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

一、揭竿起义: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和项羽楚汉相争,除了富有传奇色彩之外,许多成语和典故都是源自这一段历史。话说秦末暴政,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等率领百姓起义,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做兵器,这就是指平民老百姓起义的意思了。

二、市井之徒: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至于市井之徒呢就是指混迹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称兄道弟的朋友,夏候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呢,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

三、斩白蛇起义:古代民智未开,民众大多很迷信,所以许多政治人物就利用这一点,编造出一些神话,提升自己的地位,坊间传闻袁世凯在称帝之前,静悄悄的把两片金鳞放进浴缸,让人家觉得他是金龙化身,在洗澡时褪下龙鳞云云,结果当然是成为笑柄。而刘邦起义时,讹称自己是赤帝子也就是赤龙之子,上演了一幕“斩白蛇起义”,这个神话令他瞬间得到民众的认同,起义就更有成效了。

四、秦始皇功过:秦始皇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皇帝,他是非常专制的暴君,他除了极度劳役人民、焚书坑儒、严刑苛法这些恶行外,到晚年他还很怕死,结果他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远赴东海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他们一去不返,可见他的迷信有多么的害人不浅,但除此之外,秦始皇一统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防御外敌、修建驰道和开盘运河,这些都是有益后世的功绩。

五、二世祖:经常听到人家说二世祖,其实二世祖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坊间流传是因为秦始皇死后,把帝位传给他儿子胡亥称为秦二世,大奸臣赵高指他年轻识浅,最好是避见群臣,以免自暴其短,朝政由赵高代办,秦二世乐得躲在后宫沉迷酒色,尽情享乐,短短三年间就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败个精光,所以后世指败尽家业的败家仔,就如秦二世这样败家的我们就称他为二世祖。

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阙写得这么美的词是南唐李后主所作,而词牌名叫“虞美人”源自唐教坊曲。最初是歌咏楚霸王项羽的宠姬虞美人,项羽和虞姬的英雄美人事迹传诵千古,京剧、广东粤剧以至南音都有“霸王别姬”这个剧目。

七、胯下之辱:相信大家都听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在当时韩信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天才,说到韩信事迹多得很,

不过最为人熟悉的就是胯下之辱。韩信半生潦倒,经常受到市井流氓的欺负,还逼他受胯下之辱,胯下就是指从人家裤裆底下爬过去,但韩信知道忍辱负重,留有用之躯终于成为一代名将,由此可知,要像韩信那样,忍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大事。

八、郦食其:大家千万不能读作“郦食其”,应该读作“力义基”才对,郦食其是刘邦门下一个很负盛名的说客,所谓说客,就是口才了得,代人四处出访游说,有点跟现在的谈判专家相似,这种人在古代非常重要,就好像郦食其这样,凭他三寸不烂之舌,把整个城池都可以谈回来给刘邦,可见这种人的功用,有时候更胜千军万马。

九、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广东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可想而知,张良的计策有多厉害,他年轻时曾经雇用一名大力士行刺秦始皇,用一个大铁槌把秦始皇的御驾打个粉碎,可惜秦始皇坐在另一辆马车上而逃过大难,后人形容打错目标,就是误中副车,后来张良以他的智谋协助刘邦平定天下,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这些成语就是形容张良这位智者的。

十、楚怀王:项羽为了出师有名,四处派人寻访楚国王裔米心太子,封他为楚怀王,原来这个楚怀王的爷爷,当年也是叫楚怀王,他不听当时楚国的大忠臣、大诗人屈原的劝谏,还把他放逐了,屈原说了一句:“众人皆醉我独醉”的悲愤之言后,就跳进

汨罗江自尽,老百姓不忍心他的尸体遭鱼啄食,结果就用竹叶裹著米和肉投入江中,引开鱼群,而这一个亦是端午节的来由。

十一、卿子冠军:楚怀王派宋义去救赵国,并封他为卿子冠军,就是六国诸候之首,引申到后世,凡是在所有比赛中得第一名的就称为冠军,至于第二名叫亚军,“亚”字有次一等、第二的意思,例如孟子,我们称他为亚圣,就是仅次于对孔子。项羽称范增为范亚父是尊称他为第二位父亲以示亲厚,至于第三名叫季军,刘邦有小名叫刘季,原因是因为他在众兄弟中排行第三,所以兄弟就叫他“刘三哥”。

十二、破釜沉舟:项羽遇上人生中最艰苦的一场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战,在打这一场仗之前,项羽做出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他命所有出战的楚军破釜沉舟。所谓“釜”,就是煮食用的器皿,打碎所有的煮食的釜锅,凿沉所有的船,以示决一死战。后人形容人们先断了后路,决心勇往直前做好一件事的就叫破釜沉舟。在破釜沉舟这一战役中,其实还有各国的诸候军参战,但是他们都怕死,只是爬上壁垒上隔远观战,后世人形容只作局外观战,而不肯参与又不作表态的人,我们就说他“作壁上观”。

十三、指鹿为马:赵高是一个“天阉”,那是说他是生下来在生理上就是有缺陷的男人,他为人阴险好权谋,有一天他在秦二世胡亥面前,指著一只鹿说是一匹马,大多数的大臣因为怯於他

的权势,亦附和他说是一匹马,而小数正直的人就坚持说是一只鹿,后来,不肯顺从赵高指鹿为马的人就纷纷让他诛杀,后世人就形容恃持自己的权利,颠倒是非黑白的人,就说他是指鹿为马。

十四、约法三章:秦一统天下,独尊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国,在商鞅变法时曾有这样一条法例,是说如果不努力耕作,又或者弃农从商的话,就是犯罪,全家也要受罚,可见当时的法例是多么的严苛,终於弄致官逼民反,加速秦朝灭亡。及后刘邦入主咸阳,他听从萧何的意见,尽废秦法,只剩下三条,就是杀人者死、伤人及盗窃者论罪,此之为约法三章。现在我们和别人做事,订下一些简单而明确的规定互相遵守,称之为约法三章。

十五、鸿门夜宴:话说刘邦先入关中咸阳,而项羽就在鸿门阪设下夜宴,表面是庆祝灭亡秦朝,其实是希望在席间能刺杀沛公刘邦,后世人把一些场合,表面气氛欢乐而内里暗藏杀机就称之为鸿门宴。而在酒宴上,项庄假意舞剑娱宾,实际是想一剑把沛公刘邦刺死,后世人把这种有心人,巧立名目,而别有用心去针对某些人某些事,称之为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十六、沐猴而冠:项羽遭人骂他沐猴而冠,令他怒火中烧,要烹要杀,究竟沐猴而冠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一只猴子洗过澡,穿上人的衣服,戴上冠帽走出来,虽然外观是改变了,但骨子里依然是一只猴子,始终是畜牲。所以后人形容一些人徒具外

表,但缺乏内涵,又或者暴躁轻浮,做不了大事,就说他沐猴而冠,大家记住,千万不要形容你的朋友是这样,要不然只会翻脸。

十七、推陈出新:韩信在关中巴蜀的时候,曾做过治粟都尉,也就是现在的粮仓管理员,当时刘邦为了打仗,预备大量粮饷,但又怕粮饷变坏,于是韩信就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推陈出新。意思是说把旧的粮饷从另一边的门送出,新的粮饷从另一边门引入。周而复始,粮饷就不会因为储存的关系而变坏,推陈出新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很崭新的概念,引申到今天,摒弃旧有的方法或者事情,用崭新而又有用的方法去跟进,就叫推陈出新。

十八、萧何月下追韩信:相信各位喜欢看粤剧的观众,都一定会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剧目,话说当年韩信在汉军中,因为不受重用而出走,萧何知道后就连夜赶去把他追回来,并且说服了当时的汉王刘邦筑坛拜将,还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刘邦亦是因为得到韩信这个军事天才的帮助,才可以扭转形势,以弱胜强,改写历史。可惜事事多变,韩信可以成为大元帅是因为萧何,但最后步上断头台被斩头,亦因为萧何,所以后人会形容,某一件事因为一个人成功,最后又因为这一个人而失败,就会这样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十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二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年代,是要经由栈道出入巴蜀,而栈道在刘邦进入巴蜀后烧掉,后来刘邦听从韩信之计重修栈道,但栈道的修筑期起码需时三数

年,令项羽错觉以为刘邦没这么快可以出巴蜀,其实汉军暗中经由陈仓小路偷出巴蜀,杀项羽一个措手不及,后世引申比譬为,对人用假象迷惑,其实另有所为的我们就称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二十、反间计:在刘邦众多智囊中,陈平是最爱争议的一个,相传陈平“常盗其嫂”而被判罪,盗嫂是说他和嫂子有暧昧关系,在注重礼教的古代,这种行为是为世所不容,当刘邦任用陈平时,四周的人都同声反对,说会令刘邦的声誉受损,刘邦就认为我用的是他的才智而非他的德行,事实证明陈平日后果然献出历史有名的离间计、美人计和反间计,协助刘邦得天下,亦成为有汉一代的开国功臣,由此可见,刘邦在用人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二十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是韩信对刘邦自夸之言,究竟韩信带兵有多能干?原来他很会量才而用,他把士兵分类,瘦弱的当步兵,强壮的当骑兵,如果力气好的就担旗,力弱的就鸣金击鼓,听力不好的就专门看风向和烟火,视力不好,看的不远的就专听号令,可以说是人尽其才,时至今日,多多益善这句话除了可以在筹款中听到外,在家用方面,你亦可以说多多益善。

二十二、睢水之战:战争残酷人所皆知,而它最可怕的地方是战果往往令人无法估计,中国历史上有三场有名的战役,都是以弱胜强,三国赤壁之战,据称曹操以八十万大军对刘备、孙权

的五万联军,曹操结果是大败而逃,晋朝淝水之战,符坚领兵之多,听说只要把马鞭全部扔进淝水,足以投鞭断流,但结果还是全军尽墨,刘邦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攻打项羽三万兵马,但反而为项羽大败,汉军死伤枕藉,令睢水为之不流,可见战状是多么惨烈。

二十三、锦衣夜行:喜欢炫耀是人之常情,项羽也不例外,所以张良就利用他这种心态,找了一大群孩童大唱童谣,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意思就是说,有些人一朝富贵,却不回故乡的话,就等于穿着华丽的衣服在夜晚行走,根本没有人看到,因此令项羽迁都于故乡彭城,现在我们用锦衣夜行来容易一些一朝得到名利富贵,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的荣誉,所以有些暴发户将许多钻石、金器全部戴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这就是一种不甘于锦衣夜行的心态反映了。

二十四、古代极刑:古代之死刑不只种类繁多,而且非常残忍,大家所熟悉的斩首已是最爽快的死法,其他极刑还有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凌迟就是逐块肉割下来,直至流血过多而死,烹杀也是死刑的一种,烹就是烹调,顾名思义,就是把人放进大锅中活活的煮熟。

二十五、假齐王:当年韩信自恃功高,竟然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假齐王,难道齐王也分真假吗?原来假齐王的假,是暂代的意思,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的意思,刘邦听到自己的臣子竟然要

协自己,还要列土封王,当然非常愤怨,但他也衡量到,当时韩信兵权在握,大权在手,与自己相比形势就比人弱,于是把心一横,决心封韩信为正齐王,收复了韩信为他打败项羽而得天下,由此可见,刘邦此人不单很懂用人,他的情绪智力也很高,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EQ是非常之高的。

二十六、分我杯羹:分我杯羹这句成语我相信大家经常会听到,话说项羽为了逼刘邦投降,威胁说会烹煮他的父亲,你猜刘邦怎样回答?他说,我和你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烹煮你的父亲,请给我分一杯,刘邦这一招连消带打,终于令项羽打消烹杀他父亲的念头,时至今日,分我杯羹或分一杯羹是代表分享利益的意思。

二十七、鸿沟:现时大家所说的鸿沟原来是一条古渠,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内,当年楚汉相争,打仗八年,就是以鸿沟划地为界,两分天下,而鸿沟这个名词到了今天,就引申为两个人在思想上有分岐,价值观有距离,举个例子,一对夫妻,妻子认为夫妻之道双方都应该从一而终,但丈夫就认为逢场作戏,无伤大雅,结果弄致家无宁日,那我们就可以说这对夫妻在思想上有一道鸿沟了。

二十八、出尔反尔:出尔反尔这一句成语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下],尔,是指你的意思,出自你之口,后来反口的也是你自己,意思是指人反覆无信,楚汉相争是刘邦首先提出和议,结果签订

和约后,又是刘邦单方面撒毁和约,违背承诺,派兵狙击项羽,大家都指斥他是出尔反尔,而这件事亦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所人所熟悉的出尔反尔事件。

二十九、四面楚歌:当日项羽被汉军围攻於垓下,汉军响起四面楚歌,楚军思乡情切无心恋战,乘夜走个一空,此乃“一夜悲歌,吹散八千子弟兵”项羽亦因此而败亡,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说一个人四面受敌陷入困境,举个例子,如果他本身已是负资产,还遭公司解雇,老婆亦怀孕,妈妈接受手术,可以告诉大家他在经济上已陷入四面楚歌。

三十、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一队势门的球队到别的国家比赛输了,回到自己的国家,会被形容为是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楚项羽当年英雄末路,兵败走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图谋再起,但楚项羽就说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现在就引申成为自惭,无面目见故人的意思,项羽自言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其实深究下去,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一生不曾受过重大挫败,他出身贵族,这一次,经过十面埋伏的重挫后,就再无勇气东山再起。

中华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中华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 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 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 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 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 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依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 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 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 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 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 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 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 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 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50个历史名人,50个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 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 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 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在一人身上发生 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 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 1.万人敌 【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 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 【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成语故事】 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 一、揭竿起义: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和项羽楚汉相争,除了富有传奇色彩之外,许多成语和典故都是源自这一段历史。话说秦末暴政,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等率领百姓起义,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做兵器,这就是指平民老百姓起义的意思了。 二、市井之徒: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至于市井之徒呢就是指混迹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称兄道弟的朋友,夏候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呢,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 三、斩白蛇起义:古代民智未开,民众大多很迷信,所以许多政治人物就利用这一点,编造出一些神话,提升自己的地位,坊间传闻袁世凯在称帝之前,静悄悄的把两片金鳞放进浴缸,让人家觉得他是金龙化身,在洗澡时褪下龙鳞云云,结果当然是成为笑柄。而刘邦起义时,讹称自己是赤帝子也就是赤龙之子,上演了一幕“斩白蛇起义”,这个神话令他瞬间得到民众的认同,起义就更有成效了。

四、秦始皇功过:秦始皇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皇帝,他是非常专制的暴君,他除了极度劳役人民、焚书坑儒、严刑苛法这些恶行外,到晚年他还很怕死,结果他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远赴东海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他们一去不返,可见他的迷信有多么的害人不浅,但除此之外,秦始皇一统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防御外敌、修建驰道和开盘运河,这些都是有益后世的功绩。 五、二世祖:经常听到人家说二世祖,其实二世祖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坊间流传是因为秦始皇死后,把帝位传给他儿子胡亥称为秦二世,大奸臣赵高指他年轻识浅,最好是避见群臣,以免自暴其短,朝政由赵高代办,秦二世乐得躲在后宫沉迷酒色,尽情享乐,短短三年间就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败个精光,所以后世指败尽家业的败家仔,就如秦二世这样败家的我们就称他为二世祖。 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阙写得这么美的词是南唐李后主所作,而词牌名叫“虞美人”源自唐教坊曲。最初是歌咏楚霸王项羽的宠姬虞美人,项羽和虞姬的英雄美人事迹传诵千古,京剧、广东粤剧以至南音都有“霸王别姬”这个剧目。 七、胯下之辱:相信大家都听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话,在当时韩信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天才,说到韩信事迹多得很,

中国成语故事有哪些

中国成语故事有哪些 孩子是否会问道家长老师中国成语故事有哪些,空闲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多看看成语故事,时间久了就会不知不觉发现孩子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了,下面这些是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有哪些: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在垓下展开。 项羽首先率领部队突击前方的韩信部队,项羽凭借一贯的勇猛,击败了韩信的先头部队。项羽全力追击,但是韩信的部队败而不乱,反倒是项羽的部队在追击中阵型有点散了。由于孔熙、陈贺从两翼包抄上来,后面跟着的是彭越、英布和刘邦的部队,态势变得对项羽非常不利。项羽的反应非常快,他见一时不能摧毁韩信的中央军团,而自己却又被包围的危险,就立即下令撤退。但是,这时项羽的部队已经被包围了。被包围在垓下,项羽纵然勇武也无计可施。韩信为了能够更快的瓦解楚军的士气,使出了“四面楚歌”的方法,让士兵们在包围圈外吟唱楚地的歌谣。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这就样,楚军战士们听到楚歌后,都倍感思念自己的家乡,加上连年作战,本来已经是身心俱疲,士气低落,如今听到四周的楚歌声,于是开始了大量的

逃亡。 项羽听到楚歌声后,也大惊失色,心想:难道楚地已尽失?他半夜里地来饮酒,对着自己的心爱的女人虞姬,对着自己心爱的坐骑乌骓马,唱出了被后人们传诵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了,满眼泪水,也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此时此景真是悲凄,项羽如此人物,到了这个时候,也只能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旁边的人无一不是潸然泪下,为了不拖累项羽,虞姬当场横剑自杀。 当虞姬了结了自己的性命后,悲愤的项羽率领骑兵连夜突围,却不幸误入沼泽地。当他到达东城山头时,被灌婴的5000骑兵团团围住。此时,项王身边只剩28名随从。他把28人分成四队,分别向四个方向突围,最后推到了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渡船,建议项羽立即渡江。他说:江东地虽小,也足够大王称王了,况且而今江上只有这一只船,谁也没办法追上你。项羽大笑说:我项籍带领八千子弟渡江,今天没有一人能够回来,还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他把战马送给了亭长,和随从一起与汉军短兵相接,斩杀了汉兵数百人。项羽突然看见汉兵中有一个旧相识,就对他说:“汉王为购买我的人头出资千金,悬赏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给你吧。”说完拔剑自刎。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

用英语讲成语故事

用英语讲中国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之一 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人琴弹得很好。一次,他对着牛弹了一段曲子,希望牛也能欣赏他的技巧。曲子虽然很好听,但是牛却丝毫不理会,只顾埋头吃草。这个人只好叹了口气离开了。“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Playing the Lute to a Cow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a man who played the zither(古筝)very well.Once,he played a tune in front of a cow, hopping that the cow would appreciate it. The tune was melodious(悦耳的),but the cow showed no reaction, and just kept on eating grass. The man signed and went away. This idiom is used to indicate(显示;象征)reasoning with stubben(顽固的;固执的)people or talking to the wrong audience. 成语故事之二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的人,得到一把宝剑,非常珍爱。一天,他坐船过江,不小心把宝剑掉到江中去了。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他的剑。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讽刺那些办事迂腐,不知道变通情况的人。 Notching the Boat to Find the Swor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man in the State of Chu had a sword which he cherished(珍爱;珍惜)very much. One day, when he was crossing a river in a boat, the sword suddenly fell into the water. The man the made a mark on the side of the boat at the spot where the sword had fallen overboard. When the boat reached the shore, he jumped from the spot he marked into the water to look for his sword. This idiom satirizes(讽刺)those who stick to rigid rules instead of taking changed circumstances(情况)into account. 一箭双雕 南北朝时代,有个名叫长孙晟的人,聪明敏捷,特别善于射箭。一天他同朋友一起去打猎,忽然看见两支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他的朋友立即给了长孙晟两只箭,说:“你能把两只雕都射下来吗?”长孙晟不慌不忙拉开弓,只射了一箭,就把两只雕同时射下来了。朋友直夸他好箭法。英语小故事尽在英语学习网 这个成语比喻用一种办法同时得到两种收获或效果。英语小故事尽在英语学习网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英语文章尽在英语学习网 In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420-589) there was an expert archer named Zhan sun Shang. One day he went hunting together with a friend. Suddenly they saw two vultures fighting for a piece of meat high in the air. His friend handed him two arrows, and said, “Can you shoot down both vultures?” Zhangsun Sheng effortlessly killed both vultures with only one arrow. 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tate of Qin besieged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Zhao. Duke

古代经典的成语故事七篇

古代经典的成语故事七篇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 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 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 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不过,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铁杵为什么 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不过,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 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 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 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 深厚,不但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 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 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 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 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 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 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即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内容选自中国成语。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文字的产生,成语也相继形成了。中国成语凝聚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这里既有著名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围魏救赵”、“空城计”、“短兵相接”等战争故事,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狐假虎威”、“拔苗助长”等幽默故事,还有“井底之娃”、“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等古代寓言。 第1盘 01 志在四方 02 掷地有声 03 物以类聚 04 受宠若惊 05 欲速不达 06 亡戟得矛 07 满城风雨 08 名缰利锁 09 误付洪乔 10 至死不悟 1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2 南山可移 13 披荆斩棘 14 解铃还需系铃人 15 徙宅忘妻 16 殃及池鱼 17 筚路蓝缕 18 为虎作伥 19 沉鱼落雁 20 含沙射影 21 一日千里 22 宾至如归 第2盘 01 阿堵物 02 鹏程万里 03 炙手可热 04 知己知彼 05 单者易折 06 精卫填海 07 口不二价 08 枕戈待旦

09 不觉技痒 10 登徙子 11 破镜重圆 12 四面楚歌 13 改过自新 14 高枕无忧 15 乐极生悲 16 对症下药 17 困兽犹斗 18 乘风破浪 19 别无长物 20 东施效颦 21 东食西颦 22 滥竽充数 第3盘 01 一箭双雕 02 负荆请罪 03 妄自尊大 04 心腹之患 05 沧海桑田 06 抱瓮灌畦 07 螳臂当车 08 佛头着粪 09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0 后生可畏 11 让枣推梨 12 捷足先得 13 出尔反尔 14 屠龙之技 15 二桃杀三士 16 刚愎自用 17 耕前锄后 18 抱佛脚 19 割席分座 20 开卷有益 21 厉兵秣马 22 危如累卵 23 一饭千金 第4盘 01 马革裹尸 02 人浮于事 03 得其所哉

小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学生讲成语故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 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 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 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 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 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 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 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 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 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 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 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 灭掉了陈朝。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 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 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 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 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 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中国历史人物成语故事集锦

中国历史人物成语故事集锦 1.前倨后恭 【释义】先前态度傲慢,后来恭敬有礼。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 【语出】吴承恩《西游记》:“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 【人物】苏秦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家乡洛阳。家人见他如此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苏秦的嫂子不给做饭,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 这件事大大刺激了苏秦,经过一年的苦心揣摩,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在周游列国时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对此景,苏秦对嫂子说了这句话“嫂子为什么之前那么傲慢,而现在又那么恭敬呢?” 2.曲高和寡 【释义】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语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人物】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听我讲个: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3.刮目相看 【释义】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常用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2刘备被曹操战败丧失地盘,投靠刘表。一天表请备喝酒聊天,备不胜酒力想起身如厕吐酒,起身时摸了下自己大腿,发现肉猛长起来,不禁落泪。(髀肉复生,惊肉生髀,髀里肉生) 4郑国人被装珍珠的漂亮盒子迷住了,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下,却将珍珠还给了楚人。(买椟还珠) 6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但不去求官做,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篓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但十分乐观。(箪食瓢饮) 7从前有个商人过河去卖货,中途河中遇险获救,答应给一百两白银,反悔了只给了十两。第二次遇险,给三百两都没人救了,结果淹死了。(贾人渡河) 8范仲淹出身贫寒,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分成若干块,把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天的饭食。(划粥割齑,断齑割粥,断齑画粥) 9安史之乱时,张巡、张远镇守睢阳,被叛军围困,饥饿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于是张巡下令用网捕麻雀,掘洞捉老鼠,一切能填进肚子的东西都充饥用。(罗雀掘鼠) 10晋朝时,刘隗奸邪作恶,危害国家,但想把他铲除很难。就如同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烧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城狐社鼠) 11北齐时,邺城有个人,熟读四书五经。一天他去集市上买驴,要写个交易凭证,结果写了密密麻麻三页的字,竟然连一个驴字都没有.(博士买驴,三纸无驴) 12梁鸿读书时人很贫穷,但他性情孤傲,不趋炎附势,一日三餐也和其他人分开做。一天同窗请他用自己的热炊具煮饭,梁鸿不领情,在自己的冷灶上升起火来煮饭。(不因人热) 13姜太公前妻马氏欲与其复婚,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覆水难收) 14周公待人接物,谦恭下士,为了怕怠慢客人,有时候洗一次头,三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吃一顿饭,也往往三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握发吐哺三吐三握) 15秦将邯郸围困,魏惧秦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如姬手窃得兵符,夺取兵权完成了救赵的使命,也巩固了魏的地位。(窃符救赵)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解释: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 “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 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因为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 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 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 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 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增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

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 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 濞实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 害都能够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 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 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实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称“吴楚 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 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 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 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 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 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 于途中。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

儿童睡前成语故事 1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旱,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2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仅仅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

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 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 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 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 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 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 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 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 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比喻自称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甚至害怕。 3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 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 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 家去。不过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 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割肚牵肠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 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的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的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你们都回去吧。”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河清海晏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了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

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 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西游记》第九十回) 不拘一格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 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 1、【成语】:爱屋及乌 【拼音】:ài wū jí wū 【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称王,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及弟弟姬曰(周公)、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了。 2、【成语】:爱鹤失众 【拼音】:ài hè shī zhòng 【解释】:比喻因小失大。 【成语故事】: 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 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 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3、【成语】:安然无恙

中国成语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中国成语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弄巧成拙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成语】:弄巧成拙 【拼音】:nòngqiǎochéngzhuō 【解释】:本想耍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画家叫孙知微,专擅长人物画。一次,他受成都寿 宁寺的委托,画一幅《九耀星君图》。他用心将图用笔勾好,人物栩 栩如生,衣带飘飘,宛然仙姿,只剩下着色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 有朋友请他去饮酒,他放下笔,将画仔细看了好一会,觉得还算满意,便对弟子们说:这幅画的线条我已全部画好,只剩下着色,你们须小 心些,不要着错了颜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来时,希望你们已经画 好了。 孙知微走后,弟子们围住画,反复观看老师用笔的技巧和总体构 图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说: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态多么逼真,长髯飘洒,不怒而威。 还有的说:菩萨脚下的祥云环绕,真正的神姿仙态,让人肃然起敬。 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时专门卖弄小聪明,喜欢哗众取宠,只有他一个人装模作样地一言不发。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莫非这幅画有什么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说:水暖星君身边的童子神态很传神,仅仅他 手中的水晶瓶好象少了点东西。 众弟子说:没发现少什么呀。

童仁益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在瓶中画一枝鲜花,可这次却 没有。也许是急于出门,来不及画好,我们还是画好了再着色吧。 童仁益说着,用心在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 孙知微从朋友家回来,发现童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莲花,又气 又笑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若仅仅是画蛇添足倒还罢了,这简直是 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来降服水怪的镇妖瓶, 你们给添上莲花,把宝瓶变成了普通的花瓶,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说着,把画撕了个粉碎。 众弟子看着童仁益,默默低头不语。 【模棱两可的意思解释及典故故事】 【成语】:模棱两可 【拼音】:móléngliǎngkě 【解释】: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能够这样,也能够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成语故事】: 唐朝时代,栾城有一个人,名字叫苏味道。他九岁的时候就会写 文章,以后和他的同乡李峤都以才学出名,当时的人和称他们为苏李。苏味道在二十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曾做到吏部侍郎的职位。后来 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做了宰相。根据“唐书”的记载,苏味道做 了宰相以后,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和安全,处理事情总是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能够,却从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和意见,更谈不上什么创建和 改革了。他还常常对别人说:“处理事情不能做明确的决断。因为如 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责的责任,只要保持“模棱”两端就能够了。”当时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叫他“苏模棱”或者是“模棱手”。“模棱”是指方向可左可右的意思。所以,后人在遇到有人说话或处

《成语故事》阅读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