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族元素实验报告

卤族元素实验报告
卤族元素实验报告

卤族元素性质

复习重点

1。卤素单质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主要差异及递变规律; 2。卤族元素的化合物性

质的递变性;

3。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重点考查卤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

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

成固态氯。(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

(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

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

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

氧化剂。(1)与金属反应:cu + c12 cucl2

?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

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

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 2

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

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

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氢气反应。h2 + cl2 2hcl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

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

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

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

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

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

俗称盐酸。(3)与水反应。 c12 + h2o =hcl + hclo 离子方程式: cl2 + h2o =h

+ + cl- + hclo 说明:①c1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c1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l2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2o只作反应物。

②在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色。同时,溶解于水

中的部分c1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三种分子(c12、hclo、

h2o)和四种离子(h+、cl-、cl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oh-)的混合物。所以,新制氯

水具有下列性质:酸性(h+),漂白作用(含hclo),cl-的性质,c12的性质。

③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c12、hclo,久置氯水由于c12不断跟h2o反应和hclo不断分

解,使溶液中的c12、hclo逐渐减少、hcl逐渐增多,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后溶液变成了

稀盐酸,溶液的ph<7。

④c1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1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所以干燥

的c1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混有水蒸气的c12能使干燥布条褪色,或干燥的c12

能使湿布条褪色。

⑤注意“氯水”与“液氯”的区别,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

(4)与碱反应。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氯气+可溶碱→金

属氯化物+次氯酸盐+水。

重要的反应有:

c12 + 2naoh=nacl + naclo + h2o或cl2 + 2oh-=cl- + clo- + h2o该反应用于实验

室制c12时,多余cl2的吸收(尾气吸收)。

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

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②次氯酸盐比次氯酸

稳定。

③漂粉精和漂白粉用于漂白时,通常先跟其他酸反应,如:ca(clo)2+2hcl=cacl2+2hclo

④漂粉精和漂白粉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ca(clo)2 + co2 + h2o =caco3↓+ 2hclo 2hclo 由此可见,漂粉精和漂白粉也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氯气的用途]

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⑧制漂粉精和漂白粉;④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各种农药。 [次

氯酸]

①次氯酸(hclo)是一元弱酸(酸性比h2co3还弱),属于弱电解质,在新制氯水中主要

以hclo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保留化学式的形式。

②hclo不稳定,易分解,光照时分解速率加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o =2h++ 2cl

- + o2↑,

2hcl + o2↑

因此hclo是一种强氧化剂。

③hclo能杀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目前已逐步用c1o2代替)。

④hclo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先变红后褪

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实验室中,利用氧化性比c12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ca

(clo)

2等]将浓盐酸中的

cl-氧化来制取c12。例如:

mncl2 + c12↑+ 2h2o 2kmno4 + 16hcl(浓) = 2kcl + 2mncl2 + 5cl2↑+ 8h2o mno2 + 4hcl(浓)

(2)装置特点:根据反应物mno2为固体、浓盐酸为液体及反应需要加热的特点,应选

用“固 + 液加热型”的气体发生装置。所需的仪器主要有圆底烧瓶(或蒸馏烧瓶)、分液漏

斗、酒精灯、双孔橡胶塞和铁架台(带铁夹、铁圈)等。

(3)收集方法:氯气溶于水并跟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选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氯气。此外,氯气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故氯气也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

以除去混有的hcl气体。因此在实验室中,要制取干燥、纯净的cl2,常将反应生成的c12

依次通过盛有饱和nacl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4)多余氯气的吸收方法:氯气有毒,多余氯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可使用naoh溶液

等强碱溶液吸收,但不能使用石灰水,因为ca(oh)2的溶解度较小,不能将多余的氯气完全

吸收。

(5)应注意的问题:

①加热时,要小心地、不停地移动火焰,以控制反应温度。当氯气出来较快时,可暂停

加热。要防止加强热,否则会使浓盐酸里的氯化氢气体大量挥发,使制得的氯气不纯而影响

实验。

②收集氯气时,导气管应插入集气瓶底部附近,这样收集到的氯气中混有的空气较少。

③利用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共热制取c12时,实际产生的c12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低。

主要原因是: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浓盐酸会渐渐变稀,而稀盐酸即使是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

能与mno2反应。

[cl—的检验] 方法:向待检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hno3,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待检液中

含有c1-。注意(1)不能加入盐酸酸化,以防止引入c1-(若酸化可用稀hno3)。

(2)若待检液中同时含有so42-或so32-时,则不能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来检验

cl-,

因为生成的ag2so4也是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so32-能被hno3氧化为so42-)。

2。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

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说明:(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

碘易

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

用的碘

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

从溴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3)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

①2f2 + 2h2o =4hf + o2(置换反应)

注意:将f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2先跟h2o反应。如将f2通入nacl的水溶液中,

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2 + h2o = hx + hxo (x=c1、br、i)。(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2nacl + br2 2br-+ c12 == 2c1- + br2 说明: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2

的ccl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2nacl + i2 2i- + cl2 =2c1- + i2 说明:①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

i2的ccl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l(c12足量时)

或nacl和nai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2 =2nabr + i2 2i- + br2 =2br- + i2 说明:①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

i2的ccl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r(br2足量时)

或nabr和nai(br2不足量时)。

f2 + nax(熔融)=2naf + x2 (x=c1、br、i)篇二:实验《卤族元素》方程式

一、卤族元素化学方程式书写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的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红棕色的浓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铁粉撒入溴水中,溶液变成浅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铁粉和碘粉混合后滴水,立刻产生紫色蒸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h2在cl2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cl2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新制的氯水中投入kbr晶体,溶液变成橙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不能用自来水配na2so3溶液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agno3溶液中滴加氯水,产生白色沉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cl2通入到烧碱溶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工业制漂白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漂白粉溶于稀盐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漂白粉表面滴加浓盐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漂白粉漂白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f2通入nacl溶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实验室用mno2与浓盐酸共热制cl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kmno4、k2cr2o7、kclo3晶体表面分

别滴加

浓盐酸,不需加热均产生cl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食盐与浓h2so4强热制取hcl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nabr与浓h3po4共热制取hbr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ki与浓h3po4共热制取hi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萤石(主要成分是caf2)制hf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制氢氟酸不能在玻璃仪器中进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5.已知氧化性:f2>cl2>br2>(cn)2>(scn)2>i2 将(scn)2通入含kcn、

ki的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已知氧

化性:cl2>br2>fe3+>i2 在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l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l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与fe3+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素实验

1.铁是日常生活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

(1)常温下,可用铁质容器盛装浓硫酸的原因是。(2)某实验小组利用右

图装置验证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①湿棉花的作用是,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实验结束后,取出少

量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盐酸,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_____

(填序号)。

a.一定有fe2+、h+和fe3+ b.一定有fe2+、h+,可能有fe3+ c.一

定有fe2+、fe3+,可能有 h+ d.一定有fe3+、h+,可能有fe2+ (3)另称取一定量

的铁钉放入适量的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收集气体。

经测定气体中含有so2、co2和h2。

①铁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气体中混有co2的原因是(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672 ml(标准状况)收集到的气体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so2 + br2 + 2h2o

= 2hbr + h2so4,

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洗涤、干燥得到固体4.66 g。

由此推知收集到的气体中s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

1.(1)浓硫酸具有强化性,在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2)①提供水蒸气 ;3fe

+ 4h2o(g)(3)① 2fe + 6h2so4(浓)

② c + 2h2so4(浓)

fe3o4 + 4h2 ② b

fe2(so4)3 + 3so2↑+6h2o △

co2↑+ 2so2↑+ 2h2o

③ 66.7%

2.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容器a中的反应开始时,弹簧夹c处于打开状态,一段时间

后,关闭弹簧夹c,容器a中的反应仍在进行。回答下列问题:

(1)最终在_______(填写“a”或“b”)容器中观察到白色沉淀,该实

验中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有:

(2)实验表明上述实验中出现白色的沉淀会逐渐转变为灰绿色或绿色,那么如何解释出现

灰绿色或绿色的现象呢?甲同学查阅资料后,得到

如下信息:阅读该资料后,你对上述实验中出现灰绿色或绿色的现象的解释是:

资料中提及的微绿色fe3(oh)8,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可写成

(3)乙同学依据配色原理:白色和棕色不可能调配成绿色或灰绿色的常识,认为绿色可

能是形成fe(oh)2·nh2o 所致。用热水浴的方式加热生成的绿色沉淀,观察到沉淀由绿变白的趋势。加热时,装

置中弹簧夹c应处于___________(填“打开”或“关闭”)状态,容器a中的反应须处于_________

(填“停止”或“发生”)状态。写出该实验中支持乙同学观点的化学方程式是

3.“套管实验”具有装置简洁便利等有优点,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填化学式),石灰水变浑浊的烧杯是 (填:甲、乙) 。

请写出试管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使用图2中大小不一的试管,用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氢气,并收集一试管氢气,

将铝粉和氢氧化钠

溶液放入 _____试管内(填:大、小)组成发生装置,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已知kmno4与浓hcl在常温下反应就能产生cl2。若用右图所示装置来制备纯净、

干燥的氯气,并试验它与金属的反应。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

其中错误的是:..a.只有①和②处 b.只有②处 c.只有②和③处

d.只有②、③、④处

试管,应如何操作,写出大致的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欲利用图1比较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并检验分解产物。最好应在大试管

底部加入

5.请回答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有关问题。

(1)下图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

装置b、c、d的作用分别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欲制取适量no气体。

①下图中最适合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

②根据所选的装置完成下表(不需要的可不填):

③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向上排气收集cl2;安全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进入集气管b中;吸收

尾气,防止cl2 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2)①i;②a,铜屑和稀硝酸;发生no气体;b,水;排水法

收集no;c,空着,主要是接受b中排出的水;③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

反应速率逐渐加快;a试管上方空间中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红棕色,随着反应的进行又而逐渐

变为无色,a中液体由无色逐渐变为浅蓝色;b中水面逐渐下降,你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

c中。

6.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较弱,某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

紧弹簧夹。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ⅳ.……

(1)写出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

碘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

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

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

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___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27.(1)

(2)淀粉ki试纸变蓝(3)cl2?2br br2?2cl?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 层

溶液变为紫红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6)原子半径逐渐

增大

7.如图是制取无水氯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将浓盐酸滴加到盛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圆底烧瓶

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____;(2)烧瓶中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____;(3)c瓶中的试剂是____;其作用是____;(4)玻璃管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应现象是____;

(5)干燥管e中盛有碱石灰(cao+naoh),其作用是____。 30.(1)分液漏斗

2+cl2↑+2h2o (2)4hcl(浓)+mno (3)浓h2so4、干燥氯气

(4)cu+cl2=cucl2;棕黄色的烟

(5)氯气的尾气吸收和防止空气中水蒸汽进入

8.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

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某学生使用这一原理设计如图所示的

实验装置,并且利用制得的氯气与潮湿的消石灰反应制取少量漂白粉(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所盛试剂是____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__________。

(2)漂白粉将在u形管中产生,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结果所得ca?clo?2产率太低,经分析并查阅资料发现,主要原因是在u形

管中存在两个副反应:

①温度较高时氯气与消石灰反应生成ca?clo3?2,为避免此副反应的发生,可采取的措

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判断另一个副反应(写出此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为避免此副反应

发生,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漂粉精同盐酸作用产生氯气:ca?clo?2?4hcl?2cl2??cacl2?2h2o,该反应中每生成

1mol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_mol。有效氯是

漂粉精中有效ca?clo?2的含量大小的标志。已知:

有效氯=(漂粉精加盐酸所释放出的氯气的质量/漂粉精的质量)?100%,该漂粉精的有效

氯为65%,则篇三:高中化学卤族元素

高中化学卤素元素

1.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

态氯.(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

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

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 画出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

氧化剂.

(1)与金属反应: cu + c12cucl2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

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

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

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

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氢气反应.h2 + cl2 2hcl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

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

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②物质的燃烧

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

氯气中燃烧等.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

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

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

(3)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c12 + h2o =hcl + hclo

说明①c1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c1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

还原剂,h2o只作反应物.②在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

色.同时,溶解于水中的部分c1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

三种分子(c12、hclo、h2o)和四种离子(h+、cl-、cl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oh-)的混合

物.所以,新制氯水具有下列性质:酸性(h+),漂白作用(含hclo),cl-的性质,c12的性

质.③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c12、hclo,久置氯水由于c12不断跟h2o反应和hclo不断分

解,使溶液中的c12、hclo逐渐减少、hcl逐渐增多,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后溶液变成了

稀盐酸,溶液的ph<7.④c1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12与h2o反应生成

的hclo.所以干燥的c1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混有水蒸气的c12能使干燥布条褪

色,或干燥的c12能使湿布条褪色.⑤注意“氯水”与“液氯”的区别,氯水是混合物,液

氯是纯净物.

(4)与碱反应.

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

氯气 + 可溶碱→金属氯化物 + 次氯酸盐 + 水.重要的反应有:

c12 + 2naoh=nacl + naclo + h2o或cl2 + 2oh-=cl- + clo- + h2o 该反应用于实验室制c12时,多余cl2的吸收(尾气吸收).

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

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②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

③漂粉精和漂白粉用于漂白时,通常先跟其他酸反应,如:

ca(clo)2+2hcl=cacl2+2hclo

④漂粉精和漂白粉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有关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ca(clo)2 + co2 + h2o =caco3↓+ 2hclo 2hclo2hcl + o2↑

由此可见,漂粉精和漂白粉也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氯气的用途]

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⑧制漂粉精和漂白粉;④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各种农药.

[次氯酸]

①次氯酸(hclo)是一元弱酸(酸性比h2co3还弱),属于弱电解质,在新制氯水中主要以

hclo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保留化学式的形式.

②hclo不稳定,易分解,光照时分解速率加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o =2h+ + 2cl- + o2↑,因此hclo是一种强氧化剂.

③hclo能杀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目前已逐步用c1o2代替).

④hclo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先变红后褪

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实验室中,利用氧化性比c12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ca(clo)2

等]将浓盐酸中的cl-氧化来制取c12。例如:

mno2 + 4hcl(浓

) mncl2 + c12↑+ 2h2o

2kmno4 + 16hcl(浓) = 2kcl + 2mncl2 + 5cl2↑+ 8h2o (2)装置特点:根据反应物mno2为固体、浓盐酸为液体及反应需要加热的特点,应选用

“固 + 液加热型”的气体发生装置.所需的仪器主要有圆底烧瓶(或蒸馏烧瓶)、分液漏斗、

酒精灯、双孔橡胶塞和铁架台(带铁夹、铁圈)等.

(3)收集方法:氯气溶于水并跟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选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氯

气.此外,氯气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故氯气也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

以除去混有的hcl气体.因此在实验室中,要制取干燥、纯净的cl2,常将反应生成的c12

依次通过盛有饱和nacl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4)多余氯气的吸收方法:氯气有毒,多余氯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可使用naoh溶液等

强碱溶液吸收,但不能使用石灰水,因为ca(oh)2的溶解度较小,不能将多余的氯气完全吸

收.

(5)应注意的问题:

①加热时,要小心地、不停地移动火焰,以控制反应温度.当氯气出来较快时,可暂停

加热.要防止加强热,否则会使浓盐酸里的氯化氢气体大量挥发,使制得的氯气不纯而影响

实验.

②收集氯气时,导气管应插入集气瓶底部附近,这样收集到的氯气中混有的空气较少.

③利用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共热制取c12时,实际产生的c12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低.主

要原因是: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浓盐酸会渐渐变稀,而稀盐酸即使是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能

与mno2反应.

[cl的检验] 方法向待检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hno3,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待检液中

含有c1.注意 (1)不能加入盐酸酸化,以防止引入c1(若酸化可用稀hno3).

(2)若待检液中同时含有so42或so32时,则不能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来检验cl,

因为生成的ag2so4也是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so32能被hno3氧化为so42).

2.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

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

说明 (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碘

易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

的碘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从溴

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3)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

①2f2 + 2h2o =4hf + o2(置换反应)

注意:将f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2先跟h2o反应.如将f2通入nacl的水溶液中,

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2 + h2o = hx + hxo (x=c1、br、i).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 = 2nacl + br2 2br- + c12 = 2c1- + br2 说明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2

的ccl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 =2nacl + i2 2i- + cl2 =2c1- +

i2

说明①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2

的ccl4层,显紫红色.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

nacl(c12足量时)或nacl和nai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2 =2nabr + i2

2i- + br2 =2br- + i2 说明①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

i2的ccl4层,显紫红色.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

为nabr(br2足量时)或nabr和nai(br2不足量时). f2 + nax(熔融) =2naf + x2 (x

=c1、br、i) 注意将f2通入含cl-、br-或i-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

f2与h2o反应.

(5)碘单质(i2)的化学特性.i2 + 淀粉溶液→蓝色溶液

说明①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i2的存在.

②只有单质碘(i2)遇淀粉才显蓝色,其他价态的碘无此性质.例如,向nai溶液中滴加

淀粉,溶液颜色无变化.若再滴加新制氯水,因有i2被置换出来,则此时溶液显蓝色.

[可逆反应] 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正反应;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逆反应.在

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说明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在同一条件下;②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如h2 + i ,生成的hi 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同时分解,故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而如:

2h2 + o2 2h2o 2h (2)在化学方程式中,用可逆符号 2h2↑+ o2↑这两个反应就不是可逆反应.表示可

逆反应.

3会患甲状腺肿症(大脖子病).为防止碘缺乏病,最为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加碘

盐,通常加入的是碘酸钾.

3.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原理: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以表示各物质的:

①微粒数之比;②物质的量之比;③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④并可计算质量之

比。例如: 2co + o2 = 2co2 化学计量数比 2 ∶ 1 ∶ 2 物质的量比 2mol ∶ 1mol ∶ 2mol 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 2体积∶ 1体积∶ 2体积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 2×22.4l ∶ 1×22.4l ∶ 2×

22.4l

质量比 2×28g ∶ 1×32g ∶ 2×

44g

(2)注意点: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同一物质的物理量的单位要保持一致,

不同物质的物理量的单位要相互对应,即单位的使用要“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例题讲解

【例1】在100ml含等物质的量hbr和h2so3的溶液里通入0.01molcl2,有一半br-变

为br2。原溶液中hbr和h2so3的浓度都等于()

a.0.0075mol/l

b.0.0018mol/l

c.0.075mol/l

d.0.08mol/l

【例2】双球洗气管是一种多用途仪器,常用于去除杂质、气体干燥、气体吸收(能防

倒吸)等实验操作。右图是用水吸收下列某气体时的情形,根据下面附表判断由左方进

的被吸收气体是()

a.cl2

b.hcl

c.h2s

d.co2

【例3】漂白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失效,请回答:存放环境中①有水蒸气无二氧化

碳②有二氧化碳无水蒸气,哪种情况下漂白粉更易变质?为什么?

【例4】agf易溶于水,agcl、agbr、agi都具有感光性,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发生分解。

现将5mlag+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碱金属盐混合,恰好完全反

应。待卤化物沉淀后过滤,并在200w灯泡下烘干,得到固体物质0.01297g。

(1)试分析溶液中析出的沉淀是不是卤化银?

(2)试通过计算确定溶液中析出的沉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并写出它的化学式。

【例5】已知cl-和ag+反应生成agcl,每次新生成的agcl中又有10%见光分解成单质

银和氯气,氯气又可在水溶液中岐化成hclo3(为强酸)和hcl。而这样生成的cl-又与剩余

的ag+作用生成沉淀,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最终。现有含1.1molnacl的溶液,向其中加入足

量agno3,求最终能生成多少克难溶物(agcl和ag)?若最后溶液体积为1l,求溶液中h+

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例6】现有某纯净气体a,取标准状况下体积均为2.24l的两份样品,一份与过量的

o2混合,燃烧后无固体物质生成,气体生成物均被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得到13.90g沉

淀。另一份在标准状况下与一定质量的so2气体混合(a不与so2反应),测得混合气体对h2

的相对密度为20。试推测a是什么?并写出a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

习题

1、f2的沸点与br2的沸点比较为(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不能肯定

2、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

酸钾(kio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3可和i发生反应: io3?5i??6h??3i2?3h2o;根据此

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在食盐中存在io3,可供选用的物

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

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a. ①③

b. 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②④⑤⑦

3、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10?3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

应,生成氯化银沉淀300?10?3g,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a. 氯化钠

b. 氯化铝

c. 氯化钾

d. 氯化钙

?????4、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含一个x(x为cl、br或i)离子,向甲中加入淀粉

溶液和氯水,则

溶液变为橙色,再加入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a. br、cl、i b. br、i、cl ??c. i、br、cl d. cl、i、br ????????????

5、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

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

电解① g?q?nacl ② q?h2o????x?h2

③ y?naoh?g?q?h2o ④ z?naoh?q?x?h2o

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a. qgzyx

b. gyqzx

c. gyzqx

d. zxgyq篇四:实验七:卤素离子的

分离及检出讨论报告

卤素离子的分离及检出讨论报告

完成日期:2012年11月11日

作者:吴亦歌刘春宏刘树青刘薇徐璐颖戴安婧

生命科学学院

一、摘要

讨论了利用连续法进行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的分离和检出时控制条件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设计了验证实验。总结了本实验所用分离方法,说明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二、前言

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成分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进行成分分析时,由于离

子或分子间存在相互干扰的现象,因此在成分分析前,分离、检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实

验,我们小组就利用连续法进行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的分离和检出时控制条件对实验结

果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并总结了本实验中所用的分离方法,阐述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三、内容

㈠我们小组将题中所说的“条件”分为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此处的分类只为了讨论方

便,无严格界限),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

(1)内部条件:

内部条件是指试验中试剂的浓度、纯度等,有:

? 混合液中溴离子、氯离子、碘离子的浓度的相对多少:

当溶液中氯离子过多时,在用氨水溶解氯化银时,可能会使少量的碘化银和溴化银溶解

(氨水所加量过多导致溶解),导致分离不完全,对氯离子的检验造成一定干扰。(计算见下)当溶液中碘离子远多于溴离子时,首先是将碘离子氧化为碘酸根所需氯水的量较大,可

能无法完全转化,且使溴离子检出的现象不明显;溴离子过少,同上,将其转化溴单质后,

溶在有机层中颜色不明显,导致漏检溴离子。

实际中,一部分同学在观察到碘单质溶于四氯化碳后,滴加很多滴氯水无法观察溴单质

的颜色,在吸出部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后才成功观察到溴单质的橙色,这一事实说明了以上

几点。

? 溶解氯化银时所加氨水的浓度:

本实验中,所加氨水浓度为2mol/l,此时仅氯化银溶于其中。那么,溴化银、碘化

银绝对不溶于氨水么?

对于反应

agbr+2nh3*h2o=ag(nh3)2br+2h2o 它可以拆成

agbr=br- +ag+ k1=5.35*10^-13 2nh3*h2o+ ag+= 2h2o+ ag(nh3)2+ k2=1.1*10^7 所以,对于溴化银溶于氨水的反应,

其k=k1k2=5.89*10^-6 由于“溶解”的最低限度为0.01mol/l,因此,氨水的最低浓度约为17mol/l,而常温下

氨水浓度可达约20mol/l。因此,若所用氨水浓度过大,可能将溴化银溶解,从而干扰氯离

子的检出(碘化银溶度积过小,很难用氨水溶解)。

? 溶液的ph值

? 溴化银及碘化银见光分解

溴化银及碘化银有感光性,见光易分解,从而影响溴离子和碘离子的检出。如溴化银,

其反应方程式为:

由于实验并未持续较长时间,本因素的作用较小。

(2)外部条件:

指人为操作中的错误与误差。

? 所加硝酸银的量:

本实验为了将卤素离子以沉淀形式分离,利用硝酸银作沉淀剂。若硝酸银所加量过少,

由于氯化银是最后沉淀,可能会导致氯离子沉淀不完全,难以检验,若氯离子很少,可能导

致无氯化银生成,漏检氯离子。因此,硝酸银应适当多加一些,

? 所加锌粉的量,以及是否充分搅拌:

与硝酸银同理,若锌粉加少了,或搅拌不够完全,可能会使溶液中溴离子和碘离子过少,

从而导致使其难检或漏检。

? 所加四氯化碳的量:

若四氯化碳加得过多,会稀释溶在其中的卤素单质,导致其颜色变浅,若卤素单质较少,

可能难以分辨(特别是溴单质),导致漏检。

若四氯化碳加的少,有机层过浅,也会导致颜色难以辨认。

? 硝酸加入量及其浓度: 若硝酸过浓、加入量过多,可能将碘离子氧化,导致碘离子无法检出。已知:

no3-+4h++3e=no+2h2o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96v,i2+2e=2i-的标准电极电势为+0.54v,

所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硝酸是可以将碘离子氧化的。

? 氯气通入量及其快慢: 若氯气通入得过多过快,可能使碘单质的四氯化碳溶液的紫色不易观察到,从而影响碘

离子的检出;对溴离子的影响亦然。

? 实验环境的温度: 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虽然溶液中的反应速率极快),且会影响难溶物的溶度

积,可能会导致分离不完全。(影响极小)

㈡本实验所用的分离方法

? 硫化物沉淀分离法

一、硫化物沉淀分离的原理

能形成难溶硫化物沉淀的金属离子约有40余种,除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硫化物能溶于水

外,重金属离子个分别在不同的酸度下形成硫化物沉淀。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利用硫化物进行沉淀分离还是有效的。硫化物沉淀分离法所用的主要的沉淀剂h2s。h2s是二元

弱酸,溶液中的[s2-]于溶液的酸度有关,随着[h+]的增加,[s2-]迅速的降低。因此,控制

溶液的ph值,即可控制[s2-],使不同溶解度的硫化物得以分离。

二、硫化物沉淀分离的适用范围

(1)硫化物的溶度积相差比较大的,通过控制溶液的酸度来控制硫离子浓度,而使金属

离子相互分离。

(2)硫化物沉淀分离的选择性不高。

(在h2s饱和溶液中,)

(3)硫化物沉淀大多是胶体,共沉淀现象比较严重,甚至还存在继沉淀现象,且h2s

是有毒气体,为了避免使用h2s带来的污染,可采用硫代乙酰胺均匀沉淀分离代替硫化氢沉

淀分离,即通过在不同ph介质中加热分解硫代乙酰胺达到选择沉淀不同硫化物的目的。

在酸性溶液中: ch3csnh2+2h2o+h+===ch3cooh+h2s+nh4+ 在碱性溶液中: ch3csnh2+3oh-===ch3coo-+s2-+nh3 +h2o篇五:卤素单质总结

卤素

1.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

态氯.(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

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

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

氧化剂.

(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 ?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

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

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

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

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氢气反应h2 + cl2 (转载于:卤族元素实验报告)

2hcl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

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

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

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

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

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

俗称盐酸.

(3)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 c12 + h2o =hcl + hclo 离子方程式: cl2 + h2o =h+ + cl- + hclo

说明①c1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c1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

剂,h2o只作反应物.

②在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色.同时,溶解于水

中的部分c1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三种分子(c12、hclo、

h2o)和四种离子(h+、cl-、cl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oh-)的混合物.所以,新制氯水具

有下列性质:酸性(h+),漂白作用(含hclo),cl-的性质,c12的性质.

③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c12、hclo,久置氯水由于c12不断跟h2o反应和hclo不断分

解,使溶液中的c12、hclo逐渐减少、hcl逐渐增多,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后溶液变成了

稀盐酸,溶液的ph<7.

④c1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1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所以干燥

c1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混有水蒸气的c12能使干燥布条褪色,或干燥的c12

能使湿布条褪色.

⑤注意“氯水”与“液氯”的区别,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

(4)与碱反应.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

氯气 + 可溶碱→金属氯化物 + 次氯酸盐 + 水.重要的反应有:

c12 + 2naoh=nacl + naclo + h2o或cl2 + 2oh-=cl- + clo- + h2o 该反应用于实验室制c12时,多余cl2的吸收(尾气吸收).

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

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②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

③漂粉精和漂白粉用于漂白时,通常先跟其他酸反应,如:

ca(clo)2+2hcl=cacl2+2hclo

④漂粉精和漂白粉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有关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ca(clo)2 + co2 + h2o =caco3↓+ 2hclo 2hclo2hcl + o2↑

由此可见,漂粉精和漂白粉也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氯气的用途]

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⑧制漂粉精和漂白粉;④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各种农药.

[次氯酸]

①次氯酸(hclo)是一元弱酸(酸性比h2co3还弱),属于弱电解质,在新制氯水中主要以

hclo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保留化学式的形式.

②hclo不稳定,易分解,光照时分解速率加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2hclo =2h+ + 2cl- + o2↑,因此hclo是一种强氧化剂.

③hclo能杀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目前已逐步用c1o2代替).

④hclo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先变红后褪

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实验室中,利用氧化性比c12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ca(clo)2

等]将浓盐酸中的cl-氧化来制取c12。

卤族元素知识点详细总结汇编

卤族元素性质 复习重点 1。卤素单质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主要差异及递变规律; 2。卤族元素的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 3。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重点考查卤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 (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 (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 (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氢气反应。H2 + Cl22HCl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综合训练二》练习题

综合训练(二) 一、选择题 1.建设“碧水蓝天”的生态城市,下列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加高烟囱,减少烟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B. 大力实施矿物燃料“脱硫、脱硝技术”,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 C. 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 加强城市生活污水脱氮除磷处理,遏制水体富营养化 2.校园“毒跑道”事件媒体常有报道,其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原因之一是超标使用了苯、甲苯等有机溶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苯的分子式为: B. 甲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 C. 甲苯的一氯取代物有5种同分异构体,它们的熔点、沸点各不相同 D. 甲苯和苯互为同系物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配制90mL1mol/L的NaOH溶液选用100 mL容量瓶 C. 用pH试纸测得新制氯水的pH为2 D. 用酸式滴定管准确量取10.00mLKMnO4溶液 4.常温下,取0.3 mol/L HY溶液与0.3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不计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测得混合溶液的pH=9,则下列说法(或关系式)正确的是() A. 混合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OH-)=1×10-9 mol/L B. 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次序为:c(Y-)>c(Na+)>c(OH-)>c(H+) C. c(OH-)-c(HY)=c(H+)=1×10-9 mol/L D. c(Na+)=c(Y-)+c(HY)="0.3" mol/L 5.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 mol该物质最多可以消耗3 mol Na B.1 mol该物质最多可以消耗7 mol NaOH C.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 D.易溶于水,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6.下列有关化学实验原理、操作以及现象预测和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图1完成“用煤油来萃取溴水中的Br2”,充分振荡后静置,上层变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B.实验室制取纯净Cl2,可用图2装置除去Cl2中的HCl气体杂质。 C.图3中,若A、B、C分别为浓硫酸、Na2SO3固体、石蕊溶液,则C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D.图4中,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硝酸银稀溶液,实验中可看到C中先变浑浊后变澄清,说明AgOH具有两性。 7.我国早期研制的PEM低压电解臭氧发生器的结构如图。在电解槽里,最中间的是固体电解质聚合膜,膜两边分别是多孔的阳极和多孔的阴极,纯水从两边进人阳极水箱和阴极水箱。下列说法不正确

高中化学卤素知识点

卤族元素的代表:氯 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Halogen 卤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它们的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有取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八隅体结构的卤离子的倾向,因此卤素都有氧化性,原子半径越小,氧化性越强,因此氟是单质中氧化性最强者。 除F外,卤素的氧化态为+1、+3、+5、+7,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卤素与氢结合成卤化氢,溶于水生成氢卤酸。卤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互卤化物,如ClF3、ICl。卤素还能形成多种价态的含氧酸,如HClO、HClO2、HClO3、HClO4。卤素单质都很稳定,除了I2以外,卤素分子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我们每天都要食用的食盐,主要就是由氯元素与钠元素组成的氯化物。 卤素单质的毒性,从F开始依次降低。 从F到At,其氢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但氢化物的稳定性呈递减趋势。氧化性:F?> Cl?> Br?> I?> At?,但还原性相反。 氟 氟气常温下为淡黄色的气体,有剧毒。与水反应立即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并发生燃烧,同时能使容器破裂,量多时有爆炸的危险。氟、氟化氢和氢氟酸对玻璃有较强的腐蚀性。氟是氧化性最强的元素,只能呈-1价。单质氟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氟酸再与盐的反应,通入碱中可能导致爆炸。水溶液氢氟酸是一种弱酸。但却是稳定性、腐蚀性最强的氢卤酸,如果皮肤不慎粘到,将一直腐蚀到骨髓。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几乎所有元素发生反应(除氦、氖)。 氯 氯气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可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有毒,与水部分发生反应,生成HCl与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盐酸,次氯酸氧化性很强,

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结

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 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年级:高一学科:化学执笔:潘旭审核: 课时及内容:2课时课型:复习课使用时间 专题二第一单元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结规律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知识框架 (1)反应原理(2)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3)除杂 (4)收集方法(5)检验(6)尾气处理 规律二: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如下几方面研究 (1)色(颜色)(2)味(气味)(3)态(状态)(4)度(密度、硬度、溶解度)(5)点(熔点、沸点)(6)性(刺激性、挥发性、毒性、特性) 规律三:氯气与金属的反应规律 (1)氯气与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态的化合物。 (2)氯气与大多数金属在点燃或灼烧情况下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 (3)铁与氯气等氧化性强的非金属反应生成Fe3+的化合物,而与弱氧化性的非金属(I2、S 等)生成Fe2+的化合物。 规律四: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1)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产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还原剂——氧化产物。 (2)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规律,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3)价态表现规律 (4)氧化还原反应性质转递规律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规律五:我们学习某种物质的知识时,一般按下面的思路来研究 结构性质用途制法 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做一定量的练习,来锻炼动脑动手的能力,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很好的落实,这对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思维过程一氯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氯化钠在水中电离:NaCl Na++Cl-,水也有微弱的电离:H 2O H++OH-,这样,在食盐水溶液中存在Na+、Cl-、H+、OH-,其中只有Cl-和H+在电力作用下易被氧化和还原,而生成Cl2和H2,即发生如下反应: 2NaCl+2H2O2NaOH+Cl2↑+H2↑ 氢气和氯气混合后在光照或点燃等情况下易爆:H2+Cl22HCI,氯气有毒,所以,电解的产物氯气和氢气必须隔离,且要防止氯气泄漏。 2.实验室制法 利用氧化性比氯气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等,将Cl-氧化成Cl2。 (1)反应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装置设计:粉末状固体(或液体)+液体气体 (3)除杂气体:根据制得气体的化学性质和杂质气体的化学性质,选择除杂试剂,一般洗气方法,制得的氯气中有氯化氢杂质,常用饱和食盐水洗气。有时要制得干燥的氯气,可以用浓硫酸洗气来除去水蒸气。 (4)收集方法:一般由所制气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密度或水溶性,氯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1-1-2卤族元素同步练习题

卤族元素同步练习题 1.卤素单质的性质,与F2>Cl2>Br2>I2的变化规律不相符的是 A 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B 非金属活泼性的强弱 C 单质还原性的强弱 D 与水反应的程度 2.下列卤素单质(F2、Cl2、Br2、I2)的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A、颜色由浅变深 B、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 C、溶解度由小变大 D、密度由小变大 3.按卤素核电荷数递增顺序,下列各项变化逐渐减弱或减小的是A.卤化氢稳定性变化B.卤素阴离子半径变化 C.卤素阴离子还原性变化D.卤素单质氧化性变化 4.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单质的密度逐渐减小,颜色逐渐加深,熔、沸点逐渐降低 B.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C.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5.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质的熔点和沸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升高 B.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加深 C.单质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增强 D.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弱 6. 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双原子分子 B.都是氧化剂 C.在光照下都能与氢气化合,发生爆炸 D.卤化氢的水溶液都是酸 7.下列气体中稳定性最强的是() A.HF B.HCl C.HBr D.HI 8.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H2S + Cl2 = S +2HCl 2NaI + Cl2 = 2NaCl + I2 Na2S + I2 = 2NaI + S A Cl2>I2>S B Cl2>S>I2 C I2>Cl2>S D S>I2>Cl2 9.能把溴水中的溴萃取出来的物质是() A.酒精 B.苯 C.四氯化碳 D.氯水 10.往碘化钾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下层呈() A 橙红色 B 紫红色 C 无色 D 深褐色 11.砹元素是卤素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HAt很稳定 B. 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 AgAt不溶于水 D. 砹是有色的固体 12.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①砹化氢很稳定②砹单质与水反应,使砹全部转化成氢砹酸和次砹酸③砹化合物的熔点较高④砹是黑色固体⑤砹化银难溶于水⑥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④ C、只有③④⑤⑥ D、只有②④⑥ 13.同主族从上至下,原子和离子半径逐渐__ __,元素的_______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题09 卤族元素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考点9 卤族元素 △考纲要求△ 1.掌握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变化规律。 2.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3.掌握卤素单质的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及特性。 4.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知识。 5.掌握卤素离子和碘单质的鉴定方法。 6.通过对卤素结构、性质的比较,培养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考点透视☆ 一、卤素元素 1.位置和结构 ⑴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第ⅦA 族,第十七纵行。 ⑵原子结构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原子半径 不同,原子核对外层电子吸引力不同。 卤素原子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它们可获得一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故它们均具有强氧化性。因此卤族元素在自然界只能以化合态存在,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卤素原子的结构既有相似性(最外层电子均为7个)又有递变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说明卤素的化学性质也是既有相似性又有递变性。这是结构决定性质的具体体现。 2.卤素的物理性质 卤素单质的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 (1)相似性 卤素单质都有颜色,都有毒性,在水中的溶解度都不大,易溶于苯、四氯化碳(CCl 4)、汽油等有机溶剂。但F 2易与水反应。 (2)递变性 3、卤素的化学性质 ⑴相似性: ①卤素原子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而成稀有气体元素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元素均有-1价。 ②氯、溴、碘的最高正价为+7价,此外还有+1、+3、+5价;其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分子式的通式分别为X 2O 7和HXO 4。 ③卤素元素的单质A.均为双原子分子X 2;b.均能与H 2化合,生成卤化氢;c.均能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d.均能与水反应,其反应通式(F 2除外)为:X 2+H 2O===HX+HXO 易溶于有机溶剂;e.均能与碱反应;f.除F 2外,均能得到其水溶液“卤水”。 ④卤素单质都具有氧化性。除F 2外,其余卤素单质都可用浓氢卤酸和MnO 2反应制备:MnO 2 + 4HX(浓) === MnX 2 + X 2 +2H 2O 。 ⑵递变性(从氟到碘): ①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增大; ②非金属性与单质氧化性减弱; ③与H2化合或水反应由易到难; ④氢化物稳定性减弱; ⑤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⑥卤离子还原性增强;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知识点归纳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1)位置:VIIA (2)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不同点:F I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相似性: ①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 ②主要化合价为 -1价,最高正价为+7价(F除外) ③都具有强氧化性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说明 (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的碘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从溴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H 2 + F 2 = 2HF (冷暗处爆炸) H 2 +Cl 2 = 2HCl (光照爆炸,点燃) H 2 +Br 2 2HBr H 2 +I 2 2HI 长期加热并不断分解 卤化氢: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①HClO 2 注意:将F 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 2先跟H 2O 反应.如将F 2通入NaCl 的水溶液中,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 2 + H 2O HX + HXO (X=Cl 、Br 、I ) Cl 2 、Br 2、I 2与H 2O 的反应逐渐减弱,都是可逆反应。 (4)与金属反应 卤族元素与变价元素一般生成高价态化合物,但 Fe + I 2 = FeI 2 (碘化亚铁) (5)与碱的反应: 2F 2 + 2NaOH =2NaF + OF 2 + 2H 2O X 2(Cl 2 、Br 2、I 2)+2NaOH NaX + NaXO + H 2O (6)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 = 2NaCl + Br 2 2Br - + C12 = 2C1- + Br 2 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 2的CCl 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 =2NaCl + I 2 2I - + Cl 2 =2C1-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l(C12足量时)或NaCl 和NaI 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 2 =2NaBr + I 2 2I - + Br 2 =2Br -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r(Br 2足量时)或NaBr 和NaI(Br 2不足量时). F 2 + NaX(熔融) =2NaF + X 2 (X =C1、Br 、I) 注意 将F 2通入含Cl -、Br -或I -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F 2与H 2O 反应. (7)碘单质(I 2)的化学特性.I 2 + 淀粉溶液 → 蓝色溶液 说明 ①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I 2的存在. △ △ 冷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练习题

《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练习 一 选择题 1. 卤素单质及化合物在许多性质上都存在着递变规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卤化银的颜色按AgCl 、AgBr 、AgI 的顺序依次加深 B .卤化氢的键长按H —F 、H —C1、H —Br 、H —I 的顺序依次减小 C .卤化氢的还原性按HF 、HCl 、HBr 、HI 的顺序依次减弱 D .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按2F 、2Cl 、2Br 、2I 的顺序由难变易 2.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结构示意图如下),可由石墨剥离而成, 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石墨烯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 0.12g 石墨烯中含有6.02×1022 个碳原子 C. 石墨烯是一种有机物 D. 石墨烯中的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3. 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 .CH 4、H 2O 都是极性分子 B .在NH 4+ 和[Cu(NH 3)4]2+中都存在配位键 C .元素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 D .原子晶体中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具有键能大、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4.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SiO 2 CsCl CBr 4 CF 4 B .SiO 2 CsCl CF 4 CBr 4 C .CsCl SiO 2 CBr 4 CF 4 D .CF 4 CBr 4 CsCl SiO 2 5. 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关于核外电子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 B. 电离能最小的电子能量最高 C. p 轨道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 轨道电子能量 D. 在离核最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最低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NH 3、CO 、CO 2都是极性分子 B .CH 4、CCl 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 .HF 、HCl 、HBr 、Hl 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 .CS 2、H 2O 、C 2H 2都是直线型分子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晶体中各相邻原子之间都以共价键结合 B .分子晶体中都存在范德华力,分子内都存在共价键 C .HF 、HCl 、HBr 、HI 四种物质的沸点依次升高 D .干冰和氯化铵分别受热变为气体所克服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力属于同种类型 8. X 、Y 、Z 、M 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X 、Y 、Z 相邻。X 的核电荷数是Y 的核外电子数的一半,Y 与M 可形成化合物M 2Y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还原性:X 的氢化物>Y 的氢化物>Z 的氢化物

高考专题复习卤族元素

1、海水是取之不尽的化工原料资源,从海水中可提取各种化工原料。下图是工业上对海水的几项综合利用的示意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杂质,精制时所用试剂为:A 盐酸;B BaCl2溶液;C NaOH 溶液;D Na2CO3溶液。加入试剂的顺序是。 2、电解饱和食盐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与电源负极线连的电极附近溶液pH(变大、不变、变小)。若1mol电子的电量为96500C,则用电流强度为100A的稳恒电流持续电解3分13秒,则在两极上共可收集到气体 mL(S.T.P)。若保证电解后饱和食盐水的浓度不变,则可采取的方法是。 3、由MgCl2?6H2O晶体脱水制无水MgCl2时,MgCl2?6H2O晶体在气氛中加热脱水,该气体的作用是 。 4、电解无水MgCl2所得的镁蒸气可以在下列气体中冷却。 A H2 B N2 C CO2 D O2 2、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图: (1)指出制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 ①. ②.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 A.甲苯、酒精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乙酸 D.汽油、甘油 (3)为使海藻灰中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实验室里有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物品.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4)从含碘的有机溶液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机溶液.还需要经过蒸馏.观察上述实验装置指出 其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 (5)进行上述蒸馏操作时.使用水浴的原因是.最后晶态碘在里聚集。 3、下列各步反应A(HCl)→B(Cl2)→C(NaClO)→D(HClO)→E(CO2),其中不能直一步接实现的是 A.A→B B.B→C C.C→D D.D→E 4、如图所示: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一种含有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①浓H2SO4②NaOH溶液③KI溶液④饱和NaCl溶液 A、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5、(2010扬州四模)氯碱工业的原料饱和食盐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铵根离子,在电解时会生成性质极不稳定的三氯化氮,容易引起爆炸。 (1)三氯化氮易水解,其水解的最初产物除生成氨气外,另一产物为。 (2)为除去饱和食盐水中的铵根离子,可在碱性条件下通入氯气,反应生成氮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资料

元素周期律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 I.元素周期律 1.周期表位置 VII A 族(第17纵列),在2、3、4、5、6、7周期上均有分布。元素分别为氟(F)-9,氯(Cl)-17,溴(Br)-35,碘(I)-53,砹(At*)-85,未命名元素(Uus*)-117。 2.由于均可与金属化合成盐(卤化物),所以被称为卤族元素。 II.物理性质 II.1物理性质通性(相似性) 液态的温度范围都比较小,单质均有颜色。卤素都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在水中溶解度都比较小,而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都比较大。气态卤素均有刺激性气味。 II-2.物理性质递变性 随着周期的递增,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递变性有: 1.颜色由浅变深。 2.在常温下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 3.熔沸点逐渐升高。 4.密度逐渐增大。 5.溶解性逐渐减小。 II.3.物理性质特性 1.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液溴极易产生有毒的溴蒸气,实验室通常将溴密闭保存与阴冷处,不能用胶塞,且试剂瓶中加水,以减弱溴的挥发。 2.碘具有金属光泽。易溶与酒精,碘酒是常见的消毒剂。 3. 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而碘易溶于碘化钾溶液(生成I 3)。 注意: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而碘易溶于碘化钾溶液(生成I 3) III.化学性质 III-1.原子化学性质 III-1.1.原子化学性质通性 1.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 2.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形成非极性共价键,都很稳定(除了I ?)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4. 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 图1 卤素双原子分子电子结构示意图

卤族元素练习题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45分) 1. 下列物质能直接通过两种单质化合而成的是( ) A. FeCl 2 B. Cu S 2 C. FeI 2 D. SO 3 2. 将氟气通入NaCl 溶液中,可以得到( ) A. Cl NaF 2和 B. O HF 2和 C. NaCl NaF 和 D. Na HF 和 3. 下列制备卤化氢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NaCl HNO NaNO HCl ()() 固浓++↑33? ] B. NaBr H PO NaH PO HBr ()()固浓++↑3424? C. H I HI 22 2+? D. CaF H SO CaSO HF 22442++↑() 浓? 4. 将下列溶液加入KI 溶液中,再滴入四氯化碳,振荡,四氯化碳层不呈紫红色的是( ) A. 氯水 B. 三氯化铁 C. 碘水 D. 硝酸钾溶液 5. 在反应aFeCl bKNO cHCl dFeCl eKCl fM gH O 2332++=+++中,若b =1,d =3,则M 的化学式为( ) A. NH Cl 4 B. N O 2 C. NO D. NO 2 6. 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 . A. 烧瓶里集满HI 气体,用水做喷泉实验 B. 烧瓶里集满CO 2,用水做喷泉实验 C. 烧瓶里集满Cl 2,用水做喷泉实验 D. 在盛满Cl 2的烧瓶内加过量点燃的白磷,密封,反应完毕用水做喷泉实验 7. 在529443322NH NO HNO H O N =++的反应中,被还原的氮原子与被氧化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3:5 B. 5:3 C. 5:2 D. 1:1 8. 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去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的是( ) (1)AgNO 3 (2)FeCl 3 (3)Na SO 23 (4)AlCl 3 (5)FeCl 2 (6)Na CO 23 / (7)NaOH A. (1)(2)(6) B. (3)(4)(7) C. (2)(4) D. (5)(6)(7) 9. 在0101 105 C Pa 、.?下,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其平均分子量可能达到50的是( ) A. O F 22, B. HF Cl ,2 C. HI HBr , D. HI Cl ,2 10. 在碘化钾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水溶液,迅速发生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反应过程表示如下:(未配平) (1)H O I H I H O 2222++→+-+ (2)H O I HIO 222+→ (3)H O HIO I O H O 22222+→+↑+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 O HIO I 222>> … B. 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IO H O I >>222 C. 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 I HIO - >>2 D. 反应(3)中H O 2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1. 已知63422233FeCl Br FeCl FeBr +=+,现将112mL Cl 2(标准状况)通入101mL mol L /的FeBr 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 Cl Br Cl Br 2222+=+- - B. Cl Fe Cl Fe 223222+=++ -+

卤族元素练习题

高一化学《卤族元素》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45分) 1. 下列物质能直接通过两种单质化合而成的是( ) A. FeCl 2 B. Cu S 2 C. FeI 2 D. SO 3 2. 将氟气通入NaCl 溶液中,可以得到( ) A. Cl NaF 2和 B. O HF 2和 C. NaCl NaF 和 D. Na HF 和 3. 下列制备卤化氢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NaCl HNO NaNO HCl ()()固浓++↑33? B. NaBr H PO NaH PO HBr ()()固浓++↑3424? C. H I HI 22 2+? D. CaF H SO CaSO HF 22442++↑() 浓? 4. 将下列溶液加入KI 溶液中,再滴入四氯化碳,振荡,四氯化碳层不呈紫红色的是( ) A. 氯水 B. 三氯化铁 C. 碘水 D. 硝酸钾溶液 5. 在反应aFeCl bKNO cHCl dFeCl eKCl fM gH O 2332++=+++中,若b =1,d =3,则M 的化学式为( ) A. NH Cl 4 B. N O 2 C. NO D. NO 2 6. 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 A. 烧瓶里集满HI 气体,用水做喷泉实验 B. 烧瓶里集满CO 2,用水做喷泉实验 C. 烧瓶里集满Cl 2,用水做喷泉实验 D. 在盛满Cl 2的烧瓶内加过量点燃的白磷,密封,反应完毕用水做喷泉实验 7. 在529443322NH NO HNO H O N =++的反应中,被还原的氮原子与被氧化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3:5 B. 5:3 C. 5:2 D. 1:1 8. 自来水可以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去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的是( ) (1)AgNO 3 (2)FeCl 3 (3)Na SO 23 (4)AlCl 3 (5)FeCl 2 (6)Na CO 23 (7)NaOH A. (1)(2)(6) B. (3)(4)(7) C. (2)(4) D. (5)(6)(7) 9. 在0101105 C Pa 、.?下,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其平均分子量可能达到50的是( ) A. O F 22, B. HF Cl ,2 C. HI HBr , D. HI Cl ,2 10. 在碘化钾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水溶液,迅速发生反应放出大量气体,反应过程表示如下:(未配平) (1)H O I H I H O 2222++→+-+ (2)H O I HIO 222+→ (3)H O HIO I O H O 22222+→+↑+ 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 O HIO I 222>> B. 氧化性强弱顺序为HIO H O I >>222 C. 还原性强弱顺序为I I HIO - >>2 D. 反应(3)中H O 2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1. 已知63422233FeCl Br FeCl FeBr +=+,现将112mL Cl 2(标准状况)通入101mL mol L /的FeBr 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 Cl Br Cl Br 2222+=+- - B. Cl Fe Cl Fe 223222+=++ -+ C. 222242232Fe Br Cl Fe Br Cl + -+-++=++ D. 2432262232Fe Br Cl Fe Br Cl +-+-++=++ 12. 将0.03mol Cl 2缓缓通入含0.02mol H SO 23和0.2mol HBr 的混合稀溶液,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H + 与Cl 2用量间关系的示意图是( )(横坐标为Cl 2的物质的量,纵坐标为[]H + ,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可视为不变)

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试题汇编最全

1、[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构成了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Si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电子数为。 (2)硅主要以硅酸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3)单质硅存在与金刚石结构类似的晶体,其中原子与原子之间以相结合,其晶胞中共有8个原子,其中在面心位置贡献个原子。 (4)单质硅可通过甲硅烷(SiH4)分解反应来制备。工业上采用Mg2Si和NH4CI在液氨介质中反应制得Si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化学键C─C C─H C─O Si─Si Si─H Si─O 键能/(kJ/mol-1) 356 413 336 226 318 452 ①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 是。 ②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6)在硅酸盐中,四面体(如下图(a))通过共用顶角氧离子可形成岛状、链状、层状、骨架网状四大类结构型式。图(b)为一种无限长单链结构的多硅酸根;其中Si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i与O的原子数之比为化学式为。 2、[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前四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中, A和B的价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均只有1个,平且A-和B+ 的电子相差为8;与B位于同一周期的C和D,它们价 电子层中的未成对电子数分别为4和2,且原子序数 相差为2。 回答下列问题: (1)D2+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 (2)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最小的是________, 电负性最大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氯及卤族元素总结

《氯及卤族元素》总结 一、氯气(Cl2) 1.Cl2的物理性质:________色,有_________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______,在水中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2.Cl2的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Cl原子容易________ (填“得”或“失”)电子,所以Cl2化学性质活泼,作强__________剂(填“氧化”或“还原”)。(1)与金属反应:Cl2+(Na、Cu、Mg、Fe) ①Cl2+Na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l2+Cu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l2+Mg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l2+Fe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Cl2作强氧化剂,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的氯化物。 (2)与非金属反应:Cl2+(H2、P(红磷)、NH3、H2O) ①Cl2+H2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l2+P(红磷)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l2+NH3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可利用NH3来检验Cl2是否发生泄漏。 ④Cl2+ H2O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 将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靠近盛Cl2瓶口,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水见光易分解,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氯水应保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久置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3)与碱溶液反应:Cl2+NaOH/Ca(OH)2 ①Cl2+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氏消毒液的合成)。巴氏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成分为____________。 ②Cl2+Ca(OH)2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漂粉精的合成)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成分为____________。 注:巴氏消毒液和漂粉精均有____________作用。漂粉精在酸性环境中消毒效果更好。 漂粉精暴露在空气中会失效,相关的化学反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氏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的离子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其他还原剂反应:Cl2+(H2S、Na2SO3、FeBr2、FeI2) ①Cl2+H2S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l2+Na2S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少量Cl2+ FeBr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过量Cl2+ FeI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第二节 卤族元素练习题

第四章第二节卤族元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绿色商品”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商品,下列商品不能称为“绿色商品”的是 A.无铅汽油B.无磷洗涤剂C.无氟冰箱D.无碘食盐2.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 以KIO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3-和I-发生反应:IO3-+5I-+6H+==3I2+2H2O。 根据 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在食盐中存在IO3-。 可 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KI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 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A. ①③ B. 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②④⑤⑦3.下列物质中,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不会变质的是 A. AgI B. 漂白粉 C. 食盐 D. 次氯酸钙溶液 4.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推测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 砹是有色固体 B. HAt 很稳定 C. AgAt难溶于水 D. 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5.向溴化钠、碘化钠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之后加热,将溶液蒸干,并灼烧 片刻,最后残留的物质是 A. NaCl B. NaCl NaBr NaI C. NaBr NaI D. NaI 6.将19gF2通入81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A. 19% B. 20% C. 21.7% D. 27.5% 7.氯离子:①具有酸性②有酸味③遇水见光放出氧气④比氯原子少一个电子⑤比氯原子多一个电子⑥呈黄绿色⑦呈无色⑧有咸味⑨可以失去电子⑩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说法正确的是 A.⑤⑦⑨B.①⑤⑦⑨⑩C.①②③④⑥⑨ D.③⑤⑥⑧⑨8.在A.B.C.D四个集气瓶中盛有H2、Cl2、HCl、HBr中的任一种气体。若将a和d两瓶气体混合后见光爆炸;若将a和b两瓶气体混合后,瓶壁上出现暗红色小液滴。则A.B.C.D四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的气体是 A.Cl2、H2、HCl、HBr B.Cl2、HCl、HBr、H2 C.Cl2、HBr、H2、HCl D.Cl2、HBr、HCl、H2 9.有一种碘和氧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呈+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I2O4B.I3O5C.I4O7D.I4O9 10.按氟氯溴碘的顺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案:卤族元素

第二课时卤族元素 【考纲要求】 1.卤素在性质上的相似性、特性和递变规律。 2以.卤素知识为载体,判断“拟卤素”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即信息迁移题。 3.综合考查.卤素单质的制备、收集、性质、保存与其它物质反应等实验题计算。 教与学方案 【自学反馈】 一.相似性 1.最外层都是个电子,常见的负化合价为价。氯、溴、碘的正化合价为+1、+2、+3、+5、+7价。 2.卤素都是活泼的,具有性。与水、碱溶液反应时,除氟气外均可发生卤素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3.卤化氢为气体,溶与水,在潮湿空气中形成,水溶液都是挥发性的酸。4.卤素单质都有颜色。卤化银见光分解。 二.特性 1.Br2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易挥发,蒸气有毒。保存液溴采用水封法。 2.I2单质易升华,淀粉遇I2变蓝;AgI可用与人工降雨,碘盐可防止甲状腺肿。 3.HClO4是常见含氧酸中最强酸,而HClO是氯的含氧酸中氧化性最强的酸。 4.F2、HF均腐蚀玻璃。AgF易溶与水。 5.F2不能把氯、溴、碘从氢化物或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发生2F2+ 2H2O = 4HF + O2【例题解析】 [例1]F2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在加热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F2与烧碱完全反应,生成NaF、H O和另一种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2

A.H2B.HF C.O2D.OF2 解题思路:。 易错点:。 [例2]在一定条件下,RO3n—和I—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 RO3n— + 6I—+ 6H+=R—+3I2+3H2O (1)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 (2)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解题思路:。 易错点:。 【考题再现】 1.(上海高考题)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剩余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A.NaCl 、Na2SO4B.NaCl 、NaBr、Na2SO4 C.NaCl 、Na2SO4、I2D.NaCl 、NaI、Na2SO4 思维方法:。 展望高考: 2.(江苏综合)在100ml含等物质的量HBr和H2SO3的溶液里通入0.01molCl2,有一半Br—变为Br2(已知Br2能氧化H2SO3)。原溶液中HBr和H2SO3的浓度都等于() A.0.0075mol/L B.0.0018 mol/L C.0.075mol/L D.0.08 mol/L 思维方法:。 展望高考: 【针对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