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目的:分析奈达铂(NPD)联合吉西他滨(GEM)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

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这些患者经细胞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检验已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所有的患者均采用静脉注射给药80 mg/m2奈达铂,第1天采用静脉注射给药800 mg/m2吉西他滨,第1、8天采取同样的给药方案,每21天为1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重复给药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同时采用静脉注射给药5 mg托烷司琼,1次/d,用于止吐。结果:本组病例疗效评价,选取的28例患者均进行2个疗程以上的化疗后再给予疗效评价,其中CR 2例,PR 10例,NC 8例,PD 8例。RR(CR+PR)有效率为42.9%。不良反应方面患者主要出现轻度恶心、呕吐,其中Ⅰ~Ⅲ度25例(92.8%),Ⅲ~Ⅳ度无恶心、呕吐发生。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下降Ⅰ~Ⅲ度15例(53.5%),Ⅲ度骨髓抑制4例(14.3%),Ⅳ度无骨髓抑制致白细胞下降发生。血小板下降Ⅰ~Ⅲ度13例(46.4%),轻度肾功能指标下降9例(32.1%),肝功能轻度功能指标下降Ⅰ~Ⅲ度0例。结论: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用于治疗晚期肺癌临床疗效较好,毒性反应能得到良好控制,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成为引发呼吸道疾病的诱因[1]。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有一百多万人死于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较大比例,且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就已到了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因此,临床上多采用化疗的治疗手段[2]。含铂双药的方案是治疗晚期NSCLC的首选方案,此方案在缓解率和存活期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单药方案。奈达铂(NDP)是由日本盐野义公司研制开发,结构新颖,使用时无需水化[3]。奈达铂作为新型的第二代铂类抗肿瘤药物,于1995年在日本首次上市[4]。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GEM)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6~73岁,平均(52.5±10.2)岁。患者病症状况均采用Kamofsky方法评分[5],均大于60分且预计存活期大于3个月。经化验,患者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正常。所有患者经胸部CT、胸片、胸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及纤支镜等诊断,病理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6],其中腺癌5例,鳞癌16例,腺鳞癌7例;TNM分期:Ⅲa期8例,Ⅲb期15例,Ⅳ期5例,部分患者有肺内、肝脏、骨骼部位等转移。

1.2 方法化疗前进行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胸部及头部CT、细胞角蛋白19片段、癌抗原125、血清癌胚抗原(CEA)、肝、胆、脾及腹腔膜后的淋巴结B超等检查[7]。进行2个疗程化疗结束周后复查以上项目。

所有的患者第1天均采用静脉注射给药80 mg/m2奈达铂,将药物溶于500 mL 0.9%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4 h。采用静脉注射给药800 mg/m2吉西他滨,

肺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单位"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肺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夏敬文!陈小东 !!肺癌是常见的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死于癌病的男性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统计资料#在男性癌肿病例中#肺癌发病率急剧增多#居第一位’既往治疗多以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传统的放化疗在肺癌治疗中的进展已放缓#!"世纪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迅速发展#发现肺癌的发生与基因的改变及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密切关系#因此肺癌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肺癌综合治 疗中的重要部分(,)’肺癌的患者常呈现免疫功能抑 制#而且免疫功能愈低#预后愈差’应用免疫疗法作为治疗肺癌的一种措施#可能有助于机体对癌肿的抵抗能力’目前肺癌的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主动免疫 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和基因治疗(! )’ !!主动免疫疗法!"!!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目前主要应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刺激因子通过非特异性的作用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如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左旋咪唑等’也可用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白介素($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但由于肺癌的肿瘤抗原性不强#目前这种治疗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肺癌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的难点在于肿瘤抗原的逃逸’然而随着对肿瘤免疫研究的深入#肿瘤疫苗和抗独特性抗体作为疫 苗的发现使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成为可能( #) ’某些抗独特性抗体与抗体上的抗原相关位点结合#能够模拟外来抗原#作为免疫治疗中替代性抗原’动物模型的实验已表明疫苗对肿瘤的免疫效果 (() ’一些 常见的肿瘤抗原如%Z 4$1F %,$[Q !$S I Q 等用来制作抗肿瘤疫苗’而Q %细胞疫苗是目前的热点#Q %细胞是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而研究发现腺病 毒载体在承载外源基因较其他载体在基因转染方面有优势’包括能够激活未成熟和成熟的Q %细胞#能高表达树突状细胞%Q %细胞&#且Q %细胞疫苗较 少产生抗体#即使没有治疗性的转染也能提高Q % 细胞的功能’目前已经能够从患者外周血中制备大 量的Q %细胞来供制备疫苗((#-) ’还有学者进行试 验来测试Q %细胞捕获肿瘤细胞的能力#同时提供了一个应用经过修饰的腺癌细胞系%4-(0\1,&的体外系统来测试肿瘤抗原的替代品’实验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Q %细胞#当其在与处理过的4-(0细胞或外科手术取出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共培养#可以明确的通过电镜或流式细胞仪发现Q %细胞摄取肿瘤细胞’更重要的是#Q %细胞运载的4-(0\1,细胞能有效的将肿瘤抗原摄取和递呈给H 细胞#从而激发相应的免疫反应’而且还发现由Q %细胞运载的灭活的肿瘤细胞比其运载的肿瘤细胞的 裂解物更能有效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应答( .) ’+26I :/838;等在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 在"+#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应用腺病毒载体承载的自身肿瘤细胞来源的疫苗来检测其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疫苗通过皮下注射每两周一次# 共#!.次#在’#例患者中.*例患者被成功接种#(#例患者得到有效免疫’而副作用仅为局部注射部位的毒性反应#占总人数的0#)’研究发现有效免疫后的患者中持久分泌[1\%$G # 患者将获得更好的愈后#提示疫苗接种成功对生存率的密切相关性(*)’[?2::等 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应用肺癌疫苗%[V 4d &进行试验’在试验的#-例患者中应用疫苗#采取#种不同剂量#前两周为每周免疫,次#!周后为半月免疫一次’结果发现毒副作用小#毒副作用主要为流感症状’试验者中有,例发现肿瘤的减退#而有!例#年以上未发生肿瘤转移’肺癌疫苗%[V 4d &目前已开展针对肺癌亚临床性的研究’肿瘤相关抗原1F %\,的疫苗也在研究中# 目前正在进行对非小细胞肺癌$期患者的试验中’肿瘤相关性抗原1/@2\#的疫苗已进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欧洲(’个机构参与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参加者,’"例#其中,!"例应用针对1/@2\#的疫苗%[$E !(0-##&#."例应用安慰剂#*(例经免疫组化测得1/@2\#%P &’而针对小细胞肺癌的疫苗主要集中对[Q !$[Q #的抗独特性抗体的研究’[Q !的抗独特性抗体,4*免疫治疗在$期临床试验’[Q #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年!月第!-卷第!期!$293R 2;T 87$=;G <728@ :12U$98#G 2O!""-#V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及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8-05-16T12:08:06.73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作者:武明君姚兵通讯作者[导读]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为最有效治疗方法。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肺癌处于第一位,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要类型,约占80%以上,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治疗方案从单纯外科治疗发展到以外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 关键字: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正快速增长,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占80%以上,NSCLC起病隐匿,就医时多数已经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其中高龄患者占多数,约50%肺癌患者年龄>65 岁[1]。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治疗方案从单纯外科治疗发展到以外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 1.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以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为最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外科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肺段切除术或楔形切除术、肺叶切除手术、袖式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扩大切除术、微创手术治疗。随着术前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纵膈镜、PET-CT等应用于临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指导。目前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除Ⅲb、Ⅳ期外,应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只要患者身体素质良好,基本手术原则均应为解剖性肺叶切除+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术,也可在微创技术下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Ⅲa期如肿瘤过大或侵犯周围重要器官可在行新辅助化疗后,根据化疗后复查结果考虑是否行肺癌根治术,Ⅳ期、Ⅲb期及部分Ⅲa不可手术者均应以化疗及放疗为主[2]。 2.常规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起病隐匿,发现时患者多数已处于晚期,很多病人因此错过手术最佳时期,化疗成为晚期肺癌重要治疗方式,其次ⅢA-ⅢB非小细胞肺癌,常因肿瘤体积或位置原因侵犯或包绕邻近组织或器官,导致常规手术很难将其彻底切除,使用化疗可降低TNM分期,提高手术疗效。对于不可手术的Ⅲb期及部分Ⅲa不可手术者,使用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ECOG1549研究中对比了紫杉醇+顺铂,吉西他滨+ 顺铂,多西他赛+顺铂,紫杉醇+卡铂四种化疗方案在NSCLC 上的疗效。结果显示从缓解率(15%-21%),中位生存期(7.4-8.2个月)和1年生存率(31% -36%)来看,4组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对于晚期NSCLC,其中的任何一个方案均为同样可以接受的治疗选择,自此奠定了第三代化疗药物联合铂类在NSCLC化疗的一线治疗地位[3]。联合化疗与支持治疗相比,使用含铂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能显著控制肺癌临床进展,延长中位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4]。但由于联合化疗不良反应较大,恶心呕吐、脱发、免疫力降低等临床表现,对于高龄及有联合化疗禁忌证的患者应使用单药化疗,以减少化疗带来的副反应。另外长期应用铂类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因此用非铂类化疗方案替代铂类,即可提高生存率而不会像铂类化疗影响生活质量的化疗药物,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3.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十年来NSCLC上取得最重要的突破。不同分子分型的明确以及更精确靶向药物的发展,使对不同驱动基因改变的靶向治疗更加精确和有效。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针对细胞受体基因调控分子等信号传导为靶点的治疗具有靶向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已进入临床应用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抗分化增殖等方面实现抗肿瘤作用分子靶向治疗比传统的化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不良反应小,是今后肿瘤治疗的趋势[5]。随着越来越多的治疗性分子靶点的发现和明确,通过特定分子分型改变的肿瘤类型可能相比传统的组织学分型更能精确的指导临床,将来基于驱动基因的改变也成为肿瘤的重要特征,基于分子靶向治疗的肿瘤分型将能够更有效的指导临床进行治疗选择。 4.放疗 近年来三维适型放疗及超分割放疗在临床广泛应用,放疗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可以对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同步放疗化疗能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由于肺癌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大部分患者就诊属于中晚期,手术不能根除瘤体较大的肿瘤,某些肿瘤已有远处转移,因此放疗对肺癌有重要价值放疗分为根治性放疗手术与放射综合治疗及腔内放疗,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其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给予放疗常有较好的效果能手术切除的Ⅱ-Ⅲa期患者术前化疗可减小瘤体,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化疗可防止肿瘤复发但目前高剂量放疗亦有较多的并发症,故应联合化疗放疗化疗同步进行疗效优于序贯及单一治疗,但因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中断或延长放疗时间,影响了疗效考虑到患者耐受较差,目前国内各医疗机构仍多选用序贯或交替模式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放疗影响患者预后,但仍需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确认[6]。 5.中医治疗 中医药在治疗NSCLC方面积累了较为宝贵的临床应用经验,如康莱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等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肺癌患者术前、术后使用中药治疗,能够通过提高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影响肿瘤细胞周期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方式来抑制肺癌细胞生长,防止肺癌发生转移[7]。杨宏刚等[8]对57例NSCLC患者研究表明,采用手术化疗辅助益气扶正中药汤剂,可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对于晚期肺癌患者,机体发生远处转移,自身免疫力降低,不能耐受手术及放化疗患者使用中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某些中药甚至可以使肿瘤缩小防止转移中医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其他方法的疗效,也可以改善手术及放疗化疗后的免疫功能低下状态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高,因此中药与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亦可以防止复发转移以及改善预后此外中医治疗肿瘤并发症也具有较好的作用,如对合并胸水肿瘤热咯血等的治疗中医既可作为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又可作为一种多因素结合基础上的组方治疗,具有多靶点全面兼顾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6.免疫治疗 国际上已将免疫治疗同手术放疗化疗并列为四大治疗模式,细胞因子疗法单克隆抗体疗法肿瘤杀伤细胞的继承性免疫疗法及其抗癌多糖基因疗法已逐步发展,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和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将日趋成熟与完善,生物免疫治疗主要包括被动免疫治疗、主动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三类[9]。分子生物学指导下的精确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传统的化疗,方兴未艾的分子靶向治疗还是新兴的生物免疫治疗,特定的药物基因组学、分子分型的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基本共识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基本共识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CT)又称诱导化疗或术前化疗,指恶性肿瘤在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前给予全身化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问题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问题。肺癌是个全身性疾病,即使在Ⅰ期肺癌仍存在微转移灶的可能。手术时因挤压出血可促使癌细胞在局部种植或经血循环、淋巴循环转移,而手术后患者抵抗力下降,又可促进癌的转移,因而如何设计和合理安排手术前后的综合治疗,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有关术前化疗或放疗的研究。本文旨在对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的基本共识做一扼要叙述,希望对临床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新辅助化疗的意义 (一)新辅助化疗的优点 1、通过术前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减轻肿瘤负荷,增加手术全切除的机会,尽量把不能手术的肺癌转变为可切除的肺癌,延长患者生存期[1-2]。 2、术前化疗由于肺癌血供保持完整,因而药物可以更多的运送到癌变部位,且可使手术时肿瘤细胞活力降低,不易播散入血。 3、术前化疗可以被看作是药物的敏感试验,从切除的标本了解化疗敏感性,更能客观的评价肿瘤对药物的反应情况,从而为以后的化疗确定更有效的方案。 4、有证据表明原发肿瘤可产生血管形成抑制物,在有效的化疗前切除原发肿瘤,会促使肿瘤新血管形成,而导致微小转移灶的生长,早期的化疗可以消灭微小转移灶,利于减少术后的复发和转移。 5、术前化疗可以消灭大多数对化疗敏感的癌细胞,剩下的耐药细胞可以通过之后的手术治疗消灭,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6、对因各种因素如高血压、心肌梗死等而致手术延迟的患者可起到控制肿瘤、治疗肿瘤的作用,为择期手术和综合治疗创造条件。 (二)新辅助化疗存在的问题 1、在行新辅助化疗的一些NSCLC患者中, 有一小部分仅可通过手术即可治愈, 若术前化疗无效而肿瘤进展, 会延误治疗, 增加手术难度。 2、其次,术前化疗可改变肿瘤界限或使组织学上阳性结节变为阴性结节而使肿瘤病理分期模糊不清,而模糊的临床分期会使医生难以确定治疗方案,且对化疗结果的判定造成麻烦。 3、术前放化疗增加了手术风险性,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3]。但以上的研究是针对术前放化疗,很多研究小组都对这一研究结果提出疑问,他们的单中心研究显示诱导治疗后的肺切除是安全的。Gaisset等[4]回顾了183例接受全肺切除的肺癌患者,其中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有46例,137例只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的病死率为 4.3%(2/46),只接受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为6.6% (9/137),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73)。Evans等[5]回顾了5376接受手术治疗(包括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的肺癌患者,其中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有525例,发现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与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在病死率,住院日延长及主要并发症方面都无明显差异。国内也有许多相关报道,周清华等[6]报道的303例新辅助化疗后施行各式肺切除或扩大切除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和手术并发症,与未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310例患者比较,除切口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外,肺部感染、肺水肿、呼吸衰竭、心律紊乱等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失血量、手术死亡率比较亦

非小细胞肺癌试题

非小细胞肺癌试题 单选: 1、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一般要求: B A.2个周期 B.4个周期 C.6个周期 D.8个周期 2、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错误的表述是:C A.I A期以手术为主 B.IB和II期患者先行手术,术后可行放疗和(或)化疗 C.IIIA期患者先行手术,术后行放疗和化疗 D.一般情况好、无胸腔积液的IIIA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 E.IV期患者应行以全身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3.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下列方法那种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D A.X线照片 B.CT血管增强 C.MRI血管增强 D.18F-FDG PET E.B超 4.下列哪种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发生率最高:A A.EGFR突变型腺癌 B.EGFR野生型腺癌 C.大细胞未分化癌 D.鳞癌 5.男,58岁,胸片示左肺大型肿块影并左侧胸膜腔积液,支纤镜检查为鳞癌,胸部CT扫描判断肿块尚有可能切除。治疗方案宜选择:E A.放射疗法B抗肿瘤药物治疗 C.中医药及气功疗法 D.胸膜肺切除术 E.如胸水内未发现癌细胞,作剖胸探查术,争取切除病肺 简答: 1、什么是NSCLC寡转移? 寡转移状态是肿瘤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一段时期,存在于局限性原发灶与广泛性转移之间的过渡阶段,转移瘤数目有限且具有特异性的转移器官。“寡转移”来源于“微转移”,肿瘤细胞已具有器官特异性,但尚不具备全身播散的遗传倾向。“寡转移”强调局限性肿瘤负荷,近似于孤立性远处转移但又有所不同:转移灶或远处转移脏器数目可为多个,并非仅局限于单一脏器的孤立性远处转移。寡转移状态特性决定了局部治疗的临床意义,相反多器官受累且稳定的NSCLC 罕见,再次突显出治疗时机的重要性。预防远处转移、治疗隐匿性转移灶、治疗寡转移灶和全身治疗结束后清除残留癌是治疗寡转移的关键。 2、简述肺癌放射治疗的适应症,以及禁忌症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

肺癌居中国癌症死亡的首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 约占非小细胞肺癌的40%,其中80%以上由于局部肿瘤进展而无法手术切除,综合治疗是LA-NSCLC 治疗的基本原则[1]。同步放化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肿瘤综合治疗的一种新模式,对LA-NSCLC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本文拟在复习以往的文献基础上对LA-NSCLC同步放化疗做一综述。 1 同步放化疗的生物学基础 在过去胸部放疗是不能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标准治疗方法,但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局部放射治疗结束的患者,大约80%出现微小转移病灶[2-3]。化疗可以根除微小转移病灶,增加放射敏感性;放疗可控制局部病灶,由此产生了联合放化疗的新模式。放化疗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同步放化疗优于序贯放化疗,这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同步放化疗具有以下的生物学基础:①空间协同作用:放疗和化疗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解剖部位和身体的不同空间位置,放疗作用于局部和区域病变,而化疗的作用是预防远处转移,二者具有相互协同的作用。②时相协同作用:当两种治疗手段同时给予,对所治疗的病变将起到联合作用。③作用于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细胞周期处于G2/M期时对放射线最敏感,处于S期时对放射线最抗拒,而一些化疗药物对S期细胞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因此二者联合对肿瘤细胞具有互补性杀伤作用。④选择性作用于乏氧细胞:很多肿瘤中存在着乏氧细胞,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抗拒,而某些化疗药物对乏氧细胞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⑤细胞动力学协同作用:因处于细胞周期不同时相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不同,G2/M期时对放射线最敏感,而某些化疗药如紫杉类能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从而提高放射敏感性。⑥再氧和:化疗能缩小肿瘤体积,改善瘤内血供,从而改善细胞的乏氧状态。⑦对DNA损伤和修复的影响:一些化疗药物能抑制细胞对放射损伤的修复,而增强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如DDP能增加DNA的损伤,拓扑异构酶能抑制放射损伤的修复。 2 同步放化疗是LA-NSCLC标准治疗方案 Gillman等完成并发表的美国癌症和白血病研究B组的CALGB8433试验[4],最早证实了联合化放疗在不能手术治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疗效。该试验共收治了1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总剂量为60 Gy的根治性外放射治疗)和试验组(完成以顺铂+长春花碱为基础的化疗后给予同样剂量的外放射治疗)。结果显示化放疗联合应用相比于单纯放疗疗效提高,中位生存时间由单纯放疗的96个月提高到137个月。化放疗联合组的5年生存率达17%,而单独放疗组为6%。1995年Marrino等对收集的14篇1 887例NSCLC进行了荟萃分析[5],结果显示化放疗联合应用相比于单独放疗生存率提高,从此化放疗联合应用成为了这部分患者新的治疗方法。 化放疗联合应用有两种形式:同步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RTOG9410试验[7],将入组的610例无法手术的第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组并分别给予同步放化疗或序贯化放疗。结果显示接受同步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中国肺癌杂志2014年3月第17卷第3期 Chin J Lung Cancer, March 2014, Vol.17, No.3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何圆 尤长宣 【摘要】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癌性死亡的首要因素,发病率、死亡率高,预后较差,急需开发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疗法。作为术后辅助或是姑息治疗手段,免疫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免疫疗法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如免疫检测点受体抑制剂(抗CTLA4抗体、抗PD-1抗体、抗PD-L1抗体)、主动性免疫疫苗(L-BLP25脂质体疫苗、Belagenpumatucel-L 疫苗、MAGE-A3蛋白疫苗)、过继性免疫疫苗(CIK 细胞)等,研究表明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缓解率较前提高,前景值得期待,II 期/III 期临床试验亦在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当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疗法原理、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待解决问题作一概述。 【关键词】 肺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Advances in Immunotherapie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Yuan HE 1 , Changxuan YOU 2 1 Graduate Student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2Department of Oncology,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angxuan YOU, E-mail: ycx6026@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527729.html, 【Abstract 】 Globally, Lung cancer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 of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ith poor prognosis, which needs some more effective and less toxic therapies. The immunotherapies offer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in both the adjuvant and palliative disease settings. A number of promising immunotherapies based on different mechanism have now been evaluated showing an increasing response rate. Moreover, further phase II/III clinical trials will be indicated to explore its value. These includ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nti-CT-LA4 antibody, anti-PD-1 antibody, anti-PD-L1 antibody), active vaccination (L-BLP25 liposome vaccine, Belagenpumatucel-L vaccine, MAGE-A3 protein vaccine) and adoptive vaccination (CIK cell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ill draw a summary on the theory, clinical trials, toxicity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of the immunotherapies in NSCLC. 【Key words 】 Lung neoplasms; Immunotherapies; Progress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grants fro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81071847), 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S2011010003881), Guangdong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No.2012B031800394), Wu Jieping Medical Foundation Funded Special Clinical Research Projects (No.320.6799.1118)(all to Changxuan YOU). DOI: 10.3779/j.issn.1009-3419.2014.03.17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8107184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 2011010003881)、广东省科技项目(No.2012B031800394)和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项目(No.320.6799.1118)资助 作者单位: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级研究生(何圆);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尤长宣)(通讯作者:尤长宣,E-mail: ycx6026@https://www.360docs.net/doc/0c14527729.html, )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首个癌症相关性死亡因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约占肺癌总数80%-85%,吸烟、环境污染(厨房油烟、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构成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早期接受治疗NSCLC 患者超过40%会出现肿瘤复发,因此晚期 NSCLC 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15%,预后较差[1]。以铂类为基础的标准化疗方案治疗NSCLC ,患者肿瘤缓解率仅为20%-35% ,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 mOS )为10个月-12个月,分子靶向治疗与化疗方案相比,可延长NSCLC 患者无疾病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但患者mOS 未获益[2]。因此标准治疗或因严重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骨髓毒性等)或因经济学毒性(分子靶向药物价格较昂贵)已使其处于治疗瓶颈水平,急需开发一种新的NSCLC 疗法。目前免疫治疗NSCLC 在I 期/II 期临床试验中结果良好:肿瘤缓解率提高、毒副作用小、患者易耐受,这将为NSCLC 治疗开发新领域。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研究

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6T14:40:50.1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朱璟 [导读] 探究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 朱璟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苏苏州 215200) 【摘要】目的:探究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取3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每组各有15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66.67%,观察组为80.0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优越,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200-02 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临床症状不容易察觉,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癌症晚期。当前虽然有很多新型化疗药物出现,但是并没有很高的疗效。靶向治疗与传统治疗方式不同,能够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吉非替尼作为一种能够口服的受体抑制剂,可以对肿瘤的生长进行控制,对表皮生产因子的活化性起到阻断作用。本文通过对应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情况展开深入分析,现将实验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30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每组各15例的观察和对照两组,观察组男女患者各有10例和5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各有5例和10例。所有患者的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范围 (45.6±0.3)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疗法,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对应的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具体方法为:观察组患者口服,口服剂量为250mg/次,1次/d,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均不受药物使用剂量的影响。治疗周期持续进行1个月。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进行分析比较。判定标准:显效:肿瘤病灶缩小30%以下,或者基本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肿瘤病灶直径增大不超过原来的30%,或缩小为原来的50%以下,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病情呈现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处理 文章数据用SPSS22.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以下表1。 3.讨论 非小细胞癌是由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三种来源于肺组织的癌症构成的。腺癌是一种慢性生长的癌症,通常会在肺部的外周区域或外周首先出现,在吸烟者中更是经常发生,但也同样是非吸烟者的常见肺癌类型。鳞状细胞癌通常会在肺的中心发生,吸烟者是这种癌症的发展群体。大细胞癌在肺组织中的各个地方均可以发生,且生长速度比鳞状细胞肺癌和腺瘤更快。对于出现此种疾病的患者来说,由于对癌症疾病的恐惧,会导致患者产生非常浓恐惧不安的心理,由此也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产生更大的影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疾病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当前,临床上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这些治疗方法虽然对于患者病情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而且由于治疗方法过于激烈,使得治疗对于患者造成的后遗症非常严重,而且效果也越来越差,由此,靶向治疗开始越来越多的在临床上推崇,且对患者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是基于已有的细胞分子水平,针对性的对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基因片段或蛋白分子进行治疗的方式。靶向治疗可以将相应的治疗药物设计出来[1],服用药物后,会根据致癌位置,针对性的发生药效,肿瘤细胞会因此出现特异性死亡,就不会对肿瘤细胞周围的正常因子产生影响。除了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方式外,根据患者的肿瘤情况,还能够采取不同的靶向治疗方法[2]。吉非替尼的药代动力学为口服后吸收速度缓慢,3~7h后才可以达到血药峰值[3-4],即使进食也不会造成明显影响,且平均生物利用度高达60.0%。作为小分子化合物,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90.0%,48h是其清除半衰期。吉非替尼的抗肿瘤活性与肿瘤细胞跨膜糖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关联,而是与跨膜糖蛋白的突变相关。吉非替尼通过对跨膜糖蛋白酪氨酸激酶胞内磷酸化阻断下游信号的传导途径,使细胞诱导诱导停止在G1期,阻止表达跨膜糖蛋白的肿瘤细胞生长。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说明吉非替尼靶向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吉非替尼片作为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5],通过对下游信号传导产生阻断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快速的凋零,将肿瘤面积不断缩小,以快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6]。由此可见将吉非替尼作为分子靶向治疗的抗癌代表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较确实

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张治国 宋仕茂 骆志国 薛慧婧 (十堰市太和医院肿瘤科,湖北 十堰442005) 〔关键词〕培美曲塞;非小细胞性肺癌;化疗〔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13-2845-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3.084 第一作者:张治国(1977-),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肺癌放化疗治疗 工作。 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 )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80%以上,由于对其缺乏早期诊断方法,确诊时约75%已为中晚期患者,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时机。NSCLC 治疗5年后生存率仅10%,且其易发生远处的转移,目前对晚期NSCLC 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 〔1,2〕 。培美曲塞(PEM )是一种新型多靶点抗叶酸制剂,具 有不良反应小的特点,近年来在NSCLC 的治疗中备受关注〔3〕 。 本文给予NSCLC 患者PEM +卡铂(CBP )方案与吉西他滨 (GEM )+CBP 方案治疗,观察PEM 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 经细胞学与组织学证实的老年晚期NSCLC 患者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63 76〔平均(68.1?5.8)〕岁。其中鳞癌25例,腺癌22例,腺鳞癌4例,未分化大细胞癌4例。按照AJCC2002分期标准:Ⅲa 期25例,Ⅲb 期30例。纳入标准:①手术不理想的Ⅲa 期与无法手术的Ⅲb 期患者;②1个月内无化疗治疗, 3个月内无放疗治疗;③接受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 )高于3.0?109 /L ,PLT 高于(80 10)?109 /L ;④卡氏评分法>60分, 3个月内体重减轻低于5%;⑤经X 线、CT 证实肺内至少存在一个直径大于1cm 的病灶;⑥胸膜无转移,未出现胸腔积液,未出现明显肺气肿,无呼吸功能代偿不全,无心、肝、肾等脏器病变;⑦评估生存期预计超过3个月。排除标准:①因患者退出未完成计划治疗的;②治疗中因出现难以耐受的并发症或病情发生进展而退出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PEM 组28例,GEM 组27例,两组患者条件均衡,差异无显著性(P >0.05)。1.2 治疗方案 给药前1w 开始补充维生素B 12与叶酸, 给药前1d 、当日、给药后1d 口服地塞米松(上海医药集团新谊制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0793)4mg ,2次/d 。PEM 组(PEM +CBP ):第一天PEM (齐鲁制药股份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672)静脉给药500mg /m 2, CBP 常规剂量第一天给药,静脉滴注速度(AUC )是5, 21d 为一个周期;GEM 组(GEM +CBP ):GEM (齐鲁制药股份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3386)第1、8天静脉给药1000mg /m 2,卡铂常规剂量第一天给药,AUC 为5d , 21d 为一个周期。用药期间检查血常规2次/w 以上,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Ⅲ/Ⅳ级WBC 减低或伴出血性的血小板 计数(PLT )减少等,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或IL-11治疗。给药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随访方式为门诊或再住院及专人定期检查。1.3 临床疗效与毒性反应的判断 评价标准参照WHO 实体 瘤疗效评价标准〔4〕 ,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 )、稳定 (SD )、进展(PD ),有效率(RR )=CR +PR ,一年生存率。毒性反应按照化疗药物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判定为0 Ⅳ度。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行χ2 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55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未出现中 途退出或与治疗有关的死亡病例,共92个周期。截至2011年11月随访3 16个月。完成2个周期30例,≥3个周期25例。气喘与疼痛等症状显著减轻,生存质量明显提高,卡式评分提高到80分以上。两组有效率及一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见表1。2.2 毒性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血液学、消化系统、生化学及其 他毒性反应发生率比较,PEM 组均显著低于GE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n CR PR SD PD RR 一年生存率PEM 组280(0)12(42.9)13(46.4)3(10.7)12(42.9)15(53.6)GEM 组270(0)11(39.3)12(44.4)4(14.3)11(39.3)13(48.1)χ2 值 -0.02530.02180.20810.02530.1618P 值 - 0.8736 0.8826 0.6483 0.8736 0.6875 表2 两组患者毒性反应比较 〔n (%)〕毒性事件 PEM 组(n =28)GEM 组(n =27)P 值 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3(10.7)9(30.0)<0.05血小板减少1(3.6)6(22.2)<0.05白细胞减少 5(17.8)12(44.4)<0.05消化系统毒性 恶心呕吐3(10.7)10(37.0)<0.05腹泻 2(7.1)10(37.0)<0.05口腔炎 2(7.1)8(29.6)<0.05生化学毒性 AST >34U /L 2(7.1)9(30.0)<0.05ALT >40U /L 1(3.6)8(29.6)<0.05ALP >150U /L 0(0)5(18.5)<0.05其他 皮疹1(3.6)6(22.2)<0.05疲劳3(10.7)16(59.2)<0.05脱发 2(7.1) 8(29.6) <0.05

非小细胞肺癌一线二线化疗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 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仍然是:NP方案(长春瑞宾+顺铂或卡铂)、GP方案(双氟胞苷+顺铂或卡铂)、TP方案(紫杉醇+顺铂或卡铂,多西紫杉醇+顺铂或卡铂). 于这些方案中都含有铂类,铂类的副作用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肾脏毒性;卡铂的胃肠道毒性比顺铂轻,应用时不需要水化,但是骨髓抑制重于顺铂。 长春瑞宾的主要毒性是神经毒性、脉管炎;双氟胞苷的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的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脱发、过敏反应。当与铂类组成方案时,两种药物都存在的毒性可能相加。 这三种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在30-40%左右,其中含有紫杉类的略高一些,NP和GP相差不多,他们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晚期患者都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中位生存期(50%的患者生存时间超过的时间)9-14个月,超过此时间的患者可能是正好9-14个月,可能1.5年、2年、3年、5年......不等。 三个方案之间没有交叉耐药,也就是说先用那一种都可以,这种耐药了可以选用另一种。 三种方案的价格NP最低,其次是GP,最高是TP。 患者具体应用那个化疗方案,应该与肿瘤科医生协商,切不可自行应用或听从非肿瘤科医生的建议,因为化疗除外毒性反应,其方案中每种药物应用时间顺序对毒性反应和疗效是用影响的。 何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二线化疗。 石远凯:非小细胞肺癌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手术切除的,一类是不能手术切除的。手术切除的病人要根据病期决定是否进行术后化疗,清除不能手术的微 小病变或者残留的病变。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人主要是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一般现在首选是化疗。 常常讲的几线是学术上的用语,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人最先用的化疗方案就叫做一线。这个化疗方案用完之后病人有效,但是一段时间后疾病又复发进展了, 再用的化疗方案就是二线化疗方案。第二个化疗方案肯定和第一个化疗方案不一 样,基本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二线方案如果没效,可以再选择第三个方案,这第 三个方案就是三线化疗方案。 现在一线的化疗方案可以选择的药物还是很多的,主要是含有铂类药物的两药化疗方案。铂类主要是指顺铂或卡铂中的一种,另外可选择的药物就是90年代 中期以后新的应用到临床的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比如紫杉类的药物紫杉醇,吉 西他滨和长春瑞滨,选这三类药物中的一种和一个铂类药物联合,组成一线化疗 方案。这几种联合方案在病人肿瘤缓解的情况、控制情况,疾病被控制的时间、 生存情况等基本都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三类药物的毒副反应不一样,有的 药物骨髓移植比较厉害,有的药物神经毒性相对厉害一点,还有顺铂消化道反应 比较厉害一点。不同的病人根据身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组合进行一线治疗。 二线治疗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有两个化疗药,一个是多西他赛,还有一个是培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述)题库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述) 2015-03-10 来源:丁香园作者:张波 曾几何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只能接受化疗。但是,其疗效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无法再进一步。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对分子遗传学认识的不断增强,NSCLC 被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分子亚型,并由此诞生了各类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靶向药的应用,明显改善 了 NSCLC 患者的预后。 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的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化疗并没有一席之地,除非该患者的“可药化驱动基因(druggable driver oncogene)”缺失。2015 年 2 月17 日Kumarakulasinghe 等在respirology 上发布综述,全面讨论临床相关的驱动基因突变的情

况、肺腺癌和鳞癌的最新分子分型、分子靶向药物在治疗中的地位及其耐药机制。 肺癌是肿瘤世界的头号杀手。在 2014 年,预计将有 224210 名新确诊的肺癌患者,而且其中大部分为晚期NSCLC。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面对晚期 NSCLC 只能使用“含铂类药物 的化疗”这一招。这招与最佳支持治疗相比,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总生存期(OS),但它的上限也仅限于 20% 的反应率和 8-10 个月的中位生存期。 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慢慢尝试识别导致 NSCLC 的关键基因突变。这些存在于癌基因上的遗传变异能编码调控细胞增殖 和存活的信号蛋白。癌基因依赖这个概念应运而生,而它存在的基础,是“肿瘤的生存非常依赖

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11-04T10:53:04.2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1期作者:赵成礼 [导读] 肺癌属于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一种,在临床十分常见,目前发病率已居全世界恶性肿瘤之首[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肿瘤科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对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6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培美曲塞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的治疗,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以及肿瘤进展时间、生存期等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1年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培美曲塞;多西他赛;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074-02 肺癌属于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一种,在临床十分常见,目前发病率已居全世界恶性肿瘤之首[1]。其中,约有80%左右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2],外科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疾病已处于晚期同时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为此化疗成为了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6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培美曲塞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46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73.3±4.2)岁;对照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73.1±4.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培美曲塞的治疗,培美曲塞治疗之前,5mg托烷司琼,静脉推注;培美曲塞治疗前7d,叶酸片,口服,40μg/次,1次/d,1000μg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培美曲塞治疗始前1d,地塞米松,口服,3.75mg/次,2次/d,共连续使用3d;培美曲塞(赛珍,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672),静脉滴注,500mg/m2,连续治疗21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多西他赛的治疗,多西他赛治疗之前,5mg托烷司琼,静脉推注;多西他赛治疗前前1d,地塞米松,口服。7.5mg/次,2次/d,共连续使用3d;多西他赛(艾美,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28),静脉滴注,75mg/m2,连续治疗21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CT复查,以《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方法-RECIST 1.0》[3]为评价标准并结合患者CT复查结果,将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分为完全换机(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以及疾病进展(PD)4个等级,治疗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 CR例数+PR例数+SD例数)/总例数×100%。随访18个月,观察记录患者总生存期、中位生存时间、肿瘤进展时间以及1年生存时间。观察患者脱发、肝功能损害、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中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7.39%,疾病控制率为60.87%,均略高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3.04%、56.52%,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