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了解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学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学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诊的诊断方法和辨证的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疗、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制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一)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2.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3.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4.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6.其他养生:介绍中医学有关起居、房事、气功等养生方法。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保健

重点介绍中医学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结核病、肝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骨质疏松症、流行性感冒、失眠、便秘等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方法。

四、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一)老年人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二)女性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女性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女性各个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解释针对孕产妇常用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三)儿童的基本特点及中医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儿童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儿童(尤其是0—3岁儿童)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五、中医药常识

(一)一般常识。

介绍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找中医看病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二)中药常识。

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简要介绍中药炮制方法和目的(炮制减毒增效的知识),介绍中药简单的加工炮制、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以及常用中药的鉴别知识等。

(三)家庭常备中成药。

介绍家庭常备中成药的主治、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服用禁忌等。

(四)应急知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疾病爆发流行、家庭急救时,介绍中医药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等。

附篇

(一)政策法规。

介绍国家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工作管理体制以及中医药在国家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二)中医药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介绍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以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三)亚健康。

介绍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预防和养生保健方法。(四)民族医药。

介绍具有特色、有影响的民族医药。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史伯对桓公问

史伯对桓公问 教学要点 1、了解《国语》 2、写作背景及主要人物介绍 3、阐述“和”“同”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和而不同”的思想 2、语言言简意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中,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不是外交上的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亘古亘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开发和创新。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上下五千多年,纵横中外西,中华民族始终以贵和贵合的和谐为价值目标和评价体系。和是和谐、和睦、和平、和善、中和、祥和;合是合作、化合、结合、合理、融合、联合、合度等。 春秋战国时期,和谐、和合便成为百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开出把天人共和乐作为“大本大宗”的万物化生根据的形而上路向;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出“和为贵”,天人共忧乐的人格理想实践的人间世路向;以管子、墨子为代表的“和合故能谐”,修养道德化解父子兄弟怨恶的伦理论路向;以《易传》为代表的开出“保合太和”、万国皆宁的和合生生路向;以荀子为代表的开出音乐使人和敬、和亲、和顺的情感论路向。使中华和谐、和合文化呈现绚丽多姿、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状态。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表现了世界人民祈求和平发展的意愿 当今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的冲突带来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产生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有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产生精神和信仰危机,文明冲突带来价值危机。无论那个国家、民族,还是集团、个人,都受此冲突和危机的影响,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如何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已是各国政府、民间、有识之士思考的重要课题。假如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专升本类试卷]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9.doc

[专升本类试卷]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9 一、单项选择题 1 《左传》最擅长的是叙写( ) (A)心理 (B)环境 (C)对话 (D)战争 2 (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A)《春秋》 (B)《国语》 (C)《左传》 (D)《尚书》 3 在诸子散文中语言简短而比较整齐,部分整章用韵的是( ) (A)《论语》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4 《楚辞·九歌》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5 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的是( ) (A)贾谊 (B)董仲舒 (C)王充 (D)陆贾 6 按照《史记》体例,全书的纲领是( ) (A)本纪 (B)世家 (C)列传 (D)表

7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 (A)《赤壁赋》 (B)《赋篇》 (C)《李夫人赋》 (D)《归田赋》 8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 (A)歌行 (B)乐府 (C)绝句 (D)律诗 9 陶靖节的原名为( ) (A)陶元亮 (B)陶彭泽 (C)陶渊明 (D)陶潜 10 影响杜甫思想最大的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佛家 11 下列属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 ) (A)《聊斋志异》 (B)《孽海花》 (C)《儒林外史》 (D)《金瓶梅》 12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 ) (A)吴伟业 (B)顾炎武 (C)沈复 (D)袁枚 13 张洁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 (A)《方舟》

(B)《祖母绿》 (C)《沉重的翅膀》 (D)《爱,是不能忘记》 14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作家是( ) (A)汪曾祺 (B)朱光潜 (C)启功 (D)余秋雨 15 《二月兰》的作者是( ) (A)张洁 (B)季羡林 (C)陈启佑 (D)从维熙 16 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演说的题目是( ) (A)《我有一个梦想》

大学语文历年真题

2017年广东省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大学语文》 (1)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学语文》历年真题 (8) 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学语文 (8) 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学语文 (11) 广东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学语文 (14) 广东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学语文 (17) 广东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学语文 (20) 广东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学语文 (23) 广东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学语文 (26) 参考答案 (29) 2010年广东省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29) 2011年广东省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30) 2012年广东省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31) 2013年广东省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32) 2014年广东省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33) 2015年广东省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34) 2016年广东省专插本考试《大学语文》试题答案 (36)

2017年广东省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大学语文》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文言实词古今意义的不同。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具生命力的文言词语不同的用法。 识别文言文中常用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并理解其含义。 2.理解“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常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及其用法。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语、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能将其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4.了解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修辞格及其用法。 5.理解现代文中的疑难词语,掌握现代文中的语法知识。 二、文学基本知识 1.了解教材中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或国别、代表作与作品集名称、文学主张、文学成就及其他重要贡献。 2.识记指定篇目中的名句。 3.了解教材中涉及的古今各类文体知识。 4.了解教材中涉及的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5.了解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识。 三、阅读 阅读材料选自课内或者课外的文段。 1.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 2.分析作品的结构、体裁特征及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3.赏析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品味文章的语言及审美风格。

构建和谐社会二三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二三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我国西周时代就有和谐的观念,在《国语郑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郑桓公问当时的思想家史伯“周其弊乎”时,史伯指出弊在“去何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说不同的事物和元素相组合、相均衡、相统一,才能兴盛发展,如果全部是同一元素,事物就不能发展甚至废弃。史伯向郑桓公说到: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记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极。故王者居九赅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在史伯看来,万物是各种元素的组合,香甜是五味的和谐,音乐是六律的和谐,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杂五材、合十数”的结果,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最初就与君主统治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为“和谐成其政”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受到普遍重视并不断发展与完善,由一种认识观发展成为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价值目标,并逐渐形成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结构和谐的观念系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维护国家稳定的过程中,都提出过类似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理论,这些理论和概念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确立了公民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第二,建立合作主义的政治框架。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阶级、

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非常激烈,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在体制内通过谈判和沟通,逐步缓解了矛盾,实现了社会的和解和利益的冲突,即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和解、合作甚至成为社会伙伴。第三,强化公民社会,允许公民自愿组织起来,以进入市场应对市场的风险,允许公民以组织形式进入国家的公共政治,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我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以及西方现代成功的经验,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值得很好地研究和借鉴。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有三个重要基础:即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首先,社会贫富分化不能太严重。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如果一个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对立严重,甚至仇视,和谐就无从谈起,甚至会出现动荡的局面。二是要有政治基础,就是要有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机制和社会管理控制体系,能够让不同利益阶层有正当表达利益的渠道,并把他们的诉求和意愿能够整合成综合的意见,在国家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来。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协调机制,形式与内容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社会和谐。三是要有思想基础。即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要有凝聚力。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其思想基础是建立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每个人强调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的权利,虽然这样也可以保持和谐,但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思想基础。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和谐”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历朝历代的“盛世”,就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社会。但这样的和谐社会都是“传统的和谐社会”。传统的和谐社会与现代的和谐社会有两个重大区别:一是前者往往以牺牲个人利

思考与练习答案要点或参考答案

思考与练习答案要点或参考答案 冯谖客孟尝君 (王树基执笔) 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这种自信的主 客观原因何在? 答:冯谖之自信,从主观方面看,既源于他卓越不凡的见识与才具,也源自于他对主人好客养士以巩固其地位的心理的准确把握。从客观方面看,他所投靠的孟尝君素以好客著称于世,冯谖此举即使不奏效,也不至引起祸端。 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 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答:毛遂生于乱世,当时天下急需人才。他向平原君自荐之时,恰是秦攻赵的危机时刻。 千里马卓荦不群,却被当作凡马视之,它之所以被发现,恰是因为有伯乐这样的善于相马之人。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安定局势需要人才,而人才得以充分发挥才干,需要有识才之人,需要爱才、用才之人。因此,实行“唯才是举”也好,“不拘一格降人才” 也好,都需要:1.政治上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2.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3.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4.社会上普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这四点,是人才成长和得以施展才干的必要的社会条件。 三、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 答:课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仅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原文以狡兔三窟比喻避害之策应尽量想得周全,应进退有路。 从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看,有“三窟”可以有选择、有比较,那“窟”更好,更适合自己,就到那“窟”去,即所谓“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从满足个性发展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好事。但“三窟”终究有别,其人事环境、工作内容、性质及具体岗位肯定有差别,由于受教育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不可能身通百技,事事兼通,况且精力有限,人生短暂,想在“三窟”中都游刃有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这就是这一问题的二重性。 四、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冯谖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冯谖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有: (1)抑扬互用,蓄势待发,在波澜起伏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一开始即用抑法。冯谖因“贫乏不能自存”愿为孟尝君食客,但一“无好”,二“无能”,被“笑而受之”,是抑;左右“贱之”,“食以草具”,是抑;“无鱼”、“无车”、“无以为家”,左右皆“笑之”、“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进得门来已是三抑。冯谖自荐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本来已到扬处,可孟尝君又“不悦”,竟出言“先生休矣”,可谓抑到了极处了。常言道,物极必反。此后,当孟尝君亲身体验到了“市义”之益时,文章才顿时扬了起来,且一发而不可收。从接连不断的“抑”,我们看到了冯谖的老辣与练达;从此后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扬”,我们又领略了冯谖的远见、谋略与胆识。文章正是在先抑后扬,抑扬互用之中,造成了起伏波澜,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2)精心组织情节,推动人物性格发展。随着情节的发展,冯谖的形象由隐而显,最后活现于读者眼前。全文故事情节分三折写来,即弹铗而歌、焚券市义和复凿二窟。三折戏顺次展开,

史伯对桓公问

史伯对桓公问 一.《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言体国别史,二十一篇,大致成书于战国楚年,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又称之为《春秋外传》,和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两书互为表里,互相参证。《国语》是一部历史文集汇编,关于春秋八个国家史事的记载详略不同,文风迥异,非出自一人之手,可能为当时各国史官所记载,再经整理润色而成,至西汉刘向考校最后定型。《国语》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其所记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五百年的历史,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通过上层统治阶级士大夫的言论、辩论来反映历史事件,探讨兴衰治乱之根源,史论结合,在史学思想上是一个进步,且其记叙涉及到边远地区,也记载了诸如经济、制度、风俗等方方面的内容,可补《左传》之阙《国语》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二.创作背景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