 (23)21+254+79+46 (24)25×16×5 (25)52×32+48×32 (26)18×137-18×37 (27)450÷18 (28)420÷35 (29)480÷15 (30)21×99 (31)125×32 (32)12×301 (33)75×3×4 (34)19+99×19 (35)256×9-46×9 (36)13+13×49 (37)(25+125)×8 (38)541×67-67×441 (39)43×201 (40)102×35 (41)304×22 (42)(30+4)×25 (43)38×7+62×7 (44)152×8+148×8

乘法分配律习题-奥数基本功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1 38×62+38×38 75×14—70×14 101×38 12×98 55×99+55 55×99 12×29+12 58×199+58 42×79+42 52×89 69×101—69 55×21—55 125×(80+8)125×(80×8)125×32×25 99×99+99 38×7+31×14 25×46+50×27 79×25+22×25—25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2 一、选择。下面4组式子中,哪道式子计算较简便?把算式前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36+64)×13与②36×13+64×13 () 2、①135×15+65×15与②(135+65)×15 () 3、①101×45与②100×45+1×45 () 4、①125×842与②125×800+125×40+125×2 () 二、判断下面的5组等式,应用乘法分配律用对的打“√”,应用错的打“×” 1、(7+8+9)×10=7×10+8×10+9 () 2、12×9+3×9 = 12+3×9 () 3、(25+50)×200 = 25×200+50 () 4、101×63=100×63+63 () 5、98 ×15= 100 × 15 + 2 × 15 ()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2×(200+3) 38×39+38 35 × 28 + 70

四、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57+140)×4= 57+140×4 () 2、42×(28+19)=42×28 +19×42 () 3、(25×4)×8=25 × 8 + 4 × 8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b)×c=a×c+b×c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律 2、(32+25)×2= () A.32+25×2 B. 32×25×2 C. 32×2+25×2 3、a×c+b×c= ( ) A.(a+b)×c B. a+b×c C. a×b×c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3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减) (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1;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乘法结合律习题 1、填空 35×2×5=35×(2×___) (60×25)×4=60×(___×4) (125×5)×8=(___×___)×5 (3×4)×5×6=(__×__)×(__×__) 2、计算 25×17×4 (25×125) ×(8×4) 38×125×8×3 125×32125×32×4 38×25×4 42×125×8

六年级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和详细讲解答案

分数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712- 1 5 )×60 ( 1 6 + 8 9 )×18 ( 5 6 - 5 9 )× 18 5 ( 1 10 + 1 5 )×5 ( 8 9 + 4 27 )×27 90×( 2 18 + 7 30 ) ( 3 5 + 2 25 )×25 1 6 ×(12+23 ) ( 15 24 - 3 8 )× 6 15 24×( 7 24 + 5 6 + 3 4 )

(48+ 8 3 )× 1 24 ( 7 20 - 1 5 )×20 ( 5 6 - 5 9 )×18 ( 1 5 + 3 7 )×35 4 17 ×( 3 4 + 17 2 ) 48×( 11 24 + 1 6 + 5 12 ) 22 27 × 3 4 + 5 27 × 3 4 6 13 × 7 5 - 6 13 × 2 5 7 12 ×6 + 5 12 ×6 3 3 8 × 7 11 + 4 11 ×3 3 8

4 7 × 6 13 + 3 7 × 6 13 16 5 × 7 13 - 3 5 × 7 13 2 3 ×7+ 2 3 ×5 21× 3 7 + 4 7 ×21 63 100 ×101 6 77 ×78 5 27 ×28 37× 3 35 34× 34 35 6 13 ×12 4 4 5 ×10 25 3 8 ×8

3 4 5 ×25 ( 1 5 + 3 7 )×7×5 ( 7 12 - 1 5 )×5×12 ( 5 6 - 5 9 )×6×18 7 10 ×101- 7 10 12× 6 13 + 6 13 9 5 ×19+ 9 5 23× 3 4 + 3 4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减)(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运算 类型一:(连加运算,把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827+15+85 119+81+259 368+29+32 355+260+140+245135+39+65+11 126+54+74+46 类型二:(连减运算,把后两个减数相加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和,最后求差) 645-180-245 702-54-46 600-137-63 472-163-37 654-199-111 890-132-268 类型三:(连乘运算,把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数用小括号括起来先求积)25×14×4 125×19×8250×13×4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例9.简便计算:(1)48×1001 (2)57×999 (3)539×236+405×236+236×56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资料讲解

乘法分配律、简便计 算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数学学生姓名年级四任课老师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简便方法的灵活选择 三、教学过程: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 36×(100+50) 24×(2+10) 86×(1000-2) 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简便计算——加减乘除综合简便计算 除了乘法分配律经常单独使用外,大多数的简便计算都同时包括了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 率,看下面例题: 例7.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88×(12+15)(2)46×(35+56) 例8.简便计算:(1)97×15 (2)102×99 (3)35×8+35×6-4×35

乘法分配律计算50道精练题(优质习题)

乘法分配律归类练习50题 (可直接打印) 一、乘法分配律基本题型。 64×64+36×64 117×3+117×7 35×(100+1) 17×43-43×7 5×(40-4)(30-2)×15 66×93+93×34 (100+2)×32 24×(5+10)36×(100+50)26×(100-2)(2+10)×24 二、当因数与整十、整百数接近时,可以转化为分配律进行简化运算。99×31 42×98 39×99 25×39 75×101 125×79

103×56 199×99 75×98 三、把单独的加数或者减数看作它本身×1的形式,再利用乘法分配律。 56+56×99 125×81-125 116×21-116 99×99+99 65×31-65 77×101-77 101×26-26 201×27-27 83+99×83 四、题中出现25或125时,想办法利用25×4=100,125×8=1000来使计算简便。 (40+8)×25 (60+4)×25 125×(80+8)28×125 25×24 125×81

五、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的因数 16×98+32 21×48+84×13 43×126-86×13 68×57-34×14 321×46-92×27-67×46 35×28+70 六、乘法分配律变式题。 45×68+68×56-68 99×99+99×98+99×3 35×72+72+64×72 48×38+54×38-38×2 43×129+25×129+32×129 83×49+56×49-39×49 15×98+25×2 25×17+78×92+175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探索最有效的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原创作者:吴秋玲 摘要:理解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碰撞最活跃、最重要的内化因素。教师总结和借鉴引用他人的教学经验、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是课堂上获取教学成功的最佳途径。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以及能接受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策略谈几点我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感知形成过程、顺向尝试性练习、模仿性尝试、活用知识、创新思维、简便计算、以纠错促提高、抓课堂小测、补缺补漏、能力提升、有效的铺垫预设、精心设计练习、有效训练。 。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基础上死

记硬背、打题海战术,那只是应试教育追求成绩的手段,已经完全不适合素质教育。无法做到得心应手、举一反三。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发现规律并灵活运用它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学生的天性是贪玩,因为上课之前自由体育活动后又突然被集中在教室一起学习,学生一时无法适应教室的紧张学习气氛。弱小的心理上普遍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恶、反抗学习。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让他们觉得学习和玩一样有趣。 创设民主化游戏式教学模式,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方向明朗化。把学生的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再次激活学生的学习兴奋,化被动学习为主观上自主需求的学习。使学生认清自己知识的不足,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接受新鲜事物的挑战。例如: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师生课堂较技,101×56=,201×25= 99×25=,强调不使用计算器,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只计算得数,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结果学生输了。对于这样战况,学生当然会不服,他们想不通自己天天做计算题,怎么会输给老师。而且还输的这么惨。这时候教师适时的告诉学生,你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简便 计算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简便计算(1)67+42+33+58(2)258-58-26-74(3)125×16(4)50×(2×4)×25 (5)7×8×3×125(6)26×103(7)501×12(8)25×(40+8) (9)39×14+61×14(10)163×8+37×8(11)202×13(12)77×4×5 (13)27×99(14)48×250(15)98+303(16)49+49×49 (17)55×25+25×45(18)123×67-23×67(19)39×101-39(20)99×64+64(21)76×23+24×23(22)12+19×12(23)21+254+79+46(24)25×16×54(25)52×32+48×32(26)18×137-18×37(27)450÷18(28)420÷35 (29)480÷15(30)21×99(31)125×32(32)12×301 (33)75×3×4(34)19+99×19(35)256×9-46×9(36)13+13×49 (37)(25+125)×8(38)541×67-67×441(39)43×201(40)102×35 (41)304×22(42)(30+4)×25(43)38×7+62×7(44)152×8+148×8 (45)16×401(46)103×23(47)(30+2)×15(48)125×(8+16) (49)68×48+68×2(50)5×27+63×5(51)12×(40-5)(52)35×98 (53)64×9-14×9(54)23×134-34×23(55)102×45(56)648+203 (57)98×32(58)44×25(59)63+15×2(60)43+43×39 (61)27×37+37×23(62)256×7-56×7(63)48×101-48 (64)99×62+62(65)41×99(66)765+98(67)560÷16 (68)201×34(69)36×25(70)304+297(71)18×45+18×55 (72)226×13-26×13(73)15×301-15(74)(30+8)×25(75)25×65+25×256(76)75×141-75×40(77)125×18(78)25×35+25(79)71×23-71×13 (80)125×(80-8)(81)101×89-89(82)88×22+22×12(83)28×57+43×28

巧记乘法分配律

巧记乘法分配律 在讲乘法分配律这一节课时,我首先出示了情境图,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学生需要举例来验证。举例前,我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举例才能符合要求。学生独立举例后,全班可以开展交流,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 可是在实际应用乘法分配律中,学生存在两点迷茫:一是对算式的观察不够,有时不知道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因为乘法分配律既可以正着用,也可以逆着用。二是应用时,尤其正着用,如:101×25=(100+1)×25=101×25,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为了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错误,我编了小故事,如果正着应用(a+b)×c=a×c+b×c,我就说:爸爸和妈妈结合了,用(a+b)来表示,生下了我,我既是爸爸的孩子,也是妈妈的孩子,就用a×c+b×c来表示。所以简算(20+4)×25时,我就问:爸爸是谁(20),妈妈是谁(4),他们的孩子是谁(25)。爸爸领着孩子是(20×25),妈妈领着孩子是(4×25),这两个算式是加号还是减号,由括号中的符号决定。在进行计算就简便了。 如果逆着应用a×c+b×c=(a+b) ×c,我就说先找相同的因数做孩子,相同的因数是谁(c),不相同的两个数做爸爸和妈妈,不相同的两个数是谁(a和b)。所以简算35×37+65×37时,我就问:相同

的因数是谁(37)做孩子,不相同的两个数是谁(35和65)做爸爸和妈妈,爸爸和妈妈是结婚了(用加号)还是离婚(用减号)了,由算式中的正中间的符号决定。 学生对我用编故事的方法运用乘法分配律很感兴趣,由此也突破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提高了运用此定律进行简算的正确性。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篇一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进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

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口算下面各题,说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沭阳第一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过程备注 一、铺垫引入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指名口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逐题 出示,完成等式。 64×7+64×3 = 640(□+□) 25×(3+4)=□○□○□○□ 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 看看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 式计算简便? 2.谈话:这节课我们探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谈话:求买102件短袖衫一共要多少钱,应该选择 哪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板书:32×102 = 元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得数吗? 组织汇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提问: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 把102 件看作100件,32×100 = 3200(元),所以32×102 的积比3200大。实际付出的钱要比3200元多,多多少, 你能口算出来吗? 提问: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付多少 钱了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买100件用3200元, 买2件用64元,一共用3264元。 (3)谈话: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证 一下,各自列式计算,指定一人板演。 (4)谈话:口算和笔算相比,你觉得这道题哪种算法简 便?(指名口答)现在我们就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 来。边板书边谈话:我们把102分成两个数,于是写成 32×(100+2)。你能把下面的算式填完整吗?为什么可以 这样计算?你能接着算下去吗?学生说算式,教师完成板 书。谈话: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的思考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