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FONT size=3>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曾昌莲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教学准备: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生:(读题目)。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生(齐读题目)。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生:(默读)。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生:(多数举手)师:(指一位)你背看看!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生:(互相背诗)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师:(指生1)你说说!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生2:(举手)冷冷清清。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生:(众生举手)师:(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生:(默读后两句)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生:(笑)捉蟋蟀呀!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

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生:高兴!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生:(自由读,讨论)。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生1:估计、猜想。生2:料定。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生:(轻声,细读)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投影显字):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生:(静思细读)。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比方,有个小姑娘拉住妈妈的手摇,双脚轻轻地跳:“妈妈,我求求你啦,走吧,怪不好玩,回家啊!”你看你看,她是多么想家呀!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生:(自由读)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生:(齐读)。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生:(齐背诵,投影显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师:你讲得太好了。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生:(读《静夜思》后两句)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生:(4人举手)师:(指1人)你说。生:见景生情!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生:好呀!(鼓掌)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生:越睡不着,越兴奋。师:活像什么?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生2:汹涌澎湃。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生:雪白的浪花。师:对。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生:(齐声诵读)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生:(讨论后,有的组

举手)。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师:好呀,你们组共同动了脑筋呀!只是“家乡”改为“家园”与“童年”念起来更顺口。你们认为怎样?生:行!……(略)四、布置作业1、默写生字4个。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

18.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夜宿山寺 一、激趣导入 师:刚才我们一起朗诵地诗是同一位诗人写地,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齐):李白。 师:(拍书李白)对,李白!你们知道李白吗? 生:李白是唐代诗人。 生:我会念李白地一首诗。(念诗) 师:真不错!是啊!李白地诗有地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地充满豪情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地一首诗(板题)(生读诗题,师提示注意平舌音,翘舌音,生主动正音)。 二、读诗诵诗感悟意境 师:对,李白夜里住在山上地寺里(边说边板书诗题)于是就有了这首《夜宿山寺》,我看见有地同学已经翻开书,想读一读了。那我们快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别忘了生字哦!(生急迫地打开书生自由读诗,读生字) 师:兔博士看见大家这么认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读读生字!(指名读生字,齐读生字,出示课件,开始开火车练读) 师:如果是诗中地词,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挑战难度吧!出示课件。(生自由试读)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这里有一座楼,我们一起来玩"登楼夺旗"地游戏,好吗!(指名读,齐读)(依次点击,师逐层点击,鼓励孩子们认真读最后,全班齐努力后夺得小旗) 师:啊!我们地一班同学多棒啊!来,为自己鼓掌吧!(说完,带头热情鼓掌,孩子们也兴高采烈地鼓掌。课件出示"真棒"字样并伴掌声。)点评:挑战难度,激发孩子不怕困难地热情。为自己鼓掌,张扬地是自信和自我肯定地个性。

师:(出全诗)把这些字、词放回到古诗中,你还能读得准吗?(生被课件中地山寺夜景所吸引,开始练读,师走下讲台,听孩子读,并帮助正音) 师:在读地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天上人"地"上"读轻声,我先以为是"上"(第四声) 师:我真为你骄傲,你观察得这样仔细,是啊!在朗读地时候,我们特别要注意一些字地拼音,有时习惯了地读音在不同地情况下会有不同读法啊!你们发现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你们愿意再读一次吗? (生齐读"天上"注意了轻声) 师:看见大家这么有兴致地读这首诗,我也练习过很多次了,现在想表演一下,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笑):愿意。 点评:课堂不仅是教师地课堂,更是学生地课堂。尊重学生来自点点滴滴地真诚。 (出示课件展示关于山寺高且雄伟,昼夜景色变化地动画,并配乐朗诵) 师: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 生1:老师读得很好。 师:哦,谢谢你们对我地鼓励! 生2:老师读得很慢。 师:你注意到了,确实是这样。 生3:你在逗号、句号地地方应该停一下。 师:噢,是吗?我在这些地方停了,还应该停得更久一点? (生点了点头)师:谢谢你,我再来一次,(师再次范读)这样可以吗? 生3:可以了。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 个生字,会写10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促、深”两个生字。 2、会背《夜书所见》。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 品最重点生字,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索的材料。 2、教师引述:《夜书所见》的指着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指点。 3、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朗读特点。 4、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

不理解的词语。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体会是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 诵。 五、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教师强调“促、深”的结构: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教师只要讲解右半部分的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拓展活动。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课堂实录

《绝句》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们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乐园,一起品味古诗吧!(课件出示课题“古诗两首”,生读) 师: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庐山瀑布》,你们会背吗?(两名学生背诵古诗) 师:背得真好!我们也一起来背一背吧!(全班齐背) 师:大家真棒!昨天我们还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谁能把它说出来? A生:知诗人。 B生:解诗题。 C生:明诗意。 D生:悟诗情。(师相应板书,生齐读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师:大家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 生:绝句。(师板书,生书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生:杜甫。 师:哪为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杜甫呢? 生:杜甫是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 生:杜甫是李白的好朋友,湖北人。

生:...... 师:你们了解得真多!现在请跟随老师一起去认识杜甫吧!(师课件出示有关杜甫资料) 师:你们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此诗的吗?(师简介杜甫写此诗的背景)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诗人,接下来我们应该是...... 生:解诗题。 师:是的。谁会来解释一下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生一片茫然)是啊,我们没办法给这首诗的题目解释。因为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古诗的体裁主要有两种:绝句和律诗。在古代,一首诗中有四句的被称为绝句,八句的被称为律诗。(师相应板书“绝句”“律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判断一下它们是绝句还是律诗。(师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望庐山瀑布》是绝句,《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律诗。 【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师:(师课件出示整首古诗古诗内容)这首诗里面藏着许多生字,哪位小朋友能够请出她们的拼音朋友?(一生带读,师出示拼音)师:读得真好!谁能来给这些生字宝宝交交朋友? A生:鹭,白鹭。 B生:岭,山岭。 C生:含,包含。 D生:泊,停泊。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夜雨寄北+秋夕》

精读引领课 ——《夜书所见》+拓展文章《夜雨寄北》《秋词》 教学目标 1.会认多音字“挑”,会写“送、挑”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读懂《夜雨寄北》《秋词》。 3.能借助注释、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多音字“挑”,会写“送、挑”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 教学难点 1.背诵《夜书所见》,读懂《夜雨寄北》《秋词》。 2.借助注释、图画、生活经验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切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说到秋天你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老师相机补充出示“日积月累”词语。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古诗?学生背诵。 2.过渡:是的,秋天有别样的美!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每一位诗人笔下的秋天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首诗词所描绘的秋景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夜书所见》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吗?集体梳理课件出示。这节课,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这两首古诗。 1.自主学习,读熟古诗。 (1)学生介绍诗人,老师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正确。 (3)同桌互读互评。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1)指名读,学习多音字。 挑(tiǎo)挑促织:即捉蟋蟀 挑(tiāo)挑担子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自悟古诗,小组交流。 (1)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词意,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大致说诗意。 (2)小组交流读懂的和不懂的,老师巡视参与交流。 (3)集体交流,相机补充。 让小组代表说说本组读懂了哪些问题,怎么读懂的?有哪些疑惑?结合出示插图,课件出示预设的关键词意。 (4)总结方法:借助插图、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词句。 (5)再读感悟,体会诗情。 引导学生再看插图说诗意: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情景?假若是你诗人,看到这些情景是什么心情? 4.熟读成诵,指导书写。 (1)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比赛读等方式背诵。 (2)指导书写:“送”半包围结构,“辶”第三笔稍平;“挑”左右结构,左边稍高。 (三)整合阅读《成长的时光》第63页《夜雨寄北》 其实呀,思乡思亲是古诗中的一大主题。古代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一别家乡久了,亲人无法相见,只有通过文字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谁最先读懂古诗,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1.学生自读自悟。 2.集体交流读懂和没读懂的内容。相机梳理总结,课件出示。 3.总结理解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图片和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积累名句。 (四)整合阅读《成长的时光》第62页《秋词》 《夜书所见》《夜雨寄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秋天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多少有些悲秋的情绪。请大家再来读一读图书中的《秋词》这首诗,完成泡泡语中的思考题:这首诗和刚才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1.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读自悟。 2.交流读后感受,相机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书“字有如下几种意思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书。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师:“书字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是哪种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语文】教科版三年级语文教科上册13.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山行》课堂实录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指名读题,读准“行”字。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 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 3.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同桌互读古诗,并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6.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 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 师:这样的景色美吗? 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 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部编版下册语文二年级下册1.古诗二首(课堂实录)

《村居》教学实录 一、初读感悟 1.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悦耳的音乐,观看一组美丽的图画,可要认真听、仔细看哟。 (师放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想说点什么呢?(鼓励学生用字、词、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是啊,春天真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和清代诗人高鼎一起赞美春天!来,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村居》。 (师板题:村居。指名读题,纠正读音,齐读题) 师:“村居”是什么意思呢?有谁了解“高鼎”?(师相机点击课件)。 2.生读 师:现在,让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吧!注意每个人要仔仔细细地把诗读4遍,前两遍要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诗句中一个多音字的读音;后两遍要把诗读通顺、流利,读出七言诗本身的节奏来,开始吧。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正音,如:“长”“鼎”“趁”等,再指名读,注意其停顿,齐读) 3.范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这首诗了,给老师这个机会吗?提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闭上眼睛听,待会告诉我,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师有感情范读) 4.交流

师:说说,在你的头脑中都出现了哪些景物?(小草、黄莺、柳树) 师:这些景物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呢?你们也想和老师一样去细细地品读这首诗吗?那就快快去读读诗吧,把你的想象读出来。 (生自由读诗。交流) 二、学习诗句 1.学习第一句 ①读好了,那老师可要检查一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课件示第1句),谁来读读这句诗?还有谁想读? ②在这句诗中,哪种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③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击“草”、“莺”、“杨柳”。 ——你看到的小草是什么样的?(指2-3人说) 师:是啊,这绿绿的小草在春天里旺盛地生长,真是惹人喜爱!你们还想去读读另外一些诗人笔下的春草吗?师点击“草”,出示3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快读读吧,看看这几首诗中的草和你们刚才看到的草有何不同? (生自由发表观点,说哪一句就比较读这两句诗,师小结:诗人写诗时所处的季节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尽管是同一个事物,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师:你又看到了怎样的黄莺?(指名说) 师:刚才,我们看见了黄莺在飞舞,可你们听到了黄莺的叫声吗?黄莺究竟是怎么叫的呢?让我们来读这几句诗。师点击课件,出现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请同学们

《古诗两首》张立军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张立军教学实录 打破常规改革教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张立军 评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康静涵 一、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

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2《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古诗两首》 咏柳 师:同学们好,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诗人曾写过赞美春天的诗篇,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生1:一年级时我们学过《春晓》 生2:二年级时我们还学过《村居》 师: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诗人所写的描绘春天的古诗。下面就请看第一首古诗《咏柳》(多媒体出 示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题目中就出现了一个生字“咏”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1:就是歌颂的意思。 生2:我们曾经学过一首骆宾王的《咏鹅》我想咏柳的意思是就歌颂春天的柳树吧。 师:你们说得都很对,咏柳就歌颂春天的柳树。那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师读古诗。 师:在刚才的这首古诗当中,一共出现了五个生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认一认吧。 生自读生字。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把它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 师:下面请文文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1读古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吧。 生齐读古诗。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句的意思? 生1:老师,我发现古诗下面有注解。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来读懂诗句。 师:这个办法不错,还有别的吗? 生2: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再联系上下文把它读懂。 生3:还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读懂诗句。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懂这些诗句。想一想诗人是怎样赞美春天的柳树的。 生自学古诗。 师:你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春天柳树的美? 生3:我从绿丝绦看出,注解上说绦是带子的意思,作者把柳条比作了绿色的带子,很美。生4:我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还有课文的插图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柳树。意思是一棵高高的柳树,垂下绿绿的叶子,好像是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柳条好像是绿色的柳条垂下来。 师:你理解得真好,还有补充吗?

1古诗词三首(3篇)

1古诗词三首(3篇)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

古诗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挂图、投影显字。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试题及答案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一、默写古诗《山行》。 二、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 一、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枝。 ..犹有傲霜 ..已无擎雨盖 ...,菊残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 ..。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一灯明。 ...,夜深篱落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二课时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第三课时 1.(1)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古诗两首海南南昌杨佳慧四下 9:21 师:长安白米贵久居实不易的故事。看到的是哪首诗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白居易古诗特点。他写了..... 今天学习 生: 师:一个故事,读一读这个故事。。。(见照片) 生:每人读一段。 师:在读划开。声调有高有低的变化就是抑扬顿挫,你带着大家再读一次 生:接读 师:我也想跟你们读,我都一段,你们读一段。。。 生:接读。。。你看。。。。 师: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20个字就概括了。把这首诗都给同桌听,同桌互相纠正字音。池上 生:读 师:再读,这次读出明显的节奏 生:读 师:我检查检查,谁来试试 生:个人读 师:看来这样读书容易了,提高难度读读。。PPT 生:小池() 师:再加高难度 生:填空 师:读书最高境界心到。。心到\眼到\口到。。你的心和作者心交融才能都好,你们就是白居易,看到这样的小娃娃偷采莲藕,却不知道自己的踪迹,你会怎么读 生:读 师:字音小艇 生:再读 师:你看他读出的声音静悄悄的,不忍心打扰偷采白莲的小娃 生:再读 师:你们以同龄人目光朗读这首古诗的,轻快。这首是是白居易什么时候写的无法考证,假如白居易是七八十岁时写的应该怎么读? 生:读 师:年级有了,但上气不接下气 生:读 师:又是力气不足的老爷爷 生:读 师:满是对小孩的喜爱,我来起头,小娃撑小艇 生:接读 师:是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经历会对不同作品读出感情。以后可以尝试。回顾刚才小故事,女同学读一句古诗,男同学读一段故事。 生:读 师:你们发现了故事和古诗之间的练习马 生:一句有一句的意思。古诗是故事的缩写,故事是古诗的拓展,从字数上的对比,

5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所见》课堂实录 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付小娟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描写乡村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一首小诗再现了可爱的孩子。 师: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首描写乡村儿童的诗,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用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二、理解诗题,进入诗境 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生:所看到的景象。 师:是的,没错。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师:读题。 生:所见。 师: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师: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师:指名读,检查反馈。 生: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师:诗人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你欣赏文中的插图),谁来说说事情发生在什么季节?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孩?途中的景色如何? 生:可以看出是夏天。 生:这个小孩很悠闲,坐在牛背上呢,也很可爱。 生:从图中可见那儿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那个小孩在欣赏景物呢。 师:因为诗人也被这美景陶醉了,为了抒发他对牧童的喜爱和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所以写下了《所见》这首诗想让大家来分享他的愉悦。 [设计意图:看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结合文中的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意思。 生: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生:我知道“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其实黄牛是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师:说说“振”“樾”的意思。 生:振是振动的意思。 师:能告诉我诗中指什么振动?生:歌声。 生:樾是指树荫。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望洞庭》、《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8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内容,这是南宋诗人叶 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 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 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古诗的学习方法,基本 上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课外阅读量太少,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会本课新词“萧萧、梧叶、促织”等8个词语,会写“挑、送”。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 认会本课新词,会写“挑”“送”。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准备:文本希沃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预设: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破题解疑 1.了解诗人[课件1 图像] 叶绍翁,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文学家、诗人。祖籍蒲城,原姓李。叶绍翁因为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年时就送给龙泉叶姓为子。曾在朝廷做过小官,后隐居杭州钱塘江西湖之滨。 2.破题解疑 (1)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课件2思维导图] (2)理解“夜、书、所见”的意思。 (“夜”夜晚。“书”写下。“所见”所见到的景物。) (3)“夜书所见”意思是诗人夜晚写下所见到的景物。过渡:那天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景象,写下了什么内容? 让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设计意图】破解题目就是找准是文章的题眼,从题眼入手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一步。也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 三、知晓诗意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 实录) 教学内容 4、古诗两首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首、记”的字形

教具课文插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课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

1古诗词三首_9110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 独坐敬亭山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 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 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 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 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 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 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