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之爱》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父母之爱》,这是一节习作指导课,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要求用一两件事写出父母对孩子的爱。《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根据以上要求,我设计了这堂作文指导课,试图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父母的爱,并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二、教学目标

情贯始终,情知结合,以“知”为出发点,以“知”为落脚点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此,我将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不断的感悟中拓宽思路,能不拘形式地表现事情中感人的细微之处,写出真实感受。

2、乐于表达父母爱自己的事或父母和自己之间感人的事;

3、感受到父母的爱的无私与伟大,懂得感恩父母。

(力求体现在自由选材、大胆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习作指导。在“三维目标”的整合中促进学生写作素养逐步形成。)

三、教法、学法

本次习作叙述的是生活中的镜头,所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说起,为了更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地完成

教学任务,我采取了情境引导,激发情感的教学方法:我以回顾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引出亲情故事。用过电影的方式引发学生相关回忆,引领他们进入生活情境,走进话题。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他人之长,修改他人不足,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因此交流评价法是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父母的爱犹如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秋天的雨露一样甘甜。在他们的呵护下,我们渐渐长大,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这节指导课我设定为《三次爱的呼唤》。

第一次爱的呼唤:

1、播放视频《成长经历》

2、同学们,听着《让爱住我家》动听的旋律,看着一幅幅温馨熟悉的画面,你是否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他们是怎样细心呵护你成长的点点滴滴?

(以情为纽带,通过图画、音乐的魅力感染学生情绪,叩开记忆之门,搜寻、回忆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引导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感到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有父母的爱。)第二次爱的呼唤:

1、配乐诗歌朗诵《妈妈的爱》。

(父母的爱几乎每天都在做,就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就一定可以感受的到。)

2、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打开你的记忆大门,搜索一下,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用一、两句话简单地和同桌的小伙伴说说吧!

(以和同桌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的聊天方式,消除学生对习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3、现在,谁愿意来说说?(开始学生说的内容一般集中在生病时、下雨时。这时,教师从生活上、学习上、困难上、快乐时、有危险的时候等角度拓宽学生思路。)

4、课件出示图画,老师简单叙述画面内容:

老师带来了几幅我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图画。想不想欣赏?(课件:“温馨图画”,教师伴着画面的出现,简单描述:下雨的时候,是爸爸妈妈冒着雨接我们放学;生病的时候,是爸爸妈妈细心照顾我们;学习上的困难时,是爸爸妈妈耐心地辅导我们。)

5、同学们,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爱,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你和父母间经历的这些虽小却令你感动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呢?先在四人小组里和小组的同学原原本本地说说这件事。分小组说一说,回忆当时父母的表情、语言、动作、心情。

(在这个环节中,并不刻意地安排学生学习“怎么写”,也不用所谓的“范文”约束学生的表达方式,而是从学生的表达需要出发,在学生把事情原原本本说出来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发掘所说事情中的细微感人之处,引导学生把这些感人的地方说出来,然后让听的同学从自

己听后的感受中拎出这些细微感人之处,使学生自己感受到怎样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导”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不露痕迹,学生完全是自悟所得。)

第三次爱的呼唤:

播放视频《生死母爱》。同学们,你们认为父母的爱是什么?课件出示填空,同桌交流。

妈妈的爱是__________

爸爸的爱是__________

(第三次爱的呼唤是学生对父母的爱的认识的升华,这样的设计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情深似海。)

最后,当学生争先恐后,谈兴正浓时,正是转入书面表达的良机,由说到写,直抒胸臆已是水到渠成。在此,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一气呵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