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材分析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材分析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材分析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解读

单元设计意图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据估计现存大约有450000个物种。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植物是熟悉的,他们知道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也是陌生的,学生们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

小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的基本需求。本单元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础上,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

本单元精选了凤仙花这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种子、根、茎、叶、果实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色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单元设计思路

单元主体活动:

种植绿色开花植物,观察研究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种植凤仙花

3.种子长出了根

4.茎和叶

5.凤仙花开花了

6.果实和种子

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

种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种子

内容组织

建立: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内容选择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总目标:

要求: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

2.科学知识学段目标(生命科学3-4级):

要求:初步了解动植物体的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课程内容——生命科学领域

要求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4个):

概念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概念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生存。

概念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概念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课程内容-----学习目标(3-4年级)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11.1举例说出植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12.1.1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12.1.2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2.3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体现大单元教学特点:在整个单元活动中反复建构,而不是告诉一个事实。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学习:

概念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概念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生存。

概念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概念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期: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学习长期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建模等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结构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有的植物产生足够的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根、茎、叶可以繁殖后代。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根具有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茎具有运输水分、养分以及支撑植物的作用。

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存需要的养分。

叶能通过蒸腾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以维持其生存。

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

雄蕊上有花粉,花粉落到雌蕊上后,雌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

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多样性。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播种的方法栽培植物。

能基于研究需要制定观察计划。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视频等方法收集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相关信息。能利用解剖、建模、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研究植物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能依据科学记录,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

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的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及规律。

能反思自己的种植过程以及观察、记录方法,并适时作出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能持续保持对植物生长变化及结构与功能的探究兴趣。

能坚持观察并客观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现象。

能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交流中面对有力证据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能与多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珍爱。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各课教材分析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共2页,包括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1.观察种子外部形态

2.研究种子内部结构

(一)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探索活动1)

研究对象:不同的种子(含凤仙花种子)

目标指向:认识种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子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形态各不相同。研究方法:

观察(强调综合利用感官)

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更多特征)

目标指向:学习研究生物外部形态特征的一般方法——观察、比较

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不同类别的植物种子或图片,拓展学生视野。

(二)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探索活动2、3、4)

1.推测种子的内部结构。(画)

2.观察没有浸泡过和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画、写)

3.观察更多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时: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镊子进行观察、解剖种子;

及时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

渗透多样性与共同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念。

(三)拓展

渗透着STEM课程理念,体现融合的思想。

是科学学习与艺术的结合。

2种植凤仙花

共3页,包括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1.种植凤仙花

2.做种植杯

3.制定观察计划

4.了解其他繁殖方式

一、聚焦的问题

1.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如何观察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二、探索活动:

(一)种植凤仙花

选种、播种、浇水、放置温暖的地方

目的:

(1)在活动中感悟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饱满、完整——自身条件

适宜的水分、温度——外部条件

理解维持植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2)学习栽培植物的方法

种子不要播的太深;水不要浇的过多;放在温暖的地方

(二)做种植杯

目的:

使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过程可视化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怎样看到

教学时:

(1)启发学生想办法看到种子在土壤中的变化。

(2)指导学生在种植杯中放入四粒种子,种脐分别朝向四个方向。(三)制定观察计划

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用计划引领学生坚持并进行有效观察

计划的内容:

植物名称:凤仙花(其他植物)

栽培地点:

教室内——盆栽

校园内——校园某个地方

栽培方法:播种(用种子?根、茎、叶?)

观察记录的内容:植物茎、叶的变化;

新器官的出现

为植物做的事情:浇水、施肥、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放在温暖的地方三、拓展活动

认识植物其他繁殖方式

指向课程标准: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

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3种子长出了根

主要内容:

1.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3.认识不同形态的根

一、研究种子发芽的过程——探索1

依据: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过程

观察描述的重点:

1.种脐朝向不同方向放置,根都向下生长,并且生长速度很快。

2.种子先长出根、再长出茎和叶。(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3.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水、温度

(二)研究根的作用

包括探索活动2、3及研讨活动3的内容

1.探索活动2

基于现象提出问题——种子萌发先长出根

基于生活经验做出假设——往土壤中浇水

假设:

根具是吸收水分的作用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2.探索活动3——实验验证根有吸水作用

(1)参考下面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进行、无需学生设计。(2)实验方法:

放红墨水——便于观察

在水面上滴油——避免水分蒸发

在水面处做标记——可以用笔线

(3)实验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水位降低了

引领学生分析:水位降低的原因

通过推理:得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研讨活动3——集体论证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证据来源:生活经验——拔出植物不容易

价值:引发学生对生活中观察到现象的思考。

强调:有依据的陈述观点

(三)认识不同形态的根——拓展

教材中的图片分别是:

直根系(凤仙花);须根系(大葱);气生根(榕树)

水中植物的根(浮萍);戈壁滩植物的根(胡杨);沙漠植物的根(仙人球)

目的:

感受根的多样性、进一步理解根的作用,构建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指向课程标准: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4茎和叶

主要内容:

1.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

2.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4.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和叶

一、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

探索1——观察凤仙花植株的形态特征

观察对象:茎和叶的生长变化

观察重点:叶在茎上的着生状况

教材要求:

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指向茎的生长变化。

2——数叶片的数量——指向叶的生长变化

3、4——观察并画出叶在茎上的分布——指向叶的着生状况。

凤仙花植物叶在茎上生长的方式是互生。

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交叉排列,最大面积吸收太阳光。

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1.探索2-1推测茎的作用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探索3-1实验验证

(1)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2)实验方法:放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

观察茎的外部变化

观察茎的纵切面观察茎的横切面

(3)实验现象:

纵切面:一条条的红线,

横切面:许多红色的圆点。

(4)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推理)

三、研究叶的作用

1.探索2-2推测叶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

2.探索3-2实验验证

(1)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2)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将一片叶子用黑色纸遮住,几天以后叶片颜色发生变化

(3)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选择叶片大的植物——蒸腾的水分多,实验现象明显

四、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和叶——拓展

1.不同形态的叶,一是对叶的多样性的认识二是对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

2.不同形态的茎。包括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攀缘茎及变态茎。是对不同种类的茎的认识。

不同形态的叶指向课程标准: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5.凤仙花开花了

观察研究对象:开花期的凤仙花植株。

主要内容:

1.研究花的结构

2.认识传粉现象

一、研究花的结构——探索1、2、3

1.观察花的结构

观察对象:花(桃花等典型完全花或凤仙花)

研究方法:解剖--由外到内、分类

目的:

(1)认识花各部分结构:

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萼片合称花萼;花瓣合称花冠。

(2)知道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

2.观察雌蕊和雄蕊

雌蕊由子房、花柱、柱头组成,

雄蕊由花药、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

教材要求:雌蕊顶端有粘液、雄蕊上有花粉。

对话框“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

意在引领学生了解雌蕊和雄蕊的功能。

3.观察更多植物花的结构。

教科书提供的是南瓜花、百合花和桃花。

南瓜花——单性花,没有雄蕊或没有雌蕊

百合花——没有花萼(不完全花)

桃花——完全花

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不同: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的颜色、大小、形态、数量等各不相同。相同:都有雄蕊或雌蕊

目的:建立花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知道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时:

1.可以分组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花,每组都有凤仙花和桃花。

设计观察记录表,记录每一种花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归纳概括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都有花蕊。

2.重点观察花蕊,指导学生了解传粉现象,理解雄蕊、雌蕊具有繁殖功能。雌蕊的子房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二、学习人工授粉——拓展

拓展活动是人工授粉,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雌蕊、雄蕊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传粉现象。

其中的蜜蜂传粉内容指向课程标准:12.3“例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6果实和种子

主要内容:

1.果实的生长变化

2.果实的结构及功能

一、聚焦

图片:是凋谢的花朵和在花朵处刚刚结出的果实,呈现了植物生长过程的结果现象。提示本节课研究的对象是植物的果实。

文字:强调传粉后的凤仙花才可以形成果实,告诉学生传粉是花结果的必要条件。

聚焦的话题:果实的结构及功能。

二、探索

(一)研究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探索1

观察凋谢了的凤仙花里面的样子——意在引导学生观察雌蕊的下端(子房)开始膨胀。观察植株上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意在引导学生构建果实生长变化过程的认知。(二)研究果实的结构。

1.观察凤仙花果实——探索2

(1)选择成熟的凤仙花果实。

——成熟的凤仙花果实,便于观察外面的果皮和里面的种子。

(2)数果实中种子的数量。

——与第2课关联,指导学生理解播下一颗种子可以结出许许多多种子。

可以让学生推算,一棵凤仙花植株可以结多少粒种子,领会植物的繁殖能力。

(3)插图:标出凤仙花果实的结构。

意在要求学生掌握果实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探索3

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意在丰富学生对植物果实多样性的认识。果实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进一步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研究方法:

观察:综合利用感官

解剖:手剥、横切、纵切

教学时:

可以补充更多的植物果实,包括种子不明显的植物果实(猕猴桃、香蕉、草莓、无籽西瓜等)

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植物其他器官,引导学生判断是否是果实。纠正学生“能吃的就是果实”的错误认识。根据果实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认识。

7.种子的传播

主要内容:

1.种子的传播方式

2.种子传播的意义

一、研究种子的传播方式(探索1-4)

教材五种植物果实涉及到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

研究方法:

1.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

体验活动——手捏成熟果实的果皮

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实地观察——验证推测是否正确

2.苍耳、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方法:观察描述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基于外部形态特征推测种子传播方式,利用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观察并推测更多植物果实的传播方式

观察、描述、推测,进一步建构多样性与共同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

教学时:

1.结合研讨问题1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推测的结果及时记录下来。

2.多补充一些种子,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对周围植物的观察兴趣。

二、探讨种子传播的意义——研讨2

为后代创造更多的生存机会——空间、养料、水分、阳光

引领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其生存的联系

拓展

教科书上提供的是槭树和鬼针草的果实模型。

槭树果实:用纸折叠的,可用于模拟槭树种子随风慢慢飘落。

鬼针草:是用纸团和粘扣做成的,可用于模拟鬼针草种子粘在人身上被带走。

8.凤仙花的一生

主要内容:

整理信息、总结收获

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活动的总结课。

一、聚焦

文字部分:描述了几个月里学生在研究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做过的事情:种植、管理、观察、记录、收集信息等。

聚焦的任务:整理分析信息,总结自己的收获。

二、探索

包括4个内容

活动1展示交流种植的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本活动与第2课的观察计划相呼应。引领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可以是观察日记、不同阶段的植物照片、植物生长变化的视频,也可以是观察记录表。

二、探索

活动2“将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起来。”

意在引领学生将长期观察过程中的零散认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整体认识。

即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二、探索

活动3依据时间,整理信息

依据观察计划中“不同时间它的样子及我们的新发现”的记录结果,选择几个主要节点所发生的变化及时间,通过计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经历的时间,认识植物的生命周期。

二、探索

活动4依据高度变化,制作凤仙花生长变化统计图

分析:第1周至第6周,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三、拓展

包括2个内容

(一)做凤仙花模型

增强趣味性及建模意识

是实物模型。进一步构建对凤仙花植株的整体认知。

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二)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

意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种植更多植物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栽培植物、研究其他植物一生的兴趣。

引领学生种花、爱花,美化生活、陶冶情趣。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板桥小学《科学》科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连线 填表1;岩石和矿物在有很多应用,请你写出应用的例子。 岩石或矿物的名称岩石或矿物的应用 石英钟表和计算机中 花岗岩雕塑 石墨制作铅笔芯 铁矿石提炼铁 钨矿制作灯泡中的钨丝 雄黄医药 盐调味品 2;人们常用的储存食物的方法有哪些? 储存方法举例 腌制法腌制咸鱼;腌制咸菜 冷冻法冷冻水产品;制作冰糕 暴晒法晒鱼干 真空包装法制作罐头 高温灭菌法制作牛奶 填图 1;写出下图这朵花各部分的名称。 2;在下面地球构造简图中填出地球各部分的名称。

3;根据左边的图在右边的框中画出简单电路图。 4;有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如下。 哪组接线1-2 1-3 1-4 2-3 2-4 3-4 通路是是是 断路是是是 请你根据测试记录,推测里面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在下图中用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 5;有一节电池;两只小电珠和一些导线,你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吗?把你的设计画下来。 简答 1;观察腐败的食物时要注意什么? 答: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腐败的物品;观察完要用肥皂洗手;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2;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 答: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 3;如何根据保质期长短选择所需的食物? 答: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的,一般应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如果是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食用的,则可以选用保质期长的食品。 4;大理岩和石灰岩滴稀盐酸后有何变化? 答:大理岩和石灰岩滴上冷的稀盐酸后会冒气泡,这是其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石灰岩冒气泡的情况比大理岩猛烈。 5;云母;长石和石英有何区别? 答:石英晶体是一端有尖角的柱状或长柱状,颜色常因混人不同的杂质而具有多种色彩,具玻璃光泽或脂肪光泽;长石晶体常呈柱状或板状;细粒状,颜色肉红;浅黄色;白或灰白;云母呈片状或鳞片状,颜色呈黑;棕红;白;浅灰等。 6;为什么条痕比颜色更固定? 答:由于条痕可以消除杂质和其他的(如矿物内部的裂隙或表面的氧化薄膜对光的折射;散射等)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所以矿物条痕的颜色更加固定;可靠。比如赤铁矿的颜色有铁黑色和红褐色等,但条痕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电 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在类的生物和非生物。 2、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什么时候带电呢?(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3、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二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6、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叫电路。 7、小灯泡的结构分为: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两个)(图如课本第5页所示)。只有电流通过灯丝的时候,小灯泡才能发光。 8、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是电池的正极,用符号“+”表示,另一端是锌壳,是电池的负极,用符号“-”表示。 9、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被损坏。 10、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电路一般由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1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12、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交流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是1.5V 的干电池,对人体无害。 1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14、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小灯泡坏了;灯座松了,没有连上;电池没电,电线没连接好;导线断了,电池盒或小灯座出了问题等。 15、查找电路中故障的方法:电路检测器,检查法;替换法。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16、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常见的导体有铁、铜、铝、水、人体、大地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等。 17、导体和绝缘体有什么作用?答: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18、不要用湿抹布擦带电设备,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材料。 19、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通断。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控制的。电路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电》 1、电是一种常见的能量。电在电路中流动和工作。 2、电有不同的种类:根据地暖的形成可以把电分为摩擦形成的电、雷电、日常使用的电三大类;根据点 的危险程度可以把电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电和有触电危险的电两大类。 3、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干电池电两种。 4、发电厂出的、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 220V的交流电, 5500V以上的高压电也是一种交流电,这两种电都有 触电危险。干电池里 1.5V的电是没有触电危险的。 5、由电池、电线、灯泡等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6、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 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 7、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电线会发热变烫。 8、电路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 灯泡亮起来。 9、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铜、铝、铁等各种金属、铅芯、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利 用导体可以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10、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叫绝缘体。干木头、塑料、玻璃、纸等都 是绝缘体。利用绝缘体可以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11、开关是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 12、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串联的灯泡只能一齐亮灭,并联的灯泡可以分别控 制亮灭。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通常是用并联的方法连接的。 13、电池和灯泡都可以串联和并联。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 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会更亮些。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会太亮。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2、油菜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3、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另外还有4个萼片、6个雄蕊、1个雌蕊。 4、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这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都有的花叫完全花,油菜花就是完全花。 5、四部分中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如:南瓜雄花和南瓜雌花都是不完全花) 6、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备课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师:熊维中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电 1、静电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平时不显示带电,是因为物质同时存在两种电荷:正电 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所以会产生相互吸引 的现象。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常见的静电现象:打雷闪电、冬天脱毛衣,会看到火花并听到“劈啪声”、梳头时头 发和梳子会相互吸引、塑料梳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起碎纸片、冬天干燥时,两个人相互接触会有触电的感觉等。 5、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产生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电源;另一个是要有 电路。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6、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 当电池的这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对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损坏。 7、家用电是220V的交流电,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不能用来做科学 实验。 8、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构成。 9、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要首先接触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接触头,如果灯泡亮,就可以 对被测物体进行检测了,检测时要进行多次检测。 10、能够使电流流过的物质,我们称为导体,金属一般都是导体;不能使电流流过的物 质,我们称为绝缘体。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11、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 12、两个小灯泡并联时要比串联时亮一些;两节干电池串联时要比并联时亮一些;电池 串联时,电压相加;电池并联时,电压不变,还是一节电池的电压。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一株完整的油菜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部分组成。 2、有些花像油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完全花, 有些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这样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3、单性花是不完全花,完全花一定是两性花。 4、种子和果实的形成:雄蕊的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通过花柱到达子房,和子房里 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后形成种子,子房发育形成果实,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元 一.我会填。1.电路是指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等电器元件连接而形成的电流通路。 2.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3.电路连接一般有(并联)和(串联)两种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是用(并联)方法连接的。 4.观察手电筒,我们看到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控制的。 5.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相同电荷接触时相互(排斥),不同电荷接触时相互(吸引)。 6.闪电是一种()现象,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制成的。 7.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慢慢接近碎纸屑,会有(纸屑会被吸起)发生。 8.会产生触电事故,至人死亡的电是(22V)。 9.(两根导线、一节电池)不能组成一个简单电路。10.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一般要(检测两次)。 11.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三节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1.5V,)。12.(用湿布清洁电器和开关)属于不安全用电。13.(铅笔芯)可用来接通电路。14.(湿抹布)是导体。15.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二、我会判断。1.冬天脱下毛衣经常会听到啪啪的响声,这是一种静电现象。(√) 2.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体材料。(×) 3.用1.5V的干电池做电的实验很安全。(√) 4.家用电灯都是串联起来,连接比较方便。(×) 5.不能用湿抹布去擦带电的用电器。(√) 6.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起来时,会发生短路。(√) 7.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是否通电前,两个检测头要先相互接触一下,检测小灯泡是否发光。(√)8.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体。(√)9.对人体来说,低于36V的电压是安全的。(√)10.不管是低压电还是高压电,不直接碰到是绝对不会触电的。(×) 11.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仅仅是为了防止电线生锈。(×)12.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要树下避雨。(√)13.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14.在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一般都是220V的交流电。(√)15.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只有电池没有电了,灯泡才不会亮。(×) 三、我会思考 1.小明房间里的电灯不亮了,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原因可能有电灯坏了;灯座松了;开关坏了;电线断了;断电了等等。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_含答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成绩___________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①、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适当的(温度)。 ②、在干燥的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摸金属把手,经常会有被电击的感觉,这是(静电)现象。 ③、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④、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电压是( 3)V。 ⑤、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⑥、一朵完全花是由(花瓣)、(萼片)、(雄蕊)、(雌蕊)组成的。 ⑦、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叫做(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做(雌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⑧、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 ⑨、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十分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及水。 ⑩、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像、猫、狗、兔子这样的繁殖方式叫做(胎生)。 二、判断:(每空1分,共10分) ①植物的花都能结果,产生种子。(×)②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避雨,容易被电击(√) ③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④不要用湿手、湿布触摸电器和开关。(√) ⑤蝙蝠是鸟类,他们是卵生动物。(×) ⑥为了使自己能均衡获得各种营养,我们要不偏食,不挑食。(√) ⑦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⑧胀袋的面包依然可以食用。(×) ⑨在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一般都是220V的交流电。(√) ⑩我们使用铅笔芯是用石墨制作的。(√)三、选择:((每空2分,共20分)) ①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 B )。 A 断路 B短路 C通路 ②下列植物的花属于不完全花的( A )。 A 南瓜花 B油菜花 C桃花 ③蚕豆种子长成茎和叶的是( A )。 A胚芽 B胚根 C子叶 ④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是( A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⑤下列物体中,硬度最硬的是( A )。 A金刚石 B石墨 B长石 ⑥下列物体属于绝缘体的是( B )。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资料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连线 填表 岩石或矿物的名称岩石或矿物的应用石英钟表和计算机中 花岗岩雕塑 石墨制作铅笔芯 铁矿石提炼铁 钨矿制作灯泡中的钨丝 雄黄医药 盐调味品 储存方法举例 腌制法腌制咸鱼、腌制咸菜 冷冻法冷冻水产品、制作冰糕 暴晒法晒鱼干 真空包装法制作罐头 高温灭菌法制作牛奶

填图 1、写出下图这朵花各部分的名称。 2、在下面地球构造简图中填出地球各部分的名称。 3、根据左边的图在右边的框中画出简单电路图。 4、有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如下。 哪组接线1-21-31-42-32-43-4通路是是是 断路是是是 请你根据测试记录,推测里面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在下图中用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 5、有一节电池、两只小电珠和一些导线,你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吗把你的设计画下来。 简答 1、观察腐败的食物时要注意什么 答: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腐败的物品;观察完要用肥皂洗手;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2、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 答: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 3、如何根据保质期长短选择所需的食物 答: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的,一般应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如果是需要在较长时间内食用的,则可以选用保质期长的食品。 4、大理岩和石灰岩滴稀盐酸后有何变化 答:大理岩和石灰岩滴上冷的稀盐酸后会冒气泡,这是其中的碳酸钙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石灰岩冒气泡的情况比大理岩猛烈。 5、云母、长石和石英有何区别

答:石英晶体是一端有尖角的柱状或长柱状,颜色常因混人不同的杂质而具有多种色彩,具玻璃光泽或脂肪光泽;长石晶体常呈柱状或板状、细粒状,颜色肉红、浅黄色、白或灰白;云母呈片状或鳞片状,颜色呈黑、棕红、白、浅灰等。 6、为什么条痕比颜色更固定 答:由于条痕可以消除杂质和其他的(如矿物内部的裂隙或表面的氧化薄膜对光的折射、散射等)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所以矿物条痕的颜色更加固定、可靠。比如赤铁矿的颜色有铁黑色和红褐色等,但条痕的颜色总是樱红色。 7、矿物硬度的简易测试方法。 答:软——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较软——不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回形针)刻画出痕迹;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画出痕迹;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画出痕迹。 8、为什么要保护矿产资源 答: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用到岩石、矿物的地方越来越多,对岩石和矿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另外人们在开采过程中还有不少乱采滥挖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这就使本来就不够用的岩石、矿产资源更加紧缺。同时乱采滥挖和浪费资源还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 9、鸡蛋各部分对胚胎发育的作用 答:蛋白是供给养料和水分的;蛋黄是提供营养的;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坚硬而且具有小孔,对卵内的胚胎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保证胚胎发育可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其内部的一层膜,可以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 10、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有那些 答:①食品的特点;②食品的包装和保存的方法;③食品的配料都会影响保质期。 11、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触电 答:①不用湿抹布、湿手触摸电器和电源②移动电器时切断电源③雷雨天将电源插头拔掉④不用家用电线和插座做实验⑤保护好绝缘体。 12、人们发现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动物的化石,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答:喜马拉雅山以前是海洋地形。 13、谈谈你平时的饮食习惯中的缺点。 答:我平时有偏食和挑食的习惯,特别喜欢吃鱼、鸡蛋、喝奶,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吃零食,不喜欢吃肉制品和蔬菜。这样获取的营养成分就不均衡,不能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 14、小明昨天买了一包奶油饼干, 2008年3月5日生产,保质期五个月,保存条件为25摄氏度以下的干燥处,他吃了两块,就顺手放到窗台上,两星期后,他准备把剩下的饼干吃完,请问饼干还能吃吗为什么 答:不能吃。因为食品保质期是针对包装在保持原封不动情况下的而言的,拆开包装,就要尽快将食物吃完。 15、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橡皮是否通电,为什么要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答:主要是判断电路检测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如果电路检测器本身就是有故障的,那么用它检测所得到的检测结果是不准确的。 16、用三节干电池串联起来,点亮一个小灯泡,小灯泡亮了一下就再也不发光了,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答:主要原因是3节电池串连的电压为4、5V,超过了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17、食物变质的实质是什么 答:食物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会迅速繁殖,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同时排出废物,使食物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18、你见过哪些开关都用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处

4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电 ●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灯,从此电就照亮了人们的生活。 ●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而且它们相互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脱毛衣时闪现的电火花是毛衣磨擦产生的电流造成的,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答:因为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会有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答:头发会被梳子吸起来。这是因为静电的作用。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 ●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小灯泡的构造。(见课本P5: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 ●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有个“+”字;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有个“-”字。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直流电两种。电冰箱、彩电、日光灯用的电是交流电,手电筒、电动剃须刀用的电是直流电(电池)。 ●画出简单电路图。(一根导线、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 ●导线、电池和小灯泡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电路,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发光。 ●电路连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用并联连接。 ★如果一个电路出故障了,电灯不亮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应该如何解决?答:可能是小灯泡坏了、电池没电、导线断了、灯座松了……解决方法:①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②先检测一下电路检测器本身有没有用;③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头分别检测电路的每个部分,若电路检测器发光,说明这部分是正常的;若电路检测器不亮,说明这个部分存在故障。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检测前要要断电源。但不能用它来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铁片等那样能够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导体。有:人体、大地、水、金属、湿木。像塑料那样不能够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玻璃、干木头、棉花等。 ★导体和绝缘体有什么用途? 答: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们? 答:教室里的电线外皮、开关按键、插座外壳、灯口外壳等都是绝缘体。我们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体,否则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电路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观察手电筒,我们看到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或按钮)控制的。 ●你见过哪些开关?都用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好处? 答:①光控开关:路灯;天亮了,会自动熄灯,节约用电。②声控开关:楼道灯;晚上有声音,灯会自动亮,方便节能;③温控开关:空调器、电饭锅;到设定的温度时会自动关闭;方便节能。④红外遥控开关:电视机;远距离开关,方便。⑤定时开关:电扇;按设定的时间关闭,方便。 ●画出串联及并联的电路图。(两个小灯泡的连接方式或两节电池的连接方式,见课本P18) ★把两节电池串联或并联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 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 ,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把两个小灯光串联或并联起来使用有什么特点? 答:串联时两个小灯泡比较暗,并联时两个小灯泡比较亮。两个小灯泡串联时,一节电池的电压平均分配给两个小灯泡,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是一节电池电压的一半,所以小灯泡比较暗;两个小灯泡并联时,两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池的电压相同,所以比较亮。串联的两个灯泡如果其中一个灯泡坏了,另一个也不能亮;并联的两个灯泡如果其中一个灯泡坏了,另一个仍然亮着。 ●请你提出几条家庭节约用电的建议? 答:电器在不用时,要拔掉插头;晚上,人离开房间要及时关灯;夏天空调的温度不要调得很低等。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辑:袁雪娟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2011年2月 1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辑:袁雪娟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2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辑:袁雪娟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参考答案 班级姓名 一、我能填空:(每空2分,共28分) 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2、电路连接一般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是用并联方法连接的。w W w .X k b 1.c O 3、观察手电筒,我们看到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控制的。 4、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相同电荷接触时相互排斥,不同电荷接触时相互吸引。 5、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 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 6、闪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制成的(见书P19资料料库)。 二、我能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15分) (√)1、冬天脱下毛衣经常会听到啪啪的响声,这是一种静电现象。 (×)2、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体材料。 (√)3、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起来时,会发生短路。 (√)4、不能用湿抹布去擦带电的用电器。 (√)5、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是否通电之前,两个检测头要先相互接触一下,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6、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绝缘体。 (√)7、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避雨。 (√)8、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新|课|标|第|一| 网 (√)9、在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一般都是220V的交流电。 (×)10、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只有电池没有电了,灯泡才不会亮。[注:导线接触不良(断路)或接成短路,灯泡就不会亮。]

三、我能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共15分) 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慢慢接近碎纸屑,会有(A)发生。 A 纸屑会被吸起 B纸屑会被移走 C纸屑会飞起来 2、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三节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A)。 A、1.5V B、3V C、4.5V X|k |B| 1 . c|O |m 3、下列材料能用来制作小开关的是(A)。 A、塑料和铁片 B、塑料和竹片 C、铁片和铝片 4、电路中的小灯泡能发光是因为(C)。 A、有了电池 B、有了导线 C、有电流通过灯泡 5、要使电荷流动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C)。 A、电源和动力 B、电源与电路 C、电路与用电器 四、我能填图:(8分) 1、写出小灯泡的基本构造: ( 玻璃泡 ) ( 灯丝 ) ( 金属架 ) (连接点) 五、我能操作: 有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小明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X k B 1 . c o m 请你根据测试记录,推测里面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在下面图中用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能画几种画几种)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得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得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得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得花 3 花、果实与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得萌发 6动物得卵 7动物得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一天得食物 2食物中得营养 3营养要均衡 4生得食物与熟得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得速度 7 食物包装上得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各种各样得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得岩石 3岩石得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与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得静电现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得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得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得现象进行合理得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得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得细线、挂气球得支架、静电现象得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得现象,瞧老师得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得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得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得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得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得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得静电现象 生活中得静电现象随处可见,您知道得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得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得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与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得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得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得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得一个侧面,将气球得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 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 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 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 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 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