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等比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课 题

等比数列求和

学习内容与过程

知识点

1.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1)当{ EMBED Equation.3 |1 q 时, ① 或 ②

(2)当q=1时,

注意:(1)知三求二:, q, n ,,五个中知道任意两个便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

(2)当已知, q, n 时用公式①;当已知, q, 时,用公式②.

(3)在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时需要注意讨论q 是否为零,例如a ,a ,a ,...;在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需要讨论的是公比q 是否为1,例如

(4)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函数理解:当时,,它可以看作指数函数与常数函数的复合函数

公式的推导方法一:

一般地,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 项和是

∴当时, ① 或 ②

当q=1时,

公式的推导方法二:

有等比数列的定义,

根据等比的性质,有

即 (结论同上)

围绕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

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

(结论同上)

例1 已知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为,若,求数列的公比 (答案:)

变式1:求等比数列1,2,4,…从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解:由

从第5项到第10项的和为-=1008

变式2:一条信息,若一人得知后用一小时将信息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又用一小时各传给未知此信息的另外两人,如此继续下去,一天时间可传遍多少人?

解:根据题意可知,获知此信息的人数成首项的等比数列

则:一天内获知此信息的人数为:

变式3:等比数列中, (答案:)

2. 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

(1)在等比数列中,,...,也成等比数列,公差为

注意:是,...,成等比数列,而不是,...;

(2)若项数为2n ,则

(3)

(4)为等比数列

例2 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是1,项数是偶数,其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此数列的公比和项数 (答案:2,8)

变式1 一个项数是偶数的等比数列,全部各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的4倍,前三项之积为64,求

变式2 设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是其前n 项和,证明;(2)求证:等比数列中有

变式3 已知等比数列中,求

3.等比数列常见应用题:

⑴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 例如,第一年产量为a ,年增长率为r ,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r +1. 其中第n 年产量为1)1(-+n r a ,且过n 年后总产量为:

.)1(1]

)1([)1(...)1()1(12r r a a r a r a r a a n

n +-+-=+++++++-

⑵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 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a 元,利息为r ,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a 元过n 个月后便成为n r a )1(+元. 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

)1(...)1()1()1(101112r a r a r a r a ++++++++=)1(1]

)1(1)[1(12r r r a +-+-+.

⑶分期付款应用题:a 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a 元;m 为m 个月将款全部付清;r 为年利率. ()()()()()()()()1111111......11121-++=?-+=+?++++++=+--m m

m m m m m r r ar x r r x r a x r x r x r x r a

例3 某家庭打算以一年定期的方式存款,计划从2009年起,每年年初到银行存入a 元,年利率p 保持不变,并按复利计算,到2019年年初将所有存款和利息全部取出,共取出多少元?

变式1某牛奶厂2002年初有资金1000万元,由于引进了先进生产设备,资金年平均增长率可达到50%,每年年底扣除下一年的消费基金后,剩余资金投入再生产,这家牛奶厂每年应扣除多少消费基金,才能实现经过5年资金达到2000万元的目标(精确到万元)?

变式2 (购房问题)某家庭打算在2010年的年底花40万元购一套商品房,为此,计划从2004年初开始,每年年初存入一笔购房专用存款,使这笔款到2010年底连本带息共有40万元。如果每年的存款数额相同,依年利息2%并按复利计算,问每年应该存入多少钱?

课堂检测

1.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末项,公比,求项数( )

(A)3 (B)4 (C)5 (D)6

2.随着市场的变化与生产成本的降低,每隔年计算机的价格降低,年价格为元的计算机到年时的价格应为()

A.元B.元C.元D.元

3.若是等比数列,其公比是,且,,成等差数列,则等于()

A.或B.或C.或D.或

4.设{a n}是等比数列,且a1=,S3=,则它的通项公式为a n= ( )

(A) (B) (C) (D)或

5. 等比数列{a n}中,a2=9,a5=243,则{a n}的前4项和为().

A.81 B.120 C.168 D.192

6.设,,,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则的值为()

A.B.C.D.

7.在等比数列= ()

A.B.C.D.

8.在中,是以为第三项, 为第七项的等差数列的公差,是以为第三项, 为第六项的等比数列的公比,则这个三角形是()

A.钝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以上都不对

9.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则()

A.B.C.D.

10.和的等比中项为.

11.在等比数列中,,则

12.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若,,成等比数列,则

13.在等比数列{a n}中,已知S n=3n+b,则b的值为_______.

14.在等比数列中,,,则=

15.在等比数列中,如果,,那么为

16.若、、成等比数列,则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个数为.

17.在等比数列中,和是方程的两个根,则

18.在和之间插入三个数,使这五个数成等比数列,则插入的三个数的乘积为.

19. 在等比数列,已知,,求.

20.设是等差数列,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

(Ⅰ)求,的通项公式;(Ⅱ)求数列的前n项和.

21: {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a1=1,a n+1=S n(n=1,2,3…).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

22.数列的前项和为,,.

(Ⅰ)求数列的通项;(Ⅱ)求数列的前项和.

23.在等比数列中,求的范围。

解:

当时,;

当时,为偶数;

数列求和7种方法(方法全,例子多)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配以相应的练习) 一、总论:数列求和7种方法: 利用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错位相减法求和 反序相加法求和 分组相加法求和 裂项消去法求和 分段求和法(合并法求和) 利用数列通项法求和 二、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是逆序相加法,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是错位相减法, 三、逆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是数列求和的二个基本方法。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在高考和各种数学竞赛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列求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有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下面,就几个历届高考数学和数学竞赛试题来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 1(11)1()1(111 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3、 )1(211+==∑=n n k S n k n 4、)12)(1(611 2 ++==∑=n n n k S n k n 5、 21 3 )]1(21[+== ∑=n n k S n k n [例1] 已知3 log 1 log 23-= x ,求???++???+++n x x x x 32的前n 项和. 解:由2 1 2log log 3log 1log 3323=?-=?-= x x x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n n x x x x S +???+++=32 (利用常用公式) =x x x n --1)1(=2 11) 21 1(2 1--n =1-n 21 [例2] 设S n =1+2+3+…+n ,n ∈N *,求1 )32()(++= n n S n S n f 的最大值. 解: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 )1(21+= n n S n , )2)(1(2 1 ++=n n S n (利用常用公式) ∴ 1)32()(++= n n S n S n f =64 342++n n n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必修五§2.5.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 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 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将数学学习放眼生活,用生活眼光看数学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问题探索法及启发式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回顾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1)等比数列定义:(,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问题引入: 阅读:课本第55页“国王赏麦的故事”。 问题:如何计算 引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三、问题探讨: 问题: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回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倒序相加法。 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 (1)

(2) (1)+(2)得: 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不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本质。 构造相同项,化繁为简。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这种思想推导?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 变形: 具体: …… 学生分组讨论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生不难发现: 由于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乘以公比都等于其后一项。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课时) 教材:浙江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中职数学人教版(基础模块)(下)第六章《数列》第四节的内容。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 q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1 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目标分析 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 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感受数学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 突破难点的手段:“抓两点,破难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 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并及时给予肯定;二抓知识的 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 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多元教学法,让学生至于情景中。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分组讨论探究,而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基于教学平台和数学软件让学生可观,可感,可交流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求和(详细教案)

课 题 等比数列求和 学习内容与过程 知识点 1.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 (1)当{ EMBED Equation.3 |1 q 时, ① 或 ② (2)当q=1时, 注意:(1)知三求二:, q, n ,,五个中知道任意两个便可建立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 (2)当已知, q, n 时用公式①;当已知, q, 时,用公式②. (3)在判断是否为等比数列时需要注意讨论q 是否为零,例如a ,a ,a ,...;在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需要讨论的是公比q 是否为1,例如 (4)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函数理解:当时,,它可以看作指数函数与常数函数的复合函数 公式的推导方法一: 一般地,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 项和是 由 得 ∴当时, ① 或 ② 当q=1时, 公式的推导方法二: 有等比数列的定义, 根据等比的性质,有 即 (结论同上) 围绕基本概念,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运用等比定理,导出了公式. 公式的推导方法三: = == (结论同上) 例1 已知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为,若,求数列的公比 (答案:) 变式1:求等比数列1,2,4,…从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解:由 , 从第5项到第10项的和为-=1008 变式2:一条信息,若一人得知后用一小时将信息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又用一小时各传给未知此信息的另外两人,如此继续下去,一天时间可传遍多少人? 解:根据题意可知,获知此信息的人数成首项的等比数列 则:一天内获知此信息的人数为: 变式3:等比数列中, (答案:) 2. 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性质 (1)在等比数列中,,...,也成等比数列,公差为

注意:是,...,成等比数列,而不是,...; (2)若项数为2n ,则 (3) (4)为等比数列 例2 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是1,项数是偶数,其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的和为170,求此数列的公比和项数 (答案:2,8) 变式1 一个项数是偶数的等比数列,全部各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的4倍,前三项之积为64,求 变式2 设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是其前n 项和,证明;(2)求证:等比数列中有 变式3 已知等比数列中,求 3.等比数列常见应用题: ⑴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 例如,第一年产量为a ,年增长率为r ,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r +1. 其中第n 年产量为1)1(-+n r a ,且过n 年后总产量为: .)1(1] )1([)1(...)1()1(12r r a a r a r a r a a n n +-+-=+++++++- ⑵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 例如: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a 元,利息为r ,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a 元过n 个月后便成为n r a )1(+元. 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 )1(...)1()1()1(101112r a r a r a r a ++++++++=)1(1] )1(1)[1(12r r r a +-+-+. ⑶分期付款应用题:a 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a 元;m 为m 个月将款全部付清;r 为年利率. ()()()()()()()()1111111......11121-++=?-+=+?++++++=+--m m m m m m m r r ar x r r x r a x r x r x r x r a 例3 某家庭打算以一年定期的方式存款,计划从2009年起,每年年初到银行存入a 元,年利率p 保持不变,并按复利计算,到2019年年初将所有存款和利息全部取出,共取出多少元?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万年历2013年3月6日星期三10:43 癸巳年正月廿五设置闹钟站内搜索支持本站公益活动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1) 等比数列:a (n+1)/an=q (n∈N)。 (2) 通项公式:an=a1×q^(n-1); 推广式:an=am×q^(n-m); (3) 求和公式:Sn=n*a1 (q=1) Sn=a1(1-q^n)/(1-q) =(a1-an*q)/(1-q) (q≠1) (q为比值,n为项数) (4)性质: ①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③若m、n、q∈N,且m+n=2q,则am*an=aq^2 (5) "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 ≠0)". (6)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 等比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q^(n-1)若通项公式变形为an=a1/q*q^n(n∈N*),当q>0时,则可把an看作自变量n的函数,点(n,an)是曲线y=a1/q*q^x上的一群孤立的点。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nA1(q=1) Sn=A1(1-q^n)/(1-q) =(a1-a1q^n)/(1-q) =(a1-an*q)/(1-q) =a1/(1-q)-a1/(1-q)*q^n ( 即A-Aq^n) (前提:q≠1) 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 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数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

高一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高中数学 / 高一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把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熟悉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练习,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把握推导公式的方法. 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非凡注重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实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说明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说明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姜黎黎 《等比数列前n项和》是人教版必修5第二章数列中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情境创设、公式推导,公式应用,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与各位老师探讨。 教材分析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是进一步学习数列知识和解决一类求和问题的重要基础和有力工具。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蕴涵的类比、分类讨论、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就学生而言,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学生具体研究学习了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基于此,学生会产生思考,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应该如何推导,公式是从什么新的角度建构?其重要性和普遍性体现在哪里?应该说学生从内心来讲,有想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欲望和驱动力。 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在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将数学学习放眼生活,用生活眼光看数学的思维品质。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由研究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 我选择的问题情景是国王赏麦的故事. 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关于国际象棋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古印度宰相达依尔,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国王大为赞赏,就问他想要什么。达依尔说:“请在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颗麦粒,第二格放2颗麦粒,第三格放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一格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到第64格,请您给我足够的麦粒以实现上述要求。”选择这个故事作为问题情景首先是因为经典永远是经典,这正是基于数学教师对数学史知识的广泛认同.通过数学史料,可以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其次,将学生的角色设计成国王的谋士,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忱,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把学

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教案

课时教案

导入新课一、复习提问 回顾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公式 (1)等比数列定义:(,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问题引入: 阅读:课本“国王赏 麦的故事”。 问题:如何计算 引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学 生: 自由 回答 采用学生生活 中感兴趣的问 题,在联系课堂 要学习的东西, 把抽象的转化 为实际能理解 的,即增加学生 学习的兴趣,同 时也降低了新 知识的接受难 度 5分 钟 探究新知三、问题探讨: 问题:如何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回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倒序相加法。 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 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 (1) (2) (1)+(2)得: 老 师 提 问 学 生 回 答 , 引 导 学 生 得 出 集 合 的 通过师生的共 同探讨,在联系 课堂要学习的 东西,把抽象的 转化为实际能 理解的,即增加 学生学习的兴 趣,同时也降低 了新知识的接 受难度 25分 钟

探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倒序相加法推导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不能用倒序 相加法推导。 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本质。 构造相同项,化繁为简。 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否能用这种思想推导 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 变形: 具体:…… 学生分组讨论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生不难发现:由于等比数列中的每一项乘以公比都等于其后一 项。 所以将这一特点应用在前n项和上。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 化繁为简。 (1) (2) 由此构造相同项。数学具有和谐美,错位相减,从而 化繁为简。 当q=1时, 性 质 及 通 过 回 答 的 形 式 理 解 元 素 与 集 合 之 间 的 关 系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时磊5说-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鹿城中学田光海高三数学 一、教材分析 数列的求和是北师大版高中必修5第一章第内容。它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延续,与前面学习的函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从实际问题中抽离出来的数学模型,实际问题中有 广泛地应用。同时,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蕴含着分类讨论等丰富的数学思想。 二、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是专题方法推导总结课,应着重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讨论和自主探究为主,辅之以启发性的问题诱导点拨,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思路。 三、学法分析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结合教师点拨提问,经过交流讨论,形成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各种数列求和的方法,学会解析数列解答题,提高解决中难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例题的研究使学生感受数列求和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问题的差异,但又能以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进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灵活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此推导过程中蕴含了分类讨论,递推、转化等重 要思想,是解决一般数列求和问题的关键,所以非常重要。为此,我给出了四种方法进行数 列求和,加深学生理解,突出重点。 难点: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由此引发进行数列求和的专题学习,为此,我引导学生先进性等差与等比数列的复习。由此引入专题学习。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说明 摘要: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课堂课程详细设计主要是讲述了等比数列的教学背景,教学课题,教学内容以及给学生布置的教学习题等。 收集等比数列求和相关实际问题。 教养方面: 1、了解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感受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等比数列求和问题,体会错位相减法的应用 3、能准确地解决等比说列求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的悠久与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热情 发展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简单应用,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 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培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3、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国际象棋的起源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需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1+2+22+23+……+263.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一、 基本概念和公式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q q a n --1)1(1 (1≠q ) q q a a n --11(1≠q ) n S = 或 n S = 1na (q = 1) 即如果q 是否等于1不确定则需 要对q=1或1≠q 推导性质:如果等差数列由奇数项,则S 奇-S 偶=a 中 ;如果等差数列由奇数项,则S 偶-S 奇= d n 2 。 二、 例题精选: 例1:已知数列{n a }满足:43,911=+=+n n a a a ,求该数列的通项n a 。 例2:在等比数列{n a }中,36,463==S S ,则公比q = 。 - 例3:(1)等比数列{n a }中,91,762==S S ,则4S = ; (2)若126,128,66121===+-n n n S a a a a ,则n= 。

例4:正项的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80,其中数值最大的项为54,前2n 项的和为6560,求数列的首项1a 和公比q 。 例5: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1-n a ,(a 是不为0的常数),那么数列{n a }是? 例6: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9632S S S =+,求数列的公比q 。 例7:求和:)()3()2()1(32n a a a a n ----+-+-+-。 例8:在 n 1和n+1之间插入n 个正数,使这n+2个数成等比数列,求插入的n 个数的积。 例9:对于数列{n a },若----------,,,,,123121n n a a a a a a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1的等比数列,求:(1) n a ;(2) n a a a a +---+++321。

《教学案例等比数列求和》教学案例

《等比数列求和》教学案例 背景介绍: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是数列这一章的重点,尤其是乘公比错位相减法,在考试中学生经常出错,所以这节课,怎么教好学生公式的推导很重要。 案例描述: 在我讲等比数列求和这一课时,首先讲了一个故事: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当我将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讲给学生并引出“012632222+++???+”时,有的学生是这样完成的: 设 01212222n n S -=+++???+, 则11S =, 23S =, 37 S =, … 21n n S =-,所以646421S =-。 我备课时可没有想到学生会这么做,学生的意外思维让我怦然心动,于是更改了自己的课堂预设,顺着学生的思路抛出了如下问题: 求和:01213333n n S -=+++???+。 如何设计情境,才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 要猜想n S 的结果并不容易,在我的适时引导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可得出

312n n S -=。 那么01214444n n S -=+++???+呢? 412n n S -=。 此时便可猜想出更一般的结论: 2111(1)1n n n q S q q q q q --=+++???+=≠- ① 以上的过程展示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思想,这不仅与以前的数学结构大不相同,而且承接了前面数列递推公式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以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为: 2111111(1)(1)1n n n a q S a a q a q a q q q --=+++???+=≠- ② 不过,式①仅仅是猜想而已,如何证明其成立呢?于是我又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多项式的运算: 因为 21(1)(1)n q q q q --+++???+ =23n q q q q ++???+ -21(1)n q q q -+++???+ =1n q - 当1q ≠时,211n q q q -+++???+=1 1n q q --。 板书时,我有意地按以上的格式来书写,则: 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公比为q ,求其前n 项和n S 。 因为11n n a a q -=,所以 211111n n S a a q a q a q -=+++???+ n qS = 211111n n a q a q a q a q -++???++, 相减得:(1)n q S -11n a a q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数列求和优秀教案设计

题组教学:“探索—研究—综合运用”模式 ——“数列的裂差消项求和法解题课”教学设计 【课例解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2章数列学完基础知识后的一节针对数列求和方法的解题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裂差消项求和法在数列求和中的魅力,体会裂项相消的作用,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裂项相消求和的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合作,探索意识作为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数列的一般概念,又对等差、等比数列从定义、通项、性质、求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数列求和问题重点学习了通过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在推导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用到了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和裂差消项求和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裂差消项求和法做深入的研究。本节课的容和方处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心智数学教育方式之“题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题组探索、自主探究,题组研究、汇报交流,题组综合、巩固提高,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五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从学生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中用到的裂差消项求和法引入,从课本习题的探究入手展开教学,学生能自主发现裂差消项求和法,并很快进入深层次思维状态。接下来的研究性题组和综合性题组又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加强裂差消项求和法的应用。 【目标定位】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裂项相消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适用围。进一步熟悉数列求和的不同呈现形式及解决策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数列裂差消项求和法的探究过程、深化过程和推广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列裂差消项求和法的推广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发现、发明,一切好的想法和念头都可以发扬光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感悟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裂项相消求和的方法和形式。能将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为裂项相消求和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裂项相消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数列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转化与化归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推导数列求和公式时,先后发现了哪几种数列求和的方法? 学生1: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时我们用到了倒序相加法。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中我们发现了错位相减法、裂差消项求和法。 学生2:在学习求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分组求和法和通项转换法。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2.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并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由研究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3、 情态与价值:从“错位相减法”这种算法中,体会“消除差别”,培养化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由研究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由等比数列的结构特点推导出前n 项和公式,从而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设想 教材开头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求首项为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前64项的和.类似于等差数列,我们有必要探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一般地,对于等比数列 a 1,a 2,a 3,..., a n ,... 它的前n 项和是Sn= a 1+a 2+a 3+...+a n 由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上式可以写 Sn= a 1+a 1q + a 1q 2 +...+a 1q n-1 ① ① 式两边同乘以公比q 得 qSn= a 1q+ a 1q 2 +...+a 1q n-1+ a 1q n ② ①,②的右边有很多相同的项,用①的两边分别减去②的两边,得 (1-q)Sn= a 1-a 1q n 当q≠1时,Sn= q q a n --1)1(1 (q ≠1) 又a n =a 1q n-1 所以上式也可写成 Sn= q q a a n --11(q ≠1) 推导出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本节开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相关问题] ①当q=1时,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为Sn=na 1 ② 公式可变形为Sn= q q a n --1)1(1= 1 )1(1--q q a n (思考q>1和q<1时分别使用哪个方便) ③ 如果已知a 1, a n,q,n,Sn 五个量中的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 [例题分析] 例1 求下列等比数列前8项的和: (1) 2 1, 41 , 8 1 ,...;(2) a 1=27, a 9= 243 1,q<0 评注:第(2)题已知a 1=27,n=8,还缺少一个已知条件,由题意显然可以通过解方程求得 公比q,题设中要求q<0,一方面是为了简化计算,另一方面是想提醒学生q 既可以为正数,又可以为负数. 例2 某商场今年销售计算机5000台,如果平均每年的销售量比上一年的销售量增加10%, 那么从今年起,大约几年可使总销售量达到30000台(结果保留到个位)? 评注:先根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列方程,再用对数的知识解方程 [随堂练习]第66页第1.2.3题

常用的一些求和公式

下面是常用的一些求和公式:

a1, a1+d, a1+2d, a1+3d, .... (d为常数) 称为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与等差数列相应的级数称为等差级数,又称算术级数.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等差中项 a1, a1q, a1q2, a1q3....,(q为常数) 称为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与等比数列相应的级数称为等比级数,又称几何级数.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等比中项

无穷递减等比级数的和 更多地了解数列与级数:等差数列与等差级数(算术级数)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 等比数列:a (n+1)/an=q (n∈N)。 (2) 通项公式:an=a1×q^(n-1); 推广式:an=am×q^(n-m); (3) 求和公式:Sn=n*a1 (q=1) Sn=a1(1-q^n)/(1-q) =(a1-an*q)/(1-q) (q≠1) (q为比值,n为项数) (4)性质: ①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③若m、n、q∈N,且m+n=2q,则am*an=aq^2 (5) "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 ≠ 0)". (6)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 等比数列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q^(n-1) 若通项公式变形为an=a1/q*q^n(n∈N*),当q>0时,则可把an看作自变量n的函数,点(n,an)是曲线y=a1/q*q^x上的一群孤立的点。

数列求和7种方法(方法全-例子多)

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总论:数列求和7种方法: 利用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错位相减法求和 反序相加法求和 分组相加法求和 裂项消去法求和 分段求和法(合并法求和) 利用数列通项法求和 二、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是逆序相加法,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是错位相减法, 三、逆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是数列求和的二个基本方法。 一、利用常用求和公式求和 利用下列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 ) 1(2)(11-+=+=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11)1()1(111 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3、 )1(211 +==∑=n n k S n k n 4、)12)(1(6112 ++==∑=n n n k S n k n 5、 21 3 )]1(21[+== ∑=n n k S n k n [例1] 已知3 log 1log 23-= x ,求???++???+++n x x x x 32的前n 项和. 解:由2 1 2log log 3log 1log 3323=?-=?-= x x x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n n x x x x S +???+++=3 2 (利用常用公式)

=x x x n --1)1(= 2 11) 211(21--n =1-n 21 [例2] 设S n =1+2+3+…+n ,n ∈N *,求1 )32()(++= n n S n S n f 的最大值. 解: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 )1(21+=n n S n , )2)(1(2 1 ++=n n S n (利用常用公式) ∴ 1)32()(++= n n S n S n f =64 342++n n n = n n 64341+ += 50 )8(12+- n n 50 1≤ ∴ 当 8 8 - n ,即n =8时,501)(max =n f 题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 n=2n-1,则= 题2.若12+22+…+(n -1)2=an 3+bn 2+cn ,则a = ,b = ,c = . 解: 原式= 答案: 二、错位相减法求和 这种方法是在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 n · b n }的前n 项和,其中{ a n }、{ b n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例3] 求和:1 32)12(7531--+???++++=n n x n x x x S ………………………① 解:由题可知,{1 )12(--n x n }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 -1}的通项与等比数列{1 -n x }的通项之积 设n n x n x x x x xS )12(75314 3 2 -+???++++=………………………. ② (设制错位) ①-②得 n n n x n x x x x x S x )12(222221)1(1 4 3 2 --+???+++++=-- (错位相减)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n n n x n x x x S x )12(1121)1(1 ----? +=--

等比数列求和说课稿-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第一课时)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成都十八中的数学教师陈华,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我的说课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是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上)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计划授课课时,今天我的说课为第一课时. ●地位与作用 , 本节是数列这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必备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知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一学生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但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又有所不同,另外,对于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 ●任教班级学生特点:我班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较活跃. 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公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体验错位相减法所折射出的数学方法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简单应用. 突出重点的方法:“抓三线”,即(一)知识技能线(二)过程与方法线(三)能力线. … ● 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运用 突破难点的手段:“抓两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二抓知识的切入点.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教学模式 :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 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分析】 / 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分两个部分来完成.首先复习旧知,铺垫新知.接着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了一个他们所熟悉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通过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发现问题暂不能解决,从而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复习旧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等比数列各项特点,从而为“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和埋下伏笔.而情景动画的引入让引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