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咨询服务

临床药理咨询服务
临床药理咨询服务

第十一章临床药理咨询服务

内容提要

临床药理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病人的治疗。除了进行科研和教学以外,开展临床药理咨询服务是另一项十分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工作[1]。临床药理咨询服务,也可理解为药物情报服务和药学信息咨询服务等,其目的主要是解决药物治疗中存在的或潜在的用药问题,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药物的合理使用、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血药浓度监测、疑难病例的诊治、药品相关法律法规、临床试验、新药申报以及市场药物再评价等。开展和进一步提高做好临床药理咨询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一节概述

临床药理咨询服务建立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已经成为各方面人员的需求(图1)。首先,药师通过向医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是药师参与全程化药学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保证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大意义[2]。随着药学事业的飞速发展,现有药品品种不下数千种,剂型、规格、用途和用法名目繁多,药品推陈出新速度加快,单个药物涵盖的知识和信息量不断加大。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光靠个人自身的力量已经难以快速更新完成现有的药物知识和信息,临床药理咨询服务能帮助医生作出更好的药物治疗决策,帮助护理人员避免给药过程中的失误。其次,临床药理咨询服务为药政管理部门和药品研发生产提供决策依据[3],通过审阅新药申报资料,提出咨询意见,参加药品评审工作;收集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合理使用以及同类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比较研究的信息,可提出上市药品再评价研究报

告或咨询意见。再次,通过对患者开展临床药理咨询服务,能建立起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改善药物治疗结果,使病人的身体状况、精神心理状况、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都能得到改善。另外,通过进行临床药理咨询服务工作,使药师的专业特长得到发挥,药学相关专业知识有用武之地,还可督促药师自我学习,有助于提高药师的专业技能,更加有利于提高药师咨询服务水平。当前,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药市场的竞争也要求药学工作模式与时俱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是当前药学工作者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药物咨询服务也是推动医院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的需要。除了更新观念以外,增设面向病人的临床业务是改革的实质内容。药师走向病人,开展咨询服务,既顺应了改革的大方向,又为自身和医院药学开辟出新的活动领域。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许多临床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已经开展了这样的服务,药学工作人员作为药物相关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解决了很多临床用药问题,提高了医疗质量,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1962年,Kentucky医疗中心创建了药物情报中心,随后,美国建立了药品情报网络,同时也出现了商业性的药品情报中心;1975年在欧洲许多国家也有了类似的组织[4]。我国从20世纪80年初开始,一些大医院才开始临床药理或临床药学研究室之类的机构,在90年代末期,出现临床药理咨询服务相关的文献报道。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这项咨询服务工作得到了迅速推广,药政管理部门、药品生产和研发、广大民众和医务人员等均从中获益匪浅。

图11-1:药学信息流动示意图

第二节咨询的分类与程序

临床药理咨询服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咨询:包括(但不仅限于此)药品的化学名、结构、特性、鉴别、诊断或治疗的适应证、作用机理、推荐剂量和剂量方案、用法、吸收代谢、解毒方法、排泄、不良反应、禁忌证、相互作用、化学和治疗学的配伍禁忌以及病人用药诊断和治疗中其他任何有用的资料。

2. 提供药物信息:收集相关信息,比如药品规格、价格、优点、临床疗效、对比资料以及药物使用数据等,对市场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提出再评价研究报告或咨询意见,也为药品的更新提出依据。

3. 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咨询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临床前药理

毒理和临床研究相互关系的协调;2)参加伦理委员会,审批临床研究计划,帮助说明临床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3)根据药物信息,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本专业新药开发的建议或对有关品种提出咨询意见。

4. 对药政管理及新药评价提供咨询:卫生部早在1987年的全国临床药理基地会议上指出,临床药理对药政管理起着重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在1969年就指出了临床药理在药政管理中的重要性。临床药理学家通过分析研究新药的审批要求及过程对药政管理也可提出咨询意见。

咨询问题的来源、类别和深度均会有所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深度也有所区别。咨询服务实际上是一个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6个步骤[4,5]。

1)接受咨询,明确问题

这是咨询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听取咨询者的问题,注意了解提问者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背景,弄清问题的实质,找准主攻方向,就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咨询者希望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是给药剂量,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提问是否与抢救病人有关,要求什么时候得到答案等等。

2)分析研究,制定方案

接受咨询后,就要对问题的基本内容和性质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草拟一个方案,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必要时还需要获取附加的信息,比如对于医院患者的用药问题,可索要病历等医疗文件以获得完整的背景资料。

3)查阅文献

简单的问题可以当即回答,很多问题往往需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保证回答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查阅方案确定后,就可进行查找文献,如果经过初查无所收获,还必须进行扩大线索,继续深查。也可以将初步查到的标准文献线索提供给用户,经其选定后再由咨询服务人员深入查找,以达到用户满意。

4)审核答案

对于查找到的标准文献或提供的答案应认真审核:答案是否切题,即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其可靠性和时效性更是审核的重点。审核依据主要是标准文献的

权威性、发布实施日期、版本以及提供答案人员的资质等。

5)整理与解答

回答提问时应当先复述咨询的问题,然后给出简练、正确和准确的解答,有时还应提供背景资料。如果是口头回答问题,应当以与咨询者交谈的方式提供答案,确保咨询者对回答满意,并正确理解解答的内容。复杂的解答可能需要提供书面材料,将查找到的标准文献或编写的专题调研报告、综合述评和分析报告等,通过口头、书面或网上提供给咨询者。

6)随访咨询者

如果条件许可,应当对咨询者进行追踪随访,了解提供的信息是否足以解决问题,咨询者对结果是否满意,有无新的问题出现。

以上6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的运作程序和粗略的阶段划分,每次具体咨询工作可根据需要进行舍取和裁剪;各阶段的界定往往也不十分清晰,有时甚至需要反复交错进行。

第三节咨询的情报学方法和文献检索

一、咨询的情报学方法

情报,即信息。在收集情报过程中,人们为满足其情报需要而获得的情报来源,为情报源。临床药理咨询服务的情报源具有以下特点[4]:1)学科交叉面宽,与医学、药学、计算机、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均有关系,要求咨询人员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好的沟通能力。2)信息量大:近十年来新上市药物品种猛增,常用处方药物已达7000种,药物品种和药理知识日新月异,日趋复杂,信息量与日俱增。3)文献年度跨度大:一个化合物从发现至成为药物,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一个上市药物的临床应用中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包括新的用途、新的不良反应等,与之有关的研究报道往往也年数跨度大。

药学情报的收集范围,应围绕咨询的内容进行。药学情报源有主动和被动两种。被动情报包括药品信息,病人基本情况、用药信息及病历等。主动情报,也就是从文献情报源获取的信息。包括三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一次文献。三次文献指在合理

利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而写出的专著、综述、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鉴、指南、百科全书和教科书等,包括药典、药品集、百科类、专著类及工具书。二次文献是对分散的一次文献进行筛选、压缩和组织编排而形成的进一步加工产物。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等形式的文献检索工具就是二次文献。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指直接记录研究工作者首创的理论、实验结果、观察到的新发现以及创造性成果的文献,最常见的是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和学术会议宣读的报告等。

二、重要的文献情报源介绍

1. 二次文献情报源

二次文献因为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通过它可以方便地找到一次文献,了解一次文献的内容,因而,二次文献长久以来一直是有效开发一次文献的工具。重要的二次文献主要有: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CA)、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BA)、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IM)和荷兰《医学文摘》(Excerpta Medica,EM),国内常用的有《中国药学文摘》(CPA)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

2. 一次文献情报源

一次文献包括三种类型[6],一是公开发表的文献,阅读性图书、期刊论文,(具有CN标志)科技研究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电子杂志;二是非公开发表但社会公开发售传播或发行的、临时准印证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集、技术报告、解密的历史档案和手稿、译文、缩微制品等;其三是不具保密级的政府公开出版物,国会记录、方针政策和决定等。其中,期刊是信息量最大,反映学科进展最快,内容最新的一种情报源,是开展教学和科研引用度最高的文献。在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医药类专业期刊是馆藏的重点,是首选情报源。常见的国内药学期刊如《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药理与毒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报》和《中国药房》等。

三、文献的系统化检索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应尽量摘录最新的原始文献中的信息作为依据。比如以某篇发表论文如最新发表的、权威的综述为基点,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有助于读者从

旧时文献一直追踪到最近的文献;也可以从核心刊物由近期文献开始,同时也能找到二次文献未收载的所需信息。通常,可以从专业的图书馆、情报所、专业学会或协会中的医药学数据库收集这些情报。常用中文数据库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常用外文数据库有:PubMed EMBASE医药学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Nature、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 电子期刊数据库、SpringerLink期刊数据库、美国医学会期刊数据库、BMJ电子期刊数据库、Ovid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NSTL外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四、对文献情报源的评价

各类文献均有其自身特点,在对文献情报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其可靠性、代表性和前沿性等。选择三次文献时,应考虑作者及资历、出版的年份和版次、是否有引用参考文献及应用文献的类型、版次和年份,另外,还要考虑是否容易获得所需信息。高质量的二次文献应包括更多的杂志,不易遗漏情报;汇编集有快报类刊物,能及时反映最新信息;第三点就是不仅收录论文文摘还收录通讯短文,信息更加全面。对于一次文献的评价,并无统一方法,每个人的理解差异很大,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①杂志是否具有权威性,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较高的文章质量相对较高,目前可查询的有国际通用的SCI影响因子和国内的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②论文作者是否是本领域的专家或者专业人员,实验操作是否在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③结合文章的试验目的,试验方法以及统计学方法等综合判断文章的质量。

五、临床药理咨询答复报告

在咨询服务的“整理与解答”阶段,各咨询单位应提供咨询答复报告。接受的咨询问题和方式不同,咨询答复报告也有很大差别,一般而言,报告应包括咨询者基本情况如职业和方式等、问题类别、咨询内容以及解答记录,其中解答记录应包括具体解答内容、解答方式以及解答者的情况如职业等。具体表格可参阅表1。

表11-1:临床药理咨询答复报告

参考文献

[1]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5~440

[2]胡晋红.全程化药学服务[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98~99

[3]王怀良.临床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4]王永铭,李端.临床药理学[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8~70

[5]张国华.标准文献是一种重要情报源[J].中国标准化,2006,7:66

[6]马学立.关于一次文献内涵与外延的界定[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5:42

(冯欣)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 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是从药 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 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

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 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 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 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 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 应这种状态和药物。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 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

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功能活动降低。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 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 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中枢兴奋增强。 大鼠寒证(虚寒证)模型,大鼠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 而5-羟色胺(5-HT)含量升高。 寒证(虚寒证)大鼠经热性温阳药或温性补气药治疗3日,

苯巴比妥片说明书

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片 [英文名] PHENOBARBITAL TABLETS [主要成分] 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 [分子式及分子量] 分子式:C12H12N2O3 分子量:232.24 [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学特征] 本品为镇静催眠药和抗惊厥药。对中枢抵制的程度,承受剂量而表现有镇静、催眠、抗等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秆满打满算系统,阻断冲动传致脑,从而使大脑细胞从兴奋转入抑制,产生困倦、镇静和催眠作用。抗惊厥作用机制在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传递,也啬运动的电刺激阈值,从而提高发作的阈值,抵制放电冲动从致痛灶向外扩散。本品亦可能通过诱导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结合胆红素,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 [药代学特征]口服本品后易由胃肠道吸收,约0.5~1小时起效,2~18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作用持续6~12小时。吸收后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内,脑组织中浓度最高,骨骼肌内最大,并能透过胎盘。约40%与血浆蛋白结合,羊衰期成人为50~144小时,小儿40~70小时,肾功能不全时羊衰期延长。有效血浓度为10~40μg/ml可出现毒性反应。在肝内代谢,转化为羟基巴比妥,大部分与葡萄糖酚醛或与硫酸雪上加霜结合后经尿排出,原形药约占27~50%。[适应症] [作用与用途]用于焦虑、失眠、癫痫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运动障碍,也可用于高胆红素血症。 [服用方法] 常用量口服 镇静:一次15~30毫克一日2~3次 催眠:30~100毫克晚上一次顿服 抗惊厥:一次30~60毫克一日3次,或90~180毫克,晚上一次顿服。抗胆红素血症:一次30~60毫克一日3次 极量口服一次250毫克一日500毫克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22T17:32:06.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作者:钟晓凤[导读] 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钟晓凤(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药剂科 4720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416-02 【摘要】目的讨论三七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对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结果三七能够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系统产生影响,还具有抗衰老、抗肿瘤和抗炎的作用。结论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关键词】三七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三七,别称田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五加科类名贵中药材,传统医学对该药的研究较多。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含有三七皂甙类、黄酮、三七索、氨基酸、挥发油、植物箱醇、糖类、无机盐和无机离子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本研究总结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化学成分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三七所含人参三醇皂苷Rg1类成分能够兴奋大闹中枢,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活动脑部组织,增强大闹记忆及抗脑部疲劳的作用。Rbl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安神和催眠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三七能强化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增强氯丙嗪的安定作用。马氏报道[1]:三七总皂苷能对抗L-谷氨酸介导的神经毒性,改善神经细胞缺氧状态,保护皮层神经细胞,从而降低细胞损害。另外,马氏报道:三七总皂苷不仅能阻断细胞外Ca2 内流,而且能抑制内源性Ca2释放,还可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且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双重调节作用明显。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临床对三七在循环系统的作用研究和报道较多,尤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 2.1 对心脏的作用 三七总皂苷能改善急性胰腺炎的心肌缺血状态。三七总皂苷单体Rbl能够阻滞钙通道,起到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陈氏研究表明[2]:三七能够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有关。三七注射液能显著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上钙泵的活性,从而减少心肌细胞Ca2+,使左心室心肌重量减轻。三七总皂甙是一种肌浆网膜钙泵活性激动剂,早期高血压心肌细胞的可塑性大,适当运用三七总皂甙将会对改变心衰病程有深远意义。 2.2 对血管的作用 三七皂苷降低血压和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钙通道阻滞,影响细胞Ca2+ 运动有直接关系。另外,三七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其提取液能明显引起麻醉,迅速而持久下降血压,同时对心率影响不大。低浓度三七提取液对蛙下支血管具有收缩的作用,而高浓度时,扩张作用短暂且明显,可能与血管壁的直接作用有关。三七醇提取物能兴奋离体蛙心,降压作用显著而持久。 2.3 降血脂作用 三七皂苷能抑制低浓度高脂血清对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因此,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高氏研究显示[3]:三七浸出液能增加血液中的凝血酶,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通过收缩局部血管的作用,达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目的。三七注射液降低GTP浓度,改善异常的血浆蛋白,预防肝细胞坏死,因此,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裴氏研究表明[4]:三七总苷注射液2ml,加入10%葡萄糖50ml静滴,qd,在治疗小儿腹泻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4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苏氏报道[5]:三七粉合并知柏地黄丸治疗前后尿道及其所属腺体的慢性化脓性感染临床疗效显著。 5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一定剂量的三七能增加实验小鼠的睾丸重量,增强正常男性的性欲,因此,临床可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减退等疾病,对治疗女性子宫脱垂的疗效也很好。 6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七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强化机体的免疫能力。三七能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反应恢复,因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不干扰正常的免疫反应。周氏等[6]报道:三七总皂甙具有提高大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 7 抗衰老、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三七茎叶中含有大量的水溶性多糖等,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试验显示[7]:三七二醇苷能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又能延长最低寿命和最高寿命,能提高果蝇及老龄小鼠的交配率,还具有提高小鼠心脑组织的SOD活性,因此具有抗衰老作用。临床上三七经配伍可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民间有将三七粉用于治疗食管癌的方法。三七总皂苷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升高Neu内cAMP从而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密切关系。另外,三七还可用于治疗蜂蜇伤,治疗某些皮肤病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天然的植物药,三七及其提取物药用作用广泛,副作用少,是一味值得重视和开发的中药。参考文献 [1]马丽焱,肖培根.三七总皂苷对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8):467. [2]陈晓丽,狄群英.三七冠心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0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5):778. [3]高瑞琴.三七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1,17(9):733. [4]裴淑丽,董建成.三七总苷注射液佐治婴幼儿腹泻82例疗效[J].儿科药学,2002,8(2):40.

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书名: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 图书编号:165536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定价:98.0 ISBN:711707577 作者:沈丕安编著 出版日期:2006-07-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本书为一部由高年资中医师结合其40余年临床阅历亲笔撰写的中药药理临床合理运用的临床中药学著作,有别于药学教授和药理专家编写的中药学书,最大的特点为临床实用性强。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总论分3章,主要介绍辨证论治与中药现代研究、中药现代研究概况以及中药不良反应概况等内容。 下篇各论将所有药物分为15章,计有主药417种,附药146种,共计563种药物。 每味主药一般有8项内容,包括“性味与功效”、“传统应用”、“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剂量与用法”、“临床体会”、“不良反应”。一物多药的合并在一起介绍;资料较少的为简要介绍。 书中各药的“药理作用”一项,从临床实际出发,简要介绍与临床应用相关性较强的药理研究结论,选择的多是中药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对提示中药可能的疗效机制很有帮助。其简明扼要的特点,尤其适合临床医生。 各药“临床体会”一项为本书重点。以中医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为主,结合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结果,结合公认的临床用药规律,再结合笔者的多年临床经验、体会和教训,阐明该药在现代中医临床上合理运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对一些书刊上关于中药使用方面记载的不明确、不准确、不妥当的内容(如药性,适用于中医何证、西医何病症、西医何病理、功效定位等),提出了质疑与更正,还有不少其他书刊未曾介绍过的内容(如传统功效与药理作用的不一致,传统主治与疾病病理的矛盾,禁忌用于哪些与主治病症似有同而异的情况等)。其中有很多需要凭借丰富的中医临床阅历、高水平的中西医临床知识会通、细致地观察中药使用的效果后,再经理性思辨后才能得到独特见解,对提高中药运用水平会有很大帮助。

药理简答题答案详解

1、简述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2、简述可乐定的降压作用机制 3试述治疗高血压联合应用氢氯噻嗪、肼苯哒嗪和普奈洛尔的优点。 4简述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5.改变心肌的血液分布,有利于缺血区的供血 6简述普萘洛尔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 7简述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8试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包括哪类,各举一代表药。 9利尿药的分类、每类药的作用部位及代表药。 10述高效能和中效能利尿药的不良反应? 11比较各类利尿药的利尿作用部位、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12血的类型及抗贫血药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13双香豆素可与哪些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为什么? 14常用抗凝药物肝素和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主要的不良反应及过量的解救药。 15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及局部雾化吸入的主要不良反应。 16简述茶碱类平喘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17平喘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8试述奥美拉唑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用途? 19.简述多潘立酮的作用机制与临床意义? 20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分类及作用机理,并各举一代表药物。 21简述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疗程及适用情况。 22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代谢紊乱方面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23状腺激素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4碘化物的不良反应。 25胰岛素主要用于何种糖尿病?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剂型? 26胰岛素过量所致的低血糖有何症状?如何预防? 27格列本脲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28试述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29抗甲状腺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30试胰岛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1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 32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举例说明 33简述青霉素G的抗菌谱、抗菌机制及临床应用。 34试述四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35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及其共同特点有哪些? 36.CCBs(钙通道阻滞药、钙拮抗药)的分类、代表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21章)。37.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及代表药。(22章) 38.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25章) 39.强心苷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26章) 40。硝酸酯类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8章) 41.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分类。(27章) 42尿药的分类、每类药的作用部位及代表药。 43.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2章)

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 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打破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被打破,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新的感染。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所产生的能灭活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及肿瘤细胞的的化学物质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指对病原体以及癌细胞等所致疾病的德药物治疗。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副作用(side effect) 定义:与主要作用同时产生的继发效应。这种效应不一定是相反的效应,但常是不必要的或毒性的。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又称撤药综合征,系指骤然停用某种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受体向上/下调节(receptor up/down regulation)长期使用拮抗/激动药药可以使受体的密度和敏感性增高/降低的现象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吸收,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LD50/ ED50

精选-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 1.1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l.4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中药药理试题

中药药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6分) 1、中药功效与中药药理作用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给药途径不同②有效部位或成分与全药不同 ③动物实验同人体效应有差异④认识的发展会表现差异 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 答:1 药材:品种与产地; 采收与贮藏; 2 炮制(1)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疗效,(3)保持药效稳定 3 制剂(1)煎煮方法和条件(2)剂型和制剂工艺(3)给药途径 4 剂量:中药一般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5 配伍与禁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3、中药药理作用有何特点? 1、作用的多效性:a化学合成药具有相对单一的作用靶点和相对单一的药理租用。但中药师复方,其药效作用往往比较广泛。 b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是导致中药药理作用多效性的主要原因。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a化学合成药的药理效应一般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对中药而言,尽管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表现这种量小关系,但有时量小关系很不规则,甚至小伎俩和大剂量作用相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b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也是其量效关系相对不规则的重要原因。不同活性成分作用于不同靶点或系统,呈现的效应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会互相协调,超出一定范围又相互制约。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和整体平衡性:a同一中药,即可使亢进的机体功能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功能向正常状态转化,即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为双向调节b双向调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集体的功能状态和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都有密切关系 c中药及其复方种类繁多,功效复杂,但其基本作用为“调整阴阳平衡”,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和气血,使机体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与平衡,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a中药作用往往表现温和,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b中药化学成分含量较低,是导致中药药理作用相对缓慢、温和的主要原因。 5、解表药的共同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1、发汗作用:本类药物大多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作用,尤以辛温解表药的发汗作用较强。 2、解热作用:奔雷药物多具有程度不等的解热作用,能使实验性发热动物的体温降低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对多种细菌、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和呼吸道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镇痛、镇静作用:多数解表药具有程度不等的镇痛作用,部分药物还可减少实验动物自发活动,具有镇静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本类药物中绝大多数药物及方剂对多种炎症反应均具明显的抑制作用 6、止咳、祛痰、平喘:本类药物中绝大多数单味及复方均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6、清热药的共同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答:1、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抗病毒 2、抗细菌内毒素; 3、抗炎;

苯巴比妥片

苯巴比妥片 核准日期:2006年12月20日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苯巴比妥片[药典] 【英文名称】 Phenobarbital Tablets [药典] 【汉语拼音】 Ben Ba Bi Tuo Pian 成份: 苯巴比妥钠。化学名称: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 12H 12 N 2 O 3 分子量:232.24 所属类别: 化药及生物制品>> 神经系统药物>> 抗癫痫药>> 巴比妥类化药及生物制品>> 神经系统药物>> 抗惊厥药>> 巴比妥类化药及生物制品>> 神经系统药物>> 镇静催眠药>> 巴比妥类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用于睡眠时间短早醒患者)、癫痫及运动障碍。是治疗癫痫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的重要药物。也可用作抗高胆红素血症药及麻醉前用药。 规格: 30mg 用法用量: 成人常用量:催眠,30~100mg,晚上一次顿服;镇静,一次15~30mg,每日2~3次;抗惊厥,每日90~180mg,可在晚上一次顿服,或每次30~60mg,每日三次;极量一次250mg,一日500mg;抗高胆红素血症,一次30~60mg,每日三次。小儿常用量:用药应个体化,镇静,每次按体重2mg/kg,或按体表面积60mg/m2,每日2~3次;抗惊厥,每次按体重3~5mg/kg;抗高胆红素血症,每次按体重5~8mg/kg,分次口服,3~7天见效。 不良反应: 1.用于抗癫痫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镇静,但随着疗程的持续,其镇静作用逐渐变得不明显。 2.可能引起微妙的情感变化,出现认知和记忆的缺损。 3.长期用药,偶见叶酸缺乏和低钙血症。 4.罕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骨软化。 5.大剂量时可产生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严重的呼吸抑制。 6.用本品的患者中约1~3%的人出现皮肤反应,多见者为各种皮疹,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和多形红斑(或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极为罕见。 7.有报道用药者出现肝炎和肝功能紊乱。 8.长时间使用可发生药物依赖,停药后易发生停药综合征。 禁忌: 禁用于以下情况:严重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血卟啉病史、贫血、哮喘史、未控制的糖尿病、过敏等。 注意事项: 1.对一种巴比妥过敏者,可能对本品过敏; 2.作抗癫痫药应用时,可能需10~30天才能达到最大效果,需按体重计算药量,如有可能

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介绍了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年国内有关对厄贝沙坦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性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厄贝沙坦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T1亚型,对AT1受体产生不可逆的或非竞争性的抑制;由此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改善心功能作用;还可抑制胶原的形成和改善心肌的纤维化,从而抑制或逆转左心室肥厚(LVH);并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房颤后心房重构的进程,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损害。厄贝沙坦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逆转左室肥厚安全有效;对房颤复律后复发有预防作用;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与人胰岛素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能更好地延缓肾功能的恶化。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作用显著,且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糖尿病肾病等作用,患者耐受性好,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厄贝沙坦;药理;临床应用 厄贝沙坦(Irbesartan)正是一种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属二苯咪唑类化合物,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之一,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现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药理作用 厄贝沙坦选择性作用于 AngⅡ受体AT1亚型,对AT1受体产生不可逆的或非竞争性的抑制[2],其对AT1的拮抗作用大于AT2 850倍;由此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3]。本药可抑制交感神经的活性,改善心功能、能量代谢及毛细血管再生,并能改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心肌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4];还可抑制胶原的形成和改善心肌的纤维化,从而抑制或逆转左心室肥厚(LVH)[5]。 厄贝沙坦具有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浓度及主动血脉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作用,认为厄贝沙坦在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6]。 本药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TF),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提高抗血栓功能有积极作用[7]。李太峰等研究证实,厄贝沙坦可改善高血压合并充血性心衰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逆转高血压、心力衰竭所致的血栓前状态[8]。 有实险研究结果表明兔急性房颤后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升高, MMP-13在此后的心房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厄贝沙坦能抑制房颤后MMP-13升高,从而抑制了房颤后心房重构的进程[9]。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药理与临床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核心期刊 CA CSCD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药理学会;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1-859X CN:51-1188/R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创刊时间:1985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医药卫生科技 专题名称:中药学 出版文献量:6688 篇 总下载次数:986866 次 总被引次数:66494 次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1.031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0.72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4)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发表本期刊文章注意事项 A.了解期刊的概况,了解期刊是综合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等)还是专业期刊(例如PRL、Blood等),专业期刊相对更容易接受本领域的文章。本专业有哪些期刊?如果有区分的话,各自又属于哪个区?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 工作企鹅2: 766085044期刊的刊载能力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影响因子处于连续上升的二级学科非主流期刊。这些期刊往往学术性要求不是很高很专,趣味广泛。 b.每种期刊都有一定的定位,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如有的期刊偏重理论研究性,就很少发表技术应用的文章,就是属于同一学科的期刊,发表论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物理学科类的期刊,有的侧重于理论研究,有的重视应用实例、实验改进,有些理论与应用兼收并用,有的只录用科研性的论文。像高能物理类的期刊一般不录用力学类的文章。因此选择一个合适专业期刊来投稿很重要的,以避免稿件因不服合所投期刊的范畴而被退

秦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1

秦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蔡秋生, 张志红, 高慧琴 作者单位:蔡秋生(武警海南省总队医院门诊部,海南,海口,570203), 张志红,高慧琴(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名: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0,27(6) 参考文献(40条) 1.李艳秋;赵德化;潘伯荣龙胆苦苷抗鼠肝损伤的作用[期刊论文]-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1(18) 2.刘玉东秦艽鳖甲汤加味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1例[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07(10) 3.李彩荣;邓秀莲秦艽鳖甲散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52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河北中医 2009(08) 4.李丰异功散合秦艽丸治疗儿童异位性皮炎14例[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 2003(05) 5.王微;张磊复方秦艽丸治疗湿热内蕴型湿疹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02) 6.向永国;刘明芳中西医结合治疗肢体麻木症50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 2010(03) 7.吴绍雄;吴树铎;杨凯钿自拟端容方治疗面神经炎31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0(15) 8.步瑞兰;张鹏秦艽椿皮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2例 1997(01) 9.黄向阳秦艽党参汤口服配合思密达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期刊论文]-山西医药杂志 2004(03) 10.白淑梅;马晓峰;丁继勇秦艽苍术汤口服外洗治疗痔疮180例[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4(03) 11.胡海华;曹军防风秦艽汤在肛肠科的应用[期刊论文]-四川中医 2007(07) 12.杨风利;余静防风秦艽汤治疗内痔出血200例体会[期刊论文]-宁夏医学杂志 2005(10) 13.杨桂枝;田汉文;杨琴秦艽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的影响[期刊论文]-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02) 14.高慧琴;吴国泰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09) 15.高亦珑;白洁;孙丽琴宁夏栽培秦艽与野生秦艽镇痛抗炎作用的比较[期刊论文]-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7(05) 16.杨建宏;王莉;马丰才秦艽提取物镇咳祛痰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0(01) 17.靳皓文;俞发荣甘肃秦艽提取物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及其机制探究[期刊论文]-医药卫生 2006(02) 18.陈长勋;刘占文;孙峥嵘龙胆苦苷抗炎药理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3(09) 19.李庆秦艽醇提液的抗炎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6(09) 20.张守林;孙建国;于世广大秦艽汤及针刺治疗脑血管出血性后遗症疗效观察 1998(11) 21.李安琼首乌秦艽汤佐治脑出血后遗症34例观察[期刊论文]-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04) 22.李福安秦艽伍葛根治疗骨关节病举隅[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 2004(09) 23.贺志强;刘利民秦艽木瓜酒佐针灸治疗肩周炎73例 2000(03) 24.庞学丰秦艽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广西中医药 2002(01) 25.杨新玲;宋晓莉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8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0(04) 26.吴凤海秦艽五藤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08) 27.贾伟琳止痛如神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42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10(04) 28.蒯彤加味大秦艽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虚痹)80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 2008(02) 29.章漳;段朝辉;丁侃长梗秦艽酮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探讨[期刊论文]-中国药学杂志 2010(04) 30.汪海英;袁冬萍;李福安秦艽总苷对人肝癌细胞等几种肿瘤细胞的体外作用[期刊论文]-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9(03)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 编者语:《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床研究最为新颖、全面的药学专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文献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本报讯近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梅全喜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首发式在深圳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共250人出席。 该书编写历时多年,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编写队伍阵容强大,作者均为在广东省中医药学界有造诣的教授、主任药师等,而作为该书主编单位之一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近年来在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将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列为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2004年其SPF级动物实验室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目前该中药药理实验室已完成了多个课题的药理实验研究工作,如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含马兜铃酸类中药肝肾毒性研究”项目中,“关木通、广防己肝肾毒性实验研究”子项目的全部动物实验均在该院中药药理实验室完成。在开展广东地产药材的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方面,该中药药理实验已开展了三角草、广东土牛膝、三丫苦等药理作用与毒理研究,其中三角草的基础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土牛膝的研究获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所有研究结果均已收录本书中。 该书210万字,收入药物523种,特别是对老百姓喜爱的名贵中草药如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灵芝、石斛、黄芪等均有详细介绍,是目前反映中药药理与临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姓名: 万沙桐 专业: 药学 班级: 122 学号: 125242624 指导教师: 闫晓菲职称: 副教授 2015年04月02日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制

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万沙桐指导教师:闫晓菲 摘要:硝酸甘油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起重要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应用中有着或不可缺的地位,对于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本文将对此进行介绍和探讨。 关键词:硝酸甘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耐受机制;毒理作用 Nitroglyceri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Wan Shatong Tutor:Y an Xiaofei Abstract:nitroglycer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ngina pectori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has or is the positio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itroglycerin, this article will b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nitroglycer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olerance mechanisms; strychnos 1

临床药理学

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②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毒理学研究或药物不良反应(ADR) ⑤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⑥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3、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 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4、新药临床药理学评价又称为临床药理试验 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 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二章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 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t1/2)最重要,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 2、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3、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应药物的吸收程度)。 4、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ml/min。CL=kV 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CL×Css 5、表观分布容积Vd: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苯巴比妥片使用说明书

苯巴比妥片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苯巴比妥片 汉语拼音:Benbabituo Pian 英文名:Phenobarbital Tablets 曾用名:鲁米那片 商品名: 本品的主要成分为苯巴比妥,其化学名称为: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化学结构式为: NH NH O O O CH 3 分子式:C12H12N2O3 分子量:232.24 【性状】本品为白色片。 【药理毒理】本品为镇静催眠药、抗惊厥药,是长效巴比妥类的典型代表。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随着剂量加大,表现为镇静、催眠、抗惊厥及抗癫癎。大剂量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有明显的抑制。过量可麻痹延髓呼吸中枢致死。体外电生理实验见苯巴比妥使神经细胞的氯离子通道开放,细胞过极化,拟似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治疗浓度的苯巴比妥可降低谷氨酸的兴奋作用、加强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单突触和多突触传递,抑制癎灶的高频放电及其向周围扩散。可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张力。通过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胆红素从而降低胆红素的浓度。可产生依赖性,包括精神依赖和身体依赖。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在消化道吸收完全但较缓慢, 0.5~1小时起效,一般2~18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吸收后分布于体内各组织,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40%(20%~45%),表观分布容积为

0.5~0.9L/kg,脑组织内浓度最高,骨骼肌内药量最大,并能透过胎盘。有效血药浓度约为10~40μg/ml,超过40μg/ml即可出现毒性反应。成人T1/2约为50~144小时,小儿约为40~70小时,肝肾功能不全时T1/2延长。约48%~65%的苯巴比妥在肝脏代谢,转化为羟基苯巴比妥。本品为肝药酶诱导剂,提高药酶活性,不但加速自身代谢,还可加速其他药物代谢。大部分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盐结合,由肾脏排出,有27~50%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可透过胎盘和分泌入乳汁。 【适应症】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用于睡眠时间短早醒患者)、癫癎及运动障碍。是治疗癫癎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的重要药物。也可用作抗高胆红素血症药及麻醉前用药。 【用法用量】成人常用量:催眠,30~100mg,晚上一次顿服;镇静,一次15~30mg,每日2~3次;抗惊厥,每日90~180mg,可在晚上一次顿服,或每次30~60mg,每日三次;极量一次250mg,一日500 mg;抗高胆红素血症,一次30~60mg,每日三次。小儿常用量:用药应个体化,镇静,每次按体重2mg/Kg,或按体表面积60mg/m2,每日2~3次;抗惊厥,每次按体重3~5mg/Kg;抗高胆红素血症,每次按体重5~8mg/Kg,分次口服,3~7天见效。 【不良反应】 1.用于抗癫癎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镇静,但随着疗程的持续,其镇静作用逐渐变得不明显。2.可能引起微妙的情感变化,出现认知和记忆的缺损。3.长期用药,偶见叶酸缺乏和低钙血症。 4.罕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骨软化。 5.大剂量时可产生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和严重的呼吸抑制。 6.用本品的患者中约1~3%的人出现皮肤反应,多见者为各种皮疹,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和多形红斑(或Stevens-Johnson综合症),中毒性表皮坏死极为罕见。 7.有报道用药者出现肝炎和肝功能紊乱。 8.长时间使用可发生药物依赖,停药后易发生停药综合征。 【禁忌症】禁用于以下情况:严重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血卟啉病史、贫血、哮喘史、未控制的糖尿病、过敏等。 【注意事项】 1.对一种巴比妥过敏者,可能对本品过敏; 2.作抗癫癎药应用时,可能需10~30天才能达到最大效果,需按体重计算药量,如有可能应定期测定血药浓度,以达最大疗效;3.肝功能不全者,用量应从小量开始;4.长期用药可产生精神或躯体的药物依赖性,停药需逐渐减量,以免引起撤药症状。 5.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对中枢产生协同抑制作用,应注意。 6.下列情况慎用:轻微脑功能障碍(MBD)症、低血压、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功能减退、心肝肾功能损害、高空作业、驾驶员、精细和危险工种作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