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运用。

②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这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

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

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4、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⑵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⑷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五.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分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

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头打人”(同时对付美苏)。

(3)文革时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此时期中国取得的另两项重大外交成果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关系正常化。此时期外交方针是“一条线、一大片”(联合大致相同纬度线国家,含巴基斯坦、伊朗、欧洲、美国等,团结亚非拉一大片,共同对付苏联),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行“无敌国外交”,调整外交方针: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⑵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与大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⑶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⑷积极建设睦邻友好关系;⑸长期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二)新课标版

1.中国近代外交

(1)鸦片战争:战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规定,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辛亥革命: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列强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在舆论上为袁世凯撑腰。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5)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1941年初,日军在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进行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为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6)解放战争: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

2.中国现代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刚成立,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等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但建国第一年中国就与17个国家建交。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

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世界外交舞台: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中国现代外交(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但由于美国的抵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在广大发展中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20世纪70年代初,由

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公告,震惊了整个世界。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上海共识”。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二.规律小结

1.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闭关锁国——被动开放——独立自主、和平共处、自力更生——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的转变。

2.中近现代外交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弱国无外交,必须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3.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权性质紧密联系的。

4.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使我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周边和平环境,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三.热点冷点

1.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概况,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外交特征与政策和当时历史背景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3.注意对比中国近现代外交在前提、基础、目的、性质方面的不同点,突

出“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高考题例

01.(2005广东历史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

A.1840年B.1843年C.1858年D.1860年

02.(2005天津文综21)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8%;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 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 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 鸦片贸易合法化

03.(2007全国一卷文综18)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04.(2006全国一卷文综12)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05.(2006全国二卷文综1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其目的是

A.打破列强的外交封锁B.换取列强的支持

C.尽快稳定国内政局D.争取列强严守中立

06.(2006广东历史13)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07.(2007广东历史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

08.(2007全国一卷文综22)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 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09.(2008宁夏文综30)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文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10.(2008广东文科基础23)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l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l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1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收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收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12.(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13.(2009年福建文综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14.(2009年四川文综17)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5.(2009年江苏历史11)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6.(2009广东文科基础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高考资源网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2009年北京文综40题第(2)、(3)小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历史或地理角度皆可)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 材料中描述的是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永久居住和领事裁判权等,由此可判断。

02.C 洋布等商品在进口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正好可说明商品倾销。03.D 这种冲突正好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04.B 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外交日益适应列强需要。

05.B 识记课本相关知识。

06.B ②③项表述有问题。

07.C 这种明显转变是指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08.D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突出反霸权主义的主要目的。

09.C 轻工业和重工业成品和原料进口下降,机械进口增加,正好可说明这一点。

10.D 联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1.B 从废除“夷”字的本质上思考。

12.C 从题中材料“不重地得失……诱敌深入……敌分散……予敌主力重大打击”综合判断。

13.B 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国际背景思考。

14.D ①项为1943年,在新中国成立前。其余三项在新中国成立后。

15.C ③项“参与维和”在题中材料不能体现。

16.B 针对旧条约和旧协定,只能是“另起炉灶”。

17.答案要点:

(2)(结合国际形势、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回答)

选答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19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综合历史和地理知识回答)扩展过程: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新中国外交史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中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抗争与奋斗,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新政府废除了过去的满清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同时拒绝承认以前的一切屈辱外交,按照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扫清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新中国的外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几乎与世隔绝,对周边国家的交往则建立在“宗藩制度”上,即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周边国家乃至更远的属国必须向清朝皇帝纳贡,并接受清朝册封,清廷则需为属国平饵内乱、外患,但在一般情况下不干涉属国的内政。然而,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日趋衰退,形势为之大变,中国成了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从而使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在历次对外交涉活动中,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缺乏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因而大多未能摆脱屈辱退让的局面,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在对外交涉活动中,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民族精英,但外交成效却微乎其微,成功的先例少之又少。 一、两次鸦片战争到晚清时期 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夺取了众多的在华权益,还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我们不得不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交开始出现近代外交制度的雏形。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思想界也相应地逐渐发生变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近代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也一步步地深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商战”,就是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 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 年代、80 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 年代则大体上称为“新学”。从“夷务”到“新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而且折射出他们外交观念的演进和更新。 二、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这是一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北洋政府正是在新旧冲突并存、中西撞击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取代清王朝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个政府的内政外交方针既延续了晚清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半资本主义的性质。北洋政府前期的外交基本上是延续了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对外策略,特别是想通过承认、维护列强在华的各项即得利益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即“维持外交”。由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派系斗争激烈,北洋政府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来换得列强的承认,其特征就是将统治者的军阀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就曾向列强发出秘密照会提出若能获得支持便以大总统对外宣言的形式声明:“所有前清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各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又各外国人民在中国按国际契约及国内法律,并各项成案成例已享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而保和平。”之后,北洋政府得到了各国的承认。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给中国外交观念带来了一次革命,孙中山提出了共和国、民族主义、主权平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先进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全新的理念并形成了系统的外交思想体系,虽然在实践中没有实施的机会而未能引导中国外交走上新的道路,但却在中国人民心中撒下民主的种子。

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 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一历史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大家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必修一新... 高一历史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大家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一建交原则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3.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 1、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 (1)平等互利 (2)和平共处 (3)互不干涉内政 (4)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A、(1)(2)(3)(4) B、(1)(4) C、(2)(3) D、(3)(4) 2、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不包括( ) A、"一大片"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一边倒"

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新中国外交表

新中国外交表时期政策、方针外交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五十年代)1、政策:独 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2、方针:另 起炉灶、一边 倒、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时间:1950年2月。 B、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 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时间:1953年12月, B、事件: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是提出的。 C、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 加重要国际会议。对周恩来的努力下,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 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4、参加万隆会议: A、时间:1955年4月。 B、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C、会议期间矛盾产生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 与会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D、周恩来提出解决方法:“求同存异”方针。 E、同与异的含义: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同:刚获独 立,面临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任务。 F、结果: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会 议圆满结束。 G、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 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七十年代1、政策:独 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 1、重返联合国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2)事件: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2)过程: A、“乒乓外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

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

近代中国外交史学研究 【摘要】: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兴起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经过晚清、民国初年两阶段的缓慢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迅速壮大,而初具规模。但作为一门历史学分支学科,其起源、发展、研究状况以及在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尚未见有系统的讨论。缘于此,本文拟从史学史角度,对中国近代有代表性的外交史料汇编和外交史家学术实践作通盘的考察,力求在理论反思与史料梳理的基础上,勾勒出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基本状况,揭示其近代的外交理念与史观对中国外交史乃至整个近代学术所造成的影响,从中总结出这一学科发展的特点及趋势,评估其在近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凡七章。绪论部分,首先梳理我国近代外交史学的发展历程,阐述研究之目的和意义,然后回顾与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外交史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本文的撰述旨趣、拟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采取的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篇章结构。第一章研究三朝《筹办夷务始末》。三朝《始末》开启了有清一朝大型官方外交史料编辑的序幕,其编纂活动历经三朝,成为一常设性的修史机构,其确立的外交档案的编纂范式,对推动后来官私编纂外交档案资料热潮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冲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束囿,丰富了晚清外交史的编纂内容,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故宫博物院将其影印出版,它的出版面世,推动了30、40年代外交史研究的不断

发展,并直接带动了近代外交史研究风气的转变。从这意义上说,《始末》不愧为中国近代官纂外交史料的典范。第二章讨论王氏父子与《清季外交史料》。王彦威以经世思想,感愤时局,王亮游历欧美,考察海外,忧念外交的重要,他们历经半个世纪编成的《清季外交史料》,是继三朝《始末》之后私人纂修的又一晚清史料巨制,其编述与《始末》相衔接,从而使得晚清近七十年的外交始末得以全貌呈现。赅博的史料,辅以近代科学的编辑方法,使其史学价值更加得以彰显。它既丰富了史料编例,规范了编纂程序,刺激了后来外交史料纂辑之风的兴起。《清季外交史料》不仅有力促进了外交知识的普及,而且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外交史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的动力。第三章探讨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开创者蒋廷黻的学术成就。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到了蒋廷黻,进入了一个变革的临界点。在外交史研究由传统向近代科学化转变之际,蒋氏为中国外交史做出了贡献,开风气之先。他以现代外交的基本原则,以开放的心态和思维,着重阐述近代世界普世的外交理念和思想,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治学模式。而他在史学研究中始终服膺科学的方法论,以纵、横两方面的对比来论述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并将考证与义理相结合,探求历史真相。可以说,无论从史料搜求与整理层面,还是从研究理念与实践方面考量,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都具有开拓和奠基意义。第四章阐述民国时期外交资料出版的新局面。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在客观上需要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补充,在三朝《始末》与《清季史料》之后,民国时期迎来了史料出版的新局面。故宫博物院以自己所藏,继续整理清朝官方档案;在“信守条约”方针指

论文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1895-1945) 一.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1.晚清政府(1840-1912) 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洋 务运动即将步入正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 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 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 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 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 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 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 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 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 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 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体制日益现代化,逐渐合乎国际惯例,并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使原本虚弱的中国能够取得一些难能可贵的外交成果。 二、清末的外交体制变化 1840年以前的中国,沿袭传统的对外交往习惯。这种所谓的“外交”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中国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礼部也不是专管外交的机构,它下面有两个涉外机构,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贵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另外,鸿胪寺专掌替襄礼仪之官。军机处由于它掌握皇帝旨意的草拟和颁行,因而也参与对外决策咨询。可见,这个时候中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体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一批专职的官员,只有一些分散于各机构的部门,职责比较混杂。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因开放五处口岸的约定而设立,始于1844年,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这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又说明清政府内心里的“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1858年由两江总督兼任。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迫于列强压力,1861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一直存在了40年。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大权进行了新的明确分工。随着外交事务的增多,总理衙门逐渐变成了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关,不但“专办外交”,而且通商、关税、传教、招幕华工、海防、船务、邮电、铁路矿务等事务,无不由其兼管。有意思的是,它管了很多非外交的事务,而属于外交的事务又并不由它全部负责。这就是有南、北洋大臣的问题。 南洋大臣,由“五口通商大臣”演变而来。1868年,因通商口岸已扩展至长江各地,“五口通商大臣”遂改为“南洋通商大臣’,掌中外交涉之总务,专辖上海长江以上各口,有时也兼理闽、浙三省的涉外通商事务。北洋大臣,初为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因通商事务扩大而改,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另外兼管北洋洋务、海防及全国性招商、各路电线等事务,由直隶总督兼任。南北洋大臣实际上管理了大部分属于总理衙门职权内的事务。但是总理街门对于南、北洋大臣,只是备顾问和代传达而已,不能直接指挥,在制度上没有隶属关系,最多是一个咨询顾问机构。 总理衙门和南、北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不仅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以“蛮夷”视人的外交态度,对内政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这些专管部门的官员也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学会如何在近代社会进行恰当的对外交往,慢慢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外务部的设立,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它取消了若干传统礼仪手续,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订了外交规章。在人事制度方面,改变了以往总理衙门人员兼差的性质,大量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这些改革都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大框架内,外务部就其设立的历史背景、性质和组织形式而言,与总理衙门并无本质差别。 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演变还包括中国近代驻外机构的设立。传统中国以“蛮夷”视别国,没有派驻驻外机构人员的观念和先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逼迫下,清政府允许各国

关于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些论述

摘自:李恩涵《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年版。 第一章、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综述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广义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应该包括因外力挑战而引发的种种内政举措与变革之研究;狭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过去常常是以比较单纯的外交事件或人物为研究对象,但其实也往往涉及内政的某些层面,且往往可以作深入的分析,以了解其复杂的深刻的历史真相! 、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之历程: ()世纪中叶以来国人的掌故式的论述(如魏源《海国图志》、梁廷枬《粤氛闻纪》等),谈不上学术化。()世纪末,以美国人马士(曾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服务多年)为代表的西方人士撰著比较学术化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著作《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民国以来至年间,在民族主义氛围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著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列强侵华史、外患史、国难史、外祸史、近代外交史与中外双边关系史著作;、这时期最重要的史料刊布是故宫博物院年起先后影印出版的《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内容为起自年之议禁鸦片、终至年之不准英人进入广州之间的一切有关“夷务”的章奏)、《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卷,道光年正月,即年月——咸丰年月,即年月)、《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咸丰年月,即年月——同治年月,即年月),三书合并称为《三朝筹办夷务始末》。此外还有王彦威、王亮父子编纂的《清季外交史料》(内容为光绪朝、宣统朝洋务始末)。、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贡献:撰述论文;搜集和编辑史料;培养学生,如王信忠撰《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年,清华大学历史系)、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等均具为蒋训练指导下所撰著。、王芸生对中日问题的研究《六十年来的中国与日本》(年日本遣使来华订约——年九一八事变)。、张忠绂《英日同盟》(年英文版,年上海新月书局中文版)。 ()年以来台湾之中国近代外交史(与整个近代史)研究概况:、资料方面,编辑出版有《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海防档》(九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俄关系史料》(十五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八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法越南交涉档》(七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一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四国新档》(四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美关系史料》(三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七辑,二十一大册)、《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日关系史料》(十大册)等十一种。、论著方面,出版许多与近代外交有关的专著,如黄嘉谟《甲午战前台湾之煤务》与《美国与台湾》、李毓澍《外蒙古撤治问题》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与《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吕实强《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与《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王尔《中英开平矿权交涉》与《李鸿章与中日订约》、李恩涵《晚清的收回矿权运动》与《曾纪泽的外交》、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与《庚子赔款》、张存武《中美工约风潮》与《清韩宗藩贸易》、赵中孚《清季中俄东三省界务交涉》、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与《近代日本在华文化及社会事业之研究》、陈三井《华工与欧战》、陈存恭《列强对中国的军火禁运》、黄嘉谟《滇西回民政权的联英运动》等。 ()年以来大陆之中国近代外交史(与整个近代史)研究概况:、资料方面,编辑出版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民起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等十种重大事件史料汇刊。以及另一大型资料丛书《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 、论著方面,五、六十年代的论著充满政治性,但不少也都是力作,如钱实甫《清代外交机关》等。 ()美国汉学界,费正清领导创办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华人学者如徐中约、刘广京、郝延平等及他们的论著。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

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第26课.新中国外交

新中国外交 2015.9.16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知识梳理及识记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背景 1.国际: 2.国内: (二)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基本原则:三大政策:(具体见课本119页“阅读与思考”) (三)成就: 1、建国第一年: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首次提出: (3)内容: (4)意义: ①国内: ②国际:特点:作用; 3、日内瓦会议:时间:特点: 作用: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周恩来) 4、亚非会议:时间:提出的方针及作用: 意义: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70年代的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 (一)国际背景: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为何称恢复? 1、原因与条件: a.美国;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c.中国

2、标志:时间、提案国 3、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标志,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标明美国长 期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 (三)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 a.美国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B.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霸权地位相对衰落。C.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中国: a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c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概况: a.准备: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成果: 意义: c.1978.12 ; d.1979.1 2.中日邦交正常化: a.直接原因: b.时间:成果: 3.中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见课本中间一段) (2)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一)国内外形势: 1. 国际形势:(1)政治上 (2)经济上 2.国内情况: (二)外交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良的国际环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外交活动与成就 1.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1)政策、原则: (2)成就 1)同发展中国家。 2)在多边经济经济领域: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外交活动 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3)意义 2.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结盟。 (2)成就: 1)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 2)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 开展“反恐”外交,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专题 近代化的中国外交

专题近代化的中国外交 1、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 《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2、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就表现; 1 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2、50年代外交成就: a、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1955年,在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70年代外交成就 取得成就的背景;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①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③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4、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背景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①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1年,(简称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②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④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 考点解析 1、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及新中国发展和平外交的根源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③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绝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2 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再就是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2)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2)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

中国当代外交史期末复习资料

1、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1)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2)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3)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中苏同盟的核心问题:防止日本军国主义的再起以及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的侵略。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包含了军事同盟性质的条款: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签订协定规定立时地或确定最短期限地由中国收回某些权利。 ——苏联同意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中美三个公报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的是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8月1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5、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2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 6、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原则 (1)和平谈判,友好协商,不诉诸武力,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问题。 (2)不必多占原来就不属于我们的土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承认客观历史事实。 (4)解决以前,不以武力改变现状。 7、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 1、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从来不把这种援助看作是单方面的赐予,而认为援助是相互的。 2、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 3、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负担。 4、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