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最新语文教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最新语文教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最新语文教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1.了解文章的文学性:用文学语言和文学手法描写社会生活

中富有典型特征的片断,及时再现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场景、气氛,学习本文对写作素材的选用与布局。

2.理解气氛渲染的艺术效果,学习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

法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3.学习作者理直气壮维护国格的大无畏精神,明白只有树立

自尊的人格,才能赢得他人敬重的道理,增强个人自信心,增强民

族自尊心。

【课文提示】

1.本文是一篇政论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报告文学,不仅真实

性强,而且文学色彩浓厚。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留学法国,在

一堂对话课上,与一位大胡子教授唇枪舌剑较量的场面,还通过神态、行动及大量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了

欲扬先抑的手法,引人入胜,并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2.文章表现了海峡两岸的中国留学生,团结协作,自觉地

维护祖国的尊严。也反映了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反映了外

国友人真诚希望中国不断富强的愿望。

【正音正字】

谨jǐn堪kān倏shū

【积累词语】

千般百样无奇不有刁钻古怪总而言之鬼鬼祟

一人做事一人当顺理成章感慨万千不约而

【朗读课文】

【分析课文】

本文是一篇结构紧凑的特写,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读来情味

盎然。本文没有一点悲凉感,同是在维护国格,赤子们腰板硬朗,

理直气壮,具有逼人的威势。以高度文明的中国人高雅的气质、敏

捷的思维、机变的语言令洋人叹服,展示了九十年代中国人的高等

素质。

文章主题是:通过“大胡子”教授的提问和中国留法学生“我”的回答,表现了中国留法学生不卑不亢的自尊自爱,理直气壮的爱

国精神,不畏“刁难”的自强自信,反映了外国友人真诚希望中国

富强、中国能自强的良好愿望,展现了中国正在逐步上升的国际地位。

题目是个偏正短语,它隐含的语义是“向中国人致敬”,但题

目采用形象性说法,既写出了“中国人”的国际地位,又显现了教

授的真诚。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侧面铺叙大胡子教授“刁钻古怪”

总使人“难堪”的形象。要回答“两个半钟头”、“无奇不有”的

问题,已经很难熬了,更何况是一位“刁钻古怪”的教授在提问。

“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这句话写出了教授的“教学严谨”,也使读者为“我”捏一把汗。这些侧面铺垫为对话课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也为后文教授的真诚态度和严谨教风作了反衬。“大胡子”暗示教授的直爽、豪放。

第二部分(第4-31段),写教授“刁难”“我”的经过及“我”机变而理直气壮的回答“制服”了教授。对话课从剑拔弩张的气氛转为友善轻松的气氛,“我”付出的不单是机变的对话,敏捷的思维,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为国争光的责任感。整个问答过程分四个回合。

第一回合(第4-9段),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问答。教授的提问切入自然,既注意到了学生身份,又不经意中提问,但却有看似平实、实奇崛的开挖话题的功夫。一个国家的记者如何工作、记者的首长如何工作,尤其在提问时加上一个修饰限制性状语“在中国”,一下子把国家的荣辱郑重地放在了学生面前,要回答得得体,需要有非同寻常的应变能力。“概括地讲”,“我”巧妙地接过提问中的“概括”要求,回答了两句高度概括的话,针锋相对,沉着应答,俏皮幽默而又不失风度。第二次“概括地讲”,句式重复,写出“我”的执著、坚定,不入“圈套”,不作无谓的解释,用两个“愿意”接连回答,把我们国家宽松的政治气氛和人民的舒畅心情介绍给了各国留学生,为国家争了气。“窃笑”:“窃”是怕教授,“笑”是赞赏我。“‘哄’地一下笑起来”,情不自禁地爆发了对我赏识。这两句,渲染出活跃的气氛,冲淡了原先的紧张气氛,再加上有些留学生“偷偷朝我竖大拇指”的动作,巧妙地烘托了“我”的成功。第二回合(第10-16段),关于国籍的

问答。教授顺着学生的国籍切入第二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来自中国

的哪一方.教授不可能不知道“只有一个中国”的常识,但依旧按

两个中国的思路来提问,这是因为国际上有“两个中国”的暗流,

更为重要的是教授要了解一般中国人是否都有敏感的政治素质,是

不是把中国的国家命运都看成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不容半点疏忽

的大是大非问题。“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的动作

和神态,显然为自己的狡黠而得意,甚而有些傲慢。“班上当即冷场”,写出问题的严峻、气氛的紧张。“我慢慢地”,写出“我”

胸有成竹,冷静沉着,与其他学生形成对比。先“没听清楚”,婉

转表示反对,给教授纠正错误、重新提问的机会,写出“我”以退

为进,寸步不让;接着以“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

的解释”,由退为攻,由被动变主动,公开反抗。最后以纠正教授

的常识错误告结束。“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含蓄写

出“我”还不识其真面目。应该说教授的提问是带挑衅性的,给“我”造成狼烟四起气氛,激起了“我”迎战的斗志。同学们为“我”与台湾同学捏一把汗。“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照应开头。“那种冻结的沉寂”,照应“当即冷场”。“教授先生,这是常识”,郑重其事地将他一军。“正视”,写出对“我”的尊重;

“不眨一眨”,写出不假思索,肯定无疑的神态。“冷冷地”,对

这个问题的冷静,不屑一顾。“慢慢道来”,胸有成竹、沉着不慌。台湾同学重复“我”的话,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认识完全一致,毫无差异。这时发出“松动椅子的咔咔声”既反衬了“我”的

成功,也写出了各

国学

生的友善,紧张解除了。

第三回合(第17-26段),关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问答。

教授“盯牢”“我”的不仅是眼光,更重要是交战中一方执著地缠绕。教授的思路极有逻辑推理性,他既理明了台湾省与中国其它省

阻隔的现实,又探究原因。“除台湾省外”写出“我”反应灵敏,

信念坚定,无隙可击。教授“搓搓手看着我”,说明“我”很棘手,难以应付。“在台湾问题上,该谁负主要责任呢?”这个问题,显

然有分化“我”与台湾学生的意图。“我们的父辈”巧妙地避开了

正面交锋,还加上“他们还年纪轻轻哩!”说出一个不可置辩的道理:谁都不可能把国家问题处理得十全十美。“依您之见,台湾问

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这又是咄咄逼人、难度极大的问题。“我们没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酿就的难题的资格”“我”再避正面交锋,显示出政治机智,同时照应前面“那会儿他们还年

纪轻轻哩!”暗示了“父辈们”已经成熟,定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这里三句话,十分严密,环环相扣,表达了对父辈的信任,表现了

中国政局的稳定。教授紧追不放,又挺过第三剑,要“我”回答邓

小平“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依我之见……”,照应上文,针

锋相对。又一次避开正面交锋,把问题推向一边,使教授在台湾问

题上的三斧头全功尽弃。

第四回合(第27-31段),关于中国富强的标准的问答。教

授把剑换了个方向挺来,追问“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回教

授似乎得“人心”之优势,抬出二十多个国家的学生一起来“讨教”,企图孤立“我”,让“我”难堪。教授自以为中国物质文明

不如外国,此题目可以压倒“我”。“我站了起来”,写出“我”

激动不已,忍无可忍,情不自禁。“狠狠地用眼盯着”几次责难使“我”义愤,决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狠狠还击。“我”的“狠狠”的眼神细节和“一字一字”吐词,写出了义愤感,受辱

时的奋争和理直气壮,颇具气壮山河之势。这时对教授的眉毛细节

和坐姿细节的描写,写出了教授的一种内心激动:他对这些问题实

在太感兴趣了,希望受到教益。“倏地离了讲台笑着向我走来”写

出教授的满意、真诚、友善。“笑容很灿烂”,写出教授的真面目,并无阴谋和恶意。“我只是想知道”,强调别无用心,揭示提问的

目的,释尽疑惑,表现了教授的坦然真诚。至此教授的面目才完全

看清。他心迹的坦露,脱帽的举动,使“我”感到教授的友善可亲

可敬,这种欲扬先抑手法,使教授的严谨和真诚正直得到充分渲染。“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对“我”的致敬,更主要是对全体中国人

包括台湾省的中国人的致敬,因为教授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中国人

的自强,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为国争光的团结协作精神。第

三部分(第32段),写“我”与台湾学生结伴而行。作者有意选

择这个素材做全文结尾,写出台湾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友好,共同为

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意识。“好一会儿”,说明双方还是有一些隔

阂的。“不约而同”,写出双方为中国人的地位升高而感到欢悦,

进一步点明题目中的“中国人”的范畴。

大胡子教授,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友善的外国友人。他在课上提

出的问题是他严谨的教风的体现。他提出的“两个中国”的问题并

非是他在主张“两个中国”。这个敏感的问题在国际上往往经常碰到,教授的提问正是为了测验一般中国人对此问题的敏感度,反过

来看,可能正是教授的提问练就了“我”往后工作上对这类问题的

敏感。教授提出中国富强问题,可能是他对一国富强的一种兴趣。

教授对“我”与台湾学生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致性极其赞赏。教授对

中国人民的真诚从他最后的眼神,笑容和脱帽动作中可以看出。教

授的脱帽致敬是他的正直为人的表现。当然“我”代表的中国人的

自强和自尊,使教授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由此而产生敬意。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以及台湾问题

的来龙去脉。

第二课时

【思维训练】

1.本文的文学体裁是什么?题目的隐义是什么?

本文的文学体裁是报告文学。

题目的隐义是“向中国人致敬”。

2.“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中,“几乎”不能删除的原因是什么?

①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难堪”,最后“我”也没有难堪。

②教授的目的也不是要学生难堪,而是治学严谨。

3.“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句中的“窃笑”有哪两层意思?“窃”写出了学生对教授的惧怕,不敢公开笑。

“笑”写出了同学对“我”的赞赏。

4.第二回合是关于国籍的问答。教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教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了解一般中国人是否都有敏感的政

治素质。

5.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与“那种冻结的沉寂”,分别照应什么?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照应开头“12月”。

“那种冻结的沉寂”照应“当即冷场” 。

6. 第三回合是关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问答。“除台湾省外”和

教授“搓搓手看着我”,对于塑造“我”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除台湾省外”这句语言描写,突出“我”反应灵敏,思路周密,

无隙可击。

教授“搓搓手看着我”,侧面描写“我”很棘手,使教授感到难以

应付,手足无措。

7. “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才

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 这两次对教授的外貌描写,具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前一句说明“我”并未真正认识教授的真面目,未理解他的真实意图。

后一句说明“我”终于感到教授并无恶意,至此教授的面目才完全

被看清,即了解了他的真实意图。

8. 本文描写“大胡子”教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其实他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欲扬先抑。其实他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友善的外国友人。

9. “我”与教授的问答围绕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过渡有什么

特点?有什么作用?

四个问题:中国人如何工作、”我“的国籍问题、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富强的标准。过渡巧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