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一道图形旋转的典型例题及其变式素材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一道图形旋转的典型例题及其变式素材湘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一道图形旋转的典型例题及其变式素材湘教版

一道图形旋转的典型例题及其变式

典例 已知:如图1,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45°. 求证: BE +FD =EF

分析:可把△ADF 绕点A 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则F ′B =FD ,再证△AF ′E ≌△AFD ,则EF ′=EF ,又E F ′=BE +F ′B =BE +FD 所以,BE +FD =EF .

证明:如图2,把△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到△ADF ′的位置.

∵AD =AB ,∠DAB =90°

∴点B 与D ′重合

∵∠ABE +∠ABF ′=180°,∴F ′、B 、E 在一条直线上,即F ′E =BE +DF

∵∠EAF =45°,∴∠BAE +∠DAF =45°

∴∠F ′AB +∠BAE =45°,

∴∠F ′AB =∠FAE =45°

又∵AF =AF ′,AE =AE ,∴△F ′AE ≌△FAE

∴EF =EF ′,∴BE +FD =EF 点拨:本题解题方法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图形的旋转将分散了的条件转化为整体的.

本题为一经典旋转题,它其实是人教课标数学九上课本P64页例题的变式。以本典例为原型的中考题近几年出现很多,下面例举两道,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变式1 (牡丹江市)已知:正方形ABCD 中,45MAN ∠=,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

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3),易证BM DN MN +=.

(1)当M A 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4),线段BM DN ,和MN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猜想,并加以证明.

(2)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5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

图2

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解:(1)BM DN MN +=成立.

如图4,把AND △绕点A 顺时针90,得到ABE △,

(证明过程与典例相同,所以略)。

(2)DN BM MN -=

点拨:本题是典例的变式,第(1)小题与典例完全相同;第(2)小题是在典例的基础上,变换MAN ∠的位置,如图5.

变式2 (甘肃陇南)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连接AE 、CG .

(1)求证:AE =CG ;

(2)观察图形,猜想AE 与CG 之间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猜想.

(1) 证明: 如图6,

∵ AD =CD ,DE =DG ,∠ADC =∠GDE =90o ,

又 ∠CDG =90o +∠ADG =∠ADE ,

∴ △ADE ≌△CDG . ∴ AE =CG .

(2)猜想: AE ⊥CG .

证明: 如图6,

设AE 与CG 交点为M ,AD 与CG 交点为N .

∵ △ADE ≌△CDG , ∴ ∠DAE =∠DCG .

又∵ ∠ANM =∠CND , ∴ △AMN ∽△CDN .

∴ ∠AMN =∠ADC =90o .∴ AE ⊥CG .

点评:本题也是典例的一个变式题,不仅有正方形旋转的情形(正方形ABCD 可绕点D 旋转),还隐含着三角形的旋转(△ADE 绕点D 旋转某一角度与△CDG 重合).第一小题是常规题,只需找到相应的全等三角形即可证明,较易解决;第(2)小题是一开放探索题,可大胆猜想,细M B C N A D 图3 图4

图5 M B C N A D E A C N D 图6

心求证.

图形推理真题解析(经典收藏)

图形推理真题解析十年真题一网打尽(经 典收藏) 第1道C 本题所有图形均为左右对称的 将左边的一半去掉,剩下的右半边依次为数字1234 据此,可知后面为5。 第2题A 解析:去异存同 前图为:第一个图形与第二个图形重合,相同部分余下. 第二套图也如此.

第3题C 横着看三个图为一列 把外切小黑圆看成+,把内切小黑圆看成- 每一列都是图1和图2通过上面的算法和规律推出第3个图 第4题C 第一套图是逆时间转,每转90度加下面+一横 第二套图是从有小圆的90度扇形,开始逆时间旋转,每旋转一次,原有小圆的90度扇形+一个小圆,其他的90度扇形也加一个圆。 同理第3个图是:再图2的基础上再转90度,也是每转一次原有小圆扇形再+一个小圆,其他地方也同样加一个小圆。 根据以上的规律,能符合此规律的只有C项

第6题B 解析:(方法一) 把内分割线,分割出来的两个图形分别算出其比划再组成这个图行总的笔划(重合的线段算为2划)。 根据这个规律:第一套图的笔划是:6,7,8 第二套图的笔划是:9,10,11 (方法二) 看内角的个数呈规律递增;第一套图:6,7,8 第二套图:9,10,11 第7道C 第一套图的3个图的阴影部分可以组成一个全阴影图形 同理,第二套图的3个阴影部分也可以组成一个全阴影图形

第8道B 第一套是图内的3个原色不同,第二套是图内的3个原色相同,而且一一对应相似,两套图的3个图项的外框都是只有一个。 第9道B 根据第一套图和第二套图的各项图形方面不同,一一对应相似性, 第一套图:图1是左右对称,方位是左右。 图2是轴对称,方位是上下,左右;其对应相似性的图形是第二套图的图2。 图3是上下对称,其对称相似性的图形是第二套图的图1 那么现在就只有第一套图的图1没有对应关系,根据其左右对称的相似性只有B项符合,故答案为B 第10道B 若考虑把图2,图3,图4通过翻转、旋转、镜像,而组成图1,那么这样每个选项都可以。所以这里不考虑旋转、镜像、翻转,只考虑垂直移动,只须将第3个图垂直移动到下面,这

七年级数学下册52旋转一道图形旋转的典型例题及其变式素材湘教版

一道图形旋转的典型例题及其变式 典例 已知:如图1,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且∠EAF =45°. 求证: BE +FD =EF 分析:可把△ADF 绕点A 旋转至图2所示位置则F ′B =FD ,再证△AF ′E ≌△AFD ,则EF ′=EF ,又E F ′=BE +F ′B =BE +FD 所以,BE +FD =EF . 证明:如图2,把△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到△ADF ′的位置. ∵AD =AB ,∠DAB =90° ∴点B 与D ′重合 ∵∠ABE +∠ABF ′=180°,∴F ′、B 、E 在一条直线上,即F ′E =BE +DF ∵∠EAF =45°,∴∠BAE +∠DAF =45° ∴∠F ′AB +∠BAE =45°, ∴∠F ′AB =∠FAE =45° 又∵AF =AF ′,AE =AE ,∴△F ′AE ≌△FAE ∴EF =EF ′,∴BE +FD =EF 点拨:本题解题方法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图形的旋转将分散了的条件转化为整体的. 本题为一经典旋转题,它其实是人教课标数学九上课本P64页例题的变式。以本典例为原型的中考题近几年出现很多,下面例举两道,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变式1 (牡丹江市)已知:正方形ABCD 中,45MAN ∠=,MAN ∠绕点A 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CB D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M N ,. 当MA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3),易证BM DN MN +=. (1)当M A N ∠绕点A 旋转到BM DN ≠时(如图4),线段BM DN ,和MN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猜想,并加以证明. (2)当MAN ∠绕点A 旋转到如图5的位置时,线段BM DN ,和MN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 图2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概念: ①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即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②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或一个是一元一次方程,另一个是二元一次方程;或两个都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未知数个数仍为两个)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即等式成立)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注:①、因为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所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组(对)数,用大括号联立;②、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有许多组;③、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其中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一般地,只有唯一的一组,但也可能有无数组或无解(即无公共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讨论:

3、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就是先把X看成已知数,把Y看成未知数;用 含Y的代数式表示X,则相当于把Y看成已知数,把X看成未知数。 例:在方程 2x + 3y = 18 中,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为:___________,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为:____________。 4、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求字母系数的值: 要抓住两个方面:①、未知数的指数为1,②、未知数前的系数不能为0 例:已知方程 (a-2)x^(/a/-1) – (b+5)y^(b^2-24) = 3 是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5、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

中考复习之图形的旋转经典题(含答案)-汇总

图形的旋转经典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把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放置,其中∠ABC=∠DEB=90°,∠A=45°,∠D=30°,斜边AC=BD=10,若将三角板DEB绕点B逆时针旋转45°得到△D′E′B,则点A在△D′E′B的() A.内部 B.外部 C.边上 D.以上都有可能 2.如图,在△ABC中,∠C=90°,AC=4,BC=3,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使点C落在线段AB上的点E处,点B落在点D处,则B、D两点间的距离为() A. B.2 C.3 D.2 3.如图,△ABC中,AB=6,BC=4,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AEF,使得AF∥BC,延长BC交AE于点D,则线段CD的长为() A.4 B.5 C.6 D.7 4.规定: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小于周角)后能和自身重合,则称此图形为旋转对称图形.下列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且有一个旋转角为60°的是()A.正三角形 B.正方形C.正六边形 D.正十边形 5.下面生活中的实例,不是旋转的是() A.传送带传送货物B.螺旋桨的运动 C.风车风轮的运动D.自行车车轮的运动 6.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放置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ABCD,将正方形ABCD沿x轴的正方向无滑动的在x轴上滚动,当点A第三次回到x轴上时,点A运动的路线与x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和为() 6题 7题 9题 A.π+πB.2π+2 C.3π+3π D.6π+6 7.(2016?松北区模拟)如图,将△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80°,得到△OCD,若∠A=2∠D=100°,则∠α的度数是() A.50°B.60°C.40°D.30° 8.一个菱形绕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旋转,使它和原来的菱形重合,那么旋转的角度至少是() A.360° B.270° C.180° D.90°

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基础典型练习题(整理含答案)

《图形的旋转》基础典型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物体的运动不是旋转的是() A.坐在摩天轮里的小朋友B.正在走动的时针 C.骑自行车的人D.正在转动的风车叶片 2.在10分钟的时间内,分针转过的角度是() A.15°B.30°C.15°D.30° 3.在10分钟的时间内,时钟的时针旋转过的角度是() A.5°B.10°C.15°D.30° 4.等边三角形绕着它的中心旋转一周,可与原图形重合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5.在图形的旋转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形上的每一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B.图形上的每一点转动的角度都相同 C.图形上可能存在不动的点 D.旋转前和旋转后的图形全等 6.有一种平面图形,它绕着中心旋转,不论旋转多少度,?所得到的图形都与原图形完全重合,你觉得它可能是() A.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C.正方形D.圆 二、填空题(7题4分,11题5分,其余每题3分,共18分) 7.经过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是________,它们的对应线段_______,?对应角________,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________. 8.一架风车有分布均匀的四个叶片,旋转一周可与原来的位置重合______次. 9.如图所示,图①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可得到图_________. 10.如上图所示,图①按顺时针方向至少旋转_______度可得图③.

11.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B=5cm,BC=3cm,?把这个三角形在平面内绕点C逆时针旋转60°至△A′B′C′,那么AA′的长度是______cm.(?不取近似值)三、作图题(每题6分,共18分) 12.如图所示,△ABC绕点A旋转后,点B与点D?重合,?作出旋转后的三角形ADE. 13.把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绕着点D逆时针旋转45°后,变为正方形A′B?′C′D′,作出上述图形. 14.如图所示是计算机操作人员用Flash设计出的美丽图案,?试把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作出旋转后的图案. 四、解答题(6分) 15.如图所示,①图怎样变化可成②图呢?请你分析变化过程.

平移典型例题及练习含答案

平移 一、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1:平移的定义: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 知识点2:平移的要素 1.平移的方向:原图上的点指向它的对应点的射线方向; 2.平移的距离:连接原图与平移后图形上的一对对应点的线段的长度。 知识点3:平移的性质 1.性质 (1)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上对应点连成的线段, ①数量关系是相等 . ②位置关系是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2.判断一组图形能不能通过平移得到的方法 (1)看对应点连线是否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2)看它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位置的变化是否由平移产生。 ★★★特别注意: 平移是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决定的,平移必须指明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平移是在平面内,整个图形沿着某一直线平行移动的过程,原图上的每个点都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平移的距离不能为0; 平移的方向是任意的,但就一次平移而言,只能有一个方向,一次平移完成后可以改变方向进行下一次平移。 二、典型例题 题型1:生活中平移现象 【例题1】(2017春?乌海期末)下列运动属于平移的是() A.荡秋千 B.推开教室的门 C.风筝在空中随风飘动 D.急刹车时,汽车在地面上的滑动【例题2】:(2016春?淮安期中)下列现象:①电梯的升降运动,②飞机在地面上沿直线滑行,③风车的转动,④冷水加热过程中气泡的上升.其中属于平移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题型2:平移的性质 【例题4】:(2016春?沧州期末)在下列说法中:①△ABC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一定相等;②△ABC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一定平行;③△ABC在平移过程中,周长保持不变;④△ABC在平移过程中,对应边中点所连线段的长等于平移的距离;⑤△ABC在平移过程中,面积不变,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题型3:与平移有关的计算

(完整版)2017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7年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 本学期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是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第三章因式分解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三、教材分析: 1 本书的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上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实际情境出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组都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本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选学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与阅读内容“数学与文化高斯消元法”,目的在于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对方程组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方程组的探索与全面认识。 2 本书的第二章“整式的乘法”是在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将整式的加减法过渡到整式的乘法,并通过乘法公式进行系统化与公式化,为后续的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再过渡到单项式的乘法、多项式的乘法、乘法公式等,既是对上册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知识的升华与深化,在实际中应用很广,应着重掌握。 3 本书的第三章“因式分解”是本学期的重点与难点,虽然只介绍了“提公因法”与“公式法”两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但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式分解”知识历来是初中数学成绩的“分界点”,将它提前到七年级下册进行教学,实际上也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前了,对于因式分解的其他方法,如

八年级数学图像的平移和旋转知识点经典例题和习题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考纲传真】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考察考点主要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旋转,并探索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 【复习考纲】 1.探索图形平移、旋转的性质,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移、旋转的基本内涵. 2.掌握平移、旋转的画图步骤和方法,掌握图形在坐标轴上的平移和旋转. 【考点梳理】 一、平移定义和规律 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注意: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也不会改变图形的方向,但改变图形的位置); (2)图形平移三要素:原位置、平移方向、平移距离. 2.平移的规律(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意:平移后,原图形与平移后的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平移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按一定方向和一定的距离平行移动. 平移作图要注意:①方向;②距离. 二、旋转的定义和规律 1.旋转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饶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关键:(1)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会改变图形的方向,也改变图

形的位置); (2)图形旋转四要素:原位置、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2.旋转的规律(性质): 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意:旋转后,原图形与旋转后的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旋转作图,就是把整个图案的每一个特征点绕旋转中心按一定的旋转方向和一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移动. 旋转作图要注意:①旋转方向;②旋转角度. 【典题探究】 【例1】、在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平移过程的有( ) ①时针运行的过程;②火箭升空的过程;③地球自转的过程;④飞机从起跑到离开地面的过程。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例2】、如图所示的每个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是经过平移得到的是( ) 【例3】、下列图形经过平移后恰好可以与原图形组合成一个长方形的是( ) A 、三角形 B 、正方形 C 、梯形 D 、都有可能 【例4】、在图形平移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形上任意点移动的方向相同 B 、图形上任意点移动的距离相同 C 、图形上可能存在不动的点 D 、图形上任意两点连线的长度不变 【例5】、有关图形旋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图形上每一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B 、图形上每一点移动的角度相同 A B C D

图形旋转的经典证明题

P A C B O C B A 例1: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为DC ,BC 边上的动点,且∠EAF=45°, 求证:EF=DE+BF 1、在等边△ABC 中,O 为△ABC 内一点,连接AO 、BO 、CO 且AO=1,BO=2,CO= 3 ,求∠AOB ,∠BOC 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2、如图,P 是等腰三角形ABC 内一点,且∠C=90°,PB=3,PA=7,PC=1。求∠APB 的度数? E

例2、基本问题两个有公共顶点的等腰△AOB和△COD,如图1所示,如果∠AOB=∠COD=90°,OA=OB,OC=OD.那么AC与BD 是否相等?为什么? 拓展1图1中线段AC与BD除相等外,它们所在的直线还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 拓展2若将图1中的△COD绕点O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如图2、图3,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拓展3将上题中“∠AOB=∠COD=90°”改为“∠AOB=∠COD =60°”,如图4,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不成立,会有什么变化? 拓展4将上题中“∠AOB=∠COD=60°”改为“∠AOB=∠COD =α”,如图5,其他条件不变,那么上述结论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练习1、如图9,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G是C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G与C、D不重合),以CG为一边在正方形ABCD外作正方形CEFG,连结BG,DE.我们探究下列图中线段BG、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1)①猜想如图9中线段BG、线段DE的长度关系及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 ②将图9中的正方形CEFG绕着点C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任意角度α,得到图10、图11的情形.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判断①中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并选取图10证明你的判断. . .

新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一个解含义。会检验一对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 2.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难点 方程组的一个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小亮家今年1月份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元,其中水费比天然气费多元,这个月共用了13吨水,12立方米天然气。你能算出1吨水费多少元。1立方米 天然气费多少元吗? 二、建立模型。

1. 填空: 若设小亮家1月份总水费为x 元,则天然气费为_____元。可列一元一次 方程为__________做好后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方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 设小亮家1月份的水费为x 元,天然气为y 元。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 并说明理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3 .本题中,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和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哪能个更简单? 三、解释。 1.察此列方程。.46=+y x 4 6.5=+y x ()6.51213,4.461213=-=+y x y x 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3. 检查 ???== 4.451y x ???==4.460y x ???==3.461.0y x ???-==200 100y x 是否满足方程4.46=+y x 。简要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4. 分别检查???==4.2026y x ???==4.451y x 是否适合方程组? ??=-=+6.54.46y x y x 中的每一个方程? 讲方程组的一个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组的解是相关的一组未知数的值。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1 平方差公式.docx

初中数学试卷 2.2.1 平方差公式 要点感知两个数的__________与这两个数的__________的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即 (a+b)(a-b)=__________. 预习练习计算: (1)(2a+1)(2a-1)=__________; (2)(s-3t)(s+3t)=__________; (3)(2a+3b)(2a-3b)=__________; (4)(ab+4b)(ab-4b)=__________. 知识点1 平方差公式 1.下列计算中,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x+y)(x-y) B.(-x-y)(-x+y) C.(x-y)(-x+y) D.(-x-y)(y-x) 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 A.(x+3)(x-3)=x2-3 B.(2x+3)(2x-3)=2x2-9 C.(2x+3)(x-3)=2x2-9 D.(5ab+1)(5ab-1)=25a2b2-1 3.如果(2x-3y)·M=4x2-9y2,那么M表示的式子为( ) A.-2x+3y B.2x-3y C.-2x-3y D.2x+3y 4.下列各式:①(x-2y)(2y+x);②(x-2y)(-x-2y);③(-x-2y)(x+2y);④(x-2y)(-x+2y).其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计算:(1)(3x-y)(3x+y)=__________;(2)(-x-1)(x-1)=__________. 6.当x=3,y=1时,代数式(x+y)(x-y)+y2的值是__________. 7.计算: (1)(2m+3n)(3n-2m); (2)(-1 2 x- 1 3 y)( 1 3 y- 1 2 x); (3)(-3x2+1 2 )(-3x2- 1 2 ). 知识点2 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8.若a2-b2=12,a+b=6,则a-b的值是( ) A.1 B.2 C.3 D.4 9.对于任意的整数n,能整除(n+2)(n-2)-(n+3)(n-3)的整数是( ) A.2 B.3 C.4 D.5 10.如果(x+y-3)2+(x-y+5)2=0,那么x2-y2=__________. 11.计算: (1)197×203; (2)99.8×100.2. 12.如图1,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再沿着线段AB剪开,把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如图2的等腰梯形.

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 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 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1. 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 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 练习: P5练习题。 六、 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 作业: 第5页习题1.1A 组。 选作B 组题。 后记: 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2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 2.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3.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教学难点 学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己探究。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分别解不等式x+4>3。022 1 >-x 。

旋转 典型例题(精品解析)

典型例题一 例 如图,以点O 为旋转中心,将ABC ?顺时针旋转45°,画出图形. 分析 当旋转中心O 在图形之外时,O 是一个孤立的点,没有从O 出发的线段或射线作参照,就无法确定旋转的角度,因此,首先还须将O 与图形上的某点(或某些点)连结起来. 解 如图,连结OA 、OB 、OC .将这三条线段绕O 点分别顺时针旋转45°,得C O B O A O '''、、,则C B A '''?就是按题目要求得到的旋转后的图形. 说明: 图形旋转后的效果有时不像平移那样直观,画图出现错误时可能不易发现,因此画图时要特别细心. 典型例题二 例 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是正方形内的一点,把AED ?绕着点A 按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并回答: (1)图中有哪些等线段和等角? (2)哪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都一样? 分析 一个图形绕它的对称中心旋转一个角度后,图形中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本例中可以发现AD 旋转90°后,刚好与AB 重合,于是将AE 旋转90°到E A '的位置,使?='∠90E EA ,确定点E ',连E B ',则E AB '?就是ADE ?按要求旋转的三角形.(1)(2)中,根据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可确定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以及形状相同的三角形. 答案 (1)相等的线段有:E B DE E A AE CD BC AB AD '='====,,.相等的角有:E E E AB ADE E BA DAE '∠=∠'∠=∠'∠=∠,,.

(2)ADE ?与E AB '?的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典型例题三 例 如图,把一块砖ABCD 直立于地面上,然后将其轻轻推倒.在这个过程中,A 点保持不动,四边形ABCD 旋转到B C D A '''位置. (1)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的旋转中心,并说出旋转的角度是多大? (2)指出图中的对应线段. 分析(1)由于四边形B C D A '''是由四边形ADCB 旋转得到的,A 点保持不动,所以A 是旋转中心.又由于D A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AB AD ⊥,所以旋转的角度是90°.(2)由于D C B A ,,,的对应点分别是D C B A ''',,,,所以不难找出图中的对应线段. 答案 (1)A 是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是90°. (2)CD BC AD AB ,,,的对应线段分别是D C C B D A B A '''''',,,. 典型例题四 例 (1)把长方形ABCD 绕着顶点A 逆时针旋转60°.如图. (2)把长方形ABCD 绕着长方形内一点P 逆时针旋转60°. 解 (1)①AB 绕A 点逆时针旋转60°到B A '位置,.,60AB B A AB B ='?='∠ ②连结AC ,作.,60AC C A AC C ='?='∠ ③作.,60AD D A AD D ='?='∠ 连结B C C D '''',,则四边形D C B A '''是四边形ABCD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的图形. (2)①连结AP ,作?='∠60PA A ,使.AP P A =' ②用同样的方法作出D C B '''、、,连结A D D C C B B A ''''''''、、、.

(完整)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

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已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则这个方程组是() (A)(B) (C)

(D) 4.下列运动属于平移的是() A.荡秋千B.地球绕着太阳转

C .风筝在空中随风飘动 D .急刹车时,汽车在地面上的滑动 5、如图,∠1=20°,AO ⊥CO ,点B 、O 、D 在同一直线上,则∠2的度数为 ( )。 A 、70° B 、20° C 、110° D 、160° 6、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 ) A 、()()2339a a a +-=- B 、()()22a b a b a b -=+- C 、()24545a a a a --=-- D 、23232m m m m m ? ?--=-- ?? ? 7、把代数式 322363x x y xy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 A .(3)(3)x x y x y +- B .223(2)x x xy y -+ C .2(3)x x y - D .23()x x y - 8、 已知代数式133m x y --与5 2 n m n x y +是同类项,那么m n 、的值分别是( ) A .21m n =??=-? B .2 1m n =-??=-? C .2 1m n =??=? D .2 1m n =-??=? 9、某校四人绿化小组一天植树如下:10、10、x 、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 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9 (B )10 (C )11 (D )12 10、 y x y x n n 123)6(-?-的计算结果是( ) A .21318y x n -; B .31236y x n --; C .y x n 13108--; D .313108y x n -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32分) 11、在二元一次方程8512-=-y x 中,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y = ;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则x = 。 12、已知21x y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7 1ax by ax by +=??-=?的解,则b a -的值为 13、如果22(8)(3)a pa a a q ++-+的乘积不含3a 和2a 项,则p= ;q = 14、因式分解:32_____________a ab -= 15、若()()7,1322=-=+b a b a ,则=+22b a ______,=ab _____。 16、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E ,DF ∥AB ,若∠AEC=1000,则∠D 的度数等 于 . A B C D E F

最新2018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1 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3 本学期担任的七年级163班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4 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5 6 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7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是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8 9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11 第三章因式分解 12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13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4 15 三、教材分析: 16 1.本书的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上学期学 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实际情境出 17 18 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组都是反19 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的数量之间的等量20 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本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选学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与21 阅读内容“数学与文化高斯消元法”,目的在于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22 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对方程组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方程组的探索与全面认识。 23 2.本书的第二章“整式的乘法”是在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24 行的深化,将整式的加减法过渡到整式的乘法,并通过乘法公式进行系统化与公式化,25 为后续的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图形旋转练习题(经典题)

图形旋转练习题 1. 如图1,P 是正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求∠APB 的度数。 2. 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点P 到正方形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分别为PA=1,PB=2,PC=3。求此正方形ABCD 面积。 A B C D P 3.设点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滑动且保持∠EAF=450, A P ⊥EF 于点P (1) 求证:AP=AB ,(2)若AB=5,求ΔECF 的周长。 4.如图17,正方形ABCD ,E 、F 分别为BC 、CD 边上一点. (1)若∠EAF=45o.求证:EF=BE+DF . (2)若⊿AEF 绕A 点旋转,保持∠EAF=45o,问⊿CEF 的周长是否随⊿AEF 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如果⊿CEF 的周长为2.求∠EAF 的度数. 5ABC 中,∠ABC=90°,点D 在AC 上,将△ABD 绕顶点B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到△CBE. ⑴求∠DCE 的度数; ⑵当AB=4,AD ∶DC=1∶3时,求DE 的长. F E D C B A A A F P P B B C C

6.如图所示,△ABC 是直角三角形,BC 是斜边,将△AB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使AB 落到AC 上,则P 落到点P '处。如果AP=1,则PP '=___________. 7.如图,四边形ABCD 中,∠BAD=∠C=90o,AB=AD ,AE ⊥BC 于E ,若线段AE=5,则S 四边形ABCD = 。 8.如图所示,已知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以B 为 旋转中心,把△PBC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P BA ',连接PP ', 则∠P PB '的度数是______。 9、如图,将△ABC 绕点A 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ADE 重合,如果△ABC 的面积是 12cm 2 ,那么△ADE 的面积是 。 10、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 为BC 边上的点,∠BAD =15°, △ABD 经旋转后到达△ACE 的位置,那么旋转角的度数是 . 11、如图,把三角形△ABC 绕着点C 顺时针旋转350,得到△A 'B 'C ,A 'B '交AC 于点D ,若∠A 'DC=900,则∠A 的度数是__________。 E D C B A 11

100道经典行测图形推理题

100道经典行测图形推理题 第1道C 本題所有圖形均為左右對稱的 將左邊的一半去掉,剩下的右半邊依次為數字1234 據此,可知後面為5。 第2题A 解析:去异存同 前图为:第一个图形与第二个图形重合,相同部分余下. 第二套图也如此.

第3题C 横着看三个图为一列 把外切小黑圆看成+,把内切小黑圆看成- 每一列都是图1和图2通过上面的算法和规律推出第3个图 第4题C 第一套图是逆时间转,每转90度加下面+一横 第二套图是从有小圆的90度扇形,开始逆时间旋转,每旋转一次,原有小圆的90度扇形+一个小圆,其他的90度扇形也加一个圆。 同理第3个图是:再图2的基础上再转90度,也是每转一次原有小圆扇形再+一个小圆,其他地方也同样加一个小圆。 根据以上的规律,能符合此规律的只有C项

第5题C 异色相加为黑,同色相加为白 第6题B 解析:(方法一) 把内分割线,分割出来的两个图形分别算出其比划再组成这个图行总的笔划(重合的线段算为2划)。 根据这个规律:第一套图的笔划是:6,7,8 第二套图的笔划是:9,10,11 (方法二) 看内角的个数呈规律递增;第一套图:6,7,8 第二套图:9,10,11 第7道C 第一套图的3个图的阴影部分可以组成一个全阴影图形

同理,第二套图的3个阴影部分也可以组成一个全阴影图形 第8道B 第一套是图内的3个原色不同,第二套是图内的3个原色相同,而且一一对应相似,两套图的3个图项的外框都是只有一个。 第9道B 根据第一套图和第二套图的各项图形方面不同,一一对应相似性, 第一套图:图1是左右对称,方位是左右。 图2是轴对称,方位是上下,左右;其对应相似性的图形是第二套图的图2。 图3是上下对称,其对称相似性的图形是第二套图的图1 那么现在就只有第一套图的图1没有对应关系,根据其左右对称的相似性只有B项符合,故答案为B 第10道B 若考虑把图2,图3,图4通过翻转、旋转、镜像,而组成图1,那么这样每个选项都可以。

(完整版)2017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7年上学期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的七年级45班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是湘教版七年级下数学教材,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 第三章因式分解 第四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五章轴对称与旋转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三、教材分析: 1.本书的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上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实际情境出发,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准备,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方程,方程组都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学会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的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本章的最后设置了一个选学内容“三元一次方程组”与阅读内容“数学与文化高斯消元法”,目的在于通过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对方程组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方程组的探索与全面认识。 2.本书的第二章“整式的乘法”是在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将整式的加减法过渡到整式的乘法,并通过乘法公式进行系统化与公式化,为后续的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作好铺垫,从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与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再过渡到单项式的乘法、多项式的乘法、乘法公式等,既是对上册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知识的升华与深化,在实际中应用很广,应着重掌握。 3.本书的第三章“因式分解”是本学期的重点与难点,虽然只介绍了“提公因法”与“公式法”两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但对初一学生来说,

图形旋转试题附答案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旋转 (一)课程标准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特征,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以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等基本性质; (2)认识旋转对称图形,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 过程与方法 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 (二)知识点 1. 图形的旋转 (1)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圆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2)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物体的旋转运动,如时钟的时针、分针、秒针的转动,风车的转动等;另一类则是由某一基本图形通过旋转而形成的图案,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上的紫荆花图案。 (3)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旋转是由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所决定,旋转中心可以在图形上也可以在图形外。 (4)会找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2. 旋转的基本特征: (1)图形在旋转时,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 (2)图形在旋转时,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图形在旋转时,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发生改变。 3. 几点说明: (1)在理解旋转特征时,首先要对照图形,找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对应点、旋转角。 (2)旋转的角度是对应线段的夹角或对应顶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 (3)旋转中心的确定分两种情况,即在图形上或在图形外,若在图形上,哪一点旋转过程中位置没有改变,哪一点就是旋转中心;若在图形外,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就是旋转中心。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把一块砖ABCD直立于地面上,然后将其轻轻推倒,在这个过程中A点保持不动,四边形ABCD旋转到AD’C’B’位置。 (1)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的旋转中心,并说出旋转角度是多大? (2)指出图中的对应线段。

(整理)中考数学几何图形旋转试题经典问题及解答

几何图形旋转常见问题 一、填空题 1.如图1,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顶点A逆时针旋转30°到正方形AB′C′D′,则它们的公共部分的面积等于. 2.如图2,将一块斜边长为12cm,∠B=60°的直角三角板ABC,绕点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至△A′B′C′的位置,再沿CB向右平移,使点B′刚好落在斜边AB上,那么此三角板向右平移的距离是cm. 3.正△ABC的边长为3cm,边长为1cm的正△RPQ的顶点R与点A重合,点P,Q分别在AC,AB上,将△RPQ沿着边AB,BC,CA顺时针连续翻转(如图3所示),直至点P第一次回到原来的位置,则点P运动路径的长为cm. 4.如图4,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2,BC=3,∠BCD=45°,将腰CD 以点D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至ED,连结AE,CE,则△ADE的面积是. 二、解答题 5.如图5-1,已知P为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不与A、C重合),PE⊥BC于点E,PF⊥CD于点F. (1) 求证:BP=DP; (2) 如图5-2,若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是否总有BP=DP?若是,请给予证明;若不是,请用反例加以说明; (3) 试选取正方形ABCD的两个顶点,分别与四边形PECF的两个顶点连结,使得到的两条线段在四边形PECF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长度始终相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

6.如图6-1是一个美丽的风车图案,你知道它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按下列步骤可画出这个风车图案:在图6-2中,先画线段OA,将线段OA平移至CB处,得到风车的第一个叶 片F 1,然后将第一个叶片O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得到第二个叶片F 2 ,再将F 1 、F 2 同时 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得到第三、第四个叶片F 3、F 4 .根据以上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若点A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2,1),写出此时点B的坐标; (2)请你在图6-2中画出第二个叶片F 2 ; (3)在(1)的条件下,连接OB,由第一个叶片逆时针旋转180°得到第二个叶片的过程中,线段OB扫过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7.如图7,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P 0的坐标为(1,0),将线段OP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45°,再将其长度伸长为OP 0的2倍,得到线段OP 1 ;又将线段OP 1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 长度伸长为OP 1的2倍,得到线段OP 2 ;如此下去,得到线段OP 3 ,OP 4 ,…,OP n (n为正整数). (1)求点P 6 的坐标; (2)求△P 5OP 6 的面积; (3)我们规定:把点P n (x n ,y n )(n=0,1,2,3,…)的横坐标x n 、纵坐标y n 都取绝对值后 得到的新坐标(|x n |,|y n |)称之为点P n 的“绝对坐标”.根据图中点P n 的分布规律,请你猜 想点P n 的“绝对坐标”,并写出来. 8.把正方形ABCD绕着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正方形AEFG,边FG与BC交于点H (如图8).试问线段HG与线段HB相等吗?请先观察猜想,然后再证明你的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