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

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
古人日已远_青史字不泯_论夏允彝与_幸存录_

古人的名与字

古人的名与字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古代的人,好多有姓有名还有字。 1)何时取名,何时取字 古人是先取名,后取字。所以合成词为“名字”,不说“字名”。通常是由家中长辈取名,由当地最有学问的大宾取字。 《周礼·檀弓》上说,古人“幼名,冠字”。 “幼”指的是小孩子三个月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日”,也就是说,古人在“百日”时由父亲取名。 “冠”是指年轻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举行成人仪式,取字是这个仪式的一个重大议程,由大宾负责取字。男到20岁,女到15岁,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家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家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成人举行一定的仪式,男青年加冠,女青年绾髻插簪,男子叫“冠礼”,女子叫“笄礼”。 不过,也有例外的。比如孔子的名和字是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取好了的。 2)取名原则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要给儿子起名,向大夫申繻询问起名的问题,申繻回答:“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人的名字分为信、义、象、假、类五种情况。用出生时的特征起名是信,用表示德行的词起名是义,用类似的物体起名是象,借用事物的名称起名是假,用和父亲有关的字起名是类。起名不要用本国的国名,不要用本国官名,不要用本国山河名称,不要用有关的疾病名称,不要用牲畜的名称,不要用器物礼品的名称。周朝人用避讳来奉祀神灵,人的名字在生前不需避讳,死后就需避讳。因此,用国名起名就要废除国名;用官职起名就要更换官职名称;用山河起名就要改变山河的名称;用牲畜起名就不能用作祭祀,等于废除了祭祀;用礼器起名,就不能用作祭祀,等于废除了礼仪。) 3)取字一般要与名有关 同义和近义关系: 公西赤,字子华。赤,红色;华,有光彩。 屈原,名平,字原。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 宰予,字子我。予,我。 樊须,字子迟。须、迟,等待。 孔鲤,字伯鱼。伯,排行老大。鲤,鱼之一种。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代指车。

2020高考语文 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作文素材 精品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 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古人的名、字、号与称谓。下面,笔者把课本中出现的这方面的文化常识进行一些归纳说明。 一、名、字、号 (一)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差别,古人有除了名之外,另取字号的习惯。 1.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2.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词义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 3.号,名和字以外的称呼,一般表尊敬。古人一般都有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二)谥号、庙号、年号、改元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表扬性的,如文、武、景、明、惠、穆等;批判性的,如炀、厉、灵等;表同情的,如哀、怀、憨等。 2.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就是唐太宗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继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就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他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二、称谓 (一)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 如: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季氏将伐颛臾》)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长辈称晚辈、平辈互称。 如: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 ④用作介绍、为人作传、客观叙述等。 如: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赵、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称字、号、斋名、谥号。这种情况是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职名、爵名。 如: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4.称籍贯。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阅读答案(2019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贡献及与时代的关系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贡献及与时代的关系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二零一三年六月 正文

关键字:文字时代影响贡献 文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首先,汉字是世界上通行面最广的文字。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古代文字的重大贡献以及文字与中国国古代时代的关系。 1 文字 1.1 文字的产生 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再到楷书。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人类杜会之初,因生产力极低,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斗争。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应运而生。但是,语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递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单靠人的大脑记忆是不行的。于是,产生了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这几种方法可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绝对不可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後,才有可能图画转变成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移转,变成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成原始的文字—象形文字。 1.2汉字的发展 1.2.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大都昧于名与字的应有之义,或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厚诬前贤,或以一知半解曲释本义。试看今日书画界,可以说是名、字、号或是闭门造车乱起一通,或是附庸风雅俗不可耐。其实,看看一个人的字、号,便可知此人文化修养的高低。人的名、字、号甚至斋室号都应是有着一定含意、涵义,彼此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今天的人们要想为自己命字起号,应当了解其间的关系,注意雅俗、文野、清浊、高下之别,做到文通理顺,字清义弘,意趣深涵,玩味隽永。给大熊猫和宠物起个名号还要斟酌再三,何况书家画家,怎么能说“绝无称与不称之说”呢? 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以正体姓名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代姓与氏有别,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即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后来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合一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古人取名是件庄重严肃的事,被认为名不但将要伴随人度过一生,并且还与命运有关。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由父亲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待到八岁入小学,再取学名,亦即所谓的“本名”,俗称“大名”。命名时要对名字的字意、字义甚至音调的平仄都做慎重周密的考虑,使其形、音、义皆谐美,这便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篇六》)的原则。具体的标准则有所谓的“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左传?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明代书法家李梦阳出生时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阳”名之; 义,即以祥瑞吉庆的字来命名,古诗句中有“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即取其义; 象,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如清代书家吴飞鹏,鹏为传说

古人的字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表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何联系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桩,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揭示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类关联,全面而准确。现补充实例,列举如下: 同义互训。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与迟,都有等待的意思。 闵损,字子骞。损与骞,都有亏折的意思。颜回,字子渊。据《说文解字》解释 “渊,回水也。回,渊水也。” 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反义相对。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卫人端木赐,字子贡。上赏给下叫“赐”,下献给上叫“贡”,意义恰好相对。 楚将唐昧,字子明。昧,昏暗的意思,与光明正相反。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连类推论。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 孔子的弟子南宫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论到“容”,受容。 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而家,顺理成章。 徐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中考现代文阅读《古人的名、字、号》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一般认为,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再如,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说:“五月十六日,丕白……”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一看就知道,班固是哥哥,班超是弟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这些“子”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 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山涛字巨源的“巨”;德性美辞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魏延字文长的“文”;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奉”,陈寿字承祚的“祚”。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一、名与字互相解说。 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二、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1、“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a.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b.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陈琳,字孔璋。琳、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c.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 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d.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19题(共11分)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思。?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古人有名有字

古人名字解诂 作者: 吉常宏,吉发涵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3年1月1日 页数: 341 页 定价: 45.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801264923 8.4 ( 27人评价) 51.9% 29.6% 18.5% 0.0% 0.0% 评价: 写笔记写书评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一、本书人名全選自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所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编排次序基本仍其舊。 二、命名取字,上古多尚質樸,中近古特重文饰,前者多古词古義,今颇歎曉,后者多取義经傅诗文,亦纡曲费解。 三、命名取字本有通则,但时代不同,风尚各異,且因人物身份,教飬,志趣不一,故其中亦有變化。 四、名字取義,出處颇多相同者,故诠释时或详於甲略於乙,再详於丙而又略於丁。 五、本书於同名異字條目中,遇取義同出一處者则用“解见1”“解见2”或“解见3”等方式作解。 六、古籍傅世日久,展轉翻刻,遂多魯之误,名字产生化错,自属常事,或有发现,必就名字相协之理加以辨正。 七、本书不以帝王益號、廟號立目,如不收魏武帝而收曹操,不收流媒体武帝而收萧衍,不收太祖而收朱元璋。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

古人取字

扣合式:名与字扣合严密,共同表示一个深刻内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为“平原”。北 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扣合为“巩固”。 并列式:名与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同车有关系。 东汉文学家王充,字仲任,“充”与“任”属性相同。 注释式:名与字有互相注释的作用,使道理讲得透切。东晋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涛”之意,寓有履行常规惯例,遵循和师法先贤道德规范之意,表达了远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冯梦龙,字犹龙,同用一个“龙”字。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字玄 玉,同用一个“玉”字。 相对式:名与字对立相匹,对照强烈。南宋哲学家朱熹,字无晦,“熹”同“晦”明暗相对。现代戏剧家 洪深,字浅哉,“深”同“浅”相对。 因果式:名与字互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规律。南宋辛弃疾,字幼安,从小根除病疾,自然得获安 康。元朝马致远,字千里,骏马奔驰可致千里之意。 推导式:以其名而推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张九龄,字子寿,“九龄”正属“童子之寿”也。唐李贺,字 长吉,吉宿长临,正应庆贺。 呼应式:名与字互相呼应,揭示出意义。如东晋郭璞,字景纯,正是“璞玉”同“纯良”呼应。清孔尚任, 字举重,“任”同“重”呼应,寓有“任重道远”之意。 仿照式:名字仿效前人,互为使用。南宋陆游,字务观,其名字仿效了北宋 词人秦观,字少游。西汉司马相如因慕战国蔺相如,把小名“尤子”改为“相如”。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 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 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古人的姓名和字号

古人的姓名和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

古人字号(2)

唐五代词人略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诗仙”。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志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韦应物,字号无考,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有“诗豪”之称。世称“刘宾客”。 温庭筠,字飞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 李璟,字伯玉,初名景通,南唐中主。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后主。 和凝,字成绩,契丹称他为“曲子相公”。 韦庄,字端已。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花间集》共录十八家,自温庭筠、皇甫松外,凡十六家,为五季时人。十六家中,除韦庄外,蜀人有十二人之多,列举如下(薛昭蕴、牛峤、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敻xiong、魏承班、鹿虔扆yǐ、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 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 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 另张泌、成幼文、韩熙载、潘佑、徐铉(其弟徐锴)、汤悦,俱有才名。 北宋词人略 晏殊,字同叔,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又称柳七,世称柳屯田。以“白衣卿相”自许。 张先,字子野,人称张三中,自称张三影。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贺铸,字方回,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绝丑,人称贺鬼头。亦称贺梅子。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 周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 葛胜仲,字鲁卿,卒谥文康。 葛立方,字常之,自号懒真子。葛胜仲之子。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因仪观甚伟,魁梧逾常,人称其“肥仙”。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 程垓,字正伯,号书舟。 毛滂,字泽民,号东堂。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晁端礼之侄。

古人名与字关系小考

古人名与字关系小考 摘要:名字是个人的代表符号。在古代,名与字之间并非是割裂的、不相关的两个事物,而是存在着一些有规律可探讨的关系。结合典籍上的历史名人,借鉴前人的分类方式,给古代名与字之间的关系大致划分了八种类型。 关键词:名;字;关系 2015年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上的一道语文试题如下: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4分)(1)陈璋,字□□。说明:□□□□□□□□□□□□□□□□□□□□□□□□□(2分) (2)孙冠群,字□□。说明:□□□□□□□□□□□□□□□□□□□□□□□□□(2分) 这道试题涉及了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94页“古代文化常识”之下的“第三,姓名字号”中有相关讲解。这道试题既挖掘了课程资源,搭建起高考题与课本之间的桥梁,又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文化,是一道值得点赞的创新题型。

那古人名与字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颜氏家训?风操篇》:“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白虎通义》卷八)这两段记载都说明名和字之间存在一些关系。对此,清代学者曾把它归纳为“五体”(同训,对文,连贯,指实,辨物),近人甚至细分为十几种关系。下面以历史著名人物为例,试划分出古人名与字之间存在的八种类型。 1.同义互训。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 2.反义相对。韩愈字退之,愈与退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而晦则是黑暗;现代剧作家洪深字浅哉,深与浅为一组反义词。 3.隶属用典。《琵琶记》的作者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钱谦字受益,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4.联义指实。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由云联想而指出实物龙;唐寅字伯虎,由寅联想到“十二地支”的寅与虎相配。 5.辨物统类。如范泰横字宗山,周鼎字伯器。泰衡为山类,鼎为器类。

取名宝典-学习借鉴古人取的好名字

取名宝典:学习借鉴古人取的好名字 篇一: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为孩子起一个好名字帮助他健康快乐成长是家长们共同的心愿,好名行好运,这是内心对起名的重视程度。那么古代人们都是怎样来起名字的呢?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的呢?下面本文库就来看看,历史中起名是怎么回事!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

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 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 与先秦相比,汉代的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的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次、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

我国古人名与字有什么关系

我国古人名与字有什么关系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宰予,字子我;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归纳起来,古人名与字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三种情况: (1)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此类最常见。例如: 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班固,名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动摇”之意。 蔡琰,名琰,字文姬。琰,美玉。姬,古代对女子的美称。 欧阳修,名修,字永叔。修,长。永,本指水流长,引申为长。 秋瑾,名瑾,字璿卿。瑾、璿,皆为美玉也。

(2)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此类较少。例如: 曾点,名点字皙。《说文解字》:点,小黑也;皙,人色白也。 韩愈,字退之。“愈”和“退”意义相反。 晏殊,名殊,字同叔。“殊”和“同”意义相反。 朱熹,名熹,字元晦。熹,明亮;晦,昏暗。 顾炎武,名炎武,字宁人。武,泛指干戈之事。宁人,使人相安无事。 (3)名和字的义相关。由于词义的变迁,有的名和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果名和字之间只是一种偶然的联系,则更不易看出它们的关系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孟轲,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轲,本义为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 苏轼,字子瞻,名轼。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视之。” 苏辙,字子由,名辙。辙,车轮碾过的痕迹。由,经过,经历。《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 张岱,名岱,字宗子。岱,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宗,岱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