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社会学—动物间的同行恋行为

动物行为社会学—动物间的同行恋行为
动物行为社会学—动物间的同行恋行为

岭南师范学院

动物行为社会学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动物间同性恋行为二级学院__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_

专业______科学教育________ 年级______2013级_________ 学号_____2013964112_______ 姓名_______招小艳_________ 成绩

2014年12月16日

浅谈动物间同性恋行为

招小艳

岭南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动物王国里,同性恋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是人类社会中存在这种现象。

形成同性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受先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基因的选择、生

存压力或繁衍后代等等。使动物间产生并存在同性恋行为。动物间的同性恋行为对

于物种发展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同性恋行为可以维持种群稳定,缓解社群压力。但

是不利于物种繁衍后代和发展。

关键词:动物;同性恋;性行为;同性关系;

动物的同性恋是指成年的同性动物之间发生的求偶行为或性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同性恋现象,据研究者称,目前有450种动物被发现并记录有同性性行为,其中包括火烈鸟、犀牛等在内的野生动物以及人们常见的狗、猫、鹅等家畜。据悉,这种同性性行为一直都在动物间存在,只不过以往的记录只是个别例子而已,忽视了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同性恋行为形成的原因。

1.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动物一般都有季节性发情期,这个时候动物个体已经发育成熟,能量的积蓄过程已经完成,受到体内性激素的刺激,会产生冲动,表现出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在一些雌少雄多的种群里或是等级序列非常严格的种群里,优秀的雄性动物往往更能博得雌性动物的青睐,有权利和机会繁衍后代。那么没有资格参与到繁殖群体中去的“单身汉”如何释放体内性激素刺激的能量呢?,只能是发生同性爬跨行为,来释放体内积累的能量。例如:雄斑鸠到了发情季节,就会对笼子里的雌斑鸠表现出发情行为,如果你把雌斑鸠移走,放进一只母鸡,很快它就会对母鸡表现出求偶行为。如果连母鸡也没有,它甚至会对一堆抹布求偶。由此可以看出,雄斑鸠在没有求偶对象时,对另一只雄斑鸠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2.社会环境的影响。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鸵鸟,到了繁殖期,对身边的鸵鸟不理不睬,反而把饲养员当做求爱对象。这说明了动物的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受社会环境影响。

3.缓解社群压力,加强小团体之间的团结。群居动物中的个体常常发生对抗性冲突,尤其是同性动物之间,它们会选择一些性行为的方式,如同性间互相摩擦生殖器以示友好,平息争斗,以减少家族和自己的损失。

4.由基因决定。(1)种分辨出两性差异基因,分辨不出对方的性别。因此会对其他同性表现出追求的行为。(2)人在胚胎情况下,如果XY染色体存在,就会分泌一种叫做米氏管抑制素发育阶段性别还未分化时,胚胎中都会有一种称之为米勒氏管的结构,正常的化学物质,抑制雌性器官的发育,使个体产生正常的雄性器官。当米氏管抑制素不能正常分泌时,个体则会长成一个外表是雌性,但染色体却是XY的人,所以说男性在胚胎期有着分化成两种性别的潜能。

5.确立自己地位或结盟抵制强者。例如群猴中会有这种现象:在强者面前,两个弱者会以“动物同性”行为来结成联盟,同性恋行为这时又成了一种结盟行为。6.抚育后代。例如:熊甚至会与同性一道来抚育下一代,而抚育的小熊往往是捡或偷来的。黑天鹅,大约有20% 的黑天鹅家庭是由同性恋组成。到了交配的季节,雄黑天鹅还是会找雌性黑天鹅交尾生产。当雌天鹅产下蛋后,同性恋黑天鹅就会赶跑异性恋黑天鹅,并把那蛋据为己有。由他们自己孵化天鹅蛋,养育下一代。

7.繁衍后代。例如面象虫,雄性面象虫经常会强行爬到其他雄性的背上。一些证据显示,在稍后的异性交尾过程中,两只雄面象虫的精子可能会同时被输入到雌性体。

二、同性恋行为表现方式

同性恋间的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爬跨行为,是最为普遍的行为。雁群中经常有两只雄性的大雁关系特别好,它们经常待在一起,互相理毛,互相缠绕着脖子,交嘴(接吻),发展到最后就会互相爬跨。

2.用嘴刺激同性伙伴身体上的敏感部位。如雄性宽吻海豚会在成长的某个时期变为完全的同性恋者。他们不但会寻找同性伙伴发生性行为,还会主动用嘴刺激同性伙伴身体上的敏感部位——类似与口交的行为。

3.雌信天翁相互求爱,然后一起抚养后代。

4.互相摩擦生殖器。如倭黑猩猩,同性间互相摩擦生殖器,它们以这种行为来示好、平息争斗,以减少家族和自己的损失。

5.求偶行为。如一个笼子里,一只雄斑鸠会对另一只雄斑鸠点头哈腰,做出一系列的求偶行为。

三、同性恋行为对物种发展的影响。

动物的同性恋选择大部分是临时的,当身边有异性个体出现时,它们会立刻扔下同性去追逐异性,但也有一些是特殊情况出现,如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里,养着两只雌性的红嘴相思鸟,它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相互为对方细心地梳理羽毛,投喂黄粉虫时,其中的一只常常最先飞抵食槽,用它的喙啄起小虫,但并不急于吃下,而是咕咕咕地招呼着另一只前来共享,俨然一对恩恩爱爱的小情侣。

后来为了让它们繁殖后代,放进了一只雄性红嘴相思鸟,不料竟然遭到这对姐妹合力痛击,被打得缩在角落求饶,最后只好将其移走了事。可以看出动物的同性恋行为对物种繁衍没有好处。但是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动物社会学意义,宽吻海豚是地球上最有名的两性动物,它们经常表现出同性性行为。大约有50%的雄海豚与其他雄性发生性关系,这种同性性活动有助于加强小团体之间的团结。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为有着维持动物种群稳定的作用。

贝利①说:“同性性行为在不同环境下起着不同作用,例如它可以作为替代性繁殖策略、合作抚养策略、促进社会关系的手段或者同性冲突的调解者。一旦这种适应性得到确定,它将变成自然选择的推动力,促进其他方面的选择,例如生理、生活史、社会行为,甚至是社会形态学。

注释:

①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生物学家内森?贝利(Nathan Bailey)

参考文献:

[1] 内森?贝利(Nathan Bailey),玛琳?祖克(Marlene Zuk.揭开动物同性行为之谜[J].新浪科技,2009,6

[2] 黄诚,廖馨.动物也爱同性?[J].当代工人,2013, 5

2020年中考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专题复习(无答案)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选择题 1.“鸟类的黑手党”--杜鹃,将自己的卵产到别的小鸟巢中,小鸟辛勤地为杜鹃孵卵并精心喂食 杜鹃的雏鸟.对小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是先天性行为②是学习行为③是繁殖行为④是觅食行为⑤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⑥是防御行为⑦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⑦ D. ②③⑤ 2.老年人跌倒易骨折是因为() A. 无机物较多,超过三分之二 B. 无机物较 少 C. 有机物较多 D. 有机物较少 3.下列关于人体运动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运动系统由骨骼、关节和骨骼肌组成 B. 骨骼肌是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构成 C. 关节由关节囊、关节腔和滑液构成 D. 人体的运动只由运动系统完成 4.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下列不属于动物运动方式的一组是() A. 游泳、飞行 B. 迁徙、群 集 C. 奔跑、跳 跃 D. 爬行、蠕动 5.下列几种动物群体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 蜜蜂的群体 B. 蚂蚁的群 体 C. 白蚁的群 体 D. 小河中的一群鱼 6.一块骨骼肌中,能够收缩和舒张的部分是() A. 肌腱 B. 关节囊 C. 神 经 D. 肌腹 7.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是() A. 皮肤、骨骼和肌肉 B. 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C. 骨、关节和肌肉 D. 长骨、短骨和扁骨

8.我区学校正在举行的篮球联赛中,运动场上运动员个个生龙活虎.请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一系列动作产生的原因,正确的是() A. 关节活动带动四肢活动产生 的 B. 肌肉收缩牵动骨产生的 C. 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产生的 D. 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群产生的 9.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中不包括() A. 骨 B. 关节 C. 骨骼肌 D. 神经纤维 10.下列昆虫中,有社群行为的是() A. 蜻蜓、蝴蝶 B. 蝗虫、蟋 蟀 C. 蜜蜂、白 蚁 D. 苍蝇、蚊子 11.下列关于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运动时以关节为支点、以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B. 一块骨骼就可独立完成某个动作 C. 用力推门时,肱三头肌收缩 D. 一块骨、一块骨骼肌和一个关节都是一个器官 12.下列现象属于动物的学习行为的是() ①蜘蛛结网②猴子行礼③狗钻火圈④蜻蜓点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3.蜂群中新的蜂王发育成熟后就会将“老蜂王”咬死或新蜂王带部分蜂去新建家园,这说明 A. 蜂的繁殖能力太强 B. 在一个群体中一般只有一个“首领” C. 新蜂王是出现的新品种 D. 蜂群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 14.蜜蜂采蜜对蜜蜂而言属于() A. 觅食行为 B. 防御行 为 C. 繁殖行 为 D. 争斗行为

动物行为学论文_1

动物行为学论文_1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物行为学论文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通信111 齐利刚 2011132071 1 动物行为学论文 通过将近一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首先,我更进一步对动物有了了解,其次,动物的行为很神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最后,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懂得保护人类的朋友~ 一、那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呢, 书上是这样定义的: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20世纪以前是动物行为学的萌芽时期,是动物行为学经历的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早在旧 10500年前),人们开始注意观察周围的动物,随着动物家养的开始,人石器时代(34000, 类也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周期和行为。

17、18世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更多了,开始了比较不同物种行为的研究和行为的理论探讨。如德国人约翰研究了不同鸟的行为差异,涉及取食地、社会行为、筑巢、领地、季节性羽毛色彩变化、迁徙、鸣叫和育雏等方面。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类的由来》(1871)一书研究比较了人与动物,及本能行为。19世纪末,人们使用迷宫,研究老鼠的学习行为。 2 动物行为学论文 1906年,动物学家詹宁斯对原生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写出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一书,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动物行为的著作。 柏林的海因罗特在1871年至1945年间,详尽研究了多种鸭、鹅,比较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解剖学特征、社会行为、鸣叫及繁殖行为,并且发现了灰雁从孵卵箱中孵出后的印记行为。他独自阐述的同源性学说,现在还被许多人认为是行为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呢, (1)观察法(描述法):要了解行为的原因、发展、适应与进化四个问题,首先必须对某种动物的行为方式进行精确、详尽、反复的观察、记录,并制订该种动物行为方式的行为谱。 (2)实验法:运用各种手段将行为的主体或行为的环境条件加以改变来分析研究动物行为的四个基本问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发情的雌老鼠身上提取的

动物行为社会学—动物间的同行恋行为

岭南师范学院 动物行为社会学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动物间同性恋行为二级学院__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_ 专业______科学教育________ 年级______2013级_________ 学号_____2013964112_______ 姓名_______招小艳_________ 成绩 2014年12月16日

浅谈动物间同性恋行为 招小艳 岭南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在动物王国里,同性恋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是人类社会中存在这种现象。 形成同性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受先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基因的选择、生 存压力或繁衍后代等等。使动物间产生并存在同性恋行为。动物间的同性恋行为对 于物种发展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同性恋行为可以维持种群稳定,缓解社群压力。但 是不利于物种繁衍后代和发展。 关键词:动物;同性恋;性行为;同性关系; 动物的同性恋是指成年的同性动物之间发生的求偶行为或性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同性恋现象,据研究者称,目前有450种动物被发现并记录有同性性行为,其中包括火烈鸟、犀牛等在内的野生动物以及人们常见的狗、猫、鹅等家畜。据悉,这种同性性行为一直都在动物间存在,只不过以往的记录只是个别例子而已,忽视了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同性恋行为形成的原因。 1.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动物一般都有季节性发情期,这个时候动物个体已经发育成熟,能量的积蓄过程已经完成,受到体内性激素的刺激,会产生冲动,表现出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在一些雌少雄多的种群里或是等级序列非常严格的种群里,优秀的雄性动物往往更能博得雌性动物的青睐,有权利和机会繁衍后代。那么没有资格参与到繁殖群体中去的“单身汉”如何释放体内性激素刺激的能量呢?,只能是发生同性爬跨行为,来释放体内积累的能量。例如:雄斑鸠到了发情季节,就会对笼子里的雌斑鸠表现出发情行为,如果你把雌斑鸠移走,放进一只母鸡,很快它就会对母鸡表现出求偶行为。如果连母鸡也没有,它甚至会对一堆抹布求偶。由此可以看出,雄斑鸠在没有求偶对象时,对另一只雄斑鸠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2.社会环境的影响。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鸵鸟,到了繁殖期,对身边的鸵鸟不理不睬,反而把饲养员当做求爱对象。这说明了动物的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复习教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2、利用 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二、复习重点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三、复习难点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四、复习过程(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二)、投影展示复习提纲:1、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5、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哪些方式?(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依据复习提纲阅读课本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提纲中的问题。(四)、学生自学完毕后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并将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动物的运动是由于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完成动作都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 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 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传递信息、用气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五、复习巩固后完成练习题。1、骨的运动:骨的___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___的牵拉。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有受___而___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___传来的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活动,于是躯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探讨(一)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原因探讨(一)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革命性领先技术,其产业化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利润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利润率为8.1%的信息产业的两倍。因此,展望未来,多数分析家认为,生物技术产业是继信息产业之后迅速崛起的又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在21世纪初将与信息技术产业并驾齐驱,并最终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核心产业。生物技术和产业如此巨大的发展前景,有着其必然的原因: 一、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世纪的一百年,人类凭借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发明和创造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和交通设备与工具、电子与系统集成化的通讯设施与器具、家用电器、电脑以及化学合成物质,极大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生产和经济方式,迈进现代化的阶段。欢欣之余,人类也不能忘记在发展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在准备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却面临着全球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与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粮食生产滞后、能源耗竭和资源短缺的五大危机。这些问题显然是发展中带来的,它们直接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毋庸置疑,一项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革命发展进程表明,人类一味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忽视技术对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时,人类最终要饱尝在技术发明初期未曾预料的苦果。曾几何时,滴滴涕一问世便被誉为人类技术史的里程碑,声称它可以杀死害虫却对人畜无“害”,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1946年,该产品在美国上市引起巨大轰动,以至引来化学公司投巨资开拓杀虫剂市场。仅在1947~1949年间,滴滴涕的投入就达38亿美元,旦利润逐年直线上升,到1951年利润额猛增1.1亿元。它的发明人保罗·米勒被人们称为救世主,获1948年度诺贝尔奖。然而时隔6年后,滴滴涕就被发现具有激素效应,严重影响动物(包括人类)的性分化和生殖,并且通过母体传递后代,导致许多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到1970年,美国率先下令禁止使用滴滴涕。 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类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安全性对于人类自身生存与繁衍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技术的先进性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因此,由联合国提出、各国政府共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今后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具有双重使命:既促进生产力进步和为人类谋福利,又保护人类及其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和产业日益显示出强大、高效、经济与生态和谐的特点,体现和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方向。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正在悄然地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工业、农业和经济的性质、结构、模式和价值取向,其范围和程度令人耳目一新。难怪,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把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利用细胞和生物分子进行药品、农产品生产开发和环境治理的产业。该产业技术由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共同组成。医药生物技术重点攻克癌症、艾滋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危害人类的顽疾;农业生物技术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环境生物技术重点用于清除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生物垃圾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废弃物,是制造许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的原材料。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和再生技术的三"R"模式,即对垃圾和废物采用消除、再循环和再生(remove、recycle、regeneration),清除石油副产品污染物及其他有毒物质,进行资源利再利用意义重大。 2.认识、开发和利用生命系统的要求 在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中,几项划时代科学与技术成果扮演着重要角色。汽车、飞机和航天器因为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因而主宰20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平泉四中王辉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目标: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2、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初步拟定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难点。 3、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4、课时分配 2课时 5、教学设计

6、板书设计 白蚁群体:工蚁、后蚁、雄蚁、兵蚁 群体组织蜜蜂群体 狒狒群体 社 组织 会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工 等级 行 定义 为群体之间的通讯声音:黑长尾猴群体 方式气味:蚂蚁群体 动作:蜜蜂群体 7、练习设计 1、基础过关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社会行为的特征。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案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括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 (2)在问题探讨中,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概括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难点 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 《动物世界》节目片段;经过整理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及关键图片,并制作成课件;教材“资料分析”中的图文制成的课件;动物行为相关资料课件;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关键步骤制成的课件,及采集和饲养资料;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和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布置学生准备。 学生 整理宠物行为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及记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查找有关菜青虫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播放动物世界片段,以此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喜欢这个片段吗?在这个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动物的什么行为?同学们可以随便议论一分钟。

师:这些动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见到,我们非常感谢这个电视栏目带给我们这么多的动物朋友,感谢那些科学工作者们,为我们大开了眼界,一饱眼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小动物,一个月前我们已经约定好,和这些小动物近距离接触,并把你观察到的小动物活动情况记录下来,进一步整理,做了这件事的同学请举手。 师:很好。老师也很喜欢小动物,我也同样写了观察日记。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你的观察所得,将你编制的“动物世界”回放给大家,好吗? 师: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注意评判,谁的更细致,更生动,全班推选两名同学在班级交流。 师:两名代表将你们的观察所得呈现给大家,语言尽量生动些,好吗? 生:我观察的是奶奶家刚出生的三只小猫,它们全都是一身黑白相间的毛,那毛柔柔的,很可爱。刚出生的四五天,它们眼睛一直不能睁开,我想去帮它们把眼睛扒开,奶奶说不可以,要等它自己睁开才行。在这些天里,小猫几乎就知道吃、睡,一直不离开猫妈妈,把它从猫妈妈身边拿开,它就叫个不停,直到放回猫妈妈身边她才安静下来。猫妈妈的身体对它们来说,是世界上最安全,最稳妥的避风港。此时它们的活动空间就是这个窝,在妈妈身边钻来钻去的。猫妈妈经常用舌头舔小猫的全身,为它们梳洗打扮,希望它的孩子们漂亮,惹人喜爱。小猫吃奶的时候很不情愿让人靠近,猫妈妈会发出警告,那声音好有威严,令人生畏。五天后,三只小猫陆续睁开了眼睛,它们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随着视力的发育,四肢力量的加强,它们的活动空间加大了,试着到处观光,不放过任何一个“景点”。除了吃奶,还能吃烂粥,精力充沛起来,更活泼可爱了。近几天,我一到那里,叫它们三个的名字,它们就向我走来,像阔别已久的老朋友一样。汇报完毕。 师:细心的观察,爱心的融入,使你多了三个猫朋友,恭喜你! 生:我观察的是小鸡。我很幸运,两个月前邻居李奶奶家的母鸡正在孵蛋,二十一天后我听到了小鸡的叫声,我赶紧过去看,窝里已经有七、八只小鸡了。这时刚好有一只蛋被啄开一个口,口越来越大,小鸡的头从里面探出来,它身上湿漉漉的,紧接着两只翅膀也出来了,后面的蛋壳对此时的它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了。它用翅膀和头部与束缚它的半截蛋壳抗争着,但仅仅几分钟它就成了胜利者,它试着站起来,抖了抖潮湿略显光秃的身体,可动作刚进行了一半就摔了一跤,它勇敢地站起来试着迈步,刚走两步又摔了一跤,看来要站稳、走路对它目前来说还真不容易,但它学得很快,一会的工夫就能走很快了。它从啄开蛋壳的那时起就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宣布它的出世。因为它的出世过程被我一览无余,很巧,所以我叫它“巧巧”,在它翅膀上系条彩线便于和其他小鸡区别。鸡妈妈从窝里出来吃食了,咯咯地叫着,巧巧听了赶紧跟过去,啄食小米,喝水,仰脖咽下去,俨然像个吃喝老手。几天后,小鸡们已经能从窝里跳上跳下了,也能到院子里活动了,但是一听到大的响动就逃向妈妈身边。会被淘气的小猫追得落荒而逃;会从别的小鸡嘴里抢吃同一条虫子;会在吃的时候防着人家来抢。有一次巧巧在聚精会神地吃东西,我大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韩辉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2、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 二、复习重点: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难点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 四、复习过程 (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复习提纲:1、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4、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5、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哪些方式? (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依据复习提纲阅读课本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提纲中的问题。(四)、学生自学完毕后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并将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动物的运动是由于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完成动作都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

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形成生来就有的本能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获得途径由遗传物质控制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适应性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化趋势无脊椎动物主要的行为方式,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传递信息、用气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 五、复习巩固后完成练习题。 1、骨的运动:骨的___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___的牵拉。 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有受___而___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___传来的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3、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A、骨和肌肉B、骨骼和既然)D、肌肉和关节 C、肌腱和既然) 4、人体完成任何一个动作,必须参与的结构是(A 、骨骼肌、骨、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

社会行为 教学内容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 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意义。列举动 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 养成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各种动物的通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3)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说明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具准备(1)搜集具有社会行为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2)制作PPT 个性补教 集体定教一、引入新课 播放一个社会行为动物的视频(关闭其中的解说)。 教师提问:这里看到的几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大家还 知道除此之外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这些动物都是群体生活。蜜蜂、狼、猴子等也是 群体生活。 二、讲授新课 通过教师提供资料:分析蜜蜂、白蚁、狒狒、蚂蚁等动物群 体生活中的社会行为。每次看完教师提供录像或图片,由知道的 学生说出这种动物群体生活的特点,不足的地方教师利用相应的 PPT资料补充。

教师提问:大家提到的这些动物都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那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换句话说:社会行为的动物有哪些特征呢? 归纳大家的回答,并板书。 板书:社会行为动物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间有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下面请各小组出一个同学,利用提供的图片,讲述某种动物的特点。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相关动物的学生积极发言。学生小组讨论,推举同学归纳发言,举例说明。 讨论蜜蜂、蚂蚁、狼群、猴群等社会行为的动物各自的特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展示不同群体中不同形态的个体,由同学指出它们的名称、在群体中的作用、特点。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这种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的群体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纷纷指出团结的力量大、办法多等好处。 教师归纳出: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提出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之间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来传递信息,我们刚才各自小组讨论的动物是如何彼此间传递信息的呢? 回答:狼群、猿猴等动物通过嚎叫;蜜蜂通过舞蹈;蚂蚁通过触角。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动物是否象大家想的那样传递信息。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总结: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总之生物与它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是统一的整体。 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研究生物信息传递的方式有观察法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案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多种行为 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对其生存和繁殖的意义 [教学重点] 各种动物行为类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动物行为与其生存和生殖的关系 [教学准备]动物行为的相关图片、影像资料、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共2 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同学们,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小段录像和一张图片。 播放《蜘蛛结网》(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录像,展示《幼年黑猩猩用树枝从石头缝中挑蚂蚁吃》(后天性的学习行为)图片。 大家看完这两种现象之后,能不能说说它们各自是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行为? 生答:…… (对学生作答稍作评价) 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刚刚我们看到的《蜘蛛结网》它是一种先天性的行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本能行为,主要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而后面看到的《幼年黑猩猩用树枝从石头缝中挑蚂蚁吃》则是一种动物借助个体经验和经理,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后天性学习行为。不管是先天性的本能行为还是后天性的学习行为,它们都是按照动物行为的发生来分的,这两种行为方式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最基本方式。除了通过行为的发生来对动物行为进行归类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行为的功能将动物的行为划分为7个主要的类型,包括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

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取食行为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一段影片。 播放《豹捕食野鸭》 现在我请个同学来描述一下,这段影片当中反映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形? 生答:…… (对学生作答稍作评价) 从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只豹怎么样去捕食一只野鸭,那么豹捕食这只野鸭对它来说有什么作用呢?很明显的,豹为了要生存,它就必须吃食物,这食物只能够通过各种手段从外界不断地获得。其他的动物也是这样,但是由于不同的动物他们的食性不一样,有的是吃植物的,有的是吃肉的,这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捕食方式:比如草履虫主要是通过纤毛的摆动,将食物集中到口沟附近吃下;水螅则是用小触手去捕食小型生物;至于响尾蛇,初一上学期在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主要是通过温度感受器和气味来捕食;而像老鹰、狮子等这些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则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发现食物,依靠速度和耐力来捕抓食物,如果时候足够的话,我们在一起来看一段《老鹰是如何捕食草原上的兔子》的影像。刚刚大家看到的豹这种捕食动物它就采用"伏击",悄悄接近猎物的方式,出奇不意地捕获野鸭。 除了上述这些捕食方法外,动物的捕食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课本上给大家介绍的鮟鱇鱼,它是采用类似于小鱼的触须来引诱捕食的;更聪明一点的是像黑猩猩一样,在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也能利用仙人掌的刺从树干中挑得食物--昆虫;还有会将坚硬食物衔

动物行为学 自作答案

《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动物行为和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 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不断探索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心,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也希望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来理解自己的行为。 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物种。濒危动物迁地保护时,需要研究、掌握动物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有利于澄清关于动物疼痛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2.简述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亚里士多德《动物记》----行为的基本观察、记录。 法布尔《昆虫记》----昆虫行为的系统观察和记录。 达尔文《物种起源》和《人类及动物的表情》等----行为的进化。 1947. 行为学期刊《Behaviour》(行为) 1953. 《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 1954. 《Insect Society》(昆虫社会) 1956. 《Behavioural Science》(行为科学) 1963. 《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动物行为实验杂志) 196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行为实验分析) 1966. 《Physiology and Behaviour》(生理学和行为) 1970. 《Brain, Behaviour and Evolution》(脑,行为与进化) 1971. 《Behaviour Genetics》(行为遗传) 1978. 英国出版第一本行为生态学论文集《Behavioural Ecology—an Evolutionary Approach》1982. 第一本行为生态学理论专著《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Ecology》 1983. 在Mainz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动物行为学讨论会 1999.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 Ecology》第四版(Krebs & Davies) 1973. 《Learning and Behaviour of Animal》(动物的学习与行为) 1975. 《Applied Ethology》(应用行为学) 1975. 《Animal Behavioural Process》(动物行为进程) 1977. 《Bird Behaviour》(鸟类行为) 1977. 《Behaviour,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行为、生态和社会生物学) 1978. 《Behaviour and Brain Science》(行为和脑科学) 1980. 《Ethology and Sociobiology》(行为学与社会生物学) 1998. 《行为生态学》尚玉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蒋志刚,科学出版社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对动物的行为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即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研究法。行为生态学和社会生物学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它们都进行大量的野外工作,以野外工作为主,但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它们都十分注意推理过程,包括所研究动物生态学方面和自然选择对动物行为作用方式方面。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生物教案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的生物教案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

第17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复习

课题:第17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和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上课时间:课型: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举例和判断动物的行为类型 3、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人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举例和判断动物的行为类型 4、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过程】 问题出示: 问题探究: 〖自主复习〗 一、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1、运动系统的组成:组成(206块骨) 2、骨的基本结构 :含有血管(血液对骨有营养作用)、神经 和(骨的生长和再生) 骨密质(长骨骨干部分) :骨髓腔、骨松质(红骨髓,终身具有造血) 3、——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4、骨骼肌:和组成。骨骼肌受到神经系统的刺激后,骨骼肌收缩、舒张,牵 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各种动作。 ——运动动力。如屈肘: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伸肘: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5、动物的行为(1)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分类: 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社群行为 2)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分类: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所决定的行为。如:母鸡孵小鸡; 动物的吮吸行为;蜘蛛织网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 为如:马戏团小狗会“算”算术。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 1、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叶片上 的是植物散失水分以及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 蒸腾作用的器官是 意义:1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2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有着重要作用。蒸腾作用中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

动物行为学论文

动 物 行 为 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号:222012314011030 姓名: 计爱霞

关键字:生态环境蚂蚁搬家保护 摘要 (1)奇妙的蚂蚁社会 蚂蚁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类社会性昆虫,小小的蚂蚁早在一亿多年前就已经居住在地球上了,与恐龙为同一时代。随著地球环境的变迁,躯体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却仍活跃在地球上。它们依靠群体的力量取得食物、生长、发育及繁衍后代,它们成功地适应了地球上各种恶劣的环境,造就了繁荣鼎盛的蚂蚁王国,全世界的蚂蚁共有260属、16000种,其数量在一百多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 (2)蚂蚁搬家 1.与其它许多动物一样,蚂蚁也是一种需要抢占并保护自己地盘的动物,当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时,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两个蚁群之间就有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其结果是失败者失去自己原来的家园,到“远方”避难。 2.某些种类的蚂蚁本身就有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当其种群数量较大时,就会本能地开始建立新的蚁窝,以便分流出去一部分蚂蚁。. 3.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经过工蚁们充分的考察、准备,终于发现了一处食物更加丰富的地域,于是,蚂蚁们通过发出某种特定的气味信息,就开始了举家大搬迁行动。 (3)蚂蚁群体的建立 蚂蚁建立群体是以雌蚁与雄蚁通过婚飞方式相识交尾为起始点,在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下,带翅膀的年轻雌蚁从蚁巢飞向空中,吸引了许许多多雄蚁的奋力追赶,只有那身强力壮的雄蚁捷足先登,有幸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与雌蚁交配,”新郎”在交配后不久就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著孤单的生活。受精后的雌蚁脱落翅膀,在地上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产下第一批受精卵。蚂蚁为完全变态类昆虫,它们的一生

动物行为社会学的论文

关于动物的求偶行为 摘要:动物的繁殖是他们一生的目标,而求偶是动物繁殖的首要工作。求偶行为的形式多样,雄性动物为博得雌性动物的亲睐,要借助各种礼物,小技巧,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让种群繁衍下去。求偶行为对保护种群的优良素质,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了解动物的求偶行为可以帮助人类破坏有害的昆虫及动物的繁殖及减少数量,增加收益。 关键词:求偶,遗传基因,礼物,信号,雄性动物 动物的求偶行为是自然界中为常见,且有趣的现象。动物的一生努力生存是为了繁殖,配偶的基因对它们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求的一个好的配偶是一场激烈的角逐。一般,求偶行为的主体是雄性动物,所以多数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好看,雄性动物为了求偶,使出浑身解数,为博“美人一笑”。 求偶是动物繁衍的前奏,也是动物种群自我选育、优育的基础。不同的鸟类有各自的求偶行为。如善鸣的雀形目鸟类在枝头跳跃、欢叫以吸引异性;鹤类则翩翩起舞,以优美的舞姿来赢得对方的好感;羽毛华丽的雄孔雀,光彩照人,相互展示漂亮的羽毛以招引雌性,等等。求偶行为对保护种群的优良素质,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每种动物的求偶行为都有物种的特异性,即使是很相近的物种也有细微的差异,这可以避免不同动物的种间杂交。种间杂交在相近物种之间也有时发生,如马和驴杂交生骡,狮和虎也能杂交产仔,但这种情况大多是发生在人工喂养的特殊环境下。 (2)求偶行为会刺激对方神经的兴奋,并激发与生殖有关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以协调雌雄双方的排卵和排精,提高受精率。 (3)求偶行为使雌雄双方有更多选择机会,使后代获得良好的遗传基因组合。求偶不成的,常常是群体中的弱者。例如鹿科动物,雄性为争夺配偶而斗殴,失败的弱者,多为幼小刚成年或年老体衰者、瘦弱有病者,它们不被雌鹿选中,对物种的繁衍有利。 动物想要成功求偶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雌性动物很聪明,很会借机提高自身的价值。为此雄性动物简直是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法子去哄雌性动物。 (1)雄性动物送出的礼物越大,越有价值,雌性动物与之交配的概率就越高。 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两名生物学家娜塔莎·里巴斯和里昂·赫克汉姆用一种舞蝇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试图找到雌性昆虫要求没有价值的礼物作为交配的前提条件的原因。他们发现,雌性舞蝇如果收到大块有价值的礼物,它们与雄性交配持续的时间,要比只得到小块礼物或大块但却无价值的礼物时交配的时间长。交配的时间越长,雄性昆虫的精子让雌性昆虫的卵子受精的机会就会增加。 当雌性昆虫只是得到小块有价值的礼物时,交配的时间就会变短。但是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以雄性昆虫的观点看,无价值的大块礼物与有价值的小块礼物的作用相同,这两种礼物都可以让它们得到与雌性交配的机会。 设想在较短时间内雄性昆虫就可以完成交配,这对于它们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因为那些无价值的礼物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尽管交配的时间较短,但是可以获得较多的交配机会。因此,雄性昆虫往往会选择那些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大块无价值礼物送给雌性。 (2)繁殖期间,雌性对雄性的欺骗行为十分敏感,要想蒙混过关可不容易。 娜塔莎·里巴斯和里昂·赫克汉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当代生物学》刊物上,他们总结说:“这些发现使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在真正赠送礼物的物种中,雌性对繁殖期间的雄性欺骗行为非常敏感。” 里巴斯和赫克汉姆需要确信,雌性舞蝇在选择交配对象的时候是对最大的有价值的礼物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拥有最大体型的雄性做出反应,因此雄性要想得到雌性的欢心就必须

4.2.4-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东光二中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运动方式:蠕动——蚯蚓、游泳——鱼、飞行——鸟和昆虫、 动行走——人、奔跑——鹿、跳跃——袋鼠等 物运动系统组成 的生原理: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支配骨骼肌收缩,牵动所附着运理的骨绕关节运动 动基伸前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础举例屈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两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两臂垂直向上提重物: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收缩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由遗传物质决定行为获得途径 动学习行为:后天获得,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物攻击行为: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一般不出现你死我活 的防御行为:发生在不同种个体之间,如动物的拟态 行行为方式繁殖行为 为觅食行为和贮食行为 社会行为:同种生物个体,由组织,个体间有明确 分工甚至形成等级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 持个体和种族生存 二、练习 1、请分析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老鼠和猫本是一对天敌,然而某户人家养的一只大白猫却和一只小老鼠和睦相处,并且这只刚产崽的母猫还给小老鼠喂奶吃。 资料二蓬莱海洋极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顶球、跳迪斯科、转呼啦圈等节目往往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资料三白蚁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之分,蚁后专职产卵;蚁王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的交配;工蚁承担了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和饲喂白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工作。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资料一中的母猫喂养小老鼠的行为属于__先天性行为__,该行为是由母猫体内的__遗传物质__所决定的。 (2)在资料二中,海豚的表演属于__学习__行为。动物的__学习__行为可以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动物越__高等__,该行为就越强、越复杂。 (3)由资料三判断,白蚁是具有__社会__行为的动物。判断的依据是它们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__分工__、形成了一定的__组织__,它们是营__群体__生活的动物。 2、如图是人体上臂的两组肌群协调活动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表示__肱二头__肌,B表示__肱三头__肌。两块肌肉一般都是__交替__收缩和舒张的,因而可以很好地完成__屈肘__和__伸肘__动作。 (2)在甲图中,上臂处于__屈肘__状态,此时的A处于__收缩__状态,B处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行为学 课程论文 题目动物的学习行为 二级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成绩 二零一四年六月九日 动物的学习行为 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 524048 摘要,动物的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的学习行为主要受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学习行为主要包含习惯化反应、模仿学习、印痕学习、联系性学习和推理学习等类型。 关键词:影响因素分类作用 引言: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另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例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学习行为是人类

和动物适应环境和求得生存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环境的变化每日一个面孔,人类和动物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但人类和动物都有各种的学习方式,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和种族的延传。 1 行为的分类 动物的学习行为包含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可将其归纳为习惯化反应、模仿学习、印痕学习、联想学习和推理学习等类型。 1.1 习惯化反应 当同一种刺激反复发生时,动物的反应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可完全消失,除非再给予其他不同的刺激,行为反应才能再次发生。雏鸡、小火鸡、幼鸭初次看到头上有物体移动时,不管这个物体对自己有无害处,比如说掉下一片树叶,它们都会表现出惊恐反应,做出蹲伏或其他惊恐的举动。可是当它们经历过几次像掉落树叶的情况后,它们的蹲伏反应便会渐渐减弱,对日常飞掠过的飞鸟或别的物体的恐惧也日趋消失。也就是说,它们对这种刺激的敏感度已经降低了。当然,如果出现了陌生的飞过物体,如一只老鹰, 它们仍然会表现出惊恐举动。在人类社会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人们常会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见怪不怪,也常会对自己天天吃的东西感到厌倦,如果每天都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觉不到噪音了。中国有句古话“久居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久入兰芷之室而不知其香”,这也是习惯化学习起的作用吧。[1] 1.2 模仿学 模仿学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本世纪60年代,动物学家辛德在大不列颠岛研究了当地山雀的学习行为,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山雀偶然撕开放在订户门前的牛奶瓶盖,从而取食牛奶。之后不久,这一行为传遍了生活在大不列颠岛的所有山雀,以至于送奶工人不得不在每个奶瓶上扣上一个杯子。这便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