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株鉴定

菌株鉴定
菌株鉴定

菌株鉴定

姓名

摘要:pUC载体系列质粒较小,约为2.7 kb,是E.coli最常用的理想质粒克隆载体。当pUC19质粒载体导入到E.coli DH5α后,在IPTG存在下,在含有生色底物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蓝色菌落。另外质粒pUC19携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质粒pUC19进入E.coli DH5α后,通过α-互补作用,在MAC培养基平板上转化子利用β-半乳糖苷酶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pH降低,培养基中的中性红指示剂变红,转化子的菌落变成红色。不含pUC19质粒的E.coli DH5α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碳源,不使培养基pH降低,在不含有氨苄青霉素的MAC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本实验就是利用这些实验原理进行相应的菌株鉴定实验,其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培养基菌落生长情况及菌落颜色的原理,熟悉菌株鉴定的实验步骤,同时学会观察培养基中菌落的颜色特征。通过此次实验,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pUC19质粒、E.coli DH5α、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LB培养基、MAC培养基

1.引言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中,在部分真核生物中也存在。细胞内自然存在的质粒通常不能作为基因工程操作的载体,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如根据载体必备的条件插入结构元件和删除质粒上非功能的DNA片段。标记基因是载体所必需的结构元件,按其用途可将标记基因分为选择标记基因和筛选标记基因。选择标记基因用于鉴别目标载体的存在,用于挑选成功转化载体的宿主细胞。筛选标记主要用来区别重组质粒与非重组质粒,将具有特殊表型的重组质粒挑选出来。α-互补是E.coli最常用的筛选标记,其原理是: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N端多肽和C端多肽单独存在时都无β-半乳糖苷酶活性,当两者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即可进行互补而形成完整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pUC系列质粒载体上插入了β-半乳糖苷酶的调控序列和β-半乳糖苷酶N端146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并在这个编码区域中引人多克隆位点,但不破坏LacZ的阅读框架,即不影响其正常功能。而这类载体对应的宿主菌如E.coli DH5α的染色体上整合有β-半乳糖苷酶C端序列的遗传信息。当质粒载体导入到相应宿主菌后,载体上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N端多肽可以与宿主细胞染色体编码的C 端多肽片段互补形成完整的蛋白质,即表现出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乳糖或其结构类似物IPTG存在下,可以诱导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在含有生色底物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蓝色菌落。

pUC载体系列质粒较小,约为2.7kb,是E.coli最常用的理想质粒克隆载体。它们由以下结构元件构成:①来自于E.coli质粒ColE1的松弛型复制起始点。在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中细胞生长停止后,该复制子仍能继续复制,由此可得到大量质粒DNA。②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③E.coli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启动子及编码β-半乳糖苷酶N端的DNA 序列。④多克隆位点(MCS)区段,包含十几个单一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使目的DNA 片段可定向插入。

质粒载体pUC18和pUC19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LacZ基因的启动子后面多克隆位点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互为相反方向排列。在载体pUC18中,EcoRⅠ位点紧接于启动子Plac 下游,而载体pUC19的Hin dⅢ位点紧接于Plac下游,它们共有13个单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

质粒pUC19携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没有导入质粒pUC19的受体细胞,在

含有氨苄青霉素(Amp)培养基上不生长。质粒pUC19进入E.coli DH5α后,通过α-互补作用,形成完整的β-半乳糖苷酶。在麦康凯培养基平板上,转化子利用β-半乳糖苷酶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pH降低,培养基中的中性红指示剂变红,转化子的菌落变成红色。不含质粒的E.coli DH5α,没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而是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碳源,不使培养基pH降低,在不含有氨苄青霉素的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

2.材料和方法

2.1材料和试剂

实验菌株:E.coli DH5α和E.coli DH5α(pUC19)

实验材料:LB固体培养基、氨苄青霉素母液

实验试剂:150mL LB固体培养基、200mL MAC固体培养基、IPTG母液(储存浓度为500mM)、X-gal母液(储存浓度为40mg/mL)、Amp母液(储存浓度为100mg/mL)、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微量移液器、200μL黄色枪头、EP管架、接种环、恒温培养箱、酒精灯、火柴、记号笔

2.2方法

2.2.1M平板、M+Amp平板、LB平板与LB+Amp平板的制作

(1)1组、10组制作M平板

①从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取出已经灭菌完成的盛有200mL MAC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②待其融化冷却至55~60℃左右,无菌操作,倒平板,最终每组制得10~12个平板。

③待平板凝固后标记,待用。

(2)2组、3组制作M+Amp平板

①从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取出已经灭菌完成的盛有200mL MAC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②待其融化冷却至55~60℃左右,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向培养基中加入Amp母液200μL(终浓度为100μg/mL)。

③无菌操作,倒平板,最终每组制得10~12个平板。

④待平板凝固后标记,待用。

(3)4组、5组、6组制作LB平板

①从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取出已经灭菌完成的盛有150mL LB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②待其融化冷却至55~60℃左右,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向培养基中加入IPTG母液150μL(终浓度为0.5mM),X-gal母液150μL(终浓度为40μg/mL)。

③无菌操作,倒平板,最终每组制得8~10个平板。

④待平板凝固后标记,待用。

(4)7组、8组、9组制作LB+Amp平板

①从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取出已经灭菌完成的盛有150mL LB固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②待其融化冷却至55~60℃左右,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向培养基中加入IPTG母液150μL(终浓度为0.5mM),X-gal母液150μL(终浓度为40μg/mL)。

③无菌操作,用微量移液器向培养基中加入Amp母液150μL(终浓度为100μg/mL)。

④无菌操作,倒平板,最终每组制得8~10个平板。

⑤待平板凝固后标记,待用。

2.2.2 分配M平板、M+Amp平板、LB平板与LB+Amp平板

全班分配四种制作好的平板,每个小组分配得到每种平板各2个,共计8个平板。

2.2.3划线接种、培养和观察记录

无菌操作,对8个平板进行划线接种,E.coli DH5α菌株和E.coli DH5α(pUC19)菌株分别接种M平板、M+Amp平板、LB平板与LB+Amp平板。接种后将培养基置于37℃恒温培

养箱培养24~48小时。观察记录培养基中菌株的生长情况。

3.结果

实验结果由图一所示。接种E.coli DH5α菌株的MAC培养基中有白色菌落产生(图1);接种E.coli DH5α菌株的MAC+Amp培养基中没有菌落产生(图2);接种E.coli DH5α菌株的LB+IPTG+X-gal培养基中有白色菌落产生(图3);接种E.coli DH5α菌株的LB+IPTG+X-gal+Amp 培养基中没有菌落产生(图4);接种E.coli DH5α(pUC19)菌株的MAC培养基中有红色菌落产生(图5);接种E.coli DH5α(pUC19)菌株的MAC+Amp培养基中有红色菌落产生(图6);接种E.coli DH5α(pUC19)菌株的LB+IPTG+X-gal培养基中有蓝色菌落产生(图7);接种E.coli DH5α(pUC19)菌株的LB+IPTG+X-gal+Amp培养基中有蓝色菌落产生(图8)。

1 2 3 4

5 6 7 8

图一各个培养基中菌落的生长情况

图1:MAC培养基接种E.coli DH5α菌株

图2:MAC培养基接种E.coli DH5α(pUC19)菌株

图3:MAC+Amp培养基接种E.coli DH5α菌株

图4:MAC+Amp培养基接种E.coli DH5α(pUC19)菌株

图5:LB+IPTG+X-gal培养基接种E.coli DH5α菌株

图6:LB+IPTG+X-gal培养基接种E.coli DH5α(pUC19)菌株

图7:LB+IPTG+X-gal+Amp培养基接种E.coli DH5α菌株

图8:LB+IPTG+X-gal+Amp培养基接种E.coli DH5α(pUC19)菌株

质粒pUC19携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导入质粒pUC19的E.coli DH5α菌株可以在含有氨苄青霉素(Amp)培养基上生长(如图6、图8所示)。质粒pUC19进入E.coli DH5α后,通过α-互补作用,形成完整的β-半乳糖苷酶。在MAC培养基平板上,转化子利用β-半乳糖苷酶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pH降低,培养基中的中性红指示剂变红,转化子的菌落变成红色(如图5、图6所示)。

没有导入质粒pUC19的E.coli DH5α菌株,不携带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 r),在含有氨苄青霉素(Amp)培养基上不生长(如图2、图4所示)。另外E.coli DH5α菌株没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而是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碳源,不使培养基pH降低,因此在不含有Amp的MAC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如图1所示)。

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N端多肽和C端多肽单独存在时都无β-半乳糖苷酶活性,当

两者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即可进行互补而形成完整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pUC系列质粒载体上插入了β-半乳糖苷酶的调控序列和β-半乳糖苷酶N端146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并在这个编码区域中引人多克隆位点,但不破坏LacZ的阅读框架,即不影响其正常功能。而这类载体对应的宿主菌E.coli DH5α的染色体上整合有β-半乳糖苷酶C端序列的遗传信息。当质粒载体导入到E.coli DH5α菌株后,载体上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N端多肽可以与宿主细胞染色体编码的C端多肽片段互补形成完整的蛋白质,即表现出β-一半乳糖苷酶活性。在IPTG 存在下,可以诱导β-半乳糖苷酶的合成。在含有生色底物X-gal的培养基上形成蓝色菌落(如图7、图8所示)。没有导入质粒pUC19的E.coli DH5α菌株,在含有IPTG和X-gal的LB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如图3所示)。

4.讨论

此次实验的重点是对培养基中有无菌落以及菌落颜色形成的原因的掌握,尤其是蓝白菌落和红白菌落形成的原因。这些实验原理掌握好便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地分析。本实验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很重要,这样可以保证培养基上菌种的单一,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实验结束后一定要记得及时清洗培养皿,把废弃培养基扔到垃圾袋里。

参考文献

[1]汪天虹.分子生物学实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标准菌株的鉴定及其特点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浑浊生长。普通营养琼脂上呈灰白色的光滑型菌落。血琼脂平板上,少数菌株产生溶血环。麦康凯和SS琼脂中的胆盐对其有抑制作用,耐受菌株能生长并形成粉红色菌落。 3、生化反应: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柠檬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肠杆菌属多为--++)。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的生化反应为++-. 4、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引起儿童腹泻和旅行者腹泻(水样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3)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志贺样腹泻(能产生粘液脓血便)。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粘附(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与世界各地慢性腹泻有关。 5、CDC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沙门菌属(salmonella)

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直杆菌,无芽胞,无荚膜。除鸡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在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 3.生化反应:除亚利桑那菌外均不能发酵乳糖,大多数IMViC试验为-+-+,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尿素酶-。 4.致病因素有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3种。临床上可引起胃肠炎、肠热症、菌血症或败血症等。其中肠热症属法定传染病。? (1)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病。由伤寒与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慢性发热症状。为法定传染病之一。? (2)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菌以鼠伤寒、肠炎、汤卜逊、猪霍乱、乙型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常见。? (3)慢性肠炎:沙门菌可引起老人和儿童的慢性肠炎。? (4)败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 (5)沙门菌的局部感染如颈部、腰部等。 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0、H抗原,甲乙丙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稀释后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含量,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 志贺菌属(shigella) 1.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的菌落.均能分解葡萄糖只产酸不产气,

XXX司法鉴定中心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规范人体血液乙醇定性定量检验操作。 二、适用范围 1、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人体血液乙醇 含量的检验方法。 2、道路交通执法活动中对人员血液中酒精的定性和定 量分析。 三、依据 1、GA/T842-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血液酒精含量的检验方法》。 2、GA/T1556-2016《道路交通执法人体血液采集技术规 范》。 3、JJG700-2016《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4、GA/T1147-2014《车辆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检验实 验室规范》。 5、《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6、GB/T6682-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分析实

验室用水规格和实验方法》。 四、技术主管职责 1、管理实验室的技术工作,解决检验中出现的技术问 题。 2、组织对重大案件、疑难案件的检验和复核检验。 3、负责对检验员、技术员的培训及考核。 4、审核检验报告。 5、签发检验报告。 五、试剂 1、实验室用水二级水。 2、乙醇(色谱纯 99.8%) 3、叔丁醇(色谱纯 99.5%) 4、乙醇标准工作溶液: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量盛少量水 的50毫升具塞容量瓶,归零,用该容量瓶准确称取 5.0100克无水乙醇,用水配成1000mg/100ml乙醇储备 液500毫升,密封,冷藏保存,使用期6个月。将乙醇 储备液按倍数用水稀释成实验中所用系列浓度的乙醇 标准工作溶液,密封冷蔵保存,使用期3个月。见表1。 5、4mg/100mL叔丁醇内标工作溶液:用电子天平准确 称量盛少量水的50毫升具塞容量瓶,归零,用该容量 瓶准确称取0.4020克叔丁醇,用水配成400mg/100ml 叔丁醇储备液100毫升,密封冷藏保存,使用期3个月。

人力资源作业指导书

人力资源部作业指导书 1、负责公司各类人员的招聘工作: 对应聘人员发来的应聘材料,认真登记筛选,挑选出符合应聘条件的人员,并组织笔试,择优录取。随后安排与相关领导进行面试,确定最终合格人选。并填写员工登记表,签定劳动合同,办理新员工入职所需的一切相关手续。 2、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 所有员工的劳动合同必须保证其有效性。对合同到期人员及时报相关领导审批,确认是否续签。经领导确认后,通知本人按公司规定一式两份进行续签工作。签定后认真检查有无漏签、错签处,确认无误后,送相关领导签字,并加盖公司合同专用章。当月内送高新管委会合同鉴定机关鉴定,确保其有效性。随后公司存档一份备案,交本人一份自行保管。 3、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 对公司所有员工每人建立一份人事档案。对其个人资料、学历证明等相关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并登记编号,以备随时查询。对于人员变动及调离,应及时更新个人档案,并注明变动原因及时间。对新增人员及时建立个人档案。要求所有员工填写员工登记表并存档。 4、组织员工培训工作: 根据各部门人员结构调整及需求,对相应人员进行培训。首先与北电培训中心或外来培训机构确认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费用。报相关领导同意批准后,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开始之前。所有培

训人员必须与公司签定培训协议,并按公司规定比例交纳一定培训费后。方能参加培训。培训期间,培训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考取培训证书。如没有公司特殊说明,员工所考取的培训证书应由公司统一保管,个人不能随意领取。 5、公司年度考核、考评及月考勤的统计工作: 严格按照公司规定负责员工各项统计工作。要求及时准确掌握每天每位员工的出差、出勤情况。并于每月25日前将出勤统计结果上报财务。对于员工各类正常休假,严格按照公司请假制度执行。在考勤统计工作中做到严格公正准确。确保公司及员工的个人利益。 6、对员工办理社保工作: 严格按照公司有关规定给予办理。对首次办理者,必须将人事档案转入公司并提供在原单位没有参保的证明,填写公司参保申请单,并上报财务部。 7、对员工的毕业证、职称证、培训证等各类证件的管理工作: 对于员工的各类证件的管理,需准确进行登记、编号。不经过主管领导同意批准不得外借。对特殊情况必须借出者,须由本人填写借用单并注明归还日期,经有关领导签字后方能借出。借出的各类证件要严格按照归还日期进行追回。 8、各类证明的开具工作: 坚决制止违规证明的开具,例如:住房证明,收入证明,社保证明的转入、转出,出门证等。必须经过相关领导批准,并经核实情况属实后,方能签字盖章。

菌种鉴定SOP

微生物的鉴定 1 原则 微生物鉴别应遵循逐步缩小范围的原则,用分类学的知识,一步步地将未知微生物逐步落实到科、属,然后选择相应的鉴定系统将未知的微生物鉴定到种。鉴定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菌种采集②菌种纯化;3菌落形态学观察如形状、大小、色泽;4细胞形态观察如球状、杆状、螺旋状、弧状、丝状及其排列方式;5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或阴性;6氧化与发酵试验;7接触酶与氧化酶试验;鞭毛与动力等等。通过上述基础试验结果再结合细菌鉴定检索表,从而确定微生物所属范围,并选择合适的鉴别试验条,将微生物鉴定到种。也可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提取DNA后通过扩增、序列分析等方法,测定DNA序列,得到鉴定结果。 2基本定向生化试验 在细菌鉴定过程中,需要最先完成的一些实验成为基本定向生化试验。以下详细介绍这些基本定向生化试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和试剂配制的内容。 A革兰染色试验 原理:由于革兰阳性细菌的细胞壁较厚,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含量高且网格结构紧密,含脂量又低,当用结晶紫复合溶液染色细胞后用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逸出,故而菌体呈现深紫色;而格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含脂量又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被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抽提出来,从而使菌体呈现复染液的红色。 制片、染色操作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龄为18-24小时的菌苔与水滴充分涂抹成均匀的菌膜,自然烘干或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并在火焰上通过几次,以固定涂片。滴加结晶紫液,初染1分钟,用自来水冲去结晶紫液。滴加卢戈碘液冲去残水并媒染约1分钟后,再用自来水冲去卢戈碘液,将玻片上的水甩干。滴加95%乙醇脱色约20-30秒,并立即用水冲净。滴加沙黄液染1-2分钟后,用水洗净沙黄液,晾干供镜检。 镜检观察在载玻片的菌膜上滴一滴香柏油,用显微镜的油镜观察标本,菌体呈红色为革兰阴性菌;菌体呈蓝紫色为革兰阳性菌。观察菌体的形态、排列(分辨并描述是球菌、杆菌、弧菌、放线菌)和大小(用已标定过大小的目镜微尺测量菌体大小)等。 B. 3%氢氧化钾试验 原理:在碱性溶液(3%KOH)中,革兰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会快速破裂,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被释放到碱性溶液中,使溶液的黏性增强并形成黏丝:而革兰阳性细菌的细胞壁在碱性溶液中不会被溶解,细菌均匀地分散在碱性溶液中不会产生黏性。本实验用于当革兰染色试验的结果来确定革兰染色实验结果。 材料;3%KOH溶液(W/V)、木质牙签、待检菌的新鲜纯培养物(18-24小时)。 操作:在一洁净的载玻片上等距离滴上滴3%的KOH水溶液;用铜绿假单胞菌或具有等同反应的菌种作为阳性对照;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具有等同反应的菌株作为阴性对照;-用木质或塑料接种环从培养基分别挑取阳性、阴性和待检菌的新鲜纯培养物(18-24小时)于载玻片上的3滴KOH水溶液中,然后用接种环快速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mutugenesis and isolation of auxotroph 细菌革兰氏染色法 gram stain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yeast morphology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types of mddia and sterlization 菌种保藏 preservation of cultures 细胞计数法 conting of cell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reactions 相差显微镜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细胞融合 cell fusion 质粒DNA的提取 isolation of plasmid DNA 植物DNA的提取 isolation of plant DNA 多肽的末端分析 analysis of terminal of polypeptide PCR扩增DNA PCR amplify DNA fragment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蛋白质的性质 properties of protein 植物组织培养 plant tissue culture 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简介 the introduction of BL-410 biofunctional experiment system 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nerve-muscle specimen of frog 人ABO血型的鉴定 Identification of humankind ABO blood group

产品审核作业指导书

产品审核作业指导书 产品审核通过对少量产品和/或零件进行检验来对质量保证的有效性进行评定,用产品质量来确认质量能力.此时对产品是否与规定的技术要求的或与顾客/供方特殊协议相一致进行检验。 在评定存在技术要求的偏差时,视目标的设定,焦点在于技术上的重要性对后续过程的意义或顾客反映的程度。产品审核是对新产品的特性进行检验,而不是对经过长时间使用后的产品进行检验。产品审核不能替代生产过程中的检验。产品审核定期进行。此时,由于特殊的原因也可另外进行审核。须由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员在实施审核前进行产品审核的规划和筹备工作。每次审核的结果、改进措施以及负责人必须记录存档。1.产品审核依据 产品审核时,企业可使用下列判别依据: —检验开发结果与预定要求是否相符(例如:样件,零批量); —验证生产的均衡性; —识别缺陷、变化及趋势; —发现潜在的风险; —反映顾客的感受; —在处理顾客的期望与要求上提供决策帮助; —尽早对售后问题采取反应; —验证所采取措施的可信度; —法律规定。 2. 产品审核的目的 产品审核的任务是按照检验流程来检验(通常是)待发运产品是否与技术文件、图纸、规范、标准、法规以及其它额定“质量特性”的要求相符。虽然只是对少量的产品进行检验,但检验项目全面,而且从顾客的观点出发来进行。通过产品审核首先是要发现系统缺陷、重点缺陷以及较长期质量趋势。排除系统缺陷和随机缺陷的措施要强区分开。在严重情况下要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紧急措施。每次审核反映的是一个短时段的状况。一段时间内所有审核的总体应反映出生产质量的潜力。每次审核的检验规 范取决于该产品的复杂程度及产量。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审核的目的在于发现缺陷、了解是否符合图纸的要求和顾客的要求。可靠性试验也可以属于产品审核的范畴。 在产品审核时了解顾客对产品的期望是必要的。应从外部评价顾客的期望并将其纳入产品审核中。例如:应评估顾客对噪音的感受,确定噪音对顾客的妨碍程度如何。供方或制造商通过产品审核既可以对产品的质量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可以使顾客 接收自己的产品。 3. 产品审核 产品审核是对检验细则的策划、实施、评定和记录存档,即: 检验特性-定量和定性的特性。 检验对象-有形产品。 检验时间在一个生产工序结束后,交给下一个顾客(内部/外部)前。 检验依据-额定要求。 检验人员-独立的审核员。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 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职责: QC 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受、保存、分发,微生物检验员 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传 代、使用及销毁等。 内容: 1术语 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 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 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 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 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 代。 2.标准: 2.1 检定菌的申购 QC主管每年根据检定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 买计划,交由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

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与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 代数。 2.2 检定菌的接收 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QC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 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检定菌接收记录》(附表 1)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 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贴好标签并 储存于 2-8?C直到需要使用时。储存期最长不超过 5 年。 2.3 检定菌的保存 2.3.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 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 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此法仅用于 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 细菌: 1 个月;酵母菌: 2 个月;霉菌及芽胞: 3 个月。 2.3.2 传代用菌种的保存 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保存法。 2.3.2.1.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取经冷冻复溶增菌后并接种至平板或琼脂斜面 的菌苔,并通过接种环与试管壁之间的轻轻摩擦而使细菌充分扩散到 预先装入试管中的无菌纯化水中,调整菌液浓度,使其等同于10 号比浊管,向已制备好的菌悬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无菌甘油(浓度 20%),

BI019QMS专业相关性评定作业指导书

WSC-TC/BI019 北京世标认证中心 QMS^业相关性评定作业指导书 第1页共10页目的实施专业相关性的分析与风险评估,确定认证业务范围的分类;是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和配置WS啲QM从力资源,同时确保专业相关性满足认证审核的要求,保持审核实施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WSC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全过程中对人员能力的分析和评价。 3. 依据: 3.1 CNAS-GC1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业务范围管理实施指南; 3.2 CNAS-CC12《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应用指南; 3.3 WSC编制的QMS^业审核指导书; 3.4 WSC针对QMS各专业能力分析结果。 4. 专业能力分析的应用说明 4.1符合下列条件的专业类别可确定为具有相关性的专业: a. 生产过程近似,产品特性相近。 b. 所遵守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相近。 4.2同一大类中,当生产过程近似,产品特性相近的各中类具备4.1 条款的条件时,可确定为相关专业,当人员的专业能力具备相关专业中某一专业的专业能力时,可评价其具备相关专业中其他专业的专业能力。 女口:08出版业包括:08.01出版业、08.01.01书籍的出版、 08.01.02报纸的出版、08.01.03杂志及期刊物的出版、 08.01.04录音制品的出版、08.01.05其他出版,具备4.1条款条 件,可确定上述专业为相关性专业。 4.3在一个大类中,当人员具备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特性复杂程度高的专业能力时,可评定该人员同时具有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特性复杂程度低的专业能力。 版本:F/0 批准日期:2008.03.01

标准菌株

概述:标准菌株是细菌室室内质控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室的标准菌株主要来自省临检中心的发放和从卫生部临检中心以及国家菌种保存中心购买所得,为了让标准菌株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特制定以下规定。 1.对每批购买的标准菌株要做好登记,包括菌种的菌名、编号、购买时间、保存地点、记录人等 2.每次使用标准品都应作好使用记录,包括标准品的名称、编号、使用时间等。 3.购买的标准品初次使用时,应大量增殖,然后分装在含10-15%甘油的胰蛋白胨肉汤中,-20℃以下保存。 4.新的标准菌株复苏最多不得超过三次,如超过三次将不在视为标准菌株使用。 5.标准菌株保存管一经溶化使用后,不得再次冻存。 本篇文章来源于检验在线https://www.360docs.net/doc/0c10589589.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c10589589.html,/paper/manual/1OMDAwMDAwMDc1OQ.html 目的: 建立检定菌的管理制度。 范围: 检验用菌种的管理。 责任者: 化验员、中心化验室主任。 程序: 1、菌种接收 (1)检定菌由专人保管,此人须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2)根据检验品种的需要,由检定菌保管员制定购买计划,报中心化验室主任审核、质量部负责人批准。(3)检定菌保管员在接收标准菌种时,须填写接收记录,并在保存菌种容器外加贴标签(内容为名称、编号、接收日期),妥善保管。 2、菌种的移植传代 (1)长久保存的菌种在启用时,要经移种至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待生长后再行移种,如此连续2—3次,甚至多次,直至出现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为止。 (2)保存的菌种须按规定时间进行传代。 (3)在检查或保存菌种过程中,遇有形态构造上有变异或污染菌等情况,需进行菌种移植分离培养以得到纯菌。 (4)移植传代时须核对编号、传代次数、传代日期、所用培养基等并记录。每次移植传代后,要与原种的编号、名称核对,检查培养特征无误时方可再继续保存。 (5)传代次数必须控制,传代次数越多,突变的机率越大。因此要尽量少传代,必须根据菌种保存情况规定最多传代次数。 第2页共2页 3、菌种原种须按标签或所附说明书妥善保存,并上锁,以保证安全,防止意外。移植传代后的菌种于普通冰箱内2—8℃保存,每周检查一次冰箱温度、湿度,菌种管的棉塞是否松动生霉,有无异常,并逐次记录。 4、菌种的使用和销毁 (1)每次使用的菌种必须是培养后健康、生命力强、无变异的菌种。每次使用菌种均须作记录。 (2)超过传代限度或经鉴定检查不合格的菌种,报中心化验室主任、质量部负责人审核批准后销毁灭活(加

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精选版

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版本:第2016年版(第0次修订) 文件编号:QZ/KC-171-2016 控制状态:受控非受控 使用人: 发放编号: 编制:检测室 审核:唐亮 批准:袁绪文 批准日期:2016年月日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湖南坤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颁发

核查方法目录 总则 1、目的 为了有效了解仪器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的使用状态,确保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内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 3、核查内容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进行期间核查: 1).稳定性不高,漂移较大的; 2).使用频繁,时间较长的; 3).电子类设备较长时间未启用的; 4).参考标准、标准物质的保管环境及使用有效期。 4、核查方式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 B.以留样的再检测对比进行期间核查; C.以同样功能的设备比对来进行期间核查; D.实验室间比对进行期间核查; E.用具自校功能设备的自校程序进行期间核查; F.其他有效的期间核查方式。 5、核查周期

1).对使用频率较低,使用时间较短,稳定性较高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可一年进行1-2次。 2).对其他,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核查次数,但不得少于6个月一次。 六、期间核查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 见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方法。 七、期间核查方法 具体的期间核查方法见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方法。 万能试验机期间核查方法 1、概述(目的):为了解万能试验机状态,维护设备在两次校准期间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减少由于仪器稳定性变化造成的结果偏差,除了在开机前和关机后检查仪器外,特对该设备在两次周期检定/校准之间需进行期间核查。 2、依据:GB/T 228.1-2010及相应作业指导书。 3、技术要求:计算力值的相对误差=│存档值-实测值│/存档值×100%,力值的示值相对误差≤5%。 4、核查所用样品和数量: 选用适合本试验机量程的抗拉强度的钢材,且在同一根钢筋上截取若干段(长度满足相关要求,数量能应付突发事件)。 5、核查方法:采用实物比对法 5.1由检测员和设备管理员在本试验机检定合格后一周内进行测力试验,并有设备管理员记录实验数据,存入设备档案中,期间核查时备用。 5.2第一次测力后期间核查时,由检测员和设备管理员进行测力试验,将测得数据与存档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力值的相对误差。 6、结果评定: 对以上核查结果,应填写“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统一归档。在期间核查过程中若发现仪器工作不正常或评定指标未能达到规定要求,应及时通知设备管理员,由设备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确定,并组织维修或送检,维修后的仪器经检查或检定达到技术性能要求后方能投入使用。

菌株分离鉴定、药敏实验及PCR扩增实验过程

目录 2.1菌株的分离纯化 (1) 2.1.1菌株的分离 (1) 2.1.2菌株的纯化 (1) 2.2菌株的鉴定 (2) 2.2.1革兰氏染色镜检 (2) 2.2.2菌株的生化鉴定 (2) 2.3药敏试验 (3) 2.3.1药物的配制 (3) 2.3.2质控 (4) 2.3.3MIC(最小抑菌浓度)实验 (4) 2.4 CTX- M型基因的PCR扩增模板的提取 (7) 2.5 CTX- M型基因的PCR扩增 (7) 2.5.1 PCR 扩增引物及条件 (7) 2.5.2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 (8)

2.1菌株的分离纯化 2.1.1菌株的分离 2.1.1.1实验的准备 1.分离管的准备:本实验需要100个50ml离心管 (1)用过的离心管,将盖子拧开,加入清洁剂,沸水浴10min,毛刷清洁; (2)没入加入清洁剂的水中,灌满水,不要留有大气泡; (3)放入超声清洁机中超声清洁45min,25℃,100Hz; (4)倒出管中水,灌满去离子水,再超声20min,25℃,100 Hz; (5)倒出管中水,重复(4)一次; (6)倒出管中水,放入60℃烘箱中烘干; (7)待烘干后装入保鲜袋中,扎孔通气,再用报纸或牛皮纸包好,放入高压锅中高压灭菌,121℃,20min; (8)高压后取出放入烘箱中,烘干后待用。 2.BPW(蛋白胨水)的配制:按所选试剂的规格进行配制,再送入高压锅中高压灭菌,高压后放入烘箱中烘干待用。注意瓶装液体高压前一定要盖子拧松。 3.试管的准备:本实验需要100根试管 (1)塞子拔出,与试管一起放入清洁剂水中,沸水浴煮沸10min,毛刷清洁; (2)10个一捆,于烘箱中烘干后,塞上塞子,报纸或牛皮纸包好,高压; (3)取出后烘干待用。 4.LB肉汤培养液的准备:本实验需要100根LB管 根据所选购商品说明配制,将配制好的LB培养液,分装到100根干净试管,每根3ml,包好后于121℃高压15min,烘干待用。 5.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准备: 按所选商品说明配制,121℃高压15min,温度稍凉后于超净台中倒板,待吹干后收板待用。 2.1.1.2实验过程 (1)每个分离管装入20mlBPW; (2)三点取样剪取100份待检肉样分装到100个分离管中,按肉样的标号在分离管上标号,放入37±1℃温箱摇床上培养6h,200r; (3)取分离管中的菌液50μL加入LB管中,标号,37±1℃温箱摇床上培养10-12h,200r; (4)用接种环取一环菌液画到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标号,37±1℃温箱过夜培养。 2.1.2菌株的纯化 2.1.2.1实验的准备 1.伊红美兰(EMB)琼脂培养基的准备: 按所选商品的规格配制,121℃高压15min,温度稍凉后于超净台中倒板,待吹干后收板待用。 2. LB肉汤培养液的准备:同2.5.1.1.1中LB肉汤培养液的准备。 2.1.2.2实验过程

标准菌株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标准菌株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对微生物标准菌株的验收、复活、确认、转代、储存、使用、废弃等进行规定,确保标准菌株符合要求,保证检测结果。 2、职责: 2.1、检测中心主任负责标准菌株资源的配备。 2.2、微生物检测室工作人员负责标准菌株的有效储存和正确的使用。 3、要求: 3.1供应商的选择:选择有资质的标准菌株的合格供应商,每批标准菌株必须有附件的供应商的合格证或检测报告,来证明所采购的标准菌株是合格的。 3.2标准菌株和验收 菌株一到实验室,一定要记录好菌株号和标准菌株来源,确保溯源性清楚。同时,还应尽可能多的菌株信息,如:标准菌株名称和数量、生产日期、接收日期和有无破损等。 3.3冻干标准菌株的复活: 3.3.1、开启产品包装:先用70%酒精棉擦拭外包装,从凹口处撕开产品外包装,撕掉标签上的拉片,将其贴于菌株保藏管上。 3.3.2、复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根据生产商说明)进行复活。冻干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标准菌株保藏中心购买的冻干标准菌株为第F0代。捏管帽处安瓿瓶(仅一次)使其释放水合液体。垂直握住安瓿瓶并轻拍之,使液体流入含小球的管底。通过挤捏压碎小球使其与液体混合,立即将拭子浸于水合液体。挤压并旋转拭子,接种于初级培养平板,接种圈的直径约为25mm,用一无菌接种环在先前接种区域划线10-20次,促使分离出单菌落。同时吸出部分菌液接种胰蛋白胨大豆肉汤管,副溶血性弧菌接种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肉汤管。将接种好的平板和管立即进行培养。细菌培养温度通常为25℃或37℃。多数冻干菌株会在几天后长出,但是少数菌会表现出延滞期延长的现象,需要将正常培养时间加倍。复活后的菌株为F1代。 3.3.3将TSB生长的浓菌液吸0.5mL于菌株保藏管充分混匀后将液体吸出,将保藏管-18℃保存1-3年为标准储备菌株F2代。将平板上生长的良好菌株接种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评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目的 1.为了保证地基基础结构工程质量评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本作业指导书供进行地基基础结构工程质量评定时使用,可作为检查方案的依据之一提供给委托方。 二.范围 1.适用于地基基础结构的工程质量评定,评定对象可为复合地基、天然地基、桩基础(包括灾后鉴定,结构改造,增层可行性及加固后评估)。 2.本作业指导书可用于地基基础结构设计质量(可靠性)评定、施工质量对结构可靠性影响的评定和已有地基基础结构的可靠性评定,不得用于设计图纸的审查和工程结构的设计。 三.职责 1.资深检查员要应对执行标准规范和操作方法进行核查和规定,并应指导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查。 2.检查、鉴定人员必须执行国家规范,按作业指导书操作,随时做好记录,整理计算,编制检测报告,并对数据负责。 3.对于有数据复核的报告必须有注册结构师的签字。 四.样本大小及抽样方法 对委托部位或项目按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检测(检查)、鉴定。五.参考标准 (1)《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92); (2)《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 (5)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66-99)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0)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 (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1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l0-89); (18)《混凝士结构设汁规范》(GB 50010-2002); (1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95); (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l—2001); (2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 (22)《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ll7-88); (23)《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l44—90); (24)《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93); (2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5); (26)《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 取一环标本四区划线接种平板(如为粪便标本接种SS,MAC平板) 培养18-24小时后取一区菌落革兰染色,报告为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注意区分细菌和真菌 一般情况下不会给你们做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阴性球菌 革兰阳性球菌鉴定流程: 先做3%触酶试验:阳性的为葡萄球菌或微球菌,阴性为链球菌或肠球菌 葡萄球菌和微球菌的区别:葡萄糖OF试验,葡萄球菌为F型,微球菌为O型 所以如果做到一个触酶阳性的革兰阳性球菌都要做下葡萄糖OF试验,DNA酶试验,新生霉素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 链球菌和肠球菌的区别:链球菌高盐和胆汁七叶苷试剂均为阴性,而肠球菌都为阳性。 链球菌属内区别:本来可以通过溶血来区分一些的,但是由于实验室的平板αβ溶血比较难区分 所以如果做到一个触酶阴性的革兰阳性球菌都要做下高盐,胆汁七叶苷,杆菌肽,奥普托欣,CAMP 如果做到一个奥普托欣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再加做胆汁溶菌试验和菊糖试验(阳性为变红)可判定为肺炎链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鉴定流程: 先做氧化酶试验: 氧化酶阴性的革兰阴性杆菌都要做下KIA,MIU,葡磷两支(做MR,VP),苯丙,枸橼酸盐,硝还,蛋白胨水(做吲哚试验),赖氨酸,鸟氨酸,氨对 如果KIA结果为A/A或者K/A的应为肠杆菌科细菌,如上面向个反应还不能区分细菌到种根据教科书307页加做试验。 一般情况下只会给你们做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四种),沙门菌属(甲副,乙副,伤寒),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肺炎克雷伯,产酸克雷伯,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雷菌属,摩根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 如果KIA结果为K/K应怀疑为不动杆菌属或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这两个菌区分可通过麦芽糖和赖氨酸试验区分, 如为氧化酶阳性,要做葡萄糖的OF试验(用非发酵),硝还产气,精氨酸双水解酶,一般情况下只有两种菌给你们做一个是铜绿假单胞菌,一个是粪产碱杆菌, 真菌给你们做的一般情况只有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通过墨汁负染,芽管试验,厚膜孢

葡萄球菌属的常规鉴定标准操作程序

葡萄球菌属的常规鉴定标准操作程序 1 概述 葡萄球菌属是一类触媒试验阳性的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等32个种。是临床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在人体表面鼻、咽、肠道也经常存在。 2 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球菌,直径0.4~1.2μm成单、双、短链或不规则状排列。在液体培养基浓汁标本中,往往排列成双或短链状多数有鞭毛。 3 培养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典型菌落为金黄色,周围有明显的透明(β)溶血环,部分菌落呈橙色,在高盐甘露醇平板上呈橙色菌落。表皮葡萄球菌等其他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为白色或柠檬色,不溶血。 4 生化反应 触酶试验阳性,多数能分解葡萄糖、麦蚜糖、蔗糖和甘露醇。不分解棉籽糖和水杨苷,液化明胶,血浆凝固酶和DNA酶实验分阳性。 5 鉴别要点 5.1 本菌属特征:触酶实验阳性,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状排列,菌落中等大小,中等干燥。 5.2 与微球菌属的鉴别:触酶实验都为阳性,但O∕F试验葡萄球菌属为发酵型,而微球菌为氧化型或无反应,而且菌体较葡萄菌属更大,排列呈四联状为主。5.3 与链球菌属的鉴别:葡萄球菌属触酶试验都为阳性,而链球菌为阴性,O∕F试验葡萄球菌属为发酵型而链球菌为氧化型。 5.4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见下表。 结合型凝游离型凝鸟氨酸脱 菌名PYP试验DNA试验VP试 验 固酶试验固酶试验 羧酶实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中间型葡萄球菌- + + + - - 施氏葡萄球菌+ - + + + - 路邓葡萄球菌+ - + - + + 注:“+”为90%以上菌株为阳性,“--”为90%以上菌株为阳性。 5.5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见下表 + 腐生葡萄球菌——+ V + + — 溶血葡萄球菌+ ——V + — — 人型葡萄球菌——+ —+ — — 华纳葡萄球菌——+ V + —— 模仿葡萄球菌+ —+ + + —— 头状葡萄球菌——V + + ——

有效性鉴定作业指导书

有效性鉴定作业指导书 分发:A 参照:OP05 文件编号:WI05-PIE-P03-Q 日期:12/20/2010 负责: PIE 審批: 页数:1/5 1.0 目的: 保证如制造、包装、存储系统、检测方法、库存控制、设备、工艺控制和用于产品 放行决定的数据系统等经过有效性鉴定。 2.0 范围: 本章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生产工艺过程及其子工艺过程,如设备、控制和信息系统及软件 的应用、分析仪器和方法等。包括制造工艺过程、测试方法、计算机系统及此三个方面 的变更。 3.0 职责: 生产部/电脑部: 协助有效性鉴定的开展及审核批准。 货仓/塑胶部/品管部/PIE/工程部: 建立主计划、协议,实施有效性鉴定并完成报告。 4.0 名词解释: 4.1有效性鉴定:建立文件证据,来证明一个特定的程序可以持续的生产出能够满足我们 预期的期望、指标及质量属性的产品或结果; 4.2安装验证:证明设备和系统是按照设计意图来建造和安装的; 4.3 操作验证:证明设备和系统能够按照期望的运作范围全程运作; 4.4生产验证:证明在实际生产条件下工艺过程的有效性和可再现性。 5.0 工作内容: 5.1有效性鉴定的条件: 5.1.1新项目投产中对新的或变更较大的工艺、设备、检测方法和系统进行有效性鉴

有效性鉴定作业指导书 分发:A 参照:OP05 文件编号:WI05-PIE-P03-Q 日期:12/20/2010 负责: PIE 審批: 页数:2/5 定; 5.1.2 在工艺、设备、检测方法和系统的变更永久发生之前或者在试产过程中对工 艺有所修改,则需重新进行有效性鉴定; 5.1.3检测方法在使用前必须按照特定的成功标准进行有效性鉴定; 5.1.4对信息传递系统进行有效性鉴定; 5.1.5当购买的软件用于和产品质量相关的目的时,要对设计使用进行有效性鉴定。 5.2建立主计划: 5.2.1实施部门建立并维护有效性鉴定主计划; 5.2.2主计划中要指出有效性鉴定的类型、状态以及对计划中条目完成情况的跟 踪; 5.2.3此主计划被QA 审核批准并被定期回顾。 5.3 建立协议: 5.3.1 实施部门根据主计划建立相关协议,协助部门根据此协议做有效性鉴定实 施前的准备; 5.3.2协议中应体现: - 安装/操作/生产验证; - 工艺能力、均一性或产品稳定性的实证(当产品业务组织要求时); - 进行有效性鉴定时的生产操作条件与批准的工艺标准相一致的文件证据 (如:生产标准、工艺控制策略、中心线控制等); - 重要参数、取样要求和成功标准。它们基于但不局限于:技术标准和新产 品/项目文件(如产品就绪报告)中包含的信息; - 成功标准、取样计划的基本原理以及用于分析数据的统计学方法;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版本号: 分发号: 编制: 批准: 生效日期:

建筑可靠性鉴定检测作业指导书 1.检测范围 1.1 厂房、仓库、综合楼及其他生产建(构)筑物。 1.2 住宅楼、办公楼、宾馆、酒店等民用建筑物。 2.检测依据 2.1有关标准和规程 2.1.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T 50292-1999; 2.1.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2008; 2.1.3《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1999(2004年版); 2.1.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2.1.5《火灾后建筑结构鉴定标准》CECS 252:2009; 2.1.6《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2.1.7《回弹法检测砼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2.1.8《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3:2007; 2.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2.1.10《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1.1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1.12《砌体工程现场验收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2011; 2.1.1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2.1.14《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砼强度技术规范》CECS 02:2005; 2.1.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1.16 现行有关规程、规范。 2.2 各变电站建(构)筑物竣工验收资料。 2.3 各变电站历年加固、改造及维修记录。 3.检测鉴定实施程序 检测步骤为:初步调查——确定检测鉴定目的、范围和内容——详细调查——补充调查(必要时)——各项检测鉴定结果评定——检测鉴定报告。 4.检测内容 4.1初步调查:(全部) 4.1.1 收集图纸资料;调查建筑物使用历史。 4.1.2 建(构)筑物实物与现有资料进行初步核对;调查建筑物实际使用条件和内外环

菌种鉴定的几方面特征

菌种鉴定的几方面特征 1、个体形态:镜检细胞形状、大小、排列,革兰氏染色反应,运动性,鞭毛位置、数目,芽孢有无、形状和部位,荚膜,细胞内含物;放线菌和真菌的菌丝结构,孢子丝、孢子囊或孢子穗的形状和结构,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表面特征等。 2、培养特征:①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和斜面上的菌苔性状(形状、光泽、透明度、颜色、质地等)。 ②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的生长情况。③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程度,液面有无菌膜、菌环,管底有无絮状沉淀,培养液颜色等。3、生理生化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所以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加上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因此生理生化特征对于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仍然是有意义的。4、血清学试验与噬菌体分型。5、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 6、核酸的碱基组成【(G+C)%】 7、核酸的分子杂交。 营养缺陷型的应用 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失去合成某种营养(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等)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称为营养缺陷型。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在生产实践和基础理论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生产实践中,营养缺陷型可用于工业微生物育种,协助解除代谢反馈调控机制,从而达到大量积累终产物的目的;也可将营养缺陷型菌株作为生产菌种杂交、重组育种时的遗传标记。在基础理论中,营养缺陷型不仅被广泛应用于阐明微生物代谢途径上,而且在遗传学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遗传规律中的转化、转导、原生质体融合、质粒和转座因子等的研究中,营养缺陷型是最常用的标记菌种。代谢调控的类型 1、初级代谢的调节控制:虽然代谢调节方式很多,由于微生物细胞体内的所有生化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因此,对酶的调节控制是最主要、最有效的调控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节酶的合成量(反馈阻遏),二是调节现成酶分子的催化活力(反馈抑制)。两者密切配合和协调,以达到最佳的调节效果。①酶合成的调节: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通过调节酶的合成量进而调节代谢速度的调节机制,这是一种在基因水平上(在原核生物中主要在转录水平上)的代谢调节。凡能促进酶生物合成的调节,称为诱导,而能阻碍酶生物合成的调节,则称为阻遏。 ②酶活性的调节:酶活性调节是以酶分子的结构为基础的,在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它是通过改变现成的酶分子活性来调节新陈代谢的速率,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2、次级代谢的调节控制:①次级代谢产物的诱导调节②次级代谢产物碳源分解调节③次级代谢产物氮源分解调节④次级代谢反馈调节⑤磷酸盐调节⑥细胞膜透性的调节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制备大量具有活性的原生质体是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前提。为制备原生质体,必须有效地除去细胞壁。去壁的方法有三种:⑴机械法⑵非酶分离法⑶酶法。采用前两种方法制备的原生质体效果差,活性低。酶法分离原生质体的方法:首先选择原始亲株,经过遗传标记筛选,得到直接亲本,采用培养皿平板玻璃纸或摇瓶振荡法培养,取年轻的菌体转入到高渗溶液中,加入有关水解酶,在一定条件下(温度、pH值等)酶解细胞壁。酶解后释放的原生质体和残存菌丝片断的混合液经过滤,除去大部分菌丝碎片。滤液进一步低速离心10min,洗涤后弃去上清液,沉淀悬浮于同一种高渗溶液中,即可得到纯化的原生质体。 融合体的鉴定 融合体中除重组体外,还有异核体或部分结合子、杂合二倍体或杂合系,这些都会在平板上形成菌落,检出融合体的方法有多种,在育种工作中可根据实验目的和微生物不同加以选择,下面是在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中经常采用的。⑴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选择融合体,其检出设计的原则是在分离的培养基上只有融合体生长而不能让双亲本原生质体形成菌落。融合的双亲带有不同营养缺陷型标记,原生质体融合处理后的混合物直接分离到基本培养基上就可检出融合体。⑵利用抗药性选择融合体,微生物的抗药性是菌种的重要特性,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不同种的微生物对某一种药物的抗性存在差异,利用这种特性也可用于融合体筛选。 ⑶利用荧光染色法选择融合体,荧光染色法是事先使双亲染色体而携带不同荧光色素标记,然后在显微操作器和荧光显微镜下,挑取同时带有双亲原生质体荧光标记的融合体,直接分离到再生培养基上再生,最后得到融合体。⑷钝化选择法,用灭活原生质体和具活性原生质体融合(营养缺陷型),由于灭活亲株原生质体和营养缺陷型亲株原生质体在基本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只有融合体才能形成菌落。 菌种选育的方法和特点 1、诱变育种: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合成有效产物。基因突变是微生物变异的主要源泉。人工诱变又是加速基因突变的重要手段。以人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单等优点,它是菌种选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杂交育种:微生物杂交的本质是基因重组,优点:第一,通过具有不同遗传性状菌株的杂交,使遗传物质进行交换和重新组合,改变亲株的遗传物质基础,扩大变异范围,使两亲株的优良性状集中于重组体内,获得新品种。第二,通过杂交后获得具有新遗传特性的重组体,不仅可克服因长期诱变造成的生活力下降,代谢缓慢等缺陷,也可以提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降低对诱变剂的“疲劳” 效应。第三,通过杂交可以总结遗传物质的转移和传递规律,丰富并促 进遗传学理论的发展。3、基因工程育种:与传统育种方法不同的是, 基因工程育种不但可以完全突破物种间的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缘 杂交。而且这种远缘既可跨越微生物之间的种属障碍,还可实现动物、 植物、微生物之间的杂交。广义的基因工程育种包括所有利用DNA重 组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微生物细胞,使后者获得前者的某些优良性状 或者利用后者作为表达场所来生产目的产物。由于微生物是单细胞,且 结构简单,是基因工程理想的表达载体。所以许许多多来自于不同界的 物种(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基因都被成功地克隆到微生物 细胞中并获得表达。 诱变育种的方法和优缺点 诱变育种具有方法简单、投资少、收获大等优点,但它最大缺点是缺乏 定向性。在诱变育种过程中应注意出发菌株、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诱变处理方式方法的应用,以及结合有效的筛选方法等来弥补不足,以 提高诱变育种的效率。诱变育种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 单孢子(或单细胞)菌悬液的制备,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诱变的 处理方法,以及纯化分离等。1.出发菌株要求:⑴对诱变因素敏感的菌 株;⑵选择具备一定生产能力,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经过自然选育的菌株; ⑶采用具有有利性状的菌株,如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低以及产孢子早 而多的菌株;⑷选择纯种作出发菌株;⑸选择出发菌株应考虑其稳定性; ⑹选择出发菌株的其他因素;2.出发菌株的纯化:确定诱变出发菌株之 后,就要进行纯化,通过菌种纯化分离,从单菌落中挑选所需要的优良 菌株,与具有其他性状的菌株分离开来,从中获得遗传性状基本一致的, 并且稳定的变种。纯种分离方法,常用划线分离法和稀释分离法。 3. 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的制备:在诱变育种中,所处理的细胞必须 是单细胞、均匀的悬液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分散状态的细胞可以均 匀地接触诱变剂,另一方面又可避免长出不纯菌落。4.诱变剂及诱变剂 量:凡能诱发生物基因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远远超过自发突变率的物理 因子或化学物质,称为诱变剂。它们包括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和生 物诱变剂三大类。诱变的最适剂量,应该使所希望得到的突变株在存活 群体中占有最大的比例,这样可以减少以后的筛选工作量。5.诱变的处 理方法:⑴单因子处理⑵复合因子处理①两个以上因子同时处理②不同 诱变剂交替处理③同一种诱变剂连续重复使用④紫外线光复活交替处 理。 反馈阻遏和反馈抑制的原理 反馈阻遏:主要是通过终产物与阻遏蛋白的亲和力的改变,使阻遏蛋 白与操纵基因结合,不能合成mRNA,从而达到对整个反应过程进行调 节的目的。反馈抑制:主要的作用方式在于末端产物对反应途径中调 节酶的抑制。受反馈抑制的调节酶一般都是变构酶,酶活力调控的实质 就是变构酶的变构调节。变构酶分子具有两个和低分子物质结合位点, 一个是与底物结合的催化中心(活性中心),另一个可与调节因子(又 称效应物)相结合的调节中心(变构中心)。当效应物与调节中心结合 后,可引起酶蛋白分子发生构象变化,从而引起酶的活性中心对底物的 亲和力和催化能力的改变,阻碍了酶和它的底物的结合,促进或抑制了 酶活力,使整个代谢途径的快、慢受到调节,称这种现象为变构效应。 抗反馈调节菌株的筛选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是一种解除合成代谢反馈调节机制的突变型菌株。其 特点是所需产物不断积累,不会因其浓度超量而终止生产,如果由于结 构基因突变而使变构酶成为不能和代谢终产物相结合的,便是失去了反 馈抑制的突变,称为“抗反馈突变型”,若是由于调节基因突变引起调节 蛋白不能和代谢终产物相结合而失去阻遏作用的,称为“抗阻遏突变 型”。操纵基因突变也能造成抗阻遏作用,产生类似于组成型突变的现 象。其方法是把结构类似物作为筛选的遗传标记。通常是把结构类似物 和培养基混合制成平板,诱变后菌体分离其上,经培养,那些被解除反 馈调节的突变株可以选择性地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相应的氨基酸。变 株的菌落在生长过程把氨基酸分泌到培养基中,促使菌落周围敏感菌的 生长,形成一个混淆的增殖圈,挑取增殖圈大而明显的菌落,进一步试 验复证。 建库前的菌种的检定(大肠杆菌表达的工程菌菌种) 1、划种LB琼脂平板,应呈典型大肠杆菌集落形态,无其他杂菌生长, 2、涂片革兰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为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对抗生素的抗性,应与原始菌种相符,大多数为抗氨卡青霉素, 4、 电镜检查,应为典型大肠杆菌形态,无支原体、病毒样颗粒及其他微生 物污染。5、生化反应,应符合大肠杆菌生物学性状,6目的产物表达 量,在摇床中培养应不低于原始菌种的表达量,7、表达产物的类型, 用免疫学或合适方法证明型别无误,8、质粒检查,质粒的酶切图谱应 与原始质粒相符。 微生物细胞的破碎方法 化学法:1、自溶法,细胞膜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细胞自体的各 种水解酶如蛋白酶、酯酶等的酶解作用而发生溶解,2、表面活性剂处 理法,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3、脂溶性溶剂处理 法:用丙酮、氯仿、甲苯等溶解细胞的脂蛋白,4、用低渗溶液,如氨 水、稀盐及含有少量有机溶剂的水溶液处理,是细胞膜胀破。物理法: 1机械磨碎法,2、加压破碎法,在55Mpa的高压下,急速喷射撞击挤 压。3超声破碎法,4反复冻融法。生物学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酶解法 生物产品浓缩和干燥的方法 浓缩:1、减压干燥浓缩法,是通过降低液面的压力使液体沸点降低, 减压的真空度越高,沸点降得越低,蒸发越快。此法适用于一些不耐热 的生物大分子及生物制品的浓缩。2、吸收法,是通过一种吸收剂直接 吸收除去溶液中溶剂分子,是溶液浓缩的方法。使用的吸收剂必须与溶 液不起化学反应,对生物大分子不起吸附租用,易与溶液分开,吸收剂 除去溶剂后能反复使用(常用的是聚乙二醇)3、超滤法,是使用一种 特制的薄膜对溶液中各种溶质分子进行选择性过滤的方法。通过超滤 法,蛋白质和酶的稀释液一般可浓缩到10%~50%浓度,回收率高达90%。 应用超滤法关键是在于滤膜的选择。干燥:1,真空干燥,适用于不耐 高温、易氧化的物质的干燥和保存,其原理与减压浓缩相同,真空度越 高,沸点降得越低,蒸发越快。2、冷冻真空干燥,又称为升华干燥, 除利用真空干燥的原理外,同时增加了温度因素。在相同压力下,水蒸 汽压力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故在低温低压下,冰很容易升华为气体。 基因工程产品一般需检测的指标 1、鉴别试验, 2、外观,冷冻干燥制品应为白色薄壳疏松体。加入标量 蒸馏水后应迅速溶解为澄明液体,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的不溶物,3、化 学检定4、pH值5、水分,一般冷冻干燥生物制品应不高于3%,6、效 价测定7、无菌试验8、异常毒性试验9、蛋白质含量,一般用Lowry法 测定10、比活性11、纯度,根据要求用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12、 分子量,一般用还原型SDS—PAGA法13、外源性DNA法残留量,一般 用固相斑点杂交法,以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法测定14、IgG残留量15、 宿主蛋白残量,一般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6、残余抗生素活性17、细菌内 毒素含量18、等电点19、紫外光谱扫描20、肽图21、N—末端氨基酸序 列。 菌种衰退的原因,防止措施和保存方法 原因:1、基因突变--主要原因:有关基因发生负突变导致菌种衰退, 表型延迟造成菌种衰退,质粒脱落导致菌种衰退,2、连续传代--加 速衰退,3、不适宜的培养和保藏条件--加速衰退。防止措施:控制 传代次数,菌种经常纯化,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 移种传代,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讲究菌种选育技术。保存方法: 斜面低温保藏法,石蜡油封藏法,砂土管保藏法,麸皮保藏法,甘油悬 液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宿主保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