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一、何谓创业教育

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而创业教育就是所指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创业教育”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因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研究目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提法:

(1)“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人;

(2)“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更有学者从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认为“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国内外学者

在高校创业教育上的界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界定一:创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界定二: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对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他们指出,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界定三:美国学者柯林(Colin)和杰克(Jack)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尽管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还存在着多种解释,但主要是两种倾向:一种是狭义的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经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另一种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

根据以上权威机构和国内外专家对“创业教育”的鉴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教育的特点与现状,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本文所指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创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

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并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因此,从本文所界定的创业教育的内涵而言,高校创业教育从属于就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1.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国内对创新教育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相对于接受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总的概括: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体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创业基本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都属于育人的活动,都具有行为化的特征,二者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具体价值的体现。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尽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相互取代。因为要想创业,仅仅具备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创

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但如果脱离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就如空中楼阁一样无法在创业中落在实处。

2.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就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型的制度性原因,也有社会劳动力供需矛盾日渐尖锐的社会性原因。就业教育以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填补现有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其成立的逻辑前提是“有业可就”,属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创业教育是一种与新的就业形势相适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获得寻找或者创造工作岗位的教育。它更具有主动性,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应对社会变化。创业教育本身不排斥就业教育,它包含在就业教育之中。就业应该包括从业和创业两个方面。从业教育就是培养能胜任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对口的个体,它强调个体与岗位之间的“填充性”与“匹配性”。不管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通过“统分”实现就业,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改革后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实际上都是以参与前人已经存在的事业即从业方式来实现就业。从这个层面理解,如果能在开创事业的同时获得自己的职业岗位,便是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的。所以说,创业教育观是我们应

提倡的一种比自主择业依附性更小、主体意识更强的就业观念。

3.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是指与普通教育相对,对受教育者实施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的活动。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与精神、能力培育相统一的教育。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这个基础相结合,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创业教育应该嵌入专业教育计划,建立在融合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各种创业实践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技能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业教育也是专业教育的一种深化。创业教育通过各种创业实践、设计、模拟构想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情况,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唤醒其创业意识,做好自主创业与开创性工作的精神准备。因此,只有从专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的创业教育,才能更具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创业教育应该从专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符合专业发展方向、适应未来创业需要的能力结构,使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对有关创业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和梳理,不难看出,这些概念的存在对于创业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它们间接地规定了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影响着我们对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选择和组合。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教育部门、学校的联合行动,通盘考虑。创业教育的开展更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离不开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通过对创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可使我们更加明确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探析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探析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广谱性”,是面对所有学科和所有专业学生的教育。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独立运行,与专业教育处于“双体同行”状态,失去了创新创业的专业特色。创新创业又具有专业性,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通识教育、专业主体课程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全过程,提升创新创业培养的针对性,增强专业教育实践性。构建“精神与通识课程相互渗透―能力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入―教育与专业实习和实践相互嵌入”的聚合模式。并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与社科类专业教育的聚合实践,具体过程包括:与公共基础教育聚合、与专业主体课程教育聚合、与素质拓展教育聚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聚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4-0144-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我国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理念。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

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了全体学生都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2014年,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面向全体”和“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性和全过程性。本文重点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聚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的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业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精神是能力发挥的动力,能力是精神的助力,两者的密切结合才是创新创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门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不同教育方式相结合,才能体现它的综合性和广泛性。过去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与专业教育疏离,各自独立,分开教学,分别制定各自的教育体系和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批师资,相互不交叉。而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专业基础和特长进行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整合,意味着在凸显不同专业特色和优势基础上,两者由分离走向聚合,由“双体同行”转变为“合体并行”,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关心的主要问题。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大力宣传创业教育观念。本文通过考察国内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情况,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文化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扩招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这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一直以就业教育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已日益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创业教育在世界各国高校已得到普遍重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开展试点工作数年,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行完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其实施必要性 创业教育,即英文“Enterprise Education”的中文表述,上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将其表述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笔者认为,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使较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劳动力市场现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指导学生积累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向学生提供各种创业信息,帮助学生选择创业方向,作好创业准备。 我国的创业教育虽然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但总的来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大学生中全面实施创业教育非常必要。 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竞争形势的需要。我国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毕业生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413万人。但就业岗位并没有与高校扩招的规模一起增加,面对每年就业人

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一、何谓创业教育 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提出,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而创业教育就是所指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岗位的创造者。”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创业教育”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说法。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因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研究目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提法: (1)“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人; (2)“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更有学者从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认为“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国内外学者

在高校创业教育上的界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界定一:创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界定二: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对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他们指出,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界定三:美国学者柯林(Colin)和杰克(Jack)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尽管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还存在着多种解释,但主要是两种倾向:一种是狭义的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经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另一种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 根据以上权威机构和国内外专家对“创业教育”的鉴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教育的特点与现状,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本文所指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创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

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从教育部2021年确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我国各类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业教育,取得了部分成果。2021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将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产生背景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而产生,体现出显著的外力推动型发展特点。 1.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外资拉动。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深入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内涵式的内循环发展道路,以创业活动为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要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需要我们用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 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虽然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了近10年,但是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20%-30%。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5年内仅有5%能够生存下去。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其核心是“学术化”的知识传授模式。这种模

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会

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会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甘河校区宁萍 2015年11月5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工作的体会与思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及教法探讨——以成都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为例》、《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教育新发展》,分别赴成都创业学院创业园、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和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交流学习。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应包含最基本的两个重要元素,即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所谓创业精神是指开拓事业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而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

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原因分析 中南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下的成都创业学院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下的山东青年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鼎力支持、企业的深度参与 国家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共同参与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的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综合服务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技能培养条件,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二)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三所高等教育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学习,不难看出他们都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的体制机构、细致的实施方案、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机制、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的督导落实机制。 (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

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年02期(1月)摘要:随着新经济时代快速发展,就 业岗位供不应求,社会急需创新创业型人 才。为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高校促进“双 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已成为 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文章从创新创业教育 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我 国在融合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缺乏专业 师资等问题;提出要建立完整的课程体 系、培养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建 立创新创业平台等措施与保障制度,从而 促使“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形成高效的 衔接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 业综合素质及创新型能力为目标,不仅在 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更要 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对于有创业意识及正 在创业的团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 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用性教 育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导致了传统的专 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分离。因此如何融 合不同性质的两种教育、培育开创型人才 是各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 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经调查显示,当今高校大学生普遍 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追其根源 在于创新创业教育并未有效融入到专业 教育中。一方面,从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 育实施的形式来说,大多仅是通过竞赛 的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但更需要 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 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 穿始终,培养创造型人才去解决实际问 题。另一方面,在学生教育中融入创新创 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可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专业教育的教学。因此,两者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求自19世纪以来,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专业教育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政治经济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大量需求创新创业型的人才。若毕业生从求职者的角色转变为创业者,则可为社会提供工作岗位从而缓解岗位稀缺、就业难的问题。在当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应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制度管理等多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形式,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学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在高校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学生大都仅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和简单操作的层面。而随着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毕业生在校学习的技能已落后于社会。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各个高校要将“双创”教育紧密结合到专业中去,改革新的教育理念,以符合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要求,实现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融合中存在脱节现象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期,没有完备的课程体系,部分高校选择开展选修课程并分管于就业指导下,与专业教学联系少之又少,由此便与专业课程的教育产生脱节。在专业课程中高校虽添加了创新创业的理念,但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进度、解决期末成绩考核的通过率等问题,从而缺少实践课程的设置,使专业教育偏离创新创业教育。(二)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今各个高校开始重视起创新创业教育,但在高校中的实施推行并没有看到显著效果,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较强,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与促进者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有创新性思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为学生服务。目前来说任课教师授课形式单一乏味、缺少社会阅历、对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思考,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只停在了纸上谈兵的阶段。(三)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部门协同存在问题首先,两者分管于不同的部门,专业教育由教务处负责,创业教育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负责。由于不同部门教学管理的方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便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其次,部分高校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归属于职业规划的范畴内,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并未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两者也就尚未得到有效的衔接与融合。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大学的专业发展课及选修课大多以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的融合姻韩雪亭王金荣 162

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

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创业教育上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创业理念。学校内的各项教育活动都要着眼于创业实训,培养创业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创业体验。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都要向着有利于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的方向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创业教育;教育模式;构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过去那种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指导型的“就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自主生存能力的“创业教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就要努力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使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都向着有利于培养创业精神的方向发展。 一、在课堂上渗透创业理念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 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利于转变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念,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实现由完全的“填充式就业”向“开发式就业”的转变,通过创业以提高社会就业率,减轻就业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可以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就我国目前高校的情况看,第一课堂仍然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等,对于推动大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课堂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塑造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核心作用。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以育理论与实践。 所谓的“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路就会越走越窄;若改变就业思维模式,树立创业新理念,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可以缓和甚至可能得到解决的。 要将创业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使原有内容更富时代性和创新性。并紧紧与实际、与市场相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为我所用、学就要创新。树立市场意识,才能激励学生从专业切入,开展特色创业。 教学内容更新了,必须有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早已为时代所唾弃,简单的双语教学,提问式教学也已经无法满足要求,我们应该倡导一种自由、轻松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学导式教学方法,使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为什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很多人就会片面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开公司赚钱,况且大多数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就业,而不是去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大,只有专心搞好专业知识教育才是最根本的。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也是同样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将来不会去自主创业,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自己没有用,所以兴趣不高。这种理念上的误区使得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成了边缘教育。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相应的政策,学生没有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大面积展开。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不够完善,创业实践教育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介绍为主,或者开设几门公选课,随便找几个教师讲讲。这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此,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会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业是创新精神的实践过程,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边缘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单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乏都成为制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学创业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3. 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问,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要远胜于概念规则的纯理论讲授,因此,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但是近年来高校引进的师资普遍面临着学历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少,这里的经验不是指教学经验,而是指普遍缺少工程背景和社会实践经验。教师缺乏现场作业经历和工程实践意识成为制约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素。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个高校都开创了相关的课程以供学生学习,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不够深入、创业实践不够深入、创业教育教师资源缺乏等原因的存在导致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难以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本文将首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升这两者之间融合程度的具体措施。 1融合現状分析 (一)两种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融合 上文中已经提到,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这也就导致了具体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大部分的院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视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部分,进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大部分学校都采用了大课的形式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这也就导致了相关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针对性是非常不足的。不能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性来进行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深度自然难以保证。 (二)创业实践不够深入 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实践的能力,但根据现状来看,大部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内容过多导致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少。虽然部分高校能够通过创业大赛等活动的举办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此类活动实战性的体现依然是非常不足的,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因为高校内部教学时长、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高校都不能有效的将创业实战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进而导致这一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求相关教师能在创业实践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但由于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对行业的了解并不多,这部分教师就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校不得不从其他院系转调教师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显然,这部分教师是难以保证实际的教学效果的。 2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深度的措施 (一)结合理论与实践构建新的教学考核体系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有创业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阐述了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以及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有很多人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复合体,鉴于此,笔者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这样三种理解: 1.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1]。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2]。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具备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不断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以及深化的终身教育,不止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核心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质双创教育资源不足,双创大赛运动化,部分高校过于追求创业率和就业率,尚未开展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在美国、德国等创新创业教育发达国家,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学校注重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养和激励,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经常开展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实施高校双创教育质量专项评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双创教育,支持、鼓励高校建设双创实践平台,培养和激励专兼职教师,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创新,创业,双创,教育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高校在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了大量工作。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过于追求创业率等问题仍存在,有待通过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加以引导。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和支持下,各地高校充分重视,把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一)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寄予厚望,支持力度大 2002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

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在基地平台建设、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方面给予支持。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加大经费投入。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层面建立了由教育部牵头,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2017年1月,99所高校被认定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7月认定了第二批101所高校。“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高校开展双创教育。2016年,教育部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了1000亿元规模的“中国高校双创产业投资基金”。 (二)高校领导普遍重视,设立校级领导机构 示范高校普遍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多由校领导亲自负责实施,相关投入大幅增加。双创教育也引起了非示范高校的重视,纷纷开始仿效。 在高校内部,多数院系参与了双创教育,包括工科院系、商科院系、美术设计院系等,牵头部门主要由教务处、团委,或者专门设立的创新学院、创业学院、双创学院担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例如,清华大学由教务处负责双创教育,并设立了校级协调委员会、教学委员会。黑龙江省有85%的高校设立了双创学院,有独立的,也有依托教务处、团委、商学院的。浙江省的高校全部成立了实体创业学院。 (三)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目标推进通识教育

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摘要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生存能力。历经十多年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初具规模,并在部分高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总体上仍处于积极的探索实验阶段,和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对国内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归纳经验教训,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业教育发展概况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创业教育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伊始,便被国内外政府和高校所重视,成为指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以及衡量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甚至认为创业教育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因为它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属性——创新。 创业教育兴起于美国,1919年美国商人霍勒斯·摩西创立的青年商业社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创业教育,之后,创业教育开始在美国萌芽、发展、传播扩展。如今,国外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很成熟,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教材、教师的聘请和教育模式都呈现出专业化和系统化特征。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提出始于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而最早的创业教育实践是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 目前,国内学者已从概念、体系、模式等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了铺垫和积累。然而,已有研究的层次和角度有待提高和转变,对国内外创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对比和梳理仍然不够全面;同时,绝大部分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不足。 另一方面,尽管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步推广并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历史、传统及现行教育体制等原因,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效仿和照搬。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存在着认识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师资方面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 因此,在这种背景环境下研究此课题,不仅丰富完善了原有理论,而且使政府和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时能够大胆创新,避免错误,拥有先进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研究者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因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核心和本质都趋于一致。有的学者把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它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还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 由此可知,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创新、创业,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内容是使受教育者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社会知识结构及创业实践技能的训练等。 二、国内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国内创业教育的总体发展情况。 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以及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伴随着创业教育在各国的开展,我国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也初见端倪。政府方面,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面向21实际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薪技术企业”。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同时,教育部做出决定,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院校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以探索可行的方法和模式,推动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开展。2003年10-11月,教育部委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2006年5

创新创业课程大纲(定稿)

铜仁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创新创业教育总学时:36 适用专业:各专业 层次:大二 课程归口:就业与创业教研室制定日期:2013年1月12日

《创新创业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创新创业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适用对象:学院全日制各专业大二学生 使用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贵州省教育厅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创业与创新管理》李时椿、常建坤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创新创业课是全日制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共 36学时、2学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2、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课程要求与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课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业信息资源等。 3、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随着国际局势以及时代变化,标准化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开放的头脑并将专业技术完善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势在必行。创新创业教育要在专业教育为主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2021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适应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为载体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它更重要的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实践活动必备的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重视创业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专业教育即各个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划分各类学科和专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教学安排和设立专业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各类高质量专业型人才,学生同时进行专业模块化学习,形成个人擅长的一种教育形式。 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2.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我国面对国际局势、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专业教育培养的以应试和就业为主的大学毕业生大多缺乏理性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更是没有形成,导致其不能胜任社会所需岗位,不能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得不到提升。2021年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此由为大家分享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欢迎参阅。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认识高度,营造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其次要从观念上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 具体途径有: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开展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造舞台;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重视相关师资建设 从目前环境看,除几个学校试点外,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师资环境差、学生有想法却苦于缺乏针对性科学指导、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的社会舞台等现象。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途径有: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以结对的形式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定期交流;校方提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并由导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体验企业创新创业文化内核,感悟成功人士心得,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 三、积极搭建平台,重视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包括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具备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创业教育在我国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也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着被动、救急的特征,仅注重对创业教育外在表现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创业教育内涵和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探究。 一、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对于创业教育,虽然教育部予以了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更没有在行动上重视起来。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仅局限在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供相关的创业知识,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系统设计。 2.高校尚未建立正规化的课程体系。据上海理工大学对上海市22所本科院校及13所专科院校进行调查的结果,只有26%的高校专门开设了较为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74%的高校没有开设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教育课程感兴趣,但是高校对这类课程没有学分要求,学生的选课动力不足。另外,全国范围内,没有指定的创业教育规范教材,有的高校采用自编教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教材,导致创业教育没有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 3.教学及评价手段不合理。目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以教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在教学评价手段上,采用传统的评价手段,以学生获取知识量的多少及考试的分数高低为衡量手段。 4.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成为阻碍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数量上不足,尽管团中央学校部近几年委托KAB全国推广办公室举办示范性师资培训班,但对于庞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