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导学案(无答案)(新版)仁爱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导学案(无答案)(新版)仁爱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微粒导学案(无答案)(新版)仁爱版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理解物质是由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3、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

4、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5、培养学生对微粒的认识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2、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学习时数】 6课时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提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学生思考、讨论】:(略)

【师生评价】: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所构成的。

【提出问题】

怎样理解“宏观”和“微观”?

【学生思考】:(略)

【师生点评】:(略)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讨论】:(略)

【观察实验】:演示实验1-2

【师生评价】: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提出问题】:微粒运动的剧烈程度与何因素有关?

【学生交流讨论】:(略)

【师生评价】:微粒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和电场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

【提出问题】:探究活动实验1、2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略)

【师生点评】:

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不同物质微粒间的间隔大小不同,并且同种物质不同种状态时,其构成微粒之间的间隔也不相同。一般固体微粒间的间隔最小,液体微粒间的间隔较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最大。所以固体往往比液体和气体难以压缩过。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

【练习】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第2课时

【复习提问】

微粒的运动与和因素有关?

【学习新知】

四、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不同种类的物质,分别由不同的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原子、分子、离子。(二)、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

(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碳(碳、金刚石、石墨)、磷、硫、硅。(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气体(除去稀有气体)、蔗糖等。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结合、金属元素和原子团结合而成的物质。

五、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新的物质。

3、原子的特征:

(1)、体积小;(2)、质量小;(3)、有间隔;(4)、做无规则运动。

4、原子的结构。

质子:1+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1-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备注:并不是所有原子中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中子而没有质子。

【请你尝试】

1.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

()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

C.分子是看得见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屋里喷了香水后充满香味

B.化学实验室内充满药品味

C.汽车疾驶而过,车后卷起烟尘

D.用樟脑保存衣物,衣柜内充满樟脑味

3.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

A.冰受热融化成水

B.面粉中掺和砂糖

C.各为10 mL的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以被压缩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水是纯净物

B.分子很小,没有质量

C.分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

D.在水汽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5.(1)水、水蒸气、冰都是由构成的。

(2)“墙内开花墙外香”,主要是分子的结果。

(3)物质热胀冷缩主要是的结果。

6.(1)为什么被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复原?

(2)湿衣服为什么有太阳晒着就干得快?

(3)判断:

A.气体分子间有间隔,固体、液体分子间无间隔。()

B.过滤后的天然水是混合物。()

C.二氧化碳是由氧分子和碳分子组成的。()

【板书设计】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2课时

四、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不同种类的物质,分别由不同的微粒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原子、分子、离子。

(二)、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

五、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新的物质。

3、原子的特征:

(1)、体积小;(2)、质量小;(3)、有间隔;(4)、做无规则运动。

4、原子的结构。

质子:1+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1-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课外作业】

1.供你自主研学:

已知在通常情况下,1滴水的体积为0.05 mL,1滴水的质量为0.05 g,1滴水中含1.67

×1021个水分子,据此:

(1)能否确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填“能”或“不能”), (能则计算出结果,不能则说明理由)。

(2)能否确定一个水分子的体积?(填“能”或“不能”), (能则计算出结果,不能则说明理由)。

2.与你合作探究:

为了证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实验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在有刻度的烧杯中装100 mL的水,然后轻轻地放一块糖,烧杯中的水面上生了5 mL,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可以看到烧杯上的刻度 105 mL(填“<”、“>”、或“=”),这是因

为。

第3课时

【复习提问】

1、分别由分子、原子、粒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各举3个事例。

2、分子有何特征?

【学习新知】

六、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的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再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加压、降温加压、降温

如:O2(气态) O2(液态) O2(固态)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再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或新的分子。

如:P62-62 电解水示意图。

3、分子的特征。

(1)、体积小:一滴水(按20滴水的体积为1mL计算)里大约有。1.6×10-21 个水分子。(2)、质量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为3×10-26 Kg.

(3)、分子间有间隔。

(4)、作无规则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七、相对原子质量(Ar)

1、概念:(略)

2、表达式(计算公式):

某原子的实际质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的实际质量×1/12

备注:(1)、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

【尝试练习】

(1)、例题:已知一个铝原子的实际质量为4.482×10-26 Kg,一个碳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993

×10-26 Kg。求铝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练习:已知m(Fe)=9.288×10-26 Kg m(O)= 2.657×10-26 Kg m(C)=1.993×10-26 Kg 求铁原子和氧原子的Ar。

3、原子的质量= 质子的质量 + 中子的质量

即: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请你尝试】

1.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A.核外电子总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电子层数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加热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分子改变,由一种分子变成另一种分子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D.一种物质的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3.原子核是()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C.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不

能再分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变,仅变了;正是由于

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

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变了,变成,然

后 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可见,在化学反应中, 可分,而 不可分,这就是 和 的本质区别。

6.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反应实质。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六、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的性质:

3、分子的特征。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七、相对原子质量(Ar ) 1、概念

2、表达式(计算公式) 【课外练习】

阅读P57 “拓宽视野”

第4课时

【复习提问】 1、原子的特征。 2、原子的结构。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4、相对原子质量(Ar )的表达式(计算公式): 【学习新知】

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电子层: 一、二、三 (K )(L )(M )

电子离核:由近→远 电子能量:由低→高

各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弧线表示电子层

原子核即核内质子数

【思考、讨论】

学习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电子排布有何规律?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初中只要求掌握3个电子层)

(1)、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剩余的电子放在第三层。(2)、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即先排满了第一层,才排第二层,排满了第二层才排第三层。

【练习】

画出镁、磷、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小结】: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各类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板书设计】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4课时

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初中只要求掌握3个电子层)

(1)、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剩余的电子放在第三层。(2)、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上。即先排满了第一层,才排第二层,排满了第二层才排第三层。

3、各类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请你尝试】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核外电子总数

B.核内中子总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核外电子层数

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A.16

B.2

C.8

D.6

3.A、B两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是和,根据元素周期表,用元素符号回答:

A是原子,B是原子;A、B两元素原子形成的化合物名称是。

4.某元素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该元素原子核内有个质子,最外

电子层上有个电子。当该元素R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跟氧化合时,生成物的化学式是。

5.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的某种原子,假如它得到一个电子,将

()

A.不显电性

B.显正电

C.显负电

D.无法确定

6.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个质子,核外有个电子,最外层有个电子,该元素的名称是,元素符号是。

7.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核外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最外层电子;⑨元素中选择填空: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和。

(2)分子由构成,原子一般又由、和

构成。

(3)元素的种类由数决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数和

数决定。

第5课时

【复习提问】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初中只要求掌握3个电子层)

2、各类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学习新知】

九、离子

例: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

NaCl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阳离子。如 Na+、Ca2+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阴离子。如 S2-、 Cl-

2、常见的离子团:

SO 42- 、SO 32- 、NO 3-、 ClO 3-、CO 32-、 MnO 4-、MnO 42-、NH 4+、OH -、PO 43-

3、离子符号的意义。

例:Mg 2+

(1)、表示镁离子;(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3 Mg 2+

表示3个镁离子。

备注:在离子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它的意义只表示离子个数。

4、微粒结构示意图的种类及判断方法。

原子结构:如钠原子结构 符号表示:Na

判断方法: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

阳离子结构:如钠的阳离子结构

符号表示:Na +

判断方法: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

阴离子结构:如氯的阴离子结构

符号表示:Cl -

判断方法:质子数 <

【尝试练习】

用序号回答: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核外电子;⑤离子;⑥原子核;⑦中子;⑧最外层电子;⑨元素中选择填空: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 、 和 。

(2)分子由 构成,原子一般又由 、 和 构成。

(3)元素的种类由 数决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数和 数决定。

(4)Mg 和Mg 2+

具有相同的 数,故属于同种 ,又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数,故属于两种不同的微粒。 十、相对分子质量(Mr ) 1、概念:(略) 2、计算: 【学生自学】

P62 请你尝试

【师生点评】:(注意格式) 例:计算Fe 2O 3的相对分子质量

Fe 2O 3的Mr=56×2 + 16×3 = 160

【板书设计】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第5课时

九、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阳离子。如 Na+、Ca2+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阴离子。如 S2-、 Cl-

2、常见的离子团:

SO42- 、SO32-、NO3-、 ClO3-、CO32-、 MnO4-、MnO42-、NH4+、OH-、PO43-

3、离子符号的意义。

例:Mg2+(1)、表示镁离子;(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3 Mg2+ 表示3个镁离子。

4、微粒结构示意图的种类及判断方法。

原子结构:判断方法: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

阳离子结构:判断方法: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

阴离子结构:判断方法:质子数 < 核外电子总数

十、相对分子质量(Mr)

1、概念.

2、计算.

【练习】

P61 3、4、5、 6、7

第6课时练习课

【复习提问】

1、说出1---20号原子顺序。

2、各类元素原子结构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3、微粒结构的判断方法。

【练习】

一、计算下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 Na2CO3

2、Cu(OH)2

3、(NH4)2SO4

二、求下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已知一个A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328×10-26Kg,一个碳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997×10-26Kg。求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作答】:(略)

【师生点评】

1.328×10-26Kg

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1.997×10-26Kg×1/12

= 13

2、已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硫原子的质量是多少?()

A、32m

B、2m

C、m

D、不能确定

【学生讨论、作答】:(略)

【师生点评】

解:设硫原子的质量为X。

根据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可列式为:

X :m = 32 : 16

X = 2m

3、已知一个R原子的质量为M,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N,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M/N

B、 M/12N

C、12M/N

D、12N/M

【学生讨论、作答】:(略)

【师生点评】

解: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可列式为:

M

R的相对原子质量= ----------------

N× 1/12

= 12M/N

故答案为C

三、判断下列微粒结构各是什么结构。

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的教学设计

分子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建立分子、原子,完成对化学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合作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引入)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提问)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特征呢?(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 (创设情景)(提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阅读教材P63图3-6 (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小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我们今天首先学习分子 (板书)专题一分子 (创设情景)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金秋十月桂花香、“流感”、“非典”时期带上口罩、 (提问)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强调是保持化学性质,是否保持物理性质呢?氧气是无色的,而液氧是淡蓝色的) 分子有什么特点呢?阅读教材P64第二段 (归纳) 2、分子的特点: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中含有1.67X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0X10-26千克)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初中化学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氢气、氮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提问)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吗?用化学式表示氢分子?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练习题1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5 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 &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1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运动的(闻到花香说明构成香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2、微粒间有空隙(半杯酒精和半杯水混合后小于一杯) 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的性质: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B、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C、分子之间有空隙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等,都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表现出来的。不能说一个氧气分子的状态是固态、液态或是气态。 四、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题〗1. 判断:分子大,原子小。 2.判断: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3.简答: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描述氢气燃烧的化学过程? 五、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中子(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小结:①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中中子数为零;②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③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等量关系;④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同。 四、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注》(1)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为一;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中考化学专题练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真题热身】 1.(2011.重庆)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寒冷的干冰 B.清澈的泉水C.清新的空气 D.坚硬的大理石2.(2011.衡阳)下列各种“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蒸馏水 B.自来水C.海水 D.矿泉水 3.(2011.龙东)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2011.永州)某井水中含有钙离子、镁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等,该井水属于 ( ) A.纯净物 B.氧化物C.化合物 D.混合物 5.(2011.攀枝花)下列物质是自来水厂对水净化过程常用的消毒剂,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氯气(Cl2) B.氧化氯(ClO2) C.臭氧(O3) D.次氯酸钙[Ca(ClO)2] 6.(2011.泰安)掌握物质的分类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指出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 ( ) A.NaCl B.KOH C.MgO D.Cu 7.(2011.广州)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 ( ) A.NaOH B.Na2O C.Na2SO4D.Na 8.(2011.鸡西)“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硝酸钾、硫黄、木炭组成。“黑火药“属于 ( ) A.纯净物 B.化合物C.单质D.混合物 9.(2011.南通)从物质分类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油属于混合物 B.氮气属于单质 C.甲烷属于化合物 D.干冰属于有机物10.(2011.赤峰)分别向两杯蒸馏水中加入冰块和蔗糖,得到冰水和糖水,从化学组成上分析,它们分别属于( ) A.单质和化合物 B.化合物和化合物 C.化合物和混合物 D.混合物和混合物11.(2011.德阳)当前,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如一些不法生猪饲养户为使商品猪多长瘦肉,在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化学式为Cl2H18Cl2N2O).对消费者身体造成了极大危害。下列有关说法中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 物,如H 2O和D 2 O混合后仍为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 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一般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盐酸、浓硫酸、福尔马林、水玻璃、爆鸣气、水煤气、天然气、焦炉气、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空气、合金、过磷酸钙、漂白粉、黑火药、铝热剂、水泥、铁触媒、玻璃、煤、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 注:由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 注:由同位素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H 2O和D 2 O混合后仍未纯净物。 (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1)金属单质:如Fe、Al、Cu等 (2)非金属单质:如Cl 2、O 2 、S等 (4)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从不同角度可见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和物质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5)酸、碱、盐、氧化物 ①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常见的强酸:HClO 4H 2 SO 4 HCl HNO 3 等 常见的弱酸:H 2SO 3 H 3 PO 4 HF H 2 CO 3 CH 3 COOH等 ②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常见强碱:NaOH KOH Ba(OH) 2Ca(OH) 2 等 常见弱碱:NH 3·H 2 O Al(OH) 3 Fe(OH) 3 等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二升初三化学第1次课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1、化学引入(生活常识与化学对接)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部分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 2.记忆重点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与名称的准确对应(技巧的讲授) 教学过程 1.虽然对于化学比较陌生,不清楚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化学现象。先讲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1)食醋除鱼刺(化学符号,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2)食醋除水垢 2.化学与生活联系,生活处处有化学,但是化学究竟是什么,它究竟研究一些什么,回到前面讲的物质之间反应从而引出化学研究的是物质,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研究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创造新物质。 阅读下面的资料深入的理解化学(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化学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化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远古时候,人们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抗争时,发现了火。对火的利用,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铜,又通过炼铜,制得了很多青铜器。再后来,人们又发展到了炼铁,烧瓷,制陶,染布,酿酒等等,但是人们一直都是在使用化学,却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并没有了解。 直到近代1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是英国的道尔顿,一位是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他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和分子是极其微小的微观粒子,我们只有借助高精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但是通过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分子是会破裂的,但原子不会,而原子又可重新组成形成新的分子。这个就像我们在堆积木。每个小木块是不会再被切分的,但是小木块组成的图形我们是可以拆开,也可能组合成其他图形的。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说到“补铁、补锌、补钙”,铁、锌、钙,我们在化学上称其为元素,物质就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就像英文单词一样,虽然有成千上万个英文单词,但是却只有26个英文字母,只是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组成它们的元素也只有100多种,这些在我们将来都会细致学习。 我们来看,鸡蛋壳、贝壳、大理石,三个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联系的物质,在化学上它们就有联系,组成它们的元素中都含有钙,而且这种物质在化学上我们称为碳酸钙。同学们有时吃的钙片,也是碳酸钙。 还有,像我们熟悉的,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 O 2),呼出的是~(CO 2 ), 还有我们常喝的水(H 2 O),这些英文符号是我们将来会学到的,从这些符号我们也能看出,它们都含有O,在化学上表示的是氧元素。 可见,相同的组成,也会形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元素,更会相互组合,形成丰富的物质世界。 其实,对于元素的发现和认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869年,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很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就是我们书后的附表,我们将来还会对它进入细致的学习,到时候再看这张表就不再像看天书啦~这张小小的表格中蕴涵了丰富的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分类地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分类的思想,在我们化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心总结。规律,说白了就是张法,每个人的学习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也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资料填空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构成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考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考点二、分子 1、| 2、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 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考点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考点四)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 原子 原子核 电子(带负电) 质子(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某原子的质量 碳原子质量的1/12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 一、理论指导 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2.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运用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

一、知识概述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 2、理解化合价的概念及含义; 3、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 4、掌握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5、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二、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化学式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它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下表是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 物质名称所含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化学式 铁Fe 聚集Fe 氧化铝Al、O 2∶3 Al2O3 二氧化碳C、O 1∶2 CO2 五氧化二磷P、O 2∶5 P2O5 氯化镁Mg2+、Cl-1∶2 MgCl2 碳酸钙Ca2+、CO32- 1∶1 CaCO3 由上表可以看出,物质的组成不同,物质的化学式也不同,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注意: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每一种纯净物都有一个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所以混合物没有化学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也是该物质的分子式,如“CO2”既是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又是二氧化碳的分子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它能表示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意义,具体见下表。 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可表示该物质 的1个分子(又叫分子式) 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构成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元素的 原子个数 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 和2个氢原子 (二)化学式的书写 1、化合价 元素在相互化合时,生成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总是一定的。通过实验可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又因为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所以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某种化合物时,其各元素的原子数目之间是一个确定的简单整数比,其中的一定数目正好反映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化合价。 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因此,通常称为元素的化合价,而不是原子的化合价。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之分。 某些元素的原子集合体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所起的作用和一个原子一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就是以观念统领化学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零散的微粒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 一、从教学设计看 课前延伸部分: 在第一次备课中,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所学的微粒观的知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在第二次备课中,通过几个题目,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主回忆所学的微粒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所学的微粒的知识,费时较多。因此,在第三次备课中,在这两个题的后面又加上了让学生归纳所学的微粒知识。 课内探究探究 第一次备课中,我把与微粒相关的内容都放在课内探究部分,课堂内容太多,学生遗忘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简答题学生知道是那么回事,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整个课堂是老师硬拖着学生往前赶。因此在第二次备课中,把部分微粒的性质和构成的知识点放在课前延伸部分,让学生在课前回顾、整理有关微粒的知识,为课堂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做好基础。学生画出水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在第三次备课时将问题分解,让学生在画微观示意图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在自主应用,内化观念部分的题目,第一题与课前延伸有些重复,于是在第三次备课中改为信息题。 二、从效果达成看 本节课主要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主要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理想模型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反过来会用微粒观的知识去解释宏观现象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以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思维,帮助完善物质的微粒观。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有课前延伸部分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和微粒性质的运用,引导学生物质的三种表述形式是统一的,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初中化学所包含的微粒观的内容。在课内探究部分,通过学生的展示,

九年级化学上册高频考点专训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考点专题训练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 ★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课时建议 1课时。 ★ 教学过程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 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分解形成原子?? ?→?重新组合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真题

第三章(一)构成物质结构的基本微粒 一、单选题 1. (2017·深圳)“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 B、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C、甲、 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相同D、乙、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2. 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的示意图,其中a、b、c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b B、原子中b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C、原子中a与c的数目一定相同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a和c上 3. (2017?自贡)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 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 B、58 C、82 D、140 4. (2017?甘肃)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能量观: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分类观:纯碱和烧碱从组成上都属于碱 D、守恒观:电解水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5. (2017?内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三态变化说明分子间具有间隙 B、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C、五个二氧化硫分子可表示为5SO2 D、Al3+可表示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 6. (2017?威海)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 量相差不大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7. (2017?上海)双氧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方框内应是() 8. (2017?来宾)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原子核 9. (2017?来宾)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D、分子、原子能构成物质,离子不能 10. (2017?临沂)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的粒子一定是() A、分子 B、原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11. 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如图),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以 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 B、“纳米车”分子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是肉眼可以直接看见的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 12. (2017?荆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呈电中性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13. (2017?怀化)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练习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课题1、分子和原子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水(H2O)、二氧化碳(CO2)、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氧化汞(HgO)等由分子构成。金属(如Fe、Hg、Mg等)、金刚石、石墨、硅(Si)、稀有气体(He、Ne、Ar)由原子构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由离子构成。NaCl由Na+和Cl-构成。CuSO4由铜离子(Cu2+)和硫酸根(SO42-)构成。 2、分子的特征:①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不停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不管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的分子都在不停运动。把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无色)的A烧杯和盛有浓氨水的B烧杯用大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氨分子从 A烧杯运动到 B烧杯形成氨水是酚酞溶液变红。 ③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填“固态”、“液态”或“气态”)分子间间隔较大。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隔受热时变大,遇冷时变小。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气体受热膨胀或被压缩)一般也是因为分子间间隔改变,而分子本身的大小、体积、分子数目都不改变。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概念: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其中的最小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而不是说分子的质量、体积最小) 例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对于由原子或离子的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其原子或离子保持,如汞(Hg)的化学性质由汞原子保持。氯化钠(NaCl)的化学性质由钠离子、氯离子保持(填离子符号)。 ②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其物理性质。 4、分子由原子构成。如水分子(H2O)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CO2)是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氨分子(NH3)是由一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一个过氧化氢分子(H2O2)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5、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的分子生成或是说分子的种类改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物理变化分子和原子都不变。 6、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中含有一种分子分子,纯净物的组成、性质固定。混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分子,混合物的组成不固定,混合物中各物质保持各自的性质。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或是说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构成新分子或直接构成新物质 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化学变化,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氢气(H2)在氯气(Cl2)中燃烧生成氯化氢(HCl)这个化学反应: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一个氯化氢分子。在加热氧化汞(HgO)粉末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直接构成汞,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 7、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这里的最小粒子是指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再分。 课题2、原子的结构 1、原子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3、在原子中:①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原子序数 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③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氢原子无中子)

初三化学试题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初三化学试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初三化学试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 B.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C.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D.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极小,但所占原子的质量很大 2.在原子转变为离子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 A.原子总数 B.质子总数 C.中子总数 D.电子总数 3.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 A .氢原子 B .氧原子 C .水分子 D .水原子 4.将点燃的硫伸入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同时盖严瓶盖,假如氧气和硫刚好完全反应,则集气瓶里所得的气体物质是( ) A.由原子构成 B.由离子构成 C.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由同种分子构成 5.在原子中( ) A.原子核占很大的体积 B.电子有时不运动 C.一个质子质量与一个中子质量相近 D.原子核都是静止的 6.一种元素的离子变成原子发生的变化是( ) A.一定得到电子 B.一定失去电子 C.可能得到电子也可能失去电子 D.不得电子也不失去电子

7.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战场上投下了至少10吨的贫铀弹,不少当地人因此患上了巴尔干综合症。贫铀弹的主要成分是低放射性的铀。这种铀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8,核电荷数为92,则中子数应为( ) A.146 B.92 C.136 D.238 8.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克,则实际质量为2a克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4克 B.24 C.2a D.2 9.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⑵所有氢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⑶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不正确的是( ) A.只有⑶ B.只有⑴⑶ C.只有⑵⑶ D.有⑴⑵⑶ 10.人们常用形象的图式来描述物质世界( ) 例如:水的电解可表示为: 可见,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可能有变化的是( ) A.原子的数目 B.分子的数目 C.原子的种类 D.分子的种类 二.填空题 1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不显电性的是________。12.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2)构成分子的微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 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物质的微粒性和微粒的性质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观点,也是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基础。本节内容在学习《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知识后,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采用实验现象观察法与想象类比法相结合。 学生对微观世界陌生,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采用实验、现察、想象、类比等方法来解决难题。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景,将学生从宏观带进微观,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又体现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形的学习思想。增加了图、声、像等直观多媒体技术,增强对学生感官发出最有效刺激,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县城边缘,学生学习气氛不浓,我尽量挖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合理安排程序,使学生爱听,爱做,爱看,爱学,激发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