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我通过学习明确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现在结合本人几年来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认识浅谈心得体会如下: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

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息工具 (络、电脑)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

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4、掌握信息化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把握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工作中,有助于整合资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信息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工作方法的不足,传统的工作老套套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6、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7、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现代工作

的需要,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 .

我感到自身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会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多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争取让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我会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巩固学到的知识,利用学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不断开拓,为信息技术教育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篇二: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心得体会

感受信息化教学魅力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

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目标的方法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特别是以工作坊为单位,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

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

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篇三:(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也是教师校本研修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对教育信息化及络应用的认识伴随着我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进程而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乃至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呢?一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现代社会,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必须手段。这是因为首先,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其次,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第

三,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大大提高教育效果。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及稳定发展,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学校在去年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下设了1个中心与2个工作组:新世纪学校信息中心、信息报道组、信息化领导小组。而且学校还根据每年的教育装备的不同,与时俱进地修改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修改了《新世纪学校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新世纪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新世纪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新世纪学校办公室计算机管理的规定》,并且新制度《新世纪学校信息报道组通讯制度》、《新世纪学校论坛制度》、《新世纪学校电教设备管理维修制度》等新制度。保证了每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校园、Inter宽带的畅通,保证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索中完善,在创新中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二、学校硬件设施。

新世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经历了将近三年的实践,已逐渐成效。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目前配备了49套多媒体教室,即48个班级加一个多媒体教室,实现了每个班级都能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求。特别是XX年,学校为

了更好的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有力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的提高,在征求了老师们的意见后,让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投资建设了无限络,实现了络的全校覆盖,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盾。另外学校还配置2个学生机房,一个课件制作室,实现100M光纤入室,实现“校校通”,”班班通”。

三、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我校紧紧抓住校本培训,从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入手,以信息技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校本培训是我校提升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载体,本学年以来,为学校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队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临近,学校在校本培训上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的优势,针对性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校本培训。在前两年的经验基础上,继续组织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师有计划进行计算机培训,从去年的最简单的汉字输入,Windows画图到能用Word 编制教案,用Powerpoint制做简单的幻灯片、使用家校通开始,慢慢地提高到收发邮件、在论坛上与家长交流、更好地利用家校通与家长互动等等。并且选择年轻教师接受Powerpoint的进一步的制作,用年轻教师带动年龄大的教师的以点带面的形式开展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到教师优化教

育教学过程,从计算机教室走进各种学科的课堂,使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潜移默化地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素质。

四、发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

1、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设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①按照课程计划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我校的信息技术课按照省定的课程计划表,小学从3年级开始至6年级,每周1节,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低起点,小步子,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②建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一方面是建立信息技术社团,利用平时的余业时间,进行小组活动,训练计算机技能。培养特长生。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社区假日活动,参加人数有200余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并能有

一技之长。③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托信息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学生在搜索信息,查阅资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挥络优势,继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在前两年的经验基础上,学校利用“校校通”的实现,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与管理方式,为了进一步发挥“校校通”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在信息化小组的组织带领下①我校利用“校校通”实现教学资源上的共享,建立教师的电子教案、课件库、实现小范围内资源共享。②开展络教研。受办学经费限制,相当多教师无法外出参加教研活动,我校

就依据络资源,组织教师参加络研修活动,利用柯城教育的博客资源,开通了世纪教研组,为提升教师素质开辟了另一广阔的天地。③进一步利用络QQ教研。去年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使用QQ较多等特点,信息中心特建立QQ群,以每个星期都有相关话题开展络研讨,收到很好的效果,并课题被区立项且获了奖。20*年为了更好地开展QQ教研的展开,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手上的笔记本资源,鼓励教师多进行络交流,并将自己的困惑及成果通过QQ及时与大家分享④建设校园站,提升学校信息的透明度。我校的校园本学期已全新改版,它是一个集内部办公系统、学科平台、FTP等一下综合性学校门户站,站的管理与维护做到专人进行,信息的发布与更新由各处室人员进行,逐渐实现校园新闻当日上,并且实现上校务公开等工作,推进了节约型校园的建设。⑤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互联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教师容易接受视频教学讲座的形式,信息化小组在络视频站申请了空间,并将络的优质视频进行上传分享。目前,广大教师已能自责地上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并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培训。利用这些资源整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室自建立以来,使用率就非常高。

五、利用“家校通”,加强学校和家长的互动。

家校互联系统是一个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交流的

平台。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老师、家长、学生的信息互通,达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我校对家校通的使用更加重视,要求每天的课堂作业情况必须通过家校通让家长知道,并且能积极利用家校通与家长进行沟通,校领导更是会将每个教师的月使用量予以公布,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互动。

六、学校信息道德教育开展情况

我校历来对德育工作十分重视,在学校建立站之初就专门有一栏德育工作,在上面定期进行德育信息的更新,利用络对外进行互动。在信息德育教育中,利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络防护教育,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足,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并参考其他学校对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成功案例,进行学习并对学生实施教育。如防止学生的“从众”心理,与其他学校进行探讨研究,组织学生从实践认知出发,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与德育的任课老师沟通,开展一定的信息道德教育课。

七、校园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做法、经验

在我校除了因为机器老化的原因出现络故障外,在校园内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络灾害的发生。这与平时的管理维护工作是分不开的。在络维修中,主要是防止ARP的攻击,而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加大了对络维护的难度,我校信息小组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教师配备电脑的时候就开展了MAC

地址的登记,这样就很容易找出“毒源”,并立刻进行“医治”。另一方面,我校也加大了对教师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意识到病毒的危害,并能主动的安装杀毒软件,在出现问题以后能第一时间进行上报维修。而且我校定期地为教师的电脑免费“体检”,也进一步防止了病毒灾害的发生。

八、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由于电脑更新的速度很快,而学校的资金极其有限,在电脑维护方面,往往是拆东补西的方式,而且由于一些辅助设备的缺失,使得我们的一些课程只能取消,比如音乐的制作。另外由于技术的革新,像微格技术,录像课程之类的,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

另外关于路方面,学校教师的使用还是比较习惯于外的。

一、由于学校的PC服务器烧坏,使得学校的一个本来就小的可怜FTP和内部办公系统不能使用,这个许多老师带来了不便,因为像FTP传送些资料还是比较方便的。希望教体局能不能开设一个络空间,提供给一个学校,而管理就交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负责。二、学校教师都比较习惯接受视频讲座,虽然外出学习机会很少,但是如果能开辟一个教育络视频资源站,我想教师的自主培训也许会更容易开展。就像我校教师自己开设的*,里面就集合了100多个教育专家及特级教师的讲座,深受我校教师的喜爱。虽说柯城教育也有但是更新速度不快!教师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篇四: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王淑艳

我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学习,提高了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二、认识到,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计算机成为能以人类习惯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

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教材的观念和形式,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必要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因此,教育技术培训对我的教学受益匪浅,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置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科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次自主学习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但是更让我看到我自己的不足,我还要努力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将会对新课程理念有更加深入地把握,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

篇五: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

教育信息化——教育伟业的革命先锋

——记成都师范学院新进教师培训的一点体会

中国教育部在XX年3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XX—2020年)》,《规划》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部分详细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发展前景和具体指导。《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行业更是大刀阔斧地向前挺进。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自执政以来,

就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深刻、长远的发展占率。因此,我国的教育伟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

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个普通高校的老师,我深感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日益普及。把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则赋予了教育信息化的双层属性,即“技术”的属性和“教育”的属性。从技术角度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

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因此,教学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信息传递、信息质量、信息成本、信息交流都更具有优势。

教育信息化是一把钥匙,是开启教育改革大门的必然选择,同时,教育信息化又充当了教育改革的急先锋,只有把教育信息化实施好了,才能让教育的带头性永葆生机,教育的大旗才会屹立不倒。

篇六:信息化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我通过学习明确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

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

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

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

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现在结合本人几年来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认识浅谈心得体会如下:

1、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

己,不断充实自己。现在的学生更是聪明,他们不仅能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能通过电视、

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而,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

2、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

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熟练运用信

息工具 (络、电脑)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

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

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

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3、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是最活跃的

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络学习新知识,可以与同行交流经验,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可以因

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4、掌握信息化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

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

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

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把握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工作中,有助于整合资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信息技术是

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工作方法的不足,传统的工作老套套费时费力,不利于提

高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6、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技能的需要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只有在实践中充

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

高自身工作能力。

7、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

就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提高自身

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 .我感到自身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我会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多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争取让自己的

业务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我会把这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工作和学习中,通过学

习和实践巩固学到的知识,利用学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不断开拓,为信

息技术教育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篇二:教育信息化心得体会教育信息化——教育伟业的革命先锋——记成都师范学院新进教师培训的一点体会

中国教育部在XX年3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XX—2020年)》,《规划》

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部分详细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发展

前景和具体指导。《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

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

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

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

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行业更是大刀阔斧地向前挺进。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

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

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