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概论 范围整理

公共行政概论 范围整理
公共行政概论 范围整理

公共行政概论

一、单选

1.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非政府组织又称第三部门。

3.政府活动的核心是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4.“公民第一”的原则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

5.亚当.斯密提出“守夜警察”政府理论。

6.界定和保护产权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7.计划职能是其他职能实施的前提条件。

8.在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政府的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9.行政权力结构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10.在议会内阁制行政体制的国家,行政机关要对立法机关负责。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现出一种反比例的形态。

12.行政领导的首要作用是决策决断。

13.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都要遵循最低数量原则。

14.当代领导活动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软权力的应用越来越多,而硬权力的应用则越来越少。

15.领导特质理论还认为领导者的物质是“先天”的。

16.领导班子要有梯形的年龄结构。

17.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政府是最核心的力量。

18.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政府对全社会的利益所作的有权威的分配。

19.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去实现和解决的问题。

20.价值分析——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

21.公共政策分析最本质的方面是利益分析。

22.政策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

23.摩擦损失,在各项政策缺乏配合、协调时,各政策之间必然产生摩擦。

24.偶然失效,随着人们对政策逐渐理解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执行过程逐步进入正常状态,尽管失效也存在,但失效率最低。

25.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

26.政策环境是决定或影响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

27.人事行政是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家公务员的直接管理活动。

28.人事行政是立国之根、治国之本、富国之道、强国之基,在政府管理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

29.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现代人事行政的重要理念和原则。

30.职位分类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品位分类是以人为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

31.我国实行多级预算制,即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32.经常性预算以各项税收收入和其他一般性收入为来源。建设性预算以国有资产收入和专项建设资金为来源。

33.国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34.决算是预算的总结,是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和政府公共活动的财政反映。

35.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36.法治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和治国原则,其产生和确立是近代民主革命及其以后的事。

37.法治就是确立法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和政府依法办事。

38.行政法制是一国有关行政的法律制度之简称。

39.行政法治的根本意义在于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国家受法律的约束,这是法治的精髓。

40.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受“议会至上”和“无法律即无政权”原则的影响,强调政府的一切行为均

需要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为依据。

41.政府完全责任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2.行政补偿不是因侵权引起的,而是因为合法的行政行为引起的。

43.城镇型建制,有市、市辖区、镇3种。

44.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比较明确。

45.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产税、证券交易税。

46.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地方政府职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47.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一般都占总人口的3/4以上。

48.美国的市政管理体制以其多样化而著称,包括市长议会制、委员会制和委员会经理制三种模式。

49.经济涉及成本与投入之间的关系。效率涉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效益涉及产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50.绩效管理有助于树立“顾客至上”的现代管理意识。

51.在西方国家,以公共组织即政府为对象的大规模绩效评估始于20世纪70年代。

52.对公共服务机构来说,直接用于服务对象的开支为业务开支。服务机构的运营开支则为行政开支。

53.社会服务承诺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

54.社会服务承诺诞生于英国。

55.全球化要求政府实现从“官僚理念”向“责任理念”的转变。全球化要求政府实现从“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理念的转变。全球化要求政府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建设“电子政府”。全球化要求政府管理从注重投入的理念转向注重产出的理念。

二、辨析

1、公共服务并不一定要由政府机关及公务员亲自提供。

答:对的。公共服务可以采取政府负责,社会与企业提供,或者政府与企业合作提供等多种

方式。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有三种: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

2、行政环境是政府职能确立或转变的基本条件。

它决定、影响或制约政府职能的目标、内容及其履行方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行政环境,就必须有或必定有什么样的政府职能。

3、社会中介组织不是一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答:对的。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组织程度提高、社会自律能力增强的客观反映。社会中介组织作为一种非政府机构,必须符合市场规则依法运作,不依赖于国家财政而独立生存。但它不是一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相反,他要承担起一定社会领域内的自律的职责,负有一定的社会公共责任。

4、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基础是社会自主管理的能力。

答:对的。凡是社会有能力自行处理的事务,政府就不再插手干预,凡是社会无法自主解决的事务,政府必须承担起来。从而使政府与社会都能各负其责,既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又能保证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5、行政责任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法律上的行政责任,一是指普通的行政责任。

答:对的。法律上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工作人员除了遵守一般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外,还必须遵守有关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规范。而普通行政责任,则不涉及法律问题,主要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等。

6、公共行政中的政府间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不是国家对国家。

7、行政领导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中心。

答:也是行政运作的指挥中心。各种信息和要求都是首先由外到内、由下而上地汇聚到行政领导机关,经过分析处理,权衡决策,而后又由内到外、由上至下地下达到下级各个部门去实施的。可见,行政领导是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的中枢和关键,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安

定、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

8、行政领导的职权必须与行政领导的职位和职责相称。

既不能有职权无职责,也不能有职责无职权,既不能职权大职责小,也不能职权小职责大,既不能职位高职权小,也不能职位低职权大。

9、权变理论认为,领导艺术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领导工作的绩效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条件、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领导者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选择合适的领导行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才能够真正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

10、一般地说,社会问题均具有公共特征,但它们并不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答:对的。政府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都是社会公共问题,但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解决一切社会公共问题。政府关心并付诸行动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属于政府管理范围、政府有能力解决且列入工作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11、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答:公共政策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倡导人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做什么事而不能做什么事,这必然会对社会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在体制变革的年代或制度创新时期,这种影响会更大。

1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答:对的。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政府要在满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优先对某一领域、某一些利益全体施加保护或者采取促进性措施,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措施往往是倾斜政策的重要内容。

13、政策首先必须具有政治可行性。

政府的政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反映了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又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14、科学分类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以人为对象的品位分类,二是以工作为

对象的职位分类,近年来正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15、有行政法制,并不等于有行政法治。

答:行政法治强调的是依法平等、依法限制、依法负责,这是民主社会和民主制度下治国的方式,而且只有在民主政治和行政体制下方能实现。在专制制度下,个人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言出法随,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16、控制行政权与保障公民权益是一致的。

答:因为只有行政权的行使限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公民的权益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充足证据不受剥夺,一切非法的侵害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救济,才能真正保护公民权利,才能最终换取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认同和支持。

17、行政行为的基本规则是:“凡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

答:对于行政主体来讲,凡是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这一规则与民法中“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凡是法律未予以禁止的,都是允许的”规则相对应,体现了现代法律对于人民与政府关系的确认和理解。在现代社会,之所以强调这一规则,是因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政府权力的行使应在授权的范围内活动。

18、行政行为可分为两种:一是羁束行为,一是自由裁量行为。

答:羁束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时,法律与法规对行政权的行使有严格的规定,行政机关必须样遵照执行,不得违反。自由裁量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时,法律、法规对行为的范围、方式、程度等未作明文规定,或未作严格规定,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适当的选择。

三、简答题

1、公共行政的客体(P13)

公共行政的客体即公共行政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依据其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四类:国家事务、地方事务、共同事务和公民事物。国家事务是全国性统一的行政事务。共同事务是涉

及区域较广、涉及利益集团较多、跨行政区域、需要多方面协调的事务。地方事务是指地方性的行政事务。公民事务是涉及公民个人权利的事务。

2、公共行政的范围(P14)

公共行政的范围是指对公共领域的管理。公共领域包括基本公共产品领域和混合公共产品领域。私人领域不属于公共行政的范围。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覆盖全社会的,是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调解,政府机制的作用也是覆盖全社会的,但是,政府权威是对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政府调节,社会自治机制则是对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补充,是对政府机制的市场机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

3、公共行政的原则(P15)

公共行政的原则是法治原则、服务原则、效率原则三者的统一。

(1)法治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2)服务原则。公共行政必须为公民服务、为纳税人服务。政府是公共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公共行政的经费来自于人民群众即纳税人所缴的税费,因而,政府要为人民群众和纳税人提供最佳的服务。

(3)效率原则。公共行政要讲求经济、效能与质量三者的统一。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财力与资源取得优质的公共服务。效能,就是行政活动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做到行政活动的公平和公正。质量,就是行政活动要做到方便人民群众,办事程序简便公开,让人民满意。4、公共行政的作用(P16)

公共行政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导向作用、管制作用、服务作用、扶助作用。

(1)导向作用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作用,是政府“领航”和“掌舵”职能的具体体现。

(2)管制作用就是政府发挥其权威性、强制性的公共管理能力,以便协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与利益,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

(3)服务作用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兴办公共事业、提供公共设施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

服务于社会,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与长远发展。

(4)扶助作用是政府在发展贫困地区、对弱势集团与群体给予帮助方面的功能。

5、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P41)

经济职能是现代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之一,一般包括几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宏观经济调控,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和国民经济总体结构的合理性,促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循环。(2)区域性经济调节,搞好区域性生产力布局,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3)国有资产管理,通过向国有企业派驻监事会主席和财务总监等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4)微观管制,通过法律、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情况进行监控,防止消极行为的出现与泛滥,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5)组织协调全国的力量办大事,即规划并组织实施国家的大型经济建设项目。

6、公共行政环境的特征(P37)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性。公共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要素的总和。二是复杂性。公共行政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与作用是广泛而复杂的。三是差异性。构成公共行政环境的综合要素,对行政主体来说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四是变异性。构成公共行政环境的一切外部要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7、行政体制的内涵(P71)

行政体制通常与国家的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相对应。行政体制包括广泛的内容,如政府组织机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区划体制、行政规范等,其核心是政府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机制等。

8、行政权力的主要种类(P77)

一是立法参与权,指政府参与立法过程的相关权力。二是委任立法权,指立法机关制定一些法律原则,委托行政机关制定具体条文的法律制度。三是行政管理权,政府的基本职责,就是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公共事务,行使行政管理权。四是司法行政权,指政府依据法律所拥有的司法行

政方面的权力。

9、行政领导特征(P108)

行政领导具有法定性、权威性和协同性三大特点:

(1)法定性,行政领导的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所赋予,领导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决不能滥用权力。(2)权威性,行政领导的职权受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因而具有强制性。(3)协同性,行政领导有赖于下级和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有赖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互动和协作。

10、行政领导者的理事艺术(P137)

行政领导的理事艺术与行政管理的绩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把握住工作的中心,善于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出工作的轻重缓急,集中主要精力和主要资源去完成事关全局的任务。抓大事、顾全局是行政领导理事艺术的重点。

(2)工作要有计划性、系统性,注重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间的照应和连接,注重上下左右的配合和协作。

(3)抓骨干,让骨干去干。行政领导者要超脱,要善于用人,抓头头,让头头去抓具体工作;抓骨干,让骨干去干业务工作。

(4)解决问题务求实效。行政领导者要狠抓落实,注重监控、评估和考核。

11、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P144)

公共政策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等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起的作用。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分配功能,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向谁分配?如

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

12、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P146)

答: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好的政策方案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如下:(1)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13、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P176)

答:人事行政是立国之根、治国之本、富国之道、强国之基,在政府管理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

(1)人事行政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保证,不论政体如何,国情怎样,人事行政在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同样重要。

(2)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改革人事制度、开发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张的重要动力。

(3)人事行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事行政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4)人事行政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很多国家在大力开发本国人才资源的同时,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国外人才,导致以人才争夺为焦点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14、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P178)

(1)以人为本的原则。(2)党管干部的原则。(3)任人唯贤的原则。(4)德才兼备的原则。(5)适才适用的原则。(6)科学分类的原则。(7)公正公平的原则。

15、人事行政的运行机制(P181)

(1)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机制,要把竞争精神体现到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办法和措施。

(2)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并以精神激励为主,在坚持正向激励的同时,注意惩罚等反向激励的作用。

(3)更新机制。更新机制的内容包括制度更新、人员更新、素质更新等方面。

(4)法制机制。法制是人事行政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健全人事法律法规体系,这是实行人事法制的基础和前提。

16、公共财政的含义(P200)

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中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纠正市场失灵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开展公务活动而进行的资金收支与管理活动。公共财政主要包括公共选择、公共收入、公共支出、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内容。

17、公共财政的功能(P202)

(1)财政收入功能。政府要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必须从社会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

(2)财政支出功能。财政支出功能主要是确保政府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调控功能。国家可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转移支付、补贴等财政手段,发挥财政政策见效快、作用强的特点,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调解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调节分配关系,保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18、法治行政的内涵(P229)

包括三个要点:(1)依法平等。法律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无所偏袒,政府不能享有不必要之特权,政府和公民一样负有相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2)依法限制。政府之一切行为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法逾越。(3)依法负责。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如有不当行政行为,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承担违法的法律责任。

19、行政法治的作用(P230)

答:厉行法治,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公共行政的普遍原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行政法治的作用在于维护行政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和制约政府。

(1)维护行政秩序。法治意味着一种良好的社会法律秩序。

(2)保障公民权益。行政法治的最终目标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公共利益。在民主社会,行政权本身不具备特殊利益,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制约行政权力。行政法治的根本意义在于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国家受法律的约束,这是法治的精髓。

20、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其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P256)

(1)批评和建议。公民对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确点、错误或违法、失职行为,有权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向其提出批评,并要求其改正;对其工作中的缺陷、问题、不足,有权提出改进或改善的建议。

(2)控告。控告是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力。

(3)检举和举报。公民可通过向国家有关机关或部门检举、揭发、举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党纪、政纪,以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监督。

(4)申诉。公民对于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影响其权益的处分、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处理。

(5)信访。信访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来信、来访等形式向有关党政机关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位行为和非职务行为提出意见、建议、要求、批评、控告、申诉、检举、举报,从而间接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制度。

四、论述

1、结合实际,谈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和基本经验(P100、101)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效主要有:

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行政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以上,平均增长率为9.8%,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

行政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政府从过去不讲成本到讲成本,从不讲效率到讲效率,从不讲服务到服务型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提高了公务员素质,密切了政府与人们群众的关系。

基本经验包括: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要体现中国特色。

行政体制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行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

行政体制改革要加强领导,上下联动。行政体制改革牵涉面广,矛盾多,难度大,必须有坚强的领导,自上而下,上下联动,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既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又要步子稳妥,措施得力,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2、论述公务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P195-199)

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同执行公务的活动紧密相联的,具有公务员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公务员在统治阶级思想指导下,经过共同工作和职业训练所形成的职业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和群际关系的准则。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通常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作风、职业品德、职业荣誉感和职业纪律等。搞好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应做到如下方面: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2.以让人民满意为原则,建立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作风

3.弘扬传统美德,吸取先进文明,不断提到职业品德水准

4.创新道德建设方法,增强道德的约束力,提高遵守道德的自觉性

公务员行为规范

公务员的行为规范是指国家各项规章制度中关于公务员行为的规定,是对公务员行为的外在约束形式

1.政治行为规范

2.工作行为规范,即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3.廉政行为规范,即公务员廉洁行政方面的准则要求

4.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体现在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3、论述行政监督的意义(400-500字)P242-244

加强行政监督,已经成为保障人民权益,促进民主政治,防止与遏制行政腐败的一个重要措施。

1.完善宪政体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单位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实现这一规定就需要有一套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明确各国家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制约监督机制。因此,在现代社会,全力监督与制约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是构成民主宪法制度的两大基石。

2.制约行政权力

权力的负效应一旦出现,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一方面直接破坏经济秩序,导致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所以,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试图尽量防止和减少权力的负效应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因此,加强行政监督是制约行政权力膨胀和使行政权力行使规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3.遏制腐败现象

我国行政官员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如贪污受贿、谋取私利、以权谋私、走私贩私、执法犯法等,这些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和政府的信心,因此,通过行政监督揭露行政官员的腐败行为,严惩腐败行为,才能真正维护政府的廉洁,改善和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加强和强化行政监督,是铲除腐败、使政府清正廉洁的重要保证。

4.落实民主行政

行政监督是民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监督,任何民主制度的实现都是根本不可能的。监督对于民主制度的稳定、健康发展起着保证和促进作用。所谓民主行政亦即依民意的行政,为民服务的行政,公民参与的行政。

5.提高行政效率

监督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有效办法,通过行政监督,可以使行政人员提高其工作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监督,对行政人员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拖拉作风等行为进行批评或惩戒,促使其从根本上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4、论述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成就(P342-345)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余年的探索,我国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1.以邓小平行政理论为知道,对我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内容、目标、原则、途径等有了清

醒的认识和正确的选择。

2.对传统认识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建立

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3.对传统的政府职能体系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整,形成了崭新的职能体系,政府职能设置趋于科

学、合理。

4.政府管理由“人治”走向“法治”,逐步实现了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根

本性转变。

5.从严治政力度不断加大,行政监督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取得重大成就。

6.对传统的低效高价政府进行行政观念、行政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改造,在行政管理民主化、科

学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公共行政学(考试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欧文)。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8、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13、1926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它的作者是(怀特) 14、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张金鉴) 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里格

斯)。 4、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农业社会)。 5、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棱柱型)。 6、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工业社会)。 7、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8、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非赢利性)上。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29)。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三者,即ABC)。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3、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半总统制)。 6、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7、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8、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德国)国的地方政府。 9、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教材p17)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在人们以外,但是却对人们施以控制。社会事实应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涂尔干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例如,法律可以说仅仅是一些词句,但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法律是可以感知的、是真实的。根据涂尔干的观点,如果要理解社会法律的含义及其发展,就必须考察社会的宗教。) (2)芝加哥学派:(教材p18)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芝加哥大学居于社会学研究与训练之中心地位持续了多年。这一时期,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们被统称为“芝加哥学派”。 (3)中层理论:(教材p19) “中层理论”居于狭隘的“专门理论”和广泛的“总体理论”之间,前者关注于社会生活的单一方面,后者则试图无所不包地解释广泛的社会因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罗伯特·莫顿的“中层理论”比较容易用实验证明。 (4)社会学想象力:(教材p32) (5)自变量/因变量概念:(教材p39) 某些可能性原因或者解释性变量被称为自变量,其结果是因变量。 (或者:因变量是研究者想要解释的变量,自变量是其可能的解释。) (6)虚假相关:(教材p40) 不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相关被认为是虚假相关。(即:某些相关性是有效的,但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例如,在医院比在家中有较高的死亡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医院会导致死亡。) 一、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的六个阶段(教材p43) a、第一阶段:仔细地陈述要研究地问题并且提出假设以供调查研究。 b、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 c、第三阶段: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 d、第四阶段:依据假设分析资料 e、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f、第六阶段:公开发表调查结果 二、论述题 (1)试述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三种主义的观点,并用三种观点分析具体问题。 三种主义的观点: a、功能主义:(教材p21/121) b、冲突论: c、互动论: (2)涂尔干、韦伯的基本思想。

公共政策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方面P3 二、什么是公共政策(1)政策的含义P8 三、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 四、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 五、公共政策的作用P11 (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第二节“公共”概念透视 一、公共物品P15特征表现: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灯塔效应”。准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P18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公共问题 四、公共利益P19 含义。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五、公共权力P20 含义。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六、公共秩序 七、公共治理P23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 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P24 含义 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P25 含义。再分配政策的缺点、包括…… 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理性政策P27 含义。自我管制性政策——行业委员会 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P27 含义。 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P29 含义 第四节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 一、政府收入P30税收收入(主要)、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二、政府支出 三、公共政策范围P33 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P35 五、政府支出相关理论 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 第五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一、政府失灵P37含义。缺点。表现形式——政府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政府寻租(缺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 称、政府俘获、决策失效、供给低效(原因) 二、市场失灵P40含义。原因——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外部负效应、信息不对称 三、契约失灵 四、志愿失灵p42 缺陷:慈善不足、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非政府组织的局限 性 五、社会失灵P43 (1)三大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为的逻辑 (2)群体非理性:邻避效应、从众效应、搭便车效应、旁观者效应、广场效应、马太效应、黑洞效应、暴民政治 第二章政策分析 第一节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 一、政策分析的由来P53 二、政策分析的含义P54 含义。政策理论。 三、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P55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复杂的学科背景、多架构的研究方法、广阔的研究领域 四、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P56 政策问题、政策内容、政策结果、政策价值、政策结构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公共行政学重点

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求 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 2.管理幅度又称控制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所能够直接领导、指挥和监督的下级人员或下级 部门的数量及范围。 3.首长制又称部长制或独任制,指行政机关权力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同时承担全部领导 责任的组织体制。 4.文书主义原则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动主要以文书的形式记录、传递和保存,即对现代行政 组织做出的各种结论、处理结果、指令等,至少是最后的决定,都要全部以文书的形式表示、记录、保存下来。 5.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主体的行为侵犯其他合法权益,向法定的 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受理申请的机关对原处理决定进行重新审查并做出相应决定的行为。 6.社会监督指社会舆论、公民、公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的权力,必要 时经过法定的程序,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7.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 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8.行政诉讼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引起的诉讼,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因行政行为违法或 者侵权、失职以及公民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受到的诉讼。 二、问答 1.行政权力和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1)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的关系。同属于国家权力,区 别:①权力的性质和作用结果,立法权力是多数人向少数人的集中;行政权力则是由少 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②权力的功能,立法权力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根据社会发展 的情势和规律,概括出社会活动和各种集体行动的准则与规则;行政权力执行国家法律, 推行政府政策,其作用在于将立法权力确定的制度规则和一般准则再具体应用于行政管理 的对象。③权力的价值原则,立法权力追求民主,行政权力追求效率。2)行政权力和司 法权力。同属于国家权力,差别:①权力运行方向不同。行政权力自上而下的,司法权 力平行性制约②主体在权力体系中的独立性不同。行政权力的下级主体受上级的指挥与 控制,司法权力的各级主体则独立行使审判权。③权力的作用和功能不同。行政权力积 极主动地实现国家意志,司法权力消极被动地保障国家意志的实现不受干扰。④权力的价 值原则,司法权力追求民主,行政权力追求效率。3)区别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不同。 ①权力的目的不尽相同。行政权力的目的在于执行国家意志。政党权力的目的则是执行本 党集体的意志,其所要实现的目的只能代表社会当中部分人的利益。②权力结构不同。行 政权力是国家权力运行回路的一部分,政党权力自成回路。③权力的合理合法程度不同。 行政权力国家权力组成部分,天然的合理而且正当的执行国家意志。政党权力集团性权力, 法律专门规定,其合理性和正当性也是有限的。④权力客体不同。行政权力的客体是整个 社会,而政党权力的客体党内。⑤权力手段不同。行政权力拥有暴力威慑的后盾,且主要 通过法律手段行使权力,而政党则依靠意识形态等符号力量,主要通过纪律手段行使权力。 2.我国公务员制度特点。⑴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 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⑵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 的基本路线;⑶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⒉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 我国新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⑴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⑵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⑶强化了激 励竞争机制;⑷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国开《公共政策概论》所有形考任务答案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 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选择一项: A.个人 B.政府正确 C.企业 D.社会组织 题目 2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选择一项: A.权力 B.权威 C.利益正确 D.公共 题目 3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选择一项: A.执政党 B.公共政策客体 C.公共政策主体正确 D.非官方决策主 体题目 4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选择一项: A. 大众传媒正确 B.利益集团 C.非政府组织 D.公民 题目 5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选择一项: A. 政策目标 B. 公共政策客体 C. 思想库 D. 目标群体正确 题 6 目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选择一项: A. 公共政策环境正确 B.全球化 C.国际化 D.信息化 题目 7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选择一项: A.政治文化 B.普通文化水平 C.传统习俗文化 D.精英文化正确 题目 8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选择一项: A.萨拉蒙 B.科臣正确 C.罗威 D.林布隆 题目 9 正确 获得 2.00 分中的 2.00 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完整版)公共行政学考试重点(张国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行政学概说 一、公共行政学涵义 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效、学科目的? ⒈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⒉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⒊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⒋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⒈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⒉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⒊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⒋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⒈逻辑分析方法;⒉法规分析方法;⒊历史分析方法;⒋实证分析方法;⒌规范分析方法; ⒍比较分析方法;⒎系统分析方法;⒏生理分析方法;⒐心理分析方法;⒑资料分析方法;⒒案例分析方法;⒓量化分析方法;⒔模拟分析方法;⒕利益分析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其关学科的关系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⒈综合性;⒉实践性;⒊系统性;⒋技术性;⒌发展性。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的相互关系? ⒈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是藉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管理学充实其内涵。 ⒉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在现代社会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⒊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是内容上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互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领域各异。 ⒋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五、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现代行政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⒈行政职能扩展⒉不良行政现象增加;⒊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现代行政精神:是指与现代行政现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强调的某些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⒈主动进取;⒉追求卓越;⒊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是指现代政府在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相统一的意义上追求出色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比较的意义上追求不断提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具有卓越品质的公共政策能力、综合实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

公共政策概论单选题 D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 D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D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公事公办)。 G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G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G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G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G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G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G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G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 G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G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 G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G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J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J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J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 J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J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J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 K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 Q(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 Q(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 R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R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S(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S(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S(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 S(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S(D简单矩阵法)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S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S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 S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活动程序)。S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T(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W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 W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X“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X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Y(顺序决策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 Y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Z"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Z(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 Z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组织层级化) Z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 Z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Z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Z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 Z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Z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Z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折扣)型 Z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Z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 Z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Z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多选题 A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 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 策) A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 C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 非正式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评价和外 部评价)。 C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 几种(全选)。 C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全选) 。 C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支持、反 对)。 D(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 关系中产生。 D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扩大了决 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D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的程序化 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 开放性的矛盾、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F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民主观念、公平 优位观念、创新超前观念E人本观念) G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全选)等子系统。 G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公共机构的特性) G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核心 主体)。 G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行为的规范程度、行为 的模范程度)。 G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全选)。 G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大致经历以下环节:(全选) G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全选)。 G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全选)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包括(全选)公共政策科学化. G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全选)。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的目的、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 析的立足点)。 G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G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分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 G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这意味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 策的行为特征,应充分体现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 者、倡导者)的角色。 G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 系统构成。 G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是(公共政策要从公 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公共政策的评价应放到一 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社 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G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全 选)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G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包括:(绩效、效率、充分性) G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全选)。 G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 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G公共机构的特性是(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共机构有维 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G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 心、自觉性),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G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 全公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G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会受到(全选)。 J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全选)。 J决策支持系统由(斯科特、基恩)提出。 J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明确 决策方案的运用期限、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 J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包括(全选)。 J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说服、强制、交 换)。 J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职业 团体、群众团体、工作团体)。 J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 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L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系统性、整体 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 N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全选)。 Q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全选)。 S史密斯认为,(全选)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 素。 S史密斯认为,(全选)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 素。 T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全选) 。 T通常情况下,下列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 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 力发展方向者 、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W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 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W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组 成。 X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执行)。 X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 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社会主体知 识化)。 X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归结于以下因素: (全选)。 X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全选)。 X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全选)。 X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全选) 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 标。 X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 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X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包括(全选)。 X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 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由 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Y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 之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 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Y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 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Y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公共政策应 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 践科学化)。 Y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 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Y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 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耗损失效)等阶段。这种政策 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 模型”。 Z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 (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Z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党、 政府)。 Z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 念。这些理念包括(全选)。 Z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全选)。 Z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全选)。 Z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 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 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 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Z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 Z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按(规定的程序)和 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Z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全选), 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Z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化决策体 制)的公共决策体制。 Z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全选)。 Z追踪决策的特征包括(全选)。 判断题 D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 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错) D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 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 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错) F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 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错) G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 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不涉及个人。(错) G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 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并非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错) G公共政策是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德 尔菲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 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 的一种研究方法。(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 题的描述和记录。(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1)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 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 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G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 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 G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 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 G公共政策系统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要素,不包括外在 环境。(错) G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 自觉性,与他们对其个人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无关。(错) G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 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错) J剧烈变革思维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 这种思维方法最初用于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后来逐渐用于其 他领域。(错) J绩效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绩效包括公共政策推 动的结果,但不包括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错) R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 意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错) S顺序决策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 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主张走 一步看一步。(错) T头脑风暴法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 的决策类型,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 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 策。(错) W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错) X系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是一个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 演化过程。(错) Y由于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 宜放到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错) Z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不独 立行使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错 Z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机构的公 安、国家安全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错) Z中国的职业团体不属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错 Z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但有较高能力的情 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错 Z在各个国家中,议会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 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 性的地位和作用。(错) Z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只要坚持使用系统分析法就可以解 决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错) Z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 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并不影响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