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所有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植物通过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动物通过捕食获得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是在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的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猎豹追捕羚羊;含羞草受到碰撞会合拢;植物的向光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鳄产卵;虎、狼产子

(6)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遗传,同一株碧桃上不同颜色的花体现了变异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高山上不同植物的垂直分布说明的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沙漠上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出现绿洲说明了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影响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捕食、合作、竞争、寄生等关系。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是竞争关系。

4、生物适应环境:如骆驼尿液很少是为了适应缺水的沙漠;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环境等。

5、生物还能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蚯蚓松土”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8、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捕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如:草→兔→狼(注意:写食物链时只能以生产者植物开始,以没有天敌的消费者动物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9、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一般来讲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1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2、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其中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显微镜的使用:

(1)熟记图中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2)取放显微镜时,应用_右_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转动粗准焦螺旋时,

镜筒的升降范围大,而转动细准焦螺旋时,镜筒的升降范围小。

(3)如何对光?总结三转: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遮光器,选择一个较大的光圈。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4)在观察时如果发现显微镜视野很暗,要调亮,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使用凹面镜和大光圈。如果用显微镜看到的细胞透明度太大,要降低些亮度,应用平面镜,缩小光圈。

(5)视野中污点可能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玻片,但视野中的污点均没有动,这说明污点是在物镜上。

(7)★★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8)★★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象是倒像。若玻片上写的字母是b ,则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q ;若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某个洋葱表皮细胞在视野的左下方,要使这个细胞位于视野的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像在哪,移向哪)

3、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应该薄而透明,所以需要对材料进行处理,并制成玻片标本。玻片标本分为3种,切片;涂片(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而成);装片(撕下或挑取的少量生物材料制成)

4、下图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①临时装片制作顺序:擦→滴→取→展(或涂)→盖→染→吸。

②第二步“滴”的时候植物细胞滴清水,动物细胞滴0.9%的生理盐水;主要原因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易吸水破裂。

③“盖”时先让盖玻片一侧接触液滴,再缓慢地盖上盖玻片,其目的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④“染”的时候用碘液染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使整个材料浸润在碘液中从而被染色。

⑤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边缘黑、中间亮的圆形物,用镊子轻压盖玻片时,该物会移动,则该物是气泡,而不是细胞。

5、下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标出细胞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A :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

B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C :细胞核: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库

D :细胞质

E :叶绿体:能量转换器,位于细胞质中,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擦 滴 取 涂 盖 染、吸

F:液泡:溶解和储存物质

(细胞质中还有线粒体:能量转换器,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植物的活细胞中一定都有线粒体)

(2)属于植物细胞的是甲图,属于动物细胞的是乙图。

(3)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及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植物细胞具有但动物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4)已被碘液染色的装片上,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C]细胞核。

(5)水果的多汁多液、酸甜苦辣等物质存在于植物细胞的[F]液泡中。

(6)动物细胞以及不见光的植物细胞(如根尖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一般见光的植物细胞(如叶肉细胞、黄瓜表层果肉细胞等)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他与图中的[C] 细胞核有关。

克隆羊多利——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因为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

6、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氧气、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是:有机物能燃烧,存储有能量;无机物不能燃烧,无能量。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体由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是分不开的。

2、细胞生长导致细胞体积增大,细胞不能无限生长;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的增加。

3、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形成细胞膜,(核→质→膜由内往外的顺序)对于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4、细胞分裂结果: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是一样的,遗传物质也一样。(但若细胞分裂形成生殖细胞,则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会减半。如新形成的正常人的体细胞永远都是23对染色体,但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量会减半,为23条。)

5、动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植物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植物与动物相比无“系统”这个层次。

6、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起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7、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如下图:

(1)从图A到图D的过程表示细胞分裂,从图D到图E、F的过程表示细胞分化。

(2)图E是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和分泌等功能,如皮肤上皮、胃腺、肠腺上皮);图F是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如心肌、骨骼肌)

(3)除E、F以外,人体还有神经组织(分布在大脑皮层等各处)和结缔组织(如血液、骨)。

8、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其中营养器官有根、茎、叶,生殖器官有花、果实、种子。

9、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营养组织等。如右图:图中A是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B是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内部柔软部分的功能;C是输导组织,有运

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也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D 是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构成机械组织的细胞细胞壁增厚,机械组织对植物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10、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叫单细胞生物。常见的单细胞生物有:大肠杆菌、酵母菌、草履虫、变形虫、衣藻。

11、草履虫是典型的单细胞动物,其结构如右图:

1是伸缩泡和收集管,负责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到体外。2是小核,

3是大核,4是细胞质,细胞质可以流动,5是胞肛,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6

是纤毛,草履虫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7是表膜,表膜相当于细胞膜,氧气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8是口沟,草履虫的食物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从口

沟进入体内,因此,草履虫可以净化污水。9是食物泡,可以消化食物。草履虫可以通

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是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结果。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单细胞藻类如衣藻、,多细胞藻类如水绵、海带。

2、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有茎和叶,没有根,只有假根。如葫芦藓、地钱。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因为叶片只有一层细胞。

3、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代表植物有卷柏、满江红、里白、肾蕨。古代的蕨类与煤的形成有关。

4、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都利用孢子繁殖,属于孢子植物,

孢子是一个生殖细胞。只有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才能萌发,因此这三类植物的

生活都离不开水。

5、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他们都是利用种子繁殖。如图左图是

菜豆种子,右图是玉米种子的结构。1--胚轴,2-胚根, 3—胚芽,4-种皮,5

—子叶,6—果皮和种皮,7—胚芽,8—胚轴,9—胚轴,10—胚乳,11—子叶。图中1、2、3、5或者7、8、9、11组成了胚。胚包括

胚根、胚轴、胚芽、

子叶4个部分,不包括胚乳。胚是新植株的幼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是种子

最主要的部分。

6、菜豆种子等双子叶植物种子营养物质贮藏在子叶中,玉米种子等单子叶植物(粮食作物)种子营养物质贮藏在胚乳中,胚乳滴加碘液后变成蓝色,因为胚乳中有淀粉。淀粉的特性:遇碘液变蓝色。

7、裸子植物特点:种子是裸露的,没有果皮包被,无果实。

被子植物特点: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形成果实。

8、常见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杉、松、柏(除了卷柏)。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活的、胚是完整的、种子度过休眠期的。

种子萌发的过程: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脱落,胚轴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分)

2、测定种子发芽率一般用抽样检测法。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

3、对照实验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设置成正常条件的组为对照组,设置成

非正常条件下的为实验组。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光是变量,那么

无光的是对照组,有光的是实验组。对照组的作用是进行对照。

4、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

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右图为根尖的结构示意图:A 为根冠,属于保护

组织,B 为分生区,属于分生组织。C 为伸长区,是细胞生长的结果。D 为

3 4

成熟区,着生了大量的根毛,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有输导组织。根毛大大了扩大了吸收面积。移栽树苗时要带土坨,目的是保护根尖和根毛。

5、枝条是靠芽发育而成的。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

6、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有机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是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施肥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提供无机盐。

7、花的结构:(见图)

(1)结构名称:1.花柄 2.花托 3.子房壁 4.萼片 5.花丝 6.

花药 7.花粉 8.花瓣 9.柱头 10.花柱 11.胚珠

(2)花药和花丝构成了雄蕊,柱头、花柱和子房构成了雌蕊。在一朵花

中,最重要的结构就是雌蕊和雄蕊。

(3)雄蕊成熟后,花药会破裂释放出花粉。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叫传粉。传粉的途径有昆虫传粉、风力传粉和人工辅助授粉。

(4)传粉完成后,花粉会萌发出花粉管将2个精子运送到胚珠内,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完成受精作用。

(5)受精完成后,花萼、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等均凋落,子房将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将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种子中的胚。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的成熟区吸收,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根毛可以增加吸收面积。

2、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和散失的途径: 水 根毛细胞 根部导管

茎内导管

叶脉中的导管 气孔

3、叶片的结构:(如右图)

(1)叶片可以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三个部分。其中表皮主要是保护组织,叶肉主要是营养组织,叶脉主要是输导组织。

(2)1是上表皮、4是下表皮、

5是叶脉、8是叶肉、6

是气孔、7是保卫细胞、

(3)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均有气孔,且一般下表皮气孔数

目较多;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

(4)植物体通过气孔将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

程称为蒸腾作用。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植物

体所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

(5)在移栽植物的时候,尽量选择阴天傍晚,在光照较弱、

温度较低的时候并且适当的修剪枝叶,都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

以减少水分散失。

(6)蒸腾作用的意义:帮助散热,降低植物体表面的温度;

形成蒸腾拉力,带动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过蒸腾作用能

够提高大气湿度,调节气候,增加降雨量,加快生物圈的水循环。

雌蕊 柱头——凋落

花柱——凋落 子房 胚珠 子房壁 珠被 种皮 受精卵 胚 种子 果皮

果实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步骤:

1、暗处理——将植物体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消耗并转

运原有的淀粉

2、黑纸片上下遮光并置于光照处照射一段时间——形成

对照

3、去纸取叶,将叶片置于小烧杯中,用酒精隔水加热—

—用酒精加热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隔水加热是为

了避免发生危险

4、加热后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排除酒精对实验的干

5、将叶片置于培养皿中,滴加碘液显色——利用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

6、观察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因为没有进行光合作

用产生的淀粉。见光部分变蓝,说明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2)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光照。该实验证明了: 1、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包括淀粉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1、光合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反应式如下:

2、光合作用的意义:制造的有机物为自身提供营养物质,也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制造的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的能量来源;提供氧气,供动植物与人呼吸。

3、呼吸作用的定义:生物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4、呼吸作用的意义 :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呼吸作用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5、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农田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是为了促进植物的根得到充足的氧气,保证呼吸作用正常进行。贮藏粮食、水果、蔬菜时,保持干燥、低温、降低氧气浓度,是为了降低呼吸作用强度,从而保存蔬果中的有机物为人类利用。水果放久了甜味变淡,萝卜放久了会空心都是因为呼吸作用旺盛,消耗了其中的有机物。

6.要验证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吸收或除尽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验证产生的气体为氧气:快熄灭的卫生香或竹签等(立即复燃);验证密闭容器内氧气耗尽: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

7、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原料 产物 场 所 条 件 实 质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有叶绿体的植物细胞中进行 有光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呼吸作用 有机物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水 所有动植物活细胞的线粒体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 8、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来增加产量的方法:

(1)合理密植,增加光照的利用效率;(2)利用人工光源延长光照时间,增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

(3)温室大棚蔬菜可以适当的增加昼夜温差,增加光合作用产量并降低呼吸作用消耗(即白天提高温度,促进光合作用使积累的有机物增加,晚上降低温度,抑制呼吸作用,使消耗的有机物减少);

(4)适当的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可以增加光合作用产量且减少呼吸作用消耗。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藏着能量) + 氧气 光能 叶绿体

有机物(储存着能量)+ 氧 二氧化碳+水+能量 线粒体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要点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和类人猿的主要区别:(1)运动方式不同即直立行走;(2)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3)会使用火,脑的发育程度不同;

(4)产生语言,并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合作。

2、人的生殖:

(1)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见右图)。记住右图四种器官

的名称和功能。

(2)★生殖过程。P10//图4-9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身体突增;(2)神经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增强;(3)性器官的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

4、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2)内心世界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1、三大供能物质:糖类(主要供能物质,如葡萄糖、蔗糖、淀粉)、脂肪(备用能源)、蛋白质(可以供能,但

主要用于建造和修复身体,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它)

2、其它成分:水,无机盐(缺钙:儿童得佝偻病,中老年得骨质疏松;缺铁:缺铁性贫血;缺碘:成人造成甲状腺肿大,儿童呆小症。),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 得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患神经炎;缺乏维生素C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患佝偻病。(注:食物来源也需要记忆)

3、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P25)

二、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图P29

2、消化道是由口腔开始经过的顺序依次为: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消化腺以及消化液发挥作用的场所:

(1)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唾液流入口腔对淀粉进行初步的消化,使之变成麦芽糖。

(2)胃中有胃腺能够分泌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

(3)小肠腺分泌的肠液(可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胰腺分泌的胰液(可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以及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脂肪)发挥作用的场所都在小肠,对三类营养物质进行彻底消化。

营养物质消化起点消化终产物参与的所有消化液

淀粉口腔葡萄糖唾液、肠液、胰液

蛋白质胃氨基酸胃液、肠液、胰液

脂肪小肠脂肪酸和甘油胆汁、肠液、胰液

4、吸收:简单的营养物质由消化道进入血液的过程。可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5、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的原因:(1)消化:胰液、肠液、胆汁都注入到小肠中能够对淀粉、蛋白质、脂肪进行彻底的消化。(注重P31页的技能训练)(2)吸收:小肠比较长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内部有环形皱

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三、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1、平衡膳食宝塔:塔基到塔顶分别为:第一层:谷类(糖类)、第二层:果蔬类(维生素)、第三层:肉类(蛋白质)、第四层:奶类(蛋白质)、第五层:油脂类(脂类)

2、绿色食品: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2、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作用是: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将吸入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减少对肺的刺激,但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鼻腔中的鼻毛是为了过滤空气,丰富的毛细血管是为了温暖空气。痰来自气管和支气管内壁,由纤毛将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就形成痰

4、吞咽时会厌软骨放下,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让空气畅通无阻。

5、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有节奏地吸气和呼气,每分钟呼吸约16次。

6、肺部有利于气体交换的原因:1.肺泡数目多,面

积大;2、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多;3.肺泡壁和毛细血

管壁很薄,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右图两

处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7、呼吸时呼吸肌、胸廓、肺内外压强的变化

(见表格,亲身感受,理解记忆):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流动的组织-------血液:血液是由血浆和血

细胞组成;血液分层后上层为血浆,中间白色一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为红细胞。血浆为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主要成为是水、血浆蛋白,还有营养物质和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见左图)。红

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含铁),使红

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贫血:红细胞少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低)白细胞有细胞核比

红细胞大,但数量少,得炎症的时候白细胞的数量会增加。血小板最小,没有细胞

核,形状不规则。因此,血液不仅具有运输作用,而且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2、血流的管道-----血管:

动脉:将血液由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血管(分流),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汇流)。管壁比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管内径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管内血流速度最慢。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

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下图)肌肉组织发达,因而能够有力地收缩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左心室壁最厚。

4、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的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肺循环是血液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两条循环通过心脏取得联系。动脉血——血液含氧较多,颜色鲜红。静脉血——血液含氧较少,颜色暗红。(图中实线代表动脉血,虚线—静脉血)

5、血型的发现是由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的。将人的血液分为A型、B型、AB型、O型这四种类型,这就是ABO血型。输血的原则:同型输血。紧急情况下,O型为万能的输血者,AB型为万能的受血者。

6、成分输血:“缺什么补什么”,对于严重贫血、大面积烧伤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分别输红细胞、血浆、血小板。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人体内废物排出体外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排泄和排遗。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的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后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2、★泌尿系统包括肾脏(主要器官)、输尿管、膀胱、尿道。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为肾单位。(下图)每个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为毛细血管球,肾小球和紧贴它的肾小囊内壁有过滤作用,肾小管有重吸收的作用。

3、★尿的形成过程(下图):第一步:肾单位中的肾小球和紧贴它的肾小囊壁起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它们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原尿和血液的区别:原尿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第二步: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尿液与原尿的区别是:尿液不含葡萄糖。

4、其他排泄途径:呼吸系统主要排出二氧化碳;皮肤的汗腺排出水,还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眼的结构(如右图):

2、视觉形成过程:外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对

光线有折射作用)和玻璃体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视

觉感受器)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

神经传给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3、近视的形成原理:(课本81页)晶状体过凸、眼球前后径过长,

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矫正:戴凹透镜;远视刚好相反;

4、耳朵的结构:(书P84)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5、听觉的形成过程:(书84页)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听觉

6、噪声会让听觉受影响。遇到巨大声响可迅速张口,使咽鼓管张口,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平衡,防止鼓膜破裂。鼻咽部有炎症,要及时治疗,避免病菌从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7、身体的各部分之所以如此协调,主要

是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

神经组成的。

8、神经元:(书P89-90图),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叫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9、神经元是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10、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既在神经系统的

参与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5个部分构成,如图)。反射的类型有简单反射(也

叫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具有的)和复杂反射(也叫条件反射,

后天形成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复杂反射是人类特有的。

11、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

节的影响。

1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激素:人体内含量少,对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13、人体几种激素的功能

侏儒症(幼年分泌不足) 呆小症(幼年分泌不足)

生长激素(垂体分泌) 甲状腺激素 甲亢(分泌过多)

巨人症(幼年分泌过多) 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年缺碘)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分泌过多,低血糖

肾上腺素:遇到危险或兴奋时,分泌增加,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

红耳赤。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知道破坏环境的实例(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沙尘暴;乱捕滥杀野生动物;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

2、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形成原因:因大量燃烧含硫高的煤以及机动车排放的尾气,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

3、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电池中含有汞、银、镉等重金属,不能随意丢弃,要回收。

4、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导致,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5、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能有效过滤紫外线,人类大量使用含有氟利昂的冰箱和空调等,造成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可完成一些简单反射 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与智力有关) 功能:促进人体肌肉骨骼的发育(与智力无关)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要点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1、常见腔肠动物如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水螅,它们都生活在水中。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两胚层。

3、扁形动物的代表有:涡虫、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其中涡虫营自由生活。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都营寄生生活,消化器官简单,但生殖器官特别发达。血吸虫的寄主是钉螺和人。

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5、线形动物的代表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和线虫,它们大多营寄生生活,秀丽隐杆线虫自由生活。

6、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7、环节动物的代表有:蚯蚓、沙蚕、水蛭(蚂蝗)。

8、蚯蚓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离环带较近的为前端。身体分节可以使它的躯体运动更加灵活,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蚯蚓的作用:疏松土壤、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药用。它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蚯蚓正常的呼吸要靠湿润的体壁进行。

9、环节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10、大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是因为此时土壤中缺乏氧气,蚯蚓到地面来呼吸。

11、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扇贝、文蛤、石鳖、蜗牛、乌贼、鱿鱼、章鱼等。

12、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章鱼、乌贼贝壳退化)

13、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4、昆虫的共同特征是:头部都有一对触角,胸部都有三对足,大多有两对翅,体表具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昆虫外骨骼的作用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但它会限制昆虫的生长。

15、昆虫体表有气门(气体进出的门户),但气门主要分布在腹部,如:把凡士林涂抹在昆虫的腹部,它会因无法呼吸而死亡。

16、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它们的体内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17、脊椎动物:体内有脊柱,如:鱼、两栖、爬行、鸟类及哺乳动物。

18、海马、鲨鱼、泥鳅是鱼,鲸鱼(哺乳动物)、章鱼(软体动物)、甲鱼(又称鳖,爬行动物)、鳄鱼(爬行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不是鱼。

19、鱼能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一能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0、鱼的躯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水中的阻力,体表常有鳞片覆盖,其表面有黏液,起保护身体和减少阻力的作用。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1、鱼用鳃呼吸,鳃有鳃丝构成,鳃丝多而细,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完成气体交换。

22、在生长有藻类的池塘中,鱼在黎明时会浮头,是因为水中缺氧,鱼浮头是为了呼吸。

23、两栖动物的代表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青蛙的幼体蝌蚪像鱼,有尾,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成青蛙后,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24、爬行动物的代表有:蜥蜴、龟、鳖、蛇、鳄等。蜗牛是软体动物不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因为生殖和发育都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25、爬行动物的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外有卵壳。

26、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体表覆羽,前肢变翼。有龙骨突,胸肌最发达,可牵动翅膀运动。鸟的骨轻、薄、坚固,有些中空;无膀胱,食量大,消化快且强,直肠短不能贮存粪便,这些都可减轻体重,有助于在空中飞。企鹅、鸵鸟、家禽都属于鸟类,蝙蝠属于哺乳动物。

27、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气体交换的场所始终在肺。气囊本身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气囊的作用是暂时存储气体,辅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28、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属于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鸟类和哺乳类。

29、哺乳动物大多体表被毛,起到保温的作用,属于恒温动物。它们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

30、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及犬齿的分化。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肌腱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关节是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

4、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关节囊外面的韧带;使关节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头、关节窝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的摩擦和缓冲。

5、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二缩三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三缩二张)

6、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双手竖直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7、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8、在运动中,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9、动物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大致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0、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孔雀开屏、蚂蚁搬家、大雁南飞、蜘蛛织网、公鸡报晓、飞蛾扑火、吃梅分泌唾液等。

11、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惊弓之鸟、老马识途、鹦鹉学舌、望梅止渴、猴子骑车等。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12、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如:白蚁、蜜蜂、狮子、狒狒、羚羊等

13、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如: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蜜蜂靠跳舞传递信息,猩猩靠声音传递信息,狗沿途撒尿(气味)等。

14、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干扰雌雄虫之间的通讯,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维持生态平衡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琼脂+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等(提供水分和有机物))②高温灭菌、

冷却③接种(将少量的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④恒温培养。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

4、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5、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6、细菌特征:单细胞,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无成形细胞核(原核生物),有些细菌有荚膜(保护)和鞭毛(用于运动),没有叶绿体,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营养方式是异养。

7、细菌的繁殖: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不能用于繁殖,不是生殖细胞)。

8、真菌:多细胞真菌有蘑菇菌和霉菌,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还有单细胞的真菌:酵母菌。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酵母菌内还有明显的液泡;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真菌和细菌一样,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即异养。

9、真菌的繁殖:都可以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还可以用出芽繁殖。

10、霉菌:多细胞真菌,组成霉菌的菌丝有两种,一种是直立菌丝,顶端有孢子。一种是营养菌丝。

1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这类微生物多营腐生生活。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如真菌引起足癣、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等。3)与动植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牛、羊体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纤维素。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1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1)食品制作。酿酒和制作馒头或面包时,要用到酵母菌(单细胞真菌),它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而面团中所含的酒精,则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制酸奶、泡菜用乳酸菌(细菌)。

2)食品保存方法:(原理:把食物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①巴氏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②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③冷冻法、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④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⑤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渗透保存法(依据除去水分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⑥使用防腐剂

3)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如青霉素)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如胰岛素),注意:胰岛素不是抗生素。抗生素是真菌等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不能杀死病毒。

4)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无氧时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是沼气的主要成分。

第五章病毒

1、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2、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无细胞结构

3、生活特点:必须寄生生活在活细胞中,营养方式为异养。离开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

4、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减毒或无毒的病毒。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单位越大,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3、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如杂交利用了基因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有效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要点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

有性生殖的特点是: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其优点是: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常见的方式有:植物的扦插、嫁接、马铃薯的块茎繁殖等,以及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

3.嫁接(P6图)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嫁接产生的新植物体保持接穗的性状,而砧木只为它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苹果、梨、桃等果树常进行嫁接繁殖。(嫁接的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需较近)

扦插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取一段枝条,插入湿润的土壤中,使其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的方法。葡萄、甘薯、菊、月季等常进行扦插繁殖。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 完全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发育经历了

四个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2、不完全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相似。三个过程:卵→若虫→成虫。 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蛙生殖发育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不能说完全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

卵壳上有许多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在卵黄外面包裹着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卵黄相当于细胞质,胚盘含

细胞核,进行胚胎发育的场所,将来孵化成雏鸟。不是所有的鸡卵均能发育成小鸡,需要经过受精。受过精的胚盘色浓而大,未受精的胚盘色浅而小。

3.鸟卵既可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需要;又有卵壳、卵壳膜的保护,能减少水分的丢失。这都有利于鸟类在陆地上繁殖后代。

4、鸟类生殖特点:体内受精,卵生(有性生殖的一种形式)。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亲子代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行为方式等特征,统称为性状。

鸟卵结构 ① 卵壳 ②卵壳膜 保护 ④卵白——营养和水分 ⑧卵黄膜——保护

⑥卵黄——主要营养部分 ⑤胚盘——内有细胞核,胚胎发育场所

③气室—— 位于钝端,储存氧气 ⑦系带——悬挂固定卵黄,防震 卵细胞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家兔的黑毛和白毛;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3.转基因超级鼠的实验证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代遗传给子代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本身。这个实验用到了转基因技术。

4、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萝卜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颜色是有差异的。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一条染色体上包

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一条

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三者关系如右图)

3.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精子和卵细胞以外)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

4.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半,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因此,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基因也成单。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为23条,0对。(不同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不同,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染色体数量为0)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实验一:将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进行人工控制的传粉杂交,得到

的子一代全是高茎豌豆。

实验二:把子一代杂种高茎豌豆所获的种子(自花传粉所获)种下去,结果发

现长成的子二代植株有高有矮,高矮比例约为3:1。(基因组成比例:

DD:Dd:dd=1:2:1 )

2.孟德尔对杂交豌豆实验现象的解释: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杂种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如高茎)

是显性性状,未表现的性状(如矮茎)叫做隐性性状。

②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控制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控制显性性状

基因组成为:DD或 Dd

③基因组成是Dd的,d(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d(隐性基因)和D

(显性基因)互不影响,都会遗传下去。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生育的子女得隐性遗传病的机会越多。近亲结婚的后代中,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比随机婚配的后代要高许多倍。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1对染色体,因男女而有差异,叫性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为XX。(男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44+XY(性染色体是XY),女性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44+XX (性染色体是XX))(精子中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卵细胞染色体组成:22+X)(注意: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1对,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1条)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如:某夫妇第一胎生男孩,第二胎生男孩的概率为50%,第三胎生男孩的概率为50%)女性只会排出1种卵细胞(22+X);男性的精子有两种类型,(22+X)和(22+Y),在生殖活动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因此,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与何种类型的精子结合。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由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叫可遗传变异(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转基因等);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没有改变遗传物质,是不遗传的,叫不可遗传

变异。

2.应用遗传变异原理育种的例子:人工选择育种(基因突变)、杂交育种(基因重组)、诱变育种(基因突变)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原始地球特点: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生命起源的过程:

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原始生命为单细胞生物。 根据米勒所做的模拟实验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简单有机物(如氨基酸)。

4.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1)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2)始祖鸟化石证明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

3)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则越大。

2.动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进化历程: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3.植物进化历程:藻类 → 蕨类→ 裸子→ 被子植物

苔藓

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都是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出自《物种起源》,要点是: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4.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5.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对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这属于人工选择。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往往很微小。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者。 (例:流感患者是传染源,寄生的流感病毒是病原体)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2、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对传染源采取的直接措施,如隔离、治疗病人、捕杀病禽)

切断传播途径(如消毒、清洁、戴口罩、不共用餐具、不吃不洁食物、加强检验检疫等间接措施)

哺乳类

鸟 类

保护易感人群(对健康人采取的直接措施,如注射疫苗、锻炼身体、增加营养等)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1.

▲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组成的。病原体

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疫苗、异体器官、花粉等异物)叫做抗原。

▲ 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活性。有的

抗原被清除后,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被体内存留的抗体再以同样的方式加以清除。

2.免疫:

▲ 免疫的主要功能:①防御感染;②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 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的。如在器官移植时对异体器官的排斥;再如对花粉、蛋白质、药物的过敏反应

3. 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

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接种疫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疫苗属于抗原,会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使人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4.计划免疫:科学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疫苗。

5、艾滋病: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主要通过静脉注射、不安全性行为、母婴等传播。不过,握手、共同进餐、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 安全用药:区分处方药(R )和非处方药(OTC ),使用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

2.急救电话:120

3.心肺复苏:当某人呼吸、心跳骤停时采取的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胸外心脏按压:病人发生心跳骤停,则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 人工呼吸:先做30此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4.出血和止血:静脉出血,暗红色,缓慢而连续不断流出(按压远心端);动脉出血鲜红色,喷出或一股一股地涌出(按压近心端);毛细血管出血,红色,血流最慢,一般可以自行凝固或冲洗后贴上创口贴。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

1.健康定义:健康是一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2.生活方式病:目前,在许多国家,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

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组成: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 功能:阻挡和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第二道防线 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组成: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 功能: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对照实验考点

考点1:

考查对照实验一般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得到什么启示;

答题技巧:

①先从题干中找关键语句,如“为了探究……”、“……这个消息/报道可信吗?”等,这句话往往就是探究的问题。

②从上面的关键语句中找出变量,明确变量是一个很具体的词语,如:温度、光照等,不能是环境、非生物因素等,探究问题、假设、结论中都要有变量。

③题干中没有明显的关键语句或变量,就一定要从实验步骤、表格等信息中提炼出变量,并组织语言形成问题:问题的模式:变量对实验对象的…有影响吗?变量对实验对象的…是否有影响。

假设的模式:变量对实验对象的…有(或无)影响

结论的模式:变量对实验对象的…有(或无)影响

④区分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实验结果的模式:甲组……;乙组……。切记:实验结论不会

..和实验结果或现象一模一样。

⑤启示就是结论的变式,要根据题中所探究得出的实验结论来写。

考点2:

考查对照实验的三大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实验原则,评价实验的科学性也是从三个原则的角度来回答。

答题技巧:

① 对照原则:设置两组或者多组的作用是形成对照;要会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一般是条件正常的

组。

②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材料的分组要平均,保证除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相同且适宜;

③重复实验原则:用多个实验对象或重复实验的目的是:减少误差,避免偶然性;对多组实验结果的处理是求平均值。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第一章生命的世界 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生物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例如:生物包含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遗传多样性例如:各个金鱼品种,各个菊花品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例如: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生态系统 (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沙漠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盐碱土荒漠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圈湿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二、生物的特征: 应激性例如: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转动 生长例如:幼苗长成大树 繁殖例如:蜻蜓点水 新陈代谢例如: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应激性: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能使生物“趋利避害”例:向日葵花的向日性,含羞草等 2、生长发育: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等 3、繁殖和遗传:例:母鸡生蛋、熊猫产仔等 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命的标志,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才有生长、繁殖、应激性等。 新陈代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排出汗液和尿液,这些现象

都是新陈代谢。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环境。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例如: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湿度等。 生态因素相互帮助(如企鹅孵卵) 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 相互斗争(如雄鹿之间的 生物因素争斗) 互惠互利(海葵与蟹)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 捕食关系(狮子与鹿)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有利的: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有害的:如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化肥等流入湖泊后,一些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导致水质恶化。 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一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是生物进化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是由猿类演化而来,促进了人们对生物发展史的理解。 三、哈维与血液循环的发现: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实验方法,研究血液流动方向。从而发现了血液循环。 四、DNA螺旋结构的发现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分子生物学阶段。 今天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是:林奈对生物的描述和分类。 今天分子生物学的基础是:建立在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的。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现象。 是一门基础科学 是一门实验科学 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主要研究方法: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 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初中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中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初中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1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肝脏是人体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 2)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肠壁构造(由内向外):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浆膜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a)最长; 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d)有各种消化液。 3)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氨基酸 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胆汁不含消化酶 4)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部分脂肪成分从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血液循环)吸收;其他从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二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2、男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是睾丸,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是卵巢,它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输卵管;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叫受精;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是子宫;胎儿与母体进行气 体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胎盘;卵细胞是人体内的细胞。 4、青春期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体重增加、第二性征发

七年级生物上册所有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植物通过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动物通过捕食获得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是在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的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猎豹追捕羚羊;含羞草受到碰撞会合拢;植物的向光性。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鳄产卵;虎、狼产子 (6)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遗传,同一株碧桃上不同颜色的花体现了变异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高山上不同植物的垂直分布说明的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沙漠上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出现绿洲说明了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影响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有:捕食、合作、竞争、寄生等关系。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是竞争关系。 4、生物适应环境:如骆驼尿液很少是为了适应缺水的沙漠;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适应寒冷的环境等。 5、生物还能影响环境:“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蚯蚓松土”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8、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捕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如:草→兔→狼(注意:写食物链时只能以生产者植物开始,以没有天敌的消费者动物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9、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如:一般来讲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1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2、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其中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1)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5、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方案的要求:需设计对照实验,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第二单元 9、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物像的放大的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10、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②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1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①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②细胞质—细胞质内含有许多与各种生命活动有关的微细结构。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③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核内含有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物质——遗传物质。 1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13、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制作步骤:(1)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2)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3)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4)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注意不要在盖玻片下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4、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察:(1)用滴管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2)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3)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4)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留下气泡。(5)经碘液染色后。(6)把制好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5、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涂片、装片。 4、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取”、“展”、“盖”、“染”、“吸” 5、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 植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结构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线粒体。 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把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动、植物生活所需。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可以作为水污染的指示植物。 2.苔藓植物有茎、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没有输导组织);假根固定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植株高大。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古代的蕨类植物成为煤炭。 种子植物 4、菜豆种子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两片子叶) 5玉米种子(果实):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一片子叶)、胚乳 6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例子:银杏、兰等) 7、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根据子叶、叶脉、有无胚乳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 . . ( 七上生物知识点 1 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2 生物的分类:(1)按形态结构特点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为:陆生生物和 水生生物 (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 3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范围:厚度为 20 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 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 4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 圈。有毒物质:不断积累,有机物和能量(数量):逐级递减。能量源头:太阳能。 5 生态系统由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6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7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草→兔→狐) 8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说生态系 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9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对照书本说出它们各自的 特点):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 “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 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10 遮光器和反光镜:调节光线的强和弱。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调节物镜与玻片的距离 (能使镜筒上升和下降)目镜和物镜:放大物体倍数 11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 1)取镜和安放(2)对光 (3)观察 (4)整理和存放 细胞中的物质: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和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1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是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壁,液泡,叶 绿体。 13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转变为生物生活所需要 的能量) 14 染色体由蛋白质和 DNA 组成,DNA 是遗传物质,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15 生物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的分裂(数目增多) 16 细胞的分裂:分裂时染色体加倍后一分为二,形成完全相同的两份。细胞核分成两个,细胞质分 成两份,每份细胞质中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 17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细胞分化—细胞形成组织的过程) 18 动物体的四种组织名称和功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资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整理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清单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兔吃草。单识清七年级生物知如:草盛豆苗稀★ 生物的特征:1. 营养①生物的生活需要民以食为天 eg...★如:我和我的竞 争对手是斗争的关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3.判断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规律总结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①题干中只要涉及到南北方、海拔高低、极地与沙漠等,非生物因素就是温度。。植物也需要进行呼吸,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南北方:南橘北枳;苹果只能在北方栽种,香蕉只能在南方栽种。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eg.人出汗、排尿、呼出CO植物落叶纷飞32 ,海拔高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脚是阔叶林,山顶是针叶林。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朵朵葵花向太阳,红杏出墙eg.4非洲沙漠的大耳狐耳朵大。极地与沙漠:北极的极地狐耳朵小,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5水分。②题干中只要单单说沙漠里的某种生物 ,非生物因素就是 Eg. 骆驼刺根系发达;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4. 遗传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虎 父无犬子;变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遗传:种瓜得瓜eg.,种豆得豆生 物适应环境方式:包括保护色、警戒色、拟态。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注:病毒是生物,只是不由细胞构成)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 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病毒能作为生物的主要理由是能繁殖后代。如: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 2.珊瑚虫是生物,而珊瑚不是生物。珊瑚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逐渐堆积形成的。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的色彩和斑纹。了解警戒色:他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动物、植物、其生物生物的归类3.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如:胡蜂腹部黄黑相间的 条纹即可是真菌,属于其他生物。蘑菇按照分:作物、家禽、家畜、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 史艳华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习要点: 一、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水圈的大部 大气圈的底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

十堰市新起点辅导中心七年级上册生物——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生物的特征( 8 个): (1)生物生活需要 营养 。植物通过 光合 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 2)生物能进行 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 (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 废物 。如:人排汗、排尿等;植物的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 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 生长和繁殖 。 ( 6)除了 病毒 以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7)具有 遗传 和 变异 的现象。如:长的像父母为 遗传 ;长的与父母不同为 变异 。 ( 8)生物能 适应 一定的环境,也能 影响 环境。 二、生物归类方法: 1、按形态结构分为: 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 2 、按生活环境分为 :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3、按用途分为 :作物、家禽 (如:鸡、鸭、鹅) 、家畜 (马、牛、羊、猪等) 、宠物 等。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 1 、概念:地球上所有的 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的总称。 生物圈 2 、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 3、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 1、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等组成。其中主要是能飞的 昆虫和鸟 及细菌 等生物 2、水圈包括 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 150 米以内 的范围。 3、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立足点 ”。人类可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二、影响生物 非生物因素:如 光、温度、水、空气 等 生活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 其他生物 。生物间的关系有: 捕食、竞争、合作 等 1、科学探究的 6 步: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中只有 1 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 相同 。如在探究光线对鼠妇的 影响时,变量是 光线 。而在探究水对鼠妇的影响时,除 干燥和潮湿 环境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 相同 。 3、如图:为某兴趣小组在课下设计的探究环境中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的探究实验, 纸盒被分为 4 个相同大小的区域 ① ②③④。 先在左边①③区内放入干土, 再在右边②④区放入等量的湿土; 在①②区放一黑纸板遮光,在③④区放一 无色玻璃板。把 20 只鼠妇放在盒子的中心,观察各区鼠妇的数量 ⑵ ①③或②④对照得出的结论为: 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 ①②或③④对照得出的结论为: 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 ⑶你认为 ② 区的鼠妇最多? 4 组对照实验说明: 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⑷实验结束后应该怎样处理用过的动物? 放回大自然 为什么? 要关爱生物。 对照组 实验组 变量 ① ② 水 ① ③ 光 ④ ③ 水 ② ④ 光 ⑴图中共有 4 组对照实验,各区的环境特点为: ①阴暗干燥 ②阴暗潮湿 ③明亮干燥 ④明亮潮湿

最新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7、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1、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抽样调查的条件:数目过多或范围过大 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分布的影响的实验】 鼠妇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 变量:两个实验组中不同的实验条件。探究性实验中,每两个实验组之间有且仅有一个实验变量,这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条件。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同物种间的关系:种内竞争、种内互助; 不同种间:种间竞争、种间互助、捕食、寄生、共生。 3、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会影响环境。 4、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生产者:能够从非生物部分获得物质与能量。一般为绿色植物也有一些光合或化合细菌。 消费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即从生产者获取能量及物质)。一般为动物。 分解者:能够将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或排泄物中的物质及能量转化到非生物部分。一般为细菌和真菌。 5、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6、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生产者的数量最多,顶级消费者最少。 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8、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9、地球之肺: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濮阳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水等;(2)生物因素 4、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只有一种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保持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就叫做对照实验。 6、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时,(1)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2)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3)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为什么计算全班平均值?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7、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 8、生物能适应环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也能影响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最全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致同学们 1、生物学(定义):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 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 (1)生长:指生物体体积由小到大,是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的结果。(2)发育:指生物体中各种器官逐渐达到成熟,并具有生殖能力。(3)生殖:指生物体产生下一代的现象,通过繁殖保持种族的延续。 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 (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构成的。但病毒作为一种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调查方案; ④填写调查记录;⑤整理调查结果;⑥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 (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2)按照生活环境不同,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不同,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 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 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光对鼠妇生活影响 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寄生关系(蛔虫、猪肉绦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的体内) 6、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7、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1、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抽样调查的条件:数目过多或范围过大 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分布的影响的实验】 鼠妇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 变量:两个实验组中不同的实验条件。探究性实验中,每两个实验组之间有且仅有一个实验变量,这一变量即为探究的影响条件。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同物种间的关系:种内竞争、种内互助; 不同种间:种间竞争、种间互助、捕食、寄生、共生。 3、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会影响环境。 4、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生产者:能够从非生物部分获得物质与能量。一般为绿色植物也有一些光合或化合细菌。 消费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即从生产者获取能量及物质)。一般为动物。 分解者:能够将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或排泄物中的物质及能量转化到非生物部分。一般为细菌和真菌。

5、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6、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生产者的数量最多,顶级消费者最少。 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8、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9、地球之肺: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中的像与真实物体对比,为左右相反。因此物像在视野中哪里,就往哪个方向移。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物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储存有细胞液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发动机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4、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四、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元素,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 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认识生物的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 四、生物归类法;①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② 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 生生物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二、生物圈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②水圈的大部;③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六、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等 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②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八、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 九、生态系统:①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②组成:I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II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十、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 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十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认识生命 1、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大多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⑤生物能生长(由小到大)和繁殖(产生下一代); ⑥生物都有遗传(相同)和变异(不同)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1、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的表面。厚度约为20千米。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两类: ①非生物因素:如光(早晚)、温度(南北)、水(沙漠)、空气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关系等。 3、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森林生态系统 4、 5、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注意:起点是生产者;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箭头由被吃者指向吃者;食物链一定要数到最后一个生物;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6、生物圈是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的生物的共同的家园。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森林大于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 8、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设计实验方案时,应同时考虑两个原则:要设置(对照实验);一般只设一个(变量)。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对光(物镜,通光孔,目镜在同一直线,明亮视野)—安放玻片观察—清洁收放下降镜筒侧视防止物镜接触玻片标本。 2、在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颠倒、左右颠倒),像移到视野中央的方法(物像那偏向那移)。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的放大倍数 × 物镜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物像大,数量少,视野暗),光线暗时,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变大,要用大光圈,凹面镜 生态系统 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等 生物成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致同学们 1、生物学(定义):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学研究对象: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②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副处水面换气)③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出汗,植物的落叶等)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如种子萌发、破壳而出幼鳄等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到一定阶段开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遗传很变异的特性(如“种豆得豆”是遗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现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活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类: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性质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讨论和交流。 4、光对鼠妇生活影响设计对照试验几点注意事项: ①实验结束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③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少偶然因素。 5、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 捕食关系(兔以某些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竞争关系(水稻和田中杂草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群体生活的昆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