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设计人:廖兴佳审核人:刘红吴建华

一、学习目标

1、能记住“坦荡如砥、纵横决荡、恹恹、秀颀”等词语的音、形、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把握抒情线索的基础上,找出白杨树“不平凡”的具体表现。

3、弄清楚象征手法的含义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重点难点

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把握。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抽测内容:

1、你以前学过哪些散文,请写出一些篇目﹙四篇以上﹚。

2、你能说出抒情散文的几种抒情方式?

评改者签名:

二、定向自学(教材2页~6页及相关资料)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识记﹚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了解﹚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

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散文。

[温馨提示]

1、识记重点内容,如作者的主要特点(姓名、字、号、年代、成就)、代表作品和写作风格。

2、上课时交流识记的方法,请认真听讲解,在书本上做必要的标记和补充。我还有补充:

(二)字词清障。

[温馨提示]

字词的学习可用下列方法。A、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B、结合语境(上下文);C、记下疑难内容,求助同学或老师。

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秀颀.﹙﹚:

(三)课文理解。

同学们,请开动脑筋,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全文的抒情线索吗?你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2、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开头却用大量笔墨来描写高原景色,为什么呢,你能说说吗?

3、你能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白杨树形象的相关语句吗,它们又分别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三、归纳总结

[温馨提示]

请结合抒情散文的抒情方式及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归纳总结。

四、巩固提升

回顾所学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内在精神“不平凡”:白杨树的精神品质是五、学习反思

[温馨提示]

通过一节课的自学,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吧,或许存在某些疑惑需要与同学探究及请教老师,详实地写写吧,让我们一起向深层次的知识面迈进!

第二课时

本节课学习重点:了解象征手法及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一、课前检测

一试身手:

1、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白杨树“不平凡”的具体表现。

2、请你带着“礼赞”的情感背诵课文第五段,并请小组成员作出欣赏评价。

二、定向自学

﹙一﹚朗读课文第五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温馨提示]

在精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

1、文章选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那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二﹚朗读课文第七段揣摩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温馨提示]

在精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揣摩树与人的联系。

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请找出本段中的四个反问句,并说说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三、归纳总结

[温馨提示]

请结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四、巩固提升

(一)通过以上学习与探究说说“象征手法”的含义并写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三)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选做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

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3.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肯定了“”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

4.简析四个反问排比句,是怎样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五、学习反思:

[温馨提示]

从学有所得方面或存在的疑惑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知识链接]

论茅盾早期散文中的象征手法

茅盾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大师,也是“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名家。无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还是议论散文,都有不少名篇佳作。他早期的一些散文,如《雷雨前》、《沙滩上的脚迹》、《白杨礼赞》和《风景谈》等,就是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抒情散文。这几篇散文,虽写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背景,采用不同的手法,但在写景状物之中赋予景物以鲜明的象征意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白杨礼赞》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象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

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

1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学习指南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象征写作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文章中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知识链接】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多次“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给加点字的读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毡.子()主宰.()丫.枝()晕.圈()晕.倒() 初融.()婆娑.()参.天()外壳.()地壳.() 倦怠.()潜.滋暗长( ) 虬.枝()秀颀.()开kěn () 坦荡如dǐ()无边无yín ( ) yānyān欲睡() 补充:音易错的词语: 字形易错的词语: 重要的四字短语: 2、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请画出并摘录文中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 ....的 ....和内在气质词语写在下面。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3、在文章中找出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句子并写下你的批注。(不少于5句,在书上完成) 例: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答:“扑”:用于写静态的黄土高原,一方面表现了汽车速度之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黄土

辽阔、平坦、一望无际。“一条大毡子”:将“黄土高原”比作“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土辽阔、平坦的形貌。 【课堂探究】 4、默读课文,体味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感情表达的语句。 5、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6、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7、课文大部分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课堂反馈】 9、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刹.那(chà)刹.车(shā)倔强 ..(juè jiàng)参.天(cān) B、坦荡如砥.(dǐ)无垠.(yín)病恹恹 ..(yān)晕.圈(yùn) C、婆娑.(suō)虬.枝(qiú)毛毡.(zhàn)鄙.视(bǐ) D、楠.木(nán)秀颀.(xīn)哨.兵(shào)旁逸.斜出(yì) 10、文章第五小节按照干、枝、叶、皮的顺序描写白杨树的形象,展示了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你能否以生活中的兰、竹、梅等植物为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借鉴本小节有序状物的文字,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白杨礼赞》听课反思

《白杨礼赞》听课反思 今天参加了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东外的皇甫老师和郑外的千泽阳老师分别讲授的《白杨礼赞》,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皇甫老师的可谓是“有设计而不着痕迹”,很有语文泰斗黄厚江老师的风采。而千老师则是“板块式、主问题”,大有语文顶级人物于映潮老师的身影。二人虽是各有千秋,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对一节好的语文课认识上更进了一步。 首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能发现新的切入点。 就像皇甫老师那样,从相似而又不同的四句话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出了本文的相关要点:朗读的指导,句子的作用,字词的品析,象征手法的妙用等。 其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设问精粹,而非碎问碎答。 正如千老师的课堂设问: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仅仅是在写白杨树吗?两个关键问题就引领出文意理解和写作手法,没有满堂问,满堂答,但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再者,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非哗众取宠的,能让学生静心去读书,去思考,去写作。 千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摒弃无意义的热闹,有的只

是沿着文本的溪流稳稳前行:师生分共合作朗读,整体感知文意;默读部分段落,感知其外形美和精神美;跳读课文,明确手法。在扎扎实实的活动中带领学生去体悟,去提升素养。 另外,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着眼于集体训练,全员参与课堂,而非大家“陪太子读书”;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富有挑战性,才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深化已知,发现未知,以此达到学习语文的实实在在的效果:语文知识的积累,阅读方法的改进,或者是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虽说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许多优秀的教育原理是相通的。当然,语文教学可谓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不懈地上下求索。

1、白杨礼赞

1.白杨礼赞 设计人:廖兴佳审核人:刘红吴建华 一、学习目标 1、能记住“坦荡如砥、纵横决荡、恹恹、秀颀”等词语的音、形、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把握抒情线索的基础上,找出白杨树“不平凡”的具体表现。 3、弄清楚象征手法的含义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重点难点 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把握。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抽测内容: 1、你以前学过哪些散文,请写出一些篇目﹙四篇以上﹚。 2、你能说出抒情散文的几种抒情方式? 评改者签名: 二、定向自学(教材2页~6页及相关资料)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识记﹚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了解﹚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

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散文。 [温馨提示] 1、识记重点内容,如作者的主要特点(姓名、字、号、年代、成就)、代表作品和写作风格。 2、上课时交流识记的方法,请认真听讲解,在书本上做必要的标记和补充。我还有补充: (二)字词清障。 [温馨提示] 字词的学习可用下列方法。A、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B、结合语境(上下文);C、记下疑难内容,求助同学或老师。 解释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妙手偶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秀颀.﹙﹚: (三)课文理解。 同学们,请开动脑筋,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全文的抒情线索吗?你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2、作者要赞美的是白杨树。开头却用大量笔墨来描写高原景色,为什么呢,你能说说吗?

《白杨礼赞》 课堂实录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 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积雪消融不折不挠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 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 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谁是最可爱的人》《爱莲说》《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白杨礼赞 公开课获奖教案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白杨礼赞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 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 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 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 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

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 B、表示尊敬和赞美 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2、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晕圈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3、掌握下列四字词 妙手偶得无边无垠潜滋暗长绝无旁枝紧紧靠拢 横斜逸出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屈曲盘旋 积雪初融傲然挺立纵横决荡 五、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否是本文的线索?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各突出什么美?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白杨礼赞》教案

14《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 明确:“礼赞”是“崇敬”“赞美”的意思。能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提问2: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提问3: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恹恹欲睡。 提问4: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 树的不平凡。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五、七、八自然段,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提问6:第七自然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明确: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觉得它只是树,为下文做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个反问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反问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用,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目标导学三:探究写法,理解内涵 提问7: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又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 明确: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后面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 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提问8:文中的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明确:文中的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 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3篇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白杨礼赞读书笔记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白杨礼赞读书笔记1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但是。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1 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但是。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种极其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读了这一段,让我很感不爽:为什么要让"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又让他们"去鄙视"白杨树呢?我想,当时矛老先生只是一时苦于找不到对比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树种,尽管矛老先生还在后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我仍觉得楠木不能作为反面树种,理由有2: 【1】在当时,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并不会看不起、贱视白杨树。相反的,那些像白杨树的人也不会鄙视白杨树,相反的还会羡慕,甚至还希望得到楠木,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长,但它长得结实、实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它虽长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众、

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况且它有着像爱因斯坦般的本质:长得不快,但它长得充实无虚,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名贵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杨树有外在的美,但内不充实,木质较之楠木还极为疏松,不实在!所以,如果说楠木不比白杨树,我是不怎赞成的。 但是,楠木之所以"被贬",是因为它不易生长,且不普遍;但白杨树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为它木质松、好成活。但总的来讲,它们也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在这也不好多说谁对谁错,呵呵~这不正符合"各有所长、人各有思"吗?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2 今天早上,我读了茅盾先生写的文章——《白杨礼赞》。 文中写到:白杨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读到这里,我不禁抬头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是高高的楼,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杨树确不见了!我不禁四处张望,原来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杨树。 那棵白杨树也有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它宽宽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春天,它长出嫩绿的叶苗,告诉我春天来了;夏天,它挥舞绿油油的叶片,给我送来无限的清爽;秋天,它的叶子全黄了,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在空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14 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里由白杨树的品质联想到当地人民的品质,白杨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既是赞美白杨树,又是赞美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总结性的赞美,与前文所有的赞美形成呼应) 3.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5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15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领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感情。 2.领会并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诗歌朗读,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猜一猜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植物。 课件出示: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生:白杨树。 师:没错,就是白杨树!你们看,它笔直的干,聚拢的枝,白得朴素,绿得生机。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时,他便“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课文,来看看茅盾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吧! (板书:白杨礼赞茅盾) 【设计意图】由诗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诗句为课本补白部分的内容,这一环节也有助于提醒学生关注课本信息,拓展知识面。 二、初读感知,寻找“不平凡” 1.基础预学 (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

(2)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朗读课文,找关键句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课件出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师: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用词的变化。从“那”到“这”,从“实在”到“决不是”,从“赞美”到“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的。这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师:“不平凡”在直接赞美的语句中出现了4次,有何作用? 预设“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行文的感情线索,也就是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让学生在文章有感染力的语句中,心灵有所触动。 三、学习技巧,感悟“不平凡” 1.欲扬先抑 设问1:文中第2、3段作者的感受是怎么变化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雄壮—单调—惊奇。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地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地为下文详细描写白杨树做好情感铺垫。 设问2:第7段作者为什么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预设欲扬先抑。前3句先说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又说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写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14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护国的将军等。教师宜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八年级上册语文15 白杨礼赞

15 白杨礼赞 课 题 白杨礼赞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 时 分 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 能 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和常用词语。 过程与方 法 1.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2.理解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 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课 前 预 习 作 者 简 介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 一。有处女作《蚀》三部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第一 阶段的故事》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 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 等。 写 作 背 本文选自《茅盾选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文章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940 年,作者在延安讲学期间,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

景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 回重庆后,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读 准 字 音 主宰.(zǎi)倦怠.(dài)锤.炼(chuí) 恹.恹(yān)虬.枝(qiú)婆娑 .. (pósuō) 晕.圈(yùn)秀颀.(qí)倔强 .. (juéjiànɡ)楠.木(nán)坦荡如砥.(dǐ)无垠.(yín) 辨 清 字 形 综(zōnɡ)错综砥(dǐ)中流砥柱 淙(cónɡ)淙淙诋(dǐ)诋毁 棕(zōnɡ)棕榈抵(dǐ)抵达 理 解 词 语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伟岸:魁梧;高大。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颀,高。

《白杨礼赞》阅读及问题详解

阅读《白礼赞》节选,回答小题(共14分) 一、白礼赞(节选) 茅盾 ①那就是白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③这就是白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④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白礼赞》选自《》。本文是一篇,作者茅盾,原名,字,作家、社会活动家。“礼赞”一词的含义是。全文的抒情线索是“。” 1. 见闻杂记散文德鸿雁冰怀着敬意地赞扬白树实在是不平凡 2.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4分) 那就是白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答: 3.阅读第②段,从文中选择恰当词语填空。(4分) ①描写白树自然特征的词语有:笔直挺立 ②表现白树拟人特征的词语有:努力力争上游 4.文中说白树是一种“极普通”又“不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做简要解释。(2分) 答: 5.阅读第四段,从文中选择恰当词语填空。(2分) ①伟丈夫的特点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与挺拔 ②抗战军民的特点是:朴质,严肃, 6.放声诵读第④段后,你的心感受是什么?(2分) 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4《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去感受白杨树特有的精神美。 2.解题 “礼赞”:“礼”,敬礼,致敬。赞,赞美。礼赞,崇敬与赞美。以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二、作家作品 1.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蚀》三步曲、《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白杨礼赞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4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咋哪些方面?,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生长环境、外观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