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logy

先修课程:大学数学、生物学、土壤学

适用专业: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总学分:2.0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生物学分支学科。《生态学》课程把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讲授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阐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生态学》是面向植物科学技术、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广告学、社会学、外语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对文科类专业在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普及生态学知识、生态意识,宣扬生态文化。在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特点,讲授各领域生态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对农业自然资源结构的优化组合,达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概念、基本性质,产生及发展,生态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和生态学学科体系;

2、掌握生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及对生物的作用规律,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及生物进化规律;了解环境资源的组织分配形式及合理开发途径。

3、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规律,种群的相互作用及动态调节规律,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分布及发展演替规律;了解种群、群落原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认识生物圈及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规律。了解系统、生态系统及系统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5、了解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人口、资源、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认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6、了解生态学各领域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前沿,生态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方法。

三.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2学时)

第一章绪论

(一)学时:4学时

(二)重点: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意义。

(三)难点:正确理解生态学性质及学科体系。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与发展

1、生态学的定义

2、生态学的发展

第二节生态学的知识体系

1、生态文化

2、生态学原理

3、生态方法论

第三节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

3、生态学研究方法

第四节生态学的精髓

1、对象与尺度

2、系统及关联

3、思维及方法

4、原理及技术

第五节生态学的任务

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2、人类生态问题

3、生态文明

4、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

(一)学时:4学时

(二)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般结构、基本功能及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三)难点:系统观的建立及生态系统分析。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系统与系统观的建立

1、系统的基本概念

2、系统的基本性质

3、系统分析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3、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类型及概述

1、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

2、生物圈生态系统

3、海洋生态系统

4、淡水生态系统

5、湿地生态系统

6、陆地生态系统

7、农业生态系统

8、城市生态系统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一)学时:5学时

(二)重点:环境因子的作用规律;光、温、水、土、气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和反作

用。

(三)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概念

1、生物种与进化

2、环境与生态因子

3、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

?? 1、限制因子定律

?? 2、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 3、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

?? 第三节生态适应的基本规律

?? 1、生物的耐受性

?? 2、协迫与生态适应

?? 3、生态适应方式与机制

4、生态适应与生物进化

?? 第四节光、温、水、土、气、火的生态作用及生物适应?? 1、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2、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水分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4、土壤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5、大气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6、火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一)学时:4学时

(二)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动态、空间分布、种间关系。

(三)难点: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种群的基本特征

?? 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3、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4、生命表和生存曲线

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6、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动态及调节

?? 1、种群增长的基本理论模型

?? 2、种群的实际数量动态

3、种群调节

4、生态对策

?? 第三节种群的种内关系

?? 1、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 2、群聚与阿利氏原则?? 3、种内竞争与自疏

?? 4、隔离和领域性

5、社会等级及分工

?? 第四节种间相互作用

?? 1、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2、种间正相互作用

?? 3、种间负相互作用

4、种间协同

第五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一)学时:4学时

(二)重点: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动态规律。

(三)难点: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群落的特征

?? 1、群落的定义

?? 2、群落的性质及特征:?? 3、群落生态学

?? 第二节群落的组成

?? 1、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2、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外貌

2、群落的水平结构

3、群落的垂直结构

4、群落的时间结构

5、交错群落与边缘

6、岛屿效应

7、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群落演替

?? 1、群落演替的概念

?? 2、演替序列

?? 3、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 4、顶极群落

?? 第五节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

?? 1、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3、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4、生物多样性的的研究与保护

第六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学时:2学时

(二)重点:能量流动途径及能量效率,生态系统生产力。

(三)难点:能流模型及能流分析。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

1、能量的概念、形式及转化

2、生态系统的能源

3、热力学第一定律

4、热力学第二定律

5、序、熵与耗散结构

第二节能量流动渠道

1、食物链

2、营养级

3、食物网

第三节能量流动过程及分析

1、能量流动途径

2、生态效率

3、生态学金字塔

第四节能流与生态系统生产力

1、生物生产及生产力

2、初级生产

3、次级生产

第七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时:2学时

(二)重点:几种重要元素或物质的循环过程及特点。

(三)难点:物质循环与环境污染。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的有关概念

2、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

3、物质循环的类型

4、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二节几种重要循环的概述

1、水循环

2、碳循环

3、氮循环

4、磷循环

5、硫循环

6、养分循环

第三节物质循环与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与污染生态学

2、有毒有害物质的循环

3、化学农药与物质循环

4、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防治

5、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学时:1学时

(二)重点:生态系统中息流的基本原理及主要过程。

(三)难点:动物间的信息流。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信息流的概念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类型

第二节生态系统和植物的信息传递以及动物间的信息流和信息流的人工调控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植物的信息传递

3、动物间的信息流

4、信息流的人工调控

第九章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调控

(一)学时:1学时

(二)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及变化规律

(三)难点: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结构概述以及生态系统的组分、形态和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结构概述

2、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

3、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稳态机制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稳态机制

第十章应用生态学

(一)学时:5学时

(二)重点:人类生态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难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景观生态及生态规划

1、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2、景观生态学的一般概念、方法

3、景观结构

4、景观功能

5、景观动态

6、景观规划与设计

第二节恢复生态及生态恢复

1、生态系统退化

2、恢复生态学

3、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4、湿地恢复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第三节农业生态及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产生及发展

2、生态农业原理与技术

3、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模式

第四节工业生态及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背景及内涵

2、工业生态与循环工业

3、循环农业与低碳农业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包括全程考核、课程论文、结业考试(试题库+拓展题库);全程考核为平时考勤、讨论、提问,课程论文为结业考试前提交的综述性论文;结业考试为闭卷笔试。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课程论文30%+结业考试6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网站

1. 教材:曹凑贵主编.生态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参考书: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郑师章等.普通生态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

3.学习网站: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177065.html,

英国长期生态研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177065.html,

国际生态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177065.html,

国家精品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177065.html,/kech/stx/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177065.html,

台湾长期生态研究网http://140.127、11.112

曹凑贵生态学苑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177065.html,

http://211.69.140.90

国家爱课程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177065.html,/home/

撰稿人:曹凑贵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7ru 《酿酒工艺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仅供参考,非标准答案) 浸麦度:浸麦后大麦的含水率。 煮沸强度:指煮沸锅单位时间(h)蒸发麦汁水分的百分数。 原麦汁浓度:发酵前麦汁中含可溶性浸出物的质量分数。 无水浸出率:100g干麦芽中浸出物的克数。 浸出物:在一定糖化条件下所抽提的麦芽可溶性物质。 糊化:淀粉受热吸水膨胀,从细胞壁中释放,破坏晶状结构,并形成凝胶的过程 液化:淀粉长链在受热或淀粉酶的作用下,断裂成短链状,粘度迅速降低的过程。 糖化:指将麦芽和辅料中高分子贮藏物质及其分解产物通过麦芽中各种水解酶类作用,以及水和热力作用,使之分解并溶解于水的过程。 浸出糖化法:麦芽醪纯粹利用其酶的生化作用,用不断加热或冷却调节醪的温度,使之糖化完成。麦芽醪未经煮沸。用于制作上面发酵的啤酒。 煮出糖化法:麦芽醪利用酶的生化作用和热力的物理作用,使其有效成分分解和溶解,通过部分麦芽醪的热煮沸、并醪,使醪逐步梯级升温至糖化终了,用于全麦发酵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复式糖化法:糖化时先在糊化锅中对不发芽谷物进行预处理——糊化、液化(即对辅料进行酶分解和煮出),然后在糖化锅进行糖化的方法。用于添加非发芽谷物为辅料生产下面发酵啤酒 蛋白质休止:利用麦芽中的内、外肽酶水解蛋白质形成多肽和氨基酸, 泡持性:通常,啤酒倒入干净的杯中即有泡沫升起,泡沫持久的程度即为泡持性。 挂杯:倒一杯酒,轻轻摇杯,让酒液在杯壁上均匀地转圈流动,停下来酒液回流,稍微等会儿,你就会看到摇晃酒杯的时候,酒液达到的最高的地方有一圈水迹略为鼓起,慢慢地就在酒杯的壁面形成向下滑落的酒液,象一条条小河,这就是挂杯。 清蒸清碴:酒醅和碴子严格分开,不混杂。即原料清蒸、清碴发酵、清蒸流酒。 清蒸混碴:酒醅先蒸酒,后配粮混合发酵。 混蒸混碴:将酒醅与粮粉混合蒸馏,出甑后冷却、加曲,混合发酵。 粮糟:母糟配粮后称之粮糟 酒醅(母糟):指正在发酵或已经发酵好的材料。 喂饭法发酵:将酿酒原料分成几批,第一批先做成酒母,在培养成熟阶段,陆续分批加入新原料,起扩大培养、连续发酵的作用,使发酵继续进行。 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而采用其他方式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 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的新鲜啤酒。 干型酒:酒的含糖量<15g/L的酒,以葡萄糖计。 淋饭酒母:传统的自然培养法,用酒药通过淋饭酒制造的自然繁殖培养酵母菌,这种酒母为淋饭酒母。串蒸:食用酒精或白酒经香醅料层再次蒸馏生产白酒的工艺。 酒的分类。 发酵酒:以粮谷、水果、乳类等为原料,主要经酵母发酵等工艺制成的、酒精含量小于24%(V/V)的饮料酒。 蒸馏酒:以粮谷、薯类、水果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勾兑制成的、酒精度在18%~60%(V/V)的饮料酒。 配制酒: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进行调配、混合或在加工制成的、已改变其原酒基风味的饮料酒。 黄酒的分类。 1.按生产方法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酿造酒工艺学教材(

PS:(1)、本word为pdf的无删改版 (2)、本word中红色加粗字为pdf上标了红色的要点以及老师上的最后一节课的考点。 (3)、祝大家考试成功 第一章啤酒 1、啤酒的定义: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添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是一种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的饮料酒 第二章原料 第一节、大麦 1、啤酒的四大原料:大麦:啤酒的灵魂;酒花:绿色的金子;酵母:酿酒小精灵;水:啤酒的血液。 2、大麦适合于酿酒:(1)大麦便于发芽,并产生大量的水解酶类(2).大麦种植遍及全球(3).大麦的化学成分适合酿造啤酒(4).大麦非人类食用主粮 3、大麦组成:胚、胚乳、谷皮。 4、大麦的化学成分。(1)淀粉:是大麦的主要贮藏物,存在于胚乳细胞壁内。(2)半纤维素和麦胶物质:β-葡聚糖分解完全与否是麦芽溶解好坏的标志。它的存在造成过滤困难,也是啤酒非生物混浊的成分之一。 (3)蛋白质。(4)多酚类物质:多存在于谷皮中,对发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啤酒具有涩味。浸麦过程可以加石灰、碱或甲醛将其部分浸出。易和蛋白通过共价键交联作用而沉淀析出。 5、啤酒酿造对大麦的质量要求 (1)感观 有光泽、新鲜稻草香味、皮薄、麦粒短胖、夹杂物少。 (2)物理检验 千粒重为30~40g,85%麦粒的麦粒腹径大于2.8mm,粉状粒为80%以上。 (3)化学检验 水分含量低于13%,蛋白质含量为9~12%,浸出物一般为72~80%。 6、大麦的贮藏 新收获的大麦水分高,有休眠期,发芽率低,需经一段后熟期才能食用,一般需6~8周,才能达到应有的发芽率。 提高大麦发芽率的方法: a.贮藏于1~5℃下,能促进大麦生理变化,缩短后熟期。 b.用80~170℃热空气处理大麦30~40s,能改善种皮透气性,促进发芽。 c.用高锰酸钾、甲醛或赤霉酸等浸麦可打破种子休眠期。 第二节、啤酒糖化的其他原料 一、啤酒生产中使用辅助原料的意义 1.降低啤酒生产成本 2.降低麦汁总氮,提高啤酒稳定性 3.调整麦汁组分,提高啤酒某些特性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酿造酒工艺学复习

酿造酒工艺学 1、下胶净化:就是在葡萄酒内添加一种有机或无机的不溶性成分,使它在酒液中产生的沉 淀物,浮游在葡萄酒中的大部分浮游物,包括有害的胶体在内一起固定在沉淀上,沉 到容器底部。 2、按隆丁区分:可把麦汁中的蛋白质分解物分为大分子区(A区),中分子区(B区),小 分子区(C区)三个区,这是按相对分子量大小来区分的。 3、啤酒中的异律草酮暴露在日光下,它和含硫氨基酸,硫化物作用,通过核黄素的光增感 作用,而引起一种不愉快的异臭味,称日光臭(日晒臭)。因此装瓶啤酒最好选用 棕色瓶。 4、粗粉和细粉按协定法糖化,它们的浸出率之间的差值称为粗细粉差,是衡量麦芽溶解度 的重要指标。 5、麦芽糖化力主要是指麦芽中a-淀粉酶与B -淀粉酶联合,使淀粉水解成还原糖的能力。 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维柯单位(WK和林德拉(L)单位。 6根据蛋白酶的活性,常在麦芽投料后,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蛋白质分解,一般不搅拌。称为蛋白休止。 7、苹果酸-乳酸发酵:在葡萄糖制作过程中,于发酵后期或贮存时期,苹果酸在乳酸细菌 作用下,被分解成乳酸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8、泡持性:啤酒泡沫所能维持的时间,成品的一个重要理化指标。在国家标准中,规定测 试啤酒的泡持性采用“秒表法”,即人工目视泡沫的变化,同时,用秒表记录下从开 始到泡沫散去所持续的时间。这种受人因素,重复性较差。 简述题 1、啤酒酿造以大米作为辅料有何特点? 答:大米淀粉含量高(75%-82%,无水浸出率高达90%-94%无花色苷,含脂肪低,含有较多糖蛋白。 优点:用它作辅料,啤酒的色泽浅,口味纯净泡沫洁白细腻,泡沫性好。 缺点:(1)如高比例辅料,由于麦汁可溶性氮少,影响发酵度,如提高发酵温度,产生较多副产物。 (2)它结果紧密,糊化较困难,加水量需多要有较多麦芽或淀粉酶参与下,大米才能在常压下糖化、糊化。 2、葡萄作为酿酒原料,有何优点? 答:葡萄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用途很广的浆果植物。具有高产,结果早,适应性强,寿命长的特点。因此,世界栽种范围广,葡萄适宜酿酒有以下原因: (1)葡萄含的糖量,正是酵母最适作用范围; (2)葡萄皮上带有天然的葡萄酒酵母; (3)葡萄汁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足以满足酵母生长、繁殖; (4)葡萄汁酸度高,能抑制细菌生长,但其酸度仍在酵母最适生长范围; (5)由于葡萄汁糖度高,发酵得到的酒度也高。又由于酸度高,这都有利于酒的生物稳定性。 (6)葡萄有美丽的颜色,浓郁的香味,酿酒后,色、香、味俱佳。 3、改善啤酒泡沫的措施? 答:(1)从麦芽、酒花及糖化工艺采取措施,保证啤酒中蛋白质隆丁区分中A分区15% B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正式版1)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英文名称:operating system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54 学分:4 适用对象: 全校本(专)科计算机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 二、课程简介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 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和维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 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和维护。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新名词、术语及设计思路和方法技巧,掌握一种操作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简单维护。 课程基本要求: (1)熟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命令、图形、系统调用等); (2)了解操作系统的分类、功能、结构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4)具有初步的操作系统开发和维护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内容: 1.操作系统的概念 2.操作系统的历史 3.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4.操作系统的功能 5.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熟练掌握: 1、几种有代表性OS的特点。 2、OS五大管理功能。 3、从资源管理、进程管理、用户界面及结构等几个角度来定义 OS,从而得出什么是操作系统的概念。 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 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操作系统基本类型和、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第二章作业管理 内容: 1.作业的基本概念 2.作业的建立过程(重点SPOOLING系统). 3. 用户接口 4. 分时作业管理 熟练掌握: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酿酒工艺学

酿酒工艺学 《酒的起源》 1: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 2: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 3:酿造酒:又称发酵酒。即指原料经发酵后,不经蒸馏但经贮存等工序可直接饮用的酒。(如葡萄酒、黄酒、啤酒等。) 4:蒸馏酒:凡用水果、乳类、糖类、谷物等原料,经过酵母菌发酵后,蒸馏得到的无色、透明的液体,再经过陈酿和调配,制成透明的、含酒精浓度大于20%(V/V)的酒精性饮料,称为“蒸馏酒”。 5:配制酒:指以蒸馏酒或酿造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或称基酒),利用允许的天然或人造的某些材料,经特定的工艺,增加呈色、呈香、呈味成分的酒。 6:50~55 度的白酒成为高度酒,40~49 度的白酒为降度酒,而39 度以下的白酒为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占40 %。 7: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现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它香型(董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等)。 8: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白酒是中国所特有的,一般是粮食酿成后经蒸馏而成的;西班牙加泰隆人也许是第一次记载了蒸馏酒的人。 9: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这些成份含量的配比非常重要。 10:酒精可被肠胃直接吸收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人体本身也能合成少量的酒精,正常人的血液中含有0.003%的酒精。血液中酒精浓度的致死剂量是0.7%。 11: 酒的度数表示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啤酒的度数则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麦芽汁的浓度,12:葡萄酒,又称为佐餐酒(Table wines)。 国际通用上葡萄酒规则: 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红葡萄酒; 先上新酒,后上陈酒; 先上淡酒,后上醇酒; 先上干酒,后上甜酒。 《酒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酒精工艺学复习题(材料详实)

酒精发酵工艺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到空格处) 1.酒精生产常用的淀粉质原料有玉米、甘薯、木薯等。 2. 酒精生产常用的谷物原料有玉米、高粱、大麦等。 3. 酒精生产常用的薯类原料有甘薯、木薯、马铃薯等。 4.木质纤维素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5.常用的原料粉碎方法有湿式粉碎、干式粉碎两种。 6.常用的原料除杂方法有筛选、风选、磁力除铁三种。 7.常用的原料输送方式有机械输送、气流输送、混合输送三种。 8. 酒精厂常用的粉碎设备是滚筒式粉碎机、锤式粉碎机。 9.酒精厂常用的输送机械有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器、斗式提升机三种。 10.玉米淀粉和甘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分别是(65~75)℃、(53~64)℃。 11.双酶法糖化工艺中使用的两种酶制剂是耐高温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 12.淀粉质原料连续糖化工艺分成混合前冷却糖化工艺、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二级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三种。 13. 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有甘油、杂醇油、琥珀酸等。 14.酒精发酵常污染的细菌有醋酸菌、乳酸菌、丁酸菌。 15.酒精蒸馏塔按作用原理可分为鼓泡塔、膜式塔。 16.从精馏塔提取杂醇油的方式可以是液相取油,也可以是气相取油。 17.酒精蒸馏塔按其塔板结构可分为泡罩塔、浮阀塔、筛板塔。 18.酒精的化学处理是提高酒精质量的一种辅助措施,常用的化学试剂是高锰酸钾、氢氧化钠。19.无水酒精的制备方法有氧化钙吸水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共沸法、分子筛法等。 20. 共沸法制备无水酒精常用的共沸剂是苯、环己烷。 21. 连续发酵可分为_全混(均相)连续发酵、梯级连续发酵两大类。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酒母培养罐和酒精发酵罐的构造是一样的。× 2. 酒化酶是参与淀粉水解和酒精发酵的各种酶和辅酶的总称。(×) 3. 薯干的果胶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甲醇含量较高。(√) 4. 减少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就能提高酒精生成量。(×) 5.采用高细胞密度酒精发酵时,必须定期向发酵罐中供应氧气。(√) 6.异戊醇在酒精中的挥发系数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始终大于1。(×) 7.只要酒精发酵正常,发酵醪中就不会有甘油生成。(×) 8. 玉米中蛋白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杂醇油含量较高。(×) 9. 甲醇不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而是由原料中的果胶质分解而来。(√) 10. 甲醇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英)》课程教学大纲 (Operating Systems)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1201313 学分:3学分 总学时:51学时(其中实验 9 学时) 适用对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信息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系统的开发模式、开发方法和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以后参与系统软件分析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使用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 (三)教学安排 本课程的总学时为51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2学时,上机实践教学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5 hours, Lab 0 hour) Main Points: Short history,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s, Objectives, Functions, Multiprogramming, Real-Time System, Batch system, Time-sharing system, Distributed operating system,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Chapter 2 Computer-System Structures ( 1.5 hours , Lab 0 hour)

酿造酒工艺学复习题

酿造酒工艺学》复习题A 、填空题 1.制佐餐红、白葡萄酒和白兰地的葡萄含糖量约为,含酸量,出汁率高,有清香味。制红葡萄酒的品种则要求含糖量高达,含酸量,香味浓。 2.以柠檬汁为主的菜肴最好和搭配,菌类酱汁的菜肴与橡木味重的葡萄酒搭配极佳。 3.啤酒酵母分为上面啤酒酵母和。 4.影响葡萄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和及土壤。 5.啤酒麦芽中的蛋白质可按不同溶剂溶解度与沉淀性的不同分为清蛋白、、、。 6.啤酒酒花的主要成分包括、、。 7.浅色麦芽的浸麦度一般为,深色麦芽的浸麦度为。 8.啤酒生产麦芽汁糖化的基本方法包括和。 二、单项选择题 1.酸在葡萄酒酿造中的作用不包括() A.澄清 B. 护色 C. 抗菌 D. 酯化 2.葡萄酒酵母按用途分类不包括() A.红葡萄酒酵母 B.白葡萄酒酵母 C. 贝酵母 D. 起泡葡萄酒酵母 3.用潜在酒度为10%的葡萄汁5000L 酿造酒度为12%的干白葡萄酒,需添加蔗糖() A. 100kg B. 150kg C. 170kg D. 200kg 4.对于葡萄汁改良调酸说法错误的是() A. 降酸方法主要包括物理降酸,化学降酸和高低酸葡萄汁混合 B.加入酒石酸钾可降低pH 值,提高滴定酸 C.化学降酸后葡萄酒中的酒石酸大于 1.0g/L

D.化学降酸不得采用添加调味品的方法 5.啤酒酿造用水中钙离子的最低浓度为() A.25mg/kg B. 50mg/kg C. 75mg/kg D. 100mg/kg 6.500g含水量为12%的大麦浸水后变为800g,则大麦的浸麦度为() A.35% B.40% C.45% D.50% 7.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过滤槽的麦汁过滤速度() A.滤层厚度 B.滤层面积 C.麦汁粘度 D.麦汁体积 8.麦汁煮沸时的翻腾强度或者对流运动程度被称为() A. 煮沸强度 B.蒸发强度 C.沸腾强度 D.蒸煮强度 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177065.html,ger 型啤酒的色度一般为() A.7~13EBC B. 7~25EBC C. 50~70EBC D. 70~200EBC 10.啤酒发酵液中酵母细胞密度突然降低时的发酵度称为() A. 凝固点 B. 凝块点 C. 凝聚点 D. 凝集点 、名词解释 1.葡萄酒与特种葡萄酒 2.原麦汁浓度与真浓度 3.发酵速度与极限发酵度 4.糖化力与糖化时间 5.自流酒与压榨酒 四、简答题 1.葡萄中含有的脂质包括哪些物质,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有何作用? 2.说明水中无机离子对啤酒酿造的作用。 3.酸在葡萄酒酿造中有何作用?如何进行酸度调整? 4.煮沸过程中酒花的添加原则是什么。试叙述麦汁煮沸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5.什么是Pu 值。影响啤酒杀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我国啤酒的Pu 值采取多少?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1: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 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 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 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 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 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 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本节重点:联机输入方式和Spooling系统,作业控制块PCB和作业的四个阶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理解Spooling系统,掌握作业建立的过程内容。理解作业的四个基本阶段。提交、后备、执行以及完成阶段。 §2.3 命令控制界面接口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命令接口界面。介绍命令接口的两种使用方式。讨论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本节重点:命令接口的使用方式。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命令接口的作用和使用方式。了解联机方式下操作命令的分类。 §2.4 系统调用 本节介绍操作系统提供给编程人员的唯一接口,系统调用。同时讨论系统调用的分类。 本节重点:编程人员通过系统调用使用操作系统内核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和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系统调用的分类、理解系统调用的功能、掌握系统调用的处理过程。 §2.5 UNIX用户界面 本节简单介绍UNIX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特点以及UNIX系统结构。同时讨论UNIX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本节重点:UNIX系统的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UNIX系统的发展史,掌握UNIX系统的特点,理解UNIX系统操作命令和系统调用的功能。 第三章进程管理 本章详细介绍进程和线程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技术。 §3.1 进程的概念 本节介绍进程的基本概念。通过程序的并发执行,引出进程具有并发性特征的概念。同时讨论进程的各式各样的定义以及作业和进程的关系。 本节重点:进程的特征。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程序的并发执行,掌握进程的特征。 §3.2 进程的描述 本节介绍进程的静态描述以及进程上下文结构。 本节重点,进程的上下文结构。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进程的静态描述内容,掌握进程控制块PCB的作用和进程上下文结构。

实用操作系统试验教学大纲

厦门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X13 课程类型:学科通修课程 课程名称:实用操作系统课程英文名称:Applied Operating Systems 课程总学时:64 实验学时:16 总学分:3 适用对象: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 实验指导教材及参考书: 《操作系统实验指导》,徐虹何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仪器设备:计算机及Windows 和Unix 操作系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建立多道程序设计环境下的并行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此外,操作系统用到的各种算法也是学生加强算法锻炼的好机会,对日后从事系统开发方面的工作有直接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门实验课程是对《实用操作系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理论学习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实施《实用操作系统》教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深入而直观地理解操作系统使用的各类算法,提高学生自适应能力,为将来使用各类新出现的操作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1 进程管理 【实验要求】 掌握子进程的创建、父子进程的通信及其原理。 【实验内容】 ●熟悉linux环境的基本使用命令,熟悉使用vi、gdb、gcc等编程工具或软件 ●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两个子进程,父进程、子进程并发执行,输出并发执行的消息, 如: 父进程正在执行….. 子进程1正在执行….. 子进程2正在执行….. 一段时间后,父进程杀死子进程,然后结束自己的进程,分别显示: 子进程1被父进程杀死 子进程2被父进程杀死 父进程结束 实验2 使用信号量实现进程互斥与同步

酿造酒工艺学考试题样本

酒: 凡含有酒精(乙醇)的饮料和饮品 酒饮料中酒精的百分含量称做”酒度” 欧美各国常见标准酒度表示蒸馏酒的酒度。 古代把蒸馏酒泼在火药上, 能点燃火药的最低酒精度为标准酒度l00 度大多数西方国家采用体积分数50%为标准酒度l00 度。即体积分数乘 2 即是标准酒度的度数 中国近代啤酒是从欧洲传入的, 据考证在19 俄罗斯技师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一家啤酒作坊(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第一家现代化啤酒厂是19 在青岛由德国酿造师建立的英德啤酒厂(青岛啤酒厂前 身)。 第二章 一、啤酒生产中使用辅助原料的意义 1、降低啤酒生产成本 2、降低麦汁总氮, 提高啤酒稳定性: 由于大多数辅料含有可溶性氮很少, 它们只提供麦汁浸出物中糖类, 几乎不给麦汁带来含氮组分。因此, 能够降低麦汁总氮。同时可相对减少麦汁中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的比例, 能够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 3、调整麦汁组分, 提高啤酒某些特性: 使用除大麦以外的其它铺料, 由于它们很少含有多酚类化合物, 故能够提高啤酒非生物稳定性和降低啤酒的色泽。 使用小麦, 大米, 由于它们含有丰富的糖蛋白, 故可提高啤酒泡持性。 使用蔗糖和糖浆作辅料, 能够提高啤酒的发酵度, 配制色泽浅淡、口味爽快的啤酒。啤酒生产中使用酒花的目的: 利用其苦味、香味、防腐力和澄清麦汁的能力。酒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在酿造上的作用: 1. 酒花油: 是啤酒中酒花香味的主要来源。 2. 苦味物质: a -酸又称葎草酮 B -酸又称蛇麻酮 a -酸和B -酸容易氧化转变成软树脂和硬树脂,硬树脂在啤酒酿造中无任何价 3. 酒花多酚类物质: 酒花中的多酚在麦汁煮沸时有沉淀蛋白质的作用 二、酒花制品

安全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安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Security Operation System 课程编号:TX104060适用专业:信息安全 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学分数:3 总学时数:48 实验(上机)学时:8 考核方式:院系考 执笔者:赵锋编写日期:2010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安全操作系统》是面向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它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特点是概念多、较抽象和涉及面广,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又往往难于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与一般维护,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操作系统概论 1、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的特性和主要功能。 2、理解: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UNIX命令行格式,分时概念。 3、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时和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主要操作系统产品系列。 第二章:进程管理 1、掌握:进程定义,临界区概念,进程的状态及其变化,进程的同步与互斥。 2、理解:多道程序设计概念,进程的组成,进程管理的基本命令,信号量和P、V操作及其应用。 3、了解:进程间的通信。 第三章:作业管理 1.掌握: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的功能,先来先服务法、时间片轮转法、优先级法。 2.理解:调度级别,性能评价标准,UNIX常用调度命令。 3.了解:Shell命令执行过程,其他调度算法。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掌握:用户程序的主要处理阶段及相应概念,分页和分段的概念,虚拟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3版)》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 课程名称(英文):Operating System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学时:56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上机:8学时,实验: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信息系统基础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技术,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及实现方法,并运用操作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有的操作系统。使学生在操作系统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系统研究和软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学时及基本要求

三、说明 1.本大纲意在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对现代操作系统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以使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本课程课内实验8学时,并另开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1周。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内容按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几个层次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本专业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 4.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尤其要密切注意操作系统发展的新动向。 5.教学方法: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研究讨论教学为辅。 6.考核方式:期末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20%、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10%。 7.上机学时分配:本实验Linux环境下进行,皆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