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01mmPTFE带瓣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

新型01mmPTFE带瓣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
新型01mmPTFE带瓣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

年份2018

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新型0.1mmPTFE带瓣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临床应用

推荐单位推荐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推荐意见:

许多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肺动脉闭锁,动脉单干,法洛四联症术后肺动脉返流都需要应用带瓣外管道来重建右心室和肺动脉连接。然而在中国缺乏西方国家常用的功能可靠的生物带瓣外管道,包括牛颈静脉带瓣外管道和同种异体带瓣外管道,严重影响了国内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纠治。该项目组提供了一种抗返流确切,衰败率低的新型带瓣外管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填补了国内带瓣外管道研制的空白。项目组采用极其惰性的合成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来制备带瓣外管道,动物实验证实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低衰败率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先进性。项目组还在国内外首次自主研制两种缝制模具,简化了缝制流程,规范了缝制方法,确保了新型0.1mmPTFE带瓣外管道的可复制性和高质量,具有很高的独创性。项目组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相关论文发表在多本国际权威专业杂志上。

该项目立足临床,创新性强,科学实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同领域领先地位,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故同意推荐该项目申报本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

项目简介带瓣外管道应用于重建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治疗肺动脉闭锁,动脉单干,重症法洛四联症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对于减少肺动脉返流和保护右心室功能极其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法洛四联症术后随访的研究,发现肺动脉返流可引起右心室的扩大和右心功能的降低,与术后中远期患者的心律失常和猝死密切相关,而适时植入人工瓣膜可以保护和改善右心功能。然而,国内仍然缺乏西方心脏中心临床应用的Homograft和Contegra,且传统生物带瓣外管道的高衰败率限制了其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应用。因此,国内带瓣外管道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发展。我中心采用已经应用于临床的0.1mmPTFE薄片和Gore-tex人工血管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带瓣外管道,同时自行研发相关缝制模具,简化缝制过程,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和操作性。新型带瓣外管道表现出了优异的体外流体学性能,初步应用于临床,早中期效果确切,衰败率低,有望替代传统生物带瓣外管道。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同领域领先地位,且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该课题提供了一种抗返流确切,衰败率低的新型带瓣外管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填补了国内带瓣外管道研制的空白。

2、该新型带瓣外管道表现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在建立右心室流出道的同时,有效改善肺动脉反流,从而保护了右心室的功能,提高患儿术后生存质量。

3、西方常用的生物带瓣外管道仍然存在较高的衰败率,需要多次手术更换,该课题另辟蹊径,采用极其惰性的合成材料聚四氟乙烯(PTFE)来制备带瓣外管道,动物实验证实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和低衰败率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先进性。

3、国外学者报道了不同的带瓣外管道的缝制方法,无法保证缝制的可重复性和统一性,该课题在国内外首次自主研制两种缝制模具,简化了缝制流程,规范了缝制方法,确保了新型0.1mmPTFE带瓣外管道的可复制性和高质量,具有很高的独创性。

序号类别国别授权号授权

时间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发明人

1 中国发明专利中国

CN

106473840 B

2017

-12-

手工缝制带瓣外管道及

该管道缝制用的模具和

贾兵

26 缝制方法

2 中国实用新型专

中国

CN

206777422 U

2017

-12-

22

手工缝制带瓣外管道及

其U形单元使用的模具

贾兵

代表性论文目录

序号论文名称刊名

年,卷

(期)及

页码

影响

因子

通讯作

者(含共

同)

SCI

他引

次数

他引

总次

通讯作者

单位是否

含国外单

1 Pulse oximetry with

clinical

assessment to

screen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n neonates

in China: a

prospective study

Lancet

2014,

384

(9945

):

747~75

4

47.8

31

贾兵,黄

国英

51 66

2

Successful

surgical repair of

d-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in a separated

conjoined twin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2.0

1.01,8

(4)

1.16

4

贾兵 1 1

3 实时三维心脏超声评

估法洛四联症术后右

心功能的价值

中华实用儿

科临床杂志

2014,

29(11)

825-82

7

0 贾兵0 2

4 肺动脉单瓣在6月龄

内法乐四联症一期根

治术中的抗反流作用

中华小儿外

科杂志

2014,

35(3):

186-19

0 贾兵0 1

5 应用c-MRI测定法洛

四联症术后肺动脉返

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分析

中华实验外

科杂志

2010,

27(9):

1242-1

244

0 贾兵0 1

6 法洛四联症术后肺动

脉反流对右心功能的

影响

中华小儿外

科杂志

2010,

31(2):

102-10

6

0 贾兵0 1

主要完成人和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主要完成人情况1.姓名:贾兵

排名:1

职称:教授,主任医师

行政职务:心血管中心主任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课题组总负责人,课题总设计者,为所列项目的负责人,所有项目均有贡献,为所有创新点的主要完成人。

设计并缝制新型0.1mmPTFE带瓣外管道,并手术应用于右心室流出道重建

2.姓名:张惠锋

排名:2

职称:主治医师

行政职务:无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负责设计缝制模具,体外流体学测试和动物实验,参与新型

0.1mmPTFE带瓣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手术。

3.姓名:叶明

排名:3

职称:副主任医师

行政职务:心脏监护室主任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负责手术应用于右心室流出道重建

4.姓名:单亚平

排名:4

职称:其他

行政职务:无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对本项目的贡献:参与体外流体学测试和动物实验及论文撰写。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1.单位名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排名:1

对本项目的贡献:本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了该项目的主要工作,尤其是提供病人的检验、诊断、治疗,保证了病人的来源,提供了研究的场所。同时本单位在该成果的实施和推广工作中提供了工作的空间、平台和资助。

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刘兴鹏: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THE SURFACE ECG POSITIONING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FROM THE OUTFLOW TRACT 关键字:流出道室性早搏心电图定位2013-10-0914:4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以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但心室流出道是其好发部位。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达90%~95%。体表心电图对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判断消融靶点的位置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无效消融次数,从而减少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体表心电图是由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的二次投影而形成,心脏三维立体除极向量首先投影至一平面,形成平面除极向量环,再次投影至某一个心电图导联,形成这一导联的心电图波形。 流出道起源的室早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根据起源点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前间隔,后间隔和游离壁)及其延伸部位(肺动脉瓣上)、左室流出道起源(左冠窦、右冠窦和左右冠窦交界)、心大静脉远端(DGCV)和主动脉二尖瓣环连接处(AMC)。 一、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 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早占所有流出道起源的70%左右,体表心电图上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QRS波呈高大直立的R形。aVL导联以负向波为主,胸导联一般移行在V3导联或以后。Ⅰ导联以负向波为主时,提示起源点偏前,反之则偏后。右室流出道可进一步分为游离壁和间隔部。游离壁起源的室早移行更晚,通常在V4或以后,并且部分患者下壁导联QRS波存在顿挫。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室早下壁导联通常没有顿挫,移行略早,通常在V3或V3、V4之间(图1)。 右室流出道延伸部位是指肺动脉主干,即肺动脉瓣上起源的室性早搏,其心电图特征和右室流出道很难区分。同右

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形式

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 形式 作者:林加锋,林佳选,李嘉,季亢挺,李岳春,杨鹏麟 【摘要】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A)射频导管标测与消融有效靶点的表现形式。方法:167例RVOTA患者男60例、女107例,年龄(47.7±15.2)(15~78)岁。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20例,室性早搏(PVCs)147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将单根消融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流入道或流出道,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分析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有效靶点的表现形式。结果:消融成功160例,成功率达95.81%。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33.41±3.23)ms。起搏标测有效靶点有以下表现形式:①起搏的QRS波群与自发PVCs至少11导联完全相同;②起搏标测时有2种形态略异的QRS波群,其中1种与自发PVCs的QRS波群完全相同;③VT时有2种形态略异的QRS波群,起搏标测的QRS波群与自发VT的1种QRS波群完全相同;④起搏标测时与自发PVCs的QRS波群12个导联完全相同,激动标测可见尖峰样、尖峰碎裂样或双电位。放电时PVCs或VT很快(<10 s)消失或终止;或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很快消失。结论:绝大多数RVOTA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内电图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早应≥30 ms,起搏标测有效靶点除传统的起搏时QRS波群与自发PVCs形态至少11导联完全相同外,尚有多种表现形式,了解这

些特征,有利于正确判断有效靶点,缩短标测、手术时间。

【关键词】电生理学;室性心律失常;右心室流出道;导管消融,射频电流;有效靶点;起搏标测;激动顺序标测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常见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且多发生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PVCs)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VT)的技术已日趋成熟,文献报道的成功率为80%~100%[1-3]。本研究探讨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A)标测及消融时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形式。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自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采用单导管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167例RVOTA,男61例、女106例,年龄15~78岁,平均(47.7±15.2)岁。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20例,室性早搏(PVCs)147例。PVCs 或VT的病程为2个月~36年,平均(3.3±4.7)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食欲减低等症状,伴晕厥8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见频发PVCs或VT,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CLBBB),在II、III、aVF、V5~V6导联呈R型,多数患者胸前导联移行区在V3或之后,但

源自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定位分析

第19卷第1期2010年1月 vol.19No.1Jan.2010武警医学院学报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CPAF [收稿日期]2009-05-25;[修回日期]2009-10-23 [作者简介]时向民(1970-),男,籍贯天津,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脏电生理研究。源自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定位分析 时向民1,王玉堂2,单兆亮2,杨庭树1(解放军总医院:1.南楼心内科;2.心内科;北京100853) 摘要:【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RVOT )起源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探讨RVOT 室性早搏有效准确的心电图定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的RVOT 室性早搏62例,依据成功消融靶点X 线定位结果,分析其与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在RVOT 早搏中,游离壁与间隔部起源相比Ⅱ,Ⅲ,AVF 导联R 波宽伴有切迹(P <0.05)。Ⅰ导联呈QS 或rsr’提示室早源自RVOT 前部,呈R 或rR 则起源于后部,(P <0.05)。Ⅱ,Ⅲ,AVF 导联R 波越高(P <0.05),胸前导联R/S 移行越早(P <0.05)提示早搏距离肺动脉瓣越近。【结论】在RVOT 起源的室早中Ⅱ,Ⅲ,AVF 导联R 波宽度判断早搏源于间隔或游离壁,Ⅰ导联QRS 波形态判断早搏源于RVOT 前部或后部,Ⅱ,Ⅲ,AVF 导联R 波高度结合胸前导联R/S 移行判断早搏接近肺动脉瓣或三尖瓣。 关键词:室性早搏;右室流出道;心电图;射频消融 【文章编号】1008-5041(2010)01-0029-03【中图分类号】R540.4【文献标识码】A ECG analysis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originating from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SHI Xiang-min,WANG Yu-tang,SHAN Zhao-Liang,YANG Ting-shu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South Building,General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85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G and target ablation site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 (VPC)originated from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method to localize the VPC origination. 【Methods 】62patients(pts)hospitalized fo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ithin 2001to 2008with VPC from RVO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Correlative relation between successful ablation site based on X ray films and a variety of ECG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Results 】In VPC from RVOT,wide and notched R wave of Ⅱ,Ⅲ,AVF indicated VPC originating from free wall (P <0.05),QS or rsr’type in lead Ⅰsuggested VPC originating from anterior wall,R or rR type indicated posterior wall origination (P <0.05).high R wave in Ⅱ,Ⅲ,AVF (P <0.05)with early R/S transition(P <0.05)revealed VPC adjacent to pulmonary valve.【Conclusions 】In VPC from RVOT the width of R wave in lead Ⅱ,Ⅲ,AVF was sensitive to localize VPC from free wall or septal.QRS configuration in lead Ⅰwas of use to distinguish VPC from anterior or posterior part within RVOT.The amplitude of R wave in lead Ⅱ,Ⅲ,AVF combined with R/S transition in precordial lead could predict VPC adjacent to pulmonary valve or tricuspid valve. key words: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ECG;Radiofrequency ablation 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临床较为多见,患 者多不伴器质性心脏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儿茶 酚胺介导的晚期后除极以及局部微折返有关[1]。该 部位起源的频发室早或室速射频消融治疗虽然具 有较高的成功率,但普遍存在寻找靶点时间较长, 无效放电次数多,X 线曝光时间长的特点。如能根据心电图特征预先判断早搏的起源位置,在标测时预见性的在流出道某一区域寻找靶点,对于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至关重要。本研究分析2001-2008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的62例右室流出道室早心电图特点,结合成功靶点X 线定位,总结了该部位早搏的心电图定位特点。 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丐论著29

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_林加锋

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大小的相关性分析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心血管内科 施凤梅 杨鹏麟 郑如莲 目的 探讨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脏大小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2011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641例基础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其心脏超声多普勒分为2组: LVEF正常组(≥50%)和下降组(<50%)。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V)、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D)等多项指标,对比分析不同LVEF值患者心脏大小的情况。结果 LVEF下降组LVEDV、LVESV、LAD及RVD明显大于LVEF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VEF与LVEDV、LVESV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26,P<0.01;r=-0.828,P<0.01)。结论 LVEF与LVEDV、LVESV呈显著负相关,随着LVEDV、LVESV的增大,LVEF不断减少。 【关键词】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心力衰竭 左心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 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心内科 林加锋 林佳选 季亢挺 李 嘉 殷日鹏 李岳春 李 进 张文武 目的 探讨左心室流出道(LVOT)不同起源室性早搏(PVC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 52例LVOT PVCs/VT均采用常规标测技术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在LVOT主动脉瓣上或瓣下进行标测与消融;随机选取同期住院并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104例右心室流出道(RVOT) PVCs/ VT进行对照分析,比较RVOT、LVOT及其不同部位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并提出鉴别流程。结果 52例起源于LVOT PVCs/VT射频消融成功47例,成功率90.38%。失败5例,其中4例在冠状动脉左主干标测到最领先心室电位放弃消融,另1例在左冠窦前下方(距左冠窦约0.5cm)标测到心室电位领先PVCs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达34ms,反复消融无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经随访12.9±10.4(3~34)个月,复发2例。根据常规标测及消融结果将LVOT PVCs/VT分为以下3组①左冠窦组:32例,男9例,女23例,年龄60.08±13.82 (33~79)岁;②右冠窦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 62.09±14.27 (30~76)岁;③左冠窦下(左纤维三角)组: 9例,男3例,女6例,年龄60.52±17.72(19~76)岁。3组患者激动顺序标测有效靶点心室电位领先程度、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放电时间均无明显差异。但RVOT及LVOT不同部位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有一些差异:⑴若以胸导联移行<V3+胸导联移行指数>0作为诊断LVOT起源PVCs/ VT的指标,其敏感性94.12%、特异性93.00%,阳性预测值为87.27%,阴性预测值为96.88%;⑵LVOT 不同亚组分析显示,①右冠窦组多数患者Ⅰ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或m型(72.73%)明显多以左冠窦组的12.50%及左冠窦下组的0(均p<0.01),而另2组多数呈rs或rS型,分别占81.25%及66.67%,明显高于前者的9.09%(均p<0.01);②虽然3组患者在Ⅱ、Ⅲ、aVF及V4~V6导联均呈R型,在aVR、aVL导联均呈QS ·71·

右心室流入道与流出道的分界是1(DOC)

5.有关膝关节的叙述,何者为错? E ( a ) A.由股骨下端与胫、腓骨上端构成 B.关节囊薄而松弛 C.有囊内、外韧带加强 D.关节腔内有内、外侧半月板 E.可沿冠状轴作屈伸运动31.肾的结构 6.[ D ] 7.可使肩关节外展的肌是 B () A.三角肌和胸大肌 B.三角肌和冈上肌 C.三角肌和冈下肌 D.三角肌和大圆肌 E.三角肌和肩胛下肌 8. 9. A.肾实质的深层为皮质 B.皮质表面有腹膜覆盖 C.髓质由肾柱和肾锥体构成 D.肾锥体尖端朝向肾窦 E.肾髓质富含血管 22.胆囊[ D ] A.位于肝左叶脏面的胆囊窝内为腹膜内位器官 C.分底、体、颈3部胆囊管与肝左、右管汇合成肝总管 E.具有分泌胆汁的功能 22.关于声门裂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B ()A.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B.是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C.声韧带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D.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E.是声带之间的窄隙 26.输尿管结石最易嵌顿于 E ( E ) A.输尿管与肾盂相接处B.与睾丸血管交叉处C.输尿管穿膀胱壁内处 D.输精管越过输尿管下端的前方处E.越过小骨盆入口处 32.右冠状动脉 D () A.起于主动脉后窦 B.其分支后室间支与心大静脉伴行 C.供血于室间隔后2/3 D.自房室交点处向左的分支为左室后支 E.行于右心耳和主动脉根部之间 呈背屈、外翻畸形,胫骨后肌 56.动眼神经受损伤 B () A.角膜反射消失 B.瞳孔开大 C.瞳孔缩小 D.不能闭眼 E.眼球向内转E神经核( ) A.由形态相似和功能不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 B.由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聚集而成 C.由形态不同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聚集而成 D.由形态不同和功能不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 E.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 A内侧丘系( )?? A.发自对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B.发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C.纤维主要穿过脑桥基底部 D.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是指不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以及长QT间期综合征的室性心动过速。1922年由Gallavardin首次报道,八十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IVT也有了进一步认识。1983年首次发现有IVT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1997年VarmaandJosephson首次报道1例左室流出道室速(LVOT-VT)。IVT约占所有室速的10%左右,其中80%为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于LVOT-VT的报道不断增加。特发性左右室流出道室速在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心电图特点以及治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认认为左右室流出道室速是一种心律失常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本文对流出道室速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分类 对流出道室速的分类方法较多,一般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右室流出道室速和左室流出道室速;根据发作特点分为反复发作的单形性室速和阵发性或持续性室

速;根据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分为维拉帕米敏感性或腺苷敏感性室速和自律性增高性室速;也有人根据QRS 特征分为左束支阻滞型(LBBB)和右束支阻滞型(RBBB)室速等。 2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右室流出道室速为腺苷敏感性的,其发病机制为儿茶酚胺介导的延迟后除极(DAD)和触发活动。此种类型的触发活动是由环磷酸腺苷(CAMP)的刺激所介导的,使细胞内钙增加和从肌浆网释放。Na+-Ca2+交换产生一过性的内向电流(ITi)及相应延迟后除极。对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其发生机制可能是触发活动。对于一些维拉帕米不敏感,β阻滞剂敏感,不能被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的流出道室速,认为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自律性增高所致。心律变异性分析显示在室速发作前反映交感活性的指标LF和反映交感及迷走神经张力平衡状态的指标LF/HF增高,也反映了自律性增高的发病机制。另外,少数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为局部微折返。 病因 对于IVT,尤其是RVOT-VT的病人,尽管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未能发现心脏结构的异常,但很多学

体表心电图两步法快速判定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起源

体表心电图两步法快速判定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起源 作者:贾玉和, 马坚, 李贤, 聂玲, 方丕华, 姚焰, 张奎俊, 楚建民, 张澍 作者单位:贾玉和,马坚,方丕华,姚焰,张奎俊,楚建民,张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临床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北京市,100037), 李贤(中国医学科 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37), 聂玲(山东省青岛大学医学院附 属医院,心电诊断科) 刊名: 中国循环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年,卷(期):2010,25(3) 参考文献(7条) 1.Kumagai K;Yamauch Y;Takahashi A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from the mitral annulus[外文期刊] 2005(10) 2.Sekiguchi Y;Aonuma K;Takahashi A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within the Pulmonary Artery[外文期刊] 2005 3.Kamakura S;Shimizu W;Matsuo K Localization of optimal ablation site of idiopathic ventrieular tachycardia from right and left vantricular outflow tract by body surface ECG 1998 4.Sachiko I;Hiroshi T;Shigeto N Simultaneous mapping in the left sinus of valsalva and coronary venous system predict successful catheter ablation from the left sinus valsalva 2002 5.Ito S;Tada H;Naito 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ECG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the optimal ablation site for idiopathic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tachycardia[外文期刊] 2003(12) 6.Hitoshi H;Kazutaka A;Yasuteru Y How to diagnose,locate,and ablate coronary cusp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2002 7.Ouyang F;Fotuhi P;Ho SY 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from the aortic sinus cusp:electr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zation for guiding catheter ablation[外文期刊] 2002(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0c12695770.html,/Periodical_zgxhzz201003015.aspx

右室流出道室早机制及治疗

右室流出道室早 右室流出道室早是临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很多患者为了消除该类型室早尝试了很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其中很多处理时不是很妥当,个人查阅了相关的一些资料,拿来大家一起讨论: 诊断:诊断不难,根据心电图特征性表现即可诊断,特征性表现的解释:下壁导联QRS最高,说明起源点为心脏的最高位置,V1左束支阻滞图形,说明可能来源于右室,最高位置结合右室,就是右室流出道了,不排除10%的可能为左室流出道,两者的发病机制是一样的 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发病机制:查阅很多文献,目前认为该类型室早为DAD,了解了DAD的机制,治疗上迎刃而解。 DAD的机制:DAD是AP完全复极之后,细胞膜从静息自发地除极。DAD在生理条件下通常不存在,但是在SR Ca2+负荷增加(如快速起搏、地高辛中毒或缺血/再灌注)时易于产生。在这些情况下SR自发地释放Ca2+,这将增加NCX或其他Ca2+依赖性电流,引起膜除极。DAD 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引起心律失常:首先,如果DAD幅度足够大可以诱发一次AP;第二,即使DAD是域值下的,也可以影响细胞的兴奋性,减慢心肌细胞的传导。 常见DAD的发生原因:①洋地黄甙→抑制Na+-K+ATPas e→细胞内Na+浓度提高→Na+-Ca2+交换体交换Ca2+→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增加的[Ca2+]i激活一种瞬时内向电流IT1→细胞除极→DAD。IT1离子基础尚有争议:可能来自生电性的Na+-Ca2+交换体产生的电流;或者是Ca2+激活的去极化电流。(Na+-Ca2+交换体(NCX):是一种生电性的离子交换体,可以以3个Na+交换一个Ca2+。离子交换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方向。NCX电流是时间非依赖性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AP期间胞浆内Ca2+浓度的变化。细胞内[Ca2+]升高,使得反方向电位上移,因而提高了内向交换电流的驱动力。内向的NCX电流可以使膜除极,接近引发AP的域值,因而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NCX电流是内向电流的重要成分,可能引发延迟后除极DAD) ②儿茶酚胺→增加Ca2+负荷→诱发DAD(可能机制:交感神经兴奋,1)L型钙离子通道活性增加,Ca2+进入细胞内增多,细胞内Ca2+诱导SR(肌浆网)产生钙火花,导致细胞内Ca2+更加增多,大概通过L型钙离子通道进入一个Ca2+就会诱导SR释放4-5个钙离子,Ca2+细胞内堆积,激活细胞膜上Na-Ca交换体,注意:该交换体是生电性的,交换出去一个Ca2+同时进入细胞内3个Na离子,于是产生一个净内向电流,这个电流是DAD的罪魁祸首,当DAD足够大时,就会产生一个室性早搏,由此产生楼主的症状。2)交感神经兴奋也会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进而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c AMP依赖性PKA(蛋白激酶A)生成增加,PKA使L型Ca2+通道和Na-Ca交换体活性增加,因此滋长DAD的发生。) ③缺血→增加Ca2+负荷→诱发DAD(可能机制:溶血磷酸甘油酯集聚及其引起的Na+、Ca2+超载) ④损伤区或梗死后→存活心肌细胞可能会发生肌浆网自发性地释放Ca2+→引起细胞内Ca2+水平的波动和心律失常。 右室流出道室早的治疗:很多右室流出道室早的患者年龄比较小,女性多见,其发布大多与儿茶酚胺水平增加有关,知道了右室流出道室早的机制,治疗就很清楚了,如图所示,可以选择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