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第一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本我/新生儿出生时自我/出生后发展超我/4岁后逐步形成

原始本能协调本我与超我社会道德、法律以及良心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1

第二组: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主要内容

1、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

补充:心理学派中的认知行为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与模式

3、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的应用

4、对认知行为模式评价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来自三个经典实验: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用狗做的经典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铃声与食物的反复结合,使铃声具有了直接引起狗分泌唾液的作用。

2、斯金纳等在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例如:正强化与负强化

3、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将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学说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它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这种理论成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认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弄清楚什么事情可以持续引起人的行为发生转变,而不去关注人的心理内在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引起行为的原因。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也着力改变人的行为,但它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促使人的行为的内心世界上,与心理分析理论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认知学派一个基本观点: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协调的作用。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在大多数情况下,行为和认知相伴而生,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以可以改变认知。// 尽管行为学派与认知学派融合在一起,被称认知行为学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中不存在分歧。这两种理论都是从心理学发展而来,属于个人主义——改良主义。

心理学派中关于认知理论的补充

一、威特金的《认知方式的实质与起源》1981年

二、凯利的认知观点

1、他独立的发展了关于人格的综合的和纯粹的认知理论,仅仅专注于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并以此来增进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一种理智化的人格理论,是把所有人看作科学家,以此来预测和控制事件。

2、用通俗的话语就是,个体依照自己的假设来理解周围世界的运作方式,然后在真实的世界里验证这些假设并对这些假设进行修改

和完善。3“人人都是科学家”:经验是高度个人化的经验与现实真理世界存在偏差与曲解!

三、米歇尔: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自我图式 1、影响个

体对有关自我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结果,它源于过去的经验。已形成的自我图式又强烈影响个人的行为。2、它有主动建构信息的机制,决定着对环境中可获得信息的选择,对信息意义的抽取、解释和综合。3、当人们有足够的图式时,他们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有关的信息。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它是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整合,是对认知和行为理论所存在缺陷的一种批评和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拼凑。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代表人物:谢尔登;干布里尔;斯科特和德赖登。

斯科特和德赖登:四种认知行为疗法

1、应对技巧:自我表述;行为 eg:压力接种训练

2、问题解决:明确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

3、认知重构: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

4、结构认知疗法:“三个基本信念”,重点关注边缘信念

(日常行动规划与问题解决)上发现问题。

谢尔登:认知行为理论

代表作《认知行为疗法:实务和哲学》

测评顺序:1.从不同视角对问题进行描述;2.找出受影响的对象及如何被影响;3.追踪问题的始终:开端、变化、影响因素;4.明确问题的不同组成部分及结合原因;5.测评改变的动机;6.辨认问题行为事件发生之前、中、后的思考模式与感觉;7.辨识案主自身以及环境中有利于改变的优势因素;8.评估设立目标与行动计划;9.干预:a反映控制:模仿、社交技能训练、果敢性训练、系统脱敏等.b 事件管理:强化,实现目标.

强化类型:1.持续强化:对每一次出现想要行为时都强化;2.塑造:但向想要行为进行小变化时,给以强化;3.消退:一旦实现想要行为,就稳步减少强化的数量与种类;4.

间歇性强化:并不总给一种行为强化;5.间歇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隔:当想要行为带到一定数量后,给以强化;6.定时性间隔:当想要行为持续一定时间后,再给予强化.

举例:系统脱敏与代币制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代币制:最早用于院舍社会工作,是一种间歇性强化,对于想要行为持续出现到一定时间或数量,就给予代币奖励。

2

认知行为理论要素认知行为理论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前置事件是指环境中出现在目标行为之前的事件或其他相关行为。目标行为是指不想要的或问题行为,或即将予以改变的行为。结果则是指在发出行为之后所导致的相关行为和事件。

认知理论原则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和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地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三个方面。

1)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标。

2)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

3)认知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的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肈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顶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

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一、界定对服务对象问题看法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

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二、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和自助的目标。

三、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 1.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3.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的过程为:过程图1、接案期间,对案主的情景进行分析,分析案主的生态环境;2、中间期,认知重建;3、后期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相关技巧对案主的行为进行干预。

(一)接案期:情境分析——将事件放置于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考察案主成长生活的环境、成长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下案主的行为是怎么样产生的、案主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以及案主家庭成员、同辈群体、生活的社区等人是如何看待案主的行为、同时,分析这些人的看法对案主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案主是如何回应别人的看法的。举例:小组社会工作中经常采用的活动方案设计之一就是“情景再现”,通过当事人对所发生事件的叙述,或者角色扮演等形式重塑当时的情景,了解案主对事件的反应、认识、理解。

(二)中间期:认知重建——了解案主的认知过程

首先要帮助案主正确分析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其次,要帮助案主分析社会环境,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要梳理案主的思想

(三)后期:行为干预

1、认知行为理论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在

个案工作中广泛的应用发展,产生行为修正模式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两种指导性比较强的个案工作辅导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以求助者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求助者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指导求助者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重要理论分析模式,它除了具有较有影响的ABC理论外,还有一套相对系统完备的独特的个案辅导技术,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肯定。

2、认知行为理论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理论的

应用虽主要是关于个人治疗工作,但大量的研究也说明行为主义模式可以有效的应用于团体工作之中。可以使用传统小组,作为正在进行行为治疗的个人的支持者和强化者,或者一次性同时地在小组内给几个人实施干预。这种安排可以帮助有类问题的人,例如酗酒者或那些来自相同背景的人,如当地违法青少年团伙,或那些来自同一个家庭和同上个社会群体的人们。

3、认知行为理论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尽管行为取向很

少被运用于社会照顾背景之中,但却是院舍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当代的院舍护理中心很少使用全套的认知行为疗法,但越来越多的院舍护理中心地个人住户工作中使用认知行为技巧。最常被运用、最完整翔实的行为方法是代币制。另外一种在院舍护理工作之中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法,是针对个体进行各种治疗。

个案社会工作实例郭某,男,就读于长沙某农民工子女专属学校六年级一班,他是令全校师生都讨厌的角色,一提到坏事大家一定会想到他,学习成绩差,没有什么人缘,是被边缘化的同学,捣蛋难以管教的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对于学习很差他认为是老师水平太低,老师讲的他都听不懂,许多同学都不明白,又不是他一个差;对于他经常打架他认为只是其他同学欠打,只有打他们才听话,这没有什么不好的;他极力否认人缘不好,只是不受某些女生的欢迎罢了。// 郭某之所以被老师讨厌的原因还在于:一方面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关,二是案主自己的社会交往不健康,与同学的交往以物的交换为基础,与父母没有正向的亲子互动,与老师的交往远远达不到老师的期望,三是学校没有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引导。因此挫败了学习的积极性,破坛子破摔。通过对案主当前情形的分析,案主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同时,流露出他还是很愿意和同学保持亲密的友谊关系,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1.生气日记。

生气日记可以帮助案主正视生气,明确生气的价值,自己采取生气应对措施对他人的影响,郭某决定尝试记录两个

3

星期的生气日记,真实记录,当生气程度低于 2级时社工则给案主以奖励——物质奖励和口头奖励。事件发生时间导火线生气表现生气程度 1-5级采取措施事后感想2.认知重组。分析生气暴力的原因,郭认为暴力是为了证明自己,分析以及修正不恰当的想法,训练其形成正确的信念,使暴力行为减少发生以至不再发生,具体的做法是,找出不和里的应对问题的思路,并分析形成合理的应对思路,自我学习,尝试采取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3.自我概念——通过同学的讨论,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全班同学围绕以下几点进行讨论:认识暴力;郭同学的优点(转变不利的班级环境为有利的优势视角);郭同学表达自己暴力后的真实想法。老师应该去刻板印象,摒弃“唯学习好者优秀”的价值观,老师要积极的无条件关注,针对于农民工子女普遍学习效率低现象,社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开展一对一的学习辅导活动。4.给家长的一封信,涉及到关于教育孩子合理方法建议。小组工作实例小明、小龙等,是几个农村留守儿童,很小父母就打工,留他一个人。经常自己一个人,他不信任他人,认为别人不值得信任、交流,别人是否理解自己根本不重要,他人的关系都比较清淡。经过几次的交流沟通,我们不断了解到有小明等的信息,他在小时候有很多关系很好的朋友,现在都随父母出去上学,没有相似的成长、生活背景,而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他从最开始不参与好友的聊天慢慢地脱离,自己独行,与同辈的交流也在逐渐减少。// 在小组中我们设计了情景再现、回应他人的四种态度、信任跌倒等游戏,鼓励小明参与,表达想法,帮助他寻求对他人的信任。随着小组活动的不断推进,小明与其他组员的关系呈正向发展态势,交流的深度、广度均有所增进。他愿意将自己尴尬的事情、糗事公布于众,喜欢嬉戏、逗乐,愿意紧靠着坐,能够真诚的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通过合作性游戏活动减少组员过去的负面情绪。活动中他深深地观察到其他组员真诚、友善,放松心情并降低了防御心理认识到朋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终于放弃成见,主动去理解他人。

对认知行为理论的反思

1.认知行为方法只获得在特定机构针对特定案主群体的有限运用。例如:学校恐惧症、儿童问题和精神病机构 ,轻微焦虑和抑郁的治疗。

2.基于伦理考虑的反对声音。伦理的立场是维持案主自我决定权 ,即案主决定他们想要的带来改变的行为治疗 ,那么他们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推理 ,他们的决定并没有被限制。价值中立很难做到。

3.“中体西用”文化模式很普遍,需要改善。

第三组系统与生态理论

系统视角理论脉络1930年,美国学者Hankis把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20世纪70年代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性要素。主要观点:边界观点、交换观点、发展观点、

整体观点,环境适应观点等等。对人的认识深刻化,即全人概念,系统的研究人,给环境变化更多的重视。

社会系统理论三视角

1、一般系统理论;

2、生态系统理论;

3、复杂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系统具有边,在边界之中而非边界之外,物质和精神能量可以进行交换。

封闭系统:没有跨边界的交换,如同一个密封的真空杯。

开放系统:当能源跨过可以穿越的边界时,开放的系统就出现了。社会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

系统理论的五个重要概念:

1)输入,即能量跨过边界进入系统;

2)流通,即能量在系统之中如何被利用;

3)产出,即透过系统的边界所产生的能源对环境和影响;

4)反馈回路,即信息和能量传递至为输出所影响的系统以显示输出的结果;

5)熵,即系统以自身的能量保持运行,这意味着除非它能接受边界之外的输入,否则它将退化且毁灭。

一个系统的状况可有五个特征来衡量:

1) 稳定状态,它经由接受输入和使用而维持自己;

2) 自我平衡或均衡,这是一种维持我们的本质的能力;

3)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因更多不同类型的要素而变得更加复杂。

4)非加总和,整体不仅仅是部分的总和;

5)交互性,如果系统的一部分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跟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因此,它们也会变化。

社会工作系统Pincust和Minahan(1973)认为社会工作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这样的改变主体系统、案主自身系统、尝试改变的目标系统和实际上的行动系统。

1)非正式支持系统:(家庭、同事等)

2)正式系统:(社区组织、社团等)

3)专业支持系统:(医院、学校、社工等)

实践原则在系统理论视角下,社工试图找出案主及其与环境的互动之中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在这里,既非案主亦非环境被视为有问题,而是它们之间的互动有障碍。因此,社工的目的就是协助人们完成生活任务、减轻痛苦、实现目标。

干预技巧Pincust和Minahan(1973)认为社会工作任务是:1、协助人们使用和提升他们自己的能力以解决问题;

2、建立人们与资源系统之间的新的联系;

3、协助或改善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

4、改善资源系统内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5、协助建构和改变社会政策;

6、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贡献:1、系统视角避免了对行为或社会现象的直线的、决定主义的因果解释;2、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社会工作的医学模式(即致力于寻求单一原因),而从一个多因的脉络理解人类行为;3、系统理论促使社工要从一个更

4

为广阔的社会情景出发以实现对案主问题的理解并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践行?人在情景中?这一核心理念;4、它的包容性使得其理论体系之中可以纳入来自各个领域的知识进展;5、它成功的将人类行为层面的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结合进来,并将它们整合进更为广阔的架构,这也是系统理论盛行的重要原因。局限:1)系统视角的解释能力太弱,它能告诉我们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我们也难以控制系统的干预效果,这使得干预有时候流于肤浅或者不着边际。2)它的包容性过强,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它过于普通或者概化,没有提供很特别的贡献,难以应用于任何特定的情景,对整体的关注可能导致见林不见树。3)它的概念并不清晰,它的很多概念也没有得到经验的证实。4)系统视角似乎假定一种非政治的解决方式,是接受现存秩序的理论视角,这正是激进传统所反对的。案例:小强,男,16岁。9岁时爸爸另有新欢,抛弃小强和妈妈到远方建立新的家庭。现在小强经常逃学,学习成绩不好,还结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并且染上了毒瘾。案例总结:1)系统理论把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个人既是一个单独的系统,也是上级系统的构成元素之一。2)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一种元素受到影响时,其它元素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3)依靠各个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协调,系统获得内部的平衡和整体发展;4)协调或平衡是该系统维持与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平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社会工作的系统和生态视角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复杂整体,其功能取决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的和改变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所有的元素都彼此相互交错和影响。

自闭症自闭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特征(一)社交发展方面: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二)沟通方面: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三)行为方面:在日常

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家庭治疗模式家庭社会工作就是指帮助求助的家庭发展,并运用自身的及社会的资源,增强家庭日常功能,改善家庭关系和解决家庭问题。家庭治疗的主要理论观点是把家庭看成一个私人性的特殊“群体”,需从组织结构、沟通、扮演角色、联盟与关系等观念和看法出发,以了解此小群体,并且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此家庭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即在家庭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

个人的行为影响系统,而系统也影响其成员。

以家庭问题作为服务内容的区分

1)夫妻关系紧张、离婚、分居、婚外恋。

2)亲子关糸的障碍。 3)单亲家庭。

4)青少年离家出走或逃学逃夜。

5)未婚妈妈或未婚怀孕。

6)身体和智力障碍、慢性疾病、爱滋病患者。

7)儿童虐待和疏忽。 8)性虐待。

9)婚姻暴力。 10)老人虐待、老人照顾。

11)家庭成员的问题,如化学性物质依赖(酒瘾、药瘾)、情绪与行为、意外伤害、死亡、服刑、赌博,等等。

12)和家庭福利有关的服务,如经济援助、老年服务、移民服务、在宅服务和法律服务,等等。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矫治家庭社会工作介入

各种不正常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1)支配型(专制型)教养方式

(2)溺爱型(放纵型)(3)保护型(限制型)

(4)忽视型(不关心型)(5)不协调型

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则 1.针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集体治疗,纠正共有的心理病态;2.明确网络成瘾患者的症状只是外在表现而已,其家庭病态情感结构才是真正根源;3.让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的病态情感结构,以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4.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尽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发挥孩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孩子作为治疗的主角,尽量使孩子多发言,而使父母更多的倾听,努力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表现得和谐。

第四组社会支持理论

基本假设1、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2、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3、人类在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其中包括个人的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

4、社会支持网络是属于外在资源的一类,可分为正式支

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5、人类透过与他人连结,建构社会整合感。6、在压力事件之下,社会支持网络可缓冲压

5

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7、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人可以提供个人压力因应的方法,或直接参与压力因应过程。8、强化社会弱势团体其网络范围与支持功能。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

(一)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

(二)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

(三)从社会资源作用来定义

二、社会支持的分类

(一)按提供资源的类型分类

(二)按支持来源的不同分类

(三)按主体感受的性质分类

(四)其它分类方式

三、社会支持的作用模型

1)主效应模型 2)缓冲效应模型 3)逆向缓冲作用

四、社会支持程度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一)性别因素(二)性格特征

2)社会连结型态

社会连结型态由互动时间多寡、对彼此的情绪强度、亲密度(相互交心)和相互援助表现出来。

1.强连结:互动时间长、彼此情绪强度高、高亲密感。

2.弱连结:互动时间短、彼此情绪强度弱、低亲密感。蕴含资源较强连带广。

个人和重要他人间连结的类型

1)角色伙伴:关系建立基于角色互补。

2)生活协助:一方提供另一方服务以满足需求。

3)网络连结:透过另一方结识其它关系人。

4)肯定自我:基于对方对自己珍视的形象予以肯定。5)心灵安慰:基于对方面对生命挑战时,将自己纳入其因应过程,共创生命故事。

6)现实确认:基于对方支持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假设。7)目标一致:基于彼此有一致目标

人际连结模式

1)相交满天下:与许多人产生连结且关系横跨前述七种类型,但可预期的每个关系的重要性不是很高。

2)泛泛之交:所交往人多,与他人维持淡淡关系。

3)知交二三人:交往人不多,但每个关系均具有强烈连结。4)只取一瓢饮:完全系于一人,仅具唯一亲密伴侣五、社会支持的测量

(一)社会支持测量的维度

(二)社会支持测量的方式和工具

社会支持问卷(SSQ) 社会交往调查表(ISSI)

相互影响的社会支持问卷(SSQT)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与构建

城市的边缘人——农民工

一、社会支持网络概念简述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定范围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个体社会支持网络通常指人能借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物质、情感、机会)的社会网络。

个案一刘某(女,22,饭店服务员)一般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是喜欢和家里人讲,他们都比较了解我,晓得我哪些事情比较看重。你想嘛,自家人不存在哪个害哪个,他们肯定是为我好,我也不用有啥子心理负担的。

二、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一) 社会关系网络(二) 参与网络(三) 社会保障网络

表1 农民工外出找工作途径

找工作途径比例(%)

自己找36.2

亲人、老乡、同学的介绍51.3

职业中介机构 5.3

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 1.5

其他 5.7

个案二青年李某的个人经历:“我老家是湖北黄冈的,已经出来10多年了,去过好几个城市,当初是跟着老乡出来的,就是做学徒,从事空调安装工作,现在自己在武汉发展,也不属于哪个公司,就是靠平时工作上的这些朋友,哪里有工作,相互之间就会招呼一下,所以在这里还是感觉很有希望的,希望以后能在武汉安家。”

个案三某位老大爷,65岁,湖南人,来到武汉20多年“靠谁不如靠自己,虽然60多了,现在还得每天出来摆摊修车,一天不做,就有可能吃不上饭;哪像城里人,(大爷指了指旁边不远,在社区门口聚在一起打牌的一群人),有低保,每天没什么事就聚在一起打牌,我们不能比啊!”

三、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农民工问题,主要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弱势地位相关,而改变其社会弱势地位,可以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加以思考:以农民工为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构建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他们的城市适应能力,使得农民工能够在遭遇困境时,能够得到来自政府、社会的支持;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加以维护;在面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治选举、政府决策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身意愿,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在因疾病、年龄、工伤等原因不能继续劳作时,能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四、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

(一)高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a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b用学术和政策影响人。

(二)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

a个案层面介入。b小组层面介入。c社区层面介入。

6

《组织社会学》最终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行政组织(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一般社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请思考研究的具体问题。?(3)研究的变项(互相影响)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相互依赖);?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 ?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 ?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单位制度——我国独特和关键的制度形式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问题思考: ?1.组织社会学为什么会诞生在20世纪初期? ?2.20世纪初期,还诞生了哪些学科? ?3.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研究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比如:幸福感、信任、社会行为。 ?4.工业革命与社会分工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2)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梅约、马斯洛、赫茨伯格、麦克格雷戈 ?理论共同点:组织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组织不是理性工具,而是为了完成组织任务建立起来的的人际关系结构。?(3)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洛尔施、劳伦斯 ?研究主题: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基本观点: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组织设计和管理。 ?(4)行动者系统的组织理论 ?重点探讨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学术流派:决策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社会网络学派等。?代表性学者:西蒙、康芒斯、科斯、威廉姆森、格兰诺维特、博特等 第三章组织分类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1.帕森斯的分类方案(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者) ?依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各种社团)、模式维持组织(公安局)。?2.布劳和斯科特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3.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 ?依照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将组织分为三类: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4.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 ?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种类型: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5.汤普逊的分类方案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将组织分为三类:长链组织、 - 1 -

组织社会学复习内容

组织: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长期依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群体。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组织特性:①、目标清晰、明确、理解②、劳动分工,权威分配③、权力集中,控制行为④、组织兴盛,替代,消亡 组织社会学:是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机关)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即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 研究客体:正式组织(包括企业、机关)和有章程的、联合的社会组织。 研究内容:组织结构与设计认识。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形式,认识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组织内外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换关系。基本结构的功能分析、组织运转与规律探求、组织运转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分析 传统组织结构:特点:金字塔式的纵向型组织 运作特点:动员能力强大、人治关系、持续短暂(替代性问题) 单位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国家所有或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结构上:政治组织与具体专业组织合二为一。行为上:专业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行为取向融为一体。功能上:多元化 科学管理理论 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工人的努力方向,以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严格程序把每个人的工作规范化,把工艺流程标准化,减少管理人员的主观成分,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内容:A、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 使用科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一个普通工人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日工作定额。 B、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 为达到上述的高额报酬,工人必须经过科学的挑选,确保他们具备与工作相应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条件,从而具备完成规定产量的可能。 D、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持久的合作 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都要服从相同的规范: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对劳动过程的要求。 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基本观点: 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动机、目的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特别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达成组织的目标。 它把组织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规则的关系,以个人间的相互留恋和共同利益为基础,主要调节手段是集体所采纳的行为规范。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婚姻结构的特征。 3.简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出生人口质量干预的途径。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7.资料:搜狐网站载,轰轰烈烈的“春运”目前已经结束。据开始时预测,这次为期40天 的春运旅客运量将达到16.6亿人次;若以往返折合8.4亿人次,就相当予全国三分之二的人 都挟裹进去,出门打了个来回。而在民工、学生、探亲、旅游“四大潮”中,以民工潮最大。1月 31日广州两大火车站的到达客流约33万人,其中南下淘金的民工占了总客流的95%以上。2月2日消息:据广东省劳动厅掌握的资料,从1月27日至30日,从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进 入广东的共有317万人,其中外地民工就占了300万人,占95%以上;“数十万新民工和超过 300万的返程民工给广东省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2月5日,“火车南下抵穗的人数跌至23.2 万,比节后春运最高峰减少了近一半”;“广州东站到达客流7.2万人次,南下广州的民工人数 充其量只有5万多。”这还占到了80%以上。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民工潮算是人口迁移吗?(4分) (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试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缓解春运民工潮高峰压力的看法。(20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筒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2分) (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分)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一、人口社会学简介 1、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的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口的双重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也成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3、社会学的想象力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模式和相互关系。第一,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的制约;第三,透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还可以透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因为人口结构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结构性变迁: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 突发性变迁: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一在全新的体制,是一种革命。 二、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生长,主张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口繁殖。

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

新制度主义理论对学校组织发展的启示 摘要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拓展了制度的内涵与结构,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强调制度环境,尤其是文化―认知层面的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制度环境要求组织追求合法性。组织趋同的制度变迁就是组织在制度环境中遵循合法性机制,追求合法性的结果。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这些理论核心对于制度环境下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关键词:组织趋同;合法性机制;合法性;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理论的形成、拓展和理论综合三个阶段。以迈耶和罗恩、迪玛其奥和鲍威尔等为代表从宏观层面探讨制度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强调组织被动适应环境。后期托尔博特和朱克尔则拓展了制度影响的微观层面,研究组织在制度环境中的策略性选择。斯科特则对各制度学派的思想进行了综合,提出了综合的制度分析的框架,包括制度的结构要素、制度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影响机制、制度的变迁以及制度分析层次等。 本文将在探讨制度内涵与结构的基础上,对制度如何在场域层次上影响组织行为和模式的机制进行阐释,以期对学校组织的发展带来启示。

一、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中“制度”的内涵与结构 1.制度的内涵 制度作为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和制度分析方法的逻辑起点,在整个制度学派的研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学家理查德?斯科特综合了制度各派的代表观点,认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1]在这里,制度是由符号性因素、相关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构成的体系结构,其中符号性因素是制度的核心要素,但相关的行动和物质资源也不可缺少。 2.制度结构的三要素 斯科特强调制度是一个具有多侧面的结构,包含三种类型的制度形态,而在一套复杂的制度体系中,这三种制度形态一般是同时存在的,他们共同构成了这套制度的基本要素,即规制性要素(regulative)、规范性要素(normative)和文化―认知性要素(culture-cognitive)。 规制性要素主要指那些明确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行为的合法性在于服从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具有强制性,伴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规则的制裁,组织或社会成员出于工具性逻辑而权益应对。除非获得其他要素的支持,否则尽管规则和制裁比较容易得到实施、效果也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组织社会学答案

组织社会学 一、选择 1.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 a)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 b)矩阵组织结构形式: 工程矩阵结构、产品矩阵结构、项目矩阵结构 c)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2.冲突变迁:传统观点、人际关系观点、相互作用观点 3.冲突类型的功能分析: (一)正功能的冲突类型: 超个人冲突、手段性冲突、非基础性冲突 (二)负功能的冲突类型: 个性化冲突、目的性冲突、基础性冲突 二、简答 1.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 (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 (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 (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 2.组织的基本变项: 人的变项、组织的变项、环境的变项 3.组织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研究组织运用新设施或出现新的变化后对组织内外各要素产生的影响。主要有:(1)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2)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3)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4)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4.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韦伯认为科层组织理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 泰罗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的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是源于组织的理性 (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梅约主要研究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马斯洛和郝次伯格从不同角度考虑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 麦克格雷戈探讨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 共同点: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 (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是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 (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共同点:把组织看成行动者的系统,其解释逻辑也超越了以往组织理论最关注的效率合法性等问题 5.韦伯关于权威类型的分析: 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感召性权威 韦伯关于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1)基于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2)有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 (3)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 (4)职员非人格化 (5)量才用人 (6)行政效率 6.科层制的局限性及其发展: 正功能:(1)依据科层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机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它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 (2)专家和技术人员严格的规章和纪律、密切的配合,还有事本主义原则,这些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运转 (3)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 反功能:(1)严格的纪律、繁琐的规则是组织成员只照章办事,形成官僚主义人格,同时缺乏人格性 (2)由于组织按专才选用人才,所以当遇到规则未能涉及的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训练出来的功能的现象 (3)权利过于集中,容易造成个人的独断和决策失误,同时组织中严格的分层级权利的明确划分,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变得繁琐,缺乏应变力 (4)事本主义原则把组织成员限制在工作范围内,缺乏感情沟通,久之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7.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 含义: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着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联合体,表现形式有经济系统、通 信系统、电气系统

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

一、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塞尔兹尼克是较早明确地对组织进行制度分析的学者。他认为,组织不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机械工具,而是受其环境和成员影响的有机系统。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自然过程中,组织也成了一个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制度化组织(institution)。不过,尽管塞尔兹尼克强调环境影响,但他的分析主要停留在组织层次,将组织本身视为一种制度。与此相对,以迈耶(JohnW.Meyer)和罗万(BrainRowan)1977年发表的 《制度化组织:作为神话和仪式的正式结构》[1] 为标志的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则将 组织环境看作制度要素,认为环境中的规则、规范和信念解释了组织是什么,并规定了组织该怎样行动。由此出发,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区分了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强调正式组织结构不仅反映了技术需求和资源依赖,更体现了各种习以为常 的社会事实的合法性要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与完善: 其一,从模糊解释到框架明晰。早期的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未能清晰地指出符号系统、文化制度以及心智模式等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限制或决定组织选择的。1983年迪玛奇奥(PaulJ. DiMaggio)等人的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他们 在解释组织同形问题时提出了各种制度性因素影响组织选择的三种机制:强制、 规范和模仿。[2]此后,斯科特(RichardW.Scott)又进一步发展了包含 规则、规范和文化/认知这三个维度的综合框架。 [3] 另外,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不断清晰还表现为制度环境构成要素的不断完善。与早期理论把国家和专家视为制度环境中的支配者不同,晚近的制度理论也开始关注诸如私营企业、政治利益群体、家庭等行动者的作用,尤其是突出了制度环境中的市场力量,主张兼合政治和市场来分析组织 ①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 “中国近现代学校组织结构变革研究”和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研究”的子课题“教育转型中的制度问题研究”的初期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陈学军(1978-),男,江苏兴化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 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组织研究 陈学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与教育组织研究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一方面,前者的很多概念和观点是藉由后者而得出或加以求证的;另一方面,后者又借助前者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这种新的理论视野关注组织同形、松散结构以及制度和组织的变革等问题,但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在凸显环境、历史和认知因素在教育组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时,也存在忽略微观基础,淡化批判意识以及缺乏实践关联等不足。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组织社会学;教育组织研究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8)07-0022-05 ①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人口迁移的类型。 2.简述贫困人口的结构化特征。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资料:世界人口突破70亿人之际,中国的生育政策却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一在计划生 育政策执行30年之后,面对出现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老龄化加速等新情况,中国人口却出现低生育率隐忧。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就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数据来看,众说纷纭,奠 衷一是。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一个事实无可置疑,中国已 经进入低生育率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教授顾宝昌表示,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进入 低生育率行列,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下降得那么急剧,由此带来的挑战将非常严峻。 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7.什么是生育率?(5分) 8.中国生育模式的转变经历了哪三种类型?(9分) 9.请结合实际,阐述生育率的急剧下降给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16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1)按照迁移目的和动机,分为经济性迁移和非经济性迁移。(2分) (2)按照迁移的社会单位,分为单人迁移、单户迁移和集体迁移。(2分) (3)按照迁移的社会组织情况,分为有组织迁移和无组织迁移;有计划迁移和无计划迁移。 (2分) (4)按照迁移的决策选择,分为自愿迁移和强迫性迁移。(2分) (5)按照迁移的地域类型,分为城乡间人口迁移和地区间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0905219.html,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组织社会学论文选题参考 1、组织社会学 2、大学边界的形成与功能: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3、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 4、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以吉林省B学校为例 5、如何做中国组织社会学研究——2007年“组织社会学工作坊”综述 6、论组织社会学之建构性张力及其消解 7、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8、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 9、组织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2009年(第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 10、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11、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去行政化考量 12、转型中国的组织现象研究——国内组织社会学研究新进展 13、欧盟性质界定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14、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15、大学更名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16、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17、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组织社会学考察 18、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与建设——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19、从社会层面对农村宗族组织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0905219.html, 20、大学组织变革的要素分析——组织社会学视角 二、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1、社会组织的基本矛盾和组织社会学的内在逻辑 2、我国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组织社会学的思考 3、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织社会学现状 4、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5、《组织社会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6、民营养老机构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7、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 8、"投名状"的组织社会学意涵 9、医学社会学概论第十九讲医院的组织社会学 10、第十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会议议程 11、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高校班级建设质量研究 12、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浅谈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13、大学内设机构膨胀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14、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会组织目标研究 15、高校和谐工作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16、从全职雇员到临时高管--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17、“组织社会学”为什么忘了“社会”? 18、法国社会学家克鲁吉耶介绍组织社会学 19、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非政府组织——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 20、组织社会学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1.怎样认识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制度研究成为当代社会学热点的成因与表现如何? 答:(1)社会学对制度研究的历史演化如下: ①传统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斯宾塞:从社会生物主义与个人主义出发,主张制度的自然生成,认为通过政府制定的制度对经济、社会、教育进行调节时,会产生负面影响。制度的功能在于使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得到整合、实现秩序和稳定,制度是为确定社会关系和利益而由人们认可的程序和形式。 迪尔凯姆:从整体主义出发,认为秩序不能化约为社会个体的行为模式,制度总是处在不断形成、协调和衰败过程中,制度被人们所认同后,人们就会投入能量、情感,人们的行为模式就会被正式化、稳定化。 韦伯:制度包括习俗、惯例、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家庭、亲属关系、种族、社群、组织、阶级、特权团体、市场、法律与国家等;每种制度都有着独特的权力和机会结构。制度不是既定的,而是在行动中形成的。 卡尔·波兰尼:资本主义无限制的市场化会损坏社会交往与文化结构,而非资本主义的市场是嵌入性的,市场制度与非市场制度的社会与经济目标存在很大的不同。 帕累托:制度背景主要反映的是情感而不是手段和目的的合理性。 传统社会学对制度的认识的共同特点:把制度与组织等同起来;认为规范与制度不同;注重社会制度及其变革的比较分析。 ②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帕森斯:制度是社会学的研究中心,制度理论应与行动理论结合起来。在综合经典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行动本身角度来解释社会制度的产生,但他最终走向了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之所以产生在于它有重要功能,而它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内化于人们的内心,人只是制度规范的木偶。 默顿:制度结构对行动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支持,行动以社会结构为选择中介,选择在机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霍曼斯:个体行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个体行动对于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制度是行动者建构的,同时又会影响行动者。 冲突理论:制度是冲突的产物与解决途径。 ③后现代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a.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路向 现代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假设已经失败,反对科层制、自由民主制度、平等、中立性程序、非人性法则;反对整体性、元叙事,强调非正式制度如风俗、感觉、个人经验、反思、传统、神话、宗教等的作用;反对二元分离,主张行动的实践性;反对理性,主张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并在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象学、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之间的关系中来思考制度问题。 b.后现代主义的建构路向 从经验出发,制度与人的行动将达到本真的统一,其中伯格与拉克曼在现象学方法论与常人方法学的基础上,指出制度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的一种建构,制度与行动是合二为一的,而人们总是存在把先前人们行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度物化或者静态化,从而使人与制度发生分离,人成了制度的制约对象,从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复习过程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欢迎你,周婷婷(FC312214008) 你的得分:71.5 完成日期:2014年03月05日 18点21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 C ) A.人口的婚姻结构 B.人口的空间结构 C.人口的性别结构 D.人口的年龄结构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性别差异的表现形态的是()。 (c) A.观念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B. C.物质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D. E.私人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F. G.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3.五分位法是用来测量()。 ( A ) A.收入 B.职业声望 C.社会声望 D.贫困人口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职业结构的人口因素的是()。 ( B ) A.人口规模 B.人口收入水平 C.人口受教育状况 D.人口迁移和分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贫困的一种的是()。 ( D )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主观贫困 D.客观贫困 6.从全球范围看,贫困人口具有明显的()特征。

( c ) A.开放性 B.封闭性 C.二元化 D.动态性 7.()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 a) A.家庭 B.家庭结构 C.家庭制度 D.家庭人口要素 8.()反映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 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 c) A.家庭模式 B.家庭结构 C.家庭规模 D.家庭生命周期 9.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b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破损家庭 D.联合家庭 10.()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 B ) A.人口性别结构 B.人口分布 C.人口年龄结构 D.人口婚姻结构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的共同特征的是()。 ( B ) A.具有相对庞大的人口规模 B. C.具有大量的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 D.具有大量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 E. F.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聚集体,也是政治中心 12.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之间是()的关系。 ( d ) A.同向变化 B.反向变化 C.因果关系 D.互相促进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组织社会学十讲》读书笔记 ——有限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 《组织社会学十讲》这本书是周雪光老师讲课内容的整理,因此书中的语言比较通俗易懂,流畅简洁。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介绍组织社会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佳作。不仅介绍了很多理论流派的观点而且把作者个人的思考过程也体现了出来。作者运用比较理论分析的框架来组织和讨论相关的学术问题。组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分支,近几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的理论都源自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部分内容,其交叉性也显示了组织社会学的丰富和独特之处。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对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有了一定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把握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前提假设和解释逻辑。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整个的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全书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几个基本的理论流派和思路,其目的是搭起一个“比较理论分析”的研究框架。在这一部分周雪光老师主要介绍了四种理论:一是在“组织与市场”这个主题下介绍经济学的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组织现象的研究;二是在“组织与制度”的主题下介绍组织社会学中的制度学派以及其研究活动;三是在“组织与社会网络”的主题下介绍社会网络学派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工作;四是在“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个主题下介绍“有限理性”这一思路和分析概念对研究组织现象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将这些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应用到几个具体的领域当中,看这些理论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时是怎样分析、解释问题的以及这些理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这一部分当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组织内部的激励问题和组织管理等相关课题;第二是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契约制度;第三是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当中的声誉制度,最后是组织决策的相关课题。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着重讨论了一下组织的局限性和组织的变迁与改造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介绍一下众多理论流派里面的组织与有限理性这一章节和个人 的一些看法和感想。首先,有限理性可以用在组织学习理论上,用来解释为何当今组织管理理论更新换代速度之快和内容之丰富。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把一只叫大卫的老鼠放到一个T型迷宫的入口,我们在迷宫的右端放上食物,看它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如此重复20次,我们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老鼠向右转的频率逐渐增加。老鼠喜欢食物,因此她做的选择也是为了食物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这是心理学中一个典型的强化学习模式,不同的环境条件导致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诱导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同理,这个例子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管理理论。很多大公司的管理层都喜欢把自己的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粗出生率:又称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活产)人数。 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人口分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 环境意识:是指人类对于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与人口关系的解释和认识。人们常说的“大地是母亲”、“人定胜天”等拟人化的说法表达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人类世界观和信仰的一部分。不同的环境意识形成不同的人类行为。 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由政府颁布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的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 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即人们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繁衍后代。 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

《组织社会学》整理版

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一、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形式专业组织和一般的社会组织 2.研究对象企业、政府机关等专业组织 3.研究问题 (1)研究的基本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冲突、性格、价值、社会规范、文化、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社会系统。 ?(2)研究的内容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运转过程及规律、问题诊断与分析。 ?(3)研究的变项: ? 1.人的变项:需要、动机、态度、信仰、价值取向。 ? 2.组织变项:目标、结构、资源等。 ? 3.环境变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市场环境、内外关系等。 ?二、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过程 ?1.社会中的组织人与组织的关系;工业化与社会组织的变迁。 ?2.何为正式组织?为什么社会会产生正式组织? ?3.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实现有序运转?请思考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4.组织与社会 (1)组织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2)组织分化是社会分化的体现之一; (3)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4)社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三、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状况 ?1.1978年以前的组织状况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国有企业等多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单一的组织形式 ?2.1978年以后的组织分化 ?3.我国特有的“单位现象” ?(1)单位组织的特点:行政化与功能多元化 ?单位资源的公有制、非独立性、功能多元化、行政级别 (2)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 ?生活保障、福利单位化、个人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一、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1.组织研究的多学科性 ?(1)管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2)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何获得比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3)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4)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对组织现象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间、组织内的权力关系。 ?(5)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组织内人际关系,考察的重点是组织的生成机制与运作机制。 ?2.组织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四种形态 ?(1)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代表学者: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泰罗——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 ?法约尔——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省的关系。 ?理论的共同点: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理性工具,组织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